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2024-05-21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共8篇)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关注全体,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因材施教,有效互动;达成目标,当堂检测。

一直以来我们的校长就给我们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不要在课下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点被我们遗忘了。现在加班加点成了“时尚”,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如牛毛,似乎不参加补习班就“out”了。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补习班是非常“必须”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是不高效的。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韩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因此教师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因此要体现小组的合作和教学的高效性,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效的导学案就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导学案在导学部分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趣味性强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一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学案在知识的衔接上要多多下功夫,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 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课题内容而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起到学生都能够参与并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最后在练习和达标测试的习题选取上要下功夫,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层次,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们追求的改革目标。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要求学生要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第二天早上课代表收齐交教师(时间充足,教师阅批,若来不及课代表代阅),上课前课代表来拿走发给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牵头互批互改,互帮互助。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之后请小组代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解决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发下导学案的达标测试,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放学前由课代表取回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此时能力差的学生是没有作业的。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 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以便在下个班级或以后的教学中修正,达到更佳的效果。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要求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对所使用后的导学案进行整理,整理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进行重新的认识,及时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备课组都是将导学案的主要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各个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编写的讲学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题目的设置也达到了帮助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有的题目设置就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甚至跟作业本等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发生重复,降低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5、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四、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后,我们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也适用导学案的形式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篇2

一、动态生成目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分析

第一, 教学生成有形式化、程序化倾向。很多教师上课时, 过于注重课堂上的表面热闹, 忽视了生成教学的本来目的。例如, 很多教师都采用“导入———划分小组———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小组汇报结果———得出结论———迁移提高———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很多时候客观上造成了为活跃而活跃的现象, 甚至有些作秀的嫌疑。

第二,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恰当。真正的问题必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在现实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或者是目的性不强, 或者是问题密度不科学, 还有就是设计的问题太难, 学生无法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问题。

第三, 由于生成过于随意导致课堂失控。例如, 在处理“浓硫酸能使铁铝钝化”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首先演示将铁放入浓硫酸,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同时解释:“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 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氧化膜究竟是氧化铁、氧化亚铁还是四氧化三铁呢?”教师表扬了该生积极思考的态度, 然后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氧化膜的成分上, 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实际上, 钝化的机理不是在课堂上几句话就能交代清楚的, 教师这样处理明显是对教学生成的错误解读。

(二) 原因分析

1. 教师观念问题

应试教育以书本、教师和知识这三个方面为中心, 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观。有些教师为确保教学的流畅性, 强化对课堂的控制, 强化教师的作用, 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

2. 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弹性预设

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设计了一系列生成式的学习形式, 诸如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从表面看, 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架内进行的, 课堂表面上看也是一动到底, 但实质上, 只是机械化的操作过程。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刚性的预设:教学按确定路线展开, 没有学生的生成余地, 缺乏弹性预设。

3. 教师缺乏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中, 尽管师生都是教学生成的主体, 但老师作为设计者、引领者, 其作用是决定性的。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可能不在教师的设想之内,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很多教师就是由于教学智慧不足, 白白错过了精彩的生成机会。

4. 课堂评价问题

部分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踊跃提问、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的课堂氛围, 对学生的问题、答案采取一味肯定的态度。为了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不做客观的评价与引领, 也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 不能提供解决的策略, 不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提问就成了一种形式, 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比“不问”更可怕。

二、对策与建议

(一) 观念预约生成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让教学在生成中高效”的教学观念会预约教学生成。所有的教学活动, 都要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有效思考、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对课堂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只有认识到它的存在, 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动态生成教学提倡教学过程的师生交流、多向互动, 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最主要、最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是来自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 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在互动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因此知识的传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不再枯燥和僵化。

(二) 氛围营造生成

在民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自然会流露出真实的想法。这样, 才能实现师生互动, 有效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针对学生好奇、好强等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择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 以新颖别致的方式提问, 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融入问题情境中,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例如, 在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演示完成后, 学生已被实验现象深深地吸引住, 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 (1) 黑色的物质为什么会体积膨胀并产生多孔海绵状, 这类似于我们生活中什么物质的制作过程? (2) 蔗糖遇到浓硫酸变黑, 生成的物质是什么?黑色物质和浓硫酸产生的大量气体到底是什么?如何验证各产物的方法和顺序?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3) 所得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结论?设置了这些有梯度的问题和这么有趣的情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带入了学习探究的状态中。

