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2024-05-10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通用8篇)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1

七年级数学试卷

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2.以下列所给线段长为三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3cm.4cm.5cm B.lcm.2cm.3cm C.lcm.lcm.3cm.D.2cm.3cm.7cm 3.如果一个角的余角是40O,那么这个角的大小是()A.130O B.50O C.40O D.14O

。4.将0.0005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5.如图1,已知∠1=∠2,那么()A.AB//CDB.AD//BCC.BDD.ADBC

6.如图2,OC平分∠AOB,D为OC上任一点,DE⊥OB于E,若DE =4 cm,则D到OA的距离为()A.4cm B.大于4cm C.小于4cm D.无法确定

7.下列图形都是由5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8.如图3,过△ABC的顶点B作DB⊥BC交AC于D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DB是△ABC的中线

B.DB是△ABC中AC边上的高 C.DB是△ABC中BC边上的高 D.DB是△DBC中BC边上的高

9.下列式子能够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a1)(a2)B(a1)(a2)C.(a1)(a1)D.(a1)(a1)

10.下列说法:①多项式xy +1是二次二项式;②同位角相等;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就是其底边上的中线.其中正确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1.如图4,E、B、F、C四点在一条直线上,EB =CF,证明 的是()

EFB70则AED`等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第八届文博会主会场设在深圳会展中心,展出面积10.5万平方米,主展馆共有1928个单位参展.”这则消息中包含的近似数是 ▲,它精确到▲ 位,有 ▲ 个有效数字,14.一只小猫在如图6所示的正方形方砖所铺的地板上走来走去,则它最终停留在阴影方砖上的概率是 ▲ . 15.已知:如图7,在△ABC中,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3,若△CBD的周长为13;则△ABC的周长是▲ .

x2y2xy▲ 16.已知xy4,则.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其中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6分,第19小题7分,第20小题5 分,第21小题8分,第22小题9分,第23小题9分,共52分)17.(本题每小题4分,共8分)计算:

(1)20120162421028(2)(2x)2(x2)(x3)

18.(本题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1,y2 319.(本题7分)把下面的说理过程补充完整:

20.(本题5分)如图9,要测量河的宽度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测得DE的长为30米,问:河宽AB是多少?并请你说明理由。21.(本题8分)如图10,已知AB// EF AB∥CD, BE⊥ED,∠B=30.(1)求∠D的度数;

(2)若在∠

1、∠

2、∠B、∠D四个角中任意取一个角,求取出的这个角恰好和∠2互余的概率.

22.(本题9分)如图11.AC⊥BD于C,AC=CD=2.5.AB=DE,AE=1.(1)求BD长为多少?并请说明理由;(2)延长DE交AB于F试说明:DF⊥AB.23.(本题9分)一只蚂蚁在一个半圆形的花坛的周边寻找食物,如图12,蚂蚁从圆心0出发,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爬完下列三条线路:(1)线段OA、(2)半圆弧AB、(3)线段BO后,回到出发点.蚂蚁离出发点的距离s(蚂蚁所在位置与O点之间线段的长度)与时间t之间的图象如图13所示,问:

O

(1)图象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因变量?(2)花坛的半径是多少米?

(3)请你直接写出t≤2时,s与t之间的关系式;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2

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重要内容, 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但初中学生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总存在很多问题, 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 没有理解二次函数的本质.概念是学习内容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概念的核心内容, 学生在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 尤其是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找到入口, 确定函数关系.本文针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概念”这一节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中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就是要创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已学函数内容, 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 即问题情境中的变量, 然后通过问题中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对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最终得到函数表达式.而在这里面确定变量和用函数表达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往往是学生学习中很难理解的内容, 难点就在于要将问题情境中的关系抽象成数学符号表达式.这个过程的处理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下面分析两个版本在处理二次函数概念内容中的一些特点.

