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024-05-28

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用12篇)

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做人要遵纪守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周亚夫执纪如山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

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

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缓缓前行。

一进军营,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仪式后才离去。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那些将军很容易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冒犯他呢?”说罢,文帝仍然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独幕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剧 中 人:

周文王

周文王的随侍2人

周文王的使节1人

周文王的先锋官2人

周亚夫

周亚夫的卫兵2人

周亚夫的军门都尉1人

舞台布景:

舞台中央设一屏风(屏风作为周亚夫大营的营门),屏风前站立周亚夫卫兵2人

开场:

(画外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没有规和矩,当然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一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历史典故。故事发生在汉朝汉文帝的时候,当时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

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兵营都不用通报主将,卫兵见到是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现在文帝的先锋官来到了周亚夫驻守的细柳…

周亚夫的先锋官上。

先锋官傲慢地预直接进入细柳大营,两名守卫持戟相拦。

守卫:什么人,竟敢擅闯周将军大营!

先锋官:快让开!我是大汉天子的先锋官,陛下马上就到,打开营门迎接陛下!守卫:军有军规,大营之内须遵将军之号令,没有周将军手谕任何人不得入内!先锋官:放肆!大汉天子驾临,尔等还不速去通禀,想找死吗?

守卫(昂首答道):大营之内须遵将军之号令,没有周将军手谕任何人不得入内!擅自闯营者,杀无赦!(手举兵刃)

先锋官面有惧色,退到一旁,画外音:大汉天子驾到!文王及随侍上,其中一名随侍手托犒赏的物品。

随侍:先锋官,为何不进营迎接陛下!

先锋官:禀告大人,这看门的卫兵不让进。

随侍:混帐!不知道是大汉天子到了吗?

先锋官:他们说,营中须遵周亚夫之令,擅闯军营者杀无赦。

文帝:来人,这是我的手谕,请转告周将军我想进大营犒劳军营将士。

随侍接过手谕对守卫说:这是天子手谕,请转周将军,请他打开营门。

守卫:有请军门都尉大人。

军门都尉上。

守卫:禀大人,这是皇上给周将军的手谕。

军门都尉:请在此等候,待我启禀周将军。接手谕下。

画外音:周将军有令,打开营门,迎接皇驾…

文帝一行预策马进营,守卫再次拦截。

守卫:禀告陛下,周将军有令,任何人不得在军营之中策马奔驰,请缓步而行。文帝:所有人要拉住缰绳,慢慢进营。

屏风撤,周亚夫身着战甲出迎,军门都尉随后。

周亚夫:参见陛下,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参拜大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周将军平身,我是来犒赏将军的。

周亚夫:请犒赏我的士兵吧,是他们守卫着大王的疆土不受胡人的侵犯。

随侍:请接受皇帝陛下对将士的犒赏。(将犒赏物品交周将军,周屈身双手举过头顶接过犒赏,转身交给军门都尉)

文帝:周将军治军有方,朕很安心,朕走了,细柳之地就拜托将军了。

周亚夫:陛下放心,军无戏言,我等将誓死守卫,送陛下。

周亚夫及军门都尉下。

场上只剩文帝、随侍和先锋官。

随侍:陛下,周亚夫如此无礼,您为什么还要重赏他呢?

文帝: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守卫就像儿戏一般,那些将军很容易就会被敌人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周亚夫,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谁能够冒犯他呢?(场上所有人定格)

画外音: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

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2

一、体育课堂纪律差的原因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幼儿园到小学,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蜕变, 从原来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到相对正规的环境, 从原来只要会玩到要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 不管是心理还是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课又是唯一在室外进行的课, 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在体育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脑海里只有玩的念头。在课堂上, 他们很容易把注意力转向外部的、吸引他们的事情上来, 对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纪律当成“耳边风”, 不顾不管, 我行我素。

2.体育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一节课的好坏要看教师是如何组织引导的。而一些体育教师备课不够精心, 或备课流于形式;上课内容单一,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教学段不合理, 慵懒散漫;加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不受约束, 班级人数多, 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顾及到全方位。这样体育课就成了“放羊”式, 久而久之, 课堂纪律也就形同虚设,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形成了体育课就是“玩”的概念。

3.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据多, 通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倾其他们所有的爱, 使他们个个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大人的“爱”给了他们无限的权力, 滋生了孩子的依赖和骄横心理, 形成了自私、偏激等性格,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一哭二闹三耍赖。家庭的这种纵容的态度带到了课堂上, 影响了体育课堂纪律, 使课堂管理流于形式。

4.其他任课老师的原因。在上体育课前, 经常能听到一些主课任课老师诱导学生说:你们作业抓紧做好, 体育课的时候叫老师让你们玩一下, 否则体育课也不能去上了。这使学生产生体育课就是玩的观念。另外也跟一个班的纪律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纪律严的班级相对上体育课也轻松;反之, 班级纪律差, 体育课的效果就差。

二、改善体育课堂纪律差的措施

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体育课的纪律不理想,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了保证体育课的课堂质量,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约定“小暗号”, 提高注意力。一年级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一些小暗号来提高学生的自觉安静意识, 不仅可以控制课堂纪律, 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积极强化才能使他们做到。

2.选举“小骨干”, 带头做榜样。选小组长可以从上课有打“小报告”习惯的学生中选择, 这类学生往往心里特别的“正派”, 一就是一, 不会向教师隐瞒或找借口;也可以选择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好的学生, 能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还可以从这些学生中选出体育委员。选出小组长后, 要定期对各个组长进行考核, 对表现好的组长进行表扬和鼓励, 对不合格的组长进行必要的淘汰轮换, 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3.教学多样化, 效果显而见。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学生锻炼身体的场地。虽然新课改以后不再规定每一节课的上课要求, 但基本的课堂常规还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一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特征, 对故事感兴趣的, 可以采用以故事为主题的情境教学模式;对游戏感兴趣的, 可以让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体育课堂中, 学生还需要一个领头人, 在一些比赛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课堂纪律就容易掌控。课堂纪律抓好了, 学生的习惯养成了, 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4.树立小榜样, 携手共进步。一年级的学生都存在着争强好胜的心理,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好好引导他们。小孩子们都是非常希望自己就是最可爱的孩子, 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宝宝。多关注他们, 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 把他们紧紧地吸引在你的身边再好不过。

5.口头要表扬, 物质也要奖。除了口头表扬以外还可以给予必要的奖励, 我的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小卡片, 受到口头表扬的学生可以在下课后拿着卡片到体育委员那里盖一个印章, 学期末的时候印章最多的一些学生可以置换一定的物质奖品。

三、结论与建议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一年级小学生很多时候不是故意不听教师的话, 而是他们的注意力时间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一点耐心, 多一点劝导, 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过错就骂或罚, 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应该经常教育, 让学生慢慢养成习惯。

参考文献

[1]谢东辉.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J].学术期刊, 2007 (36) .

