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专业考察报告

2024-05-30

成都专业考察报告(共7篇)

成都专业考察报告 篇1

物电3班 杨劲松 2011070357 考察地点:成都

考察时间:2014-3-4—2014-3-8

考察对象:春熙街、八宝街

考察目的:扩展视野,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现状和城市发展趋势。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法、观察法

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4号的上午是我们前往的第一站,我们选择的是去他们那边有名的青羊宫与杜甫草堂,来到一座城市当然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与历史。这两座坐落在高楼大厦当中的古风建筑特别显眼。你穿行在当中仿佛穿越了,在杜甫草堂的杜甫像,胡子那已经泛白,可以想象多少人摸过,不知道高考的学生有没有去摸,能否考高分这我们就无从得知啦。晚上的行程是春熙路的商业街,这里有很多的大型广告牌,还有很多创意的店,很遗憾的是店里是不能拍照。4号的白天我们去了不可缺的武侯祠,在武侯祠附近有个叫锦里的特色街,在那里全是仿古代建筑的小店。余下的2天我们就在各个步行街看,主要还是在春熙路。春熙路被《新周刊》评为中国商业街第三街。香港《大公报》说:“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成都春熙路名列第3的理由主要在它的养眼指数和美食指数很高,另外比较高的是休憩指数、人气指数和商业指数。

说起成都商业区,成都人绕不过春熙路,正如上海人绕不过南京路,北京人绕不过西单、王府井一样。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不仅历来是成都人销金玩耍的重要去处,还传承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西南第一唯品牌格子店“玛赛格”也坐落于此。

考察收获:

成都专业考察报告 篇2

一、在学习中的感想与收获

我们一共参观了六所学校, 这六所学校各有特色, 各有令人惊叹之处, 每一点都值得认真研究、反思借鉴。在慨叹与收获中, 我认真进行梳理, 发现六校之间有以下三点相似之处。

1. 校长干正事

这里所说的“干正事”是指干正确的事。作为校长, 既应“正确地干事”, 又应“干正确的事”。“正确地干事”是方法问题, 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也能干事;“干正确的事”是方向问题, 它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我所见识的这六位校长, 他们都属于“干正确的事”的人。

(1) 心怀教育理想

一个好校长, 首先要有思想。考察中所见识的这些校长都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设计师, 都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 都是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他们都能结合学校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设计相应的办学思想与发展思路。校长的办学思想虽不尽相同, 但恰是这些不同的思想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名校。例如:重庆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 英语特级教师, 秉承刘伯承元帅“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的办学宗旨, 引领师生倾力打造人民小学的“红色文化”和“主动教育模式”。又如: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 语文特级教师, 她用“诗意的方向, 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思想, 几年时间就把城乡结合部的一所薄弱学校改变为全国闻名的“诗情画意学校”。清一色的特级教师, 清一色的不惑年龄, 清一色的怀揣教育理想, 有了这些教育专家的引领, 何愁学校不发展!

(2) 传承历史文化

所参观的几所学校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每所学校的校长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 始终把握对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 将昔日穿过炮火硝烟、历经蜀道艰险的“马背上的摇篮”建设成今日的“小主人成长的摇篮”;把昔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传承发展为“自主自强、求真求新”的主人翁精神。重庆市人和街小学校长肖方明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把校名改为“人和街小学”, 这一举动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要继承“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传统文化思想, 发扬人和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两江相会的地域文化。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继承红岩精神, 实施“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主题校园文化战略,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都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潜心研读杜甫的诗歌, 确立以诗歌诗意为学校文化的发展思路。

(3) 建设特色校园

无论走进哪所学校, 人们都会被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熏陶, 从而由衷地发出感叹:在这里工作学习的师生太幸福了!学校每一处的布置无不体现着学校环境育人的良苦用心。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整个校园用三种蓝色为孩子们营造了知识海洋般的学习生活环境。活泼快乐的泡桐树娃娃是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一条条可爱的小鱼。重庆谢家湾小学实施“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的校园主题文化战略, 致力于让环境成为隐形的课堂。我们一进大门便看到大楼上悬挂着孩子们幸福笑脸的巨幅照片, 学校将1/3的空间用作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平台。

2. 教师管大事

我们所到的几所学校, 最小的学校有几千人, 大的学校都设有几个分校。考察中, 我们并未看到庞大的管理体系和多如牛毛的管理制度, 而他们的学校工作井井有条。他们靠的是什么?靠教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特色。在重庆市巴蜀小学, 学校实行“公共服务岗位”管理机制, 即在每学期开始之前, 每一位教师结合团队工作的需要及自身特长和发展愿望, 自主申报本职教学之外的岗位。一学期里, 各位教师一方面做好本职岗位的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学习、认真准备, 牵头完成所承担的公共岗位的工作。在重庆市草堂小学, 学校大胆实施“执行校长制”。每名教师、每名学生都可通过竞聘成为学校的“执行校长”。“教师执行校长”任期一个月, “学生执行校长”任期一周, 每月一次性选举产生。“执行校长制”诠释着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教师与管理者的平等;诠释着校园的民主、氛围的和谐, 极大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心和创造力。

