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2024-07-19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共8篇)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1

作者罗振军佟瑞鹏

【摘要】从旅游者自身、景区管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旅游景区事故的主要风险和发生机理,提出旅游景区人群安全容量的测算方法,并以某世博园为对象选取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水平。

【关键词】事故风险;管控能力;旅游景区;安全容量

0 引言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吸引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的原动力。观赏旅游景区是旅游者的终极目的地,其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着旅游产业服务素质和竞争能力,而旅游安全问题是每个旅游景区和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事实证明: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事业的发展,安全是旅游活动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日趋频繁,大量旅游景区处于超载状态,景区环境污染、设施布局混乱、游客体验劣化、服务质量下降等各种问题日益明显,旅游景区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瓶颈”,严重阻碍着旅游景区的正常发展,也制约着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改进和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和事故风险管控能力,已迫在眉睫。

近20年来,我国旅游景区发生过一些旅游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

1986年浙江金华市螽州公园元宵灯会,由于门票脱售,入口处秩序混乱,造成人群踩踏,致使35人死亡,33人受伤。

1991年山西太原市迎泽公园举办“煤海之光”灯展,由于票务管理混乱,10万人涌进只能容纳4万人的公园,在通过一座石桥时秩序混乱,群众绊倒后互相挤压,造成106人死亡,98人受伤。

1994年3月31日,浙江省千岛湖“海瑞号”游船发生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船上32人全部遇难,其中有24名台胞游客,2名导游,6名船上工作人员。“千岛湖事件”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旅游形象,300多个预定到杭州或千岛湖的旅游团队因“千岛湖事件”而取消、减员或改道,一度造成浙江旅游业的衰退,甚至波及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湖北神农溪景区接连在1995年4月23日发生漂流翻船事故,8名台湾游客和3名船工全部死亡;1997年3月12日的翻船事故造成死1人,失踪3人。

1996年3月,广东飞图游乐城一热气球失控,导致一名17岁香港女游客坠地死亡;四川成都开展锦江河漂流,一对母子翻船溺水死亡;北京也曾发生过滑翔中游客被摔死的事件。

1999年10月,上海锦江乐园一台湾游客跳蹦极死亡。

2000年4月16日,天津两少年跳蹦极严重受伤。

1999年10月,贵州马岭和风景区发生令人震惊缆车坠毁事故,死亡14人,受伤22人。

2004年2月5日元宵夜,密云密虹公园发生元宵灯会踩踏事故。事故共造成37人被踩死,24人受伤,引起社会各方面针对旅游景区和大型活动的强烈反响。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发生的强烈地震,在东南亚、南亚海域引发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几十万游客的伤亡。

通过以上事故案例可以看出,旅游景区由于集中汇聚了大量的人群,一旦有事故出现,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及其他原因,极易造成连锁反应,出现常态下不可想象的事故后果,拥挤是造成事故扩大化的最主要原因。

笔者考虑旅游景区事故发生的机理与特征,分析了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的主要因素,提出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测算方法,并选取建立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管控能力。

旅游景区安全重要性

旅游安全问题是旅游活动中多种安全现象的具体表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思想、意识问题,也包括发生在旅游活动各环节或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间的具体的安全事件或安全事故。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较敏感的产业,极易受到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水灾、火灾、异常恶劣气候等;健康因素中的流行性疾病等。它们会对游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旅游资源或导致旅游者改变目的地,从而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损害,有的甚至给旅游景区以致命打击。

旅游安全的重要性不在于其事故数量的大小,而在于该行业的特性和特殊地位,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没有旅游就没有效益,旅游安全既是旅游活动的保障,又是旅游业发展前提。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对于旅游业来说,旅游景区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区安全这个问题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业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在,都需要以旅游安全作保障,由此说明旅游景区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事故风险因素分析

旅游安全风险系统应该表述为:由旅游者自身与旅游景区管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们在旅游安全上,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相互依赖的系统。

2.1 旅游者自身因素

2.1.1 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旅游的本质决定了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以追求精神愉悦与放松为特征和目的,出游动机更多反映了游客易于留恋于山水风景之间而在精神上放松,心理上宽松,行为上自由,通过游玩以期获得休闲、身心愉悦的目的。与此同时为旅游安全潜在隐患引发为意外的灾害,提供了温床及恣意扩大的空间,例如:烟头的随意扔弃、干旱季节里的野炊、野外烧烤等行为引发山林大火等。

2.1.2 旅游项目与个性体验

部分游客刻意追求高风险旅游行为,甚至不顾生命安全而去寻求一种危险刺激,包括:极限运动、峡谷漂流、探险旅游、野外生存等在内的一批惊、险、奇、特旅游项目成为流行时尚。传统的被动旅游的方式已不再被满足,而是纷纷转向主动式、自助式、多文化主题的个性化旅游,主观上愿意选择游客相对疏散的景区,强调刺激和动态参与,单独行动。种种超常规的冒险活动极容易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景区管理因素

2.2.1 安全管理人员

旅游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旅游安全也如此。但是,许多景区管理者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事故不会轻易发生,要么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而组建一个可有可无的安全管理机构,要么干脆为了节省开支尽可能地减少安全工作人员,在旅游高峰期出现安全工作人员短缺后,便临时抽调一些无任何安全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的人员充数,其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2.2.2 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也不能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一些景区的大型设备,不按标准要求进行安装、试车和检验就投入运营;旅游设施老化,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2.3 安全管理手段

目前,大多数景区仍停留在原始的坐等事故报案或巡逻的阶段,无法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监控。旅游景区自身地形、气候环境复杂;面积大、人员复杂、游客流动大,不易于防卫,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2.3 社会综合因素

2.3.1 社会安全管理机制

我国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多而复杂,风景区的日常工作涉及多个政府职能机构,如旅游、工商、交通、林业、环保、安监、水利等诸多部门,各部门、机构之间大多没有完全理顺彼此的行政关系,因而导致多头领导、管理错位和混乱。更严重的是由于职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形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该现状使得景区安全受到威胁,安全隐患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2.3.2 旅游安全相关法规

在旅游安全管理立法上,还存在许多空白处。一些颇受游客欢迎又对安全需要较高的特殊旅游项目未能纳入安全管理范畴,导致旅游设施安全事故频发。有关旅游的政策、法规相对于旅游经营实践存在滞后性,至今还设有建立起专门的旅游安全法,遇到棘手的问题,只能套用其他相关法律。

2.3.3 旅游安全管理执法

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存在重旅游基础建设,轻安全设施建设。这二者的结合使得景区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直接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威胁。

2.4 其他因素

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其他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如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些因素在山区型的景区最容易发生。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如旅游设施的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等,往往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因机械故障而造成的事故就时常发生。此外,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由社会环境安全因素引发的群体恐慌、拥挤踩踏等事故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5 事故成因机理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事故成因分析,旅游景区的组织管理和环境因素风险的相互影响,往往直接作用于旅游人群、景区场地和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旅游事故发生,其成因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从管理与环境风险因素的成因模式可以看出,管理主体素质缺陷、管理体制内在缺陷以及景区内部组织氛围会造成安全管理混乱,破坏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环境关系平衡关系,造成安全管理失误。人为的安全管理失误的后果与突变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景区场所内人群混乱,进而导致了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旅游安全管理和景区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式与作用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决定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时间、强度及破坏程度。对旅游景区安全事故成因机理进行系统化的背景揭示与过程分析,是揭示旅游景区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和进行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前提。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测算

