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歌翻译

2024-08-02

英语歌翻译(共12篇)

英语歌翻译 篇1

Song of a Second April

Edna St. Vincent Millay

April this year, not otherwise

Than April of a year ago,

Is full of whispers, full of sighs,

Of dazzling mud and dingy snow;

Hepaticas that pleased you so

Are here again, and butterflies.

There rings a hammering all day,

And shingles lie about the doors;

In orchards near and far away

The grey wood-pecker taps and bores;

The men are merry at their chores,

And children earnest at their play.

The larger streams run still and deep,

Noisy鷄nd swift the small brooks run

Among the nullein stalks the sheep

Go up the hillside in the sun,

Pensively, ─ only you are gone,

You that alone I cared to keep.

四月之歌

一年一度又是四月,

去年今岁毫无两样,

低语阵阵, 叹息声声,

污泥伴着融雪闪闪发亮;

你钟情的苔藓又现绿意,

你喜爱的蝴蝶四处飘荡。

换新的屋顶木版堆在门前,

翻修的锤声成天敲响;

灰色啄木鸟击打钻孔,

远近的果园匆匆忙忙;

劳作的大人欢天喜地,

游戏的`孩童认真模仿。

沉稳的大河水深流静,

湍急的小溪跳跃喧嚷,

穿过毛蕊花丛的羊群,

沐浴日照走上山冈;

物是人非,你在何处?

唯一的牵挂, 不尽的惆怅。

英语歌翻译 篇2

《哀希腊歌》 (TheIslesof Greece) 的原文作者为英国著名诗人拜伦, 节选自长诗《唐璜》 (Don Juan) 第三节, 作为一支歌曲独立出现, 在整篇长诗中具有独特地位。拜伦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 回顾希腊辉煌历史对比19世纪收到外来欺侮的现状, 歌颂希腊历史中对自由的向往, 号召希腊人民奋起反抗土耳其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

在晚清的内外交困政治形势, 亟待振兴的民族经济, 和思想启蒙大潮中, 翻译文学被赋予了文学性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 仁人志士都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 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开启民智, 探索救国道路, 表达政治诉求。在这一过程中, 翻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翻译的器物功用被强调, 这使得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具有了政治功利性的主要特征。知识分子思想主流, 翻译实践, 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构成了胡适翻译《哀希腊歌》的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作为译文和译者生存的总体环境, 可划分为两部分: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对胡适《哀希腊歌》的翻译生态环境分析分为两方面:

一.翻译生态分析

翻译生态即翻译主体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 (方梦之, 2011) 。这个概念中的翻译主体涵盖了翻译中的诸者, 为了完成翻译过程, 这些主体在特定条件下协同合作, 彼此结合, 形成翻译生态场。因此, 翻译生态可以看作是翻译主体在翻译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也就是翻译群落之间的互联互动状态。

翻译生态场必须保持和谐才能够发展。翻译主体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 遵循翻译适应选择的规则。因为翻译过程在翻译主体的相互配成中进行, 而其中如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整个过程便无法完成, 既是勉强产出翻译作品, 也必然遵循“汰弱留强”的原则被淘汰掉。胡适的《哀希腊歌》译本生存长存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实现了翻译生态场的和谐共生。

译者方面, 胡适作为译者具有适应翻译生态场的能力。他本人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幼年就读于私塾, 1906至1909年就读于上海公学, 胡适本人在其作品《尝试集》中称到1910年已创作二百多首诗歌。旅美留学经历更给了他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客观经历养成的文学修养, 双语能力, 以及意识形态使其既能完整理解原文而且保证译文的质量。

原文方面符合了翻译文学的中国当时的本土文的内在需要。作为激励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哀希腊歌》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足以引起共鸣, 哀希腊实为哀中国, 原文所倡导的奋起反抗的精神也是当时情势所亟需的。原文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要求, 为译文的产生和被接受打下了基础。

同时期的其他译者也作出了各自译本。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 梁启超节选该诗的两节和五个断句, 冠以题目《端志安》, 从游吟诗人之口引入译文, 翻译策略上主要采用了挪用和改写为主的翻译方式。他所关注的不仅是其文学功用, 更多着眼在借外国诗人之口唤醒民众, 着眼于这一文学作品在当时中国的文化潜能, 即发挥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效果, 为特定的革命目标服务。梁启超之后, 马君武将《哀希腊》这一译称正式引入并为后来数十位译者所沿袭。马君武的《哀希腊》是该诗的第一个全文译本, 其中政治功用被赋予了更大的比重。在马君武的七言古诗体译本出现之后, 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的形式进行翻译, 胡适对之前诸多译本也作出了自己的评论:“颇嫌君武失之讹, 而曼殊失之晦。讹则失真, 晦则不达, 均非善译者也。” (廖七一, 2010) 可以看出, 胡适沿袭梁启超之革命精神, 同时借鉴各家经验教训, 这一译者之间的和谐共生促成了这一成功译本的出现。