[2]陆玉红.浅谈如何合理把握体育课堂纪律[J].新课程学习, 2010.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篇3

在我国古代,规和矩都是数学工具。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在几何制图中,圆规、直尺是最基本的两种工具。那么规和矩最早又是谁发明的呢?

有人认为是鲁班发明了规矩。其实在比鲁班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早上几百年的商朝,就已经有关于规矩的记载了。之所以传说规矩是鲁班发明的,是因为它们也是木工的重要工具,所以人们就把发明它们的功劳归到了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身上了。可是这种说法已经被考古学家推翻了。

还有人认为是大禹发明了规矩。大禹生活的时代,黄河经常发大水,当时的首领舜就命令大禹来治水。据说,为了规划出正确的治水方案,大禹翻山越岭,考察了山川的形势。而他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就是准绳和规矩。规和矩这两样工具在治水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千年前的周朝,有一位叫商高的人,他知识渊博,并且精通数学。他在和当时的政治家周公旦讨论数学的时候,对用矩的道理进行了一次总结。

他说:“把矩平放在地上,可以定出绳子的垂直线;把矩竖立起来,可以测量高度;把矩平卧在地上,可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矩旋转一周,就画成圆;两个矩合拢起来,就形成一个方形。”一个简简单单的矩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用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这句话出自战国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像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子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 现在,这句话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相应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就拿我们每天的出行来说,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自行其是,为所欲为,不仅阻碍他人出行,还有可能危及他人及自身的人身安全。

税收乃国之重器,是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税收的功能就是为国家机器提供动能,让它运转起来。而税务部门就如同国家机器上提供动能的部件,我们每个税务干部都是操作这个部件正常运转的员工。既然是操作机器,那就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否则就会酿成“机损人毁”的严重后果。作为一名税务干部,肩上担负的是国家的使命,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从事这份工作更加讲究“规矩”二字。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税收调节作用不断加强,依法行政对税收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税收执法环境也更加复杂。为了确保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规范税收秩序,惩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发布了《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这个规定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机关公务员惩处制度的组成,对促进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保障科学发

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出今后的税收工作必须更加守“规矩”。

说到守“规矩”,首先要守住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基本需要与愿望,强烈而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或者就外在表现来说,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对相应目标事物所具有的坚定评价和行为倾向。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规与矩是工具,是制度,是标准,是客观存在,而守“规矩”,用“规矩”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有些人手握“规矩”而弃之不用,方圆之事信手画来,违法乱纪,渎职侵权,贪污腐化。难道他们是不懂“规矩”之理?不!他们是丧失了信念,丧失了遵守规矩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念!因此,要守“规矩”,首先要守住信念,要坚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信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贪赃,不枉法;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

如何贯彻落实《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更好地守“规矩”呢?那就要吃透“规矩”。《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共23条,处罚性条款有15条37种,其中,以警告处分为起点的有4条11种情形,最高到开除处分的有11条26种情形。对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的处分作了明确规定,详细规定了当前比较突出或者比较普遍、需要给予惩处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明确到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在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发票管理、税务代理、税收执法等方面的规定有24项,涉及其他责任主体

常见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的规定有13项。这些规定明显加大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了他们在税收领域的责任。有的税收违法行为,即使未造成后果,也规定了相应的处分,更体现了《处分规定》的严肃性,彰显了国家税收神圣不可侵犯。

《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明确到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这一特殊主体的24种违法违纪行为,涉及了《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税收及行政法律法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学习《处分规定》,要把《处分规定》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学习,逐条逐项地学,逐字逐句地斟酌,认真查找岗位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税收执法水平,规范岗位操作流程,做到按程序办事,依法及时办事,坚决不越权办事、不违规违法办事,坚决不违法少收税或不收税、不渎职乱收税,坚决不违法违纪开展行政审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守好“规矩”,有效地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地发生。

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税收执法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监督,有效形成税收执法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为遵守“规矩”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好的客观环境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能降低违规违纪行为地发生。尽可能地做到不留管理漏洞,不留制度真空,不留机制缺陷,强化监管,使违规违纪行为失去萌芽的土壤,使遵规守纪行为成为必然,真正做到在源头上有效扼制违法违纪行为地发生。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有许多要遵守的规矩,诸多的规矩既是对我们行为地约束,也是对我们人生与事业地保护。不守规矩的人只会四处碰壁,身陷囹圄,被规矩紧紧束缚;而学会使用规矩的人会在规矩之内施展才能,勾画人生与事业的方与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5

二中 赵会欣

《好班规打造好班级》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班级管理应该是民主、平等的管理。其中师生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用规范和引导每一位班级成员的班级习惯、规则就是是班规。

优秀的班集体需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班规。好班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达成目标,共同分享荣誉,打造强大的凝聚力。贯彻实施好班规,可以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学校的“他律”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平等、自觉。

我认真研究了这本书。本书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本书共五章:

第一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的确立

第二章 确定班规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章 班规约束,塑造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四章 “情”“法”结合,实现教育公平、平等

第五章 积极评价,让班规真正发挥作用

现将我读书的感受和平时的班级管理反思的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班规究竟谁说了算?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规对一个班集体来说自然必不可少,班主任接一个新班想到的一定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以制度建设为抓

手,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开学初费了大力气,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和明察暗访,考虑到班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煞费苦心拟制的一份多字的班规终于出炉了。它内容详尽——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等无所不包,而且措辞严密,没有漏洞,这应该是一份不错的制度吧?我暗自想到。我制定有班级管理《百分制实施方案》。

为保证制度落实,我给每个同学都复印了一份班规,要求学生首先自学,又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学习了2次,两三个礼拜过去了,按说学生应该接受的差不多了,班级面貌也该焕然一新了吧!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好局面。

为什么有了规矩之后反倒还不如从前?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拿出班规反复琢磨,虽然都是“七不准、八禁止”之类的条条框框,但每一条都要求到位

呀!再说了,学生的行为如果不被规范,课堂和学习的秩序如何保证?学生之所以不接纳,是因为他们还小,认识不到制度的重要性,应该加强教育。苦苦思索之后,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定下基调之后,我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拿出班规,老师亲自做了解读,并再三强调其意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导。但效果并不好,许多学生明显心不在焉,有的脸上写着无可奈何,还有的更是把抵触和厌烦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班会结束后的当天,我就收到了一张匿名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疑问:

(一)谁的班规?谁说了算?老师在定规矩时,考虑过同学们的心愿吗?

(二)班规内容太多,谁能全部记得住?难道还要天天随身携带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班规全部是不准,不许之类的条款,显得冷冰冰的不近人情。而且有些要求太高,普通同学难以做到,怎么

办?

