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2024-05-30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共14篇)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1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农村,旅游,互动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业生产总体面貌的同时, 也在转变着乡村旅游的理念, 丰富着乡村旅游业的内容, 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界定

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

2 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乡村旅游是实施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新实践, 是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切入点,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对新农村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1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 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 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1]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例如,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与“三农”实现全面对接,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乡村旅游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资源转化为了新的旅游资源, 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 增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有助于从各方各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促进各种有效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放心倾斜,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2.3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事实证明, 在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之后, 它们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 可以提高适龄儿章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同时, 发展乡村旅游还促进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达到社保条件的农民都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 这样, 农民也能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另外, 发展乡村旅游, 农民作为主体, 他们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 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 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3]。

3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机制研究

3.1 乡村资源吸引力系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 农村天地广阔, 自然风光秀美, 社会人文景观众多;饮食、服饰、生产工具、器物等物化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这些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独具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再加上以农事文化为主旋律、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村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宗教信仰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观意境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般怡然自得的乡村景观意境, 成就了我国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优势。

3.2 客源市场拉动力系统

近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同时, 国家法定假日在增加, 导致闲暇时间增多。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 随着大众旅游的大势发展, 部分旅游地往往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这就大大降低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从而转向就近的乡村休闲、度假。同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及都市居民消费、休闲观念的转变, 都市居民越来越厌倦城市生活。

3.3 政府推动力系统

政府切实贯彻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主要途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尊重农民意愿, 发挥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乡村旅游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系统

乡村旅游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它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 需要饭店、宾馆、旅行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 发展乡村旅游, 能为农村地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不但从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中直接获得收入, 同时向旅游者出售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 减少了产销中间环节的成本支出, 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而也会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可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牵拉力极强的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邮电电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轻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改变我国长期以来,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第二、三产业严重发展不足的局面, 通过带动第一产业、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 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非农化优化调整, 延伸农业产业链, 使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对传统乡村景观、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原始、自然、真实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从旅游中得到的经济收益的逐渐提高, 当地村民就会认识到传统乡村景观与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保护。旅游者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能够激发当地村民的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关注传统文化的复苏, 再加上经济利益的刺激,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复苏和复兴。同时, 旅游地村民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受游客欢迎, 是具有经济价值的, 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动力因素去保护和传播乡村传统文化。

3.5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支撑力系统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中央提出:重视科学,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4]。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 但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央提出的另一项措施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要着眼兴县富民, 着力培育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总之, 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为了能够促进它的快速增长, 政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策略将起到支撑作用, 为乡村旅游提供一条“绿色通道”, 为投资者、经营者和参与者打开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王思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EB/OL].2006.

[3]国家旅游局长.发展乡村旅游要防止"城市病"蔓延[EB/OL].2007.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規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4.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4

促进农民增收

----大坪油菜花:党旗下的“金黄”事业 嵩县大坪乡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工业弱乡、财政穷乡,探索一条合适的经济发展路子一直是道难题。近2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现实需要,加大了种植油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今年成功举办了油菜花节,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成为了大坪乡发展的一条好路子。

油菜是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响应“5A嵩县”创建,带动大坪乡乡村旅游,更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坪乡党委政府认真宣传,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油菜产业发展,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高产油菜种子,全乡油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余亩,今年,随着大坪乡“远方香花油菜花节”的宣传与开展,清明时节,油菜花盛开,游人络绎不绝,对嵩县经济发展和旅游业产生了良好促进作用。大量游客来到嵩县,使客运、饮食、住宿、土特产销售等行业收益增大,相关旅游消费收益大大增加。如农户将家中的农产品拿出来销售,价格比平时要高,也都能卖光。

2011年,小麦平均亩产300公斤,在河南收购小麦的价钱是每斤0.9元,;油菜亩产250公斤,油菜籽收购价是每斤2.5元。大坪乡油菜花成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张文化旅游金名片,也成为外界了解大坪的一个重要窗口。发展油菜产业,举办油菜花节,为我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活跃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促进油菜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5

