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05-17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共14篇)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李金秀

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一、用多媒体手段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具有严谨性与抽象性特点, 有些地方理解起来较困难, 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将动画和音像集于一身,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有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决定了某些知识让学生难以掌握, 而使用多媒体辅助能够化静为动,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与缺陷, 增强数学知识的立体感、动态感, 这一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例如, 在学习“二次函数图象平移”时, 如果只让学生动手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是难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规律的。但是,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计算机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 把静态的图象变为可以随意更改系数h, k的动态图象,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h, k取值不同时, 二次函数图象的不同变化, 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这种通过变换参数取值, 把静态图象变为动态图象的方式, 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增加案例促进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对数学教学非常有利,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中, 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进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放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科学计数法”时,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所在城市人口的数量、土地面积、每年的用电数量、用水数量等与生活较为贴近的数字, 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学生可以看到马上就方便了许多。再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可以这样教学:周末我们班48名同学一起去公园划船吧 (学生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 然后说大船租金3元, 能坐5人, 小船2元, 能坐3人, 大家看看咱们怎么租船最便宜 (这时大家兴高采烈地开始设计) 。最后, 教师告诉大家设租用大船x只, 小船y只, 所付租金为m元。则5x+3y=48, m=3x+2y, 得到m=1/3x+32。因为0<5x<48且x为正整数, 所以:x=9时, m最小=29, 所以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所付租金最少, 为29元。

三、在解题中引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强学生解题的趣味性, 教者必须要在题型、题目的梯度上狠下功夫, 最大限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数学题目产生亲近感转而对题目发生兴趣, 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铺平道路。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奥秘。例如, ⊙O1和⊙O2相交于点A和B, 经过点A、B的直线PR和QS分别交⊙O1于P、Q, 交⊙O2于R、S, 求证:PQ∥RS。可以先画一个最简单的图形证明结论成立, 但两图相交的情况不同, 可出现另外四种图形, 那么结论是否成立?这样的变式练习以及一题多解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其乐无穷。

四、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上总有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发生, 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有问题?这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教学目标应该留有一定程度上的动态生成。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 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是两角夹边能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参考书的要求, 本节课只需让学生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即可, 而“ASA”是下节内容, 所以备课时并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 还是置之不理?这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 于是决定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 坦然地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 不仅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探究出来, 而且还扩展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 形成完整的判断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知识体系。因此, 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即时表现, 适时地影响、引导他们, 既能提高能力, 同时也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用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评价 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的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虽然我们也提到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教学除了在知识点删增上的变化外,并无实质性的改观,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没有真正纳入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之中来,考试制度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而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改革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枢纽,成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构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进行构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体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前面提到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改善数学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偏离了评价的目的,我们可能转向为了构建评价体系而构建,或者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或者视构建工作为负担,不一而足,从而构建工作迷失了方向。坚持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牢牢把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一中心,构建工作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我们心中便会涌起使命感,责任感,激发起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实践性原则。评价工作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为了使这一工作做到科学有效,我们有必要寻求评价理论的指导,而评价实践总是评价理论的直接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就是架构一个理论框架,没有评价实践作为坚实基础,评价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我们一再强调,作为身居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不要抱着“拿来主义”的想法,等着上级部门或专家学者拿出一套评价体系,事实上,有些评价方案主要是凭空设计的,即使有些评价方案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由于时空变迁,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所以,广大教师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让实践去检验,构建评价体系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3.点面结合原则。坚持点面结合原则,要求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应用整体的方法,即从整体出发,然后分为部分研究,最后又回到分析的整体,这是否定之否定方法的具体应用,同时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分工又合作,首先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从整体上把握体系的框架,然后将其中的若干课题分给专人负责,再整合成初步方案,如此反复改进,最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建议

