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孤单的心灵

2024-05-04

对话孤单的心灵(通用12篇)

对话孤单的心灵 篇1

田 咏 利 刘 集 初 中 二零一八年七月

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沟通,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乏,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自卑、逆反、任性等。因而,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遇到严峻地挑战。

我对班级中18名“留守儿童”作了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守着,首先隔代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他们因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人,对安全重视不够,或者没有安全意识,很少进行安全教育。当孩子有违纪现象时,有少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包容和支持,这样,纵容一些孩子养成了不听话、打架、上网、逃学、撒谎等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安全、健康成长。面对这些现状,我是这样做的:

一、用师爱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从他们平时的成长日记里,我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庭的缺少关爱,心里存在着迷茫。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为此在平时,细心呵护他们,随时与孩子们交流思想、排解困苦,随时让学生感到很安全,带着学生与其远离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各方面的情况,让父母经常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细微变化。

我班上还有一名留守儿童谢磊,记得刚到班里时,他自由散漫,经常早到或迟到,没有时间概念,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像他这一类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行为给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老师我给予他更多的关心,我积极主动地和他多方面的沟通,虚寒温暖,也经常把他叫进办公室,和他交流,多观察他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的心理问题,真正走进他的心灵。一年来,他变化很大,不仅活泼开朗多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谢磊的父母一个月前来学校看他的时候感慨地说:“太感谢老师了,都是您的付出与关爱才让谢磊变化这么大。”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并不多。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态度,大多对学习缺乏自信,成绩普遍较差,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而分散了学习精力;家里祖父母年纪大、文化低,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心里,我总是在班级中营造互助互爱的氛围,以主题班会、互结对子、节日、生日祝福等形式,让人人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二、与家庭紧密连接,教育留守儿童注意安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由此可见,与家庭紧密连接,将是加强教育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学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交流在外工作的情况,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利用学生父母创业艰辛的事迹来激励他们,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鞭策他们不断进取。

记得今年我们班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一位建筑瓦工,他就向孩子们讲述了他的一天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时必须做到的安全防护工作,孩子们都惊讶了,他一天的工作是多么辛苦,而世界上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正是无数像瑞瑞爸爸一样的建筑工人一点一点地垒筑起来的,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多么高,孩子们深深懂得只有自己在家、在学校安全、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父母在外才真正安心工作。在家长会上我还与学生家长谈儿童心理,现代环境下的孩子安全管理和学习指导,我还利用“班级群”让留守儿童家长认真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和《游泳知识与防溺水安全教育》两部影片,让父母一定要强化实际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意识,孩子在家应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处处做到安全教育。让孩子从细微处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安全是学校一直以来最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我们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强化他们安全意识。

对话孤单的心灵 篇2

在这个片段甚至是整个小说世界中, “到处都是公开对话的对语与主人公们内在的对语的交错、呼应或交锋。到处都是一定数量的观点、思想和语言, 合起来由几个不相融合的声音说出, 而在每个声音里听起来都有不同。”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是心灵对话的最核心人物。他在遭受着贫困漂泊与走投无路的夹击时, “不修边幅, 邋里邋遢, 已经到了极点”, 但至少“拉斯克里尼科夫甚至觉得, 这样倒挺惬意” (第三节第三段) 。然而“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了极点 (第四节开头) ”。显而易见, 表面上是信件致使他痛苦, 但实质上是他最脆弱的神经已经被拨动起来了, 或者说他的软肋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致使他有失去最后的精神寄托的痛苦, 某种使之得以存在的动力遭受创伤。但所有这些, 无不体现在整个“对话”关系构建的小说世界中, 种种出场的人物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心灵表现。

该片段中, 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情绪达到最激烈的状态, 这是心灵对话的高潮部分。如:“她却出卖了自己!”———“她是肯出卖自己!”———“她会出卖自己!什么都肯出卖!”之后接下来的三段文字中, 前后十多个感叹号“!”, 与近三十个问号“?”交织并行, 强烈对峙, 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话狂潮。当然, 不言而喻,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极度紧张, 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波澜怒吼。这让读者也为之窒息。值得注意的是, “?”问号多于感叹号“!”占上风位置。可见, “这些问题早就在折磨他的心灵, 使他痛苦到了极点!”痛苦之关键, 恐怕在于他内心的矛盾和思想的争锋。

“决不会有!为了让这样的事不至发生, 你要做什么呢……你猜到了吗?”这个部分, 在拉斯克里尼科夫看来, 这样的问题最具有杀伤力, 也就是前面谈及的精神的后花园受到沉重的刺激。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本能, 如“爱和同情” (心理学家詹姆斯语) 。一旦拉斯克里尼科夫的社会本能遭受威胁和创伤, 那么可想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复杂, 他未来的命运将向何方?

