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2024-08-30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共8篇)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篇1

姓名:班级:

一、人物百态:

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

(),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

德,高要县人,府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仁,高要县人,县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礼,字和甫,江西南昌县人,善扶乩,行走在高级官吏家中。

娄三公子,娄奉,字玉亭,湖州人,孝廉。喜结交名士。组织鶯脰会。

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湖州人,在监读书。

杨执中,湖州新市镇东四里的人,廪生俟贡,喜读书。做了娄府宾客。

(),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

蘧冼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权勿用,字潜斋,浙江萧山县人,老童生。做了娄府一段时间宾客。

(),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

洪憨仙,台州人,炼丹,在杭州伍相国庙住着以炼丹术骗人。

胡三公子,胡缜,字密之,杭州人。尚书后代,比较富有,吝啬,胆小。

(),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

景本蕙,景蘭江,温州人,小商人,在杭州城开头巾店,喜欢吟诗、写诗。

洁,赵雪斋,杭州人,秀才,喜欢写诗。支剑锋(麻子)杭城诗会中领袖。任分府盐务巡商。

(),绍兴府会稽人。吏部掌案,著有《四书讲章》,花五百两银子找抢手替儿子考秀才。

卫体善,浙江建德人,建德乡榜,选家。

随笒庵,浙江石门人,老贡生,选家。

(),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便自称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鲍庭玺,鲍文卿的过继儿子,先娶王管家女儿,生孩子死了,又娶胡家女儿。

辛东之,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金寓刘,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季恬逸,安庆人,跟着名人噌饭吃,自己没能力。

季佳,字苇萧,安庆府怀宁县人,考过童生案首,和慎卿、少卿相交甚好,和慎卿定梨园榜。后到京城作了高官的幕客。

萧鼎,字金铉,安庆人,选家。在南京被诸葛天申雇用给选文章。诸葛佑、字天申,江苏盱眙县人。在南京花银子让萧金铉给选文章刻印。

(),字慎卿,天长县人。在南京娶了妾,组织莫愁湖大会,后入了贡,到京城参加乡试。

郭铁笔,芜湖县人,喜欢刻图章,在南京名士间活动。

来霞士,扬州道士,喜欢写诗,在南京和名士经常活动。

韦四太爷,滁州乌衣镇人。坐馆先生,喜饮酒,在杜少卿家中大醉。

臧三爷,臧荼,字蓼斋,和杜少卿是同学,杜称他是学里翘楚。和杜少卿借三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廪生。

