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24-09-12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共13篇)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据国内的大量调查表明:10% ~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

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接下来是红楼梦解析:请大家不要站在宝玉的立场上看黛玉。请站在黛玉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她想想。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说,贾府全是势利眼睛。黛玉又是年小女孩,如果没有宝玉依靠,只能任人欺凌糟蹋,无法生存。在贾府看似大家族轰轰烈烈,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生存的方法。书中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但这爱情并不牢固。一次紫娟试宝玉,说老太太要把宝琴许配给宝玉。宝玉说:傻子,若果真是她,我就不会生这场病了,她早已许给梅翰林家。这意思就是,如果老太太把宝琴许给宝玉,他就把黛玉扔下了。再看老太太的态度,自从宝琴来了,她就疼爱琴,把黛玉扔一边了,因为老太太看出这二人,宝玉更喜欢宝琴。回到论文: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不良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

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2

一、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学校长期不懈的工作

教育部部长周济:“始终把学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青少年健康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 更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 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健康不保, 何谈教育。生命不保, 何谈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对于教育和学校来说, 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始终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 时刻把学生安全放在心上,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健康安全隐患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如是说:“在我国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 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中职学生自身的权利和福利, 也是一种对广大的中职学生和广大家长负责的态度,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来看看以下一组案例:

1.从2003年起, 云南省水富县先后有77名农民工到安徽石英干粉厂务工, 返乡后陆续有12人死亡, 经诊断, 另有30人确诊为矽肺病患者;

2.广西马山县从1985至1991年, 赴海南金矿打工的农民工中有225人确诊为矽肺病患者, 近年已有14人死亡;

3.震惊全国的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从以上的三组案例看出, 当前社会对改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作为中职学生, 他们对社会了解甚少, 对生活也没有经验, 所以学校有义务在学生接受教育期间对其进行监管和教育!尤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他们相对独立, 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 以及家长的帮助, 自信、健康、安全的完成实习任务。

三、中职学生的生活习性与城市工作的规范化格格不入

“中加合作农民工职业卫生与安全项目”敏感地关注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 并且及时组织了专家, 利用加拿大在职业卫生与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 编写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职业健康与安全》。我想这类教材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有一定的启示, 所以我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将这类的资源整合到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中, 这是个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

通过这类资源的教育教学能达成一个目的, 就是让每一个劳动者在上岗之前都能接受系统的、规范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培训, 了解各种职业病发生的原因, 掌握基本的职业保护的知识和手段, 从而让劳动者 (顶岗实习中职生) 逐渐学会在劳动中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与安全, 达到知行统一, 这样职业危害就能很大程度地减少。所以说职业学校加强对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显得非常有必要!

四、赴企业顶岗实习各类安全事故频发

顶岗实习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职学校的基本教学制度, 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 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职、高职在校学生分别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一年、半年的顶岗实习。这就意味着全国每年将有12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也是中职学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 , 多年来,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拓展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管理等办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有个别学校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意外死亡等重大安全事故, 对学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 对学生的家庭也造成了永久的伤害。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资料和数据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 从去年下学期至今, 各地出现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发生意外死亡的事故:河北省4起, 云南省6起, 贵州省1起。“这是已经统计上报的事故数据, 不排除还有部分省区市隐瞒事故未上报。”这位负责人说。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或者由于实习企业的建筑设施不安全而引起人身伤害。从去年下学期至今, 各地都出现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发生意外死亡的事故。”一中职学校的老师透露, 人身伤害风险是实习过程中很常见的。引起顶岗实习意外伤害的原因不外乎是, 学生专业能力欠缺引起的操作失误;企业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存在故障或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学生心理或生活问题未能及时沟通解决;学校或实习管理不善等。

1.2010年8月13日, 在北京某企业顶岗实习的河北省石家庄某职业学校学生小相, 由于电梯故障导致意外身亡;

2.2006年5月, 黑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邵振彬, 在实习工地不幸被重型大卡车倒车时撞倒。

这些案例和数据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心痛, 如果我们在学生赴企业实习之前做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或许这些事故就会少发生或者避免发生。

作为教育主导的学校方, 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 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建立“联合机制”, 明确顶岗实习操作规范, 共同履行过程管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把人生安全和生产安全以及法纪教育作为重点内容, 反复强调和提醒, 同时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青少年时期虽然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介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性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和温床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情感方面的困惑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就算发现了小孩子有以上现象,也不知如何管教,要么就交给老师,要么就置之不理或者打骂来解决。由此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小孩就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再进行教育或纠正已经非常困难了。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由此,就算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心理素质也不高。比如,学校经常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参加省里举办的技能大赛,其实学生的技能并不比别的学校差,但往往比赛成绩就不如别的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因為学生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另外就是在比赛过程中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很大,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不够。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比富心理很严重,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如别的同学,花费方面都赶不上别的同学,就觉得很没有面子,导致无心向学,甚至因此辍学。