即便如此, 作为颇具思想深度的拉斯克里尼科夫, 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尽快有个结论以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一定的才去某种行动, 立刻行动起来……即便什么决定都行……”如此一来, 终于爆发出“发狂似的大声叫喊”, 还有一个念头, 是“完全陌生的新形式的可怕的”幻想的形式。这样的心灵对话, 越深层挖掘, 越神秘无休止。不同的声音融合到一个人的心灵对话之中。这其实就是巴赫金所说的“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正是有着太多不同的声音, 才有了不同心灵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些心灵的对话中, 体现着不同的声音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同时共存。小说中, 主人公和“自我”、假想的母亲、妹妹、读者以及作者这些角色平等交流对话, 这就是最普遍的说明。

多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多种不同的立场出现, 这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些声音的交织, 实质上就是心灵对话的内在因素, 根本在于思想的争辩和叩问。在《罪与罚》中, 这些对话都是围绕着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心灵对话而展开的, 恰当地说, 应该是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思想对话在起作用。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 都是冥思苦想的人, 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 它们全都首先要弄明白思想。”而思想只有在交锋状态下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话也就越加呈现出交织的火热。人的心灵状态便随着对话的无限延伸和永远未完成而跃然纸上。

对话孤单的心灵 篇3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低、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记得在一次板书中把字写潦草了,学生举手说:“老师,你把字写错了!”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辩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我解释到:“老师写得不规范,并不是写错了”。可学生还是以坚定的语气给予纠正。我就擦了以正楷书写上。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在一次语文课上,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都很高,此时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的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的、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胡英同学不是成功了吗?”由于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浩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呢?瞧!他们活动得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浩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

家访手记《心灵的对话》 篇4

参加工作20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更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我决心在家访中一定要俯下身子,和家长真诚的面对面交流,真正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让家长都能真正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以及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同学,是我们班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很讨人喜欢。虽年龄小,但在每次检测中都是名列前茅。她家住何家庄子村,父母经商多年,家庭条件很不错,在村里是数得着的富户。经平常观察了解,她父母经商虽然很忙,但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非常关心。2月1日借家访机会,实实在在的评价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好方法,准备以他们为我班的标杆,在家长中大力宣传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其他家长找找差距,相互学习,奋力赶超,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家长却谦虚的说:“是您教育的好,孩子最听您的!”听了家长的这番话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对我的工作更热爱了,对家访工作更有激情了。最后又跟家长简短的回报了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家长听了满意的笑了,孩子笑了,我也笑了。伴随着甜蜜的笑声离开了她家,来到了一个山村家庭——***家。

到了***家,父母看到我有点惊讶。以为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是来跟他们告状的,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忙跟他们解释来的目的,家长这才放松了心情,忙把俺迎到里屋。我们坐了下来,真诚的交谈,我实事求是的跟其父母汇报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孩子很善良也很懂事,老师很喜欢她。但由于孩子的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下课却精神焕发。尽管近期有所好转,但是,家庭作业做的还不够认真。希望家长能够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完好作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传递给他们有关父母对孩子良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表示十分愿意与老师配合,决定以后无论怎样忙也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家访中教会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访完了他们两家,我没有紧接着访下去,而是停隔了几日,好好总结了一番,以便今后更好的深入家访工作。

