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27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2篇)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姜广平

尝试错误原则是任何学科中都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尝试错误,就是说人们在学习中不要怕错误,发现错误以后的学习,才可以得到一次成功的机会。利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巧妙地绾结在一起,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察尝试错误原则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原则更适合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与学。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在一不小心之间就会发生教师包打天下的情形,所谓训练也只是教师的应试对策,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也常常是浅层次的或者不到位的(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深切的感受),它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切的启发与感悟。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获得出现错误之后的新发现。而一旦将尝试错误的原则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文学习方面的错误又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隐秘性和模糊性。因而怕犯错误而不学习语文固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蠢事,但为避免错误而计较一些毫厘之失也非智者所为。积极的有效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尝试错误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切实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小到一个字词的使用,大到一篇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的把握,都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尝试错误原则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从使用词语方面看就有关于词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语言色彩的差异、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古今使用习惯、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客观上说就是语言学家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作家的遣词造句也不能达到最规范最完美的地步。所以,过分苛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显然是不妥的。因而,在阅读测试上经常出现的那一类词语辨析、选词填空就有点为难学生了。诵读教学中,学生只要出现一个简单的错误,做老师的就给学生指出来或者让别的学生指出来,这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尤为明显。当然开课者是担心自己不把错误指出来,会让听课的人觉得开课者有些水平上的欠缺。其实,这类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教师指责一个朗读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者存在的缺点,不但不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他会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畏惧与胆怯。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对一些弱智儿童进行音乐训练时,经常让孩子们坐在桌子上练琴以此让儿童产生一种高大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对其中一个弱智者进行训练时,铃木让他数数字,铃木伸出了五根指头让孩子数,孩子数出了三根,铃木高兴地对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个,只不过少数了两根。我们大学都知道铃木的培养目标是把这些弱智儿童培养面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铃木认为这是绝对可以做到的。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一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看到学生成功的地方,而不要拘于学生失败的地方。鼓励与赏识之所以能促成学生的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尝试错误原则。

当然这里会有很多教师担心:如果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吗?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不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或是通过自己或是由于其他同学的经验,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加以解决的。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小错的时候,要有最起码的宽容与忍耐。如果时时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一出现小错就急不可待地将最完美的答案和方法揭示出来,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为怕犯错误回避错误而变得谨小慎微,其表现就是或则懒于思考,或则疏于练习,或则不敢尝试。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出现什么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到了这种时候,再去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恐怕就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了。

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这种语言感受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信息的直觉反应,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判断。从教学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接触规范语言并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从语感的培养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学习更注重一种内化过程,因此,在将语感作为一种培养目标时,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必须注重使用尝试错误原则。作文教学中更加要注重尝试错误原则的使用。作文的修养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即便一个作家,也必须不断地长时间地对文章进行磨练,所谓十年磨一剑,也是在说作文之道。现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时,作文成绩都只是在及格分数上下痛苦的挣扎,很难品尝到作文得高分的喜悦,这与学校规定的作文篇数是有相当的关系的。一般的学校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都是每学期大作文8篇左右,另有小作文若干篇。这样,很多学生的作文就吸能做得相当浮躁;而教师的批改因为作文的次数与学生人数问题也很难批改得精当切要。这样,要想得高作文水平就等于天方夜谭了。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里曾经主张过一学期只写3-5篇作文是很有道理的,做一篇就要做通,要多在修改与指导上下功夫,务求有所收获。我们在作文的批改中,实行少改多就的原则,也就是尝试错误原则,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而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学生的文章不好。这一点上,很多基层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一个毛病,就是:他们把作文神秘化了,把作文视为畏途,这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还是做一些下水作文好,自己亲身领会一下作文的甘苦,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好作文。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体会到一点,作文教学也如同阅读教学一样要注意保护学生可贵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钱梦龙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善于从学生莫名其妙的提问中发现百分之一的合理性,而又能几乎百分之百地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文教学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鼓励与表扬,从而达到让学得培养起作文兴趣的目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叶老在代就说过中学生“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这是何等清醒而又难能可贵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啊!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有时偶尔会有一两处非常优美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创作灵感刹那间的光顾。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护学生这种难得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而不要过于苛求学生一定要写出世间最美的文字来。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多数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多少文学上的造诣,却要学生写出达到文学水准的文章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放低对学生的标准,更主要的就是要采取尝试错误的原则,保护学生做作文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质的飞跃。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才可以说是确保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2

