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2024-06-15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精选11篇)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1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3]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4]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2

一、让名著充实思想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圣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我们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就像潺潺流淌的小溪,充实着思想的河流。”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只有每天坚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才能为自己的教育生命注入活力。当我看到《陶行知全集》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时,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且读出了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一教育思想震撼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人生格言,让我感动,让我钦佩。

细细品读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就会品味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爱满天下,有教无类”的博爱,“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的至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常扪心自问陶老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我做到了吗?

二、让大爱沐浴心灵

每次细细地品味陶老先生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就会流入心间,沐浴着心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的良言忠告。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温馨、乐观向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我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①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③对犯错学生不能揪住不放;④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三、让生活赋予生命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而数学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赋予了数学生命活力,这就是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的精彩世界。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时时注意将“生活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课堂中创设“公交车上买票”、“现场兑换人民币”、“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全体学生时而分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生活中真实的那样,趣味盎然,便于每个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处,体会实际运用时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感悟数学的趣味性和有价性。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学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给学生注入生命的新鲜血液,使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充满生命活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代农村教育 篇3

【关键词】陶行知 农村教育 变革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倡导,“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小学校;从活的中小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他同时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倡导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只有受过教育的生活才能发出生活的火花,发生生活的变化。“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行是知之始”。

从以上陶行知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倡导创新精神的当代教育思想一致。“活的乡村教育”、 “活势力”、 “活本领”、 “新生命”等字样的反复使用,可以看出陶行知对于“活”的充分强调与肯定,正因如此,他的教育思想不受时代变迁的限制,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仍然可应用于指导当代教育。

其次,“社会即学校”、“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实质上倡导的是所学要结合实际,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不能脱离现实。

最后,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注重实用性——“生利”、“国家的强盛”以及“民族复兴”等的强调,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离开了实用的目的的教育学习,都是对资源、时间、人力等的浪费,是没有意义的。

二、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及同事等通过与浙江省以及吉林省等地的农村村镇干部、农村学校领导、农民子弟学生及家长等人群交流时发现一些当代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当代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衡性。首先来看农村教育中对于中小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题首先体现在思想上不重视。

四、加强发展当代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代虽在变迁,但陶行知先生生活的时代和当代农村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农村人口都是占据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就无所谓的提升;没有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必然缓慢,而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无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落后,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而没有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所有的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以农村教育为保障,没有了农村教育的保障,这所有的发展都将是缓慢的、无力的。所有的变革中,最重要的都是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也是最难的;要将先进的思想通过教师带到农村教育中,并付诸于实践,以带来农村乃至整个国家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文集[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赵晓丽.试论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J]. 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五期,第100页。

[3]赵晓丽.以外贸市场为依托,促进英语教学[J]. 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第十五期,204-205页。

思想上不重视主要是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由于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学生家长重视的、也是唯一看重的升学率(考入重点大学)很低,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无法考入重点大学、以便毕业后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的现实导致农村大部分家长都不重视、甚至抵触让子女读书,乃至认为九年的义务教育都是在浪费子女的时间。

其次是观念的不正确。

以上农村家长及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正确所导致的。观念的不正确体现在多方面: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正确,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以及家长、学生的观念不正确。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都一味地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里学生的课内知识学习以及课后作业都是仅仅围绕中考、高考涉及的科目以及重点知识点展开的;有这样的思想指导着,中学教师自然而然地进行“填鸭式”的课本知识讲解和“题海式”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将所有学生,不分性别、不分特长、不分资质,把他们都培养成“学术型”的“北大”、“清华”的苗子。当前农村教育只有此一目的。对此,家长和学生再认同不过了。他们眼中的读书、重视的读书也只有这个目的:主科成绩好。否则,学生就一无是处,还不如不读书的好。然而,我们要正确认识教育: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倡导互相学习,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此外,农村教育的农民教育也有上述的问题:思想观念的不正确、技术人员的缺少等,也到制约了农民的学习,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当代农村教育

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要活、要结合实际、要实用等,这些都指导当代农村教育不能再死死地、脱离实际的开展毫无实用价值的以升学率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单一以升入重点学校为目的的教育,是不求变化的、死的教育观念;单一以升入重点大学、获得一份“鐵饭碗”工作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脱离现实的空想教育;“读书无用”的观念是由于当前农村教育的模式导致不能将学生进行“扬长”教育的后果,以致学无所用、不实用。这所有的一切都背离了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有违客观教育规律的。因此,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当代农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层面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首先,政府扮演好引导与监督的角色。