卢华士,南京仓巷里人,官宦之家。

均,迟衡山,句容人。有制作礼乐之才,组织了建造吴泰伯祠。和杜少卿相交甚好。

(),天长县人,秀才,喜结交名士,装病推辞做官。

薛乡绅,南京鼓楼街,请杜少卿去吃饭,杜没去。

萧柏泉,名树滋,扬州人。人称萧姑娘。参加了吴泰伯祠建城大典仪式。

余夔,字和声,采石人,人称余美人。参加了吴泰伯祠建城大典仪式。

高老先生,江苏六合县人,在薛乡绅家吃酒时,批评“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

庄尚志,字绍光,南京北门桥人,是南京累代的读书人家,被朝廷征辟进京,不久返回,朝廷把南京玄武湖赐给他住。

庄濯江,庄绍光的侄子,住在莲花桥。他用几千两银子在鸡鸣山修曹武惠王墓(宋曹彬)。为欢送虞博士离任,庄在住处举办登高会。

德,字信侯,湖广人。喜欢收集历朝名人的诗词,和庄绍光来往密切。

虞博士,虞育德,字果行,应天苏州府常熟县麟绂镇人。进士,国子监博士,管理南京教育。担任吴泰伯祠落成大典主祭。

书,字正字,农村人,家贫、独子,母死是少卿帮助办的丧事,跟少卿学诗。在国子监 读书,总考第一。

萧 采,字云仙,成都二十里外东山人,其父萧昊軒。后任应天府江淮卫守备。

虞华轩,五河人,他七、八岁就是一个神童。虞花几百两银子银子修葺元武阁。父亲是太守,家中比较富有,没出仕。

余 特,字有达,江苏五河余家巷人,有学问。在无为州替一件人命案说情,得到一百多两银子,差点惹出官司,后被选了徽州府学训导。

余持,字有重,余有达的弟弟,五河县饱学秀才。为哥哥挡了一桩官司,后跟着他哥哥去徽州府学任上。

(),徽州人,老秀才,一生立志著三部书。他同意女儿为死去的丈夫殉节。受到了余特的关照。

施御史,南京人,参与了为万中书贿买中书的事。

秦中书,南京人,在家请万中书等吃酒,万在席间被江宁县令带衙役抓走了。

万中书,万里,万青云,台州人,二十年前的秀才。在秦中书家吃酒,席间被江宁县令带衙役将他抓走。后被凤四老爷想办法救出。

唐二棒锤,五河人,举人,与虞华轩同案进的学,是唐三痰的哥哥。他侄子来见他写了‘门年愚侄’的帖子,他搞不清对错,找虞华轩和余特请教还进行了争吵。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也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专门给人买卖房地产做中介。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陈四老爷,陈木南,太平府人。住在南京,寓在东水关董家河房。和表弟徐九公子借银子去结交妓女,后欠了债务还不了就跑到福建去找表弟。

徐九公子,徐咏,南京人。国公府后代,比较富有。其哥徐三公子是高官。后跟着去了福建漳州府任上。

二、知识问答:

1、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文中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痛哭不止?

2、B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望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选文中是谁中举后的丑态?

3、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开茶馆(),写字的(),裁缝()。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4、《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极具特色,既有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又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请从下面任选一位,说说这些特点在这个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严监生

王玉辉

马二先生

5、连线,将下列人物一一对应起来。

“隐括全文”的“名流”

严贡生 “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

范进

中举前后的周进 “忝列衣冠”的 王冕 “胆小有钱”的 王德王仁 “铮铮有名”的禀生

王惠

由“能员”而“钦犯”的 严监生

“穷翰林”

马静 “科名蹭蹬”的豪门公子

虞育德 名士杨执中和高人

杜仪 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

鲁氏父女 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 匡迥 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 杜倩 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 权勿用 谦逊恬适的学者

庄尚志 “渐渐销磨”的“真儒”

娄奉娄瓒

祭祀泰伯祠的“引赞”

王蕴 “为人以忠孝为本”的萧浩父子 孝悌君子

凤鸣岐 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

迟均 “激而为怒”的世家子弟

四客 极富“义气”的“壮士”余特、余持 “述往思来”的虞梁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1.儒生形象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A与B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1)头撞号板(2)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1)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2)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他同意女儿为死去的丈夫殉节,可见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2.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南昌太守A,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B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选段: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吐出许多清痰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 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立刻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

少刻,船靠了码头。……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

“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严贡生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

掌舵的道:“云片糕不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面粉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掌舵的吓了,陪著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还以为是云片糕!”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著,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两只船的船家都慌了,一齐道:“严老爷,而今是他不是,不该错吃了严老爷的药;但他是个穷人,就是连船都卖了,也不能赔老爷这几十两银子。若是送到县里,他那里耽得住?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搬行李的脚夫走过几个,到船上来,道:“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酒钱喜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

子慌忙走上岸去;那些搬行李的人帮船家拦著。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斯跟著,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著他走了。

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里体现严贡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娄

三、娄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

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鲁迅:“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2.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爱而知不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讽刺其迂腐庸俗,迷信科举。肯定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王玉辉、范进、匡超人都既有讽刺,又有同情。3.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

例:严监生临死

4.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婉而多讽。①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形成对照,将其卑鄙心理揭示出来,形成强烈讽刺效果。

严贡生自夸(节选)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范进吃大虾元子(节选)

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著。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②人情世态强烈对比,产生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周进的态度,胡屠户对范进。③细节夸张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匡超人)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

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的景致,以及卖 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太公过了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得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服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大公叫一声,就在跟前。

