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4-09-12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精选9篇)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队伍状况、训练和竞赛系统、经费投入、训练理论和法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发现: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及培养规律,急功近利;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等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青少年;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07—04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尽管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水平自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对世界足球运动迅速发展形势和未来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水平,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是目前中国足球界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而总结职业化以来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借鉴足球先进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成长规律,加大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工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有序、健康地发展,是实现我国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

1.1训练管理体制 1992年足球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各地足球运动管理机制的转变,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实行了以俱乐部为主体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三级网络训练管理体制。

随着足球改革的进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府投资比例减少,社会投资比例增加,改变了过去仅靠国家拨款的单一渠道,调动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后备人才培养越来越依靠市场,实行经济核算,讲求投资效益,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协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协调和业务上的指导。从而使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在我国现行的的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四种体制:

1)职业俱乐部体制中的后备梯队系统建制。一般包括u—19岁、u—17岁和u—15岁三级后备梯队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在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初,中国足球协会明确规定,各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建立自己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管理体制模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并以此作为职业俱乐部的必要条件,同时设立了一系列相应的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由此,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相对应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开始形成。这一措施对促进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转型,规范青少年梯队建设,增加青少年足球投入,调动青少年足球队伍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省级运动会代表队和市级运动会代表队训练体制。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和沿用以往的省、市足球代表队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这种训练体制主要由各省市体育局负责管理,由当地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即足球协会具体组织实施。运动员以省级运动会或市级运动会规定年龄为标准,在本地区的业余体校、足球重点中学和业余足球俱乐部进行选拔组队,并集中管理进行训练和比赛。该训练体制以省运会或市运会甚至全运会为目标,完成目标后队伍解散,一部分运动员进入职业俱乐部,另一部分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或自谋职业。

3)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业余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的业余青少年足球训练。有自发的,也有个人或单位组织的收取一定费用的业余足球训练。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足球热”持续升温,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他们自发地寻求相对专业的足球训练和比赛指导,但由于训练体制转轨致使现有的场地、器材、教练员等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原有的业余训练体系一时无法满足大量青少年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愿望,他们的需求刺激了足球业余训练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有偿训练开始出现。

4)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足球学校一般由个人或集体出资兴办,或依托普通中学,或学校自设文化课学习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运动员通过一定的考核进入学校进行训练、学习的一种完全自费形式的全日制集中训练、学习、管理模式。伴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足球运动员职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朝阳职业,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消费需求高涨,使很多学生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目标转向了足球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

1.2队伍状况

1.2.1运动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主要包括两个系列,即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队伍包括15个中超俱乐部和13个甲级俱乐部以及部分省级足球协会、足球重点城市、行业体协的青少年后备梯队。该系列共有129支运动队,运动员约3000人。竞技系列年龄划分是依据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年龄标准设置,以每两岁为一个年龄梯次,一般分为u—

19、u—

17、u—15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拥有运动队40余支,运动员约1000人。

普及系列队伍主要以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运动队为主,包括U—

18、U—

15、U—

13、U—11和U—9五个年龄组,共有运动队约3670支,运动员约90000余人。其中u—18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260支,运动员6500人;u—15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380支,运动员9500人;u—13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930支,运动员23 250人;u—11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000支,运动员25000人;U—9岁年龄组约有运动队1100支,运动员27500人。

而从1999年日本足球协会对全日本注册球队和注册运动员的统计资料来看,与日本青少年足球队和运动员的数量相比,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程度显得较低。

1.2.2教练员队伍状况 目前我国男子青少年足球队教练员也分为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竞技系列教练员执教竞技系列各年龄组梯队,教练员总数共约300余人。教练员主要来自一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

普及系列教练员执教普及系列各年龄组足球队,教练员总数约11000人。普及系列教练员成分相对多样化,有退役运动员,也有一些体育学院毕业的足球专业学生,及退休的老足球教师和老教练。与普及系列教练员相比,竞技系列教练员运动经历较为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从整体情况看,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

一、责任心不强等现象。据统计,在目前的11000多名各级各类足球教练员中,大多数是直接从退役运动员转成教练员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和后期学习,到目前为止,接受过c级以上教练员培训的仅有约3000人,绝大多数教练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员未参加过岗位培训。

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经历但训练观念落后,对世界足球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教练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并且缺乏后天职业培训和主动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但系统、全面、科学把握青少年足球训练规律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青少年队伍教练员的总体水平较低。

1.3训练和竞赛系统

1.3.1训练系统在职业俱乐部梯队体系中,u—19和u—17年龄段由于在训练年限和年龄上接近成熟,因此训练的组织管理基本是按职业队的管理方式进行,没有学业要求。u—15年龄段则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而在普及系列的各类足球学校中运动员一般是半日文化课学习,半日训练。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训练是业余俱乐部和中小学采取的主要形式。

与普及系列相比,竞技系列各年龄段运动队训练组织、训练要求、训练控制、训练安排相对更为规范、严格,训练的后勤保证系统更为充实、有力。但从整体训练看,两个系列都普遍存在着训练凭经验、凭感觉,科学化程度较低,训练的系统性、全面性不足,尤其是训练的成人化要求,忽视了青少年身体、心理和智力特点,针对性不强,指导思想不突出,训练要求、训练手段和训练内容的年龄区别不鲜明、特点不明确,致使训练效益不高,训练成材率低,运动员缺乏个性特点。因此,依据足球运动员竞技成材规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按照比赛的客观规律和实战需要进行科学训练是目前提高我国青少年运动队训练水平的一个必要前提。

1.3.2竞赛系统 我国青少年足球的竞赛体系。列两个系统。竞技系列包括u—

19、u—17和u—15三个年龄组的比赛,每个年龄组在年度联赛选拔赛的基础上,各选拔出前32支队参加各年龄组分阶段的赛会制联赛;u—19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三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32场;u—17和u—15年龄组联赛全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每队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约25场。

普及系列比赛是竞技系列之外的u—

18、u—

15、u—

13、u—11和u—9岁五个年龄组比赛。u—18和u—15年龄组比赛为标准场地的11人制;u—

13、u—11和u—9年龄组比赛为小场地的7人制、5人制或4人制。

1.4经费状况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绝大部分俱乐部每年经费支出,主要是保证或维持一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对青少年梯队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各省市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和扶持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15个中超俱乐部的梯队建设相对较好,经费来源固定并有所保证,有能力保障二、三线队伍的训练和比赛,而13个甲级俱乐部则基本能够维持后备梯队的训练和比赛。各省市全运会代表队和一些隶属省市运动技术学校和足球学校的青少年队,经费来源一般靠政府的行政拨款、收费、临时挂名某一企业获取一定的赞助费用三种途径;业余体校和个别业余俱乐部则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当前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战略性认识。大量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是足球整体水平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关键。世界各足球强国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足球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适应现代足球职业运动发展规律,培养途径不完善,代价昂贵。尤其是形成市场调节机制后,足球变成了富人游戏。很多有天赋的青少年由于承担不起巨额的学费而失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机会,而很多进入梯队的运动员,又并非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由于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的急剧减少以及学员的成材率较低,足球人口逐步萎缩。