(三) 错误激发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如果能善待错误, 巧妙利用错误, 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例如, 有一道电化学习题:在电解含有Cu2+、Fe3+两种离子的溶液时, 可通过放电顺序比较金属的活泼性, 现象为阴极没有得到红色的单质铜。有的学生认为Fe3+比Cu2+更容易在阴极得到电子, 所以铁的金属活泼性比铜强。这时, 教师就要抓住这个错误来生成新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错误原因, 在探究中得出正确答案:比较铜和铁的活泼性, 不能用Fe3+, 而应比较Cu2+、Fe2+得电子能力的大小。Cu2+与Fe2+比更易于得电子, 这样就可以得出“两者的金属性强弱与活动顺序表一致”这个结论。可见, 巧用学生的“错误”,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捕捉实现生成

生成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而是需要教师下一番“捕捉”的功夫。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是丰富的, 但这些信息有些是有效的, 有些是无效的, 而且信息也会瞬间转逝。这就需要教师做出细心的观察、揣摩和判断,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让其成为生成性资源。例如, 在“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教学片断中, 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1:在溴乙烷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有淡黄色沉淀产生。方案2:先在溴乙烷中滴加氯水, 再加四氯化碳, 振荡、静置后, 观察到下层液体呈橙红色。 (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 就很自然地沿用了原有的知识, 而忽略了新的情境) 方案1的实验结果:没有明显的现象;方案2的实验结果:没有明显的现象, 并且没有分层现象。这时学生感到很疑惑, 为了进一步深化动态生成, 教师趁机追问: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 为什么方案1和2中没有产生预期的现象呢?学生讨论后, 某学生提出:溴乙烷是非电解质, 其中的溴元素不是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 所以加硝酸银溶液不会产生沉淀, 滴加氯水也不能将溴置换出来。这样, 学生经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找到了问题的本质: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 应先使溴原子转化为溴离子。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0-02

作为起始学科的初中化学,能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应有的科学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化学教学能否优质高效。因此,从有效教学视角下审视初中化学教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有效教学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被填充的“容器”。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法避免教学效率不高这个问题。新课程主要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求课程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个性的自觉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自身素质欠佳等等的问题,也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低效现象。第一,时间分配不合理。有些教师在课前引入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处理教学重点时很紧张,甚至是草草了事,学生对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第二,教师作用弱化。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应该弱化教师的作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点拨、引导等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下简单的动嘴、动手层次上,真正的思维活动很少,这就造成了教学活动的低质量、低效率;第三,教学程序固定化。一些教师的上课环节固定化了,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总结,都是固定的,教学没有创造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堂上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触动;第四,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往往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简单式代替深入的能诊断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是课堂教学低质低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

要克服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失当等问题,就必须做好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有效起来。而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好的集体备课主要应分为四步来进行:第一是集中备课。即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备课。首先,主讲教师系统的谈自己教学想法。主要围绕教材理解、大纲领悟、目标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进行。其次,同学科教师与主讲教师讨论。最后,教研组长把大家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较科学的教学设计。第二,主讲教师按照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方案实施教学。本学科教师听课。第三,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实际的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优化教案。通过同学科教师的讨论,经过主讲教师的反思,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去粗取精,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问题,例如,换汤不要药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固定化等。要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讲授“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交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讨论,他们给出了设计方案:(1)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置,如果过几天后发生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2)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3)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4)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经过学生的探究(教师跟进启发、引导、点拨),他们获得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2.让学生自主交往

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集思广益,求得问题的高效解决。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肩负起引导、监控学生自主交往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处理“哪里来的煤气?”这一问题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营造问题情境:(视频画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农村。女孩:“爸爸,这天气,太冷了,咱们烤火吧”。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炉火熊熊,打开门窗。女孩:“爸爸,不要开门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门窗紧闭,会煤气中毒的。”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教师出示问题:在密闭的容器中:①3gC与10gO2②3gC与2gO2③3gC与6gO2,如果它们充分反应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生成CO2时, m(C):m(O2)=3:8,生成CO时, m(C):m(O2)=3:4,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点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三、面向全体学生是根本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看教学活动使多少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因此,教师不能仅仅盯着一部分尖子学生更要关注多数学生中等生、差生。在设置问题时,要体现分层思想, 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现的欲望就要给他们机会, 必要时还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 帮助理清表达思路,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 要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 否则的话,差生就会沦为“看客”。对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组,教师要多加关注,及时的进行必要的讲解、引导与点拨,使它们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木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年第6期.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3 版.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篇4