3. 学生无小事

在我们参观的学校中, 孩子们的事始终放在首位, 真正做到了“学生无小事”。在巴蜀小学考察时, 学校安排了体育团队长、英语团队长、班主任代表分别做交流汇报。英语团队长交流结束后, 校长助理调整了一下原定的交流顺序, 让一位体育教师先发言, 原因很简单——这位教师接下来要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不一会儿, 组织交流的教务主任起身告辞, 原因也是要给孩子们上课!汇报结束离班车送我们离开学校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校长助理深表歉意, 也起身告辞, 原因也是她要去给孩子们上课!经验交流可以耽误, 客人可以暂时放下, 但孩子的课不能落下,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大事”!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 学校所有的工作和活动都在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需要、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考虑实施。学校大型喷绘牌上每学期更换一次孩子们的笑脸, 每个孩子都能公平报名;用来装修综艺楼的所有的花瓷砖都是孩子们在陶瓷厂亲手绘制的产品;“快乐六一我做主”的文艺演出改变了正襟危坐的惯例, 由一个舞台拓展成了二十多个舞台……

从这些名校、名校长身上, 我学到了管理好一所学校的秘诀, 那就是不论学校有多“大”, 校长的心始终要“小”、要“细”, 不论校长管的事有多大, 孩子们的事始终应该是最大。

二、在工作中的反思和实践

从西南小学名校回到现实, 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 反思我自己, 到底差距在哪里?是的, 差距在硬件, 也在软实力。尽管我们的硬件比不上他们, 可是, 我们教育人的意识、思想、理想、信念, 应与他们一致, 甚至可以超前。于是, 我对自己提出三个要求。

1. 做有思想的校长

我想, 评价一个校长, 要先看其是不是有思想。学校要实现内涵、特色发展, 校长自身首先应实现内涵、特色发展。校长的思想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 从学习中来。今后, 我将努力做到“五有”:有境界——能全盘考虑学校布局, 长远规划学校未来;有胸怀——能海纳百川, 善于取他人之长;有智慧——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 有教育智慧;有作为——永不言败, 永不放弃;有成效——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 让每位教师得到发展, 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但我会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2. 带有活力的队伍

学校要实现内涵、特色发展, 关键在教师。今后, 我将高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状态和专业发展。要学习特色名校的优秀做法, 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关键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发扬民主,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真正实现“学校是我家, 管理靠大家”的理念。二是尊重每位教师为学校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不放过任何展示教师风采、提高教师知名度的机会, 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主人翁”工作热情。三是了解每位教师的心声, 洞察教师的内心需求,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让教师尽可能多地享受工作的乐趣, 提高其工作的幸福指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应努力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 让他们积极工作, 幸福生活。

3. 办有品位的学校

品位就是质量、档次。它是形象的展示, 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无论哪所学校, 只有达到一定品位, 才能树立学校的品牌。因此, 今后我将在“品位”上下功夫。一是让校园写满美丽。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位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园品位, 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每一个角落都应该精雕细刻。”打造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既是学校育人的需要, 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让校园飘溢书香。我们将继续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少年, 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分气息, 都弥漫着书籍的芬芳。三是让校园充满温情。我们将尽自己的努力, 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温馨感觉。

赴汉中成都学习考察报告 篇3

加入时间:2010-6-11 11:08:53 访问量:1614 信息编辑:admin

发表,查看评论(0)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4月25日至30日,由区长董胜利带队,率区级有关部门和杨村乡以及孟杨路两侧农业园区负责同志等一行17人,专程赴汉中市汉台区和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县考察观光休闲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察团分别参观考察了汉中民俗村、牡丹园、汉台区宗营镇花卉苗木基地,以及锦江区“五朵金花”、双流县白果村、昆山新村建设发展情况,并与各县区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座谈和交流。