旅游容量(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旅游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景区接待旅游人数的最大值。旅游业的综合性规定着旅游业极限容量的多维化特征,物质容量(Physical Capacity)、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心理容量(Perceptual/Psychological Capacity)、社会容量(Social Capacity)以及经济容量(Economic Capacity)等5方面共同决定旅游景区发展规模及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

景区的安全容量(Safety Capacity)应当是上述各类极限容量比较的最小值。对于旅游者而言,安全容量是指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及基础设施,不危害公共安全,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如心理感应气氛),并保持景区运营秩序和保障人员安全时,所能容纳的人员量。

在我国现有的技术规范中,主要是消防领域对公共场所有明确的人员负荷规定,而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只是依据防火技术和规划设计的要求,考虑环境因素以及人员疏散等条件限制,通过给出均一化的人员密度来进行人员控制,即通过计算场所面积与给定的人员密度的乘积来求得公共场所的人员容量。该做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按照上述思路,具有相同面积的旅游景区将有同样的人员容量限制,但是实际上旅游景区内部障碍物的多少、布局结构的差异以及疏散出口的宽度等物理指标的不同,都会影响旅游景区可容纳的人员总量。

其次,人员容量计算所依据的规范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有关研究通过现场人流实测、统计验证等分析方法,揭示出由现有规范计算而得到的人员容量与实际的人员容量有很大的出入,正好说明现有规范所确定的公共场所人员密度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建筑特点以及旅游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再次,上述规范在限定公共场所人员密度时,忽略了人员在性别、年龄、对所处环境的熟悉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简单地将人员统一看作会选择最短路径逃生的“理智人员”。

由于衡量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安全容量的影响,使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应用性。因此,需要探求一些适用性强的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3.1 高峰期需求测定

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计算出高峰期和平、淡季的需求,然后确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景区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对旅游景区安全容量的确定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景区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景区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以所登记的具有最大旅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旅游人数的2/3作为其他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旅游人数,即为该景区的安全容量。如某景区2007年10月1日所登记的旅游人数为12万,位于全年其他日期之首,那么该景区日安全容量为8万人。

3.2 空间面积度量拥挤程度

从物质容量来看,目前主要是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空间面积度量以人均占有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的做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差异也较大,例如:荷兰、西班牙度假地标准分别为1.7m2和3m2,而热带度假地则近达30m2。

3.3 游人数量期望

该情况多见于所期望的座位数、停车场地、旅馆、商店数目的计算之中,人们经常说,每2000人一个旅馆,每人需要0.2 m2商场面积,每个床位需1.2辆小车的停车空间等等。

3.4 旅游关键环节限度评估

如果景区某个区域或者环节所提供的空间或资源有限,那么景区的安全容量则由此决定。例如:某景点最多可同时容纳100游人,每位游人停留大约30分钟,那么每天(以10小时计)可接待2000名游人。

3.5 心理容量测定

景区所承载的心理容量的准确数字很难测定,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做法是摄像与问卷结合法。选择特定的时间和区域,观察人群实际的稠密度和分布情况,同时以问卷形式征求游人感知情况及专家意见,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心理承受的安全容量。

旅游景区安全容量含义简明,但不同的情况下却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测定方法,且还必须作出多种假设。确定安全容量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不同群体对拥挤的感知差异。旅游者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决定所接受的拥挤程度。

2)安全容量需要考虑景区的特定目标。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的公园游人密度应该比其他娱乐性公园低。即使景区类型和开发目的完全一致,不同的旅游景区安全容量也有差异。研究表明,海滨容量的各种标准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3)管理水平和技巧能影响旅游容量,特别是物质和环境容量。安全容量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它只是预示事物质变的节点,目的是引起人们重视、排除管理中的障碍或加以重新规划。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旅游景区安全容量是可以提高的。4)安全容量的确定受时间因素影响。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景区只是在高峰需求期上达到饱和状态,其他时期的利用均处在安全容量范围之内。

旅游景区事故风险评价

笔者以在某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世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的水平。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旅游景区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要确立整个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构造反映旅游景区风险管理水平各方面的具体指标。一般来讲,描述和衡量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等级通常主要从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等3方面,兼顾景区内在条件和外部社会能力。

笔者从原因和结果两方面构建模型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首先,从影响旅游景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的多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把反映事故风险管控效果的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3大核心指标视为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的实现指标,也称一级指标。把度量和评价上述3大类影响旅游景区安全功能发挥的基础构建、管理环节和细分工作等影响因素称为事故风险水平的直接和间接因素指标,即二级指标。通过对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最后从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方案或措施。

4.2 构造判断矩阵

笔者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并通过向世博园有关工作人员咨询和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这些指标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主观评价,并加以量化得出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重,再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将主观评价指标数据转化为比较矩阵的相对重要性标度。下列矩阵中的数据表示两两指标之间的对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之比。

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外部环境因素3大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表1中,A代表旅游景区事故风险水平;B1代表旅游景区内在特征类指标;B2代

表服务管理质量类指标;B3代表旅游景区外部环境因素类指标;矩阵中的数据表示指标Bi和Bi(i,j=1,2,3)对目标A的相对重要性程度之比。

同理可分别求出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外部环境因素中各类指标相对重要性标度判断矩阵,如表2~表4所示。

4.3 指标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采用和积法计算求得指标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积法计算步骤如下:

1)对矩阵按列规范化,即对判断矩阵A每一列正规化:

2)再按行相加得和向量:

3)将得到的和向量正规化,即得权重向量:

4)计算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5)在得到λmax后,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如下:

当一致时,CI=0;不一致时,一般λmax>n,因此,CI>0。按照给出了Saaty关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只要满足

就认为所得比较矩阵的判断结果可以接受。

对上述每一个矩阵求得相应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于A:可求得权向量α=(0.647,0.212,0.141)T,最大特征值λmax≈3.01,查得RI=0.58,所以

,这说明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B1:可求得权向量β1=(0.216,0.238,0.222,0.324)T,最大特征值λmax≈4.04,查得RI=0.90,所以CI=0.01,CR≈0.015<0.1,这说明判断矩阵B1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B2:可求得权向量β2=(0.300,0.250,0.200,0.250)T,最大特征值λmax≈4.00,查得RI=0.90,所以CI=0,CR=0,这说明判断矩阵B2为一致性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于B3可求得权向量β3=(0.250,0.333,0.417)T,最大特征值λmax≈3.01,查得RI=0.58,所以CI=0.005,CR≈0.01<0.1,这说明判断矩阵B3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4.4 数据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计算可以判断,目前对该世博园的事故风险水平判断的内在特征、服务管理和外部因素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希望能够在世博园内在特征的设计布局和建设内容方面均有所提高。

1)在旅游景区内在特征方面,应急装备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针对该分析结果,世博园应在现有的安全设施基础上增加一些物理防范措施和安全辅助支持设施等,这些都能在事故状态时起支持保障作用,可以抑制或减缓事故后果的扩大。

2)在服务管理方面,世博园内公共服务类设施和服务水平又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如世博园内应增加泊车服务、引导服务、安全服务等公共服务来完善服务体系;此外,还应提供特殊服务(如设立救助中心,为行动不便人士出游提供便利等)来方便游客。

3)在外部环境方面,世博园应当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气象和地理特征,做好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事故风险预警工作,进而提高事故风险的管控能力。