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困惑。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合、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给学生造成成了心理伤害。另外,处理不好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中学生性成熟的发展进程驱动了他们与异性的交往,但性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并不同步,心理成熟往往比较滞后,由此就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近期新闻经常出现,两女同学争一名男同学,在网上互相发对方的裸照;两男同学争一名女同学,其中一名男同学把另一名男同学杀了;一男同学向一女同学示爱,遭到拒绝,男同学就把女同学杀掉等等。

由此可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学生自身正常健康发展等。加强对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家访或电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4

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陈巧英

有专家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新一代人无与伦比的痛苦。”也有人预言“心理卫生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题。”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未来”。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下面就谈谈我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每天我都有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胆小内向的学生很少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很小声,生怕自己说错了会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对待这些学生,我会事先跟他商量好,假如你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我会保护你的。在你认为回答有把握的,你的手就举高一点,在你认为回答把握不大的,你的手就举低一点。当他回答正确的时候,让同学送他掌声,当他回答不全面的时候,也要比值于肯定,鼓励他大胆发言。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我校一直以创“文明班级”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班风校风的建设。为此,我们要更新学生班级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只是对班级的发展起指导作用,自己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班级事务的管理要靠大家来完成,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5

摘 要: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心理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引导学生正确沟通与合作的第一项技术,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解决的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人际协调;心理状态

人的发展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敏感的,对周边的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由学习生活引起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考试紧张,总是怕自己考不好,晚上睡不着觉。在考试前会感到头痛,甚至发烧,并最终被迫停止测试,这是不好的。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布置作业多,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让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由人际交往引起

由于父母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沟通,造成了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离婚,引起了家长精神上的争吵。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会使学生性格孤僻,也有许多的心理问题,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由情感方面的困惑引起

青春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期间,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因此会出现很多情感问题的困扰。而老师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还有升学率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们。教师在帮助他们学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用心理方面的知识、调节技巧排除烦恼。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大力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学校应积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多关心学生。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方面带来的困扰。在课堂上、在国旗下、黑板报、广播站等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也可以创设教育情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把老师作为朋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跟老师关系好了,加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挑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要想办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质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6

初一年级李美璇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C证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则达到32%。虽然这个调查显示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也反映出我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步伐的缓慢。现在的学生将是未来建设我们祖国的顶梁柱,难道还有谁能说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吗?

再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多份调查和中小学的自我报告表明,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高中生约为19%。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我所教的初一年级的一位男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整天懒散,心不在焉,甚至破坏课堂的纪律。于是,我放下老师的身段,与这位学生像朋友一样聊天,我鼓励他要自信自强,并说明老师从来没有小看他,而且很希望他能争气。学习方面,平时给他在学习上定一点小目标,希望他能达到。我诚恳得像朋友一样的态度,令这位学生发觉到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受到老师的重视,从此他变得非常的乖巧,并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中的事务,成绩更是有明显的进步。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利时机,切实地做好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最近沉迷于玩电脑游戏,不交作业,上课没精打采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住院愿意合作的手术89例患者,男57例,女32例,年龄18~72岁。大学以上8例,高中以上15例,初中以下66例。职业:工人21例,农民42例,自由职业者26例。

1.2 结果

通过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情绪稳定,环境适应好,接受能力强,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 护理

2.1 入院适应期

在患者入院当日,主管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作自我介绍,告知主管医生,介绍入院须知,陪客制度、同室病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人格,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护士着装整洁、大方、得体,言语得体热情,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将临床医学术语转变为通俗的日常用语及地方语言,进行间断性、层次性、灵活性的护理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得到充分体现,缩短护士与患者间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

2.2 术前认知期

(1)患者心理准备:手术患者因为手术的未知因素,往往心理压力大,常常有焦虑表现,所以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患者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患者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患者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术前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术前教育,消除未知,使患者心态平稳,有利于手术更好地进行。(2)在术前有的放矢地向患者介绍手术注意事项、麻醉方法、手术方法、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配合,禁食、禁饮的目的、放置胃管的时间和目的、术后卧床的时间、体位、活动的意义,指导床上大小便,深呼吸和咳嗽的意义,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放置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对术前、术中、术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何预防,哪些是正常、异常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使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心理上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并引导患者积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让患者充分了解和重视术前适应性训练对减少并发症的意义,帮助患者建立符合围术期护理要求的适应行为[2]。