【摘要】

目前针对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以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基本教育模式,本人认为非常适合思维导图的引入,在利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是对于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并且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的环节,也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的实践,对化学教学是极为有益的。【关键词】: 思维导图 化学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在短暂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对自我受教育过程的反思回忆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的敬业能极大地感染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工作态度也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爱屋及乌蔓延至对学科的喜爱。学生受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处于反反复复,痛苦不堪,无法放弃,却无从下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师的太过溺爱,包办了学生自己动手的部分,帮学生总结详尽的知识点,设计习题,表面看似为学生省下时间,其实学生疲于应付差事,没有精力和时间对知识点认真的掌握,大量印刷的复习纲要知识点,总是在背在记,却收效甚微。我总感觉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常规的考前复习往往总是把书或者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然而能够做完这些工作的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完的同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到考试后却发现很多题目考前都在课堂上辅导过很多遍了,学生考试的时候却任然不会,这就说明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效率非常的低下,很多都是无效劳动,反反复复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会的一直会,不会的下次考试还不会。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但是内容上已经基本有了化学上的大致骨架和雏形,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的学习就是为化学的框架填上血肉和羽翼使其不断丰满完善。

根据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和内容理论与实验兼顾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让学生来统筹掌握的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及及时的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散思维,学会看书,学会学习是极为有必要和有效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习效果的改进和知识结构的梳理有很大帮助。

二、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 1 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功效。

三、实际操作

网络生成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如果一味的利用软件就又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准备笔,纸一张。

思维导图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以某个起点为中心,然后分类发散发展扩展开来,在制作的过程中边思索,边发散,最后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完善,在进行修剪。

本人在晚自习过程中分别在两个班做了实验和对比,以一氧化碳学习之友的课后练习为检验标准,一个班采用先做后讲解,另一个班采取先画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练习。

这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CO与CO2的性质: 下面是我利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图1

图2

四、测试结果

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出思维导图后,因为练习答案都能从黑板上找出,学生练习完成速度极快。

另一个直接开始辅导做练习的班则进度缓慢,学生学习出现分层,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做完,学习比较吃力的不是很快胡编乱造,就是做的很慢。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化学现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比较多也比较琐碎,像一堆乱麻,初三化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学生能较快从入门到熟练掌握,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就导致落后。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

五、反思

1、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所有教学方法教法,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做复习专题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方法来提高效率,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总结归纳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逐渐培养成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学生接受并熟练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

3、除了学习,其他的事物也可以使用和推广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思维导图从理论上讲对任何应用它的人都有好处,其应用的领域从学习到复习再到规划,会议记录几乎是无所不在。希望能将这个方法推广,发散式的思维要比传统的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再印复习内容不如放手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完全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掌握情况,再由老师引导完善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5

篇一: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3个月的“国培”学习,在教学中我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 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1、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①。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②。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 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③。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

篇二: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兴趣: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平洋”的份了,学生哈哈大笑。

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我校演讲的林老师的启发,我就经常对学生说:“你敢不敢喊老师‘我爱你’,怕什么?你是老师的孩子。”

2、激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3、契机: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新的任课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晚自习快下课时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册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

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4、悬念: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5、规矩: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课堂新授教学时,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最本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话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

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黄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篇三: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一门课程,也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学生能否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且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绞尽脑汁设计好每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化学,去体味化学知识。