3)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青少年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优秀运动员成材规律。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很低,突出表现在很多教练员相关的知识理论欠缺,训练理念落后,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在科学选材上还很薄弱,目前虽然很多青少年教练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选材经验,也运用这些经验选出过一些好苗子,但是这些经验有的未经科学验证,又无定量指标,单凭主观判断,造成淘汰率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很大浪费。

4)竞赛、训练体系仍未摆脱注重比赛结果、注重比赛成绩的循环中,有些地方的队伍为了追求成绩甚至弄虚作假,虚报年龄。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早期专业化、成人化,基础薄弱,技术落后。

5)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九年义务制教育未能落实到实处。运动员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个体,因此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做人,否则将来很难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足球人才。其次,并不是每一个人最后都能成为职业运动员,要为今后的生活进行知识储备,因此,文化课的学习也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做的极为欠缺。

6)经费不足是困扰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影响到训练、比赛,拓宽经费渠道是今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7)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地区差异性很大,不利于我们足球运动的发展。

8)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教练员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应加强教练员在足球理念、训练理论、青少年运动员竞技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教练员队伍的管理上建立和健全教练员培养、评估与奖罚机制,使教练员培养和使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建议

1)以扩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运动水平为目的,以发现培养足球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足球整体素质为根本;建立激励机制,调整训竟体系,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培养,不能只重视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所以应该坚持九年义务制教育,文化学习,课余训练,提高足球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2

中国是有着逾13亿的超级人口大国, 拥有着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球迷, 因此, 中国完全有资本成为足球的超级市场大国, 与中国足球运动伴随而生的足球产业应当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市场发展潜力。1980—1988年, 是中国足球进行艰难探索的时期, 1980年7月7日, 国际足联第42届代表大会正式批准了国际足联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关于恢复中国足球协会在国际足联中合法权利的决定, 从此, 中国回到了国际足联的大家庭。国足也由此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984年12月, 中国男足第一次进入亚洲杯决赛, 0:2负于沙特队得到亚军。但是好景不长, 紧接着的1985年爆发的“5.19”惨案让1985年中国足球最黑暗的一年。1988年, 国奥征战汉城奥运会, 球场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被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称为“历史上最差的球队”, 而同时期的韩国已经小有起色, 日本则原地徘徊不前。1992—2000年, 是中国足球初始改革化的时期, 1992年的足协举办的“红山口会议”确立了足球走职业化, 1993年11月, 健力宝少年队启程巴西, 开始五年的留学, 同年12月, 中国成立了第一支职业俱乐部—上海申花, 1995年的女足世界杯, 中国队获得第四名, 1996年, 女足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在奥运会上获得银牌。1999年, 中国女足荣获女足世界杯亚军, 2000年, 外籍教练米卢开始掌门中国足球, 同年9月, 女足在奥运会女足比赛中惨遭淘汰。这也是中国女足的姑娘们第一次在国际级的中重大比赛中马失前蹄, 丢了出线权。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让中国队尝到了甜头, 缩小了与韩国的距离, 但是日本队的崛起无疑成为了中国队在亚洲的头号强敌。2004—2011年, 是中国足球整体水平逐步下降的时期。

二、中国足球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中国足球问题祸根在于体制

中国的足球运动体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单从国内足球联赛来讲, 2004年, 中国足协信心满满地把“甲A”变成了“中超”, 进行所谓的足球体制改革, 妄图借足球劲旅英超的体制来发展壮大我们的联赛, 丰满足球俱乐部的羽翼。但足协错了, 足协只叼来英超的名, 却丢了英超的本质;英超联赛是纯粹的商业性质, 而我们的联赛却掺有政府行为。不稳定性是商业性质的特点, 它与球员、俱乐部的命运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球员为了保住铁饭碗而拼命训练, 俱乐部为盈利而疯狂引进外援, 联赛因此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但是, 回过头来,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足球的市场化、职业化, 与其说充其量只是半截子市场化、职业化, 倒不如说是伪市场化、伪职业化。起初, 政府通过市场化改革, 产生了一大批俱乐部, 搞火了足球市场, 富裕了足协大佬和球员。但后来, 聪明的人们就会发现, 在这个市场中, 政府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整场比赛, 行政主管部门权力蛮横、居高临下, 资本与权力相互勾结……足球场没有成为竞争的运动场和公平的市场, 反倒乱象百出, 成了权力、金钱的角斗场。因此《环球》杂志专家称, 中国足球问题在于体制。

2. 中国足球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

2013年东亚四强赛时, 《大连日报》记者到韩国采访。记者在韩国延世大学观看了一次少年球队训练课, 一位名叫金尚贤的教练很和善地带着一群孩子训练。金尚贤告诉记者, 仅仅在延世大学附近, 就有十几家像他这样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但是作为日韩近邻的中国却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足球学习文化氛围。央视《足球之夜》栏目主持人刘建宏就曾写了《中国足球失败的原因》的文章, 在文中他就有一连串这样的发问:“如果你是位家长, 你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踢球吗?如果你是位班主任, 你会同意自己班里的孩子去组织一支球队去踢球吗?如果你是位校长, 你的学校有足球队吗?”一连串的发问不禁也使我们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中国足球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熏陶, 再加上中国足球整体实力不强和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独生子女出现,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都不喜欢去踢球, 导致现在中国足球青少年后背力量严重不足。

3. 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腐”问题

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腐”问题, 是指中国足球中的比赛踢假球、赌球、涉黑、官员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的简称, 以下简称“足球问题”。“足球问题”是制约中国足球长期停滞不前的毒瘤, 是历届中国足协管理者为之所头痛的顽疾, 被亿万中国球迷所深恶痛疾, 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但是, 足球问题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 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1999年末, 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渝沈之战”。这场比赛虽然在当时球员口碑相传的是一个经典和奇迹, 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中国球迷眼里却真真切切地上演了一场假球比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在中国足协备案的文件则被仅仅定义为“消极比赛”。这场名义上的消极比赛, 为以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上“足球问题”的产生开了先河, 为许许多多还在遮遮掩掩的足球问题做了表率。从此, 中国足球的赛场上越来越多的极个别球队, 明目张胆地打出了一场场消极比赛和疑似假球。2006年, 由重庆力帆和青岛中能两支球队联合上演了一出中超保级假球案, 2007年赛季中超联赛的第7轮, 深圳和武汉两支球队再次上演了一场假球好戏。2010年, 前中国足协副主席、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谢亚龙因涉嫌操纵足球比赛收受贿赂犯罪, 被依法逮捕, 接着, 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一大批足坛大佬也相继落马。

三、解决中国足球运动存在问题的对策

1. 足球体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一定要加快体制改革速度, 使职业联赛能够独立运营, 联赛公司一定要拥有独立权、自主权, 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正式运营。然后, 必须建立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制度, 独立进行商业开发, 独立拟定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 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 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合会议等制度, 其次要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 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措施, 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 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 增加足球场数量。最后, 一定要加快扩大足球人口, 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 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 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2. 足球体制要打破行政垄断规则