对于评论家而言, 他们对于翻译作品关注的重点在译者的文化修养和读者的审美接受习惯上。从严复和林纾这样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翻译典范的清末民初代表译者身上就可以看出, 翻译和创作的界限在当时是很模糊的, 翻译的功利性和器物属性而非语言对比是评论的重点。

对于读者而言, 胡适的《哀希腊歌》符合读者的阅读审美习惯和传统心理, 无论是从体裁还是内容都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方面, 经过晚清时期翻译文学的蓬勃发展, 翻译作品得到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 在作为主要读者群的文人阶层, 思想解放没有到达普遍较高的层次, 虽然承认外国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 但仍然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及文学形式具有优越性, 胡适主要采用归化策略的骚体译诗在这种译入语本位倾向中实现了与翻译生态的和谐共生。

二.翻译环境分析

翻译环境主要指翻译活动所涉及外部环境 (客观环境) 包括经济环境, 语言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总和。 (方梦之, 2011) 翻译生态是翻译主体在翻译生态场中形成的关系, 是翻译产生的内部环境。翻译环境则是翻译产生的客观环境。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置于“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 (胡庚申, 2011) 的关联序列之中, 承认客观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对于胡适《哀希腊歌》而言, 主要有以下方面产生了主要作用:

(1)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胡适翻译《哀希腊歌》译于1914年2月3日, 当时中华民国成立不久, 国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企图复辟帝制, 军阀混战, 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 政治形势内忧外患, 经济文化落后, 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和亡国灭种的边缘。面对甲午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失败, 仁人志士开始寻找社会变革的方式。变革激荡不稳定及备受侵略奴役的社会政治现状为译本的政治, 文学主张展现及作用发挥提供了基础。

胡适的《哀希腊歌》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 爱国思想, 这一主题与根植于原文, 但更加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层次需求。胡适笔下对于希腊自主的梦, 为希腊人的羞赧, 为希腊人的战斗号召使得客观条件下宏观叙述与译文所主张的奋起反抗侵略的精神相契合, 这为译文的生存长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2) 语言文化环境

韦努蒂在《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一文中称:“被选定的待译文本往往会脱离赋予它们意义的外国文学传统而被非历史化。外国的文本通常被改写为符合本土的主流风格和主题。其影响有可能具有民族意义。翻译能够塑造外国类类型化的形象。而这些形象能反映出本土的政治与文化价值。”

就当时的语言文化环境而言, 一方面, 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翻译文学作为引进外国新文明的工具作用。这种功利化趋势使得“仁人志士均‘以艺术为强国第一义’极少有人为翻译而翻译” (廖七一, 2010) 。也就是说, 在这样一个变革加剧, 传统价值观念日渐式微的时期, 翻译作品客观上必须承担促进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责任, 起到救亡, 启蒙和文化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 翻译作品在当时采用的主流的规划策略, 从语言到体裁均符合当时诗歌翻译的主流, 采用古诗体, 符合传统诗歌定义中的便于流传易于产生社会影响的要求。

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歌》在客观上遵循了语言文化环境的规律, 同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语言上, 译诗采用骚体尽管节数上与原诗的十六节保持一致, 但第一节中句式灵活多变, 与原文六行ababcc韵的形式不同, 句子长短不一。文化维度上, Phoebus被翻译为“羲和”而不是原本所指的太阳神, 中国传说与希腊神话人物的对应便于中国读者超越文化藩篱理解诗歌。交际维度上, 骚体这一创新形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五言七言诗题的束缚, 有助于作者自由的情感表达。因此, 《哀希腊》在主体思想上适应的客观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政治功用要求, 在客观上沿袭了诗歌翻译的主流。创新的探索更代表了诗歌发展的趋势, 更深层次上迎合了翻译生态环境发展进步的本质需要。

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的总体环境, 译者的成功和译作的长存需建立在于翻译生态环境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和和谐共存, 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与规律的基础之上。

摘要: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 文化, 社会及作者, 译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作为译者和译文生存的总体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本文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胡适《哀希腊歌》中译本, 认为译者和译文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客观认识翻译生态环境, 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规律基础之上。

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胡适,哀希腊歌

参考文献

[1]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3]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九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90.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 (2) .

[5]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 2011 (1) .

[6]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33.