一、编排体例方面

在教材的编排体例方面, 两个版本教材都围绕课标中的要求, 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问题情境,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 确定了二次函数表达式, 并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再给出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用二次函数表达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问题情境的选取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遵循课标要求, 从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中确定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人教版通过正方体表面积问题、多边形对角线与顶点的关系问题及工厂增产问题的分析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北师大版通过对果园问题、银行储蓄问题的分析确定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人教版选取了三个问题, 包括两个数学模型问题和一个现实生产问题;北师大版选取了两个现实生活生产问题.加上习题中的问题情境, 人教版共5个, 现实生活生产模型与数学模型比为1∶4;北师大版共选取7个, 现实生活生产模型与数学模型比为6∶1.人教版注重用数学模型, 理性思维浓厚;北师大版注重生活生产模型, 思维偏于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三、从具体情境确定表达式方面

从具体情境确定表达式方面在两个版本中的处理不尽相同.人教版先引用正方体表面积问题y=6x2引出二次函数表达式, 这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果.接着教材又通过分析多边形顶点与对角线的关系d=12n2-32n (d表示对角线数, n表示顶点数) , 最后分析某工厂增产问题y=20x2+bx+c (y表示两年后的产量, x表示计划增产的倍数, 20为元产量) , 在分析了以上三个问题以后得出了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形如y=ax2+bx+c (a, b, c是常量, a≠0)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另外, 人教版教材中还归纳了已学函数, 并点明这些函数的名称反映了函数解析式与自变量的关系.

北师大版从两个现实生产问题的分析中得出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尤其果园问题, 教材中将该问题细化为5个小问题, 先确定变量, 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 再引入符号x, y将现实问题抽象为符号, 最后在分析问题情境中总产量和增种树棵数的基础上, 运用符号表示总产量 (y) 与增种树棵数 (x) 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通过对自变量x的赋值计算因变量y的数值,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 再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设计非常详细, 完全遵循中学生的思维习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人教版在引出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中直接用符号表示问题情境中的量, 再通过它们的数量关系得出解析式, 缺少这一抽象过程, 思维层次要求较北师大版高.

通过以上比较, 人教版教材在问题情境的选取以及从问题情境抽象出二次函数方面的难度均高于北师大版, 《标准》中对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方面的两个重要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和“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是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一个目标.尤其在函数概念学习方面, 主要就是让学生在经历和探索中理解函数表达式的意义, 在二次函数方面, 要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主要是为哪一类型的问题建立的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 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 在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确定其函数表达式, 这一抽象过程是学生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应培养的一项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林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3

一、 数学史料的内容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内容主要分为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如金冠之谜)、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如小数的历史)、数学思想方法(如“筛法”史料的介绍)、经典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名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文化等六大类。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建筑、天文、计算机、商业等生活领域,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比如,黄金分割比:教材中简单介绍了黄金比在建筑、绘画和优选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统计发现,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史料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涉及数学思想方法(6处)、经典数学问题(1处)、历史名题(1处)等。其次,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史料属于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共28处),可见教材编写者比较注重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三,教材中介绍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2处),如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创造“筛法”,在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在此版本的教材中并未选用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比如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二、 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反应了如何将其负载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体现,以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对此版本教材包含的数学史料的分析,总结出两种设计模式:附加式包含和隐性融入。附加式包含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料,即教材在阐述数学知识时联想到有关的数学史料,继而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相关史料进行简单介绍或说明。例如四年级下册完成“认识方程”这章全部学习任务之后,在数学万花筒中介绍了方程的简短史料。附加式包含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阅读材料式数学史,即教材中某章节授课任务后介绍的数学史料和所讲内容稍有联系或无联系。比如四年级上册在“认识更大的数”这章最后给出数字的发展,从用石子或结绳记数到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广泛使用。此时,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隐性融入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数学史料引出学习内容,此时数学史料已非边缘化于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82、83页,在“点阵的规律”一节中,教材中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的形数理论巧妙地和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共19处,占55.9%)和“图文并茂”(共15处,占44.1%)。“文字”形式主要是指仅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相关的史料,如“神奇的质数”“数的扩充”等。“图文并茂”形式是指史料中包含文字和图片。此种形式又细分为“文字为主”(11处,占73.3%)“图片为主”(2处,占13.3%)“连环画”(2处,占13.3%)。比如寻找质数的筛法的介绍中,左侧是文字的说明,右侧附以图片,促进学生对此方法的直观理解。此类呈现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相关的史料内容。另外,在“数字的演变过程”中,是以图片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学生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了解数字的演变过程。而“计算工具的演变”则是以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连环画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两种呈现形式主要考虑到了所选史料的题材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版面设计上,此版本教材主要是在正文下方、练习题最后直接呈现,并用了蓝色的标框框出,且添加了“数学阅读”“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这样明显的字眼,使数学史料凸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极少数是在教材正文中阐述。