2.3 术后行为改变期

手术后的患者基本消除了对手术的恐惧感和猜疑,思想、注意力逐渐转到关注手术效果,术后治疗和因手术创伤造成的不适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我们术后主动告诉手术效果,减少患者及家属担心,同时要求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和安心休养。多数患者对术后机体产生不适现象经常大惊小怪,从而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增强,随时希望得到关心、理解、帮助。我们从手术日起继续强化术前知识,并指导患者的健康行为按术前教育的健康方向发展,提高患者术后配合能力,该教育强化期一直持续到患者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2.4 出院前自我保健期

在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出院时,主管护士进行饮食、休息、预防疾病复发知识的宣教,强调定期随访的时间及必要性。

3 讨论

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应对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评估,使患者对健康教育感兴趣并能产生实际作用,护士在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患者易于接受。

摘要:目的促进和维护个体及社会的健康状况。方法我科对89例手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患者住院期间适应性强,能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结论在外科围术期患者中进行合理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满足了层次不同的手术患者对健康的要求,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更有效地提高手术质量及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关键词:围术期,健康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105.

谈谈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8

由此看来,对聋童而言,正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期,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从小就要教育聋生,促进聋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我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正确应对社会。要教育聋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开心接纳自己,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如《中国达人秀》节目中的刘伟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乐观面对现实,勇敢接纳自己,畅想美好未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既然没有选择死,就要精彩地活着。”

我们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能让学生每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让一些健康向上,又积极美好的东西一点一滴去感染、培育、激励他们。

第二,关注聋童的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要满足学生情感宣泄和沟通的需要,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聋童虽然失去了听觉,但他们也有情感,也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谈心,谈生活,谈人生,对待学生要像朋友和像母子、像亲人一样,精心呵护着聋童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如我班的阳丽娟同学,学习成绩差,常被同学嘲笑,她总是低着头,但她绘画很有天赋,我总是鼓励她,把她的画贴在班上的墙报上,让她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她获奖后,同学们都投以羡慕的目光,她也逐渐恢复了自信,显得很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要锻炼学生的耐挫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挫折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必修课,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情况。如折纸学不会,穿针线穿不上等,针对这些表现,我们对聋童进行“挫折教育”,使他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从而体会到克服困难、跨越难关之后的愉悦。

第三,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创建良好的心理成长氛围

在学校走廊和教室挂上身残志不坚的优秀残疾人的画像和事迹,给聋生们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聋生起着一种无声的心理暗示作用,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聋生进行心理沟通,解决他们存在的困难,处处关心、照顾他们。学生病了,要主动带他们到医务室看病,叮嘱他们吃药;天气变化,要提醒他们添减衣物;在聋生受到挫折时,轻拍学生肩膀以表示鼓励和安慰;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要用掌声和微笑表示鼓励和肯定。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让聋生走向社会

聋哑学生和正常人一样,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回归主流。近几年来,我校对聋生进行了刺绣、按摩、舞蹈方面的职业培训,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成为社会中真正的劳动者。例如:叶正武同学在南昌残疾人培训中心任职,他的刺绣作品远销日本和香港。我对聋哑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也是无形之中对他们进行了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协同合作。通过劳动,他们体会到了工作中的幸福,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他们的自信心、感恩之心、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储存。难道说这不是最好的心理治疗的良药吗?

第五,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建立完整的心理辅导档案,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如全校开展“自我服务”比赛活动,聋生在比赛中不但增强了整理内务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竞争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能力;通过与芦溪中学开展“手拉手,增友谊”的活动,使聋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总之,培养聋童健康的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在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能及时发现并有的放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生活中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尊重聋生的人格,帮助他们排遣心中的烦恼,使每一位聋生都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特殊教育学校)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9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学生的压力一直有增无减,使得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调查,在我国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学校和家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使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以一名几十年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小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加之家中老人的溺爱,使每个小孩养成了只懂得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不懂得付出爱,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有些家长喜欢为自家小孩打抱不平,把小孩之间的小吵小闹变成大人与小孩、大人与大人之间的矛盾,使孩子没有养成团结互助的习惯。这些“宝中宝”型的小孩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以接受别人的指责和教导,也难以独立完成任何事。其实这些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一心理问题目前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使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学生变成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和完成教学质量及教学任务,时常给家庭和小学生施加压力,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总是用分数判断一切。有些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喜欢分“好学生”与“坏学生”,并且夸大“好学生”的优点,他们即使犯了错误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坏学生”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使得这类所谓的“坏学生”就自然而然成为其他学生眼中的嘲笑对象,自信、自强、乐观等等渐渐远离他们,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目前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正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几年,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出台了一项又一项,可是升学压力愈发增大。教师为了出成绩压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社会为了发展得更好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小学生只能用幼小的心理承担一切,压力过大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引导和解决的方法