谷歌翻译 凭啥跨越语言障碍 篇3

近日,陈雍在位于北京清华科技园的谷歌北京办公室接受了《计算机世界》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为我们揭开了谷歌翻译所用技术的神秘面纱。

懂得更多

全凭“云”统计

2004年,谷歌创始人之一塞吉•布林(Sergey Brin)使用市面上的网络翻译服务来翻译韩国粉丝的邮件,结果显示:“生鱼片带着它的愿望,用谷歌搜索绿洋葱!愿意?”。这一与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翻译结果,使塞吉下定决心要让谷歌做出“靠谱”的翻译产品。

如今,谷歌翻译早已是很多人出国旅行和外文写作的必备工具,而谷歌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翻译服务提供商,实现了塞吉跨语言搜索信息、并可将搜索结果和网页等资讯以母语传递给用户的愿望。目前,在全世界,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语言约有100种,而谷歌翻译已经实现了对其中58种语言的支持。陈雍坦言:“虽然机器翻译并不完美,但它可以让用户接触到之前无法触及的世界各地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翻译是个自动翻译机,也就是说,它借助的是技术而非人力。对这一点,陈雍解释说,“当下大部分的商业翻译系统用的都是规则法机器翻译,需要做大量词汇与语法的处理,谷歌的方法与它们不同。”据介绍,谷歌翻译是先往计算机内输入大量的文字文本,这些文本数据包括目标语言以及对应的翻译文本中现有的人工翻译数据,然后构建统计翻译模型。

为了形成翻译模型,每年,谷歌都会从一些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搜集翻译信息,完善自己的“平行语料”库。为了保证翻译质量,除了严格限制“平行语料”的来源,谷歌还采用了国际认定标准Bleu Score来分析、调试。

陈雍指出,谷歌翻译之所以能采用统计翻译模型,关键在于谷歌的技术基于云计算架构。统计模式机器翻译需要海量的数据存储空间以及高效的运算能力,而谷歌拥有谷歌MapReduce(分布式计算系统) 和BigTable(分布式存储系统),正好满足了这两方面需求。

从表面上看,“支持更多语言种类”和“在线使用”是谷歌翻译与其他流行翻译产品如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的功能区别,但背后最大的不同却是,谷歌翻译是基于云计算支撑下的统计翻译模型。

整合信息

人人皆受益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这是谷歌始终秉持的信条,也是其产品战略。”陈雍表示,谷歌翻译虽然并不是谷歌最大的研发部门,但其与研究Android、Chrome,甚至YouTube的部门一样,都是为谷歌实现整合全球信息的目标服务的。

谷歌希望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所有可以数字化的不同语种、不同格式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而后以最简便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每次技术论坛上,谷歌都会在‘翻译’这款产品上‘大费唇舌’,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沟通形态,即全球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陈雍坚信这一理想。

有数据显示,世界上超过99%的人每天的沟通都要靠母语,但在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了80%,在剩下的20%中,法语占其中的大约5%,中文等其他语言信息各自所占百分比微不足道。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谷歌如此重视一款小小的语言工具。

谷歌除了用翻译工具对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信息进行横向整合,还强调对自己的产品体系进行纵向整合。早在2010年,谷歌已经在Chrome浏览器中整合了谷歌翻译。当Chrome用户访问与电脑系统默认语言(或是浏览器语言)不同的其他语种网站时,Chrome浏览器就会弹出谷歌翻译工具栏,只要单击“翻译”按钮,谷歌翻译将把整个网站翻译为系统默认语言。当然,用户也可以让谷歌翻译把整个网站翻译为其他语言。

此外,谷歌翻译还可以帮助用户阅读搜索结果、网页、电子邮件、YouTube视频字幕以及其他信息,用户甚至还能在Gmail内进行实时的多语言对话。

事实上,刚刚在苹果AppStore上线的“谷歌翻译工具软件”并不是第一个谷歌翻译“移动客户端”。早在一年前,谷歌就已经在Android平台上推出了谷歌翻译工具。今年,谷歌又推出了聊天模式的Android 版谷歌翻译软件(Conversation Mode,目前只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之间的互译),其主要功能是让使用者通过 Android 手机来实现实时翻译,为语言不通的人建立沟通桥梁。

名词解释

平行语料

后园凿井歌翻译赏析 篇4

《后园凿井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前言】

《后园凿井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描写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他们情投意合,热爱生活。前五句使用了比兴、问答的方法,进行客观描写;后四句一转,设为夫妇自白,直接表述其主观愿望。全诗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歌情调,透露出作者的爱情观。