1.对考试的建议。减少考试次数,强化课程作业,把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同若干关键年龄段所举行的校外统一考试相结合,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无论是考试制度向来比较严格的国家,还是考试制度向来较宽松的国家,对于考试这根弦的拔弄,基本上呈现出小学阶段较宽松,初中阶段次之,高中阶段相对绷紧的趋势。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在课堂教学及学生课业发展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采用。所谓表现性测验指的是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能较好地展示学生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等方面的测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是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要求操作仪器设备或处理材料组合去直接感知事物的一种特殊考试。重视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把本课程的学习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同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结合起来,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最后,在对学习成绩和学生心理发展评价中采用测量手段和非测量手段相结合,并大量使用等级评定量表。尽管有批评家的反对,但给学生评分仍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无疑会继续如此。前苏联不少学者和教师也认为,分数是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没有它,教师和学生就会可能变得疲疲塌塌,对工作和学习敷衍了事。

2.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自我评价的建议。树立现代的

评价观,使评价从外部的转化到内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是当前教育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布鲁姆在其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中,把评价作为认知的最高层次,这就是说,只有学生达到了评价水平,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并能正确地把握自己,自我评价就是衡量自我价值,一个学生能否准确地评价自己是这个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的研究,试图给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些启发,并引发数学教育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讲述了构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建议。

参考文献: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刘新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这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的重大,一定要依据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体会

刘新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5

学习了初中数学新课标,觉得改变了不少,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重新提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里从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思想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七年级第一章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打开课本, 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 时刻学生都能从教材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点正是中学数学学习所必须的,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二、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求新、求活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想一想, 做一做, 议一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带有启发法和趣味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 从中去获取数学知识要点。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注重情境创设, 精编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信其教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 注重数学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 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 设计合理的板书, 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还自行制作一些教具。请学生做我的助手, 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亲其师”的效果, 从而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

三、教材内容, 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通过创设情境, 促进问题的解决。学会倾听, 教师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化解矛盾,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巧妙地提出问题, 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 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用猜想、探索、尝试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现在的新教材更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听不懂时, 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合作的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通过组织协作学习, 本身只作为一个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 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尊重他人, 做总结性发言。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学生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会质疑, 对别人的发言给出评价,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四、教材体现双向性的数学, 教师做好指导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套教材留给教师自主的空间大, 针对这点, 使学生学活知识, 把学生的议论和练习与教师的引导和讲评融为一体, 希望有不同看法的老师互相交流, 平时在课堂上对学生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侧重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习惯、讨论习惯、观察习惯和阶段性小结等良好学习行为的指导,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掌握基本学习技能, 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在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中, 如不等式 (组) 、方程式 (组) 与函数, 三角形与四边形, 整式与分式, 数与式之间有着许多纵向联系, 形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其中许多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定理、性质就如“节点”, 联系彼此.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 可以实施探究教学, 使探究数学更好地完成提高学生一般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内容分为四个大的板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初中数学课程新设置的数学学习领域, 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 1999年04期.

[2]李树臣.新一代社会公民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数学教师, 1997年03期.

[3]王方汉.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杨辉三角[J].数学通讯, 2000年12期.

初中数学新课标理论探究 篇8

一、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重过程

1.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呢?第一,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大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工具。第三,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第四,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性。

2.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看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要有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关系。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二、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重个性

思想家南恩说过:“个性是人类进步的资源与凭借。”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

三、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重创新

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四、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重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常用的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划归与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来源于: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

五、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即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这样一本教材上好一年级数学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教学工作会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一味地加以批评和责备,势必会使刚刚开始小学学习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怎样让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一开始就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我想这也是一年级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等,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中家长注重艺术智能启蒙,忽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抽象思维开发大有人在,家长注重纯数学计算力的训练,而忽视抽象思维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是游戏和学习的过渡,是学校学习的新起点。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太多自己的特点,只有我们老师把教材、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更扎实,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一生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吴起县 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 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 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

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数学;双基;新课程;四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的最多的是“双基”教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备课上课的时候也是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在“双基”教学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双基”到“四基”延伸,给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一些困惑。笔者带着这些困惑进行了粗浅探究,与大家共勉。

一、正确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四基”进行理解

笔者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笔者觉得这些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双基”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进行专门研究似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四基”的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学生需要“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上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绝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使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教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四基”

1.发扬“双基”的优良传统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新课程标准继续保留了“双基”,并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进而也强调了“双基”。但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