四、 数学史料所属国度

本研究将教材中所选用的数学史料所属国度分为:单个国家(即该史料中只涉及一个国家,如古埃及的分数表示法。)、多个国家(指数学史料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国家,比如,计算工具的演变。)和不凸显国度(指数学史料中没有提及国度,比如数的扩充。)其中单个国家中又细分为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德国。

经过整理发现,除了5处不凸显国度外,其余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其中以我国古代的数学史料为编写重点。在34处数学史料中,我国占了16 处,而且“多个国家”项包含的8处史料中有7处涉及中国,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通过此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数学多元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圆周率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测量到用多边形逼近,从“布丰投针”到计算机的贡献,介绍了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此版本中反应多元文化的数学史料还较少。

五、 反思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从篇幅容量的增加、内容选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设计模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较之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料较少、分布不均均衡、设计模式的合理选择等,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数学史料的内容选择。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史料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工具演变等,但是从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还有很多相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史料,如古埃及的倍乘法、试错法、中国古代的盈亏术等等,这些史料所凝结的智慧如果能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必将促进他们对现代算法、算理的理解。另外,教材中还可以增加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数学。例如,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仍创造了丰富的数学成果等。

2.适当增加教材中数学史料的数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理念的深化。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那么在教科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理念,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数学史料。如何把这些史学形态的智慧结晶采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或手段展现或传递给学生,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数学史料设计模式的选择

当谈及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时,相关研究总是会强调“要达到隐性融入”,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附加式包含或显性融入是数学史料进入数学教学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根据小学教材中所选数学史料的内容或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比如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数学在计算机、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概念的简单注解等都比较适合采用直接融入,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注解、扩充以及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方程简史;分数,小数的历史。)即可。如果所选择的数学史料中涉及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圆周率的发展史料、形数理论等),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史研究者和教材编写者共同努力,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力求能够达到将数学史料间接融入教材或教学。因此,数学史料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进入小学教材需根据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来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隐性融入。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

[3] 陈碧芬,唐恒钧.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4] 罗新兵,魏金英,刘阳,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1(1).

[5] 张维忠.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4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课本第42面图2.1.1:你观察到水平细木条发生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4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

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7,只能存活几分钟。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1)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验数据偏 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10-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人们液氧和液氮分别装入蓝色和黑色的钢瓶里。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11、早在1812、实验中制取氧气可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物质。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字母表达式为 HMnO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

二氧化锰

(字母表达式为MnO2)反应1和反应

313、右图是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图。(1)写出仪器名称①分液漏斗④水槽⑤导气管

(2)图中的气体收集方法叫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气体;此气体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因为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想收集比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若想收集较纯的氧气可用排水法。(3)刚开始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就马上收集气体,此时收集的氧气不纯,这是因为空气没排尽。

(4)收集满的氧气必须正放在桌面上。

鉴定它是一瓶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5)如何鉴定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已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

(6)此实验中,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必需缓缓地滴入锥形瓶中。这是为了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

14、右图是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装置图:(1)请填写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 ②酒精灯 ③集气瓶④水槽⑤铁架台(2)①放入药品 ②加热

③连接装置,检查仪器气密性④等气泡均匀的连续不断的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⑤移去酒精灯⑥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⑦等试管冷却后拆下装置,然后洗涤、整理(3)为什么试管口必须向下倾斜?这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4)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它的温度最高。

(5)若操作中先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稍等一会儿,再把导管移出水槽。你认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正确的操作是什么?