化学,虽属理科,但又是理科中的文科。许多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化学用语都需要记忆,这些知识是为今后学习化学打基础的,若不熟练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续学习化学,严重者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让学生学习化学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实验操作,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老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力度,既要精心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又要组织学生参加分组实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化学知识点也得到很好的掌握,学生这样学到的东西比你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照本宣科地讲解实验强百倍。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优秀生来说也不一定根深蒂固,何况学困生呢?现在,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来达到成绩共同提高的目的,化学分组实验操作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讲解“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内容时,我先备好导学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分组实验,要求每组成员对每个探究步骤进行认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学生明白了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层以及哪一层温度最高,也深刻记住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因受实验器材限制或药品等原因,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演示成功或学生能分组实验,遇到这种情况,我原则上是能做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绝不放过每一个操作,也许就这个操作,也许就在这一瞬间,他能看到的现象也许就会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对于失败的或不能演示的操作,我也要千方百计地借助课件进行演示。例如,在讲解“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时,明知演示实验不能成功,但我不放弃,起码学生看到现象能知道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这绝非同死记硬背效果一样。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不能上升约五分之一?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分析了我失败的原因,学生对这节课内容也得到牢固掌握。

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点难免枯燥无味,内容多,难记忆,可又是重点,我们不妨巧设记忆,使其趣味性,让学生容易记住,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课堂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譬如,空气里成分按体积计算可这样巧记,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零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需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又如在地壳中排在前八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学生不易记住,我用一句生动诙谐的语言表示出来,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金(氢),能使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地壳中排在前八位元素名称。

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可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去巧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内容多的知识点特别适用,例如让学生识记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可谓难上加难,而且容易混淆,不如给学生编口诀,即一价钾钠氯氢银,还有硝酸、氢氧和铵根;二价氧钙钡镁锌,还有硫酸、碳酸根;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正负价,要分清,莫忘单质价为零。通过背诵口诀,再多做练习,学生肯定会把最基本的化合价记准。

类似的例子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

初中化学教学随笔 篇6

车力中学

吴鸿鹏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几年的教学让我深有感触。在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值得深思。

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课,是老师们都觉得难以成功驾驭的课堂,通常是老师喊破嗓子,学生糊糊涂涂做实验,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凑热闹,重点知识及注意的问题没掌握,老师也白费劲,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收获。下面我对自己的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进行分析,让大家体会一下实验后随想这个环节在分组实验课上的妙处。

学了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后,学生对怎样制取二氧化碳已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自动手操作练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分组实验课,实验目的是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实验用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课堂设计为几个环节:复习旧课——明确实验目的、重点、难点——动手实验——实验反思。实验前老师把这四个环节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按环节进行,老师巡视指导,课堂中学生思考、讨论、相互合作顺利地完成实验目的,特别是在实验反思中,学生积极发言,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反思实验的成功之处,操作的正误,实验失误的原因等,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良多。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一、实验反思环节设计得好,在这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本节实验课的设计意图得以升华。实验反思,即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的失误原因进行思考,总结归纳,从中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反思环节中,真正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反思环节中,我说:“同学们,下面你们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如果你实验失败了,请找失败的原因。先由第一组的开始。第一组的姜一南同学说:“我们组先收集不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反思后,可能是稀盐酸量不够,后来加了酸,就很快收集满了。”接着杨志宏举手了,我让他发言,“老师,姜一楠加酸时,手心没有向着标签。”我马上表扬了他的细心观察,并向全班同学强调“倾倒液体药品时,手心要向着标签,为什么?杨志宏你来说说” 杨志宏准切地回答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我逐一让他们回答,第二组的于佳慧反思到自己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结果因装置漏气,收集不到二氧化碳;第三组的金枝说他们组先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发现反应一会就停止了,后来换了稀盐酸才集满一瓶,每个组的同学都踊跃反思,在他们的话题中有些是我预想到的,也有连我都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等等,从同学们的积极反思与发言中,我发现了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已达成,重、难点也突破了。我暗暗庆幸,我没有自己去帮他们归纳总结,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发现去思考,才有这节课的成功。这正是实验反思的妙处。

二、放手学生去实验。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第一位的,课堂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能放手学生去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些都在学生实验反思中得以升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反思仅局限于本组,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他组的优点和缺点,相互指正,相互学习,实验反思会更有活力,效果会更好。

