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2024-06-27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共9篇)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将开辟中国改革的新航程。这当中,政府转型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政府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保障;没有政府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基本上将处于欲振乏力的状态。

那么,政府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行政机关为核心的国家机关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社会组织,为实现与提升公共利益,以协同治理的方式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行政改革实践应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因素,持续实现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在三个方面的扬弃与超越。

一是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传统公共行政的视野中,“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而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公共行政是关于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制度安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前6轮行政体制改革,我们把机构改革作为重头戏,是有其自身历史必然性的——是通过机构改革来直接转变政府职能,是通过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来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相对于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处于更加优先的位置。

二是从单中心的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在传统公共行政实践中,通过行政权力来进行社会管理的色彩比较明显,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比较鲜明。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无论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应有机配置市场治理机制、行政治理机制和社群治理机制,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协同共治。这三种治理机制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劣势。如食品药品的监管,政府的责任当然是责无旁贷。但如果不提高企业失信的成本,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分散经营户的凝聚与行业自律,不提高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再严厉的政府监管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是从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统一走向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公共行政只有“合理合法”才能办好。“理”就是科学,即必须科学行政;“法”就是法律,即必须依法行政。“合理”不“合法”,行而不远;“合法”不“合理”,实践上难以行得通。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的两大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应心里有数,科学行政与依法行政说到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实现公共行政所要获得的社会结果,真正实现公共项目的目的,必须做到效能行政。政府的一切改革,必须落脚于提升公共利益,提升公民幸福。落实这三点,政府的“转型升级”才有望达成。

汇报人:xiexiebang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2

一、《公共管理导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观点

欧文·休斯分5个部分共14章内容,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其具体内容及观点如下:

1、新范式的提出与成长

阐述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这两种竞争性理论。欧文·休斯指出, 建立在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官僚制和泰勒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凸显其弊端, 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判。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改革中得到应用。因此, 作者认为建立在新理论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已成为一种典范, 且必将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

2、新范式下公共部门角色转变

探讨了政府角色的变化。这部分论述了公共企业作用的下降与政府公共政策模式。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 公共部门几乎承担了全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下, 政府应该“掌舵”而非“划桨”, 监督供应而非直接生产。在这种形势下, 原先代替政府承担大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职责的公共企业地位受到冲击, 数量急剧减少。因此, 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下, 公共部门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公共物品唯一的提供者, 应通过民营化手段越来越多的依靠私营部门力量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3、新范式下政府管理方式变革

更详尽地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在战略规划与管理方面, 新范式关注组织长远战略, 清晰描述组织目标。在人事和绩效管理方面, 打破行政官员终身任职, 采用灵活的人事制度且注重工作绩效考核, 而非简单执行指令。财政管理方面, 不仅注重资金投入, 且考察资金实际利用情况和产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 政府不再只关注部门内部运行, 开始处理与外部政策团体、利益集团、公民组织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环境尽管与发起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发达国家的环境存在差别, 但发展中国家却也采取相似的改革工具和手段。总之, 新公共管理范式注重外部环境变化, 强调管理应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更加注重结果和产出而不只是过程和投入。

4、新范式下责任划分

探讨责任问题。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 政治与行政严格分离, 行政作为纯粹的工具, 官僚组织和公共管理者只需执行命令, 无需承担责任和风险, 且这些责任与风险被认为是由民选官员来承担。在新范式下, 官僚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再只执行命令、遵守规则, 而以顾客为中心, 提高回应性, 承担更多的责任。

5、新范式面临的批评

考察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尽管新公共管理自其产生之日起就遭到了抨击, 但作者认为, 传统行政范式已经过时, 并被新公共管理范式所取代。

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争论

欧文·休斯通过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与新公共管理范式对比分析指出, 当前政府管理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形式上已发生深刻变革, 但学界对此却存在着争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公共管理是典范变迁吗?