几年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决策部署,以抓好美丽 乡村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 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丰富内涵,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于 2012年 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如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近年 来,全市从建设“发展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出发,重点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素质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和谐”等六大工程,连 续 2年评选 10个“美丽乡村”和 10个“美丽乡村入围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社会 共同认同和广泛参与。全市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县, 132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659个市 级以上生态村,南安、德化、永春 3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 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泉州市、县(市、区、乡(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 面落实分级负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同 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泉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纳入各级班子和单位绩效考评内容,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抓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按照“农村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向中 心村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指导思想,精心编制和执行村庄建设规划、整治 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个梯次规划, 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 时注重因地制宜, 突出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按照 “聚落保存、老屋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 原则,做到“不劈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保护好乡村的碧水蓝天、蛙声鸟语,让人 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抓典型示范。以入选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注重挖掘、总结、提炼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品位。今年泉州市重点选择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较强、文化内涵丰富、民风民俗纯朴的村、镇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着力打造 5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和 5条美丽乡村示范线, 培育建设 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塑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精品。

四是抓资金投入。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均设置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 2013年、2014年市财政分别安排 5000万元、6200万元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用于重点示范段建 设、农村卫生保洁奖补、建立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林下经济、成片花卉美化彩

化、造福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补助。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 3563个 “六大工程” 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29.14亿元。

五抓环境整治。围绕“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要求,抓好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全力推动县城景区化、镇村景区化、农户庭院景观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 年泉州市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任务有 132个村庄,其中 11个村 庄列为示范村, 项目总投资 14.31亿元, 计划投资 8.32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 1.76亿元。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泉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按农村人口年人均 30元安 排财政预算,并按农村人口的 1— 2‰配备保洁员。2014年泉州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村 环境卫生清洁保洁经费 2.53亿元以上。市 “美丽乡村” 环境卫生考评覆盖中心城区外的 152个乡镇(街道,每月抽评 310多个村和 60多段道路,引导和推行乡镇一级考评工作,建 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清洁保洁机制。

六是抓宣传发动。加大媒体宣传力量, 借助报刊、广电、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幅报道 “美 丽乡村”建设,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先后举办首届“刺桐红”杯泉州美丽乡村摄影 大赛、“泉州 ? 美丽乡村”书画艺术节、“美丽乡村在泉州”等主题宣传活动,开辟走进美 丽乡村等电视专栏,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二、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泉州依山面海、四季常春,山水滨海景观皆具,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已 迅速成为泉州市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抓住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泉州市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 旅游的有利时机,把“宜游”融入“宜居”之中,引导乡村将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 设,积极探索“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从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农业生产、旅 游商品等方面, 挖掘资源个性和特色,凸显宜游功能。比如, 永春针对游客追求回归自然需 求和怀旧心态,以“拳、香、茶、食、画”为载体,在传统静态生态观光为主的基础上,将 白鹤拳文化、香文化、茶文化巧妙地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策划。二是立足传统乡村岁月和地方 特色的人文元素,让 “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独有的品牌印记, 将文化特色作为资源有序 整合的主线,抓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发,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分类指导,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泉州市乡村旅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 为主体,按照发展、规范、提升的工作步骤,有序引导,形成乡村旅游点、线、面发展新格 局和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如安溪、德化立足优质生态环境和 山水景观,在生态优先基础上,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结合茶文化、陶

瓷文化, 打造全省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安溪尤俊农耕文化园、以生态休闲为主的德化云 龙谷等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二是把握蓝色滨海特点。如晋江、泉港利用滨海资源、渔村 风情, 把现代渔业和观光体验及海洋知识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海鲜美食, 培育晋江衙口旅游区和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泉港惠屿岛等蓝色滨海乡村旅游精品。三是加强 标准化建设。以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为抓手, 促进乡村旅游逐步向服务规范化、管理标准 化。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 单位 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5家、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个、水乡渔村 9家。

