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2024-06-23

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共12篇)

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篇1

那时我一边吃着鱼,一边说话,一个不小心鱼刺卡到我的喉咙里。这是我第一次鱼刺卡到喉咙里,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姑姑叫我吃一口年糕,表哥让我喝一口醋,奶奶又说喝醋不行,要吃一口米饭。他们七嘴八舌,弄得我不知所措。这时爷爷对我说:“这些都没有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医院把鱼刺拔了。”我一听到“医院”这个词,感到心慌意乱,胆小如鼠的我直喊着:“我不想去!我不想去!”“可是如果你今天不去的话,明天就会发炎的。”爷爷安慰我说。我无奈之下只好去了。

这一路上我都在哭,到了医院我就更紧张,更加忐忑不安了。我们坐着电梯来到了十四楼,护士小姐告诉我们要等几分钟,医生现在不在。唉!这才让我松了一口气。这时候的我真希望时间能停在这一瞬间,让鱼刺从喉咙里咽下去。过了一会儿,医生来了,我的身体不停地颤抖着,忐忑不安地走进检查室。医生让我坐在椅子上面。我紧紧地拉住妈妈的手,妈妈告诉我一点也不疼,于是我大胆地走上去。医生让我张开嘴,然后问我,感觉鱼刺在哪边,而且让我不要咽,不然鱼刺的位置会变的。我的头顶上方有一个大灯,上面光射到医生的眼镜上,再反射到我的嘴里,医生看得很清楚,没过几秒就把鱼刺拔出来了。这时,我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喉咙被鱼刺卡住,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拔鱼刺一点也不疼。经历这件事后,我希望以后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坦然面对,敢于面对。

优爸点评:小作者抓住了自己被鱼刺卡喉咙的难忘经历,写下了这篇很真实的文章,这就是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写自己体验过的事,写身边事,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文章文字流畅,叙述清晰,对事件的全过程都有描述,还有小作者精彩的心理描写,这些优点都让本文成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先说小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小作者对于去医院拔鱼刺是充满了恐惧,一开始是大家的穷追不舍,小作者“不知所措”、“心慌意乱”,“无奈之下”前往,四字词的妙用让此段情节紧凑,把小作者的害怕直接写了出来。而到了医院之后的描写更精彩,“这才让我松了一口气……希望时间能停在这一瞬间,让鱼刺从喉咙里咽下去”这样的心理活动十分真实地将小作者面对无法避免的可怕诊疗时,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的心态表现了出来,是全文最有看点的一处。小作者对自己接受诊疗的描写也很生动,“身体不停地颤抖着”、“紧紧地拉住妈妈的手”,相当精彩的细节刻画,把自己的紧张和害怕都展现给读者。小作者最后也从事件中总结出了人生哲理,这就让这次拔鱼刺虽然紧张,也有所收获了!

小作者:朱柯羽

指导老师:柳卿

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篇2

作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教材, 本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矛盾。其一, 教材的普遍性与接受教育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构成了矛盾。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编写的, 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各地学生和各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尽管教材中的故事都生动有趣, 有教育意义, 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去静态地分析别人, 尽管进行了体验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怎样, 但获得更多的是理性认识, 而且比较被动;其二, 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时代的发展性构成了矛盾。教材内容虽然几度更新, 但它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相比, 仍然显得滞后。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学生, 他所见所闻更多的是日新月异的动态世界, 学生获得的信息与教材内容很容易不匹配。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 教材应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 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互动。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 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 引导学生自己认识, 自己体验, 自己践行。学生的见闻具有即时性、真实性, 学生的生活故事可能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通过深刻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 用学生自己的见闻活化教材, 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 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运用这一视角,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一是以时间为视点, 处理好原有材料与现实生活中鲜活材料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匹配。特别是要将新近发生的事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我在教学《绿色小卫士》时, 发现书上给的是一些老居民区肮脏不堪的画面, 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几年着力向生态宜居化发展, 鸟语花香、绿树成荫, 文本材料离这些十多岁的孩子较遥远。于是, 我问学生:“你们最近有没有看见过环境惨遭破坏的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们讲述了他清明节下乡扫墓的所见所闻:本来在他的印象中农村空气清新、水清田绿, 然而这次他看见的却是干涸的水渠里满是垃圾, 一个正走过来扔垃圾的女孩告诉他, 农村都是这样, 垃圾哪儿方便哪儿扔。他走进田间的小径, 竟然发现田野里每隔不远就是一处垃圾山, 各种劣质的塑料袋随风扬起。这个孩子感叹, 农村已不再是他心中的“净地”。他的这个亲身经历立即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他们意识到家乡的一些环境问题, 内心受到触动, 决定从自己做起, 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二是以空间为视点, 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特别是要让班级学生多讲自己身上、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想想他们的难处》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教学目标是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 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体会残疾人难处, 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 从而能尊重残疾人, 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对于体会残疾人的难处, 通过看图片、看视频等资料直观感知, 辅以蒙上眼睛摸黑走路、单腿上楼等活动体验感悟, 学生都能深有体会。但难点是维护残疾人的尊严问题, 不好找切入口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就在我的课堂上, 一个叫祁阳的学生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她告诉大家一年级时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时她的同桌是一名轻度的脑瘫患儿, 走路一瘸一拐, 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经常会跟在这个孩子后面学走路。一次, 祁阳闲来无事便想逗弄这个孩子玩, 心生一计拿了他的漫画书。漫画书可是这个寂寞孩子的至宝, 于是操场上出演了一个在前面拿着书跑跑停停, 另一个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的画面。操场上顿时围满了看热闹的学生。可能是同学们看怪物般的眼神和热烈的哄笑刺激了这个腿有残疾的孩子, 只见他一屁股坐下, “哇”地痛哭起来, 哭声很大、哭得很惨、从哭声中透出着绝望。在那一刻, 祁阳被哭声惊醒了, 她觉得不该拿这个孩子当猴耍。讲到这儿, 祁阳动情地对课堂上的同学说, 直到今天她都无法原谅自己干出这样伤害别人的事情。班级中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觉得这个肢体残疾的孩子就在他们身边, 他的哭声还在耳边回响, 有的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 尤其是残疾人的身上太不应该。”有的则关切地问:“你给这个孩子道歉了吗?应该道歉呀!”至此, 这课难点已突破, 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发, 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产生尊重残疾人、爱护残疾人的情感需要, 认识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学生现身说法, 比老师照本宣科, 带着学生读书上的句子震撼力强百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材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而是“活的、直的、动的、用的”。品德教材的编写思想也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优化教材内容, 充分考虑了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可使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篇3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难度适宜。太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太难,则使学生失去信心。“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问题适合的难易程度。