2月11日这天,我又开始了我的家访工作。我来到***家,她家住小黄山,四面环山,风景还不错。她是我班最特殊的一名学生,以前听她爷爷说她父母在她不到一岁时就离婚了,母亲狠心的弃她而去,父亲无法照顾,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是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把她抚养长大。在熟人的引导下,我找到了她家。爷爷奶奶对我的到来感到很意外,懂事的张洁连忙告诉爷爷奶奶:这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头发花白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说:“我早就听孩子说,您对她特别关心,您是好老师!今天天这么冷,您还来我家,让我们很不过意不去。孩子快到屋里暖和暖和。”听了老人家的这番话,对老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我感动不已。我当着孩子的面,向两位老人回报了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习和生活情况,实实在在地评价了张洁是一个比同龄人更懂事的好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我能力特别强,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奶奶听了紧握着我的手说:“这都是老师的功劳,谢谢您对洁子的照顾,我们从心里感激你。她从小就没妈妈疼爱,以后还得还得麻烦老师多关照她。”我眼含泪花对老人家许下承诺,今后一定要像妈妈一样更加关心她,照顾她,疼爱她,让她跟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和老人到了别,走在回家的路上,思绪万千……

在农村小学问题多,留守儿童也多。我们班就有一名留守学生,他叫***,他还有一个孪生哥哥,听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就带着哥哥去了外地打工,一干就是十几年,只有逢年过节才来家看看。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我想对您说》,写完以后让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轮到他了,他读着读着却哭了,我说:“是不是想妈妈了?”“嗯”他点了点头。这次决定去他家家访也是从这件事引起的。爷爷奶奶照顾的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由于老人家很溺爱孩子,可以说也管不了孩子,孩子在家任性放纵,回家经常不做作业,业余时间一般都用来看电视,或与其他同学一起到处闲逛。借这次家访,我建议老人家跟儿子儿媳谈谈,让他们必须留一人在家多关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能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老人家说:“俺说了人家不听呀,俺一说人家就急,以为俺不管,还说两个儿子负担这么重,不出去挣点钱,怎么供他们上学?说到这里俺就无话可说了。”看到老人家这么为难,于是我试着拨通了其母的电话,跟她谈了孩子的一些细节事情,希望家长能理解孩子现在的需求,刚物质上的照顾是远远不够的,对他来说,亲情和温暖、关注和呵护是最重要的。再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也照顾不过来。说道这听的出家长的声音有些沙哑,自责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有回家一个照顾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的想法。父母能有这些想法,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因为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家园,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温馨……

这次家访也给我自己深深地上了一课。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几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与家长交谈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我们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因此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自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平时真的要多钻研,多学习,不要辜负家长、孩子的希望。虽然在走访的过程中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至今仍觉得是有很意义的事情。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倾听家长的心声,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心灵的对话读后感 篇5

常言道:“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这种苦难铸就了海伦坚强的性格。一个终生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只有在莎利文老师帮助下才能学习的人,一个将毕生心血倾注在残疾人事业上的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人,怎不叫人肃然起敬?“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句话是对海伦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的确,在我细细品味此书与之对话时,我深刻读懂了这3句话的含义――坚强的背后就是成功。海伦是不幸的,她很普通,只是个最无助的孩子,很多人会把她看成一个神话,把她当作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去顶礼膜拜,很少有人把她当作一个平常人去看待。从小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光明――对她只能作为毕生的渴望。是坚强的活下去,还是如其他残疾人般颓废地了却余生?面对这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庆幸的是,小海伦选择了坚强,也成就了她的成功。学识渊博,掌握多国语言,考入世界名校,这种连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听起来像天方夜潭,她却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她又是幸运的,没有沙利文,海伦可能永远平庸甚至绝望,没有对生活的爱,海伦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海伦的幸运只在于她拥有了一份不寻常的爱。我们比她幸运,拥有健康的双眼。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看清世界的颜色。我们也许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对未来的无知和恐惧让我们成为了生活的`瞎子。想想海伦,我们只是些暂时迷路的孩子,只要朝着坚强的灯光走下去,就能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毋庸质疑,海伦是成功的,而她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她过人的毅力。古今中外,一个个响彻耳畔的名字:保尔柯察金、霍金、张海迪……他们的成功无疑是这最好的见证。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像瓷器和花朵那样脆弱娇嫩,经不起一点磕碰和吹打;我们的生命应是那天空中的繁星,即使云雾遮盖,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闪光。一切都不是神话,选择坚强,选择成功。