结论

1)旅游景区安全事故风险管理的研究是目前安全科学在旅游领域的一个应用。该研究对拓展安全科学研究空间,保证旅游景区安全服务质量和增强事故风险管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将安全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其目的是通过对旅游者自身、旅游景区管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系统风险识别分析,研究旅游景区安全事故的成因。

3)旅游景区的安全容量需要综合考虑旅游景区发展规模及事故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笔者从高峰期需求测定、空间面积度量拥挤程度、游人数量期望、旅游关键环节限度评估、心理容量测定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安全容量的测算。

4)从景区内在特征、服务管理质量和景区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建立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评价旅游景区的事故风险水平。

5)目前旅游景区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还没有制定出旅游景区行业安全标准体系,而旅游景区安全标准是评判旅游活动危险性和安全程度的重要技术参数,是旅游行业规范化的基石,进一步探讨旅游景区安全标准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2

1 地铁车站运营事故分析

1.1 地铁车站的运营事故统计

地铁车站是地铁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乘客进入车站、换乘线路、等候列出和从事活动的场所。为满足乘车多种需求,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地铁车站配设有大量的运营设备,包括通风、照明、卫生、防火等多种类型的设备,使得地铁车站的结构较为复杂,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乘客的使用空间,为地铁的安全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

从对国外地铁运行重大事故的统计数据看,在近30年来,国外发生了30起重大地铁运营事故,涉及工作人员操作失误(4起)、恐怖袭击(6起)、设备故障(8起)、火灾(4起)、列车出轨(7起)、拥堵踩踏(1起)等多种原因,尽管完全由客流过高引起的拥堵踩踏事故仅有1起,但其实原因导致的事故也容易引起乘客混乱,间接引起拥堵踩踏事故[2]。此外,地铁内大量的设备设施布置得十分拥挤,一旦出现火灾也极易引起伤亡和拥堵踩踏事故。我国大规模的运行时间较短,目前还未发生与国外地铁类似的大规模伤亡事故,但也出现过几起较大规模的安全事故和列车延误及停运事故,其中以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和北京地铁自动扶梯断裂事故最为严重。总的来说,国内地铁运营环境相对较好,安全事故基本是由于设备故障引起的,但地铁运营管理部分仍需加强地铁运营的安全管理,做好地铁车站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1.2 地铁车站的运营事故原因分析

地铁复杂的系统结构和庞大的人流决定了其安全事故种类繁多、事故严重程度不一,当前我国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将地铁运营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五个等级。从我国地铁运营状况看,还未出现特别重大事故,但出现过少量的险性事故、大事故和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的数量占总事故数量的95%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事故是由设备故障原因引起的,而且主要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或乘客损坏造成,完全由设备自身故障引起的事故极少[3]。从地铁事故的发生地点来看,在车辆段和区间发生的运营事故较少,而在地铁车站发生的运营事故达到75%以上,这也符合地铁交通系统运营特性的客观情况。因此,地铁车站的安全管理必须作为地铁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关键内容进行落实。

突发性是地铁车站运营事故的重要特点,这也是导致地铁运营事故伤亡严重的重要原因。由于地铁交通系统体系较为庞大,特别是地铁车站的人流密度很大、空间狭小,事故的突然发生会导致乘客的骚乱,引发较大规模的拥挤踩踏事故。同时,地铁车站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人为原因,通过加强车站运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车站安全管理、安全设施保障等手段可以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地铁车站的安全管理必须对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从而制定合理的措施保障地铁车站的安全运营。

2 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系统论的理论,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管理是影响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刺激、管理的缺失都会导致地铁事故,而且这四大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常常会加剧事故的严重程度。

从大量地铁运营事故的统计分析可知,机械设备故障占地铁车站日常运营事故的很大比重,而造成乘客伤亡事故的往往不是单纯的设备故障问题,很多情况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地铁车站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涉及工作人员和乘客两类,包括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和乘客争抢上下车、强扒车门、跳下站台等不安全行为,其中地铁运营工作人员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对地铁运营单位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看,地铁运营事故主要是由工作人员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漏检漏修等原因造成的。导致工作人员出错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是有自身的技能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等,而年龄、工龄、职称等因素也与失误率和事故率密切相关。因此,人是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的保证,同时也是制约运营安全水平提高的瓶颈。

地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包括轨道控制、车辆控制、车站运营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而车站是最为重要的子系统。车站是地铁系统安全运营的保障,内部设有大量的设备设施,供电设备、机电设备、通信与信号设备的任何故障都可能对地铁运营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无锡地铁的运营实践也表明,造成车辆延误超过五分钟的运营事故,大都是由信号系统、供电系统、机电系统引起的。因此,在进行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时,应对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保养状态、安全设备的状态进行评估。

地铁车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而且内部设备设施众多,严重压缩了车站内的可用空间,导致乘客乘车的舒适度降低,而且狭小的空间也容易引起乘客的拥挤、碰撞等问题,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容易引起骚乱和踩踏事故。与正常的工作环境相比,地铁车站的照明、噪声、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心理、疲劳强度和情绪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客观情况难以改变。此外,地铁车站通常设置在客流较大的位置,周边的交通环境较为复杂,地铁车站运营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地铁车站安全运营风险评价也应考虑车站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地铁车站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在人员、设备、环境等协调中离不开管理。只有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人员的责任感,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促进地铁车站人员、设备、环境的综合提升。因此,地铁车站的管理应重点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包括岗前培训、酬劳待遇、安全保障、规章制度等多项内容,保证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营。

3 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地铁车站运营安全,这必须对影响地铁车站安全运营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衡量,并最终以定量的结果反映出来,从而为评定地铁车站的运营状态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影响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的因素众多,可从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管理四个主要方面选取合理的指标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在指标选择过程中,应遵循层次性、可操作性、事前预警性、突出性的原则,并权衡指标全面性与代表性的关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定量化指标为主,从而方便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和比较。为此,本文结合地铁车站的实际情况,从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确定了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员工综合素质、设备设施性能、环境安全和管理安全等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设置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4]。为确定各项指标对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的影响程度,应组织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对各项指标进行多次打分确定各指标风险水平的量化区间,并将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与各自风险等级的综合关联度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评价对象的风险水平。

在对某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时,通过统计数据资料确定员工综合素质、设备技术状态、内部环境等各项指标的权值,根据车站工作人员及专家主观评价打分确定外部环境、管理安全的各项指标的权值,根据车站客流调查和实测数据确定设施适应性各指标的权值,并将三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值进行汇总,采用物元风险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矩阵确定低层次影响因素对高层次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并对各层次的指标根据风险水平划分标准(较低、一般、较高、高)确定各级指标的风险等级,从而方便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地铁车站运营的安全性[5]。

从对无锡某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的结果来看,该车站的总体运营安全处于一般风险水平,必须根据各层次指标的风险水平等级进行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其第一层次的指标风险水平见表1。

从评价结果来看,员工综合素质风险等级处于较低水平,而环境安全的风险等级处于较高水平,设备设施性能、管理安全的风险等级居中,均没有出现高风险的影响因素,这表明该车站的运营安全较好,但应重点加强环境方面的安全控制。

在对具体指标的分析中也发现,员工综合素质中的职称优秀率过低是导致综合评价等级上升的重要原因,站台乘客密度、设施最大拥堵人数指标也是导致综合评价等级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外部复杂的环境是导致环境安全为较高风险水平的主要原因,管理安全风险等级处于一般表明该车站的管理水平还需加强,特别是需要加强应急演练的成效管理。因此,地铁车站的安全管理应特别加强地铁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于地铁设备设施应用安全的改善,可从增加工作人员、增加疏导设备、限制客流数量等方面采取措施;对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可通过加强监督和绩效考核来实现;通过加强培训、留住人才等方法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4 结论

地铁车站复杂的系统结构和密集的人流给地铁车站运营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和安全隐患。为全面评价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铁安全运营的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管理等影响因素进行逐层分解,由专家和内部人员进行打分确定权值,并采用物元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确定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的等级,从而方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地铁车站的运营安全,为现有地铁车站的运营安全管理和新建车站的设计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贺明.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2]黄宏伟,叶永峰,胡群芳.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7):55-62.