学界普遍认为, “典范”的现代用法源自托马斯·库恩 (1970)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论述。针对“典范”概念的理解致使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是否成为一种新范式且是否已发生了范式变迁存在着激烈争论。一部分学者否认公共管理发生了“典范革命”, 正如林恩 (1997) 所说, “我们所使用的托马斯·库恩的典范的最初定义是指:在某段时间内能够为具有共同利益的从业共同体提供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理论成果。如果我们以此定义为依据就会发现, 世界各地改革模式的变化强烈地表明并没有出现新的典范。”其他的学者如胡德 (1995) 、波利特和鲍克特 (2000) 等也认同林恩的说法。

与此相反, 欧文·休斯 (2003) 指出, 尽管“典范”的现代用法源于库恩, 但库恩并没有给典范以明确的界定, 那种认为“典范”是某个领域内所有从业者普遍达成的一种一致性准则体系的观点是对库恩的误解。典范不需要所有从业者的一致性, 在同一领域, 经常会出现竞争性典范。所以, 当前公共管理领域中, 就存在着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两种竞争性典范,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公共行政建立在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官僚制和泰勒最佳工作方式基础之上, 而新公共管理则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支撑。 (2) 关注重点不同。传统公共行政强调遵守规则, 重视过程, 新公共管理则关注结果, 主张以顾客为中心。 (3) 管理手段不同。传统范式主要依靠官僚制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 新公共管理则更多引入市场化手段。

2、新公共管理是一场全球化运动吗?

对一些国家的调查“表明, 意义重大的政府改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 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因此一部分学者如汤普森 (1997) 认为, 新公共管理“是一个世界性变革, 因为它是一种几乎影响全球每个角落的重大变革的标志”。

然而, 作为首次使用“新公共管理”提法的学者, 胡德 (1995) 对这一波及全球的改革浪潮采取审慎态度, 并反对全球性典范的观点。理由有三:第一, “公共行政传统方法的部分失效并不必然表明任何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即使旧模式行将消失”。第二, “一种新的全球性典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当前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是对非常独特的和典型地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地方政治议程的回应”。第三, 公共管理改革议程“在过去一二十年是否足够稳定并被视为一套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此外, 波利特和鲍克特 (2000) 认为, 不同国家推行变革的方式不同, 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全球性运动。按照这种逻辑, 反对把新公共管理改革看做是一场全球化运动的学者认为, 既然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全球性典范, 那么各个国家应该在相同时机采用相同策略推进改革。

欧文·休斯则通过对不同国家改革实践和理论的整合得出, 尽管改革时机和策略存在差异, 但他们基本上采用了相似的改革工具和战略, 即“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 这些改革寻求市场取向的、竞争性的方法替代传统的、规则取向的、威权主义的方法”。

3、新公共管理下民主和公平价值弱化了吗?

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一个重要批评就是它违背了民主原则, 因为有人认为民主需要官僚制。林恩 (2001) 认为:“民主需要法律规则, 市场准入的法律管制, 维护公平, 以及受法律和司法机构控制的非常胜任的官僚队伍......”。照此说法, 民主价值需要以官僚制为组织形式保证实现。欧文·休斯指出, 过度官僚制甚至会剥夺公民和政治家的权力, 一方面公民在与拥有绝对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官僚机构接触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与者, 很难对行政机构施加影响, 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官僚机构本身的专业优势, 政治家在决策时往往被官僚机构所“俘获”, 制定有利于该部门利益的决策。

一些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偏离了作为公共管理基础的公平价值。例如, 特芮 (1999) 指出, “我们必须经常提醒新公共管理的拥护者, 当经济和效率是重要的价值考量时, 决不能忽视回应性、公平性、代表性和法治在美国宪法民主中的崇高地位......”。对此, 欧文·休斯认为, 目前的公共管理关注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只要该项目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 新公共管理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并不影响公平价值的实现;同时, 他还指出, 把公平看成是传统公共行政所固有的、在过去或现在的目标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新公共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了吗?