(三找准定位,拓展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一是依托节庆平台展示乡村旅游。成功举 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永春北溪 桃花节、泉港涂岭猪脚美食节等,积极推介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二是开展“泉州 人游泉州”活动。着眼于撬动本地客源市场,举办“泉州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分批分期 组织全市 80家旅行社考察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山海互补“泉州人游泉州”的乡村游精 品线路和主题旅游专栏。三是加强美丽乡村旅游推介。组织旅游企业赴厦门举办 “泉州美丽 乡村游”大型广场推介会,制作《漫画泉州》、《海上丝路、古韵泉州》等宣传折页投放在 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篇6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与电商物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1、“互联网+”的利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2、发展“共享农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尊重农村发展现状与传统民俗风情,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渡假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发布信息,形成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共享之余,让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3、发展特色小镇。以“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悉愁记忆”的新农居建筑为载体,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4、挖掘本土特色农特产品。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产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开发产品短链,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农特产品。重视本土生产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如农家乐使用的鸡、鸭、蔬菜等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5、推介客家小吃。通过已组建的餐饮协会,推动传统客家小吃,在东生围、三百山游客中心打造客家美食一条街,使产业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7

一、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旅游收入、游客人数、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程度、旅游特色规划程度等因素,为建立系统动力学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将以上因素进行量化,转变为变量,得到该系统的流位和流率为:

{L1(t),R1(t);L2(t),R2(t);L3(t),R3(t);L4(t),R4(t);L5(t),R5(t);L6(t),R6(t);}

二、分别确定各流位变量控制各流率变量的辅助变量,逐一建立各入树

根据二部分图描述的影响关系,进一步对系统进行分析,建以下六颗流率基本入树。

三、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基模生成集及对策分析

反馈基模反映了系统中子系统之问的关联方式,其中的反馈关系是产生动态性复杂的重要原因,对于反馈基模的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根据这些理论基础,以下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基模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和提出的对策。

(1)从入树T1(t)出发求二阶极小基模,考察T1(t)U Ti(t(i=2,3,4,5,6),因为T1(t)尾中只含T2、T4、T6三个流位,而只有T4、T6尾中含有L1(t)流位.因此从入树T1出发的二阶极小基模只有G14(t)=T1(t)U T4(t),G16(t)=T1(t)U T6(t)。

基模G14揭示,在一定条件下,旅游收入与旅游配套实施建设互相促进,旅游收入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额也增加,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度就会提高,从而旅游收入也大大增加,形成了正反馈。所以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模G16(t)揭示,旅游收入与环境污染既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抑制。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土壤性状发生改变、河道淤塞,间接后果则影响着当地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旅游收入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以下对策:(1)通过定期的生态环境评估,来监督其经营行为,经营过程中是否对生态环境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或是实施了破坏。(2)规范各村落的垃圾处理方式,创建良好的卫生条件。旅游景点的垃圾要求每天将垃圾运送至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然后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统一处理。(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入。(4)加大对当地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2)从入树T2(t)出发求二阶极小基模,考察T2(t)U Ti(t(i=3,4,5,6),因为T2(t)尾中只含T3、T4、T5三个流位,而T3、T4、T5三个流位尾中都含有L2(t)流位。因此从入树T2出发的二阶极小基模有G23(t)=T2(t)U T3(t)。

基模G23阐述一个道理,从业人员素质制约了游客人数的增长,形成了负反馈。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以下对策:(1)加强对现有人员,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所有的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增强产品吸引力的关键。(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作为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必须将旅游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的学习列入工作计划。(3)对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加强既具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旅游服务规范的服务方式、语言、礼仪等的培训,在服务上争创一流,打造特色品牌。

摘要:基于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规模系统的流率基本入树,再通过嵌运算得到二阶极小基模。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就乡村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对策分析。强调应由政府主导,加强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多渠道引进人才,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乡村旅游,流率基本入树建模,基模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韩卢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61-62.

[4]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4):18-19.