2.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这就是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征?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怎样和现实的一些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的?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个对象用新的情境表示,即学会用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定理、公式解决问题;二是在注重数学“双基”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还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机械地模仿,更不是死记硬背。特别是要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这就是说,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于数学操作程序和步骤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懂得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采用这些程序和步骤,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实施这些程序和步骤,每一步骤的理由是什么。哪些数学知识作为这些理由的支撑,其逻辑依据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计算的基本技能,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相应的算理。二是对于学生数学的基本技能要有一定量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不是僵化的训练,不是呆板的重复。教师要掌握适当的“度”,对不同的基本技能要采用不同程度的训练,要讲究训练的实际效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注意步骤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了应付考试的训练,是不应提倡的。

4.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使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思想、推理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各类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形式,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只有让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和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作用,才能理解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所以,强调数学“双基”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数学基本思想的重要性。

5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数学的观察、训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与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还有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才能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段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积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整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活动可以是一项统计调查,也可以是设计一种春游方案,还可以是论证与探究数学知识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学生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才能更好地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一是把积累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有很多这样的表述,如让学生在经历什么样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这个经历过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所以把活动经验作为一个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在做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二是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探索就会得到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三是积极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前面已经介绍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整地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它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不断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如一个春游方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问题,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交流的过程,然后去完善这个方案或推翻这个方案。在这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积累了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要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参考文献:

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平面几何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至今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几乎每个学生都从平面几何的学习中受到教益。但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比较害怕平面几何,有的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错过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他们的成绩与同班同学的差距日益悬殊,分化掉队现象在所难免。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研究平面几何知识的特点以及平面几何知识的教法和学法。平面几何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要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诚然,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数学的,因为死记硬背时,中、下等学生多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目的只是为了第二天的检查,无用之功和低效率的运转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记忆、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记住了便于理解,理解了便于运用,运用了又会加强记忆和理解。在讲例题时,要注重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认真进行解答示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形,使用活页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最怕的是应用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应用题的专项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几何符号语言的含义,有必要对常用推理的定义、公理、定理等先使用文字语言表达,再使用符号语言表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研究从最简状态开始”。如欧拉研究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关键是通过数学抽象,将河岸和小岛看成点,把桥看成线,并审视与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最终发现了数学真理。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就要让学生善于并乐于思考,尤其是反思,让思考和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如每节课下课前,都要引导学生反思这样一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所讲的题目的解题思想和解题策略是否可推广到一般情形? 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数学思维方法? 你能举一反三吗?等等。比如学习函数之后,可让学生巧解函数图像过定点问题。我们知道,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b的解,有三种情况。(1)当a≠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其解为x=b/a;(2)当a=0、b=0时,方程的解x为任意实数;(3)当a=0、b≠0时,方程无解。在这三种方法里,第二种比较简单巧妙。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求证:抛物线y(3-m)x2+(m -2)x +2m -1(m≠3)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证明:将抛物线方程整理为关于m的方程:(x2-x-2)m=3x2-2x-1-y,因为m是不为3的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2-x -2=0,3x2-2x-1-y=0,解得x1=-1,x2=2,y1=4,y2=7。把点(-1,4)、(2,7)分别带入y=(3-m)x2+(m-2)x+2m-1,无论m取何值,等式总成立,即点(-1,4)、(2,7)总在抛物线y=(3-m)x2+(m-2)x+2m-1(m≠3)上。这也就是说,抛物线y=(3-m)x2+(m2)x+2m-1(m≠3)过定点(-1,4)、(2,7)。实际上,结论关于m=3时也成立,只不过此时图像变成直线而已。

例2:对于二次函数y=x2+mx+n,若m+n=0,则其图像必经过点():A.(-1,1);B.(1,-1);C.(-1,-1);D.(1,1)。解法如下:由m+n=0,得m=-n,即函数为y=x2-nx+n。将其整理为关于n的方程(x-1)n=x2-y,因为n为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1=0,x2-y=0,解得x=1,y=1,即图像必过定点(1,1)。答案选D。