一、考察概况及总体印象

(一)休闲观光农业一经出现,便显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与迅猛发展势头。汉台区和锦江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过近三、四年的快速发展,就由早期萌芽阶段进入了初级经营(规模扩张)阶段,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两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早期均以连片种植的苗木花卉景观为依托,辅之休闲旅游设施,由于风险小、投资少、易成功,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的作用下,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汉台区的观光休闲景点在整体上形成以城区为圆心、呈扇形分布的城郊型布局特点,共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7个(其中投入运营17个,在建10个),总面积8.4万亩,完成投资8700多万元,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宗营花卉基地采取松散结合、集中开发的模式,由28户业主投资形成的整体基地,现有面积是1998年初建时的6倍多。今后5年内,拟再增加投资3.3亿元。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出了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五朵金花”。随着环境打造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入参与项目运作,共吸引社会投入资金1.67亿元。目前,后续资金正以强劲势头,涌流般地注入到“五朵金花”之中,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效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首先增加了农民收入。观光休闲农业的规模化扩张,为农民提供了三种稳定收入:一是租金。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使土地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农民土地通过实施承包权流转,汉台区和锦江区每年每亩分别可获得750元、1800元的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企业或公司打工,平均每人每月可获得500元以上薪金收入,汉台区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农民就业超过800人,务工年总收入达400多万元。三是农户利用观光休闲农业的集聚功能,把握商机,增加了经营收入。2005年,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1元。其次深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汉台区占地500亩以上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11个,双流县土地规模经营达30万亩,观光休闲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经营,并步入了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延长了产业链,加速了农业与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融合,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再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民就地变市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能够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三)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步入汉台区宗营苗木花卉基地的各个观光休闲农业园,处处曲径通幽,景随步移,茂林修竹下掩映着亭台楼阁、鱼池水榭,纵横阡陌上连片种植着汉中特色农作物,可以充分享受集观赏各色花卉、品位民俗文化、看奇石展览为一体的庭院式度假服务,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走进三圣花乡,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花海:红的激情奔放、黄的绚丽夺目、紫的静谧高贵、白的典雅素净。五彩缤纷的乡间小道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在绿树红花中不时撞入眼帘。“五朵金花”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成为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

(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立足实际、富于创新、成绩斐然。先后参观的三个新农村试点村,都是通过对农房实施景观整治打造农村新景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看点和亮点。汉台区胡家扁村和双流县白果村,都是按照不大拆大建的原则,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对农房实施“穿靴戴帽”就地改造,使民居式样、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一幢幢赏心悦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产业发展方面,白果村充分利用双流县开发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的契机,开发集观赏、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并借助该村的优美环境,开发农村休闲旅游。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的昆山村,先后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26家,累计投资4800多万元,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2900多亩,收到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Page:可借鉴的经验 ]

二、可资借鉴的几条经验

(一)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的观光特色和休闲模式。从汉台区各个景观特点来看,各产业基地围绕“绿”字做文章,在积极开发“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的同时,都注重个性特色的培养,在景点布局、建筑风格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呈现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模式:园里赏花、林中狩猎、湖边垂钓、到“农家乐”品尝鲜鱼、土鸡,使游客在不同的景区感受别致独到的服务,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锦江区“五朵金花”也是错位发展,竞相开放:“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产业链做足了文章;“江家菜地”以认种田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荷塘月色”则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新颖优雅的艺术村。

(二)以文化提升产业,丰富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内涵。汉中秦巴民俗村以弘扬民俗文化为特色,建造了文化长廊、汉中碑林、民俗馆、文史资料、汉中作家作品展示馆和宗教文化馆等,成为汉中民间文化汇集地。锦江区注重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精髓,展现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产业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双流县在倾力打造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和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中,也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化来策划、包装观光休闲农业项目。

(三)发展节会经济,带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汉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荷花节,使观光休闲农业逐渐兴起。今年以来,双流县按照“一月一节”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别举办了大林梨花节、兴隆枇杷节、永安红提葡萄节、三星云崖玉兔美食节和黄龙溪国际古镇风情节,接待游客340多万人次,创收超过1.5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80元以上。锦江区通过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区和承办全国乡村旅游大会,不断提升“五朵金花”的品位和知名度,推动“五朵金花”走出全国,走向世界。[Page:启示 ]

三、考察引发的启示建议

汉台区、锦江区、双流县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必须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高楼大厦、汽车网吧”的城市居民回归自然、领略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产生活的愿望越来越高,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市场潜力很大,我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区所在地,位居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中心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黄金地段”,抓住机遇,快步发展,我区必将会成为西安、咸阳、宝鸡等省内外城市居民乡村体验园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对于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带旺杨陵人气,促进城乡融合,改善农民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广大干部宣传、支持、参与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二)必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我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关键。从我区区情来看,示范区的影响力逐年扩大,两所大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区农业产业和“一村一品”示范作用日益突出,前来我区视察、考察、学习的各级政要、国际友人、科技人员以及市、县、区的基层干部日益增多,接待规格较高,接待工作量大面广。因此,我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牢固树立“争创一流,打造精品”的思想,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立足杨陵实际,应在孟杨路产业带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先期规划孟杨路以北,西农大实验用地界址以东,湋河以南,夏家沟村以西10平方公里的区域,其规划建设的战略思想应该是:以文化提升主导产业,以产业支撑现代农业,以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以品牌塑造良好形象。功能定位是:把该区域建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并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使之成为长线观光、短线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为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居民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休闲会所”。规划方案应由政府聘请国际、国内知名机构有关专家,依据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并彰显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若干功能区,以期达到“整体统一、特色各异”的效果。规划编制完成后,政府应出台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参与建设。

(三)必须坚持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杨陵文化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汉台区、锦江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过程中,都采取了“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方式,达到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其中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时,每平方公里政府先期投入就达到了1500万元,政府总投入需要“五朵金花”九年的税收才能全部收回。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项目、信贷资金等先期搞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进行景观打造,然后吸引企业、农户入园建设。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杨陵的文化资源,把杨陵文化与各功能区、各个产业巧妙嫁接,以文化提升产业档次,凸显园区特色,全力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

