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2024-05-2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通用8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1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4.谈谈学习“党的思想路线专题”的体会。

5.联系中国现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实际,谈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6.有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很难,你认为难在什么地方?

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的体会。

8.谈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结合实际,从哲学层面上谈谈应如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10.谈谈学习“唯物辩证法与科学的工作方法专题”的体会。

11.联系你的工作实际,谈谈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12.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内容。

14.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及你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谈谈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2

众所周知,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 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 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 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 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 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 在中国哲学中, 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 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 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 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 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 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 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 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 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 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 分别为:理本论, 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 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 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 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 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 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 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 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 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 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 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 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 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 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中, 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表现在描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矛盾规律的总结、质量互变规律的反映, 等等, 这些辩证法思想都充分展现中国哲学在古代中所呈现的优秀资源。

基于对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经验总结, 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积极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资源, 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从而有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摘要: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着许多高度的契合点。中国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是不可不面对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人内在精神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外来文化要植入中国, 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赖以生根的沃土, 所以, 二者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守常, 张翼星, 陈岸瑛, 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生活与哲学专题 篇3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命题预测

对于哲学的一般知识,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等一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可以结合有关时政热点问题,如神舟七号、地震灾害等进行复习。

例题精析

[例]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 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 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余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本题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在“神舟六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 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4.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5. 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 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 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 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 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6.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此句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点拨

1. A(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信息:王夫之是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BC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D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 D3. B(其它选项本身错误。解答该题主要是要解读材料中“在 ‘神舟六号 ……基础上”等信息)4. B(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改变自然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5. A(奥运理念、体育科技等属于认识范畴,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属于实践)6. C(都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 B

二、唯物辩证法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联系?如何正确认识联系?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 发展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命题预测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创新意识等,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会结合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政热点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1]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本身不准确。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联系,也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因此认为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部分依赖整体

B. 部分影响整体

C. 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 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D本身错误,整体居于统帅地位。C与题干无关。居民举止是部分,社区文明是整体。

[答案]B

模拟操练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大妥,是自私、不负责的表现,有损国家形象

B. 中国政府这样做符合国家利益

C.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

D.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特殊性表现出来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表明

A.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 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围魏救赵B. 舍车保帅

C. 擒贼擒王D. 杀鸡取卵

5.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足以挣脱绳索,但也不再挣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 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 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 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 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答案点拨

1. C(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的是做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的是看问题) 2. C(这里强调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A(B本身错误,只有复杂事物才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与题干无关,材料说的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 D 5. C6. D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命题预测

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评价,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结合神舟七号、抗震救灾、奥运健儿等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②④本身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法也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本身也是意识。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答案]B

模拟操练

1.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 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 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 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2.“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4. 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责任。人的素质高,能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的素质低,即使法律制度完善,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里讲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

A.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B.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C. 人的心理素质 D. 人的身体素质

5.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点拨

1. B(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指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意识) 2. D 3. D(解答该题关键是审题,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经过奋斗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4. B5. D(①②选项本身错误,金奖、银奖,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但不是全部。获得夸奖和口碑,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生价值)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篇4

序号:18 生活与哲学专题复习

唯物辩证法

相关原理方法论

注意:记住第三单元单元标题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重要考点和易错易混考点

1、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理解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3、分清发展的总趋势与发展的状态;

4、注意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5、理解并背诵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6、理解并背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重要性;

7、注意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其具体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典型例题与考法感悟

1.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

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而言,互联网思维是指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不断创新,概括起来即开放、共享、服务、互赢、创新。

××手机的成功源自于一套用户感知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论坛、预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粉丝跟踪其研发过程,并在系统内进行营销,避免了传统营销的烧钱模式;当传统手机厂商还在依靠硬件利润维持生计时,××手机生产商开发出“硬件+软件+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手机只是一个载体和入口。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硬件圈用户,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行流量变现,这是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思维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到政治、社会等领域。某省“政务服务网”于近日开通试运行。通过这个“政务超市”,网民可以像逛×宝一样逛“衙门”,省市县三级政府6万余个审批事项均可一网搞定,并使用××宝缴费。为此,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出:“有些政务网往往成为形同虚设的面子工程,我省如何避免这一现象?”。