答:水会倒吸进入试管,热的试管碰到冷的水,试管就会破裂。正确的操作是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

5后者指那些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红磷能在氧气中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等。

16、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1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括号内写出反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点燃

点燃

(2)硫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点燃)

实验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点燃

本实验中须事先在瓶底铺上一层沙或水,那是为什么?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8、为什么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而缓慢氧化是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不发光但发热。

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

20、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 不 燃 烧(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铜片上的白磷 燃 烧; 水下的白磷 不 燃 烧。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事实 ①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白磷不燃烧;②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21、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温度和空气。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2

2理是降温,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时,火自然就灭了;森林大火时,在火场边缘铲出一条隔离带,以防过

火,这种方法的灭火原理是撤去可燃物。

23、专业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泡沫弹等设备扑灭大型火灾。小型火灾用灭火器来应付。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当图书馆、档案室等处发生火灾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

24、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仅占。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和其他原料制造出可口的饮料;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灭火和在舞台上产生云雾缭绕的幻境;还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25、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微溶于水,通常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使溶解的更多。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8、人工降雨的原理:向云层中施放某些物质,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降下来。常用的降雨剂有干冰、碘化银等。当人们利用飞机等将干冰洒落在云层中时,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未来得及升华的干冰又是很好的水汽凝结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得云层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变为水滴,天空便开始下雨了。

27、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鼓入空气的无变化,吹入人呼出气的变浑浊了。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实验原理可用于实验室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2)向盛有蒸馏水的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用同样方法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吹气的那支试管中溶液变红色,另一支无变化。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对变红色的溶液加热,我们又会观察到溶液红色消失又变成紫色。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二氧化碳+水,这个反应的字母表达种不稳定的物质。

(3)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向浑浊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又变澄清,因为碳酸钙可与二氧化碳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它的字母表达式为

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它的字母表达式为美丽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的原理。

28、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几个演示实验:

A.向右边的空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B.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石灰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C.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1)实验A的现象是杠杆的右端向下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实验B中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且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气体的减少使瓶内气压变小,所以瘪进去了。

(3)实验C的现象是蜡烛至下而上的熄灭,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火焰的周围,而二氧化碳又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使蜡烛缺氧而灭。

29、据图回答: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用的装置是需把导气管插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是因为有利于空气的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3)实验的原料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马上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注入稀盐酸,④向反应容器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②①④③⑤(6)用此实验装置还可以制取并收集的一种气体是氧气。

30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字表达式表示)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31、收集气体的主要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气法适于收集密度与空气有较大差别的气体。;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集气瓶瓶口向下)。

32、大气圈保护着地球和人类,但是人类的活动污染了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扩大了臭氧层空洞。

33、若没有大气圈地球上将会怎样? 答:地球上将不会有任何生命;

地球表面将和月球等一样受陨石直接撞击而变得千疮百孔; 地球表面白天、晚上的温差会很大等。

4大气中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对流层,它能形成云雾雨雪,并保持地表的温暖,这一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中分布有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生物起保护作用; 更高的电离层,空气已电离成离子,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无线电波的远距离通讯。

35润,生机盎然。但如果对流层阻止热量散发的能力太强,也会造成危害。在过去的100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蒸发加剧,将加剧土地的荒漠化;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和淹没城市。

为控制温室效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一、积极植树造林增加地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6、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37、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发出紫外线中的护伞”。1982年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产生了臭氧层空洞,而现在这个空洞任在不断增大。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伤害皮肤,甚至引起皮肤癌。臭氧的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化学物质如氟氯烃(氟利昂)、氮氧化物等引起。

38、一般认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可吸入颗粒物。39

将固体煤燃料改变为煤气或液体燃料以减少其中污染物的产生;