【注释】

⑴辘轳:装在井上用来绞起汲水斗的器具。《广韵》:“辘轳,圆转木也。”床:指安装辘轳的木架。

⑵弦:指吊桶的绳索。一作“丝”。

⑶若何:怎样,怎么样。

⑷荀奉倩:三国魏荀粲,字奉倩,因妻病逝,痛悼不能已,每不哭而伤神,岁余亦死,年仅二十九岁。见《三国志·魏志·荀恽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后成为悼亡的典实。

⑸流:犹言沉、落。

【翻译】

汲水辘轳井台上转,滴水声响亮,绳索声低慢。细语缠绵像何人?夫妻恩爱恰似荀奉倩。城头上的太阳啊,但愿能够长留住;一天当作一千年,太阳不沉落,永远无昏暮。

【鉴赏】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所写的不外是“井”及与之相关的“辘轳”、“水声”、“弦(丝)声”、“城头日”和一位“荀奉倩”。乍一看,似乎很简略,找不出诸意象之间的内在必然的联系。让人摸不清到底说的是什么。但一个“情”字,而且诗人将“情”字与“荀奉倩”作了相比。这就给疏解提供了入门的路径。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诗的开头依旧题,从“井”说开去。这三句所涉及的意蕴当以一种复沓而又孤单的音响构成的思绪为主。因为“转”字总括了后园里深井汲水的操作过程,并引出水井与器具的.混杂声。“弦声”一本作“丝声”。绳索缠绕辘轳的声音相对辘轳的声音要小,而“水声”之“繁”又时时打破辘轳自转的单调声,写出诗人仔细辨别不同声响的专注。诗人或许是一次偶然的后园闲步,无意中驻足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后引出一段感慨。因此三句以“转”字引出深井汲水所需器具的相互联系,作为下文“情”的缘由的起兴。另有一种解释是,开头写的是闺阁之言,说是主人公在床上辗转反恻不能入眠才注意到后园的汲水声,由于注意力转移,室内的声乐丝弦声反而减弱,故谓“弦声浅”。

辘轳声或强或弱,或长或短的重复,似乎在诗人心里制造一种紧迫的心理压力,以为这种断断续续的动力源不能久长。“情若何?荀奉倩。”这两句是规定此诗情感范围的关键,意思是说:感情怎么样呢?像荀奉倩那样吧!《世说新语》和《三国志·裴松注》都记载,荀粲字奉倩,娶骠骑将军曹洪之女,两人感情很深,冬天妻子病热,荀粲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历年后妻子病亡。荀粲不病而神伤,傅嘏前往安慰,说:妇人才色并茂为难,你娶曹洪女是遗才而好色,假如按照这种标准,还是很容易再遇到你满意的女人的,没必要如此悲哀。荀粲回答说:佳人难再得,虽说她没有倾城之色,但再找一个谈何容易。荀粲痛悼不能自己,岁余而亡。至此,诗中才透露出为什么诗人要强调辘轳与井架的和谐转动,吊桶与吊绳索的相互联系。因为有了这种配合的默契,水声才能繁多,水才能源源不断地被汲上来,以此来比喻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实在非常贴切。

李贺的爱情诗多带上悲凉的死亡意绪,这也许是“鬼才”的特质。在这里,诗人赞赏荀奉倩对于爱情的“好色”观,实在是一种很值得品味的现象。荀奉倩在得到曹洪女为妻后,“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把自己的所专所爱都倾注到妻子身上,而且这种爱由“自宜以色为主”渗化为一种生死以之的痴情,这种由冲动而达到升华的爱情就更值得人们眷恋神往,更易于净化灵魂,从而幻化出悲剧美的境界。

但是,诗人又为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急剧销沉而惋惜不已。于是面对着东上西下的太阳发出凝固不转的奇想。“城头日,长向城头住。”意思说只要城头上的太阳永远不落,普照人间,世上美好的爱情也就能长葆。虽然李贺体弱多病,写过不少阴森可怖的鬼诗,流露一种对死的恐惧以及人生幻灭感。但是,在这首诗里,他却放声高歌宇宙中永恒的太阳,“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诗人说:但愿太阳的光晖长在,一天的光阴像一千年,永无昏暮,让那一刻令人销魂的时光与之天长地久。

洞仙歌·中秋原文翻译赏析 篇5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公莫舞歌翻译赏析 篇6

《公莫舞歌》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箾拦前起。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前言】

《公莫舞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这是一首通过描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歌。开头六句铺排鸿门宴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随后以范增示玦,项庄舞剑继续渲染刘邦所处的困境;最后八句模拟樊哙口吻追述刘邦事迹,提出“汉王今日须秦印”的主张。全诗语言雄健,场面壮丽,人物传神,情景逼真,酷似以诗笔绘出的巨幅油画。