又一次班会课来临了,我走进班里,再次让大家拿出班规,教室里立刻发出不满的声音。我不慌不忙说:“此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看一看有哪些班规需要改进?不适合的,就予以删减。”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有人说第三款的第二条必须简化;有人说第四款的第一条已经过时,应该删掉。听着大家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我趁机宣布两项任务:一是每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为班级设计一条班规,大家择日交流。二是每组挑一个同学组成“班规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征集大家意见,决定讨论修订日程。

自从那天开始,班里的气氛就变得十分活跃,设计什么样的班规成为同学们下课之后最热门的话题。两周后,“班级班规建设委员会”负责人通知我下周一利用班会课表决新班规。带着疑惑和一些担忧的复杂心情,我旁听了此次表

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班规虽然条款减少了,却更为实际和有操作性了,学生能针对这种现象作出了明确要求。有的规矩则充满了孩子们才想得出的灵气。如为了防止学生迟到,制定连带责任,不但扣迟到同学的分,也扣组长和寝室长的分。

新班规顺利通过了,因为是全班同学共同劳动的结晶,遵守新班规也成为了每位同学的自觉行动。两个月下来,全班竟然没有发生一起违反新班规的行为,班级的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年级平行班的前列。

所以我们教师不能把管理搞的,感觉像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猫和耗子之间的关系,特别特别的累。如果是这样,那这种形式就存在问题,要尽量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能让学生自己管理,不用班主任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班会都班干部安排班级工作,组长安排小组工作,课代表安排学科工作。

我现在感觉非常轻松了。解放了

咱们班主任,管的效果可能还优于以前。而且现在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讲义性的东西比较多,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意见。

定班规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保证。目的咱们是着眼于学生的习惯的养成。每次定班规内容不宜太多,但是是可行的。

按学生的年龄,或者是按学校现实中的学生状况,能达成,咱们一步一步的,可能还得考虑不同年级的衔接问题。

就像他们所说的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不行,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则过多,制度过于干涉,在班级管理上不一定正确。

二、回顾班规建设的历程

(一)首先坚持制度管人,重视制度建设工作,接班之初即着手制定班规。

(二)在制度执行不力的时候,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改变了自己关于制度建设的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活动空间给学生,不仅让每个学生为班级提一条切实

可行的班规,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而且成立了班级建设委员会,把制定和仲裁的权利都充分交给了学生,体现出民主,参与,平等等现代教育理念。

(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布置任务时是深思熟虑的,他并没有让学生当时提交,而是让大家先充分思考,再择日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机会,这样征集上来的班规,当然是比较成熟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冲动。也更具有操作性和人文气息。

专家温馨提醒班主任老师,1、适用班规历来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巧用班规,善用班规,能够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和实施班规,是今天一个好班主任的这种日常基本功,希望大家能够非常慎重地对待这项工作。

2、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既不能由班主任一手包办,也不应该放手全部让学生去讨论,这个过程,班规对班主任学生都意义重大,因此双方必须在过

程中充分参与,形成最后的一致的意见。

3、班规制定不是一项功利性的管理程序,而是一项美好生命的培育过程。

三、如何提高班规的执行力

只有制定和没有执行是不行的。班委会组建好以后,就应放手让他们去管理班级的日常工作。比如值日、自习,甚至违纪等,都可让班干部自己去处理,班主任所做的就是明确他们的职责,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告诫他们要公正。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使班级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次,让普通同学也参与管理。

我们还创立了值日班长、值周班干部轮流制。非班干部同学按学籍号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每人任职一天,明确了值日班长的职责和每日应该到位的时间。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班干部工作的繁琐、辛苦,积极协助值周班干部工作。第三,班级活动由有特长的学生组织。班主任只需告知活动的主题和要求,具体内容和人员安排可放心地由组织者自

行决定,充分发挥这些同学的聪明才智。这样,做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增强了全体同学的责任心,同学之间也加强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合作,锻炼了每个同学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同学养成了习惯,也就可以少管甚至不管,从“他律”走向“自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同样也可以说:“管是为了不管。”

四、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违反规矩的同学,必须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危害,要让他们知道,违反了班级纪律就必须接受班级的惩罚,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违纪行为负责。但是,怎样的惩罚既能让学生们接受,又能起到真正的警示和鼓励作用呢?

惩戒的具体情况:迟到扣2分,旷课扣5分,重大违纪扣15分,作业不按时完成的一次扣10分等等,实施下午验

收制度,主要验收各组的分数。值日班长做验收员,全体学生做监督。扣分最多的一组第二天扫地,第二名拖地,各组的作业组与组对调验收。分数以“正”字显示在各组,加扣多少一目了然。这样体现公平性,明确奖惩措施。与学生的各项先进评选、德育考评挂钩。如违反哪一条减几分并追加说明书,陈述违反的动机、行为的过程以及对此事的看法和思考,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荣誉的珍惜。由于班级“法规”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奖惩分明,公开公平,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法规”相对照,自觉约束自己,慢慢地由“法规”的“他律”过渡到个人的“自律”。

除了扣分还有其他的的惩罚: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2)、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

在班级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案 篇6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铅笔等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初步懂得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三、体会规则是大家制定的,初步尝试自己这定规则,并能自觉遵守规则。教学重、难点:

懂得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玩 “传笔游戏”。(师发笔,不做任何提示。)2.生自由传笔,师宣布获胜队。(体会游戏的不公平,规则的不完善)

3.板书课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4.观察图画,理解规则

(课件出示52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二、寻找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性

1.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1)学生讨论交流,积极发表意见,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以小组开火车形式汇报,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并适当作补充。

2. 寻找学校中的规则

(1)我们校园中有哪些规则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图画)

(2)师引导:透过校园的画面,我们仿佛走进了我们的教室,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则?

(3)出示“遵守规则”的顺口溜,让学生齐读。遵守规则

少先队员要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唱着童谣去学校,遇到老师先问好。同学相见说声早,礼仪常规最重要。进校要走人行道,不穿操场和跑道。上下楼梯不乱跑,遵守规则向右靠。看见纸屑弯弯腰,爱护环境莫忘记。上课听讲要专心,积极发言勤思考。同学不能大欺小,团结友爱校风好。校——风——好!

3、寻找公共场合的规则。

三、谈感受并展示反面案例,体验规则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不遵守规则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

2、总结:我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安全、快乐地生活,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整个社会就没有秩序,乱成一团。我们的生活中需要规则,让我们都来遵守规则,让我们记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齐来制定班规

发给学生每人手中一张心形纸,让学生用心地为班级写一到两条班规,名字写在背面,将写得又好又漂亮的同学的把它们粘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总结

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7

学期末整理办公室时, 看着一堆崭新的学具被冷落在柜子里, 我感到惋惜, 惋惜学生错过了动手操作的机会, 惋惜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学具的正确使用, 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是什么让学具倍受冷落呢?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学具使用不当的课堂常有“负效应”;二是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分散, 导致课堂纪律难以调控, 教学预案无法顺利完成。

二、学具“不遵守课堂常规”的现象分析

现象一:热热闹闹上场, 急急忙忙收场

失控的课堂。上课时, 教师绞尽脑汁想出各种高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可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 吵作一团。教师只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 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 一节课潮起潮落, 教师声嘶力竭, 结果事倍功半。

案例: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

课前, 教师为四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橡皮泥、细沙、印泥、水彩笔等学具。

师:小朋友.这些物体上都有平平的面, 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平平的面从这些物体上“请”下来好吗?