2.要创设体验性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探究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操作、领悟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扮演售货员、顾客买卖文具,感悟出“单位×数量=总价”这组数量关系式。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发掘生活化学习材料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从电脑、电视、报刊等渠道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直观地了解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由此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十字路口,现场统计摩托车、小汽车、自行车等车辆的通过情况。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后,学习数学的劲头自然就更足了!

三、设计生活化课外练习

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单单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之外,应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百分率”时,就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请学生对班级当天出勤率的问题进行计算;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请学生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剪纸等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或布置教室。

2.鼓励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

学生能将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以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数学相关的现象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例如:一名小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和妈妈回农村帮外婆计算菜地的一条边的长,不仅能够逆向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而且通过自己查字典搞清楚了亩和平方米的换算公式,顺利地计算出这块地一条边的长度。孩子由此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这件事情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高三学生作文:生活的美好 篇4

我与书的初遇至今留在记忆里刻骨铭心,那时我刚进入高年级,已经进入青春叛逆期,因爸爸冤枉的一巴掌我气得跑进奶奶家住,没有父母的啰嗦真舒服啊!我一下就沉迷于虚拟的网络里去了,每天玩游戏,聊qq,成绩也似“光速”下滑着。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离期末考试只剩三天了,我心里开始忐忑不安了,想起老师当初语重心长跟我说:“我相信你,只要你努力,一定没有问题!”“我真的行吗?已经迟了吧……”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难以入睡,自己曾经也是班上的优等生,可因为赌气,如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心里如针扎般的刺痛,我番然醒悟,当即起身,寻找曾经阅读过的书籍,我从书房到衣橱,地板到床边……心情由最初的急切变成急躁,最后演变为疯狂,“不,什么都没找到,什么希望都没有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无力的扑到在床上,许多情绪拧在一起,化为无声的泪水。对不起,老师!我注定要辜负您的期望,对不起,爸爸!我可能永远无法弥补对您的伤害。耳边的一切都在嘲笑我的狼狈与懦弱,似乎空气都发出不屑的笑声,我在缀泣中入睡。

时间不等人,考试迫在眉睫,看来我只能临时抱佛脚了,赶紧拿奶奶的钥匙跑回了父母家寻找学习参考资料,一进门看到屋里非常整洁,我不由自主地平静下来,不再像饿狼觅食,而是如同艺术家翻阅珍宝那般,我小心翼翼地翻阅曾经阅读过的书籍,时间在纸张摩挲中悄然流逝,却带不走我心底的执着,在一个角落里,一本灰暗的书突然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精致地镶刻着七个烫金大字《唤醒心中的巨人》。我不由自主的翻开了它,伴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一个静谧的角落,我开始了第一次阅读,那感觉真是奇妙啊,就似人在宇宙中倘佯,身边的量体都为你发光,“不费吹灰之力就想达成的愿望,不过是一个苍白,过于随意的戏言而已。”这是我至今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正因为这几个方块字,我似归途的航船,找到了新的方向。

在我最颓废与“落魄”的时候,我幸运的遇到一位知己,我哭诉出全部的烦恼与苦闷,她用世上最温暖的手抚摸我,用世上最动听的语言告诉我:“孩子,这不算什么。”是啊,精神的支柱,心灵的共鸣,与这些相比,还有什么更让我在意的呢?

