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2024-08-05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共10篇)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设计理念]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2)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3)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周长。

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游戏教学法。2.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出示课件)。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讨论: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5)摸一摸,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用手来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2.描图形的边线

师:你们手中的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一周边线?感受它们周长的长短吗?

在描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描画的方法和几个同学的作品。(1)怎么描画?(课件展示)

(2)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3)学生活动: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谁能描得又快又好。(4)学生演示交流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

(5)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三幅可爱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就选哪一幅,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指名到展示台演示。3.量一量、算一算。

(1)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说一说: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测量。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同桌讨论: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集体交流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教师同时演示操作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树叶面或硬币的周长。

(3)小结: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如果要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就需要借助毛线、卷尺等工具。三.拓展延伸。

1、测量腰围、头围等。

(1)师引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指导学生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还有头围、腕围……

在这些周长当中,你想了解哪的周长,我们就来实际测量一下它的周长。(课件展示正确的位置及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

(4)交流: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哪的周长?怎么测量的?(从哪到哪的长度?强调起点到终点。)

2、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出现2种观点:

a:我认为有周长。

b:我认为没有周长。(3)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4)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智力大比拼——巩固运用(出示课件)

1、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发现: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但平移的方法更简便。

3、两只蜗牛赛跑,它们的跑道一样长吗?

(1)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课件演示“平移”验证,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4、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五.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周”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最后创设“智力大比拼”的比赛情境,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测一测、算一算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直线型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曲线型图形);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2

龙泉驿区第二十二小学校 周春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级年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北师大版三年级 什么是周长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图形纸片 教学环节

一、出示情境,感受树叶的周长

T: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小蚂蚁豆豆。它最近正在参加蚂蚁王国的运动会呢。蚂蚁国王颁布的比赛规则是,小蚂蚁们沿着树叶跑一圈才算赢!我们跟着豆豆一起去参加运动会吧!

T:先来看看豆豆的比赛过程。首先安排好跑道,这是三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再有请选手入场,一道选手是淘气,二道选手是笑笑,三道选手是豆豆。再重申一下比赛规则,小蚂蚁们沿着树叶跑一圈才算赢!各就各位预备——跑!比赛进行得相当激烈,你看清楚这场比赛谁赢了? S:豆豆赢了。

T:是这样吗?我们通过比赛的慢镜头回放来看看究竟是谁赢了。S:豆豆赢了,因为豆豆绕树叶跑了一圈。T:淘气赢了吗?

S:没有,因为它只跑了一半,没有跑一圈。

T:规则要求沿着树叶跑一圈,如果只跑一半,没有回到起点,就违反了比赛规则,当然不能赢得比赛了。笑笑赢了吗?

S:没有,因为它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线跑。

T:对啊,规则要求是绕树叶跑一圈,必须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跑,然后回到起点。没有回到起点和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线跑都是违反规则的,不能赢得比赛。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分辨出了比赛的冠军是豆豆。那么,你能把豆豆跑的路线描下来吗?应该怎样描?

S:从这点出发,绕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又回到这点。T:还有不同的描法吗?

S:从另一点出发,换一个方向绕树叶跑一圈,又回到这点。T:哦,我从这点出发,绕树叶一周,行吗? S:可以。

T:像这样,绕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什么是周长”(板书)。绕树叶一周,要注意注意什么呢? S:从起点回到起点,还要沿着树叶的边线。T:对,违反了任何一点都不是树叶的周长。

二、从具体到抽象,认识图形的周长

T: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它的周长吗?我们来看一看吧。这是什么图形? S:这是一个正方形。

T:正方形的周长在哪里呢?

S:从这点出发,绕正方形边线一周。

T:说得真棒!拿出你的右手,我们一起来描一描。从起点开始,绕着正方形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T:那么我换一个起点出发,换一个方向绕正方形一周,是正方形的周长吗? S:也是的。

T:对啦,下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长方形,三角形、“L”形和“十”字形的周长。S1:绕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S2:绕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S3:绕“L”形边一周的长度就是“L”形的周长。S4:绕“十”字形一周就是“十”字形的周长

T:看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S: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齐读)

T:认识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请你判断一下,下列哪些图形有周长?

三、从抽象到具体,感受物体表面的周长

T: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物体表面有周长吗? S:有,T:请你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有周长? S:数学书就有周长。

T:数学书的封面有周长,请你左手拿着数学书,用右手指出数学书的周长。

T:现在,请你用手中的ipad把教室中的物品拍下来,然后我们再来描出它的周长。(此处需点评学生所描周长的正误:一个正确的例子,一个错误的例子,和错误相同的正确的例子,同桌评价,自我改正。)

T:这样描对不对?