中国足球问题一定要打破行政垄断, 把足协名下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 搞活市场竞争, 使其变成民间组织, 这些通过权力依附在经济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本身已经成为腐蚀中国足球的蛀虫, 吸收无数资源, 毁坏市场价值, 打破行业垄断, 将让中国足球的增长更具备活力和公正性, 使足球领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团体。中国足协作为管理者, 既管赛又办赛, 不仅有点欠作为,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腐败滋生的温床, 因此中国足协应当适当放权。中国足协应当加大对操作者俱乐部玩赌球打击力度, 建立职业联赛俱乐部的准入制度, 建立日常的监管机制, 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同志在国家体委上报的一个文件上明确表示:足球必须搞上去, 这是全国人民的期望, 是体委和足球界的艰巨的、光荣的、历史性的任务。另外, 中国足球的训练方法、竞赛制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一定要按照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指示“三个面向”的精神来改革。中国足球的发展, 不仅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而且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产生还要适应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大环境的需要, 为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经济大环境服务, 且从职业足球联赛产生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为目标寻求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应当对足球产业支持及对中国足球“假赌黑”丑恶现象建立一定的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全民参与监督。中国足协的领导班子应该进行认真地反思, 吸取教训, 建立职业联赛俱乐部的准入制度, 形成日常的监管机制, 中国足协应该适当放权, 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 加强中国足球的管理与约束, 确保中国足球有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3. 体育训练体制应当改革职业化

我国应该多注重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 并促进足球俱乐部的规范化, 加强管理, 继续走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针对运动员, 专业训练与全民健身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为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就业铺路搭桥。有关调查显示, 一些适合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大量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体育型人才,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退役运动员开办辅导班, 俱乐部提供优惠政策, 通过国家的引导、政策的扶持, 才能把退役运动员充实到这些适合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里, 引导并支持他们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 甚至做基层的教练, 既能提高全民健身质量, 又能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 以近三十年亚洲杯中日韩赛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足球祸根在于体制, 假赌黑腐问题严重也是影响中国足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认为, 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就要从根本上, 也就是从足球体制上下大功夫进行改革。足球体制不仅要打破行政垄断规则, 还要改革职业化训练体制。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问题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从横向来看,我国现在已经有足球职业球员900多人,已经很接近阿根廷的足球職业球员1200多人和德国的足球职业球员1000多人。但是,阿根廷在243名足球运动员中产生一个足球职业球员,德国在5000多人中产生一个足球职业球员,我国在33名足球球员中产生一名足球职业球员。这说明,我国的足球职业化基础比较薄弱;从纵向来看,我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后备人才数量才刚刚超过我国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在足球改革以后,青少年足球运动后备人才数量并未呈几何基数上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极大影响,我国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压力很大,业余时间比较少,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足球训练;

(2)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强力制约,我国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十分不足,可供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场所十分有限;

(3)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一定的经济条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足球俱乐部蓬勃发展的大气候,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还需时日。

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青少年足球运动正在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逐渐由原来的封闭型培养向现在的开放型培养转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结构转型是必然的,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以社会转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培训学校和北京BTV三高足球俱乐部两个典型足球运动人才培养单位的长期追踪调查,对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调查法、专家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获取研究资料,采用逻辑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处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当前处于一个结构转型的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性逐渐向现在的多元性发展,由原来的封闭型逐渐向现在的开放型发展,不同的培养形式之间地位和比重正在调整和转换,多种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一定时间内并存发展。

(2)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故意虚报参赛年龄、以大年龄打小年龄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单位的收费标准普遍偏高和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差距较大;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隶属关系相当复杂,这对于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为了寻求更高的培养发展而更换培养单位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3)目前,我国用于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养的场地和专用设施都十分短缺;在训的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数量近几年来还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足球教练员的数量虽然在稳步增加,但是足球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才培养单位缺乏自我经营能力。

(4)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我国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的关注度还十分不够;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竞赛体系还不很完善和稳定。

(5)当前,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出路的主要原因是足球运动员在参加足球培训的同时不能得到正规学校的文化教育;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人才培训教练员的待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如果一项运动要经久不衰,没有一个人才辈出的培养体制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国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才很少,足球培养体制转轨后如果不在培养后备力量上有相应举措,必然将导致足球业余训练机制的萎缩。根据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些青少年足球运动俱乐部未能真正做到按章程规定建立自己的足球运动后备人才,而是采用常规的租借等方式应付了事,没有真正认识到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是足球运动客观规律的要求,各足球会员协会抓青少年培养在输送上迷失了方向,对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教练员缺少相应的策略,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我国目前一些地区的青少年足球培养出现了暂时的真空状态。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

(1)资金严重不足。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来说,绝大多数企业,包括已承办足球职业队的企业,就自身的经济实力来说,还远远不如像国外很多大财团那样,同时拥有一、二线甚至三线队伍,很多企业参与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建设,一直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球队所产生的广告效果来决定球队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来说,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就有实力,就有可能发展二、三线队伍,相反可能一线球队都保留不住。

(2)训练周期太长。职业化足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肯定是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对于企业自身的任何投入都必然要讲求经济效益。对一个企业来说,要长期养活一两个球队,还远不如引进一两名优秀足球球员。

(3)企业体委为难。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足球球队属于各地体委主管,一线足球球队属于体委,体委组建二、三线球队是责无旁贷的。体制改革后,一线球队就归企业,体委也就失去了承办二、三线足球球队的积极性。各级足球协会在体制改革中逐渐转变为实体,逐渐由具体的职能单位转变为仅具有指导和监督作用的一个机构。如果把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后备力量的任务交给足球协会也很难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智力是在随着年龄的成长而不断的变化发展,智力因素大致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足球技战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无论是技能的形成,还是竞技能力的提高,都摆脱不了智力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一定要重视不断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更要遵守由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循序渐进,按照科学的发展原则制定训练计划,避免拔苗助长、以赛代练的不良状况。在保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智力正常的条件下要强调文化素质和战术知识的培养。

2.2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学习各种技术技能的整个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到了很大的决定作用,在各个体育媒体、体育文献中都有很多对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论证。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培训教育与国外先进的足球教育有着一定的差距。为此,要重视思想教育。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1)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教育;(2)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友爱精神教育;(3)遵守纪律,服从领导的法制观念教育;(4)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教育。这样十分有助于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意志品质方面的欠缺。 3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发展非技术方面的外部因素

3.,我国足球运动梯队的培养

专业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我国为了发展足球事业而制定和创办了许多的足球学校,专门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苗子。但是许多的培训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机制,出现了很多与最初愿望不相符的现象。从全国各个足球俱乐部来看,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训练普遍成人化,也就是说青少年过早地按照成人技术、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训练。目前我国的二、三线队伍在训练手段方面与成人队伍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后备队为了成绩的需要违背了青少年培养根本性的宗旨,在技术、体能、意识训练中过早的成人化,使得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丧失了技术、战术意识培养的机会,造成了一些优秀青少年队员无法长期发挥自身潜质。

3.2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国的国情与其它国家不同,计划生育的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而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或是心理特点都与非独生子女不太相同。足球运动中的战术意识需要的是运动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整体观察力的结合,独生子子女的心理特点会使得运动员在战术意识方面出现一些不协调因素,影响个人和球队整体战术意识的提高。

其次,我国的经济现状对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间接影响也很大。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现今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较大。一些运动队没有充足的资金培养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在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没有机会与高水平运动队接触,也就缺少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技术、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学习。

再次,国家以及地区对足球事业的投资太少,有意在足球世界里发展的青少年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足球场地和设施去发挥自己的才华,更无从提起战术意识的培养了。另外,教练人才的欠缺造成一些只有千里马而无伯乐的境况。