生:能!

师:真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 你们选择喜欢的东西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白纸上, 开始吧!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学生争先恐后, 抢着印泥, 玩着橡皮泥, 拨弄着细沙, 有的甚至为抢想玩的东西追打起来, 教室里乱成一团。

师:停!停!停!

(学生停止了打闹, 但仍在拨弄着手中的学具。)

师:你们是怎样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的呢?

(大部分学生似乎没有玩够, 对教师的话没有反应)

接下来的课, 大部分学生的注意都在学具上了, 教师则时不时地要停下, 绷着脸训斥……

下课了, 教师回到办公室, 脸色不是很好看。同事甲问:“课前准备了那么多, 课上得顺利吗?”教师气恼地说:“这学具就让人生气, 课堂纪律一团糟, 不是这个在玩学具, 就是那个在玩, 哪有心思学习?白白浪费了一节课。下次我绝不让学生动手, 自己演示一下算了。”学具就这样被贬低了。

分析:上例教学情景是新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教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印、描”等不同的方法体验从“体”到“面”的转换过程。教室里热闹非凡, 学生你抢我夺。但是这样的课堂“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了吗?教师费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操作学具,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但“热闹”冲淡了教学的实效, 热闹得让教师都控制不了, 学具扰乱了课堂。

合作学习、操作活动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课堂需要纪律, 学具进入课堂也要“守规矩”, 我们采用了以下对策:

策略一:有序摆放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 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 前后都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为提高学具使用的有效性, 我们要求学具要“摆放有序, 该出手时再出手”, 操作前摆放在学生课桌前缘, 学生明白操作要求后开始动手, 操作后及时整理。这样使用学具, 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策略二:有效使用

学具操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操作学具时, 一方面不要图形式、凑热闹或走过场;另一方面也不要为省时间而匆忙进行或草草收场。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具有“匠心”, 精心设计, 课堂中调控好“三适”。 (1) 适时。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时, 及时呈现操作材料; (2) 适量。有的内容在教师演示后, 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或掌握, 教师再次演示; (3) 适度。在学生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中止操作。

策略三:有效描述

操作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操作得失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学生, 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评价, 并提出类似“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复述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要点?”“你发现这位同学有什么优点?”之类的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 并以此为引领, 制定课堂交流时的倾听“规则”。这些“规则”出自学生之手, 学生自然得遵守, 以此逐步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现象二:玩得开心, 少了内涵

肤浅的课堂。课堂中学具操作热热烈烈, 学生手忙脚乱、情绪高涨。正在最兴奋的时候, 下课铃声却不合时宜地响了, 上课戛然而止, 课后一问学生有什么收获, 学生答:“学具很好玩。”教师叹息:“唉, 白白浪费了一节课。”

如果学具操作的目的不明确, 割舍了操作与知识的联系, 或为学具而操作;或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依样画葫芦”, 即“教师的脑, 学生的手”的操作, 这样的操作都是肤浅的、低效的。

案例:教学内容:1克黄豆有多少颗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五册)

课前, 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准备了1千克黄豆一袋、杯子、盒子等学具。

师 (出示一袋黄豆) :你们知道这袋黄豆有几千克?

生 (齐声回答) :一千克。

师:那么有几颗呢?

生:200、800、1000……

师:为了数得快, 我们可以用上带来的工具。

教师演示用杯子量的方法。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你们也来数数吧。

学生开始数, 一组:有的抓了一把在数;有的用杯子舀了一杯, 又倒了;还有的把豆子放在嘴里咬……二组:一不小心豆子的袋子破了, 豆子洒落一地, 大家急着捡豆。热热闹闹的课堂持续了20多分钟。教师宣布活动结束, 收拾黄豆……下课铃声响了。

分析:课堂上, 教师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 这看似热闹, 实际忽视了学生的思维,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具操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数学知识要以综合刺激的形式同时作用于儿童的感官, 最本质的特征、属性才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教学时, 教师在准备教具、学具时应认真分析每次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对学具的不同要求, 使用学具既能揭示数学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的规律性, 又能强刺激儿童感知。

为有效使用学具, 教师应从“想、导、说”三方面着手。

策略一:操作前想

教师要针对授课内容提出让学生观察或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动脑“想”。

策略二:操作时导

教师要注意“导”, 让学生规范地操作, 使学生不至于因感知表象的错觉而误入抽象思维的歧途。

策略三:操作后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概括时间,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的收获, 即动口“说”。

后案例:一千克黄豆有多少千克

片段一:操作前的想

教师在用一千克的黄豆引出课题后, 就让孩子们估计会有多少粒?孩子们先是“400、200、500”地说, 教师提示:“能不能更多?”然后孩子们估计:“1000、700、1500、900……”

师:如果想知道具体几颗怎么办?

生1:数一数。

师:数得完吗? (这种方法教师得引导, 如何引导比较恰当, 则是教师自己的设计)

生2:把1千克黄豆分给全班同学, 大家一起数, 再加起来就行了。 (这种方法与本节课要体现的思想方法、思维层次是一样的。)

师:请再说一遍, 行吗?

生2: (略)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3:用一个杯子, 数一杯, 再数有几杯。

师:她是说用杯, 能不能用手抓?

生4:抓一把, 数一把。

(教师把这位同学的方法解释了一遍, 又请另一位同学解释。)

生5:倒一半, 数一半。

师:那要倒得比较标准。

生6:称500克再数。

师:先称500克?太多了, 能不能称少一点儿?

生7:先称50克。再算1千克里有几个50克……

师:每小组讨论一下, 选择喜欢的方法数。

片段二:导操作时“导”

学生分组活动:各个小组开始数黄豆。有的小组是一杯一杯地数;有的小组是一盒一盒地数;有的小组是一把一把地抓……教师巡视, 分组指导。

片段三:操作后“说”

活动后, 等各组把活动材料收好, 放回讲台, 再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最后联系生活说说数豆子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本案例中, 无论哪个环节, 教师的指导都很到位, 学生多感官参与了学习, 学具操作由感知到表象, 由表象到抽象, 层层深入, 实现了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的转化。

现象三:该用时找不着, 不该用时玩得欢

恼人的学具。数学教师惋惜:“要是把学具用上, 学生肯定会学得更好。可惜哪, 到上课时才想起要用, 叫学生找, 半数人找不着, 三三两两, 只好不用了。”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顽皮, 上语文专玩数学的学具, 没收了又不行, 数学课要用。”

现象描述:学期初就将学具袋和教材全部发下去, 学生把学具当玩具, 一有空就玩, 没玩多久就玩腻或玩丢了。等到上课用到时, 学具的新鲜感没了, 弄丢或弄坏学具的大有人在。