高三学生作文:生活的美好 篇5

“我好说,我离家近,实在不行我推着回去都没事。”千恩万谢告别了大爷。

离早晨上班还有一段时间,拿起球拍子来到社区乒乓球场。五张台子全占满了,旁边还有很多等着的人。新老球友看我来了纷纷收拍停战,把位子让给我:“小张先玩,你时间宝贵,等会儿还要上班。我们有的是时间。”噼里啪啦一阵狂打,出一身透汗,疲惫劳累一扫而光。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当中。

下班后接放学的孩子回家,半路下起雨来。我和儿子都穿着雨衣非常笨拙。雨衣的帽子遮挡视线,在转弯处我伸手示意并吃力地扭头观察后面的路况,发现一辆红色的出租车疾驶而来,急欲靠边避让。只见出租车突然减速缓慢行驶,司机还挥动着从车窗里伸出的手臂示意我先行。心中好生感动,这样善解人意的司机并不多见。虽然雨丝成帘未看清他的面容,但我心里对他充满了敬意。

来到小区门口,由于排水道堵塞,积水已有没膝深。正望着污浊的水面发愁怎样通过,走过一位看上去有些面熟的男士,很自然地接过我的自行车,对后座上的儿子说:“小朋友,坐稳了啊!”哗哗地趟着冰凉的雨水,把我们送到了安全的地方。他的裤腿全湿透了,我感谢的话还没说完,他已经大步流星地走远了。

晚饭后有人敲门,是同楼邻居二层那位从不串门的大妈。她并不进屋,隔着防盗门说:“你们看电视了吗?学生明天就不上学了,你们孩子怎么办呀?”“我们正为这事发愁呐!”我说,“我跟他爸爸都得上班,把孩子一人放家又不放心。”“你要信得过,就把孩子领我家去。”大妈说。“我小孙子也放假了,让他俩做伴一块玩去吧!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中午饭我包了。”“大妈,您可给我解决大难题了。”我说,“可是您这么大岁数了,我不忍心呀!”“咳!这不都是非典闹得嘛!你就别跟我客气了。”说着,大妈噔噔下楼去了。

我一时间竟有些回不过神来,怎么这样多的好事都让我在一天里赶上了?人们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和善友好?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不是生活里缺少美,而是你的眼睛缺少发现。

学生学校生活英语作文高三 篇6

I study in a high school now, this is my second year, I will be soon finishing my high school class. After a year’s study, I have known clearly what I want,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my expectation in high school is of course about my study. First, I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I love English, I want to choose it as my major when I go to college.

Comparing to other subjects, I don’t have much interest in math, geography and so on. I find English interests me, when I see the movies, I like to see the original one, which means I will listen to the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well helps me understand the movie better. Second, I want to go to college, so I must work hard to accomplish the dream. Going to college is my future dream, I work so hard for it, so I must learn as more as I can to fulfill myself.

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篇7

1.分析教材学情

水平四8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滚动和前、后滚翻等动作,具备了一些滚动和滚翻的能力与素质。但是,怎么样去运用这些技能是本节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实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所以,以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为切入点,即考虑当学生在生活中摔跤或跌倒时,会通过人体顺势的快速滚动或滚翻来缓解身体着地的冲力,尽可能免于身体的受伤。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把所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之中,让教材贴近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尽可能实现“会用”和“用好”的教学目标。

2.厘清设计思路

在摔跤时通过顺势的滚动和滚翻来进行自我保护,避免受伤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练习场景,例如:当受到外力干预后的摔倒(一名在后面推前面的学生);跑动中因障碍物绊倒失去重心的摔倒;从高处落下后避免一点受力顺势的缓冲滚翻;跨越障碍物后快速的滚翻……让学生置身其中,去领悟和感受滚翻的动作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时机与方式,其实也就是本节课“怎么教”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流程设计,根本不需要教师去“教”,学生一次次去“试”,一次次去“玩”,到最后自然而然就“会了”。

二、躬身实践,细心“多磨”方法

1.检查练习方法

为了节省时间、精力,针对性又强,更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情况和检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机挑选8~10名学生进行片段性的磨课。请几名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了:原地前滚翻——半蹲接前滚翻——原地前侧滚翻——跨越障碍接前侧滚翻——高处落下接前侧滚翻——跑动中滚翻接力等练习。在学生练的过程中不过多地去讲解和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学生能完成这个动作吗?学生完成这个动作有哪些困难?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动作?出现这些错误动作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动作?怎么样合理设置场地器材?学生该如何去分组等等。例如:在学习前侧滚翻的动作时,学生练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且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这时灵机一动,要后面的学生轻轻推一下前面的同学,这时前面的学生顺势滚翻,学生一看兴趣来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个动作的道理,点燃了自我保护意识这个主题。