3.3我国对足球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

在我国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传统观念中,没有把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培养运动员的能力放在首位,过于注重运动队的成绩而过早进行成人训练模式的拔苗助长现象比较严重。对青少年战术意识中个性部分的发展有时会存在批评的态度,在文化培养方面的意识也十分的欠缺。这些因素十分阻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整体意识的成长,必须得到更多重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知识在战术意识能力中具有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在战术意识能力发展中具有基本作用;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问题在技、战术成长方面具有直接作用;

4)必须充分完善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4.2建议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邹兴山

指导老师:王姝玉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

论文摘要: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的发病率、创伤部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创伤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性建议。足球运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尤其对青少年吸引力更大。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足球体制的建立,训、竞赛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先进的经验被引进和借鉴。足球运动是一项激烈的直接对抗性项目,运动中发生损伤的情况十分突出。为了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更好更快地提高运动能力,了解和预防运动损伤对机体的危害十分必要

关键词:运动创伤 足球 训练 预防

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统计法,归纳整理法,分析综合法。

一、前言

足球运动由于速度快、强度大、对抗性强、极具观赏性的特征,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主流体育项目之一。目前,注册球员占全世界大约总人口的3%。据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足球仍然是发展最快的集体性运动项目。正是由于足球运动深受欢迎,所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随着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足球运动损伤引起了越来越多足球工作者的关注。据国外记载,足球是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程度最轻的是擦伤,重的可发生骨折、脱位及内脏破裂。据广东省体委医务室的资料(按影响训练的情况分类)47.8%轻伤,19%是中等伤,3.2%的是重伤。大约86%损伤在四肢。

二、分析与讨论

(1)从运动创伤的特点来看,足球运动具有激烈的对抗特征,使运动创伤呈现以急性创伤为主。本次调查的87名运动员中有70人有急性受伤史,占总发病人数的80 %(由于场地原因导致的擦伤未计其内)。由此可见,急性创伤在足球运动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调查发现,慢性损伤是由于急性损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 治疗,加之运动员对创伤不重视,普遍带伤参加训练造成的。创伤的多发性比率也比较高,占70 %,主要是因身体素质差、错误的技术动作所致。因此,良好的身体条件和正确的足球技巧的 发展 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最佳方法。

(2)从运动创伤病因分析,错误的技术动作导致的创伤占首位(55%)。由于青少年训练年限短,技术水平低,如对足球技巧中的带球、射门、头球、传球等掌握不佳,加之个人的速度、敏捷、耐力、力量、进攻和战略性决策能力差,故而在运动中极易造成损伤。身体疲劳状态下的创伤也应加以重视,疲劳可使神经肌肉的反应能力下降。疲劳与脱水有关,据观察,许多人不了解脱水对机体的危害,以

及补液、补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尤其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及运动都对液体和营养有更大的需求,青少年在脱水状态下运动时,运动能力低下,极易造成创伤。场地原因在本次调查中也占一定的比例,由于运动场地是无草坪的硬地,表面不平整极易造成创伤。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生的常见损伤包括擦伤、皮肤撕裂伤、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脑震荡、翠丸伤等内容。对于这些常见运动损伤,作为教练员、运动员及家长都时刻注意,在了解其发生的基本机理的情况下,配合医务工作者做好及时处理,把损伤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为后期康复做好基础,也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些损伤性质中擦伤所占的比例较大,但一般来说,擦伤为皮肤外伤,属轻伤,不会严重影响训练和竞赛。主要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损伤是挫伤、扭伤、拉伤及骨折,伤后一般短期又难以康复,严重的需停止训练,甚至会终止足球运动生涯,应引起广大教练员们的关注。此类损伤与足球项目的特点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时期情绪易激动,冲动时又不易自控,训练、比赛中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动作,加之技术尚不成熟,经验不丰富,一旦出现不规范动作,就容易引起损伤、扭伤等。损伤部位易发生在大腿软组织膝部、小腿及跺部。当然擦伤也是不容忽视的,虽是轻伤,若不及时清理、治疗,就容易感染,导致炎症,引起发烧及其它并发症。因此,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产生原因及积极预防要格外重视。

三、建议

(1)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训练,使其掌握正确的足球运动技巧,提高运动能力。

(2)科学安排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征,注意调整营养和液体的平衡,满足其生理及运动的需求。

(4)加强运动场地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5)对运动创伤应科学、合理地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医务监督。

参考文献

[1]马向文,杨冠军.大学生足球运动常见创伤的调查分,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 年20卷01期

[2]张平,李成军,李成文.足球运动创伤急救措施,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 年27卷03期

[3]张晟,王岩,袁玉涛.普通高校足球教学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及预防.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04)

[4]左振腾, 田雨川.足球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与原因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01)

[5]王晓红.高校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6,(04)

[6]石爱国.青年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中国卫生统计, 2001,(02)

[7]陈健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少年科学, 2005,(06)

[8]卫明.足球运动损伤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罗安民;李君晖;;体育学院术科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及防治对策, 2002年第9届全

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02年

[10]王予彬.运动创伤外科临床研究动态, 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02年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6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足球运动员 心理准备 途径

在现代战争中,不仅是枪炮、飞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的竞争,而且是交战双方心理战术的斗争。的海湾战争中,美伊双方在国际媒体前唇枪舌战,一方想取得国际社会对战争认可,另一方则想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这是典型的心理战争。现代足球竞技运动亦是如此,心理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不仅要为参加比赛做准备,而且要为赢得比赛做准备。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运动员不仅需要有熟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参加比赛时表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和端正的态度。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其克服获胜过程中的许多障碍,也能导致其意想不到的挫折。许多足球教练员承认,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们同样指出,为了竞赛,好的赛前心理准备是获得成功的必备的构成因素。赛前心理准备是心理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它是足球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青少年时期是运动员心理品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进行科学训练,将会为运动员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青少年期的基本含义及其年龄界定

我国中学生的年龄为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逐步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身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叫做青少年期,也称为青年期的前期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范围也正是按照这个基本标准来确定的。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是运动员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运动员在这个时期,尽管生理上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不稳定。一些心理学家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视为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把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这一时期既是运动员成长的黄金期,又是运动员成长的危险期,如果完成好这个过渡,将会对青少年今后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关于赛前心理准备及其基本理论基础

2,1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

赛前心理准备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实际上,赛前心理准备就是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赛前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前二到三周开始进行,根据比赛的具体目的任务,对手的水平与实力、比赛环境、场地气候等条件以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来安排。

赛前心理准备的目的,许多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阐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观点,赛前心理准备是通过各种心理措施来消除运动员赛前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必胜的信心,建立积极、稳定的比赛心理定势,形成理想的赛前心理状态。可以说,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的好坏取决于赛前心理准备是否充分。

关于赛前心理准备的概念研究很多,在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心理准备是用于旨在促进操作表现的各种赛前技术与方法。在运动训练学中,赛前心理准备就是在较短时期内使运动员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赛前适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即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其实,这两种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赛前心理准备是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赛前心理训练和调控。

2,2赛前心理准备的理论基础

2,2,1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是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最初来自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这一理论预测涉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