对策一:分散发放与集中使用相结合

为避免上述现象, 我们在学期初就认真研究教材, 对所配学具进行分析研究, 重新归类。制定学具使用计划, 结合教学内容同步分发, 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学具。这样既能给学生惊喜,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专于这一类学具的体验, 又避免了学具丢失造成课堂使用的被动状态。

对策二:课外“玩”与课内“玩”相结合

有些学具教师只在新授课上才给学生, 希望学生能按照授课的需要该动的时候才动, 而实际上很多学生时常趁教师不注意时偷偷地动一动。究其原因, 主要是觉得新鲜想玩。而课堂的40分钟内, 教师不能给予太多“玩”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内“玩”与课外“玩”结合起来。在授课前几天把学具发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外先玩几天, 因为课外时间比较充足, 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模仿能更多一些, 教师可在“玩”法上给学生做些提示。初玩时学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仅仅是为了玩而玩, 随着玩的深入, 学生就会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注意玩的结果, 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的体验使学生形成了对知识初步的概念, 为知识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再是操作学具,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升华从学具中得来的体会。

总之, 学具在课堂上是一把“双刃剑”, 如何让“守纪学具”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有待于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摘要: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探究性学习, 数学学具也被广泛地引入课堂, 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堂气氛似乎活跃了, 可课堂常规在学具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即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时间难以控制, 动手操作冲淡了动脑思考。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篇8

[语篇型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只有十个空,没有选项,考查形式有两种:有提示词、无提示词。

第一部分:无提示词(只能填写一个单词)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无提示词时空中只能填写一个单词,绝不可多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主语空缺,我们知道主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但在没有任何提示词的情况下,不可能填名词,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一个代词。

第二部分:有提示词 (最多不超过三个单词)

有提示词的,相对简单一些。但同学们需谨记的是,这三个单词通常应从词性、词意、词法三个范畴的变化来填写,不可随意填写不想关的单词。

最后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大小写,如果大小写不正确是不能得分的。

[短文改错]

让我们先来看看短文改错答题规范性的要求:

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每句中最多有两处。每处错误仅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划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划一横线,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这里给同学们的提醒是:

1. 漏字符号的开口切记应向下,开口向上不得分;

2. 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切不可随意增加。若觉得必须改两个词,则应考虑此处是否判断有误;

3. 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因此,每个考生改错完成后都应认真核对错误处,以免出现不该有的失误。这里再给大家一个短文改错的做题口诀:动词形,名词数,还要注意形和副;非谓语,细辨别,习惯用法要记住;句子成分多分析,逻辑错误须关注;冠词连词常光顾。

尤其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短文改错中,通常标点符号、大小写、词序错误(不是不改,而是按错词或少词来改)、纲外生词,都不是需要改正的范围。此外,文中出现带汉语注释的词,在句中不可能用错。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主观题。主观题就意味着需要人工而不是机器阅卷。也就是说,只要同学们可以抓住阅卷老师的心理,按照他们所期待的模式去写,必定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先给大家看两个作文片段:

看完后,不用笔者多言,大家一定能体会到书写规范的重要性了。其实在作文改卷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是网上阅卷需要先将作文扫描到电脑里,然后显示在屏幕上供阅卷者批阅,因此一定要用规定的笔书写。字体一定不能过小,写得也不能太轻。要使用0.5毫米签字笔认真书写,潦草的字迹扫描到电脑后往往更显轻飘、草率,有的显示还不明显。字距要紧凑,不能太开,太开了稀疏难看。还有,作文一定要注意分段(通常三段),这样既美观,又能凸显段落开头的连接词或句子。

字迹清秀整齐的文章会使阅卷者在紧张的阅卷工作产生一种愉悦感。相反,写得一团糟,让人难以辨认的字迹,会让阅读老师没有耐心认真阅读。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位考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书写太差。首评非常耐心地看下去,发现文章很好,给了一个24分的高分。可是二评一看字乱如麻,只给了11分。于是阅卷系统自动将文章发给三评,而三评只给了9分。于是只好进行仲裁,结果得了23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首评碰巧不是一个有耐心从槽糕的书写中发现亮点的人,这位考生最终的分数会是多少呢?

作文还应尽量避免涂改。为了避免同学们将答题卡弄破,高考禁止使用胶带。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不能避免涂涂改改。特别是作文,卷面要“为悦己者容”,一个涂擦就像一块伤疤,无疑对自己的作文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同学们要先打草稿。

[答题卡填涂规范]

最后,我们来谈谈答题卡的填涂规范。我们知道,答题卡是要进行扫描批阅的,并且,英语科目需要涂卡的题比较多,如何能做到有限的时间里又快又准地涂完呢?掌握答题卡的填涂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1.掌握正确的填涂时间和顺序

英语要涂的答案比较多,答题卡填涂的顺序和时间尤其值得注意。正确的涂卡操作是:每做完一道大题涂一次卡。既无后顾之忧,又能节省时间。全部做完再涂卡,带来的危害是:一是担心做不完,来不及涂卡,所以做题时可能惴惴不安;二是也确实存在着忘记或来不及涂卡的现象,年年都有这样的考生为此痛哭流涕。

2.切勿漏填漏涂项目

需要提醒的是,答题卡上的每一个信息点都是考生考试的重要信息,千万不能漏涂。当然,涂答案的时候也不能错涂。

3.不可更改答题卡上的试题序号

英语答题卡上需要写主观题的。要看清各题所给的位置。匆忙下笔,没按所给顺序和位置答题,甚至想当然地更改题号,这是万万不可的。

4. 不可超出范围

电脑无法扫描出超越方框的内容,所以把答案写出方框,等于没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文 篇9

规则从原始社会就存在,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往更具复杂化,规则也就随之愈发重要,愈发复杂。当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理人们都懂,可在日常生活中却未必能遵守,甚至会有意无意的漠视规则,导致破坏规则的痼疾像幽灵一样存在,而规则意识淡薄常常会带来“血的教训”。

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坠入江中,车上15人全部遇难。有媒体报道,万州区应急管理部门透露,事故系公交车避让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所致。这引得舆论对所谓“肇事女司机”予以谴责,以致整个“女司机”群体跟着倒霉。但事件的真相是,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因错过下车站点,在要求公交车司机违规停靠却没被应允后,与公交车司机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公交车失控坠江。

这些年来,因为不守规则而遭受到“血的教训”的案例我们见的还不多吗?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规则意识不够强烈。人们总是这样子,只有这件事情对我有好处才去完成。他们对待规则也是如此,只有当规则有利于自己时才去遵守,不利于自己时就无视。可是,规则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以个人利益为上,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有规则却无人遵守”的恶习,社会的秩序就会越来越糟,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我们原本秩序井然的社会被破坏吗?