四、周长究竟有多长

T:豆豆休息好了以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图形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形的周长?

S:用尺子量一量。

T: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有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三种图形,你能说一说,它们的周长怎么测量吗?选一种你喜欢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T:想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怎么办?

S1:三角形只要用尺子量出它三边的长度,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T:怎么量一条边的长度还记得吗?

S:0刻度对准边的一端,然后读出边另一端的刻度。

S2:长方形量出相邻两边的长度,把它们的和乘2就可以了。S3:梯形需要量出它四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

T:同学们都很能干,下面就请你动手试一试吧,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它的周长。

五、拓展提升

T:太棒了!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你们,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一些?

T:凹、凸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一些呢?

T:将一个长方形用曲线分成两部分,左边是A,右边是B,谁的周长长一些呢? S1:B的周长长,因为B大一些。

S2:A和B一样长,因为它们都各占了长方形的一个长和一个宽,曲线也是两个人共有的。

T:对,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的,不一样的是它们的表面积,A比B小很多。

六、总结回顾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树叶、尺子、线、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一周”

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播放美丽的秋景)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看,天那么高,那么蓝,几朵白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金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一阵秋风吹来,一片片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远处,三个小伙伴从田野里向我们走来。是谁呢?原来,是3只小蚂蚁正在田野里散步呢!走着走着,它们忽然发现了一片特别美丽的大树叶,就商量着把这片树叶当成运动场进行比赛。比赛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

小朋友,仔细看,你注意到三个小伙伴在树叶上爬过的路线了吗?1号和2号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整圈,我们就说1号蚂蚁和2号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

1和2号蚂蚁从哪里出发,又在哪里停下来的?对,它们是从叶柄处出发的,也是在叶柄处停下来的。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了一圈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就爬了树叶的一周。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指,让我们跟随它们一起来感受这片树叶的一周吧!

想一想,3号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吗?为什么?它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因为3号蚂蚁没有爬完一整圈,所以,它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

(设计思考: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秋景,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态演示三只小昆虫在树叶上爬行的有趣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昆虫爬行路线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树叶的“一周”。)

小朋友,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物体表面的边线!并用手来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文具盒表面的边线,橡皮表面的边线)。

(设计思考: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进一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认识“周长”

瞧,老师这里也有一片美丽的大树叶,你能找出这片叶子的一周吗?伸出你的手指,比着画一画。说一说,你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在哪里停下的?大家的起点可能不一样,却都找出了树叶的一周。其实,无论起点在哪儿,只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绕一圈,重新又回到了起点,都是树叶的一周。

小蚂蚁有话要告诉大家呢!它说:“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小朋友,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认为“周长”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对,“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文具盒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长。粉笔盒有这么多个面,每个面上都有一个周长,所以一定要说清楚粉笔盒哪个面的周长。

小朋友,你认识这两片树叶吗?对,一片是银杏叶,一片是红枫叶。它们的形状都很特别呢,一个像一把小扇子,另一个像一只小手。想不想描一描它们的轮廓?试着在平板上用彩色笔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描线前,大家在起点上做个标记哦。动笔之前,你想提醒别的小朋友注意些什么?嗯,要沿着树叶的边儿描,还要刚好描完一圈。明白了要领,开始动笔吧!描完了吗?指一指你描的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你有什么发现?对,起点和终点是同一点,起点和终点重合了。

(设计思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开始,比一比、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各种物体表面的周长,加深理解“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一含义,尤其是使用平板描边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数学学科与信息化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你能在平板上描出角的周长吗?有小朋友说,角有缺口,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不能绕一圈重新回到起点,所以,角没有周长。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能连上的、没有缺口的有周长。能连上、没有缺口,就是封闭的意思。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周长定义:封闭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平板抢答: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是的喊 “ yes ”,不是的喊“no”。

(设计思考:引导学生在观察、辨析、描一描中明确: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使用互联课堂的抢答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公平竞争。)

三、周长的应用

想一想,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指的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知道了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那四边形的周长指的又是什么?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你能得到圆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有关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下面的场景你在哪儿见过?他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裁缝店里见过这样的场景,这是裁缝给顾客量腰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腰围;你能量出自己的腰围吗?怎么量?先要找准腰部,确定好一个起点,把皮尺拉平,绕着腰部一周,记好终点就可以了。量的时候要注意,要从皮尺的0刻度开始量,皮尺不能围得太紧,也不能太松,按照这个方法,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周长的知识呢?如:给菜地围上篱笆,给照片做个框,给阳台加个防护栏,给窗帘加上花边。