增强自身责任,积极教育子女。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

提高自身素质,作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作为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水平。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儿童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方法,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

优化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充满欢乐的家庭氛围中,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家长付出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有爱心,有一颗童心。

三、学校如何创造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才能推动教育的真正发展。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学校在注重小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逆反心理,做好沟通与交流。我们要首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要求小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成人善意的批评;再次是教育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作出评价,发挥自身特长;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教给小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

四、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

整个社会已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本人认为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家长、教师、学校的责任,全社会的人应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关注和加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加大宣传素质教育的力度。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几年,可是对这一教育形式的认识却很不到位,甚至有些领导的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现象。所以本人认为提高小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不能当做口号去喊,而应该让更多教育界的领导、老师、家长认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性。才不会出现决策性的错误,害学生,损人才。

要制定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一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加大实施力度的监督,避免让这些制度流于形式。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摘 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如:上学期有个学生性格特别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满嘴的粗口;差不多天天都有同学投诉,教育了多次也没有改变,只好请家长帮忙了。结果请家长来的那天,人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骂骂咧咧的声音,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的家长拉着儿子来认错。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有一部分都是受家长的影响。此外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而且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班有个学生有事无事都经常不来上学,我觉得好奇怪。经我家访调查才发现:原来他是家中的“小太阳”。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疼得厉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觉得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也很宠他。结果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父母稍有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不来上学。如果家长是骂了或打了他,他就会成天不在家躲起来,令家长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谈心、教育,又和家长沟通、联系,他才慢慢有所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谈谈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 篇11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 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 首先得看懂, 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 看懂了美术语言, 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 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 总是先看懂才会讲, 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 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 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 画了不少画, 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 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 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 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 但无论如何, 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 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 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 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 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 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 更不是客观描述, 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

美术的核心是情, 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 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 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 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 在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 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 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 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 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求我们关注社会, 把握时代的脉搏, 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 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 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笔者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 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 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 笔者也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 那样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 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

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 那么,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 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 领略美术语言的绰约多姿, 就是很自然的要求了。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 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 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 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另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情况, 把美术语言适当外延, 沟通姊妹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语言不但内涵更丰富, 而且也是教育成功内在的保证。美术评论家们说, 诗是流动的音乐, 绘画是凝固的诗, 舞蹈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中国文人崇尚琴棋书画皆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画成一幅画, 可以把一幅画谱成一首乐曲, 可以把一首乐曲编成一个舞蹈;另一方面, 不同的人, 根据同一题材又会创作出不同的诗画乐舞。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和个性的统一, 也是艺术形象最迷人的地方。笔者在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班讨论美术教学问题的时候曾谈到, 同样是在“竹子”的命题下, 郑板桥和金农的风格是那样的悬殊, 可又是那样的迷人, 都成为典范佳作。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题材可以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 可以领略到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 他们能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吗?

参考文献

[1]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 (34)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读张世联校长的《学习心得体会》有感

皎平渡中学 王妃

读了张世联校长的《学习心得体会》,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节内容,我从中也认识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就谈谈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认识。

一、对学生本身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非常重要,对社会来说,也具有其特有的重要性: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第二,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谈谈在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3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中和个性形成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实教育对此十分麻木,许多人仍沉湎于习惯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天天围绕升学圈子转,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甚至者患有神经与精神病症。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因此,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它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人才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定向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使其从小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动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并以意志力约束自己,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方向。

二、可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集结着150亿个神经细胞,其功能相当于一台10攩14攪的电子计算机,正常人的脑力够用三百万年。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唯有心理素质教育能担当此任,它能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尤其是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动机、健康而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成功之路。

三、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心理素质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四、可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对学生良好品质予以正强化,对其不良意志品质予以负强化,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并养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坚韧性和顽强性。

五、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高尚的情操,是人们从事工作、进行学习的巨大动力。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反之,那些品学不佳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积极情感体验的学生。因为人的高级社会情操,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因此,根据情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智情操、美的情操。

六、可塑学生的个性

上一篇:幼儿园特色办园方案下一篇:你在为谁工作读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