古今中外,名人遵守规则,不因身份高贵而“搞特殊制度”的实例屡见不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秩序。

有一次,列宁休息的时候,用手摸了一下头发,觉得头发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理发室理发。当时,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排队等候理发。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只有言出必行,以身作则,规则本身才能产生效果。当规则被破坏,而执法者不予处理时,或者执法者虽介入处理,但有失公平时,人们都将不再遵守规则。古时候的包拯就是一个公平公正的清官。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唯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遵守、执行规则是为了让其成为人们生活中自愿遵循的基本规范。只有遵守规则,个人才能形成必须遵守规则的意识,社会才能更加井然有序,国家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设计 篇10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内容,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3.通过竞赛和辩论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法律知识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小卡片;小奖品。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以及其它一些法律小常识。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小小交流会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吗?那你们知道为了保护大家的合法权益,国家为青少年儿童制定了哪些相关法律吗?(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收集了很多有关法律方面的资料,那就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与你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们小组的资料给我们大家说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法律知识。

(小组交流、汇报)

二、小小竞赛场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我有个好主意,既然你们知道了这么多法律知识,我们就来一个小竞赛,你们觉得怎么样?

(向学生明确比赛规则,并请一名计分员,最后给获胜的小组发奖品。)

三、小小讨论会

师:我发现刚才有关《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题大家答得最好,可见大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记得很牢,相信你们做的一定很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吗?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不妨每一组选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一条规范,开个讨论会,讨论一下它的作用与意义。(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小小班规

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校规,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呀,给自己家里制定了 一个“家规”,我们一起听听。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故事〈定“家规”〉)

师:你们觉得他的作法怎么样?我们也来给我们班级制定一个“班规”好不好?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班规”然后全班讨论,通过举手表决,形成大家公认的班规)

师:真高兴,我们有了自己的班规,相信今后大家都会自觉遵守。

第2课时

一、看一看

师:我们不仅要知法守法,还要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该怎么办呢?(投影投示教材呈现的情景)

二、说一说

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小组同学互相研究一下,想一个好办法。

(学生讨论,发言)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侵害你利益的事吗?不妨说出来让大家给你出出主意,用法律保护我们自己。(学生讲述其它同学找出解决的办法)

师:从大家的办法中看出大家已经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了,我这里还有一件事,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资料)

师:你们认为应该去还是不应该去?(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

师: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去,有的同学认为不应该去,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开一个辩论会,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反驳对方的见解,好不好?

(认为应该去的同学是正方,认为不应该去的同学是反方,给每队五分钟准备时间后开始辩论,辩论后评出最佳辩方)

师:大家的辩论太精彩了,那就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家人和同学的合法权益吧!

【活动策略:】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在比赛中,有必答题、抢答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有利于加深印象。

第2课时通过辩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学生知道了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黑龙江省克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大龙)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目标】

1.知道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要严格执行,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知道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守各种规则,否则就要受到伤害。

3.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故事。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听故事,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好。那我就给你们讲一个古时候的故事。(多媒体播放《孙武严格治军》的故事)

师:故事听完了,你们从中领悟出什么道理了吗?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感想。

(小组交流后回答)

师:是的无论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只要触犯了法律、法规就要受到严惩,我知道你们也知道些遵纪守法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讲课前收集的故事)

二、议规则,演规则

师:听了大家的故事,感觉到遵纪守法真的太重要了,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守哪些规则呢?先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再说给我们大家听,看谁知道的规则多。

(小组交流汇报)

师:看来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的规则还真不少,真想知道你们是怎样遵守这些规则的,不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规则来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遵守的,好不好?

(给学生五分钟准备后分组表演)

三、总结

师:大家的做的很对,相信大家今后会做得更好。

第2课时

一、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很多规则需要我们遵守,可是,就有个别人不遵守规则而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学们请看。(投影出示,书中的两幅图片,使学生明白事故发生的原因)

师: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是不是很可怕,你们还知道其它由于不遵守规则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的事例吗?

(学生讲生活事例)

二、真情流露

师:听了大家讲的事例,真是让人胆战心惊,我这里还有这一份资料,(多媒体播放小资料)

师: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学生发表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

三、从我做起

师:在我们的学校,如果不遵守规则,也会造成可怕的悲剧,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多媒体播放)师:这件事真让人心痛,在学校生活中你们有不遵守规则的时候吗?记得我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件事。(教师讲述)你们有像我这样不遵守规则的时候吗?(学生发言)

师:这些真的常被大家忽视了,那么我们每个小组选一件我们平时最容易违反的规则,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注意遵守规则好吗?

(给学生时间准备后表演,每表演一个小组,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危害)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大家知道吗?江泽民总书记就是我们的榜样。(多媒体播放)

四、课外延伸

师:我建议,在我们班开展一个争做“自觉遵守规则的先锋少年”活动,看谁能在学期末得到这个光荣的称号。

【活动策略】

无规矩不成方圆 篇11

《规矩》一书作者高和,著有超级畅销书《接待处处长》《中国式饭局》,长期从事文秘、文宣和行政管理工作,其笔触幽默、朴实、细腻,以往作品既可气势旷达,也兼微妙细节,往往从细微处透视人物的心理世界。近年来出版的众多文学作品,广受好评。而在笔者看来,《规矩》是作者近几年不可多得的佳品。

《规矩》通过主人公城关区区长余二多,因为一件“意外”之事从而开始好运连连的官场升迁故事。与其说作者写的是官场故事,不如说写的是关于“背后”的故事。全书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些尔虞我诈、相互倾扎,或者彻彻底底地勾心斗角,而是满满的正能量。正如高和所言:“做一个好公仆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当官不再是其他作品里面宣扬的那样是一门技术活。作者把“当官”的内核写了出来,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文为本。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描写当今各方面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尤其是官场之中遇到的新鲜事。上至中央首长,下至科级干部,既有人事变动带来的激烈竞争,又有社会改革面临的现实难题,还有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以余二多这个主要角色展开主线,又让各情节环环相扣。故事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结局皆大欢喜又引人深思。

无论文学创作里的官场境遇是怎么样的,无论现实生活中的官场是什么样的,亦或者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哪里。读者不用猜度,不用妖魔化,正如“规矩”这两个字,“守纪律、讲规矩”。它实实在在,就在人们周围,而并非云里雾里。一部文学作品既代表作家本人,又反映作家眼中的世界。

作者用语幽默,下笔朴实,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正面人物形象,推翻了以往同类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反映社会发展时期以及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触手可及的问题的作品。一些评论者经常提到或者说质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存在官场题材,而美国、欧洲没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其实,此类题材也是文学作品范畴,只是着眼点不同,反而被人为地归结到一个敏感的边缘区域。文学题材重要的是“文学”二字,并非“题材”。任何文学作品,与其说是在写事,不如说是在写人,都在写人性的变化,都在写特定环境里人的表现和思考。

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高和创作的《规矩》一书就是希望告诉公仆们,不论职位高低、官职大小,最大的、共同的规矩就是:为人民服务!