【注释】

⑴公莫舞,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

⑵陋,认为简陋。

⑶方花石础,刻花的方石础。础,柱脚石。古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之语。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⑷刺豹淋血,形容“有杀伐声”(周振甫、冀勤)。银罂(yīng),银质或银饰的贮器。用以盛流质。唐杨巨源 《石水词》之一:“银罂深锁贮清光,无限来人不得尝。”

⑸华筵,丰盛的筵席。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喜覩(睹)华筵献大贤,謌(歌)欢共过百千年。”鼓吹,演奏乐曲。《东观汉记·段熲传》:“熲乘轻车,介士鼓吹。”唐沈亚之《湘中怨解》:“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桐竹,泛指管弦乐器。桐指琴瑟之类,竹指箫笛之属。

⑹横楣,门窗上方的横框。粗锦,粗丝织成的锦。生,露出。 纬,织布时用梭穿织的横纱,编织物的横线。

⑺炙,烤,此指晒。嫣,通蔫,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此指颜色不鲜艳。

⑻宝玦,珍贵的佩玉。《史记·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三国魏曹丕《又与锺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南朝梁简文帝《金錞赋》:“岂宝玦之为贵,非瑚琏之可钦。”唐杜甫《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⑼掉鞘,拨剑出鞘。栏,泛指遮拦的东西。

⑽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迁为队率。”《汉书·晁错传》:“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颜师古注:“材官,有材力者。”唐杜甫《诸将》诗之一:“多少材官守泾渭 ,将军且莫破愁颜。”仇兆鳌注引《唐志》:“况材官不知其多少,大抵皆侍官辈耳。”小尘,只能泛起小小的尘土。

⑾真人,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雎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梁书·韦叡传》:“天下真人,殆兴於吾州矣。”《秦并六国平话》卷上:“未有真人来统一,奈何七国又争雄。”赤龙子,赤色的龙,此指汉高祖刘邦。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农氏、帝尧、汉刘邦)的祥瑞。《淮南子·修务训》“尧眉八彩”汉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赤龙与庆都合而生 尧 。”宋罗泌《路史·前纪六·柏皇氏》:“神农、唐尧,俱感赤龙……刘季断蛇而还感赤龙。”

⑿芒砀云瑞,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界。《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抱天回,弥漫天空回旋。

⒀咸阳,指高祖先项籍入咸阳事。清,清晰,明显。

⒁楗,门上关插的木条,横的`叫“关”,竖的叫“楗”。重束,双重控制。

⒂大旗五丈,指刘邦的军队。撞双环,代指攻破关隘。

【翻译】

方形刻花的古老石墩,矗立着大柱九根,刺杀斑豹流鲜血,注入银瓶痛饮。宴席上没有管弦乐声,只有军乐阵阵,直立的长刀,像要割断筝弦般寒光森森。门额上的横幅粗锦焕发出鲜红的色彩,烈日烤得粗锦褪了色,项羽仍然没有醉。范增把腰间的玉玦瞟看了三次,项庄拔剑出鞘,上前起舞。你这徒有勇力的小臣别妄动,座上的汉王是赤帝之子寞看轻。当年芒砀山上祥云瑞雾曾在天空萦回,咸阳王气盛,预兆已像清水一样分明。铁枢铁键重重紧锁的雄关,汉军的五丈大旗已一举撞破门环。汉王今天掌秦印理所当然,为保护他,我断膝挖肠也心甘。

【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歌。公莫舞,即后世之巾舞。《宋书·乐志一》:“又云晋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巾舞歌》:“《唐书·乐志》曰:‘《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其说云:汉高祖与项籍会鸿门 ,项庄舞剑,将杀高祖,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汉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此舞蹈表演鸿门宴项伯保护刘邦的故事。

如诗序所言,《公莫舞歌》原为歌颂项伯保护刘邦在鸿门宴上。诗人意在翻新,将一旧题改为赞颂刘邦的新内容。

美文欣赏此诗起笔不凡,一连六句铺排鸿门宴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随后,以范增示玦,项庄舞剑继续渲染刘邦所处的困境。最后八句不正面描写刘邦言行举动,而是模拟樊哙口吻追述刘邦事迹,理直气壮地提出“汉王今日须秦印”的主张,其语气之雄健、气势之雄壮都映衬着刘邦的英雄伟业。

通过唱英语歌学单词 篇7

一、唱英语歌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集中注意力并让注意力保持持久。而任何实践活动都只有人们集中注意力时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更是如此”。有位伟人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唱英语歌,在学唱英语歌的过程中,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使课堂气氛活泼、热烈,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伴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而激发出来。例如:我在讲现在进行时的结构“be+ing”时,我就教学生唱“Are you Sleeping”及“LondonBridge is Falling down”。原本枯燥的语法课,经这么一调动就使课堂变得热火朝天,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甚浓,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唱英语歌能增强学生记忆英语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如文字、数据、逻辑类的信息等;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如记忆、识别文字 、音乐、美术等。”在语言学习中,开发右脑,左右脑并用将大大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能力,唱英语歌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将左脑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