初中化学教学审视论文 篇7

史前先民以与兽斗、 与人博为安身立命的本领。 因此, 散打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先民生产生活的时期。 散打项目攻击对抗性极强, 这要求运动员拥有强健的体魄与钢铁般的意志。 所以, 散打自出现起就列为“勇敢者的游戏”。 三十余载, 散打项目自正式出现至今, 规则与形式变迁多次, 但是其追求速度、力量、攻击性的完美契合的项目特点与阳刚之态却并无变化分毫。

二、散打运动社会价值的二元性

人们对于散打所产生的社会功用与价值褒贬不一。 一些人认为散打滋生了暴力事件的频发, 他们对散打的社会性发展价值采取了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不言自明, 在肯定散打运动的同时, 认为散打是一种教化人的运动项目, 培养纪律意识、建立自信, 能有效的保护好自己。 对于散打项目, 我们不应片面的审视, 不能过分夸大其负面效应, 也不能仅从正面价值出发, 而忽视了其短板。

(一) 正面教化效应

1.身体素质 ———参与者的叙事推力。 散打项目以项群理论的观点来看, 它是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 以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划分, 散打属于以击打得点或击倒的制胜类项目;若以动作结构的角度来审定, 它则属于多元动作结构当中变异性组合项目;再以运动项目的负荷特点来看, 它强度与量均衡, 心理、生理与智力同等负荷的事项, 这对于习练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力量训练散打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爆发力、瞬间爆发力作为大多数选手的制胜法宝。 赛事期间, 双方运动员由于极力寻找对方空当又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弱项, 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对峙试探状态, 一旦对手空虚处暴露, 定将以闪电流星般的速度进行攻击, 一瞬间从攻击又转回到防守状态, 爆发力能力无法替代。赛场上的胜利如同水桶原理一般, 力量、耐力、爆发力缺一都有可能被对方控制而无法施展, 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制胜的垫脚石。

2.攻击性 ———修炼者的暴力节制。 散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习练之初就不会以置对手于死地为目的, 首先要遵循的是控制自我, 而并非暴力无节制。散打作为一项激烈的身体对抗接触型项目, 赛场即是战场, 视对手为“敌人”, 暴烈踢、打、摔为求得分, 项目特点决定了双方选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创伤。但是当锣鼓声敲响的那一刻, 又要立刻结束攻击, 将自身情绪调整为平稳的状态。从剑拔弩张的激烈时刻跌入平常的生活情绪, 显现出巨大悬殊的情绪落差, 为此运动员要对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到收放自如。 参与者可以有目的性从事散打练习, 它并非暴力无节制, 通过习练反而更有利于自己的暴力控制。

3.坚韧不拔 ———修炼者习得的意志效能。散打就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了造梦舞台, 连带有效增加了习练者的遇事勇敢、抗阻能力、果断判读能力以及机警意识。长期的散打训练, 经常性的处于相互配对的模拟格斗实战, 在较量中摸索自身的不足, 在训练中提高完善自身, 在人格特征中更加贴合社会适应的需要。

4.自信心 ———习练者擢升的内在理路。 散打事项跃然登上体育之坛, 活跃于社会, 其中的益处是吸纳更多习练者参与的重要砝码。习练者有感而发通过习练散打, 将会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青少年时期被称为个人性格习惯与意志品质酿成的黄金时期, 让青少年习练散打技术, 将会使他们更深刻的认识自我、结构自我, 让他们懂得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战胜别人、超越自我、增强自我的认同, 在习练过程中擢升自身的自信心, 构建自我修正意识与认同观念。

5.竞争意识 ———习练者取胜的催化剂。 散打项目的竞赛舞台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大环境的缩影, 竞争性无时无刻不裹挟着人们前行的脚步。成功者总是会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期间, 需要时刻的竞争意识、不断激进的挑战观念。 体育比赛的目的是制胜, 而制胜的内部主要驱动力就是———竞争。 体育运动造就了一个社会竞争的模拟舞台。自始至终, 拳击所操守的都是竞争观念, 使习练者始终奋进, 处于不断超越自我的行军道路上。 引申到社会生活当中, 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以合理有效的进攻方式给予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苦难。