自耶克斯和多德森最初的研究之后,在一般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检验倒U型假说的研究。马腾斯(Martens)和兰德斯(Landers)将高、中、低特质焦虑的中学男少年分别置于高、中、低应激水平情况下,心率和手掌汗液的生理学测量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证实了三种唤醒水平的确立。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他们还发现,中等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其运动表现显著优于低特质和高特质焦虑的被试。另外,中等应激水平情况下的被试,其运动表现也显著优于低应激和高应激水平情况下的其他被试。

影响运动员的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基本因素,除了运动员焦虑水平的高低,还有运动员参赛动机、自信心和注意水平的高低。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从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来验证倒U型假说,几乎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运动员动机水平、自信心水平的高低与操作成绩的关系也遵循倒U型假说这一基本理论。

2,2,2运动归因理论

归因,是表示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结果而推论或判断其原因的过程。人们总是力求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解释、理解和预测着各种事件,“寻求理解”是人类的基本动力。由此,海德首创了归因理论,将多种多样的原因简化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基本因素,构筑归因模式。其后,韦纳于1972年在海德的归因模式的基础上,将四个基本因素归入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构筑较为成熟的动机归因模式。韦纳的归因理论把归因过程与成就动机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归因和人们的情绪、动机及行为反应之间的内在规律,对成就情境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校园足球;开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为了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水平,灵武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从2009年9月开展宣传并全面启动,2010年5月进行第一届校园足球联赛,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五届校园足球联赛。5年来,灵武市校园足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灵武市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校园足球的态度和认同感,进一步明确目前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问题,力图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分析

1.各校足球训练及竞赛状况

灵武市各校足球队常年坚持训练,截止2014年9月,38所学校全部建有足球队。其中,3个高中队、8个初中队、30个小学队共41支球队参加灵武市第五届校园足球联赛。联赛组委会综合考虑30个小学足球队按照组队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上届联赛成绩,划分甲乙两个级别,12支甲级队,18支乙级队分组分级别进行联赛,做到全市38所学校的41支球队100%参加灵武市校园足球联赛。

2.校园足球师资队伍状况

灵武市有38所中小学,共有126名在职专兼职体育教师,其中专职体育教师48名,占38.1%,大多数则是兼职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里多数兼代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全市各校足球专业的教师18名,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I4.3%。

数据显示,在体育课上教授足球的教师,85.7%为非足球专业教师,而足球专业教师中,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35岁以内的专业教师占多数,大部分为本科学历。总体来讲,足球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足球队教练缺乏专业技能和带队水平。

3.各校足球场地情况

存足球配套设施方面,目前,灵武市38所中小学存器材配备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在足球适用场地面积上,只有21所学校有塑胶化标准足球场地,其他17所小学都是沙土操场,学生开开展足球运动存在安全隐患。

4.全市各中小学足球课开设情况

调查分析发现:全市3所高中,8所初级中学(含3所九年一贯制)全部开设足球课;全市有26.1%的小学将足球列入校本课程,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足球技能,61.1%的小学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足球技术的教学,12.8%的小学因为缺乏足球号业的体育教师和场地,无法系统教授足球技术。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中小学在日常体育教学汁划中都将足球列入教学内容,但是因为缺乏足球专业的体育教师和场地,有些学校的足球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各级领导对校园足球的态度

社会各界领导对足球运动的支持与重视程度,对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13年11月,灵武市成立足球协会,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邬鹏同志、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孙志强同志任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兼主管教育体育工作副市长郝希奋同志任足协会长。市教育体育局王志勇局长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校园足球“1122”计划和足球“清仓行动”,实施“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市各中小学领导们对校园足球运动的支持程度也是空前高涨。各校都组建了校级足球队,积极参加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灵武市农场小学还组建了全市第一支女子足球队。

目前,灵武市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对足球的议论,特别是灵武市连续开展5年的中小学足球联赛,以及今年夏季开展的灵武市首届“美力晶”杯足球之星电视选拔赛和近期举办的“谁是球王”电视选拔赛等活动,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并为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6.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灵武市高度重视校园体育工作,市教体局出台了《灵武市关于加强校园足球运动实施意见》,科学指导,措施有力,使校园足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教体局推出的校园足球“1122计划”和足球“清仓行动”,从政策角度拓宽校园足球开展的便利条件。

校园足球“1122计划”是:第一个“l”是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各校要一把手负责,第二个“1”是各校要建立一支校级球队打联赛;第一个“2”是指“两个增强”——校园足球运动要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自信,第二个“2”是指“两个保障”——校园足球开展各校要保障每天一小时训练时间、保障校园足球运动经费的投入。

校园足球“清仓行动”是指各校要把储存在体育器材室和仓库里的足球,全部拿出来,放在球场上,便于学生上足球课使用。凡是没有使用且闲置在仓库里的足球(包括其他球类),如果被教体局阳光体育运动检查组发现,则全部没收回局里,并由局里配发给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得好的学校使用。

7.足球人才的输送状况

我们对近三年参加过银川市级和灵武市级校园足球联赛的38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有173名学生由于足球特长被照顾加分而破格进入高中就读,灵武一中录取的高一新生还特别成立了一个体育特长班,这些学生大多仍然从事足球运动,经常参加省市级足球比赛。

在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14年8月18日至23日,市教育体育局在市二中举办了第五届全市中小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班。全市38所学校的41名足球教练员参加了为期6天的培训。为进一步增强足球指导员技战术水平和足球指导能力,市教体局特地邀请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教练员讲师法比奥先生(非洲加纳),武汉体院教授、国家A级教练员、全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讲师严壁政老师,以及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国家B级教练员、全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讲师杨立老师进行授课。三位讲师就足球理论知识、日常训练、战术素养、赛场指导等方面对参训教练员进行培训,极大提高了我市足球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经过五年多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灵武市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叶忠志(一中),杜文海、马林军(二中),马儒佳、丁鑫(三中),王金萍(四中),令丽华(一小),任晓燕(二小),丁晓宁(三小),尤志军(四小),关永楠、米献宁(五小),杨存礼(郝家桥回小),马自平(农场小学),闵贵平(灵河小学),郭自强(郝家桥小学)等组成的年富力强、激情昂扬的学校教练员队伍,有效地推动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灵武市五小体育教练关永楠老师被广州市恒大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培训部高薪聘请为小学生足球队指导教练,这说明我市校园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足球专业人才的迅速成长。

8.我市校园足球运动取得的成绩

校园足球项目一直以来是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工作的亮点。我们本着弘扬“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体育理念,通过聘请外省专业教练培训体育教练员,实现专业引领、实施梯队训练,保证队伍的持续性、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等多种途径来狠抓足球工作的落实。各校足球队常年坚持训练,在全国、自治区、银川市级校园足球联赛中屡创佳绩,成绩斐然。2012年获得银川市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三项冠军;2013年,在银川市举办的校园足球联赛中,灵武市分别摘得高中组、初中组两项桂冠和小学组第四名的优异成绩;2012年、2013年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六届北京顺义“华美达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亚军。2014年7月16日至19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代表全区青少年参加“五人制”项目的灵武二中足球队,获得全国第九名的好成绩。2014年7月29日至8月4日,由灵武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王志勇带队、灵武一中体育教师叶忠志主教的灵武市青少年足球队,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以骄人的战绩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

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灵武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研,我们在肯定我市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成功业绩的同时,也发现制约校园足球运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和存在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成熟的联赛机制