(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是汉台区、锦江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又一成功经验,因此,我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过程中,应按照总体规划,分区域、分产业来促进发展,力戒重复建设及雷同模式,结合孟杨路观光休闲农业带的实际,遵循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即: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主的民俗接待产业;以认种菜地、苗圃为主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以展示杨陵农业科技实力的种子、种苗展示销售产业;以加工、包装杨陵特色工艺品、农产品为主的农村商贸业;以追忆农耕文明为主的农史农具展览业;以发展乡村酒店为主的餐饮服务业。通过错位发展,各功能区在全区统一规划指导下,“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实现各个产业的有效衔接和互利共赢。

(五)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汉台区、锦江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注入。仅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项目时,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67亿元。我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区),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参与项目运作,通过企业来融资、来组织农民。因此,政府在先期适当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并对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企业每年给予1-3万元的奖励,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农民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鼓励农民把土地出租给企业或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以期减少企业的投资压力,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确保全区观光休闲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赴四川成都学习考察报告 篇4

XX区xx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一行60人教育考察团,于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四川成都学习该地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我们跟随考察团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述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学习其先进经验。

2、此次考察的学校有: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XX市棕北中学、XX市桐梓林小学、XX市锦官新城小学。

3、此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并与他们就学校管理方面的困惑进行面对面交流。

4、对成都四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管办学条件如何,都努力在学校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坚持从小事做起,精细化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考察后的反思及收获

1、有思想,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在校长的报告中,几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校长的报告中和各种管理方法中,无不渗透着这个培养目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带队伍,校长要建立、引领一支敬业奉献,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几所学校着重提到了师德建设,两所也是民办学校,但他们招聘教师第一看重是老师抱着什么目的来学校,如果只是为挣钱,他们会拒之门外,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正如一位校长讲的,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也会成为优秀的;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才能是管理好学校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管理者应是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不仅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要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精通、指导和疏通上,并竭力用自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引领人,真正以行家里手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让教师们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的。正如XX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红所说:“用教育改变生活,让工作成为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让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从事教育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是快乐的。”

成都专业考察报告 篇5

3月24日—3月26日,在区教委和进修校领导的带领下全区中学和一贯制学校办公室主任一行60余人,赴成都部分名校进行了学习考察活动。通过看、听、阅、思、交流收获颇深。现结合自身及学校的实际,总结反思如下:

一、首先摆正一种观点:学习不能“克隆”。

名校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经验,每一所学校都使我耳目一新。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老训,我们应牢记。我一直主张:学习他人,不是否定自己。这名学校的确有他们的办学特色但并不是这些学校各个方面都很好,而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形成了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而我们不能完全效仿他们的特色之路,我们应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走好自己的特色之路。

二、相同的“出身”。

名校的前身都是非常差的学校,他们的发展都是“从奴隶到将军”。他们曾是频临撤并的薄弱学校,他们以行动验证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穷则变,变则通”的老话,不墨守成规,从变革中硬是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创出了名气,甩掉了窘迫,迅速改变了原状而让人瞠目。再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当前我们无论哪一方面都比他们想当年强百倍,学校发展不好,我们没有理由,所以,学校发展慢,不要找借口,学校没名气,都是我们的错。

三、相同的发展路子---靠特色立校。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旗帜和品牌,是全校师生可继承延续的一种文化脉络。一但形成特色就成了文化,它在某届校长手里诞生,却不会因这届校长离去,学生毕业,教职工调动而缺失,它早已具有了某种文化力量。一所学校如果打造不出自己的特色,就没有自己的办学之魂,就会缺少一种灵气,学校的发展的原动力就不足。这些名校就是凭借独创的一着鲜,发生了质的嬗变,从而成为崛起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如果没有特色,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期。

四、名校都有一位好校长。

先有名校还是先有名校长?实质上是先有名校长,名校长是通过名校来发现的。“一个好校张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一句老话了,但却有深刻的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老话不俗,后六中学校长寄语说得好:“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羊,强过一只羊领导着一群狮子。”

感谢教委领导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本次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下一步把学到的先进理论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实效。

成都专业考察报告 篇6

一、农户与业主:自愿还是被迫?

农户与业主是农用地流转的交易主体, 双方的流转意愿对于农地流转的可持续性和合法性、合理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市场化的语境中, 一个可持续的内生型农地流转只有对交易双方皆为有利的背景下才能发生, 这要求农用地流转后必须创造出比流转前更高的收益, 并且该项收益在农户和业主之间的分割满足帕累托标准。而从技术上看, 更高的土地收益主要来源于业主投入的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所带来的效率改进, 业主的“企业家才能”带来的效率改进, 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改进, 至于效率改进带来的流转收益的分割则主要借助双方签订的流转合同来实现。在成都实验中, 这种可持续的内生性是否存在呢?