6.智力发展 ———愈演愈烈的修炼需求。 智力的提升伴随着散打习练者的始终, 一味的顽固不化成为技术提高的瓶颈。 赛场就是战场, 可以说“三秒河东, 三秒河西”, 过程中时刻变化无间歇。 稍纵即逝的机会离去时常出现, 又是迅雷掩耳的一记冷拳、似假非假的迎击鞭腿、 突如其来的下潜快摔都有可能提前结束比赛。 高水平的散打运动员必须冷静快速地判断此时此刻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第一时间制定合理的攻防策略并付诸实践, 整个过程在一瞬间结束。 赛事中, 对自身的调整控制显得格外重要, 过于主动的出击, 漏洞过大容易遭受迎击处于不利地位; 过于单一的格斗思维, 容易被对手牵制住而一败涂地。 在智力发展的框架下, 通过散打的练习可以显著提升习练者的遇事反应能力、思维思辨能力、第一时间判断能力。

(二) 负向影响效应

事物矛盾一分为二, 散打运动中的技能滥用就是阻碍前行的负面问题。 社会问题频频发生, 不禁令人思考散打技能应该由什么人来掌握。 在散打赛场上, 很多“散打运动员身上只能看到个性的张扬, 却看不到内敛与礼让”。 散打事项虽然提升了运动员的信心, 让他们掌握技能, 也使得他们性格习惯中的消极部分得以滋生。 散打本身并没有让他们这么做, 而是习练过程中缺乏了正确的引导与自身合理的校正。 暴力无节制, 使得一部分人滥用散打技能, 当成控制别人的资本进而炫耀, 殊不知以武力使别人暂时被动地接受从而获得敬重, 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而存在, 限制了自我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 散打运动久负盛名, 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竞技运动, 通过练习对习练者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终引起的是正面的教化功用, 还是引起负向的影响, 都将由习练者的运用是否贴合于社会发展来决定。 辩证地看待散打运动的社会功用, 以进取、竞争之心不断跃升习练者的散打认知水平, 使其充分认识到散打运动社会价值的二元性特点, 才是有效发挥散打运动正面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审视08年高考试卷中的化学试题 篇8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城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Z是 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应属于实验题范畴,但与往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相比却有较大的变化:往年一般是给出药品、仪器和基本操作,要求考生正确完成某项实验,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而今年的这道题目中,却融合了无机信息题内容,考查重点也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过渡。特别是题目的黄色药品是未知的,仅可推测它大概是金属氧化物。题目新颖,综合度、陌生度更高了,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能力。(2)、(4)两问虽然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但由于变换了角度,难度大大增加。(3)问则完全是元素化合物的命题手法,记得高考曾经考过CuO与C反应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与这里相类似。但本题怪在用MO来完成反应式。许多学生费尽心机地在那里拼命推导MZ是什么物质,花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这也难怪,因为中学涉及的方程式都是具体物质,而命题者又用了“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这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来误导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落入陷阱中。

此外,北京卷、重庆卷等高考化学试题也有类似倾向,在学科内综合方面增大了力度,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如北京理综卷Ⅱ卷中的第26、27,28题的无机板块试题,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中知识板块的界限,将中学常见的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与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思考容量之大,学科内综合程度之高是前所末有的。较高的综合度产生了较高的陌生度,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许多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度较高的试题,不仅凸显了考核能力,也使考核更体现公平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今年化学高考的亮点之二是——强化应用、强化定量。

今年的许多试题都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定量计算,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对中学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化学高考淡化计算几年之后,今年全国化学高考题中计算的分量明显增大了。多数试卷在加大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考核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学计算板块题,而是将化学计算的考核分散到了Ⅰ卷的选择题与Ⅱ卷的非选择题各小题之中,如:全国Ⅰ理综的13题、26.(3)(5)题,北京卷的5题、7题、12题、26.(5)题、27.(4)题28.(4)题等。这样既分散、降低了难度,又强调了化学计算的应用性,更好的发挥了化学计算题的学科功能,提高了化学学科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估计在今后几年之内,化学计算的命题仍将沿用这一思路。

今年化学高考亮点之三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今年高考有更多省市自主命题,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的求变,有的求稳,有的新潮,有的传统,有的追求平稳过渡……。如:全国Ⅰ卷理综化学题与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题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不是全国高考命题组在进行的一组有意的对照尝试吧?