[3]宋维华,殷位洋.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2(2):59-61.

[4]张耀军.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北方交通,2010(5):155-157.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生产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化工装置日益向规模大型化、生产工艺高参数、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化工事故,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化工工艺过程,它往往是整个化工事故的核心。所以,化工工艺过程安全与否是十分重要的。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说,事故的根源是危险源,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良环境着手,结合化工工艺工程中的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三方面来研究其中的安全,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识别;设备;安全评价

化工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对化工工艺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安全评价是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的项目风险识别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方法,但在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法。

1.化工工艺

1.1化工工艺的概念

化工工艺是指:把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成产品的方法以及过程,它包括完成这一变化的全部措施。其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原材料的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2)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

(3)对产品进行精致。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1.2危险化工工艺

危险化工工艺是指:在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引起火灾、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工艺。根据我国安全监管总局编制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它包括:电解工艺、氯化工艺、合成氨工艺、加氢工艺、硝化工艺、裂解工艺、氧化工艺等15类工艺,并且每种工艺都有其典型的工艺。

2.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技术

2.1风险识别内容

根据我国制定的化工工艺技术的有关规范,加上借鉴日本的“六阶段”定量评价表,我国制定了“危险工艺辨识取值表”,它规定:化工工艺的危险性是由化工物质本身具有的温度、压力、腐蚀、操作等七个项目组成,其危险的分值按照10分、5分、2分、0分的赋值计算,由累计分值确定化工工艺的危险程度。

2.2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分级

根据“危险工艺辨识取值表”,我们可以得到工艺的危险分值,把各个参数的分值分别和与它对应的权重相乘后,再相加,就可以得出工艺的危险程度,根据不同的危险程度,我们就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3加强安全管理

(1)政府部门应加大辖区范围内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和指导力度,发现隐患立即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坚决依法进行处理。

(2)企业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把劳动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危及人身安全的状况发生时,无论生产的任务有多重,都应把保证劳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查找并消除隐患,在能够保证劳动者的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生产效率。特别是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绝不能存在侥幸心里,宁可停产也不能冒险作业。

(3)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只有建立建全合理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才能更好的杜绝因人为的疏忽所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发生。只有把管理落实到厂级,车间级,班组级,抓住每一个薄弱环节,层层落实才能更有效的作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步步到位,不留死角。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坚决杜绝各种违章违纪的现象的发生,对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行监控,查找隐患,控制危险源。夯实的作好安全生产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4)加强各级的安全培训教育。定期的作好安全教育培训和各项安全演练活动。组织职工学习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使广大职工通过安全活动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是一切事物的前提,督促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各项安全知识,提高全员的安全防护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3.化工工艺的安全评价

3.1化工设备的安全现状

由于化工设备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都对化工设备中的爆炸、火灾、中毒等危险性的定量分析做了很多工作,由于定量来评价方法可以对化工设备风险做出明确的级别,所以它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使用。

3.2化工设备安全评价内容

(1)化学反应过程中设备的安全性。物料的运输、干燥、冷凝、过滤、混合等工序构成了化工设备的操作部分。反映容器内不仅进行着化学反映,还有流体的流动、传热等无礼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所以反映设备是化工设备的核心,它的选择对化工设备的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

由于连续过程具有稳定的操作、较高的生产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它在化工过程中占有首选的地位。但是不同的工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之相比,间歇工艺的工程更为简单、操作的弹性较大,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精确度较低的数据,其通用也很强。

(2)化学反应路线的安全性。通常一种反映会具有几条工艺路线,我们要选择使用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危险物质用量的那条路线。要尽可能的使用无毒的、低危险性的物料;尽量降低过程条件的苛刻度,例如:使用催化剂来稀释危险物料,以此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使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废料,尽量做到过程用料、辅助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其对于环境的污染。

(3)安全防护设备的安全性。化工设备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运转状态的情况,从而引起超温、超压的现象。再进行安全考虑时,要注意压力控制装置,如排泄阀、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设备的安全是哦会影响到整个设备的安全系数;稳定装置,如冷却装置、紧急控制装置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细数。

4.结语

化工工艺的设计是化工生产安全实施的首要前提,因此要在设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法规进行规范化的设计。而化工设备装置的安全评价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化工装置的定性安全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其安全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对风险性的揭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世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辽宁化工,2006(02).

[2]杜喜臣.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3]王一玲.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4

内容提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与国外工程承包企业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已成为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一种战略选择。本文在对国际工程联营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国际工程联菅体风险因素的层次递阶结构,计算获得了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项目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了依据,并相应提出了国际工程联营体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国际工程联营体 风险 风险评价 层次分析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飞速发展,并在我国“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承包企业跨出国门,积极承揽工程项目,广泛参与到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中去。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最新数据,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046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很多项目都是以国际工程联营体的方式实施的。面对规模日渐庞大、技术渐趋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和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单纯依靠自己的资源、技术与能力,工程承包企业较难获取国际项目,有时即使承揽了项目也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此时,与国外工程承包企业共同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不失为一种明智且有效的战略选择。

国际工程联营体(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Joint Ven-ture,ICJV)是指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两家或两家以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承揽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分别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型承包联合体。组建成国际工程联营体ICJV后,不仅有利于增强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增加整体竞争实力从而有利于获取项目、实施项目、分担风险和盈利,而且能够学习国际大承包商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有时还能充分利用当地承包商的优势(如熟悉当地市场机制等),为项目实施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更是获取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

一、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由于国际工程联营体承担的国际工程往往具有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国际工程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技术及自然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程度高,联营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如果国际工程联营体在实施项目时,不注重风险管理工作,那么不仅难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导致整个联营体经营的失败。以往对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了多种风险因素,并相应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但是这些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较少采用定量方法对各种风险因素给特定工程项目造成影响的程度做出精确计量。

二、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识别与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Bing的研究,按照风险的来源,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类:一是联营体内部的风险,这是联营体所特有的风险,是因联营体内部各成员公司间发生矛盾而产生的,如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内部管理混乱,责权利界定不明等;二是项目特定的风险,这是由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如项目过于复杂造成工期延误或成本超支,或较高的融资成本导致施工费用拖欠,以及已完工程未达到设计要求等;三是联营体外部的风险,是指联营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受政治及司法环境、经济和行业条件、社会条件及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

Shen等人()依据风险涉及的不同内容,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五种,依次是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政治风险,并进一步划分出58个风险因素。Gale与Luo()依据联营体的生命周期,将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的风险、联营阶段的风险和项目结束联营体解散阶段的风险。

本文使用的风险分类方法基本沿用Bing(1999)的分类法,略有改动,并借助层次分析法(Analy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国际工程联营体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构建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给出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和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三、国际工程联营体的风险评价模型