1.农户:流转的意愿与调价的需求

在短期内, 由于农用地经营的净收益普遍不高, 农户流转农地的预期收益通常高于即期收益, 对多数农户而言, 由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率改进和收益增长确实存在,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可欲的。在调查中, 我们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公司”这一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农户而言风险较大的流转形式对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作了测量, 结果发现, 仍然有56.64%的农户倾向于流转其土地 (其中, 有41.84%的农户表示“非常愿意”) , 而坚决反对的农户只有4.59%。另外一个例证是, 虽然近年来成都市的农用地流转面积持续增长, 但其间的纠纷数量并未显著增长。自2004年末以来, 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以年均47%的增长速度攀升, 尤其是2006、2007年度, 环比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3.28%、81.87%, 土地流转面积净增加达到了38.4万亩、81.87万亩, 但在这种高速推进的土地流转中, 相对于土地涉及的庞大农户数, 土地流转类纠纷的案件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甚至低于土地承包类与征地补偿分配不公类纠纷, 尤其是强迫流转农用地的问题并不突出, 在2006~2007年度只出现了7例。考虑到司法机关基本上淡出了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理, 以仲裁案件的数量作为衡量农户土地流转不满程度的指标显得更为合理, 土地流转纠纷数量的低位徘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用地流转对于农户绩效的帕累托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 在成都实验中, 无论是耕地还是非耕地, 最为重要的流转方式都是“租赁”, “转让”这种直接导致农户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在耕地和非耕地中的比例都没有超过2.5%, 农户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卖地”行为是相当慎重的。但是,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一般较长, 主要集中在10~30年。以截止2006年10月全市累计流转的153.78万亩农用地为例, 72.9%以上的农地流转期限都在10年以上。在如此长时段的合同履行中, 囿于合同不可避免的不完全性, 必须关注交易类型与合同治理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对农户利益的影响。[1]从成都实验逐步显现的后果看, 土地流转进程启动之初采纳的“一口价”等通常适用于一次性交易的定价方式与长时段租赁、转包占主导地位农用地流转合同之间并不匹配, 从而诱发了农户较为广泛的调价需求。土地流转类仲裁案件的具体构成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一点。在2006年全市受理的66例土地流转类仲裁案件中, 土地流转利益纠纷占了51例, 比重高达77.27%。为了缓和这一矛盾, 成都市政府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正式引入以市场农产品价格为依据的租金调整机制, 并通过格式合同的补签将上述政策措施纳入当事人的意识范畴。

2.业主:内部的供给与外部的引进

虽然有研究指出, 通过对企业家型农户的培养和扶持, 政府在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方面可能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但从成都实验看, 在快速推进的农用地规模化经营中, 由于培训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同时, 对企业化运营必不可少的社会网络资源并不能够通过培训获得, [3]由企业家型农户 (种植大户) 带动的农地流转相对有限, 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业主主要依赖外部供给。截止2008年6月, 在已经流转的200余万亩耕地中, 只有21.26%转包给了集体内部的成员, 而在非耕地领域, 这一比例更是跌至3.72%, 更多的非耕地 (83.68%) 流向了集体成员以外的单位或个人。

从成都实验看, 农用地流转的主要瓶颈不是农户, 而是那种能够通过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或者通过企业家才能带来要素重组, 或者通过规模效应带来绩效改进的业主的数量过于稀少。在访谈中, 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强调, 在急速推进的农用地规模流转中, 最大的问题“不是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 而是业主不愿购买土地……政府主要担心土地流转后收益兑现不了, 引发群体性事件, 所以政府更愿意引进那些有实力的、注重长线经营的大企业, 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控制土地流转后的租金风险”。在下文关于政府行为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 政府旨在推进农用地流转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所针对的正是那些规模化运营的涉农企业, 而这些企业通常都来自于集体外部。

二、集体与政府:引导还是强制?

由于成都实验中的农用地规模流转是在政府的积极介入下实现的, 对政府的介入方式和行动策略, 及其对集体组织行为的影响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

1.集体组织:目标责任制的压力

在我国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代行其职能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 (以下简称“集体组织”) 的职能定位是多重的:它不仅是村民的自治组织, 也是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执行者, 同时还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这种多重定位决定了集体组织在农地流转中的复杂作用:①在农户与业主之间多对一的关系格局中, 当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业主发生争议时, 集体组织是农户组织集体行动的重要手段。比如, 代表农户与业主就租金调整问题进行交涉。②但是, 由于集体组织负责人的升迁和发展渠道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组织系统内, 它更可能充任党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代理人。在成都实验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目标责任制等政府治理机制纳入了市 (县) 乡政府以至村组的考核体系, 使得土地流转在某种意义上转换为政治任务, 而集体组织则是这一任务的具体执行者。以2007年为例, 全市确定的目标任务为60万亩, 涉及226个乡镇, 各乡镇又把这些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 落实专人负责, 并实行目标考核, 这一政策措施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年是全市农地流转净增长最大的一年。