我想,在提倡高考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省独立命题成为趋势,各省高考命题思路、手法与难易不同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一张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猜题、套题、押题的现实,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呢?

下面,谈谈个人对今年高考题的一些疑惑之处:高考是一次非常严肃的考试,它决定了千千万万个考生个人的命运,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很难想像在考题中还会出现严重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但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好好反思。

疑惑之一:科学性问题

例2.(全国Ⅰ卷理综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挑毛病】“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K2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能否氧化Cl-?

根据电极电位判断,K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氧化Cl-的反应是可以发生的。虽然,有关反应并非中学所要求,但作为高考题,严谨性总要考虑吧?何况,多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生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很多高考题不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吗?!那么,根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K2MnO4和KCl的比例,就可以确定出K2MnO4部分作氧化剂与KCl反应,部分发生歧化反应。这样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哪一个更有道理呢?而这恰恰是标准答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例3.(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到FeCl3溶液显示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________,D具有的官能团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

(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很传统的有机框图题,题目难度不大。根据“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C是对甲基苯酚。但命题者却用了另一种有争议的表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这一表述不同于一般中学常见有机推断题的表述:环上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显现出命题者是为了提高陌生度而刻意为之。却不知这一故弄玄虚,使得题目的科学性成了大大的问题。

溴水与苯酚的反应生成三溴苯酚,在中学新旧教材均明确指出:“该反应能定量完成,常用于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此在大学分析化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滴定反应。”既是一个定量反应,也就是说,溴水与苯酚的反应是不产生间位产物的,而且只生成邻、对位都被取代的产物(而不是一溴取代物)。那么,原题的这种表述的科学性就值得质疑了。

这种表述很容易误导学生去推出“C是邻甲基苯酚”的答案。可惜的是,回答“C是邻位甲基苯酚”的学生,并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恰恰是好学生。且不论题目的科学性如何,在此是否失去了高考甄别学生之功能呢?

疑惑之二:严谨性问题

例4.(四川卷理综第6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mol氧气中含有12.04×1023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L

B.1mol臭氧和1.5mol氧气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等体积、浓度均为1mol/L的磷酸和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数之比为3∶1

D.等物质的量的干冰和葡萄糖中所含碳原子数之比为1∶6,氧原子数之比为1∶3

【答案】C

【挑毛病】12.04×1023,这是很不规范的表示。这种表示方法称为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任何一个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数),所以,正确的表示应为:1.204×1024。

高考试题在科学用语上,应该树立典范,应该时刻注意用语的规范化与严谨性,为中学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疑惑之三:题意要明确

仍以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来说,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试题,立意独到,设问新颖。既是实验题,又有无机信息题及无机推断题的影子,所以,令学生感到陌生。可惜,作为高考的试题,既要讲究新颖性,更要讲究区分度,从考后学生反馈情况看,本题在区分度上有严重缺陷,在网络也引起了广泛的非议。本人认为,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命题者的答题要求不够明确所致,如果命题者在(3)中稍作提示“未推导出来的元素可用M或Z代替”,题目的新颖度不变,区分度将大大提高,岂不妙哉!

另外,本题中的(2)问也有些蹊跷——既然需要尾气处理,断开必会造成环境污染,那就不是需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断开的嘛!起码,标准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断开,断开会造成环境污染。”给不给分呢?

疑惑之四:难度的控制

例5.(四川卷理综第29题)下图中A、B、C、D、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molG与足量的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44.8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分析:这里仅就(3)①进行讨论,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按高考惯例,考核同分异构体时,如果同分异构体在四种或四种以内的,有时会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如果在四种以上时,一般会提供几种结构简式,留下2种让考生来填空。近年来,更出现了“任写一种”或“任写两种”这样更简单的命题。本人认为,高考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是合理的,凸显了多年来高考命题老师对中学教学的了解,对学生水平的了解。本题(3)小题的同分异构体共7种(见解析),却要求考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明显偏难了。更遗憾的是,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错了,只写出7种中的6种,用自己都没能正确解答的问题来要求中学生,岂非咄咄怪事?!

新课程改革开始了,高考也在发生改变,它改变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今后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但另一方面,高考命题的水平是否也应进一步提高呢?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下一篇:持续发展-浅谈物业管理处的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