……

只见一个白胡老者,背剪着手来看,看了半日,在傍边说道:“唩!老兄这一盘输了!”匡超人抬头一看,认得便是本村大柳庄保正潘老爹,因立起身来叫了他一声,作了个揖。潘保正道:“我道是谁,方才几乎不认得了,你是匡太公家匡二相公。你从前年出门,是几时回来了的?你老爹病在家里。”匡超人道:“不瞒老爹说,我来家已是有半年了。因为无事,不敢来上门上户惊动老爹。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潘保正道:“不消取扰。”因走近前,替他把帽子升一升,又拿他的手来细细看了,说道:“二相公,不是我奉承你。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七八岁,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又把耳朵边掯着看看,道:“却也还有个虚惊,不大碍事。此后运气一年好似一年哩!”匡超人道:“老爹,我做这小生意,只望着不折了本,每日寻得几个钱养活父母,便谢天地菩萨了。那里想甚么富贵轮到我身上?”潘保正摇手道:“不相干,这样事那里是你做的?”说罢,各自散了。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缺陷

1. 缺乏适合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农村文化资源的奇缺, 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阅读材料匮乏。缺少合适的阅读环境, 没有阅读的氛围, 名著阅读对他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 因此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就显得相当重要也困难重重, 营造良好的名著阅读氛围, 是农村中学语文老师的一大重要任务。

2. 缺乏正确的阅读引导和方式。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 阅读能力有限, 对于名著的阅读更是缺少接触, 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因此, 在农村中学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最大困惑就是如何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

3. 缺乏必要的阅读感悟。阅读, 重在理解后的感悟, 但对于阅读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 如何感悟、如何体会名著片段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很是茫然, 只是为了读而读, 教师也束手无策, 只能为教而教。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索然寡味。

二、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 循序渐进名著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从易到难梯度教学,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学生对名著没有阅读兴趣, 究其原因, 首先, 名著的阅读篇幅要远远大于初中语文的任何一篇课文, 较长的篇幅会占用学生一大块时间, 这对于刚进入中学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科的初中生来说, 阅读是件很烦的事了。其次, 大部分的名著使用的语言都具有当年那个时代的特色, 描述的事件背景也远离现实生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理解名著中说描述的事件、场景, 无法正确解读名著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对理解名著所表达的情感更是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更不用说去感悟名著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了。因此,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 激起他们阅读名著的欲望, 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那么, 教师就要从阅读的内容入手, 开展梯度教学,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使学生感到名著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高大上、那么艰涩难懂, 从而开始关注名著、喜欢名著。

比如, 七年级时,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 心智上刚从童年跨入少年, 学习习惯等方面还没习惯中学学习, 于是, 我就让学生先阅读一些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活泼容易理解的名著, 像《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少儿作品, 激起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欲望, 进入八年级, 这时的学生已习惯中学学习, 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名著作品的难度, 让学生阅读一些篇幅较长, 蕴含深长意味, 具有意义理解的哲理的名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虽然描述的是前苏联的故事, 但翻译得语言流畅, 情节起伏, 阅读的同时, 我引导学生要向书中主人翁那样坚强面对艰难困苦。进入九年了, 学生和老师都要面对残酷的中考了, 我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 又引导他们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 感受作者写书时的心境, 引导他们从书中所表达的意蕴中感受精神和哲理, 进而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这样由易于理解到增大难度, 由难度再增大深度, 由深度再增大广度, 层层递进地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解读, 提高学生对名著的接受程度, 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农村孩子的阅读习惯本来就差, 进入初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养成好良好的阅读习惯, 更别说阅读名著了, 因此, 阅读名著学生们大都感到困难, 无从不知道怎么切入,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那么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 有的学生对名著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对那些篇幅冗长、文字晦涩的名著, 在阅读中无法感受阅读的美妙, 对描述的事件无法理解, 这样的阅读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地消磨, 导致学生放弃对名著的阅读。因此, 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养成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方法。