政府应该制定先进的制度,引导乡村教育的积极发展。制度、决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思想上引导学校、社会、家长以及学生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意义,打破传统对农村教育意义的认识;保证农村教育硬件的建设与投入;明确学校办学的目的不再是“唯升学是图”,将现存教育多元化,确保学校办学特色化、多样性化、现实化;给学校、教师“松绑”,鼓励、提倡学校、教师发挥其特色、特长,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鼓励、确保优秀的师资投入到当代农村教育中,引进先进的师资力量到地方上。

其次,学校充当好政府政策、制度的执行者。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篇4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荐) 篇5

贾红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曾指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教师的学识,还要靠教师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的修养。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每天都要批评学生,对学生的批评是一门艺术,怎样按照陶老的思想,掌握好这门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路上走”,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做教师的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一 规范,平常学生听话时,我们都能做到。当学生违反了纪律、学习不认真,并且对老师的教导不乐意接受时,我们能够遵守这一规范,确实是不容易的。有时我们能做到从身体上不体罚学生,但是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教师采用不正确的批评方式,用语言伤害学生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体罚,这比肉体的体罚对人的伤害还要大。

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校时成绩较差,学习不够认真,一位老师曾经批评他说:“我看你是王瘸子的腿——没救了。”这样一句俗语,这位老师当时把它当作口头禅来批评学生,几年后,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当了兵,立了三等功,当时学校团支部请他到学校来作报告,他第一句话就问我,当年批评他的那位老师还在不在学校,他到不是怨恨老师,他说,别看我立了功,我还是不好意思见老师。可见,这种批评的语言对学生伤害是非常大的。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系教授康健先生,在北京几个学校做了一个调查,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家长在学校无意的发现,一位老师用这样的话批评他的孩子:“你真笨,你真傻,你简直就是一个白痴!”可他的孩子一点都不以为然,反而还笑。可家长气得不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会遭受这样的心灵伤害,可他的孩子说,已经习惯了。听了学生的这个“习惯了”,我们真是感到心酸。仔细想一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一点自尊心都没有了,说严重一点,就是没有了羞耻感,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陶老说过“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老师训斥下,连起码的羞耻心都没有了,这离先生所要求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心理学上一个很有名的罗森塔尔试验,因为教师给学生了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如果我们对教育者总是用贬斥的语言,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康健先生说:“如果对学生 用粗暴的语言是个别人,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个案,不足以引起社会震动,但这种现象在相同的岗位,成批的出现,我们就该探究一下是不是出了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康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师语言。就是说,有着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你就不会 用语言伤害学生,反之,则会伤害学生。康健还在已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中,进行过几次主题是“回忆自己最难忘的教育经历”的调查,结果这些已做了老师的人,有超过三分之一写下的是在“曾经是个孩子,曾经渴望理解”的年代,被老师侮辱和语言中伤的经历。老师批评不当,用语言伤害学生,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采取过激行为时有发生,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学生特别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教师个人形象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调动他们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而不应把不该说的气话、狠话一古脑地摔出来,那种劈头架脸式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伤害师生感情,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更何况,批评不当,就歪曲了教师的形象,有时挖苦、指责、大发雷霆批评学生时,气歪了脸,面部变了形,话语是什么话狠就讲什么话,恨不能唾沫把学生淹死。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批评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觉悟,认清是非,变得更有修养。可教师在批评时缺乏道德修养,那么怎么会让学生有道德修养呢?所以,我们批评学生时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语言行为给学生作出榜样。如孔子说过,为政与施教一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老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他指出:“盖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批评的语言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也要使学生受到文明的教育,切不能用不文明的行为来教育学生。

第二、批评的语言要象爱的雨露一样,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1926年,陶老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自己的学生。陶老奉行“爱满天下”的宗旨,他说:“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教育效果,易于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多肯定,少否定。批评的话,有时可以用肯定的语言来代替,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接受态度,比如说:“你什么都好,就是这种坐不住的习惯不好。”教师再严厉的批评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真诚的爱,不要使学生有丝毫的对立情绪。我们有些老师有时感到很委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学生一点也不领情,原因就是批评未能很好的体现爱,学生不领情,也在情理之中。象那种蔑视型的语言:“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个难缠吗,还想给老师顶,走着瞧,看谁能顶过谁。”还有 赌气型的语言:“你这个学生难管,管不了我就不管,让你家长来管吧。明天不来,就不要来上课。”这样的语言不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从老师的批评中体会到爱的教育了,因此批评的的语言要有理、有节、有度。批评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口气温和,态度和蔼;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设身处地,“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有时在气头上,你今天要批评的,姑且忍一忍,放到明天再批评,到了明天,你就会感到事情并不是那么严重,你的气也就烟消云散了。