在这种压力型的管理机制下, 集体自身的利益诉求受到了强有力的抑制, 但集体组织作为村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由于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瓶颈是业主, 为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任务, 集体在短期内可能在实质意义上 (部分区域还可能在形式意义上) 充任业主的代理人, 代表业主与农户交涉。在成都实验中曾经较为流行的由集体代签流转合同即为适例:业主并不需要挨家挨户地和农户谈, 而是先跟集体 (通常为村委会) 签协议, 再由集体和农户签合同。当农户面临集体强有力的“说服”工作时, “不流转土地”的意愿可能受到压制。[4]当然, 由于短期内农地经营的净收益普遍不高, 而长期内农户的利益又可以借助政府引入的价格调整机制予以协调, 无论是从课题组成员对农户的访谈结果看, 还是从承包土地仲裁纠纷的数量和构成看,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户而言都是一种更多诱致性、更少强制性的变迁, 由政府强力推进的农地流转并不必然侵害农户利益。不过, 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仍然是必要的。

2.地方政府: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

在成都实验中, 虽然有目标责任制等传统的政治治理手段的应用, 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市场化进程仍然对地方政府行为构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在成都实验中, 政府推动农用地规模流转的实质性手段更多的还是着眼于降低农户与业主间的交易成本。具体包括:

(1)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 搭建农用地流转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所通过对外发布供求信息、组织有交易意向的当事人洽谈、协商等手段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服务, 有力地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成本。这一点对于转让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最为明显, 因为产权交易所对作为转出方的农户不收取交易服务费。在成都实验中, 除了同一集体内部农户之间的互换或转包外, 政府对其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行强制进场交易。通过强制进场交易的施行, 此前分散、独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纳入了集中、规范的轨道, 同时也为政府调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技术保障。比如, 政府通过格式合同引入的价格调整机制就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得到实施。在此意义上, 农村产权交易所不只是一个沟通供求信息的平台, 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市场管理的功能。

(2) 推进土地确权, 控制农村产权残缺带来的交易风险。在主要由熟人构成的农村社会中, 产权的界定和实施既受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制约, 也受其支持, 通过契据或者登记等现代方式确认产权的机制并不发达。[5]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大规模流转, 尤其是随着外部经济主体的进入, 熟人社会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机制无法发挥其原有功能, 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替代机制成为必要。在成都实验中, 政府从一开始即确立了“先确权, 再流转”的方针,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实行登记制度, 建立了以组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台账, 通过确权, 依赖于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界定和执行的产权可以逐步转而诉诸契据、登记等手段获得保护。在土地确权中, 村民被一致性地“告知”并通过“签字画押”的方式认可30年土地不予调整,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通过土地确权的过程真正落实到了农民的普遍意识中,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对此感到满意, 但认为此种处理不公平的村民也并不多见。对村民而言, 土地确权并不仅仅是一个确权的过程, 它还是一次普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过程, 一次权利意识的重塑过程。

(3) 审查受让方资质, 构建保险平台, 控制业主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农户收益风险。由于城镇就业结构上的不匹配性和农村产业发展的滞后性, 通过农用地流转置换出来的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既不能立即被城市体制吸纳, 也不能通过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加以消化, 农地流转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农地本身承担着生存保障的功能。在成都试验中, 基于政府强势引导这一独特的发生路径, 土地流转的收益风险更有可能系统性地发生。从流转实践看, 政府控制业主兑付收益风险的机制主要包括:①资质审查。在成都实验中, 政府依托市、镇、县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入了针对外部受让方的事先审查机制, 审查范围包括业主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以及拟经营项目合法性、项目效益、风险等。②收益保险。成都市成立了专门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 并要求土地流转的受让方缴纳保费, 确保农民流转收益的兑付。通过保险机制控制农地流转风险, 是成都实验试图引入现代金融手段控制土地流转风险的另一尝试。

(4) 通过政策优惠或奖励, 鼓励优质业主进入农地流转市场。前文已经指出, 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瓶颈是业主, 为了解决“买家不好找”的问题, 政府的鼓励性政策措施主要指向了业主。在成都实验中, 政府每隔一定年限, 都会评审一次, 并对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业主给予一次性或持续性的政策优惠。政策优惠的范围相当广泛, 涵盖了招商引资奖励、土地流转奖励、财税奖励、融资支持、对重点项目的租金补贴等。在部分地区, 这些鼓励措施主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从而将农地流转政策与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结合了起来。通过这些优惠或奖励, 业主的效用函数被改写, 更多的业主介入了农地流转市场。但与前三种作用方式相比, 这一方式建立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 更多的只是治标之策。

三、结论与建议

在城乡统筹的宏观背景下, 农用地流转不能单向度地理解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 它还是整个成都实验中破解城乡二元困局的重要环节, 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建立在农地产权之上的财产性收入变现, 还有与之配套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基于本文对农用地流转中主体意愿与行动策略的研究结果, 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用地流转机制, 在推广成都经验时, 除了考虑经济、社会和地理等约束条件的契合度外, 从流转机制的角度看, 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制目标责任制在农用地流转领域的应用