2.提炼练习要求

练习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几次磨练后初见成型。又遇到一个大难题,学生在一个练习前、练习中、练习后教师该讲什么?该用什么方式去讲?就像这节课中学生在进行前侧滚翻练习时,这个动作可以说是这节课的一个新授技术动作,也是一项非常规性的技术动作,需要教师去探索和提炼其要领和要求的。磨课中笔者做了一个示范,要学生去模仿练习,可效果并不理想。仔细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着地部位的先后顺序不对造成滚动不圆滑;两脚没有前后开立或者没向靠前的一只脚方向去滚动,造成腰背先着地产生疼痛出现恐惧心理。鉴于该现象采用问题引导、集中讲解、个别纠错等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明确动作要领为:两脚前后开立,向前脚方向、快速撑垫小臂—大臂—肩背依次滚动,这样的归纳和总结为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个动作去自我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益求精,虚心“打磨”过程

1.整合课的流程

前期对课的准备活动和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以及游戏比赛进行了片段性的打磨。但课是一个整体,必须要把各个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组合,最好各个环节呈现出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形成一节完整、流畅的课堂教学。于是在一个平行班级进行一次完整的试教,试教过程中为了组织和分组的方便,准备活动安排了绕场慢跑和几节徒手操练习,虽然徒手操的动作和本节课的关联度有一些但并不明显,有些牵强;还有课的结尾部分学生集中后进行了放松与小结,小结中更多的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总结,自我感觉存在一些不妥之处。重新进行推敲,进行了一些改动。

2.收集听课意见

邀请市内优秀教师听课和指导是进行一次“诊—断—治”的过程。观课教师分别从各自观察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记录时间用数据说话,为进一步改进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明确了方向、锁定了目标。

四、孜孜不倦,专心“研磨”细节

1.修补课的漏洞

由于笔者无论是在上课中出现一些问题,还是在课后听课教师指出的一些缺陷都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所以采用课后观看课堂实录的形式来补充,在观看录像的时候边看边分析,发现问题就暂停,观课过程中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教师在讲解示范的时候站位不合适——太靠近学生;垫子在游戏的环节出现滑动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等,笔者记录下问题后逐一进行改正,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采用胶带固定的方式破解了这一问题。

2.有机抓住课堂生成

如何记述生活中经历的活动? 篇8

生:如果说的话干干巴巴,一点生气也没有,谁爱听啊?同样地,如果写出来的作文干干巴巴,一点生气也没有,谁爱看啊!

师:说话要说得生动、说得实在;作文也要写得生动、写得实在。而我们每天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正是体现我们丰富多彩、表现文风实在的最佳因素。比如,我们可以就同学们的年龄特点来写——小动物、植物是他们喜欢写的。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大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生:对,上次老师要我们写“熟悉的小动物”。就没有给我们划定范围,更没有念什么范文,而是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师:有一个同学写《我喜欢的小花猫》,她不仅写出了小花猫的外形以及习性等,还写出了与小花猫之间的感情。她写到:“我每天放学回家小花猫都会跑到我的面前用它的头蹭我的腿,这是在欢迎我回来,让我抱抱它,它还不断地用头拱我的脸,伸出脖子让我给它抓痒痒,我一边给它抓痒痒,一边和它说话,它好像能听懂似的,等抓完痒痒它就安静地回它的窝里趴着去了……”。

生:记得这篇文章老师读给大家听了,当读到小花猫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时,还问我们这是为什么?大家一下子答不出来了。这时,老师没有马上告诉我们原因,而是让我们回去做个小调查或查找资料,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调查到的告诉了老师。

师:这就是引导大家要注意观察,要求我们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事物,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特别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体育锻炼、科技发明、社团活动、班队竞赛等等。来自生活的感受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浅入深,只要从小养成善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习惯,写出来的文章思想也会相应地由浅入深。相关文法的积累、完善自然也在其中。

生:这样,就是要“立足亲身经历”。 写作时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情真意切。

师: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摘犹如泉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指出了作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升,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不会是件难事。

生: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要把事件写具体。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把事件写具体,但并不是说和主题没关系的都要写,而是要有侧重点。但一般来说,具体的叙述更易让人信以为真。

生:比如写《为自己喝彩》,有同学第一段这样写: 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这个开头,把什么人、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等通过对话介绍出来。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师:写作时应充分挖掘个人的内心感受,让生活的真实通过心灵的棱镜,让虚构闪烁着真实的色彩,而折射出七彩的生活色调。

【微博】

小手套:许多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真有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

郭老师回复小手套: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作文起步时实实在在地引导,把学生作文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写自己想写,说自己想说,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怕作文了。