《数墙》是上海二期课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第47页上的教学内容.该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图片和动画为形式,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由数层层累加而成的数墙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能力, 并进一步加强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在教学此内容时, 执教者一般拟定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经历一个“刺猬砌墙”的过程, 找出规律.2.探索规律, 会根据规律解答问题.3.发展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学习等能力.在执教过程中, 很多教师基本上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数墙中下面两个数相加等于上面这个数的规律, 学生能较好的解答形如的基本题.但本课的难点是发现数墙规律后, 灵活找到解题策略, 解答形如的变式题.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题的基础上, 面对变式题也能找到解题方法呢?通过集体讨论, 我们决定采用“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创始人桑代克从联结主义的观点总结了他的学习研究, 认为学习就是后天习得的联结, 从而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三个定律.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说通过动物实验认为学习过程不存在任何智慧的活动, 而盲目的尝试和活动的效果对错误动作的消除, 以及对正确动作的选择与巩固, 则是学习的基本规律.格式塔学派苛勒通过黑猩猩学习实验提出“顿悟”说, 认为学习过程是领会其情景的智慧活动.显然, “顿悟”说与“尝试与错误”说截然对立.其实, “尝试与错误”和“顿悟”是相互补充的过程, 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过程.一般的学习, 包括人类的学习, 都含有尝试过程的, 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 才能不必尝试而得到成功, 学习往往经过尝试错误的阶段, 而得到顿悟.那么, 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顿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于此类的教学实验目前不多, 所以我们就对《数墙》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实证研究形成的假设是:学生能通过“尝试与错误”学习法顿悟出《数墙》变式题的解题方法.

2. 实验过程和方法

2.1 被试选取

一部分被试选自于宝山区大华小学一年级学生, 一年级共有3个班, 均为普通班,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一 (2) 班、一 (4) 班为对照班.另一部分被试为嘉华小学整群抽取普通班学生共32人为实验班, 对照班和实验班为同质性.

2.2 实验工具

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第47页的《数墙》为教学内容.根据《数墙》教学内容设计的练习题作为课后检测工具 (测验题分为基本题和变式题) (附页2) .采用SPSS16.0作为实验统计工具.

2.3 实验设计

本次教学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班级 (两个水平———对照班和实验班) , 因变量为课后检测成绩 (三个水平———基本题、变式题、总分) .

2.4 实验程序

嘉华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产生教学设计, 由同一教师对大华小学一 (4) 、一 (2) 班学生进行教学, 课后当场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及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设计, 仍有该教师对嘉华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课后当场测验.

第一次教学设计流程 (大华小学一 (4) 班) :第1环节出示学生观察找规律;第2环节得出下面两个数相加等于上面这个数的规律;第3环节巩固练习, 形如;第4环节出示变式题, 观察讨论, 得出解题方法 (三个数为一组, 先填已知两个数一组的□) ;第5环节巩固练习;第6环节课堂总结.

第二次教学设计流程 (大华小学一 (2) 班) :同第一次教学设计.

第三次教学设计主要改动部分 (嘉华小学) :第4环节增加了三层数墙题, 让学生集体试做, 通过“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顿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个数为一组, 先填已知两个数的一组的□) .具体教案见附页1.

3. 结果

三次教学后当场检测结果统计见下表:

从表1可见, 通过T检验, 两个对照班学习结果 (基本题、变式题、总分) 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 (p均>0.05) .同时, 两个对照班变式题平均分较低.这说明在同一教师执教下, 针对同质的被试实施同一种教学设计, 学习结果基本相同, 排除了其他因素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结论为:该教学设计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 变式题教学设计需改进.

从表2可见, 通过T检验改进教学设计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变式练习测验结果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 (p<0.05) , 基本题与总分无显著差异 (p均>0.05) .这说明在同一教师执教下, 针对同质的被试改进教学设计后, 学习结果 (变式测验成绩) 有显著差异.结论为:学生能通过“尝试与错误”学习法顿悟出解答《数墙》变式题的解题方法.

4. 讨论与分析

4.1 影响学习变式练习的例样设计分析

对照班所采用的教学设计第4环节直接出示了四层变式题, 这对一年级儿童来说由基本题到变式题难度跨度较大,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此类题的解题方法, 即规则学习.规则学习的外部条件是教师呈现若干体现规则的例证, 而且例证的排列方式要具有线索的意义.改进教学后第4环节先出现三层变式题, 再出现四层变式题, 对照组和实验组变式题测验结果差异显著, 说明学生明显受规则例子呈现程序的影响.斯金纳的学习论主张用小步子, 尽量避免遗漏必要的步骤.第4环节中增加了三层变式题充分体现了这一学习论思想.