没有企业家精神科学变不成生产力 篇12

吴明瑜国家科委原副主任

于维栋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原副主任

段永基四通集团董事长

陆永基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

陈庆振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景安《科技日报》原社长

林京耀中共中央统战部原研究员

晏懋洵北大方正集团原总裁

王德禄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陈庆振: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等科研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中的一批知识分子汇聚在中关村, 创办了一批科技型企业。

当时的政策、环境与现在无法相比, 但他们凭着一股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勇气, 在各级领导甘冒政策风险的大力支持下, 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大潮, 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和兴起中, 功不可没。三十多年后, 这一批最早的中关村创业者大都退出了公众的视野, 有些已然离世。今天, 追忆这些企业家和改革者, 实际上也是在追思那个不平凡的年代, 追溯那段官员和企业家如何在政策不完备的情况下, 冒着政治风险, 一起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轨迹, 再次坚定改革的勇气和方向。

突破旧体制, 实现行业内颠覆性改革, 没有企业家不行

于维栋:中关村第一批企业家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 有两个重要贡献:

第一, 这批人从曾经的知识分子到科技企业家的转化, 是对我们旧制度的一个冲击。一个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破坏旧的制度, 二是在破坏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制度。我认为现代化首先是破坏旧制度。因为不破坏旧的一套制度, 就无法向新制度转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破坏旧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他们经历的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三十多年过去了, 旧的制度其实还没有彻底破除, 包括在教育、科研、经济中旧的模式还需要继续破除, 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

第二, 这批人最早致力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将科学与产业结合起来。其中楼滨龙是最成功的一位企业家, 他最早实现了中关村的自主创新, 现在的说法是原始创新。他领导的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项目属于原始创新产业化, 虽然在对世界的影响方面他比不上瓦特, 但我认为激光照排与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应该是一样的性质, 都属于原始创新。

关于科技成果创业产业化, 我个人认为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技术本身要成熟, 这是发明家、技术专家的任务, 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 但瓦特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他把热值大大提高, 同时把单项的纤体运动变成圆周运动, 使其能用于火车等先进工业;二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三是要有优秀的企业家。

这三个条件里, 最关键的是企业家。蒸汽机发明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瓦特从发明出蒸汽机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而产业化的关键是企业家博尔顿。所以, 当时蒸汽机的专利瓦特只占13, 博尔顿占2/3。相比, 楼滨龙将激光照排技术产业化了, 但无论是工资还是专利都没得到。这是由我们的政治环境决定的, 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应该说, 在西方, 这种产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经历了几百年, 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都是必然。现在我们依然要大力推进国家的创新成果产业化, 国家在体制改革、新体制形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要继续突破, 继续改革。

张景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离不开在中关村奋斗的大批知识分子。

中关村一直是改革开放的主战场, 像楼滨龙这样的第一批创业者对中关村改革的功绩更是不可磨灭。作为一个政府官员, 我觉得对他们这些创业者, 我们亏欠太多。他们付出了这么多,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中关村这些企业家的改革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当然除了创业者, 还有一股力量在推动中关村改革的前进。当年很多政府官员和领导, 比如吴明瑜主任, 他是邓小平在科技大会上讲话稿的起草人, 也是最早提出应该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一个无所畏惧、探索真理的环境, 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仕途。这些历史都会记住。这一代人是改革大潮中最鲜艳的一朵浪花。

段永基:追思作为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代表的楼滨龙, 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大家都记得老楼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形象。事实上, 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 他是外敛而内张的人, 充满了挑战精神。没有挑战精神, 中关村的第一代企业家们怎么不留在学校里当教授?留在科研所里多舒服。在那个年代, 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会看得起企业家和经商的人吗?我记得当初我下海到“四通”的时候, 我儿子正好上小学, 需要填写家长的工作单位, 我就不敢让儿子填我, 因为那时候只有“两劳”人员才去搞私营企业。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那么保守, 所以敢于放弃国企、学校、大研究所的身份, 下海创办企业, 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是对体制和文化的挑战。第一代中关村创业者都有这种挑战精神, 所以我们追忆逝者, 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挑战精神。

我不赞成说这一代中关村创业者“无怨无悔”, 无悔是对的, 但无怨不对。如果无怨了, 也就放弃努力, 放弃挑战, 失去开拓进取的精神了。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大的悲哀。我们奋斗了三十多年, 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多远?我呼吁经济学家们论证一下, 市场经济体制到底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还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从软件上, 市场经济体制有没有自己的文化, 是不是要自由创业、公平竞争、法治社会、民主政治这些基本要素?所以我不觉得这批创业者应该无怨无悔, 遇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无怨?

最近美国出了一本书讲“中国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 里面提到中国改革的阻力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和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这类群体有两种心理, 一种是我们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不能再犯错误, 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享受我们赚到的钱;另一种是将胡雪岩、盛宣怀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真正像楼滨龙这样的中关村老一代企业家所具有的挑战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景安说的是有良心的官员的真心话, 对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改革者, 我们有所亏欠, 希望这能成为政府的主流意识。

近来, 一位年轻企业家与我聊天时说, 当年你们创业的时候, 虽然计划经济体制非常严厉, 但从上到下都有一股力量要冲破体制障碍, 但现在却看不到这种向前推进改革的力量。所以, 我认为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应该老骥伏枥, 除了发扬知识分子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优点外, 还应该继续推动体制改革, 拥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热情和干劲。

吴明瑜:我在科技部工作很多年, 今天听到大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坎坷和困难, 觉得有愧。

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 很多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我很赞同大家的基本观点, 就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需要弘扬,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以前国家提倡科学精神, 每年各种呼声都很高, 现在也设立了“国家科技最高奖”, 但对企业家精神的提倡太少。没有企业家精神, 只有科学家精神, 科学是变不成生产力的。

英国在科学方面很发达, 英国仅剑桥大学一个学校就有二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英国的经济状况却越来越不好。为什么呢?如何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英国的问题。我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英国考察, 英国人承认, 就这个问题美国比英国强很多。

我们中国也一样, 有伟大的科学家固然重要, 但要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突破旧体制, 实现行业内颠覆性改革, 没有企业家不行。在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创业的时代, 我们忽略了企业家精神, 我觉得科技部门工作的官员是有责任的, 改革尚未成功,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非常努力、非常辛苦, 但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对此, 我赞成段永基的话, 不要无怨, 也不能怨天尤人, 要奋斗。

温总理说一息尚存, 还要改革, 要奋斗到底。

中关村没有解开的“所有制之结”

王德禄:2011年美国硅谷最大的事件是10月5日乔布斯去世, 而中关村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12月17日楼滨龙去世。这两件事意义各不相同, 乔布斯因为改变世界而声名鹊起, 楼滨龙因为产权问题而在创业成功后黯然离去。