用心去欣赏世界。“我们的周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句名言多少勾勒出人们对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漠然麻木的现状。在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一个小故事引人深思。海伦的一位朋友从树林里远足归来,一路觉得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事物。而海伦却坚信,仅靠指尖的触觉在树林里走上一个小时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她感兴趣的东西。而她所发现的恰是我们最不以为然的。她会用触觉去感受树木微微的震动,用指尖去体验花瓣的娇嫩,用嗅觉沉浸在花的馥郁中。尽管海伦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残缺的,但她却比常人更能扑捉生的气息。

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都有妙境。落日晚霞、霜叶秋林需要欣赏,晓风残月、敲窗冷雨也需要欣赏。欣赏高山,自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海,自会在大海的澎湃中感悟到气度与洗礼;欣赏大树,自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和尊严;欣赏小草,自会在小草的坚韧中汲取执著与希望。用心去欣赏,会发现生命中其实也有很多值得留念,哪怕是司空见惯的笑脸,一句无心的关怀,一个亲切的动作,一份平淡的亲情,你也会深深的感动,享受其中。生命真的很短暂,一切都像是白驹过隙,当我们用心去欣赏,美好的事物才会在心中永存。

第十三周“心灵的对话”学习总结 篇6

因为班上有少部分同学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缺乏交际能力,对心理知识不太了解,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加深同学间彼此了解的程度,从而加强班级凝聚力,真正意义上达到心灵的交流。

保持良好的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该保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忧愁和悲伤地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通过心灵的对话这次班会,同学们对彼此之间都有所了解,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心事,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满着活力。

用快乐的心灵在网上涂鸦和对话 篇7

一、让学生对网上涂鸦产生深厚的爱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 我在教学中, 总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比如让学生自由地通过网络与其他在线学生或老师平等、轻松地探讨各种问题, 让学生的观点和疑问及时得到反馈和响应, 让学生觉得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知识, 而是自觉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宝藏、充满巨大活力的系统中进行交互学习的时候, 感到学习再也不是枯燥无味, 任务再也不是艰巨繁重!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产生深厚的爱意, 会全身心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用心灵去感受, 得到快乐的体验。我的做法是:

1.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 爱好多, 兴趣广泛, 获得的感觉、体验会更丰富。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 越感兴趣的事物, 越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为此, 我根据教学的需要, 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 让他们自己查找有关资料, 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等等。

我认为从多方面激发兴趣尤为重要。例如, 《美丽的昆虫》一课中, 我请孩子们课前在网上先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昆虫的资料或图片, 活动时, 让孩子们大胆地在大家面前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他们个个讲得生动、有趣, 有的简直就像个小科学家, 说得头头是道, 大家都听得入了迷。还有《红灯停、绿灯行》一课, 我运用多媒体, 展现马路上热闹的声音场景, 以及各种类型的交通标志, 孩子们深受吸引;我又用有趣的动画、音乐, 创设“红绿灯”游戏的环境氛围……

2. 培养自主学习情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的收获, 在网络下更可以让孩子用心灵感受周围的事物, 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因此, 我融合各学科知识, 贴近学生生活, 在愉快的网络情境中培养孩子的情趣。例如, 在教学《听听画画》一课时, 我下载各种类型的音乐, 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 用心去欣赏。在感受不同的乐曲之后, 我请他们选择喜欢的曲子, 说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的选择各不相同, 就是对于同一首曲子, 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小小的船》一文, 有的孩子联想到童话故事, 在静静的海面上停有一艘小小的船, 船上住着老爷爷和小女孩, 他们睡着了;有的孩子则仿佛看到天空中弯弯的月亮, 与星星们在唱着歌谣的一幅画面。又如《瓜果飘香》一课, 我先让孩子们展示网上搜寻到的各种瓜果, 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烈讨论, 相互补充。让学生在带有竞争性的讨论中, 产生了对各类瓜果色彩、外形、气味、味道等多方面的丰富感受。

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 孩子们对网络世界的兴趣越来越浓, 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他们渐渐学会了用心灵去体验感受, 感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更好培养, 他们的感受是来自内心的, 他们的体验是快乐而丰富的!