4.2 影响学习变式练习的学法设计分析

实验班第4环节先出示三层变式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题, 采用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法.在解题过程中, 有些学生受内隐学习 (前一教学层次由下往上填数) 的影响, 先选一组, 两个□里分别填1和7, 再填, 发现8+11≠14就回过去改最先两个□里的数, 填其他满足和是8的两个数, 在屡次尝试失败后, 学生突然明白要先选一组来填, 从而得到解此题的方法:三块数砖为一组, 先填已知两块的一组的□.在尝试变式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步地体现 (写) 出来, 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对照班没有让学生动手尝试变式题, 采用的是观察和讨论的方法, 而此类变式题思维步骤较多, 学生认知有差异, 让学生讲出每一步骤是很难说清楚的, 更别说听清楚了, 即便听清了, 也不能把听到的每一步记在脑子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 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加工过程的短时记忆容量限制.一年级学生不宜记过多的思维步骤, 因此, 即便教师归纳解题方法, 对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是由外显的学习途径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没能让学生通过内化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只要时间略长记忆好的学生也会遗忘.而“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法学生通过顿悟较彻底地做到了内化, 改变了学生的内隐学习 (由下往上填数) .

4.3 本次实验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4.3.1 本次实验的不足

通过两个对照班的教学发现, 学生的基本题掌握较好, 所以就认为第1、2、3教学环节设计不会有问题, 实验班教学设计这三个环节没有改变.但从实验班的课后测验中发现, 有学生产生这种错误情况, 这种错误并非因为学生计算出错或审题不清, 而是对数墙的规律没有掌握, 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种情况.

4.3.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 在发现归纳规律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得出“下面两个数相加等于上面这个数”后追加一句“所以, 上面的这个数大于或等于下面相加的两个数”, 学生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5. 结论

通过《数墙》教学实验, 研究中提出的假设得到了验证, 学生能通过“尝试与错误”学习法顿悟出《数墙》变式题的解题方法.同时, 进一步说明了教师的每一步教学设计都要进过深思熟虑, 只有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摘要:“尝试与错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本研究以一年级学生为被试, 以《数墙》为实验材料, 探讨“尝试与错误”学习法在《数墙》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能通过“尝试与错误”学习法顿悟出《数墙》变式题的解题方法.本研究的结论对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学习方法,尝试与错误,顿悟

参考文献

[1]执教者杨熠袆教案1.

[2]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28.

[3]高觉敏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44.

[4]高觉敏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45.

[5]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06.

[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09.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即时强化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学生作出反应后,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对学生的反应立即给予强化。行了教学研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对(1)、(2)班基本不运用“即时强化原则”,对(3)班则尽可能运用。第一次统一测试.(1)、(2)班在考后5天公布参考答案.(3)班考后立即公布。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统一测试(考查知识点基本与第一次相同),(3)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与第一次测试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而(1)、(2)班的提高幅度明显小很多.另外,调查这三个班共178个学生对“考后立即公布答案”的态度,有169人赞同,1人不赞同,8人无所谓。

可见.对学生的学习即时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能立即得到肯定或纠正,因而有助于学生巩固习得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信心,很受学生的欢迎和配合。

即时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个原则呢?

1认真备课,让学生充分领会课本内容及其安排顺序。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属于程序教材,遵循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小步子原则”。教材内容是一步一步呈现的,而且每一步之间的难度增加也是基本合理的。学生在正确学习了上一步的内容后,才能进入下一步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教师应在对教材进行透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合理性,从而学生才能做出恰当的学习行为反应,教师才能更好地使用“即时强化原则”。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创设有利于即时强化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展开的持续交往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交往和民主对话,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获得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运用“即时强化原则”,使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得到适时的引导或纠正。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教师特意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经学生思考有了自己的结果后,教师应即时给出正确的参考答案(或解析).不可含糊其词或敷衍了事或不给参考答案。

4学生课后上交的作业,教师应及时批发,及时讲评。

5给学生补充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教师应同时另附参考答案。

6平时组织的单元知识检测,学生交卷后,应马上发放参考答案。

以上做法,对于思考或解答错误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主动、及时地纠正对所学知识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使他们对相关的知识经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来说,除可以使他们的相关知识经验得到加深理解和记忆外,还可以激励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低错误率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尽量减小学生出现错误反应的可能性。作者在高二年级的另三个实验班中也开展了有关的教学研究。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对(4)班基本不运用“低错误率原则”,对(5)、(6)班则尽可能运用。在相隔2周先后进行的三次测试中,(4)班的试题均全部达到高考大纲要求,而(5)、(6)班的试题是逐步提高达纲题的比例.最后才是全部试题达纲,同时整卷中的难、中题的比例也是逐步提高。结果.在第三次测试中,(5)、(6)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明显比(4)班高。另外,调查统计表明,(4)班中绝大多数人不赞同“高起点高要求”的教学设计,而(5)、(6)班中绝大多数人赞同“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