比如, 有个学生很想阅读名著《西游记》, 但自己的文言文底子很差, 无法阅读这本名著。于是, 我就先建议这位学生阅读现代版的《西游记》, 也就是翻译成白话文的《西游记》, 让他对《西游记》里面的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再让他阅读原版文言文的《西游记》, 并让他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 方便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进行查阅。这样,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 既领略了名著的博大深厚, 又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更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3. 结合多媒体教学, 增加课堂阅读趣味。当下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数字化校园的推进使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 多媒体集图文、音乐、动画为一体, 形象直观地再现文章、书中描述的场景, 再现书中描述的故事情节和情节的展开, 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 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 多媒体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效果也非常突出,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增加了名著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 在初中名著阅读课堂教学《西游记》一文时, 为再现西游记中描写的故事场景,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西游记》阅读时, 借助多媒体将《西游记》里面的主要人物罗列出来, 并且对罗列出来的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标志性特征、物品进行简单的描述。既提高了学生对《西游记》这本名著的大概认识, 又使学生了解了这部名著所要表达的哲理。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也随之越来越高, 可见, 高科技的多媒体运用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重要, 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破解学生阅读名著的畏难情绪。

( 二) 巧用课堂剧, 激起学生学习成就感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更好地理解名著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几个学生喜欢的角色, 编成课堂剧, 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书中的角色, 根据书中展开的故事情节, 在课堂上演绎这段情节。

比如,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的阅读教学时, 我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名著阅读教学时课堂上的注意力,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先播放了《伊索寓言》的动画片, 把学生是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与此同时, 我借助动画片的播放及时进行课前导入。播放完动画篇后, 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师:同学们, 这部动画是来自哪本名著?

生:《伊索寓言》

师: 那么, 对这部名著你们有多少的了解? 哪位同学说说?

当学生将《伊索寓言》的名字讲出来后, 我继续追问学生对《伊索寓言》的了解程度, 这样, 我对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接下来, 我对《伊索寓言》的作者做了简短的介绍, 介绍了作者当时写这本寓言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从这些名著的资料中领悟《伊索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借鉴。

课堂教学进入教学阶段时, 我首先让学生安静地阅读《伊索寓言》的其中一卷。学生阅读完毕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谈谈读后的感受。然后, 我说,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现在, 我们来根据刚才我们阅读的故事来演一出小品,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演出小组, 各小组根据自己多故事的理解, 自己确定要演绎的内容, 具体的表演形式、对白, 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安排, 学生可以上网收集与相关的资料, 为保证课堂教学时间, 我规定了小品表演的时间。学生们在进行准备小品表演的过程中, 逐渐地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对名著内容说蕴含的哲理也就不断地加深, 使学生在动中学, 在学中动, 体会到作者的闪耀着的智慧之光。因此, 把故事请接通过课堂剧展现出来的过程, 也正是学生对名著加深理解的过程, 既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略了《伊索寓言》的智慧, 又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堂剧功不可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名著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重要地位, 名著阅读教学的展开具有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中考改革的纵向深入, 名著阅读的比重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 名著阅读教学越来越重了。但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教学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名著阅读教学,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对名著的有着独到见解, 对名著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的研究, 依据自己班级的学情, 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晓静.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梁素丽.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 2010.

[3]张海彦, 周正梅.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09) :50-52.

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篇3

关键词:红色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红色经典”泛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也传承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出,要“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有效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不仅反映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精神价值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就以我校采取的一些实际做法为例,谈一谈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与方法。

一、读“整本书”,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了“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的主张。“红色经典”阅读,尤其要采用“整本书”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在完整的历史语境中感受一个时代的革命情怀。

《红岩》是传统红色经典小说,也是我校初中语文组为学生推荐的第一本“红色经典”。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起点,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符合我们“作品一定是健康的,美的,可以带给孩子正能量”[2]的选书标准,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本书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色较为契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节选自《红岩》的课文《狱中联欢》,讲述了渣滓洞里革命者与敌人的斗争。然而,这不足1800字的节选,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狱中革命英雄的乐观向上、英勇坚韧。只有真正走进《红岩》整本书的情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连特务都感到“乐在其中”的“乐”字有点刺眼,为什么革命者会讽刺敌人用机关枪“保卫”他们的“安全”。有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写道:“最近读《红岩》,一翻开书,尽是精彩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好像一下子就被空降到了60年前的重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长征组歌”单元,收录了《七律·长征》《老山界》《草》等经典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定、乐观。然而,当学生捧读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却仿佛跟随红军的脚步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真切感知到每一场战役背后的惊险与艰难,深刻感受到每一个普通的红军所带来的精神震撼。除了《红岩》《长征》,我们也让学生整本阅读《抗日战争》《野葫芦引》《黄河东流去》《解放战争》《林海雪原》等系列作品,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字记录中感受近代革命的风潮,体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