风在吼回复郭老师:人物只有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才会活起来,事件只有在学生的情感牵引下才会具有迷人的魅力,让真情从学生的笔尖流淌,流淌到读者的心坎。

高三叙事作文:经历 篇9

一首首经典老歌,一部部经典的老电影,处在时光中,想起来会热泪盈眶,旧人会去,新人会来。每当想起这一生够长,够去追赶时间,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有意义?如果我处在80年代抑或是90年代,我是否也能像现在这样足够自由,足够去触摸时间的脚步,足够有勇气?不得而知,但现在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无形的束缚,有时候在做到某件事的时候,却又再一次怀疑它本身的意义,没有做到之前觉得充满意义,得到之后毫无意义,纵使多了几分珍惜之心,却茫然失措,因为失去你以后,许多事情它失去了许多意义。做再多的努力,你始终回不来了,不得不承认现实后的失落和茫然感。

人的一生,需要背负的东西太多,注重荣誉,看重地位,拥有权力,渴望金钱,实现梦想,实现价值,找到位置,或无欲无求。每一种人生背后需要的东西太多太多,达到一定程度后,所需会越来越来,注重的东西会越来越高。

独特经历高三作文 篇10

水花在空中舞动着,河流也因欢乐泛起涟漪。只有轰鸣的马达咆哮着,诉说着炎热难忍,朋友从水下浮出水面,爬上岸。“你怎么不去玩呢?可好玩了。”他奋力拧动着打湿的衣服,问我。不了,你好好玩吧。我转过身,走向了树荫下。

那咆哮的猛兽又一次漫上我的心头。在一个午后,我随着哥哥去游泳。在深水区畅享欢乐的我忽然抽筋了。我奋力拍打水面,想浮起来。可那无尽的水不在温驯,将我拉入水下,进入无尽的深渊,我费力睁开眼,只见哥哥焦急地踱来踱去,焦躁不安,从此,我好像陷入了这恐惧与绝望。

无趣的我只好在地上寻些乐子。我看到了一只丑陋的生物,走近一看,它正蠕动着湿润的身躯,想钻破那坚硬的土地。我找来一根木棍,把它挑到一旁它收紧身体,如一条盘旋的楼梯,一动不动。

我又捅了一捅它的躯干,它又动起来,一点点爬向它的目的地。太阳又从云层下刘出来,蚕食着每一寸土地,那的条蚯蚓,正被无尽的太阳烤着,生命被一点一点夺去。我连忙将它挑到树荫下,并浇上些清凉的河水。想救活它,它在小水坑里蠕动几下,有一点点向他的土地爬去,又在太阳的暴晒下倒下了,周而复始的,我一次次地拯救他,他一次次地奔向他的理想,不知过了多久,这令人敬畏的小生灵消失了。只在那坚硬的土地上留下一个一指大的小洞,我顺着那小洞望去,那可是一处湿土地。不料在如此坚硬外表下,竟隐藏了这个好地方。回想到,莫非这是哪小生灵送我的礼物吗?

在困难面前,你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或许你不会成功,或许你一下就成功了。这是一段无尽的旅程,如果你走出来了,你就成功地达到自己理想。如果你被它打败,对无穷无尽的尝试畏惧了你就永远到不了你生命中的无限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无尽的旅程。在居里夫人无数次搅动着搅拌棒后,她成功了;在牛顿烧坏无数个灯丝后,他成功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就看你有没有冲破困难和阻碍的决心。

高三学生的生活经历 篇11

吉胡·阿莎1966年出生在四川凉山州雷波县,父亲为她取名“阿莎”。“阿莎”在彝语中是智慧、勇敢、不屈不挠的意思,父亲希望女儿长大之后能够成为聪明倔强而有所作为的人。

吉胡·阿莎在金沙江畔长大,生性好动的她常给哥哥充当“打手”,七八岁就和男孩子打架,一开打就像亡命徒一样“投入”。那时大人们提起小阿莎总会叹着气说:“那个女孩哦,简直就是个男孩!”

15岁那年,阿莎考上了四川警官学校。从警校毕业后,阿莎被分配到西昌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任侦察员。其问,她多次参与破获重大凶杀案及毒品走私案,被国家公安部授予二等功。

虽然机关里的工作稳定,但是阿莎却有了“飞出去”的想法。

一天,阿莎偶然听到新闻:中国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牺牲了,中科院成都分院准备组织一支长江探险漂流队……阿莎的心为之一震:真是好事,挺刺激的。于是,她以去成都买衣服为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大凉山。

1986年,20岁的吉胡·阿莎顺利加入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成为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唯一一名女队员。