俗话说,“卫生靠查、体育靠赛”,而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联赛机制。我市虽然已经进行五届中小学足球联赛,但是,足球联赛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不够合理。

比如:2014年5月开展的全市中小学第五届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3个队进行循环积分赛排列名次,这是合情合理的;初中组8个队分成两组循环赛,以循环赛各场胜负及进失球数积分来排列名次,这就不科学,应该将小组前两名(四强)进入复赛淘汰制,分出决赛冠亚军;小学组30个学校足球队按照组队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上届联赛成绩,综合考虑划分甲乙两个级别,由12支甲级队(分两组),18支乙级队(分三组)分组分级别进行小组循环赛,以循环赛各场胜负及进失球数积分来排列名次,这就更不科学,应该将小组前两名(网强或六强)进入复赛淘汰制,分出决赛冠亚军的联赛制度才更为合理。

同时,我们认为应将一年一赛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改为一年两赛,与学校上下两学期相结合,达到以赛促效,大力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足球比赛,促进校园足球运动氛围形成。

2.足球场地制约活动开展

如前所述,灵武市38所中小学在器材配备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在足球适用场地面积上,特别是塑胶化、标准化足球场地建设方面,只有21所学校有塑胶操场,其他17所农村小学都是沙土操场。学生校园足球运动对抗性强,地面不平整等对活动开展形成安全隐患,并制约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

3.缺乏专业的足球教师进行教学

根据对灵武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的调查,全市各校足球专业的教师18名,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4.3%。也就是说,目前在学校教足球课的教师中,足球专业出身的教师只占极少部分,且存在向大城市调动流失的可能性,就如灵武市五小体育教练关永楠老师被广州恒大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高薪聘请为小学生足球队指导教练。

我们每年都聘请外省知名教授、专家来培训各校的足球教练员,但是,毕竟这些体育教师不是足球专业的。由于教师水平有限,虽经过速成式的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在足球普及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遇到发展瓶颈,制约校园足球的深入发展。

4.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衔接不畅导致足球人才流失

我市这儿年开展的校园足球联赛确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足球苗子,有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非常喜欢足球运动。但是,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许多有潜力的足球苗子都陆续放弃自己喜欢的足球,不能持续下去。

很多家长反映,他们乐意让孩子多踢踢球,但是到了升学的时候,平时在孩子身上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的足球特长对升学没有丝毫用处。面对这些情况,尽管我市在中考时对足球特长生有照顾分数,但毕竟受益学生不多,而高考对足球特长生几乎没有优惠政策。所以,我们不能责怪家长功利性的想法,但这确实影响到对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态度,也是小学一初中一高中一大学衔接不畅导致足球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灵武市教育体育系统在整整五年多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中,就校园足球管理机制、训练方法、安全保障、师资培训、社会的认同和家长的支持等问题,不断实践、反思、总结以提升、创新、发展。我们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制约我市校园足球运动深入发展的瓶颈,科学合理地拟定新阶段的发展对策,不断推进灵武市足球运动走出宁夏,走向全国。

1.完善组织保障,构建管理网络

灵武市建设并完善了足球协会制度,统筹安排市级中小学足球联赛事宜。各学校都要建立校长一把手负责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构建校长——主任——体育教师——班主任的校园足球管理网络,积极组建班级足球队和校队,主动开展校内班级、年级间的足球比赛,培养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2.保证训练时间,提高身体素质

各学校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足球体育课,各班利用中午大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足球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每天训练时间达到一小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足球队分别利用每天放学后、周六日和寒暑假进行集中训练。

3.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培训措施

教育、人事、编制等主管部门通过每年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指标,专门招收足球专业体育特岗教师充实各个农村小学,提高全市体育教师中足球专业人才比例。还可以通过聘请外省专业教授、足球专家等来培训各校现有体育教练员,实现专家引领、以赛代训、实施梯队训练,保证队伍的持续性、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等多种途径来狠抓校园足球工作的落实。

4.加大经费投入,打造特色学校

我市还有17所农村小学没有实现足球运动操场塑胶化、标准化,都是沙土操场,地面不平整,给学生开展足球运动带来安全隐患。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小学足球运动操场,配备足球体育器材,支付训练、比赛、租车、服装等费用。

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打造体育运动“一校一品”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如灵武市二中的“快乐足球队”、多米诺骨牌和机器人比赛等特色活动,灵武市第五小学开展的“足球基地、乒乓球基地”建设,灵武市西渠小学开展的“抖空竹”特色活动,以及郝家桥小学开展的“绳舞飞扬”跳绳和杜木桥回小开展的“竹竿舞”特色活动。

5.让足球走进体育课、走进班级、走进课外活动

各学校要把“快乐足球”理念纳入校本课程,在足球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不同学段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足球训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各学校要积极组建班级足球队,每学期组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班级足球对抗赛,在活动中发现足球苗子,及时补充到校足球队当中。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踢足球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颠球、扑球、荡球、传球、头顶球、带球过人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学后,人手一球的学生可以与家长、同伴一起快乐地踢球,实现校园足球向家庭、社区、社会的辐射。

6.健全联赛机制,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

逐步完善校园足球运动联赛机制,组织足球专业人员结合国际足球比赛惯例,拟定适合我市开展校园足球运动联赛的比赛规则和奖励办法,积极开展“一年两赛”的联赛机制和规则制定。严令杜绝全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比赛弃权和联赛中途退出的现象,考虑实行参赛即积1分,弃权倒扣分的联赛积分制度,并与最终排名、奖罚相挂钩;尽量减少分组,杜绝联赛“赶进度”的做法,增加联赛比赛场次,增加各校足球队学习交流和锻炼的机会。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8

前言

战术意识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活动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它使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情况,获得场上的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意识也是衡量足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个标志。战术意识要通过战术行动来体现。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和足球技能一样是在足球训练、比赛等实例活动中获得和提高的。

一、战术意识的概念研究综述

我们必须真正搞清足球战术意识的概念才能知道采用何种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

关于战术意识比较准确的概念是:“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具的战术素养。是运动员在复杂、多变、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迅速而又正确地决定自己行动方案的能力。”其它的一些定义在含义上都与上述概念基本一致,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例如:“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遵循比赛规律,根据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反映,对比赛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有效行动”。“足球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足球竞赛的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地决定自己与同伴配合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足球战术意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的实践中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足球运动竞赛规律的特殊机能能力,是运动员进行战术活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足球运动员在发挥技术的过程中,支配自己行动的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彼我双方的情况,正确地运用技术的能力,也是一个运动员是否成熟和有无经验的表现。”

二、战术意识的内容

在弄清战术意识的概念后,再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战术意识的内容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析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述:从足球比赛的标准来看:足球战术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防守意识和攻防转换意识。

从战术意识层面上来看:足球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

将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内容进一步分析可知:足球战术意识包括(1)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动员的判断能力。(3)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能力。(4)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三、战术意识的培养

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训练和比赛逐步形成和完善。

1.战术训练要符合实战要求。进行战术训练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战术训练的内容都是比赛部分情况的模拟,练习时双方互为对立面,双方都按照实战要求去练,这对练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战术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教练员在部署训练时,及时督促检查,运动员也要自觉地按照实战要求来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2.在实践中提高战术意识。比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运动员参加比赛与各种类型打法的对手交锋,经受实战的锻炼和考核,从中学会了处理各种情况的办法,获得了实战的直接经验,培养了战术意识。在实战中培养战术意识应该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独立作战的能力。在制定战术计划时要启发运动员独立思考,独立地分析主观和客观情况,在战术上提出解决办法。在比赛时,除了必要的场外指导,还要给运动员创造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情况的机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有益的。