二、群体阅读,发挥阅读的“场效应”

场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我们认为,在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交流环境,即“阅读场”。所谓“场效应”,即群体阅读对个体的知识吸收、外部的教学交流所具有的积极影响。[3]我校在备课组系统探究的基础上,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开展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每个年级统一向各个班级推荐相应的书目,每个班级同步开始对同一本书的阅读。这样,“阅读场”就从一个人扩展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初中阶段。学生们同读一本书,同谈一本书,同写一本书,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强大的“阅读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期待,并吸引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阅读行为。正如于树泉、吴凌在《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阅读是美丽的,一个班的阅读是绚丽的,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阅读是壮丽的。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共读一本书,这会形成一个多么庞大的‘场!”[4]

对于41万字的《红岩》,一些从未完整读过文学著作的学生曾感到巨大的压力,但当整个班级、年级都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学生也在课堂之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中获得了巨大的阅读欲望。一旦捧起书来阅读,对于“整本书”的畏难情绪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越发强烈的读书欲望。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将《红岩》称为“一本永远不会下架的老书”,认为《红岩》不但要读,还要重读,常读常新。就这样,阅读的“场效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往往刚刚读完一本书,就急切地让老师推荐下一本。有学生坦言自己的阅读经历:“回眸过去的一年,竟然读完了十三套共十八本书,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时连茅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还有一些学生不仅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目,还自己主动寻找好书,并推荐给老师、同学,比如王树增新近出版的三卷本《抗日战争》,就是学生发现,主动向老师推荐的。

三、立体阅读,促使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红色经典”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传播样式,除了经典作品的再版重印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借助视觉影像时代的媒介工具。比如《红岩》,作为一部由回忆录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在出版发行之后曾有多个版本的影视戏剧改编作品,这也为我们引领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采用了立体阅读,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红岩》写作背景的《〈红岩〉档案解密》和当代学者解读《红岩》解读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走近真实的先烈原型;其次,我们向学生推荐老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及电视连续剧《红岩》,让学生通过影视视频资源感受《红岩》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对英雄先烈具有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为电影、电视剧的特定片段改写剧本或重新配音,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融入他们对英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作品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读原著、读背景材料、看影视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来直观感受作品的内涵。比如,在学生阅读了《红岩》原著之后,我们推荐学生参观重庆渣滓洞遗址;在学生阅读了《四世同堂》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作品中“小羊圈胡同”的原址“小杨家胡同”;在学生阅读了抗战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卢沟桥抗日纪念馆等。这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参观,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品的历史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以读促写,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手段之一。在引领学生阅读“红色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读写结合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自由写作读书随笔来分析作品,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个性理解。

以《红岩》为例,七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书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随笔中的个性阐释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特定故事情节中的伟岸形象:成岗被捕时的凛然从容、江姐受刑时的镇定眼神、齐晓轩就义时的壮烈英勇……有的学生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中传达的坚定声音:有学生写渣滓洞中的滴血声、挖墙声、机关枪轰鸣声,并说“这都是革命烈士‘信念的声音”;有学生写狱中新年时的欢歌笑语,并说“她们在院坝戴着镣铐跳舞,那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在沉重的脚镣当当的伴奏中、在刺骨钻心的疼痛中,我听到的是不屈的呐喊和永恒的誓言”……有的学生写狱中朗诵《囚歌》的场景:“不要那屈辱的自由,不要那羞耻的苟活,我们都渴盼着——光明的烈火燃尽罪恶。让永恒的生命,化作涅槃的凤凰”……除了从具体的人物分析作品,也有学生从主题、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作品,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谈阅读感受,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读书随笔。