[5]汪结.婺源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路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20-22.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8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

2.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集农业生产过程与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可以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乡村旅游是城乡居民的互动,必然带来城乡居民在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必然会打破农村原有的封闭状态,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要有便利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旅游目的地受市场影响和驱动,必须进行道路、环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二、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突出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挥了旅游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

1.乡村旅游具有很好的产业集群带动效应,关联带动性强。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大问题,而乡村旅游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消费的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河北安新白洋淀,就通过发展旅游使该县2万渔民转向了旅游产业。

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能够有效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作农民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对于弱势群体的就业有着很好的包容性,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乡村旅游就业方式灵活,劳动力需求季节性强。由于大多数地区旅游业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较强的季节性,旅游旺季时,农村劳动力可分出较大精力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亦农亦旅、农旅结合,有利于农村就业,有利于农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管理有度,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都应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立足本地实际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乡村旅游开发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在项目立项、环境综合评价、风景名胜区规划和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合力。

(2)加大扶持力度,積极出台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利用各种专项支持政策,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农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

(3)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特色文化开发、客房接待以及卫生标准等方面制定出台统一规范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进行规范的管理,保障游客的权益和自然资源。

2.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素质、保护生态、适度开发、立足长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

(1)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人是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造成农村缺乏开展乡村旅游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要千方百计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一定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制定的功能分区开展生态旅游。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独特性,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矛盾,合理确定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受四项指标限制,即:乡村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环境承载力;管理能力环境承载力。应当科学测算乡村旅游的承载力,适当控制游客数量,妥善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3.大力改进农村职业教育,明确定位、健全体系、模式灵活、内容实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

(1)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强农民的服务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餐饮、客房、导游服务等基本技术技能,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开展乡村旅游职业技术培训,应立足县级职教中心,以初、中级培训为主,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在更高层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养,利用各级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从事乡村旅游的较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起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以不断满足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篇9

上农家土炕、吃土鸡、摘水果,这些似乎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记者近日在青海省贵德县农家风情旅游区看到,很多旅游接待点没有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品尝完农家饭菜之后,便围坐在桌前玩麻将、打扑克,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

在黄河岸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农民马宏介绍说,近年来,游客到乡村旅游已不纯粹是吃吃喝喝了,他们更希望感受和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多种内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上不去,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难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经常驾车旅游的西宁市民李作明介绍说,青海的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即便能住,房间里也没有洗漱用品及电视等设备。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10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XXX紧紧围绕“XXX特色镇”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XXX民俗村、欢乐向前冲实景基地、XXX中心、XXX等休闲娱乐项目,XXX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最新旅游业务,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项目。同时,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

④田园家庭农场

建设有花卉盆景温室大棚种植区、“微田园”果树认领区、休闲垂钓区、民俗风情体验区、餐饮食宿休闲区、立体养殖观赏区,是一处集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民俗体验与一体的农业生态庄园。

山景自然游 ①XXX线路

由XXX、碧霞元君祠、南天门、中天门等景点组成的XXX寺庙群,于岱岳泰山相媲美,游人拾级而上,旅游观光、赏景踏青、远离城市喧嚣,融入山野风光之中。

②孔子石线路

25亿年前自然形成的孔子石乃天赐瑰宝,于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无异,形神兼备,比例适当,儒雅高古,神情谦恭,给人以无限遐想。

③XXX线路

XXX景区垒砌工事城池为宋代呼家所营造山城,南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呼家练兵场。北有可与沂水大峡谷相媲美的景点,重峦叠嶂,雄伟无比。

欢乐采摘游

采摘时段从4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采摘品种齐全,深厚游客喜爱。

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在加大对主要景观景点、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维修、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促销宣传活动,连年举办XXX三月三庙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登山比赛、摄影大赛、大樱桃采摘节等载体活动,吸引了周边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和旅游产品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旅游收入。

(二)加大招商力度,加强旅游项目建设。通过文化招商、旅游招商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先后启动建设了XXX旅游二期开发建设工程、启动芦斗寺佛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圣山度假中心、XXX民俗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旅游项目。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XXX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在加快旅游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旅游安全,成立了旅游管理中心,负责旅游咨询、投诉和景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了生态环境优美,旅游秩序有序。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公厕、停车场、游客咨询中心等相继建设完成,旅游导引标识基本完善。