第三、因人因事,因地而异,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陶老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和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各得其所。对善于思考、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各方面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的学生,宜采用发问式的批评方式,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改正。对于情绪抑郁、反应速度慢、学习虽努力但成绩不大的学生,要特别有耐心,严防急躁,多指出改正的方向和方法,并帮助树立改正的信心。对脾气暴躁、行为容易受情趣左右的 学生,应采用冷处理的、商讨式的批评方式;对积极上进,性情机敏易受感化和盲目自大、爱耍小聪明的学生,则应多采取暗示和提醒的批评方式;对错误较严重、依赖心理较强或怀有侥幸心理的,则采用严峻的态度、激烈的语调、尖锐的言辞,即“触动式的方式”。象这样叩问灵魂式的话语:“你好好想想,你老爹老娘是如何出大力流大汗挣钱供你上学的。我看你是将钱拿来打水漂。你还有一点良心没有?”这样的话语看起来似乎具有针对性,实际上又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总之,批评的语言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模式,俗话说:三句好话暖人心,一句歹话伤人心。尤其是我们面临的是在我们面前接受教育的学生,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象陶老所说的那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一 篇6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一)

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中国的人命・纸上的教育改造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中国教育改造》自序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在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第二年的晓庄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中国大众教育的问题 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给肖生的信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大学是造就学者和领袖的地方,不是剃度和尚的地方。我们要大学培养与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学者领袖,不要大学培养避世的隐士,出世的僧尼,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我们要学生认识人民,人民认识学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驳特定学区议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晓庄开学勉励桃红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但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升官教育,以及“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我们都是反对的。至于一般老百姓“出钱给人读死书,自己一个大字也不识”的现象尤其不能缄默。――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 一、要诚实无欺; 二、要谦和有礼; 三、要自觉纪律; 四、要手脑并用; 五、要整洁卫生; 六、要正确敏捷; 七、要力求进步; 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 十、要勇于办公; 十一、要坚韧沉着; 十二、要有始有终。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7

一、以情激趣,游刃有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2]只有带着内在学习兴趣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学习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快感。现在的学生大部分还是非常喜欢体育课的,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快乐的,但这份快乐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挽留,否则,体育课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动力。笔者始终这样自勉:第一,体育教师自己必须充满激情与活力,才能感染学生。第二,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化教育,教师的指导始终起着巨大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因材施教,用情施教。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该尊重、培养和发展的。

二、情趣相融,促进认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运动技术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轻松的氛围和愉悦的心情,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体育与健康课更需要情感的注入。

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艺术,能使我们的教学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当然,要热爱学生,就必须努力发掘和认识每个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优点和长处,了解他们各自的体育爱好,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主动地亲近老师,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从而缩短动作技能形成的时间。这正如陶老先生所说的:注重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3]。

三、寓情于教,开拓创造

如果教师能将“情感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让情感与知识相互交汇,让学生个体的潜质得到激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便呈现出来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确实,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潜力的挖掘还需要我们教师循循善诱,寓情于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排解学习困难,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自然会迸发。例如高二年级男生要进行屈腿腾越横箱的练习,笔者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出发,首先做好规范、流畅的示范动作来鼓励学生,其次提示学生先从两层横箱开始练习,结果学生们第一次就成功完成动作。在取得初步成功后大家的信心大增,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学生们自主地想办法,他们用逐渐增加高度的方法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动作,圆满地完成了练习任务。

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可使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得到净化和感染。体育课上,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都多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情感交往中展开。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频率增加,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易于使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怀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朋友,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用真心、真情赢得真教育!

摘要:本文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从以情激趣、情趣相融、寓情于教、陶冶情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日常教学事例证明:爱生,才能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真心付出、真情投入才能赢得真教育!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8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性实践教育基础上,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当前教育改革攻坚和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性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改革。

教学发展的根本方式是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认清形势,开拓思维,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伟大导师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该理论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何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来实现高职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其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教育必须和生活相互融合,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陶行知的“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反对脱离生活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死书本、死学校、死教育。高职教育同样如此,脱离生活的高职教育会使教育走向死胡同,如何吸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运用到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2]。

一、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而且“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包含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全部,同样也包含了大学的学习实践生活的全部。“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而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育的前提,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学习的知识要通过生活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才能培育出人才,这才被称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唯物主义的思维,教育应当适应于生活的变化,并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灵活调整专业配置[3],来进行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要迎合当前经济建设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一、要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计划,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设置符合当前政策形势的热点专业;二、要关注环境保护,当前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来扶持相关产业,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也要服务于国家建设;三、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关切,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培养能够适应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人才。

二、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这正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将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甚至是校外;实践也将不局限于校内实训,可以延伸到校外和企业中。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学生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