改变工业生产工艺,采用无污染工艺和无污染装置以减少粉尘和有害物质对空气的污染。40

部编版七下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4.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见课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 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译读:根据书下注释自译全文,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最后接龙翻译。

3、议读: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如何朗读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④吕蒙是如何应答的?应怎样朗读?(“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⑤“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4、比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探究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就学” “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积累】

1.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6

第二节 巴西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资料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文化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3.举例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城市化问题,认识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学会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巴西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情感价值与道德观 通过认识巴西,尊重多民族的巴西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2.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2.工农业、人口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展示一盆巴西木,让学生欣赏,说出它的名称,由此而引导学生猜猜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个国家。然后教师介绍巴西木也叫红木,是一种名贵木材。“巴西”国家名称就是由巴西木而得来的。

方法2: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让中国人骄傲的“国球”是什么?(学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学生:巴西)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犷、急促的桑巴舞,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巴西。讲授新课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教学活动设计

1.读图分析:电脑展示课本P89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和P90图9.18“巴西的地形”,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下列问题,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及邻国。

(1)鼠标点击南美洲并闪动(巴西不动),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大洲。(南美洲)(2)鼠标点击拉丁美洲并闪动(巴西不动),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地区。(拉丁美洲地区)(3)鼠标点击巴西并闪动,让学生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观察距离欧亚大陆的距离,(很远)点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4)鼠标点击巴西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国土,让学生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巴西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5)鼠标依次点击出巴西的邻国,让学生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不必全记,知道主要邻国即可)2.列表比较,电脑展示下列统计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巴西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1)鼠标点击出世界大国的领土面积,让学生填报出面积比巴西大的4个国家名称。

国家

利亚 印度

2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997

960

937

美国 巴西 澳大 276

271 250 阿根廷 哈萨克斯坦 苏丹 1707

854

769 328 面积(万km)家的名称。

国家 利亚 人口 中国(2)鼠标点击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2000年),让学生填报出人口比巴西多的4个国印度

美国 拉国

印尼 日本

巴西 尼日

巴基斯坦

俄罗斯 孟加

(亿)12.77 10.13 2.78 2.12 1.70 1.56 巴西 面积 人口 854万km 1.7亿

21.46 1.29 1.26 1.15(3)鼠标点击出下表,让学生填报出巴西的国土面积、人口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占拉丁美洲的百分比(%)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43 33 5(4)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世界上少数几个著名的大国

3.质疑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巴西古今人种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及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环境对民俗的重要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本P90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和P91图9.19“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并让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同学作一些介绍,使学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巴西的人种构成。并让一名学生扮演卞卡,介绍课本P91图9.20“卞卡一家”的血统情况。

提出疑问: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欧洲白人,他们怎么会生活在拉丁美洲?(3)电脑展示课本P92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鼠标依次点击出A、B、C三张图,让学生分别总结图中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并说出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儿?

A.在花车上欢跳桑巴舞,桑巴舞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 B.巴西的狂欢节,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 C.巴西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足球发源于英国 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大洲的文体活动会出现在巴西?

(4)让学生在上述阅读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对比古今巴西的人种和社会文化差异,以及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15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财富或货币资金。因此,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殖民主义国家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和矿产基地。为了让大量的劳动力来到种植园和矿山中劳动,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转移到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最早掳掠、贩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9世纪以后,殖民统治者又以招工的形式使亚洲的华人、日本人、印度人来此谋生。数百年来,白人、黑人、印第安人通婚生育,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随着殖民者(白人)和奴隶(黑人)等的到来,欧洲与非洲等地的文化也流传到拉丁美洲,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美文化。

(6)让学生归纳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得出结论:现代巴西的人种、文化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同时让学生明确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的缩影。在此了解的不仅是巴西,而实际上也间接地了解了拉丁美洲复杂的种族构成和文化特色。

4.小结承转: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西的古代是单一的黄种人,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创造的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扩张、掠卖黑奴,以及不同种族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又形成了现在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因而不论是巴西的种族构成还是社会文化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同学们,巴西不仅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教学活动设计