再如,学习绝对值的简单性质后,可让学生思考下面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题目。1绝对值是非负数;2两个互为相反数,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根据这些性质,可简化函数的作图步骤。例如:如图1所示,作函数图像:y=|x-1|。当f(-x)=f(x),图像关于纵轴对称,这时可先作当x<0时函数图像,再画出关于纵轴对称的图像。例如:y=x2+2|x|的图像,可先作y=x2-3自变量<0时的左半图,再画右半图,如图2.把y=|x|的图像向上平移|α|个单位,所得图像解析式是y=|x|+|α|;把y=|x|的图像向右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像解析式是y=|x-3|。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我们去研究、讨论和总结。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地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巧妙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让“走教案”变为为生动性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把快乐带进课堂。在课改的道路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入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知识、物质、身体的准备等;

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初中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学习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素养,才能超越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学习初中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无疑是新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新的体系赋予了广大一线教师更大的空间,由单纯的执行者到集制定和执行于一身、更深层次的参与到教改当中,这个角色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地域及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教育现状的千差万别。

现在,对《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小部分内容在某些地方有人进行一些尝试性简单的解读,当然,各地的教育资源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行政部的决策也不尽相同,解读的局限性在所难免。下面的一点问题就当是抛砖引玉,望我们广大的一线老师们,对《标准》有何见解,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是为作业。

《标准》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五五分成。本人窃以为这样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把学校教育应该做的强加给了学校体育教育。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指导思想中不难看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以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主要目的的。而《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节中提出的五个课程目标其中有三个是跟思想品质或者心理品质有关的,占得比重是不是大了点?是不是可以改成这个样:1-12’GYM’2.1.3改为1-12’GYM’2.1.1.1;1-12’GYM’2.1.4改为1-12’GYM’2.1.1.2;1-12’GYM’2.1.5改为1-12’GYM’2.1.2.1。这样改的目的不是把思想品格、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体育教育中剔除,而是使之更加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主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听说过“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哪位听说过“有什么样的体育老师就有什么样的班级”?这很说明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比重绝对不能过大,赋予体育课太多的功能,使之喧宾夺主是不可取的。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3lian.com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

2.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例如:学习《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完全可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一块学习。再者,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3.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发挥“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等栏目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三、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

1、理念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一部分老教师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年轻教师却又缺乏理性的指导,尝试的过程也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

2、教材的问题:教材容量较以前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多种教材的存在,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再者知识体系不合理,一些只是必修已讲过,选修还要进行重复。

3.高考的问题:化学2个必修,6个选修,高考中化学占的分值如何,选修模块如何去选择。选修的难度能否保持一致等。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学习高中体育新课改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的新环境中要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究创新,强化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勤奋努力,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共同学习;学习兴趣;主导作用

2007年根据课改的要求,本人参加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培训受益非浅,特别是培训老师对新课改的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现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1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1.2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体育教师不应因循守旧,而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1.3 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1.4 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5 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的,不是教师个人行为。

1.6 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1.7 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不给学生发挥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论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范例。

2.宽容之情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3.教师应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共同学习,积极学习“过关”

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教师,教师就应该有一定的威信,就应该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我始终坚持和学生保持距离,学生对我也比较疏远,对我的课也不是很喜欢。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体会到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

3.1 在学习新课时要要求学生人人过关,过关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学生为了给自己喜爱的项目多争取时间,就能积极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争取早一点过关。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能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参与意识。

3.2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过关后,就有更多的时间练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动展现、培养和发展。没有过关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为过关积极练习,这种学习法注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了分层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情趣和体验了成功感。

3.3 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学生健康发展。过关后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安排去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使其特长得到发展,教师则能够集中精力指导未过关的学生学习。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时,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注重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确保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4.在游戏中学习

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全新的改变,根据学生爱看、爱听童话故事、爱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授课的内容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把学生所练习的内容设计在游戏中。或让学生自己跟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编写成故事,然后再练习。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知识。

5.注重情感,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特别重要,只有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才能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在教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以外,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是细微表情。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强,而且容易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感。为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6.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这些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们,在改革的新环境中要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究创新,强化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勤奋努力,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上一篇:周邓纪念馆观后感下一篇:关于骨干教师鉴定评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