(四)拉长旅游链条,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围绕XXX原始森林、九仙天池等自然风光,打造经典风景区;充分挖掘孔子石、碧霞祠、芦斗寺等历史文化积淀,打造集儒释道三教相融合的主题风景区;以曹刿论战地、凤凰城遗址为依托,恢复建设历史传统特色景点;立足林海果园,开发采摘

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广辟渠道,加大投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

(二)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设施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的建设力度,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三)挖掘特色、打造品牌。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塑造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打造地域品牌,增强竞争力,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旅游荣誉品牌创建工作,以提高我镇乡村旅游知名度。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全国上下开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国家旅游局明示: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在国家的鼓励下,乡村旅游掀起新浪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资金。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原始、质朴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同时也因开发不到位而埋没于世。旅游资源要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修路、建设景区、品牌打造、品牌推广、景区维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资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命脉。

(二)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从乡村发展角度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在乡村开展项目,首先必须铺好路。有了畅通无阻的道路之后,才能将外界的有志之士引进世外桃源,同时也能将世外桃源的奇珍异宝展现并输送给有需要的人。本溪的旅游开发,平整崎岖的板油路伸展到大山深处,就像一条巨蟒攀附在大山之间。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必经之路。

(三)政府的支持。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各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实施一定的帮扶政策,事实证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依附于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失为明确之举。在新农村建设中扶持农民扣大棚、种果树、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项目中,政府提供无息贷款、免税、物资与人力的大力支持都表明政府的态度,政府为广大农民指明方向,铺好路子,鼓励农民大胆创新,开创乡村美好的明天。政府的支持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坚强后盾。

(四)旅游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旅游环境和旅游产品也千差万别。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塑造特色品牌,形成独特模式。有些县域旅游甚至已经进入最受世界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列。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乡村的百姓守着天然的宝贝,卖不出去,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通过招商引资引来“钱串子”广泛在乡村播种“摇钱树”,养殖“招财猫”,一改以前贫困潦倒的农村面貌,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谈精神享受与需求,才能开展乡村旅游。

(二)品牌不精。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有很多地区借助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但是大部分农村人都特别崇拜城市的生活,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就将农村原有的味道都抹灭了,最后总结过就是中不中、西不西,村不村城不城的状态,借鉴别人的而丢了自己本质的。大部分乡村旅游都是大同小異的,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独到之处,没有突出自己的品牌。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以农业为主导,开启旅游新模式,提升旅游境界。

(一)以农家乐为基础。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方法,是以农家乐为主体,也就是说在农家乐范围内能能够体现出农民过日子的现状,以农民过日子的方法、生活习惯、习俗为亮点来吸引那些从城市返归乡村的人们。回归自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旅游模式,建筑特色、风格不一的民宿,加上不同时间段农村的特有设施设备,体现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独特面貌。今天所提的农家乐不同于几年前的农家乐,较其有很大的提升,一改以前农城结合的“半路子”状态,绝对的农村火炕;大铁锅、灶台炖菜:无任何农药的蔬菜以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共同打造农家乐新品牌。

(二)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依托。农业观赏园、采摘园是以高科技农业养殖业为主体提供观赏和采摘价值来吸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这是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相结合的一种旅游模式。以养殖农作物、蔬菜、野生特产为卖点,来打造食、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供花卉、蔬菜、水果大棚参观、采摘、售后加工、正品包装等一条龙服务。

(三)以存天然景区为后盾。巧妙借助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山水资源、古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地理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小镇。联合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形成固有的旅游景观区域,莲花村主要经营温泉;前屯主要经营大棚采摘(蔬菜、水果、鲜花等);赵家店主要经营养殖观光及旅游产品销售(笨鸡蛋、猪肉、小笨鸡等);塔山乡经营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观光;丁香村经营山野菜、蘑菇、药材等采摘(蕨菜、红蘑、榛蘑、榛子等)和加工厂参观:最富有的就是大片的山地可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寻宝、团体扩展训练,cs等);按照各地特点有机结合组成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区。

(四)以精品民宿为特色。当下的民宿热正是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一种追求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以“发展精品民宿,打造民宿小镇。为主要思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自内而外的品位,将“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转化为共富惠民的重要支柱,开启美丽乡村旅游新模式。