1.列表对比:电脑展示,通过对巴西经济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统治成为巴西经济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岭。这样就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认识巴西的经济。即从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国内以单一经济为主,且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全国内的经济结构,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2.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93提供的资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出口咖啡),确认巴西经济为单一经济。

3.图示分析:电脑展示下列示意图。教师介绍单一经济的实质和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削过程,这样使得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资金都被殖民统治者掠夺走,因而使巴西国内日益贫困,经济十分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巴西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4.读图思考:电脑展示课本P93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哪些?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的是什么矿产?巴西的能源矿产(煤、石油)不多,是如何解决的?你还有哪些建议?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哪些?分布在何处?

(3)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哪些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哪些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主要的农产区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5.讨论汇总:指导学生读图读文,并以学习小组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汇总大家的讨论结果,随时进行补充点拨。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铁、金、锰、煤、石油等;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煤、石油等能源矿产不足,解决的办法可以展示下列示意图以便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和建议,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追求完整,教师要多给予鼓励、适当启发和补充。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保护节约现有能源矿产,开发探研新能源等。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纺织、钢铁、造船、石油、水泥等。其中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之列;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邻近铁矿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此也可补充以下资料,一方面说明巴西的电子、航天工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说明中巴两国的友好合作。

阅读材料: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于1999年10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其研制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01星的使用寿命为两年,目前正超期服役。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不仅显示了中巴两国空间技术的实力,也结束了中国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依赖外国卫星提供图像的历史。地球资源卫星为中巴共同使用,两国各自利用本土的地面站对遥感和DCS系统数据进行接收。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将在2003年下半年由长征四号乙Y4火箭“一箭双星”发射升空。按照中巴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将在巴西进行总装和测试,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03、04星的综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即将正式立项。

(3)巴西的农产品丰富多样,主要有咖啡、甘蔗、剑麻、香蕉、大豆等,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产品。巴西的主要农产区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6.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和工业中心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

7.读图探讨:电脑展示课本P90图9.18“巴西的地形”和P97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教师启发学生从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巴西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在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评价点拨,使学生明确巴西的工农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开发较早、经济发达。这样既探究总结出了影响工农业分布的因素,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地理学思想: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工农业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人类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社会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教案 篇7

世上无完美, 教材也不例外。我在认真研读、精心实践教材的同时, 发现部分习题存有不足, 给教学带来困扰, 现提出2例, 求教各位同仁。

一、此题不严密

这是编排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 (新教材第73页) 。首先, 教学实践中, 大家对本题的答案存在争议。《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是“4, 8” (如下图) , 我认为, 本题答案也可以是“4, 9”。

另外, 教材编排本题的意图为:认识简单图形与初步建立图形表象。但事实上, 本题很难体现上述价值, 因为这题更侧重“观察与想象小正方体位置关系”, 明显具备小学数学中高年级“观察范围”的难度和导向, 放在这里难度既大, 又有偏离主题之感。

教材是方向、是权威, 她的价值在于引领。我想, 本着精益求精建设教材的态度, 编者要么可以更换此题, 要么减少小正方体的数量以降低难度, 至少也应对题目表述进行调整:变“各有几个小正方体”为“至少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二、此题有争议

这是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里的一道习题 (新教材第20页) , 教材意在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图——空间想象判断”的过程, 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 学生对“书包的背面”一词理解有争议:立放时, 成人认为有背带的是背面;但背在背上, 哪面是背面?多数学生觉得带网状的是背面。一时间, 我也很难定论。

同时我发现, 在这道习题之前的例题和之后练习中, 情境里都有人物 (或动物) 作为观察者身份出现, 以体现观察者的视角, 减轻题目难度, 唯独本题没有人物 (或动物) 出现, 只有文字叙述,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难度还是大了些。