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手机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3.【2010 广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10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5.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颁布,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工作随之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保护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当今人类社会关注更多的是能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利用问题,却忽视了历史建筑带给人类社会文化脉络的传承问题。

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共识,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成效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也存在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有的地方对古代建筑的保护仅重外在的规模、形制,而轻视对文化内涵的开发,使其缺少能深入人心的文化内容。有的地方对古建筑机械移植,看似保存下来,但由于其人文内涵和环境缺失或破坏,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

在调研基础上,全国政协办公厅要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相关提案。

结合材料,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委员们在调研中的发现。

6.材料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进入新常态,科学发展的新动力将会显著增强,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阐释“经济新常态”内涵所蕴含的哲理。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7.材料一

2014亚太经合组织各项会议在北京雁栖湖举行,这也恰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活动最后发表声明:我们承诺在亚太经合组织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本着互尊、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材料二

中国梦和亚太梦息息相关,他们互为依托。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亚太梦想,完全能够实现同频共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阐述各国承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原因。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中国梦与亚太梦同频共振的理论依据。

选择题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 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于()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2.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目前,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全部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中的哲学智慧有

①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②重视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③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④建立联系改造规律以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漫画《竹篮打水》(图3)启示我们要 ①分清主流与支流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承认矛盾并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图3 4.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在《风景与记忆》一书中写道,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身在木、水、石上的想象建构。这种建构与知识结构有关,更与个人和集体记忆密不可分。这种“想象的建构”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③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总书记在作重要讲话时善于用典,他使用典故,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列总书记使用过的典故,其哲学寓意与相近的是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危机”这个词,一个字代表“危险”,另一个字代表“机会”。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相互陪衬、相互斗争 ③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普遍的、绝对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感觉累的时候,也许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发现到达了人生的另 一个高度。下列理解最符合材料的是 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B.过犹不及,要善于把握火候和分寸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始终处于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

8.亚洲各国就像一盏盏明灯,只有串联并联起来,才能让亚洲的夜空灯火辉煌。这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立足部分,用部分推动整体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9.民主与法治不可分。香港要实现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须捍卫法治这个核心价值。不依法办事,香港社会就会混乱,民主也就无从谈起。这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中 D.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

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 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11.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加入了三氯生等抗菌物质,标榜抗菌的香皂、洗手液、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并没有起到阻止细菌传播的实质性作用,反而弊大于利。这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C.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2.南通蓝印花布的工艺源于我国古老的镂空花版印染,由于镂空花版工艺纹样不能形成封闭图形,只能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斑点和短线间隔地组成纹样。这一工艺上的局限最终转化为蓝印花布独特的斑点形状及其组织和排列的节律美。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3.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新高考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与现在的高考相似,将两类高考分开。“两种模式高考”的方案,体现了

A.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14.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上海、浙江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区,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这一高考改革的过程设计体现了 A.客观与主观具体的统一

B.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5.2014年12月18日,《孔子哲学》新书发布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孔子哲学既蕴育于深厚的中华本原文化土壤之中,又凝炼提升出中华本原文化的精髓,其倡导的许多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相契合。这说明

A.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批判的继承是辩证法的核心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16.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离石江阴高中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