记忆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遇到的第一困难。假如能在唱歌中学记单词,用歌曲来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点,就能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达到轻轻松松学英语的目的。如动物、交通工具、学习用品等都可以利用唱歌来学记单词。并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跟踪调查,在教学星期日到星期六的单词时,正常的教学班都按音标教学教,而英语兴趣班是借助歌曲“The Days of the Week”来教学。两天后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兴趣班的学生识记单词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的学生强。通过唱歌对单词的形象理解,把机械记忆提高到意识记忆,在唱不厌、道不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唱英语歌无疑对增强英语记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唱英语歌能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唱英语歌是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一些词汇、句型、语法等英语知识都可以通过歌曲来传授。这就帮助学生扫除了许多学习上的障碍,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如,学生容易对英语单复数形式混淆,像“What is This? What are These?”在学唱这首歌后,学生的口语及作业错误明显就减少了。

四、唱英语歌能让学生心情放松

唱歌减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学生会唱英语歌,成就感油然而生,心理获得了满足,增添了无限乐趣,增强了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明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韵律、优美的歌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学生的心情得到了大大放松,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

实践证明,通过教唱英语歌来学单词,在英语教学上的运用,不但符合心理学的规律,而且符合语言习得的学习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习英语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活泼性、生动性、简单性和主动性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教育局)

大德歌注释翻译与赏析 篇8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艖。

[注解]

华:光彩、光辉。

黄芦:枯黄的故事。

艖(cha一声):小船。

[译文]大雪粉白光华,像飞舞的梨花,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雪花密密层层的漂洒堪描堪画。看那稀疏的树林上鸣叫着晚归的寒鸦。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

大德歌.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

[注解]

便做:就算,即使。

陈传: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名“希夷先生”,曾修道于华山,常一睡百天不醒。

扑簌簌:流泪的样子。

蛩(qiong二声):蟋蟀,又名促织。

淅零零:形容雨声。

洞仙歌·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9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古诗简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宋代文学家晁补之的词作。这是一首赏月词,上阕以雄厚的笔力勾勒出一个青烟缭绕、明镜高悬的壮阔中秋月夜景致;下阕采用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绘屋舍的景象。全词紧紧围绕月色、月景,极尽铺排能事,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境界阔大,词气雄放。

翻译/译文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润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许多月色澄辉,倾入金樽,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注释

⑴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逗亦参差不一。晁补之此词为变格,前片第二句作上二、下三句法,后片第四句加衬字。泗州:今安徽省泗县。

⑵幂(mì):烟雾弥漫貌。

⑶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⑷寒螀(jiāng):即寒蝉,体小,秋出而鸣。

⑸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

⑹蓝桥: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唐裴铏《传奇·裴航》云:长庆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汉。同行樊夫人,国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与诗曰:“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浆而饮,会云英,以玉杵臼为礼,结为连理。方知云英为仙女、樊夫人则云英之姐也。蓝桥,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故名。

⑺云母屏:云母为花岗岩主要成分,可作屏风,艳丽光泽。

⑻佳人:这里指席间的女性。

⑼流霞:本天上云霞,语意双关,借指美酒。《太平广记》引《抱朴子·须曼卿》曰:蒲坂有须曼卿者曰:“在山中三年精思,有仙人来迎我,乘龙升天。龙行甚疾,头昂尾低,令人在上危怖。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仙人以流霞一杯饮我,辄不饥渴。忽然思家,天帝前谒拜失仪,见斥来还。令更自修责,乃可更往。昔淮南王刘安,升天见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称寡人,遂见谪,守天厕三年。吾何人哉?”河东因号曼卿为“斥仙人”。

⑽胡床:古代一种轻便坐具,可以折叠。

创作背景

晁补之久经贬黜之后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被重新起用为泗州守,赴任不久便赍资志以没。《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是中秋时节词人在官舍中由眼前景致联想到自身际遇时感慨而作。此词向来被认为是晁补之的绝笔。

赏析/鉴赏

此词通篇都写赏月。上片开头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云层,像一面金镜飞上碧空,金色的光辉照亮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恋。

以下两句,写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词中引用,以蓝桥神仙窟代指蟾宫月窟。这两句意思是说,京城邈远难至,倒是这一轮明月,与人为伴,对人更加亲近。作者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作此词前不久词人虽得脱出党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无知音。“神京远”的“远”,主要是从政治的含意说的。