综上考虑, 我觉得教材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本题进行调整:1、改“背面”为“后面”, 统一方位用词;2、改“书包”为“机器人玩具”、“悬挂的校服”等, 避免争议;3、观察物旁应给出人物 (或小动物) , 以体现“上面”这一观察角度, 提升本题的练习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练习设计特点与应用 篇8

一、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分层设计,逐步拓展

在教材中主要以“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复习”,“总复习”五步练习来完成,例如:“圆的面积”一课,六年级上册第18页“试一试”求下面各圆的面积,三个小练习题,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小题是用图形表述方式,根据圆的半径直接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第二个小题条件是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要先算出圆的半径,再利用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第三个小题以文字形式表述出圆的周长是6.28cm,需要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半径,再求圆的面积。首先,三个题目三个层次,富于变化,同时又回顾了圆的周长知识,把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知识间的联系综合在一起。呈现形式是图形与文字结合,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其次,“练一练”仅以文字呈现,内容与试一试相同,提升了抽象概括。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之后三个练习:圆与正方形,长方形知识的进行综合,运用圆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20页是“练习一”,第二题“填一填”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与“试一试”“练一练”虽然内容相同,但表现形式又有了变化。从这儿可以看出教材在练习设计上的变化规律。同时又与教材内容体系相对应“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的知识体系。第四,“整理与复习”第一题,以表格形式呈现条件,把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综合。这是练习设计的第四次练习。第五次练习是在总复习,“空间与图形”的13与14题。

练习设计的次数与人的记忆时间规律相吻合。“试一试”“练一练”是当堂课完成,“练习一”是第二次练习,一般在上节课的第二天,与第一次有一定的时间间距。到了“整理与复习”,“总复习”是在更远一点的时间内完成,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有了沉淀和加工,再进行回顾并巩固。通过“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进行练习时要以点带面,使知识形成系统化。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我们了解了教材练习设计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其编排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教材。在综合练习层次上,为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老师在对学生的要求时要把握层次,不要一刀切,也不要过分提高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为了更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可以对练习进行综合概括与补充发挥

例如:

如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以下几种情况:结合五年级上册48页第三题进行。

(1)与,方法是是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2)与 ,方法是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3)与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为标准进行比较, 大于12, 小于 ;

(4) 与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连续的自然数,数字大的分数就大。

(5) 与 ,这一组分数以上的方法都不能适用,所以用通分的方法。

再如:四年级上册“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课后练习中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练习,理解运算的意义目标就显得单薄,所以需要补充练习以加强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与运算方法的掌握。

补充练习:开学的第一天,学校图书馆借出图书230本,第二天借出280本,第三天借出306本,那么30天大约可以借出多少本图书?

一位同学这样解答:先算出三天的总和:230+280+306=816(本),然后用30÷3=10,再用816×10=8160(本)。

另一位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解题方法:(230+280+306)÷3=272(本),先求出平均每天大约借出多少本,然后再求30天的,272×30=8160(本);

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解答方法,他说:230、280都是整十,我也可以把306看成300,然后230+280+300=810(本),再用810÷3约等于270,然后用270×30=8100(本);在计算的过程中用到了估算,使计算简便。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为什么可以先估算?因为问题是说30天大约借出多少本图书?是要我们估算的”。

三、组织学生利用练习题开展数学活动,在实践中开发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在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积极创新的思维。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经验,通过经验开发思维训练。

六年级上册72页,“数字的用处”练习中用数字编学号和邮政编码。农村的孩子很少有住宾馆的经历,所以对宾馆房间的编码方式不了解,如何灵活利用教材练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去杭州学习住宾馆时的情景。然后组织学生为我们的三层教学楼的每间教室进行编号。学生用小纸片写上号码,然后把门牌号贴在每间教室的门上。同一间教室有的同学贴上了“201”,有的同学贴上了“204”。因为开始编号的方向不同。在贴号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轻声轻步,以免打扰正在上课班级的同学学习。制作的纸片要美观,贴完后,在下课时要收回来,这些活动锻练了学生实践交往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孟庄中心校)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下一篇: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方法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