引进精品民宿,推进高品质旅游是开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通过借助外资打造民宿小镇,未来可期。各地借助民宿选址精妙,依山傍水,山高水秀,非常适于整体开发的乡村小镇打造独具品味的民宿风情村。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12

一、乡村发展具体意义的探究

(一) 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

乡村旅游的理念来自于西方国家, 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购物、度假等休闲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 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 乡村旅游是根据乡村为基本的活动场所, 主要是由乡村的田园风光、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活风情以及自然山水等天然环境组成。第二, 乡村旅游主要是为很多人提供回归自然的空间, 让旅游者感受自然的魅力, 切实享受自然带来的清新。第三, 在乡村旅游中, 主要倡导的是乡村文化的发展, 以及乡村环境的主要保护,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据农村资源的整合发展而来。

(二) 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概述

乡村旅游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自然的趣味浓厚, 其投资少, 见效也快, 参与性强、旅游的重游率很高, 乡村旅游的消费相比其他的消费低。对于农村来说, 开展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很有利, 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的文化和农村的景观相融合, 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借助农村的旅游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为农村建设出一条农村发展经济体系。农村旅游的发展可以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带动乡村向城镇化发展, 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建设。

二、吉林乡村的主要发展旅游类型以及地域资源探析

(一) 吉林乡村的主要发展类型概述

由于吉林乡村的景观不一, 而且其地域性的基本特征也不同, 根据其地域性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种不一样的类型。

1. 自然风景旅游, 主要是根据吉林的自然风景作为基本

的旅游点, 主要是天然的景观、自然和人工水面的集合旅游, 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 将农业项目开设为多种的旅游项目, 例如, 可以进行长白山旅游, 看林海风光, 品尝新鲜的草莓、葡萄以及收获鲜菇, 等等, 从农业的基本资源着手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

2. 田园风光旅游, 以乡村的田园作为旅游的景观, 以耕地

文化、民族风情作为主要的旅游对象, 对田园风光的旅游要结合当代的高科技生产, 培育出各种高科技农业产品, 将农村发展生产的农作物, 介绍给旅游的人, 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好的旅游环境。

3. 农村的乡俗风情旅游, 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风俗, 根

据它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 结合农村、牧劳以及天然的人工景观。根据当地居住的民族, 创造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旅游。

(二) 吉林的地域资源概述

1. 吉林的东部地区, 这里气候湿润、林业产业非常丰富,

这里多是山区, 自然类型独特。例如有长白山瀑布, 有温带垂直景观带, 而且有动植物保护资源库, 还有珍贵的药材资源, 当地的民族还拥有朝鲜族的文化。

2. 吉林的西部地区, 拥有广阔的草原, 水草肥美。吉林的

西部属于欧洲大草原的最东端, 这里聚集了大小不一的湖泊, 还拥有南来的避暑候鸟, 由于气候的影响在这里形成了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

3. 吉林的中部地区, 这里地势起伏跌宕, 具有独特的关东

味道, 中部地区由台地、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组成, 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大豆带, 农业资源丰富, 在这里住着热情的满族和汉族人民, 他们和睦相处, 塑造了独特的关东文化。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吉林的地理位置分析, 从乡土风情、自然资源的探索, 在吉林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有利于发展吉林的乡村文化, 通过对乡村建设过程中采取不同措施的介绍, 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琼英, 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11:66-71、111.

[2]吴丹.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3]周蝉鸣.西南地区城乡统筹“乡村经营”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13

花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临一帆河,326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拥有生猪、蘑菇、淮山药、蔬菜四大特色产业,素有“蔬菜之乡”、“教育之乡”美称。今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观念,组织外地参观

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并组织乡三套班成员、各村支部书记、班站所相关负责人赴苏州、无锡、上海考察、观摩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通过考察,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从而推动我乡乡村旅游发展。