序号:18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④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因乌克兰问题,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制裁“双刃剑”效应日益显现。据统计,欧盟的制裁预计年内将使俄罗斯经济损失230亿欧元,而欧盟成员国损失将高达400亿欧元,给脆弱复苏的欧盟经济增添“一片乌云”。这启示我们 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国际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③坚持了规律的客观性,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④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5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文章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与阶级实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学说,在有些人看来它是纯粹的矫揉造作,迂腐晦涩之物。恩格斯则用其名言辩证地对其理论进行了逐层分析。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此言并非统治者的敲门砖,为国家机器寻求开脱。他强调了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因此有了“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论断,进而表明了自己对国家存在的态度: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没有永恒的现实,但有永恒的不现实,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必然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存在进化论,为什么社会性质在不断改变的原因,所以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故而得到了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经过恩格斯的剖析,在此处我们得到了反面命题。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是能动的,它的运动从纯概念开始,然后“外化”为自然界,最后又回到绝对观念自身。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一切认识在它那里都结束了。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封闭的。而按照他的辩证法,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样一来,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由于唯心主义的体系,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所以恩格斯认为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二、阐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成,以及各自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开篇,恩格斯对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古人认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思维是相互独立的,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但主导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灵魂还存在,而灵魂通过被人们人格化就形成了神的雏形,既而有了宗教里神的观念。

但是当神这一概念派生出以后,就有了神是否属于自然界的问题,既而又引出了自然界和神之间,何为鸡何为蛋的争论。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者们形成了唯心主义派别,而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归为了唯物主义派别。

在哲学家为之争论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以为己方的成就完全取决于纯粹的思想进步,以纯理论的构想推动这一哲学重大问题的发展,然而事实上推动发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借此,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方法和内容上来说只是唯心主义的倒置。由此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的他承认了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何止是的大厦基础,但就此而止,对于大厦本身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机械唯物主义应运而生。在篇幅最后恩格斯则为费尔巴哈对于唯物主义的混淆进行了简单的澄清。

三、对费尔巴哈论中的宗教哲学、伦理和唯心史观的批判,说明费尔巴哈哲学错误的根源

基于哲学本身应当融入宗教的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归根到底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他将人类最本源、最纯真的感情强加于宗教,并运用神的万能性将所有上面提及的东西进行熔融,最终变成了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宗教概念。

在哲学和伦理方面,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相比是肤浅的。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关于道德,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另一方面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就此看来其道德观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道德在我们今天开来,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的作用对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到约束作用。而在其看来道德似乎就是个人在平等权力下,对欲望的矫正。

四、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阐释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不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就是走进了形而上的陷阱。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中,真正地具有划时代意思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在研究前人的成果时,马克思自觉的运用了辩证法,充分吸收各方优点。首先,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并不是独创,而是根据现实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可以自然推出来的。“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黑格尔之所以没发现,是因为他的辩证法只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他没有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恩格斯用翔实的资料和严密的逻辑,充分论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并且还提出了一些派生而来的观点。譬如,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对立得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内因的观点;通过物理学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对细胞和生物进化论的发现,提出了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观点。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辩证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而得出的。毫无疑问,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终结了的古典哲学,马克思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还工人运动继续实践着,继续散发着璀璨的理性光辉。

归纳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不断创新的动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中,都立足于用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联系来说明世界,正像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哲学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的历史哲学,攻破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6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学界掀起了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潮。受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热潮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政治哲学进行关注,甚至有学者断言政治哲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显学。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何应对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原因及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原因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问题的发源地,每一时代的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问题正是对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的反映。立足时代和现实研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思路。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正是对当今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回应。所谓政治哲学,综合学界观点,主要是指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的哲学反思。西方发达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早,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政治腐败、能源危机、社会不公等。在此背景下,西方学界纷纷转向对政治、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迅速掀起了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潮。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面临与西方社会相似的问题,但情况却更为复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特点更加鲜明。中国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专制政治体系及传统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与西方国家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根本不存在民主政治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从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政治力量就开始支配整个社会。以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府拥有全部的政治力量,控制着国家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仅社会是政治社会,文化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就连人也成为政治的附庸。传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再加上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历史经验表明,每一社会的转型时期,矛盾都比较集中,同时也是矛盾的高发期。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即由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型,是改革开放发展转折的关键阶段。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传统全能型政府的影子依然存在,计划经济因素并未全部消解,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的前现代因素还同时存在。简而言之,我国社会还处在前现代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前现代性因素依然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现代性因素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回顾近年我国的发展成就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两个领域,是不协调的,甚至有时出现了失衡的情况。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市场机制尚未健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可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宏观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公民社会等领域的综合体,政治体制改革也只有与市场体制改革配套进行,才能有所突破。政治改革止步不前,从长远来看,将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7