在这次教学研究中,由于对(4)班进行高起点高要求的教学与测试,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回答及测试解答的错误率较高,课堂中出现学生兴趣低、主动性和积极性低、气氛沉闷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学生虽然努力学习,但由于老是回答错误,而表现出厌学情绪。相反,对(5)班和(6)班按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与测试,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回答及测试解答的错误率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较浓的学习兴趣,能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低错误率原则”要做到: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问题要由浅入深,要注意目的明确,内容清楚明白,便于学生理解,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高。

2平时设置的思考练习题或测试题,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难、中、易题的设置比例一般可为1:2:7。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即时强化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运用时要处理好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解题时形成对参考答案的依赖性。

2学生只限于理解现有的参考答案而疏于更多的思考,有碍于进行“一题多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常用的语用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会话过程中的隐含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日常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作 者:蒋琳 廖建英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21刊 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L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5(3)分类号:H319.3关键词: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大学英语 教学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5

谢谢先生!

永年三中石攀科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 课题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学习将起核心作用。因此,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

当今世界,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变,不仅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还视为高新技术的带动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开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实验与研究,以图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成绩,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 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打算在全校范围内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尝试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 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在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和谐发展的同时,着力进行尝试、合作、创新学习的研究,探索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使学生愿意并经过个人努力实现“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以学生为主、练习为主、创新为主。达到互相学习,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有关教学原则

(一)、尝试指导原则

这是尝试教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有了它就能区别与其他教学理论。

这个原则包含着两个要素,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尝试为目标。

(二)、即时矫正原则

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从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在尝试前接受教师指导和自学课本是吸收信息,学生尝试练习是输出信息,教师从学生 尝试练习中得到反馈信息,判定尝试 结果的正误是评价信息。因此,在尝试教学中,即时反馈,即时矫正是十分重要的。

(三)、问题新颖原则

尝试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尝试问题极为重要。提出尝试问题,是向学生提出尝试任务,也就是尝试目标,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一步。提出的问题力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四)、准备铺垫原则

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用“以旧引新”的办法,去解决尝试问题。因此,出示尝试题不能太突然,事先必须做好准备铺垫工作,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五)、合作互补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活动特点,是个体尝试在群体之中,强调个体的尝试与群体的合作。合作互补原则的含义,就是尝试过程中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不充。

(六)、民主和谐原则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民主和谐原则要求为学生尝试活动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在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

尝试决心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尝试教学理论的特征,可以归纳成两句话:“先试后导,”“先练后讲”。进而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先试”。“先试”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掌握了这个基本精神,就能灵活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就等于掌握了灵魂。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尝试教学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1. 尝试成功的因素。

2. 新课该、新教材与尝试教学。3. 尝试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4. 探索尝试教学模式。{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研究对象:

主式:冯兵(镇教研员)、刘中华(镇教研员)、姜德生(教导主任)、黄邦银(教研组长)、李明、韩邦正、高焕才、田娟、孙莉、张同玲(实验教师)。

被式:郭村小学二------六年级234名学生。

七、实验研究的预期成果(目标)

(一)、探索适应农村小学数学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二)、探索运用尝试教学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关系。

(三)、探索尝试能成功的因素。

(四)、探索尝试教学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4年9月-------10月)

确立实验课题,起草实验方案,广泛征求意见。成立课题组,落实和分解子课题。

(二)、试验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7月)

1、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负责人及研究成员,全面启动

个项实验。

2、实验小组认真总结实验经验,及时指导实验开展。

3、深入班级调研,开展研究与交流。

4、以课题为引领,对实验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业务培训。

5、请市、区教研室莅临指导。

(三)、总结阶段(2005年8月----9月)

1. 完成实验课题的研究报告及各子课题的实验报告。2. 表彰教改实验先进个人。3. 课堂教学成功展示。

九、主要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优选课题,适当尝试

我们知道,数学中的一些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尝试教学法的时候,课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些课题内容本身较难,使用尝试教学法的话并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会茫然无措,那么这样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在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 这堂课的时候,我使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找规律”本身是一种考查学生自身观察力的题目,这个时候用尝试教学法就比较合适。在上课之前,事先让学生预习一下,让他们大致了解一下这堂课的主题。我找了一些“找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找其中的规律,发现问题。这些练习题由简到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先做简单的题,做完之后,我让他们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向同学阐述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继续做题,直到学生有了大疑问无法解决。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解这堂课中的重、难点, 让学生们着重记录,然后再将之前学生们做题时的困难逐步解决。这样的上课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课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的好奇心,不断研究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练习,合理引导