这里的责任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指政治家承担的政治责任, 另一方面指政府机构承担的公共责任。新范式的批评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削弱了政治家和公共部门的责任, 造成责任缺失。具体表现在: (1) 新范式式要求公共管理者放弃价值中立原则, 不再简单执行指令, 遵从规则, 而应主动满足“顾客”需求, 提高回应性。这样一来, 公共管理者负更多责任, 政治家则负较少责任。 (2) 新公共管理变革主要引入市场化和民营化手段把政府部分职责外包给私营部门, 降低了政府公共责任。对上述批评, 欧文·休斯认为, 尽管“新公共管理的运用也许会带来潜在的责任问题, 但在责任问题上需要进行比较。传统范式提供的政治责任是间接的、无法令人满意的, 而且从结果来看, 其管理责任也相当糟糕。新公共管理直接对顾客负责, 具有更强的回应力, 其结果也是透明的。这也许意味着政治责任某种程度的减弱, 但其影响有限。政治责任任何程度的减弱都可以被管理责任的改进所抵消。”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 新公共管理的批评者认为由于新公共管理本身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上的缺陷, 使其很难成为一种典范, 更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下去。欧文·休斯对此进行了反驳, 坚持认为新公共管理已成为一种典范, 并将在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改革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公共事业和私营事业的管理, 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重要的方面”, 批评者认为, 在公共部门运用私营部门管理方法和工具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性丧失以及政府责任等价值弱化。然而,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新范式在其运用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也确实改善了政府绩效, 使官僚组织与公共管理者更具回应力, 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 从公共行政发展历史来看, 各种理论流派或范式都是在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之间的天平上摇摆, 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明显的倾向管理主义, 注重效率提高;而新公共行政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偏向宪政主义一端, 注重公平、正义等价值。因此, 学界的批判是拿价值主义来批判管理主义。实质上对公共部门来讲, 二者应该是共生共存, 而不是非此即彼, 公共部门既要注重管理效率的提高又要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是在不同的时期, 面对不同的情境, 政府与公众所追求的目标可能不一样。

总之, 在当前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压力不断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不断增多, 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的情况下,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尽管在实践过程中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改革政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Hood Christopher.Contemporary public management:a new global paradigm[J].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995, 10 (2) .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关键字;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区别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D035

公共行政在十九世纪末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而公共管理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起。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有着一定的区别,又有着本质的关联。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互动。

一、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第一,内涵区分。公共管理的主要核心是政府管理,有着多元化主体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公共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新的学位教育方式。公共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把公共行政作为基础,将管理学、经济学一级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主要涉及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公共事务。而公共行政则是把刚性规范以及固化原则作为基本的支撑,主要依托于政府主体开展相关的政治统治工作,是国家行政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开展相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主要把政府、法律法规等授权组织机构作为主体,把国家、社会以及自身的相关事务作为客体,根据法律法规展开相关决策、组织等活动的科学体系,有着工具性以及依附性的内在本质。

第二,主客体区分。首先,主体区分。主体就是行为的实施者,可以是单一亦可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多呈现多元化,主要以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主。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对责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统筹协调,享有法律范围内的权限自由。公共行政的主体主要为政府以及其他法律授权的相关组织,主要依靠政府代表的相关机构。大多数主要把政府作为单一的主体。其次,客体区分。客体对象主要就是指主体行为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主要重视社会性,对公共服务、公众的参与性以及政府的行政事务的公开化等责任与义务的履行,主要彰显了客体的社会性。公共行政较重视其公共性,对公共权力与利益的执行与维护较为重视,主要有着工具性。权威性以及规范性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的客体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在不断的变化与拓展中有着具象化的形式。公共行政有着动态性的特点,主要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方向,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主要包含着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领域。公共行政的客体有固有的管理程序,把民生利益为主要导向,维护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主要表现。

第三,内在区分。首先,管理目标区分。公共行政对机构、过程以及程序的管理较为重视,属于内部取向;而公共管理则对项目、结果以及绩效的管理较为重视,属于外部取向。其次,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模式的区分。公共行政对具体的计划、组织以及指导等基本技能的运用较为重视,主要强的是政策的科学化;而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管理的市场化模式。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

公共行政在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理论。在其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与新公共行政学说的形式改革。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流行的行政改革主流的新公共管理,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带来一定的沖击,这种全面的公共部门管理方法取代了公共行政模式成为了新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在发展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公共管理模式与公共行政的主体都是社会公众事务进行治理,二者的管理初衷是一致的。公共管理主要是通过多元化主体采取合作管理模式开展社会治理,把公共行政中的精华与社会管理进行了细化处理,把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第二,公共行政是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公共管理模式的核心主体则为政府作为主,其他非政府组织作为复制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基本上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表现的。而公共庞合作系统中的组织要通过核心的、关键性的管理部门达到提高组织整体一致性的根本目的,其组织行政有着公共性的特征。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组织对其行政管理有着共同管理的权利,其行政价值有着中立性的特征,把公共行政在表现形式上转变为实质的将行政管理模式,根据公共管理组织的相关服务内容、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等因素构建行政模式,将公共服务与合作治理有效的融合起来。在公共管理中的相关管理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实际的、共同需求体现,可以通过合作管理模式的表现出来;公共管理行政有着科学化、技术化理论思想,注重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彰显着合作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社会道德体制,优化、完善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