虽然由政府强力推进的农地流转并不必然侵害农户利益, 但对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户而言, 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流转指标可能诱发的集体行为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未来的农用地流转中, 应当考虑软化甚至取消农用地流转中的目标责任约束。

2.降低农户与业主间的交易成本应当成为政府介入农用地流转市场的主要方式

政府介入农用地流转市场时应当坚持自愿流转的原则, 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等手段引导流转市场发展, 具体包括: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 搭建农用地流转平台;推进土地确权, 控制产权残缺带来的交易风险;审查受让方资质, 构建保险平台, 控制农户的收益风险;通过政策优惠或奖励, 鼓励优质业主进入农地流转市场等。

3.完善仲裁与诉讼相互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

在成都实验中, 农地流转纠纷的解决主要依托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 司法机关基本退出了农地流转类纠纷的处理。鉴于法院在土地产权的界定与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应当考虑完善仲裁与诉讼相互衔接的农用地纠纷解决机制, 尤其是针对强迫流转类案件引入司法审查的机制。

4.在流转合同的履行中, 合理引导价格调整机制的实施

在成都实验中, 地方政府通过补签格式合同等手段在当事人之间引入了以农产品市场价格为依据的租金调整机制;在逐步展开的合同履行过程中, 政府还应当根据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合理引导农户与业主就租金的调整事宜进行协商, 以减少由流转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纠纷。

摘要:在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成都实验中, 多数农户倾向于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优质业主数量少是农用地规模流转的主要瓶颈。虽然有目标责任制等传统政治治理手段的应用, 但在市场约束下, 政府行为更多地着眼于降低农户与业主间的交易成本。推广成都实验的经验时, 应当注意限制目标责任制的适用, 合理引导价格调整机制的实施, 并完善农用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行动策略

参考文献

(1)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 初玉岗.企业家短缺与农地流转之不足[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

(3) 林冬生.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模式简要评价及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 2009, (11) .

(4) 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8.

关于赴重庆成都学习考察的报告1 篇7

来源: 查阅次数:1099 发布日期: 2010-12-10 9:09:07

农业农村考察组

(2010年12月8日)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11月24日至28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广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曦,县政府副县长张峰,县政协副主席苏子农、赵国安,以及县委政研室、县农委、林业局、水务局、住建委、新农办负责人,专程赴重庆沙平坝区和成都锦江区考察学习土地流转、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经验。考察团分别参观考察了重庆市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重庆大学城、微电子产业园和物流园,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附马村、万福村)。通过此次考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维,看到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两地的农业农村之所以能稳步快速推进,主要是思想解放,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并力推进的结果。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市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整个示范区是按照“资本聚集,精品展示,科技示范,度假休闲”的定位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投资和项目支撑”的运作机制,规划设计了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区、精品农业展示区、高档花卉生产区、精细蔬菜生产区、都市度假休闲区五大功能分区。示范区自2003年底启动建设以来,立足实际,禀赋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将项目定位为农业综合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开发内容主要为土地整治、花卉苗木和林果开发以及生态园建设。通过吸收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五朵金花”是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五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行产业,农户依托改造后的特色农居,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相继推出了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各种形式的农业活动项目,从而形成了五大特色观光农业村。

“花乡农居”以红砂村为主,辐射周边两个村,以种植销售花卉为主,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现已成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鲜花市场。目前,该景点已通过国家AAAA级风景区认证。

“幸福梅林”位于幸福村,以“梅文化”为主题建起精品梅园景观及别具特色的“梅花博物馆”,该景点已跻身全国四大梅林之一。

“江家菜地”位于江家堰村,环境宁静,乡村景象朴实优雅,农耕文化颇为深厚。该景点主要以通过都市人与菜地农户签订代种协议,让城里人体验农事,感悟农耕乐趣,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体验农事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拓宽了现代农业产业功能。

“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突出“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深度发掘民俗工艺品资源,引入剪纸、年画、漆器等特色民俗工艺品艺人、工匠现场制作、展示和经营,构建特色“工坊艺术村”,引导农民从事服务业和与特色工坊相关的加工产业,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

“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有荷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吸引海内外知名画家来此创作,景区内形成了国画区和油画区两个不同风格的区域,当地村民围绕书画加工生产画框、画具,批发销售颜料、画笔、油布,部分村民随画家学艺,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二、两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沙平坝区、锦江区在发展农业农村过程中思路活、力度大、效果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规划定位准

沙平坝区、锦江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流转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抓,并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两地均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示范区,依托自身的地理条件和产业优势,不搞“一刀切”和“全面开花”,依托各自特点和优势,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沙平坝区依托建立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通过统筹规划“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产业布局,在东部发达城区,第一产业全部退出;在中部依托环境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西部新城加快推进城市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兴现代都市区功能,增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西部新城以外的农村地区,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特色城镇建设,加速传统“三农”的转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将村庄规划的工作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明确了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锦江区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借助2003年在三圣乡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之际,借势造势,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12平方公里范围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创造性地打造成为“五朵金花”,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就近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每朵“金花”均依托本地特色,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旅行产业。同时,在“五朵金花”建设过程中,聘请了海内外知名设计师进行设计,确保了设计的档次和质量。其民房统一改造成标准的川西民居或仿欧式建筑群。