二、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大胆的对话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进入网络时代, 合作精神尤为重要, 合作能力的有无和强弱是衡量学生自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这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 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 解决问题, 交流各自思考成果, 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相互评议, 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例如, 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上《答案并不唯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在2、4、6、9、10这五个数中, 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为什么?”教师先请每一位同学独立思考, 尽可能多地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再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 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每人在BBS上留言, 不懂的可以利用Winpopup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前面说过的后面就不要重复。小组整理成果, 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 环节清楚, 学法指导明确, 多次重复后形成模式, 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位教师的课, 告诉我们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 决不由教师越俎代庖。这样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 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就有话可说, 并且有助于将问题讨论深刻, 提高讨论的效率,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涂鸦与对话中实现思维的自主放飞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 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 而不是重复、模仿。对学生而言, 创造性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1. 发展创新思维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更注重让学生展示个性, 勇于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 关注孩子的成长, 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 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在《蝶儿飞飞》活动中, 我运用多媒体放映各类蝴蝶的录像, 再发放图片, 让学生讨论, 之后又创设大花园情境, 带领学生在教室中装作蝴蝶, 尽情地飞舞。学生在感受体验之后, 自然地激发出想把美丽的蝴蝶“留”下来的愿望, 他们都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有的说要用相机拍下来, 有的说要种下鲜花吸引它。在欣赏了其他同学的作品后, 我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 他们有的想剪出来, 有的想用绳子、布贴出来, 有的想画下来, 有的还要用铁丝、线让它飞起来。而且, 还把这些形状、花纹、颜色都各不相同的作品上传到班级博客中展示, 美不胜收。

2. 激发表现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让孩子们表达内心感受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我们要让孩子在智力上互相激荡, 心灵上相互感染, 操作中互相合作, 评价上互相检查, 使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孩子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增强自信心。

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使我更加体会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自信心得到增强。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继续创设各种有趣的活动, 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种下“创新”的种子, 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 留下美好的回忆!

心灵的对话 篇8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的问题学生,都存在着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最为直接的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谈心;原因;效果评价

近日,笔者在工作中听到一位女学生的哭诉。原因是因儿科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产生了一些失落感,当然还有多种外界环境的压力,这些压力造成学生心理呈负重之势时并难以发泄,在这种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学生经常会胡思乱想,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听完她的叙述,我明显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给自己的压力很大,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家庭的因素造成的。我告诉她,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相应的回报,人的一生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我们总要学会面对。同时我也给她举了一些我自己所经历的及遇到的类似的事情,她听后情绪也稳定了些。我告诉她,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我愿意帮助她,让她回去后再冷静地想想。该生走后,我认真地想了很久,感觉她有抑郁症的倾向,想到这里,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告知父母,共同寻找原因

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该生在家的各种情况,该生母亲说,女儿一直很听话,就是在本学期开始不愿意多说话,不愿意和母亲交流,由于自己工作很忙,也一直没有好好地和女儿谈过,有时看见她在上网,说她几句,她也不搭理,自己也很伤心。听完她的叙述,我把她女儿的现状告诉了她,并建议其母亲可以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师那里看看,进而在孩子今后的教育问题上达成

共识。

二、谈心,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除了定期谈心外,平时在教室或校园里,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找她聊几句,让她感到她在老师的眼里还是个不错的孩子,老师也很关心她,让她重新认识自己。随着谈心的次数增多,我们之间师生的感情加深了,她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都会来告诉我,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她“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她也能较多地听取我的建议,人也开朗了很多。

三、融入集体,寻找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针对她的抑郁倾向,并对同学有较明显的敌对心理,我觉得她需要多一些朋友,但由于她前段时间在班级表现得比较强势,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为此,我找了两个性格开朗,成绩较好,人缘也很好的同学,让她们一起来帮助她,我故意安排她们坐在一起,并让她们做任何事情都叫上她,多关心她,接触一段时间后,我问她们俩对她的感觉,她们说:“和她深交后,觉得她人不错,心地善良、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现在同学们也愿意和她交往了。”听完她们的话,我放心了不少。

四、重塑信心,走出封闭的心灵

考虑到该生的学习基础还不错,并且一直以来都希望做一名课代表,为了帮助她重塑信心,我利用改选课代表的机会,有意对全班同学说:“本次改选我们采用主动请缨的方式,如果想做课代表,可以毛遂自荐。”说完,我别有深意地看了她一眼。果然,下课后,她跑到办公室跟我说,她很想试试,但是,现在成绩不好,怕竞选不上。我故意问她:“为何想竞聘?”她说:“我觉得做一名课代表,就一定要这门课程成绩最好才行,有目标就有动力,我会更努力地学习,并且我想竞选儿科课代表,我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听完她的话,我说:“做一名课代表不一定成绩是最好的,但一定要做好同学与老师之间的纽带,能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的意见,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当然,这也不失为学习的动力。只要弄明白这一点,你就可以竞选!”她点点头,信心满满地离开了办公室。竞选结束后,她如愿地当上了课代表。