这次漂流中,先后有11名探险漂流队队员不幸遇难。

漂流虎跳峡时,探险漂流队没有让阿莎参加,轮到漂金沙江老君滩时,才让吉胡·阿莎和队友宋元清、杨斌组成小分队漂流。

老君滩,号称“世界滩王”,在四川凉山州会东县境内。全长4公里,落差40多米,600多块岩石杂乱在江中,处处横着巨大的漩涡。二道滩下有个洞,洞口比要他们乘的密封船还大五倍,三分之二的江水被它吸了进去。漂“老君滩”,运气好了船才不会进洞;万一进洞,就无法采取救援措施。

吉胡·阿莎和队友3人挤在密封船里透不过气来,过头道滩时船就失去了平衡,在里面像被抛在空中一般。他们突然从10多米高的跌水上栽下去和岩石碰撞,船体急剧翻滚,人在里面也不住地翻跟头。终于冲过多处危险之地,他们奇迹般地漂过了“老君滩”。

作为征服长江的第一位女性,吉胡,阿莎被中外媒体称为“最勇敢的女探险家”。阿莎把漂流长江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叫《飘长江的彝家阿妹》的文章,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同时,她还成了《人民画报》的封面人物。后来,想上大学的阿莎被中央民族大学破格录取,学习新闻专业。

不会法语却出版了最畅销的法语图书

1987年,著名影星阿兰·德隆来中国访问,因为上了《人民画报》封面的缘故,吉胡·阿莎被北京一家服装厂委托送一套西服给阿兰·德隆。阿兰·德隆对她的长江漂流经历赞叹不已。

一天,阿莎参加法国大使馆欢迎阿兰·德隆的宴会,认识了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皮尔。很快,阿莎与皮尔开始了浪漫的恋情。1989年6月13日,大学还没有毕业的阿莎在皮尔的帮助下,来到法国留学。

不久,还没把巴黎地皮踩热的阿莎又产生了把自己的长漂经历写成书在法国出版的想法。这个想法在阿莎那帮法新社的朋友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当时的阿莎连法语都说不流利。

阿莎偏偏不服气,6个月之后,她用中文完成了《扬子江的女儿》一书。她通过网络联系到了著名中法文翻译家李志华。“你真勇敢,我帮你这个忙。”高不可攀的大师对无名小辈有时候像母亲般慈祥。

译稿完成后,阿莎又按照黄页上的地址挨家挨户地寄给法国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在经历了无数次石沉大海的冷遇之后,1992年10月法语版的《扬子江的女儿》终于出版。这本书不仅为阿莎带来了10万法郎稿费,更让阿莎风靡法国的《ELLE》《费加罗夫人》《玛丽·嘉尔》等时尚杂志和各大电视台,成为巴黎的名女人。那一年,阿莎只有26岁。《扬子江的女儿》的出版,成为当年法语地区最畅销图书之一。

阿莎把这10万法郎的稿费寄回了家,让父母在西昌盖了一栋三层楼房。

首个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的东方女人

在阿莎看来,文凭不是自己的目标,钱也只是实现梦想的工具。她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喜欢把梦想变成现实,比如看了《基督山伯爵》就去书里描写的小岛,看了《飘》就去了亚特兰大……

与皮尔分手后,她认识了一文不名的美国小伙子凯文。

一天,阿莎和凯文去参观巴黎圣母院,一个念头突然从阿莎的脑海里闪过:我要在这里举行婚礼。这个想法当即遭到男友凯文的否定,实际上阿莎也不是天主教徒,没有资格,而且巴黎圣母院作为巴黎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基本上是不举办私人婚礼的。“换作别人也许想都不敢想,可我敢想,而且想到了就马上去做”。

丢下对自己行动感到匪夷所思的男友,阿莎当即跑去找牧师,对他动之以情:“我告诉他,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在县城的图书馆里读《巴黎圣母院》和《拿破仑传》,读到拿破仑和约瑟芬在巴黎圣母院里立下誓言并举行婚礼时,我就梦想着自己的婚礼也能在这样神圣传奇的地方进行……”

没想到牧师听了以后说:“从来没有一个东方人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你是第一个提出请求的。”这位东方姑娘的真诚和勇气再一次创造了奇迹,牧师居然应允:“我就让你美梦成真!”不过条件是,阿莎必须定期来上课,了解天主教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婚礼那天,阿莎穿了一套手工绣的“龙凤呈祥”清廷礼服,偌大的教堂里回荡着管风琴伴奏的《圣母马利亚》,游客们聚集在周围不停地拍照,有的还以为是在拍电影。一切都完美得似乎有点不真实,阿莎就这样奇迹般地实现了自己“灰姑娘”的梦。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婚后的阿莎和丈夫随后来到了英国。阿莎鼓励丈夫进修,并帮他在伦敦银行找了一份工作。

到英国后,阿莎也没有闲着。她开始谋划着买套房子和丈夫居住。1993年,她看中了剑桥最高档社区的一栋房子,当时市价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00万元,远远超过了小两口可以承受的价格。