上面这几句赞美眷恋中透出了几分凄清。这时作者已五十八岁,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归来园隐居,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此词对仕途坎坷,也仅微露怅恨而已,全词的主调,仍然是旷达豪放的。两句明白点出孤寂心情,意脉紧接上文,而扬景则由环境景物转到望月抒怀。

下片转写室内宴饮赏月。卷帘、开屏,都是为使月光遍满,为下文“付与金尊”预作地步,表现了对明月的极端爱悦。“淡脂粉”的“淡”字也与月光极协调。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频频举怀,饮酒赏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辉全部纳入金尊之中,待天晓时同着流霞,一道饮尽。

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赏月兴致的无比浓厚,都写到极致。月光本来无形。作者却赋予它形体,要把它“付与金尊”,真奇思妙想也。天晓时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将二者同时倾尽,意思是说赏月饮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罢。

结尾写登楼赏月,由室内转到室外。夜更深,月更明,虽然夜深露冷,作者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豪壮。这时他想起《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的一个故事:晋庾亮武昌,尝秋夜与诸佐吏殷浩之徒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词人觉得庭中赏月不能尽兴,所以要像庾亮那样登上南楼,去观赏那月光下如白玉做成的人间世界,去领略那无边无际素白澄澈的清秋气象。古代五行说以秋配金,其色白,故称秋天为素秋。用“玉做人间”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可谓奇想自外飞来。它既写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像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作豪放之语,两句包举八荒,丽而且壮,使通篇为之增色。

全词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全词以月起,以月结,首尾呼应,浑然天成。篇中明写、暗写相结合,将月之色、光、形、神,人对月之怜爱迷恋,写得极为生动入微。晁补之很注意词的造境,这首词境界壮阔,铺张扬厉,有一泻千里的雄豪气势,展现了词人的坦荡之怀、磊落之气。

名家评价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苕溪渔隐曰:“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如晁无咎作中秋《洞仙歌》辞,其首云‘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水夜闲阶卧桂影。’固已佳矣。其后云:‘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樽,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若此,可谓善救首救尾者也。

毛晋《晁氏琴趣外篇》跋:无咎虽游戏小词,不作绮艳语,殆因法秀禅师谆谆戒山谷老人,不敢以笔墨劝淫耶?大观四年(1110)卒于泗州官舍。自画山水留春堂大屏上,题云:“胸中正可吞云梦,盏底何妨对圣贤?有意清秋入衡霍,为君无尽写江天。”又咏《洞仙歌》一阕,遂绝笔。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此词前后照应,如织锦然,真天孙手也。

击壤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0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译文

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击壤歌》注释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篇11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前言】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六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⒃白鹇: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⒄罝:捕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鸟兽的网。

【翻译】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赏析】

谷歌翻译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篇12

前面的废话

曾经有一个梦想——希望能轻松读懂英文,至少在看一篇没有太多文学色彩的技术文章时,可以明白个八九不离十。

也曾经不自量力——在借助机器翻译求学外文失败之后,试图研究机器翻译应当如何进行……

世界发展真快,失望、怅然与自知无能为力的几年虚度,曾经的渴望和若有所研的心得早已抛诸天外。直至几年前,Google 推出了翻译服务,经初步试用,如果要求不高的话,感觉翻译效果也算是不错!(注:不能用专业的人工翻译和机器自动翻译比质量)。免费使用,及时快速,在信息飞速流动的互联网时代,有这样的免费服务已经很知足了。(其实很想说一声谢谢!)

机器翻译的质量

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是,机器翻译不可能与人工翻译相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般认为机器翻译如果有 60% 以上的准确率就基本可用了。目前机器翻译已经发展到“基于短语的翻译,并正在融合句法信息,以进一步提高翻译的精确性”(摘自维基百科“机器翻译”词条)。从对 Google 翻译服务的试用来看,其对简单短句、短语、以及习惯用语的翻译都还不错,翻译包含了对句法词序的转换处理。

那么,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期待计算机对普通长句也有比较好的翻译效果呢?

简单的答案是:No!

复杂一点的答案也许是: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期望吗?

或许,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期望。但我们需要作出一些付出!请细想一下,我们通常所见的那长长的句子,它是否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短句呢?如果短句与短句之间有语法上的主次关系,它们是否可以被包装成一个父级的简单句呢(即视短句仅为一个占位单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长句就可以拆解封装成简单句的组合了(可能有多层)。

这是无意中尝试的一个例子,请看:

原文:“为什么计算机合成语音多数是女声。”

Google 译成英文:“Why do the majority of female computer synthesized speech.”