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我们以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例。目前专业建设已经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专业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个,能够很好地满足专业各科目的实践教学需要。实习实训大楼设备完善,为学生进行各种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环境。同时,作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江苏新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南宁中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西金盾保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校经常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职业技术交流,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为竞赛输送人才,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举措使得学校的设施和社会的资源获得最优化的配置[4]。

因此,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学生适宜什么形式的教育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学校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处理教学和学习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教学首先是在课堂中学习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无线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程,然后在校内通过实习实训平台将理论应用到数据通信网络的搭建和调试、程控交换网络的搭建和调试、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等实训项目中,最后到企业实习,接触实际工作,感受工作氛围。所以教、学、做需要合为一体,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将会走向崭新的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最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必然选择。教育不再局限于在课本教学和校内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高校实践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搭建教育、科研、产业“桥梁”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校企合作领域,开展涵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研发合作、人才就业、社会服务五个核心部分的校企合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综合平台,为专业人才机构、企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5]。所以说,“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学合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实陶行知早在上世纪初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6],他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一直向前发展。当前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是:需要完善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需要立足市情,搭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创业平台;需要畅通渠道,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柔性流动;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7]。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在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我们需要借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游青明.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 改革与开放. 2012(24)

[2] 姜富全,王艳娟.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0(09)

[3] 徐朔,郭扬. 战略调整 规范化 企业参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三大特点[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02)

[4] 张鉴. 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06)

[5] 钟金明,李苑玲.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06)

[6] 周洪宇. 陶行知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 生活教育. 2013(05)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9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做教师的,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的多、不爱劳动的多,民工子女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多、随便乱花钱的多…而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只看分数,不问道德;有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我更应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篇10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 篇11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创造了一系列教育思想。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与影响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陶行知 和谐教育

一、何谓“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首先指的是学校内部关系的和谐,即学校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学生、教职工等之间的关系和谐。其次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家庭教育配合、协助学校教育的完成,促进学校教育效果的发挥。最后是社会教育的和谐,即,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力。教育的参与者,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平等的,都应得到尊重。

二、幼儿教育中的和谐教育思想的应用分析

和谐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广泛,真正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幼儿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学模式。“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和谐教学的重点。这一和谐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挑战,肯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幼儿年龄较小,思想等都不够成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以自己的思想约束幼儿的行为,让他们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幼儿个性的发展,也是对幼儿的不尊重。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幼儿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比如在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时,询问幼儿能否理解;在教给学生某一个新字时,询问幼儿是否掌握。而且,教师一定要给幼儿足够的动手尝试的时间,比如,让幼儿自己动手捏橡皮泥,自己动手画画创作,自己编故事,这不仅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师,走进自然、社会,将所教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陶行知先生反对死读书,倡导“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死读书、读死书,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幼儿的上课时间较为自由,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走进自然,去认识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这种直观的体验,会让学生记忆犹新,激发他们创作、想象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的和谐育人环境。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幼儿园也应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和谐育人环境。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思维、理解等能力还有所欠缺,如若只是单纯的给他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教给他们什么是ABCD,什么是数学图形,有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若将教育与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则会使教学变得容易。比如,让幼儿去统计自己家里的亲戚人数,幼儿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数字。同时,在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教育。比如课堂上,有两个学生为了争抢一个游戏而吵闹,教师可以教给他们学会分享、合作。做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则。通过篮球、筒子等实物可以教给学生如何辨别物体的形状。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教师要将生活与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以让幼儿快乐的学习,在生活中学会新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爱满天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待学生如亲子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的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倾尽全力教育自己的学生。

幼儿年龄小,内心敏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表情变化,都能十分明显的感觉到。幼儿对教师充满着崇拜、信任,教师要努力加深这种崇拜与信任的感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变成朋友。教师对幼儿全身心的爱与关心,他们都能感受到。有的幼儿学习成绩差,接受能力慢,教师一味地责备、甚至孤立他,只会使他更加受伤、自暴自弃。有的幼儿还有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改变他,他一定也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自制力差,往往会有些错误,作为教师,应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的求全责备,而应多鼓励、表扬,促进他们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和幼儿相处,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变成小孩子。教师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各项表现,只会使得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越来越远。想要真正了解幼儿,只有将自己也变成孩子,学着用幼儿的思想来考虑事情,来设计教学内容、游戏等,这样课程设计才能更贴近他们的需求,师生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综上所述,和谐的教育思想的应用,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践行和谐的教育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不仅教授给他们知识、做人的道理,还要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爱与指导,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怡.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J】.速读,2015

【2】邵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J】.基础教育研究,2015

上一篇:游民乐园作文下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预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