第三,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着规范性的本质特征。在开展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二者都严格的执行着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特征。把管理机构作为基本的、主要的活动机构;

第四,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主要目标有着一致性的特征。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二者都是将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工作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贯彻执行着公平性、公正性以及透明的性的政策宗旨。

第五,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工作在形式上都属于服务行政范畴之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是一种社会管理的行政手段,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都属于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范畴。

结束语: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二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与时代的二者的影响与作用下,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有着相互对立的层次也有着内在的无法割舍的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的区别与互动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会社会治理与改革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晓红,都英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的比较与争论 [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8.79.

[2]陈庆云,曾军荣,郑益奋.关于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几点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1):456.457.

[3]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J].管理世界2013(1):12.13.

公共行政管理 篇4

我国的公共管理,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社会实践,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取得进展。公共管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使政府的职能取得了很大的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方法不断变化,在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增加了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在学位教育和学科教育之中,公共管理受到人们的使用和认识,本学科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对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差异。公共管理指的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协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使用的管理手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协调的、高效的管理体系,重视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因为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很多以往由政府负责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授权给非政府组织负责,相关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组织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之下,招生工作妥善、快速的进行。公共管理从学校到政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明确了管理的目标、范围、模式、对象和主体,最终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指导。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管理的目标、方式、范围和主体都和行政管理有很多相似点,在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产生背景。公共管理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该理论在产生的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对政府管理进行研究,也是公共行政学。在相关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具体来说,从以往的公共行政向公共政策分析转变,再向公共管理转变,在公共管理中,重视效益、效率和经济。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财政困难,使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因此,政府办事效率很低,使社会问题严重,导致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第二,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因此,政府应该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国民经济进行运转,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三,由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向透明、高效和灵活的性质转变,政府为了和社会特点相适应,建设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第四,随着传媒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政府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政府产生了巨大的改革压力。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学科结构、探究方式、探究主体和探究范围,成为政府管理的主流和趋势。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5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化、互动式的体育新媒

体,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可,并成为体育爱好者观赏体育、参与体育、传播体育的新方式。微信、微博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与体育相融合,将大大繁荣体育新闻的传播事业。

1研究案例简介

宜昌市体育局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宜昌市体育微博、微信信息发布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向所有关注宜昌体育事业的用户发送、推送信息,信息涵盖最新政策资讯、体育活动赛事资讯等内容。及时发布、更新与市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指导、健身活动等信息以及重要工作;民意见,回应网民诉求,加大服务群众的工作力度;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针对体育赛事热点及时做好回应,做好与网友的沟通和互动,开展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公众号的开通,为群众提供体育惠民服务,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最新体育动态,更好地向广大群众宣传体育工作。

2研究背景与起因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对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为体育赛事活动的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具有及时便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体育部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主动、全面发布权威信息,向用户发送或推送最新政策、体育活动赛事等资讯;另一方面,对体育部门工作的运行机制、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兼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且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紧密。要使其在新时代摆脱束缚、迸发活力、服务于民,推动其开展层级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需要适应形势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抓住机遇,通过新媒体全方面、全过程地推动体育工作的开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成为宣传体育工作,提高新闻发布能力,增进与群众互动交流,服务民生的有力保障和重要工具。

3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3.1调动体育部门信息公开化

长期以来,体育部门对信息公开的意识较淡薄,信息不公开给体育部门增添了神秘感,在传统媒体时代,控制好新闻舆论,可能不会造成很大问题,但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这种神秘并不利于开展工作,加之群众对信息的关心,与其在舆论压力下被迫公开,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新媒体公开,争取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3.2创新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以往对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仅靠主管部门单方面进行管理。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群众体育发展迅猛,并呈现出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参与者人数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差异较大,组织管理难度较大,仅靠社会体育组织单方面管理难以发挥最大效应。新媒体的运用打破了单方面管理的模式,更多的体现出互动性、参与性,让群众和社会体育组织从“被动管理”变“主动参与”,以更加灵活、开放、生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理念。