乔布斯的去世也引起了国内的各种反思,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成为焦点议题。在最可能出现中国“乔布斯”的中关村, 制度环境与硅谷相比, 差距太大。楼滨龙去世后的反应, 充分说明了这点。楼滨龙的悲剧是中关村一直没有解开的“所有制之结”。最近几年,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纷纷退休, 中关村所有制之结因此也暴露得十分充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退休后, 没有股权不能做天使投资人, 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承下来, 致使中关村创新链条中断了。在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关村要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情况下, 这个矛盾日益突出。

从中关村的角度来看, 楼滨龙与方正是中关村“所有制之结”的典型案例。在中关村发展初期、电子一条街的时代, 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都站在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沿, 鼓励下海创业, 在市场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伟大实践。因此科学院出了联想, 清华出了紫光, 北大出了方正。

联想创办之初,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拿出了20万;方正成立之初, 北大出了43万;紫光成立之初, 清华出了100万。如今这三家企业都创业成功, 成为中关村的龙头和代表企业。虽然这三家企业的创业者命运各不相同, 但都为“所有制之结”所羁绊:中科院和联想经过了复杂的创新过程, 主要是采用了高技术企业普遍采用的激励制度, 让联想的创业者柳传志等有了股权。虽然称不上股权合理, 但创业者拿到股权使联想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紫光的总裁张本正熬到了正式退休, 拿了退休金, 但没有股权;但是方正的楼滨龙不但没有熬到正式退休, 更是在创业刚刚成功时就被行政的力量拉下马。楼滨龙事件是典型的中关村事件, 在世界范围之内, 创业成功导致落马都是十分罕见的。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创业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所以说, 为创业提供的资金往往被称为天使资金。这

种天使投资在创业成功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占的比例往往很小, 最多10%。

中科院为联想创业拿出的20万, 北大为方正创业拿出的43万, 清华为紫光创业拿出的100万, 应该理解是天使投资, 最多可以理解成是风险投资。

但不管是天使投资还是风险投资, 一定是创业者占大股, 投资者占小股。联想、方正、紫光创业时, 中国的《公司法》还没有出台, 这些企业应称为“法前企业”。中国之后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 直到现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又提出股权激励。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经营者都获得了激励和上千万的薪酬, 而中关村第一代真正的创业者却什么都没得到。这难道是公平吗?

我觉得楼滨龙在中关村的意义远没挖掘出来, 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反思。第一, 楼滨龙是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第一人, 是通过创业使得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第二, 楼滨龙创业成功后却下台了, 这集中反映了中关村“所有制之结”的制度环境;第三, 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已经推进了四年之际, 很多国有企业拿到了股权激励, 但楼滨龙依然没有享受到任何创业成功的成果。第四, 2011年硅谷乔布斯去世, 而中关村的楼滨龙去世。这意味着什么?难道中关村的“所有制之结”就永远解不开了?当时的北大校长动员楼滨龙下海时说:我们北大现在就缺乏企业家, 你下海试试。成了, 就成功了;不成, 就牺牲了。结果没想到, 方正成功了, 楼滨龙却牺牲了。

张景安:关于股权问题, 最近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 其中讲到一个中心思想:未来30年, 中国的国企中相当一部分应该退出垄断领域, 这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20-30年的发展。但也有一批人不同意, 这就牵扯我们中关村第一代企业家没有得到创业股, 王德禄提出了后补给这些创业者创业股的想法。

我们也一直在研究风险投资, 其实我们同意王德禄的观点, 我们相信后补创业股是能够激励中国的创业和创新动力能激励中关村的企业家精神的, 这种企业家精神非常宝贵, 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还有一点, 中关村的创新是原始创新产业化的样板。有些人批评中国的山寨文化, 其实日本当初也是山寨盛行, 整个东南亚都有很长一段山寨文化的历史。目前, 我认为存在三大问题:垄断、创新和知识产权,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垄断。不过中国的垄断相当复杂、相当严重。国有企业垄断资源, 阻碍了创新, 垄断问题不解决, 就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也就无法激励创新。要使国家经济发展有持续的创新力, 主要不是靠政府, 而是要靠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

吴明瑜:我多次提起过与教育有关的两件事, 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第一件事就是纪念清华、北大百年的时候, 为什么不总结一句, 当年清华、北大、人大三个学校共打倒了一千五百多个右派。

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我们不讲, 也不写进校史。我反思了一下, 其实我们的政府对待这个问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首先要淡化处理, 其结果就像温家宝总理讲的, 再来一次文革都是有可能的, 对此我深感遗憾。第二件事,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等等, 从这些名字一看就都是国有企业, 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什么时候只叫方正、紫光和同方, 才是改革的一大进步。

我觉得有愧, 当时在政府工作有很多事情不了解。当年股份制改革开始不久, 我就退休了。但是现在我们不仅要批评, 还要促成政府改革的进步。我认为, 目前总的形势, 高层还是要继续推动改革, 虽然没有1992年南巡那么有力度, 但是多少也能看到一些新的气象。只是希望这些新气象不要让我们失望。

晏懋洵:其实名称问题已经解决了, 现在叫方正集团、紫光集团了。但早在李岚清主管的时候, 他就提议不要由学校管理资本, 但最终没能获得推进。但是名称变了, 不代表管理体制就改了, 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陆永基:体制改革不了是因为校长不同意。就比如说我现在每个月有5300多元的退休金, 其中2000多元是学校也就是财政发的, 还有2000多元是靠自筹, 而学校自筹部分也就是公司埋单。

所以, 学校每年都会去商量企业怎么给钱、他们怎么发钱, 这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现在核心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如何改革, 应该提出一些具体的办法。1992年老楼离开方正的时候, 留下了2亿的净资产, 过了十年就只剩下2000万元。

而现在的方正集团销售额500亿元, 占全国高校企业第一位。现在方正集团的公司结构很理想, 40%是北大的股份, 30%是职工的股份, 还有30%是老板的。公司持股会由老板掌握, 但大方向由北大管。

这里我想到的问题是, 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完全变成私有不可能, 应该采取的办法就是公私合营。当然不是都像方正集团这样30%归老板, 要加一句话, 私人老板进入国有企业, 财产是公开的, 而他赚的钱85%进入社保基金。

林京耀:这个话题让我想起几年前关于民营企业“原罪”争论的事情来。那时, 有人给民营经济创业者和企业家加了一个罪名——原罪, 认为他们拿到的第一桶金有“原罪”, 这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论。对于强加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原罪”帽子, 我当时心里很难受。今天我更加觉得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没有原罪, 而有原功。至于有的民营企业在创办企业时有违法违规的行为, 那是另外一回事。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把一些技术发明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 甚至造就了一个行业, 功劳非常大, 怎么说是原罪呢!让民营企业家背负了这样一个一辈子的罪名, 怎么向子孙交代呢?虽然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 有些搞理论的人不再坚持了, 这个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但我们还是要警惕。对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来说, 需要形成更好的体制, 因此新的体制创新是最为重要的。

科学家固然重要, 但要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实现行业内颠覆性改革, 没有企业家不行。

【独幕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荐阅读:

上一篇:集中教育活动下一篇: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中的语用能力培养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