(设计思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巩固练习(平板抢答)

1、数学游戏园;

2、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3、聪明题:猜一猜。

4、小青蛙皮皮和小猪乐乐比一比。

5、思考题:圆。

6、知识博览。

(设计思考:使用互联课堂的抢答功能,让多样化的练习更增趣味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我学会了什么是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学会了量腰围。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设计思考:畅谈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作业:回家测量、计算数学练习册封面的周长。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教材49~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建立面积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习惯。

2.通过实践操作,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能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概念。

教法:

创设情境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地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两人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因为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所以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那你们觉得巴依老爸得到院子的哪里就算得到阿凡提的院子了?(老师也从上空拍了一线院子的照片,你能指一指吗?)

生:院子地面的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理解面积的含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上才有面。看:这是荷叶的面,这是篮球的面,这是水面,硬币的面,叶子的面。(课件出示,板书上:面)。你能说说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面啊?

生:自由说。

(1)观察数学书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哪个面比较大。

看,我们的好朋友数学书也有面,看这就是数学书的封面,拿起我们的数学书,一起来摸一摸数学的封面,摸得仔细些,不要放过每个角落噢!

再来摸一摸课桌的面。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平平的。

生:摸课桌面的时间比摸数学书封面的时间长?

师:为什么用的时间长啊?、生:因为课桌面比数学书封面大。

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你能说说课桌桌面的面积吗?

生: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桌面的面积。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2)出示手掌,和学生比手掌,指名让学生摸一摸老师手掌的面积。学生之间比手掌。和同桌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的面积大,哪个的面积小。

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说一说阿凡提院子的面积,指一指。

(4)出示象棋盒。

老师还带来了一盒中国象棋,沿着连线把它描下来,就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出示:长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平面图形还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生说一说,指一指平面图形的面积。出示:这个图形有面积吗?

强调: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老师把阿凡提院子地面的边线也描出来,你能指出它的面积吗?(板书)

(4)现在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你现在会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吗?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一眼看到的。

师:这也是观察法。演示(也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课件演示)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眼看不出来大小的面积,瞧!(出示下题)

2、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活动要求:

1、议一议:怎样比较?用哪些工具?

2、做一做:选择工具和比较方法,比一比。

小组活动。

师1、演示剪切法或割补法。

2、摆实物

3、测量面积的方格子。

4、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可以画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3、学校要扩建,建几栋大楼,我们一块去看看吧!

综合楼和植物园,哪个面积大一些呢?计算机和书法楼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综合楼

植物园

计算机

书法楼

师:一眼看不出大小,怎么办?

师:遇到不够满格了怎么办?

生:画方格图比较。

生:移一移,补一补。

师:真不错,方格子是测量面积的法宝,希望大家记住噢!

现在喜洋洋和懒洋洋有问题考考大家,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喜洋洋:我沿着空地走了一圈,一共走了100米。

懒洋洋:我在这块空地上一共铺了80块草皮

问题一:出示长方形区别周长与面积?小结:长度一条线,周长一大片。

问题二:把长方形分成甲、乙两块,区别甲、乙两块面积大小?

问题三:剪去一个正方形开的角,区别现在面积的变化情况.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在方格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要求:你准备画()图案,你所画的图案面积为()个方格子。

物体的表面

封闭图形

大小

板书设计: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6

正宁县西关小学 何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熊大熊二吧!他们两个今天又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出示第1、2张幻灯片)因为他们都争着说自己每天跑得路多,这时候,小狸想了一个好办法:熊大围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熊二围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出示幻灯片第3张幻灯片)

大家猜一猜,到底谁跑得路多些呢?光靠猜是说服不了他们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要看谁跑得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呢?(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出示第4张幻灯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复习周长以及怎样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第5张幻灯片)大家看看图中的这几个图形,说说它们有周长吗?周长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出示第6张幻灯片)怎样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生答,老师演示)

我们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家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吗?(指名说)(出示第7张幻灯片)大家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过渡)

(二)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第8、9张幻灯片)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这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怎么求周长?