尝试教学法虽说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研究,但是我们不能一上课就让学生自己学习,一概不管。我们要适当对学生做出一些引导,让他们在这些引导的基础上不断向着最终的方向研究、发展。所以,适当引导是必要的。我们要为学生们做一个指路的灯塔,让他们向着灯塔的方向出发、前进。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少的就是习题,我们要找一些难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去做,让他们通过这些习题发现解题技巧,找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在讲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考虑到有些轴对称图形可以运用之前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得到,所以,我先设置几个第三单元的题目,然后逐步开始将题往轴对称图形的方向上转移。题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只有题, 我并没有让学生一味地做题。我将几个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给大家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将图片折一折、叠一叠,看看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每一名学生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寻找,他们都发现这些图片一折两部分会完全重合。紧接着,我让学生辨别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不断巩固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等差不多之后,我开始给学生们讲课,将之前一些他们比较疑惑的问题解决掉,让他们更加细致地认识轴对称图形。在运用尝试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与之前的知识相结合,让他们了解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要注重“先练后学”,让学生先自己练习、自己研究。等答案渐渐明晰,他们大概了解到这个知识的时候,我们再将教材的内容详细解答,把教材的重、难点给学生们一一剖析,让他们掌握好这个知识点。

三、营造气氛,鼓励学生

作为老师,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尝试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营造自学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自己去探索、研究。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讲五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多边形的面积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多边形转变成我们认识的可以算的图形,然后再把它们相加。也有的学生说, 可把一些陌生的图形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学生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对于这种敢于想象,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一定要给予鼓励。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聆听其他人的想法,再考虑自身的想法, 得出最终的答案。等一切问题被学生自己解决得差不多,再由老师做出最终的结论。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不能上去一盆冷水就浇灭学生的信心,要适当进行鼓励,才能让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四、结束语

尝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尝试;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是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的。准备题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学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从生活经验中选择了了个例子:(1)老师有四本练习本,每人分一本,可以分给几个人?(2)小红有9块饼干,每堆放4个,可放几堆,多几个?第(1)题指明学生演示,第(2)题由学生用圆片代替动手操作。参与实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由此引出: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试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继而,教师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就在日常生活中,又一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放手尝试,发展思维

好胜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准时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出示试题时,教师先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如教学“乘加乘减”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出示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然后引导学生对照课本自觉进行比较,以促进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本,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尝试不但能带给学生成就感,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交流讨论,主动参与

学生讨论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出新知识。教学例题“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学生尝试自学课本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乘法算式和下面两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回答: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生2:三道题都是用“二四得八”这一句口决。

生3: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4:算除法,想乘法口决。

经过学生讨论后,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和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善于交流、主动参与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师讲解,画龙点晴

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的讲解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且要讲在重点上。

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学生讨论后老师应注重以下两点:

(1)根据一道乘法算式,一般情况下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算除法想乘法口诀。

第(1)点是学生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应举例说明;第(2)点是教材的重点,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教师也应讲解。要尝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尝试练习题的设计,要突出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有趣的练习,促使学生动口、动脑、积极参与,不仅能够迅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巩固练习是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环节。

六、悬念结尾,激发探求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小结。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引导学生把一节课上学到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发展,设计一些发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思考,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笔者出示思考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渗透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学生可以获得尝试成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会计工作中一步步渗透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本文从会计结构的角度,详细论述我国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必要性 运用 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应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但避免预计任何可能的收益,即在不影响合理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进行会计处理,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更加稳健。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

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运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这里的不确定性,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2.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的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3.对于企业来说,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他们更加危险。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而不是稳健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会计计量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很广泛,在进行会计估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谨慎性。例如,很多资产期末计价所使用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最典型的表现,其应用的依据也主要是为了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以存货为例,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时期末存货价值应为可变现净值,同时将跌价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将市价下降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计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资产,另一方面确认计量了可能的费用或损失。反之,如果市价上升,企业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利益,但此时存货仍按较低的成本计价,极可能实现的收入或利润不予确认。可见,无论市价升降,该方法都满足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加速折旧法是另一个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计量方法。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主要理由有: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除了有形损耗外,还要考虑无形损耗,采用加速折旧可减少由于旧技术淘汰而提前报废时产生的损失;第三,因加速折旧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使用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的折旧和维修费用的总和,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实际上是提前确认了固定资产处置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3.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着发生的风险的,给予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三、在会计工作中要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是较为抽象的,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的滥用和曲解的潜在危险。例如,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对应当入账的收入不入账,对应当按规定标准计提的成本费用,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对过度谨慎应加以限制。