在学生完成读书随笔的基础上,各班定期印发读书随笔范文,通过阅读课、讲评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评论学生的读书随笔,让学生在品读中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比如在品读《红岩》读书随笔时,他们很快能够看到范文中各具匠心的写作角度、脉络结构、文采语言、文体特色等。在生动的课堂交流里,学生们会对一个标题品头论足,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玩味不已,会对其中的细节侃侃而谈,也常常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较雌论雄、争论不已。比如,一学生的读书随笔《微光》就曾在班级里引起热烈的讨论,这篇随笔描写了《红岩》中的无名英雄,并将他们喻为汇聚成熊熊火炬的微光,值得永远的敬仰和纪念。读完这篇随笔,学生们看到了题目“微光”的新颖巧妙和写作角度的独特,又特别赏析了全文使用的比喻手法以及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同时,还有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及中国文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传统……

我们认为,在“红色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重效果。

如今,以《红岩》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阅读已成为我校名著阅读活动中的突出特色,展现出我校倡导名著阅读的具体做法和阶段性成果。学生在捧读“红色经典”的同时,也逐渐打开了名著阅读的大门。我们坚信,只有有了这样的精神补钙,才能够让我们学生的精神底色多一点敬畏,多一点崇高,多一点厚重,多一点真善美,多一点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04.

[2]于树泉.读书比什么都重要[N].光明日报,2014-12-2(14).

[3]胡斌武.提高课堂教学场效应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53.

[4]于树泉,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序.

[5]苏玉添.读书的艺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206.

儒林外史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4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爱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爱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坚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经典名著读后感5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我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我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可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可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篇5

中国名著《儒林外史》的观后感700字1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仅55回 后有后人编刻,从而变成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和恶劣的生活气息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完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一面当时封建的照妖镜,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这本书是当时讽刺的精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讽刺文体的发展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本书的意图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动形象,无不显示出了他们最深处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但他从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禄所烦恼,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时,他逃进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这个故事就非常显而意见讽刺了当时封建的社会黑暗气氛,做官就没了灵魂,变成了会动的行尸走肉,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这本书,直接暗示了清朝要灭亡的局势,在文字狱的锁定下,吴敬梓仍然发表了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会流传更久。

中国名著《儒林外史》的观后感700字2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颇为喜爱。《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一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一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一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一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爱这一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坚信这一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中国名著《儒林外史》的观后感700字3

在寒假,我看完了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自己感慨万分,原来科举制为清朝培养了那么多的庸才。

《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清朝许多因科举制引发的故事,其中令我影响十分深刻的就是严监生,那个知名的吝啬鬼。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跟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跟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仕途,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却一事无成,那些成功的人,有多少是为了钱,想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有多少人是威震清廉,恐怕是少之又少吧。而且想匡超人这种人,更是令人难以启齿,看来读书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然有再多的学问又有何用?

所以,在以后,我们在增长学识的同时,也不可蒙蔽自己的内心,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的人。

中国名著《儒林外史》的观后感700字4

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集中了许许多多的人物,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小说作者吴敬梓运用周进、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虽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萧云仙。其中,我最欣赏王冕,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之后,有人请他去做官,但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毅然拒绝了。他时常用梅来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质,正如他在《墨梅》一诗中所写:“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想:王冕那种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确实,我们应该向王冕学习,从小体谅父母,体谅家庭的难处。即使自己遇到困难,也要学会坚强。在大富大贵面前,王冕选择了隐居,而不是去享受,这一点不又是我们该学习的吗?面对生活中那些无耻的人,我们不应躲开,而要敢于指责;面对身边有困难的人,我们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心。正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中国名著《儒林外史》的观后感700字5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名著阅读之《名人传》 篇6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国著名作家1915年,他曾获得奖。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信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4、“脸又长又厚又粗狂,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5、下列关于罗曼·罗兰及其《名人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他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多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合称。

B.《名人传》中的三位人物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造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神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C.《名人传》紧紧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沛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D.《名人传》凸显传主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人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

6、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7、我国先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请以期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8、生活中的你,遭受困难、挫折或不幸时,是如何面对的?请结合《名人传》的有关事例来谈谈。

参考答案:

1、法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

2、德贝多芬意大利 米开朗琪罗 俄列夫·托尔斯泰

3、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4、托尔斯泰

5、A6、由此推知,《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遇者”依靠善良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7、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闲心,“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炒饭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篇7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名著阅读之儒林外史 篇8

关键词 名著阅读 课堂优化

名著阅读是新课标明确提倡的一项学习任务,其初衷旨在促进广大考生对名著的认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积累知识、提升素养,启迪智慧,塑造性格。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学逐渐功利化,目前名著教学之现状不尽人意。每篇名著都是教师归纳总结,总结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成为继文言文后的又一个沉重的包袱。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课文,选入课文的短篇文章都不想读,更何况是名著了。但是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过程中,我发现即使是平时不怎么看书的同学,只要能引导他看下去,慢慢地,学生对主人公那个恨、那个爱溢于言表,无法控制。语文能力的提高重在积累,读整本书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学生写作假大空,思想、精神假大空,是与缺少大量阅读分不开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语文教育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将文学名著当做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名著课堂,笔者不断地探索、实践,力图打造出名著的引力场,让名著绽放魅力,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课堂是师生交流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充分布置阅读任务后,经过一阶段的储存和酝酿,学生特别期待有一次展示的机会,所以教师要适时的上一节名著阅读活动课,原则上围绕着“掌握名著学习的方法,培养名著鉴赏的能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这一目标进行反复的研讨,可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活动一:我的读书笔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心得。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成了课堂舞台的主角,三寸讲台由学生主宰,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空前膨胀,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激活了,上台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和掌声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关于祥子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学认为:“他刚开始时很勤劳,踏实,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过日子,忠厚老实,不会耍阴计,诚实可信,很负责任,给人安全感,尤其是体现在关于虎妞的事情上。他积极进取,顽强生活,是当代好男人的缩影。”有的认为:“他来自乡村,来到城市混饭吃,是一个普通的车夫,沉默寡言,起初他善良朴实,勤劳,讲义气,可是他为了买车,和老弱病残的车夫抢生意,表现了他心胸狭隘,自私的一面,后来由于三次磨难,他把车卖了,变成一个懒惰、无赖、自私自利的人。”还有学生认为:“祥子是个单纯可爱的人,他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同,他不会披着羊皮作狼,只会用心作人……”等等,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摩擦出智力的火花,开拓了思维,锻炼了胆量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难忘精彩的故事。继热烈地展示读书笔记后,为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的竞争状态,我们采取抢答式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我们看到运动会上连平时最懒惰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明运动会提供了学生竞争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竞赛对学生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课堂有了抢答就有了竞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很踊跃,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并且养成学生主动和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由知识的受动者变成知识了的主动者,成了学习的主人。

活动三:七嘴八舌话祥子。辩论,给学生打造了一个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智慧,扩大思维容量的平台。是能引爆学生情绪,迅速引起学生大脑亢奋的“教学点”;是深受学生喜爱,促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引力场”。学生兴奋,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就会增值。为充分认识祥子的人物形象,理解名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我们设计课堂辩论来深入主题:祥子会成为一个好车夫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在课堂上,学生掀起思维的火花,甩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各抒己见,在一次次交流与争论中,逐步体会出了名著的魅力。有的同学认为:“祥子可以成功,因为他踏实有干劲,只要他能够顶住生活的种种压力,坚持不放弃,即使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也能在黑暗的社会hold住自己,做一个人,而不是鬼。”有的觉得:“祥子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即使他拥有很多人性的优点,但是他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靠蛮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没有深厚的精神力量去与社会相抗衡,他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被吃人的社会一点一点地吞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骆驼祥子”,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加上自己的思考,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祥子,名著在学生们的辩论中充分绽放出它的魅力。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文学名著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它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对名著充满阅读的欲望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经过《骆驼祥子》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体验到了静静读书的乐趣,尝到了名著课堂激烈争论的甜头,体会到分享读书成果的快乐,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探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新思路,让名著一直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力场,学生会喜欢上名著,喜欢上阅读。

上一篇:乡镇文化扶贫方案下一篇:信息技术远程研修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