一、世界存在于运动发展之中,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一,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事物的现象、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 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在进行故障分析时, 一定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干扰。其二,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例如:车辆的技术状况,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 各零部件由于各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必然会出现磨损、松动、变形、失效、疲劳、腐蚀、橡胶老化等问题。其三,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只要条件具备, 合乎某种规律的现象必然会重复出现。例如:车辆出厂后由于零部件表面光洁度等各方面的原因, 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后才能进入正常使用状态。同样, 车辆经过大、中、小修或者换件、拆装后, 其新旧零部件或者新的零部件之间, 其本身的光洁度、配合间隙等又发生了变化, 还要有一个磨合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 只要我们把握住故障规律, 把握住故障本质, 就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生故障是必然的, 排除故障也会成为必然和可能。

二、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因果关系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一种现象会引起另一种现象, 而它本身也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 这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故障课中能涉及的问题大多是关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只有具备良好的因果关系和主体逻辑思维能力, 再加上车辆构造、原理专业知识, 才能熟练解决车辆故障问题, 做到及时排除故障, 迅速恢复车辆的技术性能。

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发展的形式和阶段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律性和量的规定性, 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呈现量变、质变两种基本状态;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变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一事物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 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质量互变规律直接为人们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论:

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车辆故障的定性分析, 可以进一步明确车辆故障是设计缺陷、维修缺陷, 还是由操作不当、自然损耗等等原因引起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办法对车辆进行可靠性计算。

2. 适度原则

适度指人的认识和行动要和事物的度相适应, 和事物的客观进程相一致, 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例如, 6V150发动机正常温度是80~100℃, 允许120℃, 短时间允许125℃。把握适度原则, 就是要把握住事物量变的上限和下限。另外, 在某一范围内还要注意搜寻最佳适度。

3. 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车辆的使用过程和阶段是相互衔接的, 车辆的每个大、中、小修时间要照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最佳的发挥车辆的技术性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车辆推进系统故障》这门课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都生动的体现在系统故障以及分析、判断、排除故障的思路之中。显而易见, 这一旦变成施教者有意识的行动, 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 也必然会坚定他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本文以专业课教学为例, 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说明,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重庆社会科学, 2008 (08)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重庆社会科学, 2008 (08) .

[2]朱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纪桥, 2010 (11) .[2]朱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纪桥, 2010 (1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篇8

考查方式

由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看,《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考查的内容涉及不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考点有:规律的相关知识、意识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命题者常把这些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所以对这些知识必须熟练理解和掌握。

知识精讲

考点1哲学

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等于世界观。每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少论证的,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觀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①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例1(2010·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正确,选c。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例2(2010·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属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考点3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解读: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上的方向。第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从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它从不自封

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例3(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

考点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6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解读: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③发展阶段上有差别: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代替了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哲学依据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一哲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4(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考点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例5(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题中选项具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①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点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

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例6(2010·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例7(2010·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选B。

考点1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解读: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②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间接经验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③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④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相对地上升到了较高一级的程度。

例8(2010·上海政治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考点1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解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1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解读: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9(2010·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参考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18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读: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遇到困境完全归诸客观、遇到顺境完全归诸主观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要注意克服。另外,这些条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巩固练习

1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智力随自然界的发展而自发的发展

C.意识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思维和自然界本身关系不大

2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理论是对实践的主观反映

D.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3博克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真理需要检验

上一篇:《戏曲大舞台》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一篇:制丝车间生产班长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