1.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作为一名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事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的主体——会计人员。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适度的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也是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摘要:

重要性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最终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目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重要性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六条将重要性定义为:“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主要有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政府机关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等五类,他们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越多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是,如果企业对一切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然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因此,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即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反之,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置。

在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用来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有形或无形价值损耗情况,对无形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用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周转材料则没有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情况的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冲减周转材料的账面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据着相当比重,它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流入。而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账户,而且要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的账户,用以详细反映它们的原始价值和价值损耗情况。

(二)“投资收益”账户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登记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投资取得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发生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主要是因为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项核算。

(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账户设置。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往往同时从事着多种经营活动。按照企业经营业务主次的不同,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

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而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仅仅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都通过这一账户核算,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四)“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设置。

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销售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企业预付的款项一般按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款业务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时,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其必须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预付款业务发生较少,只是偶尔发生时,则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是将预付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内核算,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如同预付货款的处理,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多时,就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少时,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而是将预收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内核算。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一)个别计价法的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来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它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一般适宜存货数量不多、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而对于那些数量比较多、单位价值比较低的存货则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

(二)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处理方法的选择。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处理方法。其中,预提借款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损益情况,但是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一般是在短期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可以采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

(三)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此项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金额一般比较小,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所以为了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

(四)资产减值确认和计提方法的选择。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预计资产减值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确认,要遵循重要性原则。

另外,在具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有些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例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但是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仅限于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其中一次摊销法是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这种方法处理比较简单,但它使得各期损益反映不均衡。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次领用数额较少、价值不高,使用期限不长的周转材料,而对于一次领用周转材料数量较多、价值较大的情况应采用五五摊销法。

三、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二是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披露这些信息。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浑晓泓.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8)。

[2]李春妮.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8)。

[3]王迎春.浅析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评点法;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策略;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评说论述为“评”,圈点勾画为“点”。评点是中国古时文人、批评家经常使用的读书方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方式。如金圣叹评点《离骚》《水浒传》等六部才子书、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等等,不胜枚举。评点法又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苏教版必修三单元中有范例),运用评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综合素养。

一、评点教学法的基本要义

(一)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评点有前批、后批、夹批、眉批、旁批等多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多多尝试:字词句式可批、章法结构可评、思想内蕴可感、艺术风格可论,有感而发,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借助于标点符号在文本上做标记,于要害之处、生情之处圈圈点点,又可撷简洁灵活之语表达自我的审美感悟。因而,学生在评点中更能生发独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构建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教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借助外在力量(他人和相关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①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生进行“填灌”知识,而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基础为原点,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框架中,不断汲取、更替,生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构建图式。在这种理论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灌输者,而成为学习者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才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和主动者。

评点教学法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教师为学生示范评点法的使用策略,创设文本阅读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自主点评。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挖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评点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和态度。

(三)相互协作,对话交流

某种意义上,语文教与学是对话的过程,它由多个对话者构成。包含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等多重对话。“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者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他者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他者就是现实的‘自我。” ②评点教学法恰是以这种“对话”为基本要旨,激发学生与“他者”之间对话的欲望,在自我与外界同化、顺应的过程中,建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认知图式。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对于彼此意见的反馈、再评点,使得学生在碰撞、对话的相互协商中,收获新的审美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评点法的尝试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评点法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了解,生发个性化解读。

(一)抓住关键,强化理解

能否读懂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能否找准“要害”,“要害”可以是思想主旨,也可以是情感意蕴。思想抑或情感通过语言的外在表达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关键词句便成了我们分析文本的重要抓手。

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关键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基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文本篇幅的限制,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逐词逐句讲解。如能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句,便能将整篇文章拎起来,不致一盘散沙。“牵一发而动全身”,简洁明了,高效节能。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纪念金岳霖的一篇散文,文章记叙的事件很多,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零零散散。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以把握文本“形散神聚”的行文脉络。有的学生能够在“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中的“有趣”一词做重点标记,也有一些学生在“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的“怪”上做圈点。通过学生比较和我的评点,让学生感受“有趣”比“怪”更合适,“怪”只是金岳霖先生“有趣”的一种具体表现。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抓住诗文之眼,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透过关键词句的窗口窥看思想意蕴,可以理清文章脉络层次和论述思路,将“形散的散文”连缀成“神聚的散文”。