(2)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观察和分析能力。要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提高,关键是提高他们场上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强调运动员抬头观察的习惯。无论是对有球队员还是无球队员,都要强调多抬头观察场上的情况不要只顾看球,要扩宽视野。当然,加强技术训练是根本,要使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能够自如运用技术,并达到用眼睛的余光来看球,以随时观察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做出应变的反应,同时,在平时的训练及教学比赛中多向运动员提出问题或者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时向运动员提出,并让运动员独立分析和回答,然后教练员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指导,这样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养成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运动员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作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行动能力。 (3)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就是培养他们在比赛中根据场上主客双方的实际情况,对比赛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实施战术行动。如根据对手的控球情况和对方同伴的跑位路线来判断对方将会采取的战术配合,如是准备短传或是长传打身后等,最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往前拦截或回收。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比赛经验,通过在实践或模仿比赛的训练来培养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因为,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以往经历过或感知过的情景或经验的基础上的。运动员的经验越丰富,判断能力也会越正确。因为每一次经验都是运动员对无数次错误经历的总结。因此,必须多让青少年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各种不同风格和千变万化的比赛中锻炼,以积累经验,并通过丰富的经验形成正确的战术思维活动,才能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正确战术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4)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出色的运动员恰恰能够具备这种能力,而一般的运动员往往缺乏的也是这种能力。出色的运动员往往能够随机应变。如一个射手在准备用脚内侧推射守门员的右侧球门,而在起脚前的瞬间发现守门员已经先往右侧移动,立即改用脚背外侧射守门员的左侧,这种情况在射手和球星们身上经常出现。再比如在赛前准备会上,估计对方打防守反击而我方采取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但在比赛中发觉对方全线压出与我方打对攻,这时场上队员就要及时调整战术,通过l一2次的短传配合后,迅速发动长传快攻,打对方身后,以上这些都是运动员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的具体表现。如何才能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首先扩宽运动员的视野,主要是视觉信号,如看教练员手势,做各种有球和无球,前后左右的移动;其次通过传球和运球,传球和突破及射门和传球的结合训练,也就是说传中有突、射中有传,并且都是最后一刹那完成。如正准备传球时,发现该球员已处在不利的位置,马上做出运球或突破,重新选择出球点;第三在训练比赛中,接信号马上变换打法的训练。通过以上强化提高训练,能迅速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改变技、战术行动的能力。

(5)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是提高战术意识水平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足球运动也不例外,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驾驭它,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技术、战术等各方面去掌握熟悉和理解足球,才能掌握足球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它的规律,运动员的各方面水平才能提高,包括战术意识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对可能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术思维和预见。只有在正确的战术思维支配下,才能做出正确的战术行动。因此,必须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规律的理解,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水平。

(6)注意总结经验。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还必需通过总结把体会、感受、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得到了深化,提高。有的运动员注意总结,善于总结,比赛越打越聪明;有的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少,但不注意或不善于总结,虽然有些经验,但战术意识提高却不明显。

(7)进行念动训练。念动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的方法,它是通过想象和回忆来强化技术、战术。由于战术意识的培养与运动员表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而这些表象的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多练,还要多想,想与练相结合使想象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进行念动训练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个重要的途径。在进行念动训练时,可以回忆比赛时的战术运用情况,也可以设想一些情况在头脑中演练等。此外,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运动员观察比赛,进行战例的分析、研究等,也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战术训练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教练员应督促检查,而运动员也要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

2.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应在实践中从独立作战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及时改变技战术行动能力,对足球运动规律的理解能力,总结经验以及进行念动训练这七个途径人手。

足球论文7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9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在相同年龄组的青少年足球运动队中,由于出生月份的不同,距选择日越近的运动员,较距选择日较远的运动员有较大的身心成熟优势,易被教练作为有“早期才能”的队员入选高一级运动队。从而造成选材上的偏差。因此,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旨在加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选材;青少年;足球;早熟

1问题的提出

年龄因素一般是指与运动员选材有关的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发展却不是同步的。在运动员选材中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日历年龄是指从出生开始计算的年龄,反映了人生命过程的实际年龄;生物年龄是指人体生长发育的年龄,反映了每个个体生长的快慢,也就是人体实际生长的年龄。目前,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中,常通过严查日历年龄,结合测试运动员骨龄的方法来判断其生物年龄进行分组训练,以杜绝瞒报、虚报出生日期,防止早熟型选手进入同年或低年组参赛。然而,在同一年龄组中,由于选拔日期的时段性(通常同龄人选的范围是从当年1月l日一l2月3l日),也会出现运动员的出生间距可相差1个~l2个月的生长优势,同样也存在着早熟差异。如距选择31期越近的运动员(如1月一3月出生)比距选择日期较远(10一l2月出生)的运动员有较大的相对年龄(月龄)优势和身体早熟。因此,在同龄组选材中,如果我们不进行有效的相对年龄控制,必会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尤其是儿少年龄组运动员的初级选材将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已显示,早熟型选手一般出成绩较早,往往可以成为少年比赛的优胜者,但大多数成绩不稳定,保持时间不长,甚至很快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以至最终达不到优异成绩而被过早淘汰,成材率较低。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在同年龄组中早熟优势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同年不同月的年龄因素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中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调控,旨在加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成材率。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黄石体育运动学校足球学校,在一间注册的960名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人选高一级运动队时的出生月龄(日历年龄)。为防止调查数据组出现重复性,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我们选择ul1、U13、U15、U17四个奇数级别的年龄组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别是:1)在一,20~,20~,20一20,四个年度期间的U11、U13、U15、U17四个年龄组,每组30人,共480人;2)在一,97年一,98年一,一20,四个年度期间,ull、U13、U15、U17四个年龄组,每组30人,共480人。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综述法,逻辑推理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统计的结果见表1一表8和图1~图4。从各图表中的数据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选的人数和他们的出生月份之间呈现明显的偏态分布,其具体分析如下:

3.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年一,年一,年一年,1999年~年4个年度期间,U11、U13、U15、U17四个年龄组的运动员出生日集中在8月~10月份的人数最多,共达189人,较出生在5月~7月的运动员(69人)多达46.5%,且经样本率的检验,T=12.7,P(2)tO.01(478)=2.586,故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2000年以前,黄石足球学校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分组年龄标准是以当年的8月1日为起始点,结束于次年7月31日。这样就形成出生月份(8月一10月)越靠近挑选日的运动员,较出生月份(5月一7月)远离挑选日的运动员有接近长9个月的.生长优势,因而他们的身材高大,身体粗壮,发育成熟,更容易被教练员挑选为主力队员而进行比赛,从而使这种年龄早熟优势持续发生在以后的几个年龄组中,进而出现统计意义上的偏态现象。