用该译文译回中文:“为什么大多数女性电脑合成语音。”

一正一反两次互译,含义已经相去甚远了。但我们尝试一下分解策略:

中文分解 Google 译文

-------------------------------------------------

1. 计算机合成语音 Computer-synthesized voice

2. 女 声 Female voice // 注:原译为 Girl,应是个 Bug,中间空一格即可

3. 多数 Most

4. 为什么 X 是 Y Why X is Y // X 和 Y 是占位符,此处是取其语法翻译

组合后译文:“Why is ”

去掉尖括号:“Why Computer-synthesized voice Most is Female voice.”

用该译文译回中文:“为什么电脑合成的声音大多是女性的声音。”

效果如何! 有种惊艳的感觉吧?

再来一句试试:

原文:“互联网以英文为主是不争的事实,”

Google 译成英文:“Internet in English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用该译文译回中文:“在英国的互联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文分解 Google 译文

-------------------------------------------------

1. 互联网 Internet

2. 英文 English

3. XX 以 YY 为主 XX to YY-based

4. XX 是不争的事实 XX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组合得译文:“Internet to English-based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用该译文译回中文:“以英语为主的互联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直接回译的差别是不是有点大,与原文的意思是不是基本符合?

看到这里,是否,我们真的可以有某些期望? 或许,这是一个需要努力但并非太多努力就可接近的目标! 请抱持思考和理性批评的心态看待下面的解说,

长句拆解,短句组合构造长句译文

一般来说,对于具有较深文学色彩的文字,因大多包含隐喻,上下文环境依赖等,机器翻译十分困难。但对于普通的文法较为规范的描述性文章(如技术类说明书,使用手册等),如果句法足够简单,则机器翻译的表现已很不错。

如上所见,如果人工稍作参与,通过长句分解,机器翻译整篇文章或许也会有比较理想的结果。这里,我们需要对长句进行逻辑判断和拆解,如果必要,构造父级的句法特征句(如“XX 以 YY 为主”,XX 为占位符,代表相应子句,用于语法转换),则人工参与的并不多,但效果却会很大。

对原文进行拆解标识的意义

或许,你认为人工参与机器翻译并不划算,太低级,理想的机器翻译应当是完全的无人工自动执行。确实,这是人人期盼理想状态,但那离现实似乎太过遥远(个人看法)。

表面上看,一旦人工参与,任何机器无法解决的智能问题都会化解,所以,人工参与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仅是简单地看问题。

我想说,这观点低估了人脑智能的复杂性,对机器智能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另外,这也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分析拆解工作其实是“一次性”的。当我们对原文做好语法标识后,就可以撒手不管它将要被翻译到何种语言了。注意!这里没有指明何种语言,因为——这适用于翻译到任何一种语言——所作与目标语言无关,标识仅仅是说明了自己。

还有一点,精通一门语言易,精通多门语言难,通晓一门语言的人很多,通晓多门语言的人很少。任何一个人,只要母语多少有些修养,就可以标识用母语写的文章,从而帮助作者的文章得到翻译,或作者自行标注,让自己的文章可以直接被翻译。人机结合,这对翻译人员的门槛降到了最低——好宽广的群众基础啊! 梦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技术性的个人研究分享

很浅薄,请不吝赐教……

从上面的分析看,借助于 Google 翻译服务的 API,现阶段就可以编写并不复杂的程序,实现可行的通篇文章机器翻译,但前提条件是,原文需要被适当标识。个人认为标识文章的语法应当尽量简单,以利于大众化普及,由于机器翻译服务已有初步的智能,简单标识已经可行。

笔者设计的标识逻辑有 3 层,共 7 个标识字,如下:

顶层: 子句,标识字 clause

中层: 短语,标识字 phrase,包含常用习语、俗语、俚语等

底层: 单词,标识字 名词 word-n,动词 word-v。

另外两个特殊词,人名 names,术语 term,一般情况下保持为不翻译,需标识出来。

如果仅针对长句拆解,底层的单词标注其实已经不需要,这里加入是方便将来机器对短句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

标识例子1(Html 代码,用 class 属性表达):

为什么

计算机合成语音

// 注:这一句其实不必拆解,它可能已成为一个术语

多数是女声

标识例子2

其中一个答案

可能在于

人类的生物机制

注:

1. 代码最外围用 syntax 包含,表示内部为语法标识。

2. 并非所有的文字都需要标注,将句子切分以表达出逻辑关系即可。

3. 一些介词、助词之类的字是语法标志词,不需要标注。

抛砖引玉,期待探讨!谢谢。

上一篇:关于济南企业债券发行情况的汇报下一篇:我的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