寻找关键句只是解读文本的初步,评点什么?如何评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介入文本的机理。

如《劝学》一篇,学生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评点:

生1:此句当为中心句,学习应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

生2:表明主旨中心,下文举日常生活现象如青蓝、水冰、蟹鳝之类来佐证,形象生动。

生3:学习不可以停止,全文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严谨分明。

从学生的评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关键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掌握情况,又可从中发现偏颇和不足,激发其他学生对此问题的再评点,不断碰撞,不断完善。

(二)巧补留白,完善内涵

“留白”原是书法绘画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多被作家借鉴运用,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和诗意美感,以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本中的留白(或者叫不确定点),正是召唤读者想象,激活读者参与积极性,实现文本意义再创造的原点。” ③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巧妙抓住空白点,适当对文本进行填补,缝合文章罅隙,在自我与作者间建构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两者的对话。

《老王》是杨绛先生关于底层小人物的一篇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将关注点落到文章最后部分杨绛和老李关于老王去世的对话上:老王为何在离世前一天看望杨绛?那天他如何克服病痛的?因此,有学生别出心裁补出了老王看望杨绛那天离家时的场景,想要通过创设情境来还原现场:

老王僵直着身子,哆哆嗦嗦地将鸡蛋一个一个地擦拭干净,慢慢地放进包裹里。每放一个,老王都要挺一下腰,等到所有鸡蛋都摆放好了,再用家里仅有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老王提着鸡蛋,颤颤晃晃地踱步到一张破桌子上,一手将香油搂在怀里,走了出去。

“老王,你不在家养病休息,干什么去?”同院的老李问道。

“我去给杨绛先生送点东西。”

“还是我替你送过去吧,我已经捎过几次信了,知道怎么走。”

老王好像使了很大劲,才说出来一句话:“这次我来送吧……”

老李看着老王缓慢地扶着塌败的土墙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出去。

这位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简练,既与文章中老李说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相呼应,又使用“哆哆嗦嗦”“颤颤晃晃”“踱”等词进行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老王艰难行走的形象;同时,还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出老王的心理活动,凸显出老王高贵的品质,相当精彩。这样的巧补留白,既能连缀情节,又能加深学生对人物情感、文章意蕴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④

(三)找寻冲突,消除疑虑

除了运用巧补留白的评点方式来介入文本与之对话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从文本本身的对立冲突入手。一些文本会在前后文情节表述、人物性格、作者情感态度上呈现出对立冲突的特点,形成张力,这就可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边城》一文中“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一学生便有疑虑,这是否与边地“风俗美”“人性美”相矛盾?

围绕小小的困惑,学生们对照前后文作了自己的解读:

生1:不矛盾,边城偏僻,民风淳朴,未被城市所谓的“道德文明”沾染,这一事件也透露着边城人性格里的野性和原始性。

生2:此地驻扎军队,也有偶然事件,整体上呈现“风俗美”“人性美”,不可以偏概全;且听别人说,道听途说,未必真也。

也有学生从情节安排来看,认为两个水手谈论的话题是为翠翠“爷爷死了呢”的心理活动服务的。这些都是有思考、有想法的评点。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能见微知著,从中窥探沈从文的情感依托和审美意趣。

“无疑处生疑。”教育必须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尝试与文本对话,与其他同学、教师对话,把创新和发散思维推向更高层次,产生价值。不必将学生紧紧禁锢在预设的牢笼里,无法挣脱;也不必强调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所有的努力都是指向教材、教师的答案。通过评点,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帮助者,实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评点教学还有诸多值得研究借鉴的运用策略,其核心在于指导学生全面独特地体验感悟,从而丰富优化认知图式。

三、评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学生不可“随性而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缺乏必要的技巧。因此,教师应示范“评”和“点”的运用形式,给学生树立典范。圈点勾画与议论述评合理利用: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评论语言尽量精炼、简洁,最好一语中的。具体评点过程,尽量还原文本的真实,发挥个人见解。切忌敷衍了事,信笔涂鸦,追求形式主义,“为评点而评点”。

(二)丰富评点术语

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批评形式,已然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我们在评点过程中,应大胆汲取借鉴前人成果,丰富批评术语,如行文结构之“草蛇灰线法”“麻衣相法”,评论语言之“拟容取心”“绮靡浏亮”等。熟悉明了了金圣叹、脂砚斋等评点大家的风格,我们的评点才更加准确凝练。当然,评点语言风格可以多样化,或严肃,或诙谐,或朴质,或工丽,或摹形,或传神,不一而足。