在Bing划分的三类国际过程联营体的风险基础上,对每一类风险进行更详细的划分。联营体内部的风险细分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合作伙伴的资质背景两个子类;项目特定的风险包括项目的特点和项目的配套资源两个子类;联营体外部的风险则分为政府因素和市场条件两个子类。其中,每个子类均包括多种风险因素,最终共可分解出25种风险因素。

对这25种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AHP)可构建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的层次递阶结构,如图1所示。在图1中,对联营体风险的整体评价处于目标层,Bing识别出的三大类风险处于约束层,每一大类下的风险子类作为准则层,更详细的风险因素处于方案层。

建立了风险评价的层次递阶结构后,即可由项目经理或有关专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对每一层的元素进行两两比对,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和相对重要性排序。针对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可构造10个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表1的每一矩阵中的字母A及A-1、A-1-1等分别代表图1中所示的各种风险类别,各矩阵中的具体数据来源于Sung-Lin Hsueh等人所做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另外,每个矩阵的最后一行表示的是该元素相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权重。

表1各判断矩阵中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指标可进行汇总计算,如表2所示。

表2带*的项目为相对重要性所占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分别是:项目工期、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谈判难易度、良好的关系、政策变化、现金流的要求、当前实施的项目、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正性。

四、国际工程联营体风险管理措施与建议

从表2中相对重要性比重较大的十种风险因素可以看出,联营合作伙伴、联营体协议、工程合同以及良好的公共关系等是国际工程联营体的主要风险,国际工程联营体应当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

对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外承包公司组建的任何联营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我国工程承包企业都必须在选择合作伙伴、投标、签约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认真研究相关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风险以减少损失。国际工程联营体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联营伙伴的选择是建立联营体的基础,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是联营体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应当考虑对方的信誉、经验及财务、设施、人员及融资等实力,事先调查其优势和不足,力求与己方达成互补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其关系网络疏通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承包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选择与己方经营理念相契合,或者对外来企业文化持理解态度的联营伙伴,对于整个联营体的顺利经营、流畅运作也是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二)签订权责利明晰的联营体协议

在签订国际工程的联营体协议时,尽量采用英语作为书面语言,做到内容完整、定义准确、措辞严谨,按照整体风险最小化原则清晰划定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综合;以联营体这一系统的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进行风险控制和履约的积极性。

(三)签订公平的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是连接业主和联营体的法律纽带,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划分联营体和业主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尤其需要对容易产生风险的工程合同的支付、调价、变更、索赔、不可抗力等条款做出明确规定。

(四)选择恰当的分包商/供应商

为了弥补联营体合作伙伴的不足,选择合适的分包商/供应商来承担部分工程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国际工程联营体在选择分包商/供应商时,同样需要确保其具备足够的实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经验,并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联营体及分包商/供应商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五)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国际工程联营体除了需要维持好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还要营造并维持好与当地政府机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联营体“本土化”,得到当地社会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另国际经济合作第3期外,建立各种渠道与项目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良好沟通,并确保这些交流渠道及时通畅也是很重要的维护公共关系的措施。

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篇5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既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部分构成。本文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有所裨益。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问题与对策;现状与发展趋势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bstract:The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are both advance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and a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the risk analysis system is composed of risk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The basic principle of food safe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problems existed are pointed out,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So as to enhance Chinese food safety level.Based on above, it brings the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hazard estimate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food safety;risk analysi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the current co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诸如石蜡大米、甲醛啤酒、“大头”婴儿奶粉、红心鸭蛋、婴儿结石奶粉等事件,使食品市场的信任危机日趋加深,这对食品行业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找出食品安全中的各种风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能够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含有足够的、均衡的营养物质;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导致食品安全风险频频产生:从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阜阳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可能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在食品中添加致癌工业染色剂苏丹红,到近期发生的珠海大亨高钙奶致56名幼儿中毒事件。这些食品安全风险都是人民群众“不可以接受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些不可以接受的食品安全风险,踏踏实实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成为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由事后监测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恢复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公信力都有重要意义。

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摆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食品安全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这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方面,全国各级科研单位和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开展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场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是标准的建立与风险分析原则。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应用于航天食品。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形成了《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的报告,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3个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部分,这3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管理框架,其基本原理如下:风险评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风险评估是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强度,危害等于概率与强度的乘积。风险评估的实施主体是食品科学、卫生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尤其重要的是,评估专家必须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才能保障风险评估结论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包含4项内容: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的任务,是找出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危害描述的任务,是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对人体危害的发生概率。暴露评估的任务,是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强度。风险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综合评估食品有害因子对特定人群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污染物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值)等指标。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行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中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还比较落后,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地环境净化技术缺乏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中国新的食品种类(主要为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但也增加了食品风险。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与保鲜剂等化学品的使用是比较多的。保健食品中不少传统药用成分并未经过系统的毒理学评价,长期食用,其安全性值得关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给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增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须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目前,受管理、商业、社会、政治、学术诸多方面的限制,科学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风险分析非常困难,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直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是以对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负责部门认可项目的实施作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故对食品安全现存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不能做出及时而迅速的控制。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业生产量,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

我国应采取国际认可的手段,创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3 我国食品检验标准的现状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与其它国际标准存在的差距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目前我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主要存在着以下缺点和不足: 3.1 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规定粗放,而且更新较慢

国外的食品安全标准一般是产品标准,即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的方式达到对食品质量的控制.而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安全标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如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 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国外对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为3—5 a, 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也随之更新。而中国标准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标准更为缺乏。目前20 000多项国家标准中,有700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未变的标准。牛奶的标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国现行的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3]制定于1986年,该标准规定牛奶中微生物指标:一级应小于50万个/mL、二级小于100万个/mL、四级则达400万个/mL;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果发现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mL,就要从严处罚。3.2 “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监管与协调

中国制定标准的机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尽管它名义上是国务院授权“统管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四重标准,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一直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制定惯例,如林业(LY)、农业(NY)、商检(SN)、商业(SB)、供销(CH)、轻工(QB)等标准政出多门、相互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例如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含硫量标准规定不能超过0.035 mg/kg,而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脱水标准(NY5184-2002)却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00 mg/kg,两者相差2 857倍。正是由于此标准差别,2004年3月份,沈阳卫生监督所认定了20多吨“毒黄花菜”的二氧化硫超标近200倍,菜农因此遭受巨额损失。3.3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缺乏科学性

一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时间较长.首先要进行基础研究,再做流行病学的调查,涉及到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而这一方面工用我国才刚刚起步。比如:过去玉米等粮食中的“铅”等重金属的限量值规定,其基础数据支撑薄弱.无溯源性.极不科学。现在标准制定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技术数据基础之上,并由具有资质的检测实验室向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制定标准的相关依据。这一过程也是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过程。4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今后发展方向