3.2从图1~图3看出:在2000年一年,2001年~年,2002年~年,2003年年,四个年度的选拔年中,U11、U13、U15三个年龄组运动员的月龄分布也星现不对称性,但其峰值却都出现在1月~3月份出生的队员。从表2看出,其总人数是126人,较10月12月出生的运动员(67人)多达30.6%,且经样本率的检验,T=7.13,P(2)tO.0l(358)=2.586,故P<0.0l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从表3

看出,在转换第一年2000年~2001年期间,人选运动员的人数在该年龄组中不到一年的时间,从1999年一2000年集中在8月~l0月出生39人,突然下降到当年的19人,而1月~3月出生队员却增加14人,其减增率分别高达105%和70%。其中出生在1月~3月的人数(34人)也比出生日在8月~l0月的人数(19人)高达28.3%,同时也较10月一12月出生的人数(16人)多达36%。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高度转换率的原因是:2000年黄石足校根据湖北省足协提出的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注册年龄与参赛资格的有关决议精神,以及为和国际足联指定的各年龄组参赛标准的指导方针接轨,从在2000年起,采用以当年的1月1日作为开始选择日期,结束于同年的12月31El。这样,由于选择日期的变化,从而出现Ull、U13、U15三个年龄组的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人选月龄也发生戏剧性变化。导致有“才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突然集中在1月~3月出生,而8月一10月和l0月~l2月出生的“才能”运动员却突然减少。这一变化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推断:距挑选日越近的运动员(1月~3月),由于他们在同龄组中较出生口迟(10月~l2月)的运动员身心发育以及社会经验七更成熟,因而在比赛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稳定的心理状态,强烈的取胜欲望和号召力,以及充沛的体力与更好的理解动作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容易被教练选中而人选高一级运动队。而在选择年出生较晚的运动员,由于他们发育较晚,使他们相对具有生物和心理年龄上的劣势,从而导致许多有潜在才能且晚智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被简单的经验性选材淘汰,进而使他们失去高水平训练与比赛的锻炼机会,造成目前选材中人力物力的损失。从表4看出,分组年龄越小,这种趋势表现得越明显。进一步我们对湖北省体校,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院,华中师大体育系,以及武汉市香梅、惠伟、仁登6所足球学校,在2003~2004赛季注册的ull、U13、U15三个年龄组的450名运动员进行月龄调查也得出,1月~3月出生人数比10月一12月多104人,且经样本率的检验,T=11,P(2)to.01(448)=2.586,故P<0.O1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推断。因此,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中。不能仅凭借其身心发育的优势就经验性地作为判别“有才”和“无才”的标准,否则会陷人选材的误区。

3.3从表6看出:对U17组运动员来说,在i变选择日期从8月到1月前后,在2000年~2004年的四个年度中,出生日期的转换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人数在8月~10月出生的运动员37人,反而比1月~3月出生的32人多5人。且其图4最高峰值和1996年一2000年的峰值也拟合较好,并未受身体早熟倾向性的干扰。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出生日期在第1、第2季度(1月~7月)的一部分运动员,可能从11岁开始到l7岁之前,由于生物发育的劣势已被身体早熟标准淘汰。

所以,目前筛选出U17组的足球运动员可能并不代表该年龄段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论什么月份出生的运动员,经过多年的生长发育,到l7岁时身心发育已接近结束,因此,由青春期自然增长形成的身体早熟潜在优势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lO年左右(足球运动员的始训年龄一般是6岁一7岁)的各种训练和比赛诱发与促进作用的磨练,精选出独立于生物年龄之外真正具有足球潜质的运动员。从对湖北省6所足球学校,在2003年一2004赛季注册的U龄组的130名运动员进行的月龄调查,也得出相似的结论,见表7。国外有文献报导,足球运动员从始训开始,经过l0年左右的系统训练,在l6岁后才能才显露出来,这时是进入顶级球对的分水岭。这也就足说,在l6岁~l8岁期间的精选尤为关键,它完全是剔除生物学上早熟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选材,因而成才率更高。另外,我们从图4也可看出,在1996年~2000年的4年中,U17组运动员的出生日期的分布也非单峰偏态,而是近似双峰,且两峰最高点出现是在1月和7月~8月份之间,再从表8也可看出,其各月份出生的运动员人数离散度较小,均值接近。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推断。

3.4出现上述年龄月份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际足联对青少年足球比赛是以各年龄段(组)为参赛标准。虽然这可防止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早期成人化和专项化训练,有利于他们系统健康的发展,但也势必造成在选拔运动员的过程中,出现以l2个月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的筛选过程。从而形成依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心早熟为主要条件,而不是以技能主导类项群青少年运动员主要应注重潜在技、战术的进步,以及其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为归因的选材观点。所以,导致目前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出现注重选拔以身心早熟为基础的所谓早期“才能”的运动员倾向。由于足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竞争性项目,在青少年时期已展示出高度的竞争性,因此,为保证足球运动健康的发展,在初选、复选和精选阶段(16岁一l8岁)真正选拔出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各级足协、教练和父母应共同制定一个系统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规划,为所有参加试训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供一个公平挑选的机会。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当挑选各组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日历年龄划定在当年8月1日到明年的7月31日时,统计结果显示:在1996年一2000年四个年度期间,U11、U13、U15、U17四个年龄组的运动员出生日在8月~10月份的人数最多,而在5月~7月的人数最少。然而,在2000年改变选择日为当年1月一l2月后,统计结果发现,在2000年~2004年四个年度期间,IJ11、U13、U15三个年龄组的运动员大都出生在1月一3月,而l0月~l2月最少。这说明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中,距挑选日期越近的运动员,由于他们较距挑选日远的运动员有近9个月的生长优势,因而他们的身体及心理发育更加成熟,容易被教练作为有“才能”的运动员人选。

4.1.2对U17组足球运动员来说,当改变挑选年的月份标准后,其转换率(从8月到1月)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一种可能是由于出生在1月一3月的大部分运动员从l1岁开始到17岁已被“身体早熟”的选材标准逐渐淘汰;另一种可能是生长到l7岁时,青春发育已近结束,因而是剔除早熟因素后,选拔出真正具有潜质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4.1.3年龄月份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的倾向性,是由于国际足联规定的按各年龄段(组)进行分级比赛造成。从而使足球运动从儿少起就按年龄分组进行训练和比赛,以至出现身体早熟的选材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4.2建议

在选择年中,由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出生日期有将近1年的差别,就给身体早熟的运动员在选材方面带来相对的利益。即不是以运动员的技战术指标发展的潜质为选材标准,而倾向于身心早熟,从而导致在选材标准上发生本质的变化,使许多真正具有足球天赋的儿童少年落选,而且此观念已成为目前教练选择有“才能”运动员的主要特征。我们认为,在足球比赛中,只要赛制的等级是按年龄分组,那么这种偏见将会继续存在。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调控这种偏见的建议:

4.2.1首先应使教练员、足协官员和父母对身体早熟在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中的影响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他们已存在多年的感知运动员“才能”和预测其成功的思维模式,用动态全面的观点,对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加大对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协调性在选材中的权重,尽可能消除由身心早熟带来在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方面的优势影响。

4.2.2在不改变训练比赛年龄分组的条件下,可缩小分组月龄的范围。如可按原年龄范围的一半,1/4或其1/3分组,这不仅将能最优化控制出生月份对运动员选材的影响,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质量。

上一篇:形容女人生日的词语下一篇:关于更换锅炉的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