五、效果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付出,该生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也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了,同时班级的儿科成绩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她自己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看见她开心的笑脸,我知道她已经找回了信心。

我相信我的学生的这种现象不会是一个独例,很多班主任都会遇到。我认为,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很恐怖的事情来看待,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有其独特的角度,也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她们没人可以倾诉,总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只好藏在心里,任其折磨自己,所以极易诱发心理疾病。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而且应当扮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个角色,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迷茫,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承受各种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明天的挑战。

心灵对话作文 篇9

轻轻地,一声声似断还续的啜泣声,从某一角落传来。我寻找着,却徒劳无功。那啜泣声渐渐大了,静静地聆听着,竟发现,那声音来自我的心灵深处。我正惊讶于自己的脆弱,一个柔细的声音响在耳畔:“我好寂寞哦!”我怔住了,这是我心灵的呐喊?!回想着……

年少的我始终执着,一直追求、渴望着——得到更多的鲜花掌声,每天奔走于“三点一线”间,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多少个夜,我只与昏黄的灯光为伴,努力着,努力着,面对朋友的邀请,我婉拒了,分分秒秒,我都紧紧把握,绝不放松。“时间就是分秒必争”是我唯一紧遵的格言,身边的一切,我都没在乎过,不管是一草一木,甚至于亲人、朋友。“努力学习”仿佛成了我的代名词。

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行人、车辆,机械地、快速地经过,时光在流逝着,匆匆忙忙地一去不回头地。竟发觉自己原来是一个发条娃娃,不知所以地学习着,发条停了,继续上好,又开始学习了。

迷蒙中,我孤身一人,乘坐着和我一样孤独的一叶小舟,漂流着,慢慢地,漫无目的地漂流着。海呀,大海呀!如此地茫茫,不着天际。雪白的浪儿轻轻地起伏着。抬起头,望着这水天一色的深蓝的世界,只能悲哀着,孤寂着,迷茫着。

这时,那些柔细的抽泣声再次从心灵深处传来,我轻轻叩响了这紧锁着的心灵之门。打开了,一个短发女孩抬起那双泪水盈溢的眸子:“我们去玩吧!”

她拉起我的手,来到了山顶,饱览着山下的田园村庄,微风吹起了我俩的裙摆。山下的美景仿如一幅图画,绿色、金黄、纯白、拼凑在一块,五彩斑斓,相交相映。接着,来到了蒙古草原。天,一碧如洗,到处是绿的世界,碧绿、嫩绿、翠绿,一群群牛羊,美津津地吃着鲜美的草,我们快快乐乐地奔走着,穿梭在牛羊之间,嬉戏着,天真的笑在草原上响彻……

“谢谢!”女孩感激地说着。如此朴素的话语,却让我感动不已。女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很甜,很真,我甚至以为她就是安琪儿。

心灵对话作文 篇10

那你就永远出不去。你想想,我们所出的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是物质世界;而我们内心所想,构成了精神世界。那些整日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而一万年前的古人,当他们第一次不用为食物而发愁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诞生,并且随着人类的繁衍继续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游走,一直到人类灭亡为止。你既不是人类的缔造者,也不是终结者,古人思考过无数次的人生命题,其实你一朝一暮能明白的?

那倒也是,但我总会感到无尽的空虚啊。而且现在我做事情都想完成任务一样,像个木头人。既然前面的问题过于深奥,那就先撇开不谈。那你来说说,人这一辈子,做这么多事,都是为什么?

哪来这么多为什么?你去做,只是因为你想做,没有任何原因。既然你做了,就要把它做好。如果你做每件事都感觉很快了,那就是一种境界。为什么要问为什么?

你的意思是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那样反而会使人更加痛苦。那我们的心灵,就只能游离于意识之外了,那它们可有依托?哦,原来如此!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信封佛和基督,那是他们灵魂依托之地啊!