(三)和而不同,多元解读

每一种独特而合理的观点都是对文本意义的再生发、再创造。评点教学中要不得“一刀切”,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教材。学生在研读前,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形成对文章阅读的“期待视野”。在期待视野参与下,每位学生阅读时都能领悟其中的某种或某些可能性,经由师生评点、生生评点的碰撞交融后,也便达到多元认知的效果。“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⑤因此,语文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性,保证学生与“他者”多重对话的有效发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以求“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3]蒋镇一.“批”出思想,“注”出灵魂——批注式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5(3).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5]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

作者简介:孙旭,男,1987年生,中级职称,就职于江苏省扬州中学。

尝试错误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由河南省罗山县教育局教学教研员鲁家宝首创, 把尝试教学理论与愉快教学理论整合, 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理论的优势, 融合互补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愉快尝试教学法。

二、愉快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尝试教学与愉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尝试教学为主线, 创设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中尝试”。

2.尝试教学与愉快教学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两者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两者也各有所长, 尝试教学偏重于教学程序操作上, 提倡“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愉快教学偏重于创设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 提倡愉快教学, 主动发展。因此, 愉快尝试教学是两者内部机制的完美结合。

三、体育教学中愉快尝试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愉快尝试教学法的操作比较方便, 以尝试教学为主线, 在尝试教学的每一步注意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 创设愉快情境, 让学生乐于尝试, 敢于尝试, 善于尝试。以下是我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愉快尝试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 突出一个理念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愉快尝试教学法, 就是以尝试教学模式为主线, 在尝试教学的每一步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快的情境。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把体育知识与技能放在一个生动、活泼、快乐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尝试学习, 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

(二) 遵循两大原则

1. 有指导的尝试原则。

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尝试练习中进行指导, 而且在学生的尝试前和尝试后, 都要进行有效地指导;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要有机结合, 尝试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指导是为学生尝试服务的, 要体现“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尝试指导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从被动尝试转化为主动尝试, 结合愉快教学法, 让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善于尝试。

2. 同乐、全面、和谐的原则。

“同乐”就是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以乐教促乐学, 使学生尝到学会之乐、会学之乐、成功之乐、创造之乐。“全面”就是坚持全面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落体育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民主, 师生平等。教师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学习, 饶有兴趣地学、创造性地学。

(三) 体现三个为主

体育教学中进行愉快尝试教学法, 要将教学的过程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要充分体现三个为主, 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学生为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愉快尝试教学的过程中, 尝试的主体是学生,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愉快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尝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 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己体验与尝试。

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 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断体验与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 允许学生犯错, 给学生提供遭受挫折的机会, 同时也是给学生增长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机会,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后获得愉快和喜悦感受的机会。

3. 身体练习为主, 在练习中尝试, 在尝试中练习。

与其他文化课不同,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的积累和深化上, 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方面。这就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与学的主要手段, 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愉快尝试教学法运用于体育教学, 同样必须遵循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学规律, 在练习中尝试, 在尝试中练习。

(四) 把握四个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愉快尝试教学法, 要以尝试教学为主线, 自始至终贯彻愉快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四个时机:激发学生尝试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尝试、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产生成功的喜悦, 从而形成愉快→尝试→愉快的良性循环。

1. 激发尝试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 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进行愉快尝试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 出示尝试题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引入问题的情景当中, 使他们产生好奇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2. 促进合作交流。

尝试教学活动是个体尝试和群体尝试相结合的活动, 学生的尝试不应是孤立的,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尝试。在实施愉快尝试教学过程中, 除了个体尝试外, 还可以采用合作尝试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3. 体验尝试成功。

尝试有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 关键在于教学条件的优劣以及学生尝试能力的高低。从体育教学中愉快尝试教学法实施情况看,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课堂上第一次尝试的成功率一般在75%以上。虽然有少数学生可能发生错误, 但是教师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 再给予第二次尝试机会, 使他们在第二次尝试中获得成功。

四、反思与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愉快尝试教学法,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愉快尝试教学法的实践, 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只有在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 才能乐于尝试, 尝试才能成功, 成功才能创新。

摘要:河南省罗山县教育局教学教研员鲁家宝依据“愉快教育”理念, 结合著名教育专家邱学华教授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的教育思想, 在全国首创了“愉快尝试教学法”。本文依据愉快尝试教学法的理念, 结合尝试教学与愉快教学的模式, 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理论的优势, 遵循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与规律, 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愉快尝试教学法, 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愉快尝试教学法,体育教学,观点,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02.

[2]邱学华, 张良朋.尝试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

上一篇:马小跳读后感二年级作文下一篇:学校2014年元旦联欢会开场白及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