两地打造的点或片都非常精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沙平坝区以集体建设农民安置小区,由公司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统一配套小区功能设施。锦江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五化”,即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二)投入渠道广

一是财政投入。沙平坝区在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内由区政府给予每户1.5万元交给公司,用于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过程中,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村庄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环境美化和农民民居改造的补助,水、路、环境打造等公共设施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财政出资。二是吸引企业投入。

沙平坝区通过引进3家大型现代农业企业,企业累计入2亿元,吸收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农业产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三圣乡共引进28家花卉苗木企业。三是整合项目投入。沙平坝区各部门将项目资金有重点地向示范区倾斜。锦江区三圣乡各部门通过项目整合利用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带动农民投入。锦江区三圣乡村民居外观改造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居民自筹一部分建设,居民院内环境和室内建设由居民户自己负责。五是社会资本投入。锦江区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城市居民可以在三圣乡租赁土地、建造房屋,从事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农民可以将土地、房屋租赁给城市居民,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在考察交流过程中,锦江区介绍:“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假如按常规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每平方公里约需投入1.5亿元,但他们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1.67亿元。

(三)产业发展优

两地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城市化协同并进,不仅注重风貌和环境打造,更重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经济,用产业来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内涵和各自区域优势,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产业化经营,走上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

(四)体制机制新

两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体现了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在力量上的高度集中、在政策上的高度倾斜。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农民集中居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农村居民宅基地换住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成都市围绕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乡居民自由迁徒”、“农民带着产权进城”、“城乡居民统一享受教育、住房、社保等社会福利”三项措施是改革的创新亮点。他们不是把农村居民简单的转为城市居民,更不是比照城市的样子去克隆城市、简单了“消灭”农村,而是让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突出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推行不让农民工“裸体出村”,给农民“穿衣服”进城,在农民进城务工拥有城镇户口的同时,仍然暂时保留其在农村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这“三件衣服”。同时,农民转为城镇户后,其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均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享受五种保障。

锦江区以土地流转为重心,搞活经营机制,解决了土地分户承包与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村土地流转中心是独立于政府和村委的中介组织,负责将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集中租赁。对农民房屋改造也不搞大拆大建,原则上就地实施“穿衣戴帽”的外观改造,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障了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五)农民受益多

两地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让利于农,当地农民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例如:在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农民收入有“五金”。租金:农用地租金收入,农民房屋出租收入,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2000—3000元不等的转让收益;农民宅基地出租,每年可获得3至10万元的租金;股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收入;薪金: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保障金:农民享受的医疗、养老(农民退休后可领取每月660元的养老退休金);种金:农民通过代管农家菜园的方式,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在当地的农民眼里,农民再不是一种身份,而更多的是一种让人羡慕职业。

三、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对两地的学习参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期阶段。当前,打基础、做前期、开好局,至关重要。

(一)必须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两地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在发展前期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大力鼓励激励“一村一品”发展,并逐步加大投入。二是引企入农。积极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和社会化资本注入农村,引入公司、引入能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大社会化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力度。三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各涉农部门的力气和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形成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加大农民保障投入。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让农民进城无虑、无忧。特别是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让农民进城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二)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一是要规划先行。当前,我们要依据各村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加快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要结合“一村一品”,科学制定各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明确区域的产业发展思路理念、规划布局。每一个试点片(村)都要制订出详细的、长远的、总体的规划,防止走弯路,避免搞重复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产业特色,避免一个模式。非试点村也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规划一批,使已规划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都有章可循。二是要选好典型。典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其发展水平、基础条件、地理位置、主导产业、群众意愿等因素,依托“一村一品”扶持示范村发展,打造一批精品农业示范点(区)。可以借助我县已有的优势产业,水产、畜禽、茶叶、烟叶,在沿湖乡镇可建造一个水产品市场,通过节会、交易会等形式,打造品牌、扩大影响;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拓展市场。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打造“中国茶城”,来提升我县绿茶之都品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实现各个示范点发展特色不重复、不雷同,互相映衬,使湖光、山色、水韵、茶香相互交融,让农业产业和休闲娱乐相得益彰。

(三)必须创新机制,加大保障,激发热情。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工作。一是政策扶持。主要是要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在规划设计、土地审批、建房审批、修建道路、通水通电等方面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同时争取上级从资金和项目上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推进“一村一品”前期,政府主导的职能不仅不能削弱,必须增强。二是企业参与。加大社会资本投入。从我县来看,可以从固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如古南丰酒业、立大禽业、红新制茶等企业,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来推进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协调、市场运作资本、企业开发经营、农民入股参股”的项目开发模式,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介一批大而好的农业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合理开发和运作。

上一篇:电力公司员工实习总结下一篇:实习单位鉴定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