在风险分析的技术领域,国际上化学物的风险评估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生物性因素的风险评估正在发展中。最近在危害描述(如生物学标志物等)和暴露评估方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特别是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发展,把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化学物的风险评估中,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待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也是我国尚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以机制为基础的致癌和非致癌统一的模型是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工程食品陆续出现,对其安全性评价的风险评估也是当前风险分析课题研究的热点。现代生物技术日益加快的步伐开创了食品生产的新纪元,这将对未来的食品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就应用生物技术改良产品,其安全性、营养价值和环境效应等问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国际上有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和应用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而在我国由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也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对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5 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管理理念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需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加强各食品安全主管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并完善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加强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标准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第二,建立和完善统一的食品安全有关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完善有关资料和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料质量,尽快考虑并建立快速预警系统。第三,采用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强制性要求与志愿性约定准则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和积极性。第四,按相对的危险性大小程度对企业及食品进行分类,并以此决定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这样既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又能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第五,树立政府管理部门、农牧民、食品工业部门及消费者要在分担食品安全责任方面进行合作并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的氛围,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交流、参与、培训和教育工作。积极引导消费者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食品安全风险,“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风险始终伴随着食品。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不是要实现、实际上也不可能实现食品安全性“零风险”,而是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或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危险性评估与食品安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1):3-6.[2] 李业朋.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编译).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13(4):44-50.[3]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6

2003-11-17 15:05

摘要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存在于观念、技术、管理和法律方面。要强化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扶持国有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电子政务的建立将使政府成为一个更符合环保精神的政府,一个更开放透明的政府,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一个更廉洁勤政的政府。然而,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因为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转,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内部网络上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便无从保证,对国家利益将带来严重威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可以理解为:

(1)从信息的层次看,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信息的来源、去向、内容真实无误)、保密性(保证信息不会被非法泄露扩散)、不可否认性(保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者无法否认自己所做过的操作行为)等。

(2)从网络层次看,包括可靠性(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随时可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故障,遇意外事故能够尽量减少损失并尽早恢复正常)、可控性(保证营运者对网络和信息系统有足够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互操作性(保证协议和系统能够互相联接)、可计算性(保证准确跟踪实体运行达到审计和识别的目的)等。

(3)从设备层次看,包括质量保证、设备备份、物理安全等。

(4)从管理层次看,包括人员可靠、规章制度完整等。

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系数比较低。公安部1998年8月在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对169信息网进行检测,发现其设防能力十分脆弱,难以抵御任何方式的电子攻击。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存在4个方面。

2.1观念方面

著名信息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应把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提高到研制“两弹一星”的高度去认识。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网络系统建设,看重网络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但是有些地方对信息安全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据估计,我国在网络工程中网络安全的投入费用不到2%,同国外的10%相比有较大差距。现阶段,电子政务网络的开放程度不高,一些机密信息目前还没有上网,再加之公众对计算机犯罪的态度较为“宽容”,认为并没有造成直接的人员财产损失,这都使得公务员和普通大众对信息安全问题关注不够,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2技术方面

(1)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它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也难以避免偶然无意造成的危害。如:洪水、火灾、地震的破坏,系统所处环境的影响(温湿度、磁场、碰撞、污染等),硬件设备故障,突然断电或电压不稳定及各种误操作等。这些危害会损害操作系统设备,有时会丢失或破坏数据,甚至毁掉整个系统。

(2)网络本身存在缺陷。首先,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操作系统的设计一般着重于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对于安全只是作为一项附带的条件加以考虑。因此,操作系统中的安全缺陷相当多。其次,通信与网络设备本身有弱点。绝大多数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运行的是TCP/IP,NetBEUI,IPX/SPX等网络协议,而这些网络协议并非专为安全通讯而设计。利用这些网络进行服务,本身就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威胁,加之使用者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者管理措施不力等原因,会造成一些常见的安全问题:对物理通路的干扰;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被窃听;非授权用户非法使用,信息被拦截或监听;操作系统存在的网络安全漏洞;应用平台的安全,如数据库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均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击;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系统存在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信息抵赖、信息假冒等。再次,目前世界上还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因而无法进行严格的安全确认。

(3)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设备、技术、产品较少,如计算机芯片、骨干路由器和微机主板等基本上从国外进口,且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缺乏必要的技术改造,尤其是在系统安全和安全协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而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限制和封锁信息安全高密度产品,出口到我国的信息产品中留有安全隐患。例如,美国出口我国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系统只有C2级,是美国国防部规定的8个安全级别之中的倒数第三;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或应用程序中预先安置从事情报收集、受控激发破坏的“特洛伊木马”程序,一旦发生重大情况,那些隐藏在软件中的“特洛伊木马”就能够在某种秘密指令下激活,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关键软件系统的瘫痪。

2.3管理方面

对现有的网络攻击和入侵事件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国外政府入侵的安全风险指数为21%,黑客入侵的安全风险指数为48%,竞争对手入侵的安全风险指数为72%,组织内部不满雇员入侵的安全风险指数为89%。这说明,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果没有从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上建立相应的电子化业务安全防范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保护措施,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无法确保其信息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例如,机房重地随意进出,微机或工作站管理人员在开机状态下擅离岗位,敏感信息临时存放在本地的磁盘上,这些信息处于未保护状态,都会为外部入侵,更为内部破坏埋下隐患。其中,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可能会更大,因为内部人员了解内部的网络、主机和应用系统的结构;能够知道内部网络和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规律,甚至自己就是管理员;拥有系统的一定的访问权限,可以轻易地绕过许多访问控制机制;在内部系统进行网络刺探、尝试登录、破解密码等都相对容易。如果内部人员为了报复或销毁某些记录而突然发难,在系统中植入病毒或改变某些程序设置,就有可能造成损失。内部人员的破坏活动也并不局限于破坏计算机系统,还包括越权处理公务、窃取国家机密数据等。

2.4法律方面

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网络犯罪的日益增多与网络信息安全法制不健全和对网络犯罪的惩治不力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警察法》(1995年)、《公安部关于对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工作的通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商用密码管理条例》(1999年)、《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2002年)等。此外,1997年3月颁布的新《刑法》第285条、第286条、第287条,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机密等犯罪行为,作出了规定。尽管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但仍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信息安全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盲区。

另一方面,已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不仅规定了出入口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确定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阐明了安全责任,而且明确了法律责任,对于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个人和单位,规定了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三大类型。但是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和高科技性,给侦破和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执法部门的打击力度有限,在法律的执行上还有不到位之处,一些违法情况及当事人还未得到及时处理和制裁。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防范策略

3.1强化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所谓的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公务员对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与危害以及保证政府信息安全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发现电子政务中影响信息安全的现象和行为的敏锐性,维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主动性。强化公务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就是要让公务员认识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正常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从而牢固树立信息安全第一的思想。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多种途径对公务员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增强公务员信息安全意识,普及信息安全知识。二是积极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并确保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主动性。三是要积极开展安全策略研究,明确安全责任,增强公务员的责任心。

3.2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首先,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地(市)、县(市)公安局负责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行政管理下,建立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领导及工作人员责任,制定管理岗位责任制及有关措施,严格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并对破坏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其次,要完善“网上警察”队伍建设,加大监视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我国于1983年成立了公安部计算机管理和监察局,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警察法》,其目的就是“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1998年又成立了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并逐步形成了一支“网上警察”。当前,公安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吸纳高级信息安全人才充实到网上警察队伍,提高网上警察的快速反应能力、侦察与追踪水平等。

3.3完善我国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包括:国际出入口监控中心、安全产品评测认证中心、病毒检测和防治中心、关键网络系统灾难恢复中心、系统攻击和反攻击中心、电子保密标签监管中心、网络安全紧急处置中心、电子交易证书授权中心、密钥恢复监管中心、公钥基础设施与监管中心、信息战防御研究中心等。