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一路二街三区”建设,启动一帆河“百花大桥”建设,打通东西大通道。二是围绕“三置换、两统一、一整合”的总体思路,以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积极培育新农民、努力营造新风尚为重点,加快推进周庄村缩庄整地试点工作,努力将周庄打造成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的苏北一流的省级康居示范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三、优化环境,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在加强管理、完善政策支撑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都根据各自职责,从“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开办条件、技能培训、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等方面,给予了优质的服务和充分的指导,营造了我乡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大环境。

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起初阶段。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思路,扎实举措,奋力推进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在上新台阶。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起始之年,也是我乡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我乡乡村旅游工作思路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突出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动我乡旅游工作大进步、大跨越。

一、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我乡毗邻县城的优势,结合我乡农业特色产业,邀请相关部门对我乡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二、突出重点

以周庄2000亩日光温室基地、育苗中心和果蔬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的高效农业生产、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全市高效农业第一乡,以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发展“农家乐”,并提升、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

三、整合资源

一是继续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二是对全乡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坚持抓大放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四、优化环境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篇14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传统模式在寻发展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懒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也要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市区人口较多。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市区居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明显。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知名品牌较多。具体乡村旅游景区(点)对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景区(点)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4、重“产品”轻“精品”。由于缺乏科学的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加上部分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存在“有产品缺精品”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

5、重“开发”轻“营销”。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6、重“景观”轻“文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只注重景区内相关景点和游览项目建设,仅满足游客“视觉”需求,但对该景区(包括景区内重点景点、设置项目等)的文化内涵轻于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了解相关知识的“听觉”文化需要。

7、重“游览”轻“体验”。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点)只重视景区内相关游览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但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游客容易产生“旅游疲劳”现象,也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二、现在以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乡乡村旅游为例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柳州是广西民族风情最丰富、最集中、最原始、最浓郁的地区。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柳州风情“四绝”,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看点,发展好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推动柳州打造好旅游名城。然而搞乡村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真实、原始、完整的乡村风貌逐渐缩小变少,存在文化保护难度加大,旅游产业价值链较低等问题。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西接贵州从江县,北靠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三江侗、苗、瑶、壮与汉族之间团结融洽,结成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称号。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柳州和广西重要的旅游县。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黄金周,三江县已成功举办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标志着侗乡旅游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成为湘、黔、桂三省区旅游胜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人们说:中外游客何处去?风情三江等您来!是柳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基础减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深厚的历史底蕴,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农业园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和城市相比属于“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随着开发旅游,外来文化对农村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的播放代替了淳朴的山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还有大部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

2、古村落实行大改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居住地区大多沿河溪两岸,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兼作寨门、村民休憩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迎接,唱拦路歌,用竹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建桥地址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来到这里的旅游者主要是想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以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由于农家旅游经营者缺乏对游客需求与旅游服务的了解,将乡村游简单化为以农家菜为招牌提供餐饮服务,以农家院提供娱乐和住宿,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同质化。随着近年旅游人数的增多,为了方便游客住宿,村民们缺乏村落整体保护意识,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严重改变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对古民居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工程,建起整齐划一的廊檐,家家户户挂上统一的红灯笼,在古城墙、古城门等古建筑旁设立花岗岩石碑等,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古韵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3、组织和管理模式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留守老人居多,与外旅游者语言沟通有缺陷,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村寨村民自主开发旅游的意识有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虽然已成立了旅游开发的专门机构,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没有标准,消费价格没有标准。农家旅游经营业主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旅游管理机构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收入上,加上对非本土特产的推销性买卖,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以游客自行游览为主,由于小岛面积较小,游览的项目不多,活动的范围不广,缺乏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留宿、参与和体验活动,致使游客逗留的时间不长,周边产业得不到有效带动。

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一旦展开,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乡村的独特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得到恢复和保护,这对发掘乡村文化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热衷于引进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其结果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优势被异化、消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注重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东施效颦,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深度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发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的旅游产品。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防止出现“千村一面”,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农家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和资金援助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城市居民,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适时地开展对农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具体规划,使整个旅游点在建筑风格、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旅游景区主题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积极开发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三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主编

陆素洁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主编

何丽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 作者 饶悌亮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述职材料下一篇:我喜欢百合花状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