但她并不死心,便和丈夫装成有钱人去看房,房主竟然答应他们分期付款。就这样,阿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处房产。这也让她的胆子大了起来。她不顾丈夫的反对,用第一处房产做抵押,贷款买了第二处房子,连买带重新装修花了23万多英镑。出租一年后,卖得35万英镑。第一年,她就赚了十几万英镑,以后便一发不可收。

最多的时候,她光在伦敦就有10套房子。在英国炒房的短短几年间,她就成了百万富翁。凭着眼光和胆量,阿莎很快把自己倒腾成了小有名气的房产商。

通过努力,凯文不久当上了美国一家银行英国分行的总裁。可是,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裂痕。

2001年的一天,一位美国商人想与凯文的银行合作,就请凯文和阿莎参加晚宴。而凯文饭后却和商人带来的女人黏在了一起。

后来,凯文将他所熟知的金融手段用到了极致,通过资产转移等方法,侵吞了阿莎多年来辛苦积攒下来的财产。最让阿莎痛苦的是,离婚后,凯文还夺走了两个女儿的抚养权。

苦心经营了15年的家庭,转眼间在自己面前倒塌,阿莎万念俱灰。一无所有的阿莎此时很想找人报复丈夫。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小女儿在虔诚地祈祷:“我想祈求上帝,能让妈妈跟爸爸在一起。”顿时,阿莎觉得自己对丈夫的恨已没有任何意义。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浪浪远方……”一个夕阳西沉的黄昏,阿莎独自望着东方,想起了大凉山,轻轻吟唱起了这首动听的歌,忍不住热泪盈眶……

2007年,吉胡·阿莎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家乡——大凉山。之后,她在四川省西昌市邛海东岸的橄榄山上租了200亩林地,种下橄榄树和石榴树,过起了割草剪枝、种树摘果的日子。

让学生经历问题生成的过程 篇12

问题生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提出的问题, 大多表现为教师提问和设置问题情景;另一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自然形成, 即我们所说的问题生成, 大多表现为提疑和质疑。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实质上是问题的生成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问题的生成贯穿于教学过程, 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生成过程。由于众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意识普遍淡薄, 学生生成问题意识缺乏的情况比较严重, 而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因此, 教师如何引领和启发, 激活学生思维, 生成问题, 跟进教学, 诱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知, 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探究的起跑线。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 探究问题的生成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1. 在阅读中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是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从而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 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喜悦。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该立足教材, 有效指导学生质疑方法, 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1) 关键之处设疑。在观点、概念、原理的关键字、词、句中提出疑问, 以便准确、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例如阅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后进生大多提出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航海家、国别主要航线、支持者等问题;中等生可能会提出当时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什么?少数优生可能会提出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2) 核心之处设疑, 以把握重点, 化解难点, 提高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后, 教师应设疑: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 (3) 困惑之处、易错之处设疑。阅读《农牧文化交融》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北宋只是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而没有统一全国?”学生就会联系与北宋并列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 使得学生对北宋当时所处的形势具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无疑之处设疑。有些问题看起来无疑, 但如果提出疑问,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民主管理”概念时, 从课本内容来看, 没有什么疑问, 但设计“中学生在民主管理中能够做什么?”学生的疑问就产生了。疑问, 便使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教师指导质疑,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增强, 从而为自己主动质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教师应利用教材, 通过诱思探究途径, 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大胆发问, 倡导多向怀疑。

问题的生成始于质疑, 没有质疑, 就没有问题的生成。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势必打破条条框框, 实施开放式教学, 改变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唯书、唯师心态。要敢于怀疑传统, 质疑书本, 挑战权威。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 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突破规则, 所以就应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 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大胆发问, 充分运用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比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问题探究学习中, 有部分男生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子是不对的, 因为孔子的思想还是有部分普世价值与意义的;而一些女生则认为孔子学说把人们的思想控制得太紧, 所以有必要彻底打倒孔子学说和它的代表。教师通过男女生对话的方式引出争议, 以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激起初中生的争论, 引起学习和探究历史深层次问题的兴趣, 有利于发挥初中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多些这样的理性思考, 质疑问难, 少些唯书、唯师, 长此以往, 学生的质疑就会得到加强, 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 实施多元评价, 激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 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问题, 可能很幼稚, 甚至很荒唐, 但这是学生自己的见解, 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总是充当权威、仲裁者, 拿固定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想法, 教师可以暂缓评价, 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同时, 对教师一节课评价也要有所改变, 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便是大功告成了, 有时留下一个问号, 也许更加精彩。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学贵有疑, 教贵存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而且其本身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优化教学方法, 促进问题生成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为此, 教师要通过深入钻研教材, 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生成有效问题,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起探索, 一起发现, 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1. 利用史料生成问题。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生成性的问题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 让学生在问题的生成过程中, 享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学习原始农耕文化, 当知道半坡人种植粟, 居住地穴式的房屋, 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建筑等史实后, 教师把这两个不同的史料作为情境材料, 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 就会生成“原始人这种不同的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 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试说明你的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 谈谈你的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立解决, 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学生在经历问题生成的过程中, 也生成了智慧。