3.4倾力扶持国有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

自主的信息产业或信息产品国产化是保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根本。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受制于他国是对国家安全利益的极大威胁。国家应对国有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予以充分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当前,应在以下3种技术上求得突破:一是能逐步改善信息安全状况、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如密码技术、鉴别技术、病毒防御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二是创新性强、可发挥杠杆作用的突破性技术,如网络侦察技术、信息监测技术、风险管理技术、测试评估技术和TEMPEST技术等;三是能形成“撒手锏”的战略性技术,如操作系统、密码专用芯片和安全处理器等。还要狠抓技术及系统的综合集成,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令人可喜的是,2002年8月19日由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性能通用芯片“龙芯1”运行成功,这是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3.5健全法律,严格执法

法律是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最有力手段,发达国家已经在政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如美国的《情报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英国的《官方信息保护法》、俄罗斯的《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等。我国立法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吸取和借鉴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和颁布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振兴法、信息网络安全性法规、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法规、数字签名认证法、电子凭证(票据)法、网上知识产权法等,以完善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使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另外,执法部门还要进一步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对于各种违法犯罪情况要严加追究,绝不姑息,对于各种隐患要及时加以预防和制止。

参考文献

黄志澄.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中国信息导报,2002(4)

杨义先,林晓东,邢育森.信息安全综论.电信科学,1997(12)

3,5,7,冯杰,李会欣.我国电子政府安全运行分析.新视野,2002(5)

4,8

崔丽,沈昌祥.国家安全概念: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应从“两弹一星”的高度去认识.中国青年报,1999-06-18

尹秀莲,于跃武.电子政务与网络信息安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2)

9,10

汤志伟.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安全及防范对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娄策群.保障电子政府信息安全的政策选择.情报科学,2002(5)

杨海平.网络信息安全研究.情报科学,2000(10)

蒋坡.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

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 篇7

众所周知, 建筑工程是一个综合了很多专项的大体量工作, 其施工过程复杂, 周期较长且技术含量高, 特别是高层建筑存在很多的高空作业、临边防护等问题, 因而其安全风险较一般工程都比较高。如何在工程开工前夕和工程施工过程中, 做好安全风险评价, 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护和控制, 对保证工人生命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1 高层建筑的特点

1) 基础深:高层建筑由于建筑高度很高, 对基础承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都会比较深, 这就会涉及到深基坑的施工问题。深基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超过5 m的深基坑支护方案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后方可执行, 且会涉及到基坑降水、桩基施工、边坡支护、土方开挖、沉降观测等多个危险点。

2) 层数多:高层建筑顾名思义层数自然比较多, 且建筑高度高。就会涉及到很多的临边防护、外架搭设、模板支撑等问题, 且层数越多外架搭设的风险就越高, 临边坠落的安全隐患也会越大。

3) 垂直运输机械多: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高, 工人上下和施工材料运输, 必须依赖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机械。对于这些机械层数越高, 其危险性能就越高, 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自然比一般的要高。

4) 塔吊安装较多:塔吊作为施工材料的主要吊装机械,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非常多。建筑高度越高, 塔吊的安装高度就越高, 下部失稳、机身生锈、螺栓松动、高空坠物等各种安全风险都有所增加。

5) 交叉作业多:现在的施工作业安排通常都是采取流水作业方式, 当很多高层建筑同时施工的时候, 可能每栋楼在施工不同的类型, 所以交叉施工会非常频繁, 在各工种交叉施工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好工序的搭接, 也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窝工的现象。

6) 机械化程度高:很多机械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极限值, 譬如混凝土泵车有效臂长为45 m, 超过这个高度后就必须采用其他方式施工。同理, 在高层建筑中, 由于建筑高度很多超过了普通机具的施工范围, 通常都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来施工, 因此参与的机械设备就会较一般工程多, 在各种新型机械大面积施工的时候, 如果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 也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2 建筑工程危害因素的分类

1) 高处坠落;2) 触电事故;3) 物体打击;4) 机械伤害;5) 坍塌事故;6) 环境污染。

3 安全风险评价的意义

1) 查找和分析危险源, 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每个项目根据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结构类型、建筑风格等不同, 其危险源会有所差异。在工程开工前夕做好安全风险评价, 找到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提前做好相应预案, 可以有效减少在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

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是劳务工人, 由于其大多来自农村, 其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因此项目部有义务对其进行安全技能的培训。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可以提前知道本工程的重大危险源, 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危险源的类型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不致盲目培训而达不到目的。

3) 企业可以合理的分配安全防护的投入。

一个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是固定的, 如何将这些钱花在最关键的位置, 是项目部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对项目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找到危险源, 根据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和发生的概率等, 综合布置安全文明施工费的投入, 达到最大的资金效益。

4)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很多非专业的安全员在工程前夕根本就不知道该工程会面临哪些安全风险, 如果做好安全风险评价, 找到危险源, 项目管理人员就可以知道危险源的所在, 从而在后期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对这些部分进行重点的监督和把控, 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 在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时候, 必须要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安全和施工的专业技能较为熟悉, 才能编制出适用的安全预案。

5) 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数据积累和知识水平提高提供依据。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 需要在不同的项目实施中来逐步完善和提高。在不同的项目中采取安全风险评价, 可以发现已有的安全控制方案存在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得以改正, 使各个管理制度和施工方案更加完善和切实可行, 有效指导后期其他工程建设的进行, 同时提供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4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4.1 安全检查表法

将一个项目按照分部分项细化到各个表格, 对每一个工作的施工工艺、机具、材料、安全措施、有害因素等进行分类和整理, 并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 对每一个安全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发生的概率来进行综合评价, 以最终的得分来判断危险源的危害程度。

如脚手架支撑体系的安全风险, 可以分为:内支撑体系、外防护体系。外防护系统中又可以分为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爬升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等。每一项再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可以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

4.2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它是按照工程进行的阶段来分部分析危险源的类型和危害程度, 对各类危险源发生的条件、危害程度、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进行分析。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同类建筑的危险源可以知道本工程的危险源分布情况, 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拟定危险源发生的条件可能性, 来确定危险出现的概率大小, 从而确定风险源的依次发生轻重缓急, 让工作逐步进行。

5 主要危害防治的控制要点

5.1 高处坠落

1) 施工单位应做好建筑内部的安全防护, 尤其是四口、五临边的防护, 防护设施的制作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实施, 不要流于形式。

2) 施工单位应及时购买安全防护用品, 并保证发放到对应的施工工人手里, 并做好教育和培训, 保证都会正常使用。

3) 加强巡查, 制定安全检查制度, 实行月检、周检和不定期检查, 检查人员应成立检查小组, 对检查的结果及时进行公布, 如果不达标的部位要尽快采取措施处理, 有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

5.2 触电事故

1) 工程用电设备非常多, 电压也很高, 再加上工人电力知识的缺乏和违规操作, 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因此触电事故应作为工程主要发生危险源来控制。施工单位应配备专业的电工, 对工地现场整体的配电和线路布置具体负责。并且整体配电的方案应上报至公司层面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再实施。

2) 应加强现场配电线路的巡查和供配电设备的检修工作, 如线路破损、没有架空, 配电箱门破损、漏保破坏等情况, 要及时进行更换和处理。

3) 高层建筑中涉及很多的垂直运输机械、塔吊和起重设备, 这些设备往往要求的功率都比较大。因此对于这类大功率供电设备, 必须设置专用配电箱和线路, 并在日常维护中加强检查和检修, 一旦发现有损耗或其他问题, 要及时停止作业, 将电路修复完成后再实施。