没错。其实,不只是教徒才有信仰。一位大智者曾经说过:人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哲学有用么?哲学没有用。但没有哲学的世界,人人都在欺骗自己,甘愿受骗。

读——心灵对话的源泉 篇11

一、让学生充分“读”

有人说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这点我是很赞同的,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访”、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间噪、喋喋不体。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排除。我最近听课几回却发现有的教师刚上课时学生课文只读了一两遍,便让学生哇啦哇啦发议论,常常言不及义不说,还常常出现谬误。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没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说得不好,说得不正确,说到底是“读”得不够。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只有在师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不断产生心灵碰撞,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凡是成功的课都重视“读”。 “支玉恒”教师的《草船借箭》妙在能激发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读出味来,从读书中悟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读出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

二、尊重学生的“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即使单纯的“读”,也有朗读、默读、跳读、扫读、问读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不能过多要求学生。应该提倡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教师最经常问学生这一句“你认为该怎么读?”我在教学古诗《咏柳》一课也引导学生按他们喜欢的方式读,有的学生独自大声诵读,学古代诗人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学生小声地读,边读边在重点词句的地方作批注,有的学生按提问的方式读,理解“碧玉”“绿丝绦”等,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来读……,按他们喜欢的读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内容上也该尊重学生选择,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有的学生说喜欢“猴子观海”,有的学生喜欢“仙女弹琴”,有的喜欢“仙人指路”,在初读后,教师可引导學生选择其喜欢的内容学习,进行品读领悟,对其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可选择地“背”。

三、师导读有“层次”

充分让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非一遍又一遍机械地读,而是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层次要求。一般地说教师既要做到尊重学生“读”的方式、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我从课题入手,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①让学生先初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正确。②接着,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京辉煌,亮丽的特点?③品读。课文中哪些词句你觉得写得特别好,好在哪?读读背背。此时,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读、在享受中“读”。

四、珍视生“读”的独特感受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体验,我们应去重视、去珍惜,让学生固守内心原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清澈的溪水》一课, 有的说:我觉得那些山石很有趣。有的说,我觉得小洁是个爱护环境的孩子。有的说:我觉得小鱼儿很可爱。有的说:我觉得课文写的景色很美。……,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但都觉得入情入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懂得与文本对话。

对话孤单的心灵 篇12

一、数学日记拓展了师生交流的空间, 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绿色通道

学生把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想法、体会、启发等写下来与老师交流。学生在学习数学、做数学题时碰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 可以把这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写在日记中, 与老师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日记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新主张、新创意等等也可以记录下来。有内容可写了也需注意写流水账, 应付公事, 有什么就写什么, 不拘格式, 如同聊天, 字数不限, 篇数不限。教师仔细品尝这回味无穷的“麦拉鸡翅”, 品读着学生的数学日记, 对学生写出的内容要深刻研究, 看看哪些需要老师解答或个别辅导, 哪些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的, 哪些需要老师在全班进行辅导或表扬鼓励的等。

对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 可以面对面的回答, 也可以在学生日记后面写批语, 以示老师对学生在日记中写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学生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产生的情感与态度及时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以获得学习情感层次需要的满足,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二、数学日记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的思想及心理动态, 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使师生互动得到校外延伸, 使数学课堂得到课后延伸, 使数学知识得到课外拓展

1. 激发兴趣, 爱上数学

数学日记作为数学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认可。形式单一的训练作业, 没有把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可怕的不仅仅是学生不喜欢数学作业, 更可怕的是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厌恶, 逐渐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使他们的课外作业更富有个性色彩和人情味, 并通过数学日记这个桥梁, 沟通老师与学生的联系, 通过数学日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 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数学日记就是生活日记, 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教学新课时我们常常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生写数学日记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3. 孕育知识, 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深化数学知识, 从而达到开拓数学兴趣的目的;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从而扩大学生视野, 让“数学日记”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与数学日记牵手, 如果一位数学老师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数学日记就会如同一道营养大餐让我可爱的学生们在学习与各项活动中大放异彩。在教学中我们找到了更好的交流驿站, 在生活中让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帮助办法, 一句句真实的话语, 一条条宝贵的建议, 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 会让我们更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校信息化汇报下一篇:经济法律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