2. 借助图片生成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课本插图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如在《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一课中, 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封建庄园图, 引导学生回答“看了封建庄园图你想知道封建庄园的哪些情况?”学生据此就可能会提出“领主和农奴的生活分别是什么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课堂改进永远是进行时态, 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顺水推舟, 加以点拨、提升、延伸或展开阐述, 从而使学生对问题探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 及时生成新的探究问题。如在初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复习时, 我向学生展示一组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的图片,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 设问:以上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许多学生答:改革开放政策或基本路线的指引等。师点拨:新中国60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 又可分为前后各30年, 因此建国60年成就的原因应为什么?学生思考后较集中地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 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等。师再点拨:新中国60年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惊天巨变, 启示我们在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还应坚持哪些成功经验?生讨论后答:坚持“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利用国际和平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不胜枚举。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及时点拨升华, 及时生成问题, 助推课堂动态资源的产生发展,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思维空间一经打开, 思想观点的碰撞将激起一朵接一朵的浪花, 灿烂多彩, 课堂也将变得更为灵动高效。

3. 学生质疑生成问题。

如何利用问题生成的课程资源, 诱导学生启动思维, 积极探究呢?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形成问题生成能力。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一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抓住“石油”与“干旱”大做文章, 在对今天的波斯湾沿岸很多国家富裕的景象进行了描绘以后, 请同学们作思考, 然后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其中就有一个同学问:“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同样重量的油贵还是同样重量的水贵?”“波斯湾沿岸很多国家是进口粮食便宜还是自己种粮食便宜?”他的一番提问, 将浅显的书本知识又推向、引导和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 后来, 我干脆放弃了布置课堂作业, 就用现成的两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让同学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后完成, 看哪个小组的分析最切合实际。可喜的是, 很多小组的成果简直可以当成一篇论文了。

4. 通过比较生成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丝绸之路时, 通过让学生对丝绸之路、当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比较, 引导他们产生以下疑问:它们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果有, 到底有哪些?可见, 让学生经历比较中求同的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不仅仅是探寻知识的过程, 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问题的纵深处, 逐步发现并提取有价值的观点的过程。

5. 组织争论生成问题。

历史与社会的过程教学强调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或比较, 从而追求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及各种体验和感悟。我们设计一个可以向多方面回答的问题时, 首先让后进生来谈谈他的看法, 由于后进生知识的宽泛性差, 看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 再让学习好点的同学进行评价, 这样容易产生争论, 既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促使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对自己能力的展示。例如:我在上《三国鼎立》时, 让学生思考:根据你对曹操的了解你认为曹操是怎么样的人?当时很多学生蠢蠢欲动看来是个感兴趣的话题。我先让比较差的学生说:老师, 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奸诈、阴险的人。不是好人是个大坏蛋。这时很多学生举手反对。学习好的同学从当时历史背景、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曹操。结果争论热烈, 学生发言精彩, 这样也使学习差的学生开阔了眼界。因此, 教师只要把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 点燃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火花, 把机会还给学生, 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思维, 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那么学生就会在自主互动的学习中生成更高的问题, 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6. 开展活动生成问题。

例如在讲授《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 讲到活字印刷术时,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全班同学分成4人一小组, 每人在课前准备几个刻好的字模, 交流活字的制作过程。然后让他们把自己刻好的字模和同伴们刻的字模放一起, 试图编出几个词语或一句子, 进而思考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之间的差异。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体现, 他们乐在其中, 在自己动手、交流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活字印刷的优点提炼了出来, 如可以反复使用, 更加经济, 更容易保存。于是我在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后, 顺势生成问题: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把我国古代科技推向发展的高峰, 你们对此有何感想?引导学生形成为科技发展作贡献的美好理想。

7. 生活实践生成问题。

现在学生的生活接触面较广,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质疑, 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与学生一起走在田间, 看见农民伯伯在插秧, 一学生脱口而出:“这与泰国湄南河平原生产场景一样啊!”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比较两者的异同。又如带学生乘车去绍兴春游, 途中经过多个隧道, 学生兴致勃勃地数着。我马上问:“天台的地形属于什么类型?”“多丘陵。”“是东南丘陵的组成部分。”学生争着回答并若有所思。回来途中我让学生回忆课本“热闹的山谷”卢卡索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知识, 结合对绍兴旅游业发展的“考察”, 谈谈如何发展家乡天台的旅游业, 以及要注意些什么,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人生有所作为的奋斗理想,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 问题生成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但能从学习中增长知识, 而且能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 全面开放开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要善于寻找教学的生成点,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经历问题生成的过程,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要努力“探究”引领学生“探究”的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2]王德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6, (8) .

上一篇:能量下一篇:六年级语文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