学生讨论并汇报。

2、(出示第10张幻灯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总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方法二: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 方法三:长方形周长=(长+宽)×2

3、学生自主计算,算法可能有(出示第11张幻灯片):

① 28+15+28+15 =86(米)

② 28+28+15+15=28×2+15×2=86(米)

③(28+15)×2=86(米)

4、学生计算出结果后,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指名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5、讨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出示第12张幻灯片)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让我们再次读一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老师带领同学齐读公式)。

(三)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第13张幻灯片)出示例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课件展出一个正方形卡片,边长是8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14张幻灯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① 8+8+8+8=32(厘米)② 8×4=32(厘米)

③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出示第15张幻灯片)

方法一: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老师带领同学齐读一遍公式:“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计算方法)

4、师:同学们真聪明,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让我们一起再来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吧!学生说,老师总结。(出示第16张幻灯片)

三、巩固提高,深化理解

1、抢答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第17、18张幻灯片)

2、“智慧宫”(出示第19张幻灯片)

第一关:火眼金晶辩真假。(出示第20、21张幻灯片)第二关:比眼力,考智力。(出示第22张幻灯片)(出示第23—31张幻灯片)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思考题:(出示第32张幻灯片)如图所示,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学生先猜一猜,再自己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亲自验证。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7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材当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在实际需要中理解运算顺序,不是强加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针对《买新书》这一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我觉得本课教学内容我安排的有点难。所以在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不一定能达到并驾齐驱的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练习。

2、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和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了难点。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6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

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弯腰捡东西)“穗”是指什么?(麦穗)(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

二、出示目标

三、检测预习,整体感知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 欣赏 传统 弥散 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落(lao la luo)下毛病 落(lao la luo)叶 丢三落(lao la 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有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5.学生再读课文,分段。生先自学,再交流

第一部分:(1-5)写拾穗画面。

第二部分:(6-7)写作者介绍及对画的评价。6.老师小结。

四、堂清检测:

1.指名朗读课文。2.听写词语。3.形近字组词;

妇(妇女)麦(麦子)描(描写)扫(扫地)表(手表)猫(小猫)4.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落:

五、作业:

抄写好词五个,好句三个。

六、板书设计:

拾穗

落 麦 描 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教学难点:

欣赏油画,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一)1.老师质疑: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二)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自学提示

(一):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人物

描写 推想 中间的妇女 右边的妇女 左边的妇女

方法:四人读文、自画句子、互相交流

3.展示交流预设: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1)中间的妇女

描写: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

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描写)

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做做“攥”的动作,这个动作还能用什么词表示?“攥”能换成别的词吗?

推想: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你还能联想到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吗?

融入你的理解,把这段话读出来。教师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推想的句子。(2)右边的妇女

描写: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抓住“累了”、“欠起了身”、“腰疼”、“直不起身”、“攥着”、“搜寻”体会她的辛劳。(动作描写)

推想: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的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

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因此,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家里人是怎样劝她的?她是怎样难过回答的?(比一比,谁的想象更丰富)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一二大组读描写的句子,三四大组读推想的句子。(3)左边的妇女

描写: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

抓住“手脚麻利”、“趴下”、“伸向前方”、“弯”体会她的勤劳能干。(动作描写)推想: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

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道路还很长……

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想象她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吗? 同桌接读。

4.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捡拾麦穗能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呢?等待她们的是什么?(艰辛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

5.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这几段话吧。

6.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四、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该怎样评价这幅画呢?(读最后一段话。)2.为什么这幅画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生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及课后资料卡谈。

看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观刈麦》,出示,教师朗读。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唐 白居易)《观刈麦》

虽然年代不同,国度有别,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只有了解农民,才能表现农民,热爱农民。

3.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拾穗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五、学以致用,指导练笔(检测)。

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

欣赏两幅收获图,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课文2——4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拾穗

中间: 中年人 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 老年人 腰落下毛病 增添

左边: 艰苦生活刚开始

劳动人民的艰辛

201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 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 篇10

《周长是多少》教案

王官营学校

王志娟

张利敏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方格纸、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看看哪些同学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加今天的学习活动。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几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拼一拼。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拼好后想一想拼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2、比一比。

师:左边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他们的周长相等吗?(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生:第一幅图:(5+6)×2=22(厘米)

师:第一个图形是规则的长方体,但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是不规则。我们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边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生汇报:先量一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有不同算法吗?

生: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把上面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评,幻灯片显示计算方法(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3、画一画。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自己动手,交流画法。教师指正。

4、估一估、量一量。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估计得怎么样? 小组完成后交流做法。

三、活动小结。

上一篇:普法第二课堂授课计划下一篇:平凡的世界个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