5.3 物体打击

1) 对于塔吊和起重机械的使用, 必须选择专业队伍。施工单位应对塔吊租赁单位的资质和操作人员证件进行严格的审核, 保证基础的安全。同时在塔吊使用过程中, 应遵守操作规程, 做到十吊十不吊, 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塔吊的检修和维护, 有出现安全隐患的部位, 要及时停止作业, 检修合格后再继续施工。

2) 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 严禁从高空往下抛物。建筑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及处罚制度, 针对各种违规现象进行处罚。

5.4 机械伤害

1) 建筑企业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对工人进行各种机械的操作培训, 并将各控制要点以书面的形式传递到每一个操作工人的手中, 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巡查。

2) 对各种施工机械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并且根据工作需要, 适当更新更现代化的设备, 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特别是对于安全风险比较大的机械设备, 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关注。

5.5 坍塌事故

1) 基础工程施工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高层建筑涉及到的深基坑工程。对这部分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土方开挖方案和基坑支护方案等。基坑支护方案需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和土方开挖深度针对性的编制, 并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 如果超过5 m的深基坑还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2) 在基坑施工阶段, 必须按照规范要求施工:先支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在开挖的过程中, 加强基坑的监测, 如果发现有较大的变形, 要马上停止土方的开挖工作, 找出具体原因, 将问题解决后再继续下一步的工作。在安全风险评估中, 应将深基坑工程的坍塌问题作为重要风险源来控制。

5.6 环境污染问题

1) 环境污染问题分为内在污染和外在污染。外在污染主要是污水排放、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垃圾倾倒等问题。在安全风险评估的时候, 这类风险因素很容易被忽略, 但是它是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直接关系政府部门的管理等, 因此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在注意环境污染的同时, 也要注意工人职业病的防治, 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施工的时候, 劳动保护用品必须严格发放到位, 防尘、防噪、防辐射, 特别是夏天高温时期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严禁高温作业, 避免发生中暑及各类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涉及多方面危险因素, 在工程开工前对各项安全风险因素做评估, 找出重大危险源及其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及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施工过程中, 各参见单位和施工作业人员, 都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做好各方面安全防护, 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工程安全、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杨跃, 刘宗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璟奇.建筑施工安全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9.

[5]周晓强, 胡万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 2008 (11) :67-68.

计外包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探究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外包;风险风险;风险评价财务会计外包是企业和财务会计通过承包商协议,进行签订与财务外包有所关联的合同,并把部分财务会计职能交给承包商,由其完成相应任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诸多企业均采用财务会计外包方式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当然,这种方式的运用,需要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意味着采用财务会计外包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发挥实时存在威胁,这对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1]。基于此,应当对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探究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规避。所以,出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的考虑,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一、 企业实施财务会计外包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企业运营情况来看,企业实施财务会计外包,无外乎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或企业内财务部门能力不足、亦或需要专业财务机构处理财务问题。

(一)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纯利润的高低直接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为了创造更好的纯利润,企业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降低运营成本或降低生产成本,亦或是提高业务量。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财务会计外包。因为,企业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处理,需要企业成立专门的财务部门,配备数名财务人员来落实财务会计工作,这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资金。而财务会计外包,企业只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便会有专门的财务机构来负责本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如此不仅可以有效处理财务工作,还能节省企业运营成本。

(二) 企业内财务部门能力不足。一些企业领导或管理者的意识陈旧,并未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相应的企业内财务部门得不到重视,诸多财务会计工作都缺乏负责人或工作人员,致使财务会计工作比较混乱、随意。在企业面临政府相关部门查账或企业出现某些变动时,原有财务部门难以在规定时期内高质高效的完成财务会计工作。对此,企业需要实施财务会计外包,解决本企业相关财务问题[2]。

(三) 需要专业财务机构处理财务问题。能够承包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机构,都是财务行业非常专业的财务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等。这些财务机构配备专业的、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会计人员,比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优秀很多。某些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问题或解决经营过程中一些财务问题,往往会与财务机构签订财务会计外包合同,处理财务会计工作。

二、 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存在的风险分析与评价

(一) 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分析

1、业务承接商操作能力方面的风险。目前,国内财务会计行业发展水平并不是非常高,在财务会计行业内财务会计公司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国内缺乏专业的业务承接商资格审查机构,如此一些业务处理能力差的财务会计公司往往会打着“高水准”的旗号忽悠企业。如若,企业与此类财务会计公司合作,由其负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那么财务会计公司在具体处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能高质高效的完成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这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或损失。

2、业务承接商职业道德方面的风险。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业务承接商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还能遵守合同约定,保守企业机密材料或信息。但是,目前的财务会计行业中并不全是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业务承包商,还有很多业务承包商职业道德较低或没有,不注意保护企业财务会计相关信息,甚至泄漏给竞争对手,谋其利益,这会给财务会计外包的企业带来严重的风险。

3、法律保障方面的风险。之所以说,企业财务会计外包还存在法律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目前国内财务会计外包市场并不成熟,政府也并未对这一方面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维护财务会计市场。此种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外包虽然与业务承接商签订合同,但因为缺乏健全的、完善的法律法律的约束,企业可能与业务承接商之间产生纠纷,且得不到妥当的处理。所以,企业在财务会计外包时需要考虑这一方面情况。

(二) 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评价。财务会计外包活动存在一定风险,当然对于未来会是否有风险发生是无从知晓的。但是,为了尽可能的规避财务会计外包风险,企业可以在财务会计外包时进行评价。也就是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设计财务会计外包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或其他适合的方法来搭建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评价模型,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各方面风险及风险程度[3]。

三、 规避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存在诸多风险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尽量规避或降低风险。

(一) 积极学习财务会计知识,提升财务会计水平。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财务会计外包的,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的财务会计外包的。基于此,企业在决定是否财务会计是否外包之前,企业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应当积极的学习财务会计知识,深入的、清楚的了解财务会计知识。与此同时,对企业经营活动及企业财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而综合分析本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财务会计外包,并合理的规划财务会计工作计划,为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得到有效的处理做铺垫[4]。

(二) 全面考察业务承接商,选择高水平业务承接商。为了尽可能的规避业务承接商操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风险,企业在选定业务承接商之前,一定要对业务承接商的服务水平、专业技能、商业信誉、业务处理能力、承接费用等相关方面进行了解、考察,综合对比之后选择优秀的、工作水平高的业务承接商,与之合作,如此可以降低财务会计外包风险。

(三) 制定规范的、合理的外包合同。制定的外包合同质量,对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程度同样会有影响。为了尽可能的规避财务会计外包风险,企业在拟定财务会计外包合同的过程中,需要以服务商的独立性及企业的控制力为参考标准,根据企业及业务承接商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外包方法;权衡企业与业务承接商的权益与责任,明确双方权责;制定财务会计相关资料及信息的保密协议,确保财务会计外包合同规范、合理、科学,避免外包合同存在漏洞[5]。

四、结束语

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容易出现业务承接商职业道德方面的风险、业务承接商操作能力方面的风险、法律保障方面的风险等风险的情况,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外包之前,科学评价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并通过学习财务会计知识、考察业务承接商水准、制定合理的外包合同等措施来规避风险,保证企业财务会计外包活动良好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曌,李庭.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存在的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2015(26):107-107.

[2]蔺雪娜.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中旬),2014(9):154,163.

[3]孔琳.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分析及评价[J].经济视野,2014,(22):232-232.

上一篇:我的平凡姑姑下一篇:有关击鼓传花的优秀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