3.3顺应当前的实际需要

在互联网技术越发深刻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体育赛事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更多思考如何在新媒体领域对赛事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提升赛事的影响力、扩大赛事的知名度、为赛事和举办城市创造更多价值。体育部门深化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可以用新媒体提升体育工作的开放度、透明度,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用更加贴近“网络”、贴近“网民”,更加“接地气”新媒体网络语言,及时发布工作动态、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吸引更多“粉丝”关注,真正“用好”“用活”新媒体,提升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更好地为开放型体育部门建设服务。

4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成效与反响

4.1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良好发展

新媒体体育服务平台的建立使社会体育组织逐步成长起来,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在过去,由于时间、地理等问题,各个社会体育组织较为分散,缺少沟通,新媒体平台的建立不仅充分发挥了各个体育协会的活力,同时也使体育协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交流,促进了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良好发展,更具互动性、服务性,切实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功能、交互性的全民健身网络平台。

4.2扩大宣传带动体育惠民服务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是一种便捷高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的宣传工具。微信、微博社会体育服务平台,立足于及时发布体育活动赛事资讯、传播健身理念、解读体育政策等服务理念,一经开通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微博”等平台操作途径,全面扩大了宣传范围,促进体育工作跃上新台阶。同时新媒体公众平台还提供赛事资讯、健身指导、报名注册、体指导员查询、体育协会查询以及健身站点查询等便民服务,不断提高了体育健身活动、社会体育组织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还使其更具实用性和亲民性,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体育惠民工程。

4.3提升w育公共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微信、微博公共平台的建立,让体育部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方便了群众参与,让全民受益,使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逐渐高涨,提高了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动着群众体育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体育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上新台阶。

5运用新媒体为体育公共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5.1警惕新媒体的公共舆论危机

新媒体为群众提供了便利、普遍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同时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突发性等特点,也对公共舆论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有些个人言论存在不理性、不真实成分,或者在网上随意宣泄个人情绪,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新媒体刻意制造混乱与危机,进行欺骗和误导,扰乱了群众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5.2运用新媒体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信息公开是群众最直观了解体育部门动态和办事流程的有效方式,但有些信息公开仍未常规化,甚至只是大而化之,敷衍了事。例如,公开办事流程,只公开大程序,没有细化每个环节所需的资料,虽然进行了公开,但没有方便群众办事,这种现象不符合群众了解的信息的实际需要,也很容易成为被抨击的话题。

5.3新媒体的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新媒体的运用,归根到底是更好的服务群众,起到一种拉近群众和体育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为提高体育部门自身形象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新媒体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那么如何让新媒体的运用更具服务性是值得思考的,要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真正发挥其实效,不能让其形同虚设。

6运用新媒体对体育公共管理服务的建议

加强对舆情的监测,针对体育健身热点及时做好回应,做好与网友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一支高水平、思想深刻的网评队伍,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并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微信、微博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建立新媒体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规范信息发布流程,使信息公开常态化、制度化。注意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出台政策、解释某重大事件时,要选择好时机、注意用词用句,提升舆论引导力。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6

行政的意涵大概有几种:第一, 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看, 行政是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的独立领域;第二, 从政治—行政二分的角度来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制定, 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第三,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 行政则是涵盖管理学理论、方法与相应技术性思考的内容。结合以上三种观点, 行政的涵义应该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组织, 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对公共事务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合。

那么, 公共是指什么呢?

公共 (public) 相对的是私人 (privat e) 。公共行政不同于私人行政, 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基于公权力的保障, 在全社会中享有普遍的权威, 而私人行政的权力仅与私人契约和约定有关;公共行政向社会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而私人行政提供的是私人产品;私人行政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和评价标准, 而公共行政还要兼顾公平性、代表性、透明性等;公共行政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私人行政则依靠私人资本投资;公共行政是“法不授权不可为”, 而私人行政则是“法不禁止皆可为”;公共行政接受来自公民和社会的广泛的监督, 形成“金鱼缸效应”, 而私人行政出于商业机密的保护, 透明性较低。

同时, 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政府行政。公共行政主要是公共权力的行驶, 其载体可能是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具有普遍权威的主体。戴维·马修斯说:“公共与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 公共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在政府, 这种政治关系则通常是一种垂直关系 (从权威到下级的关系) 。”

公共到底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 公共意味着:

第一, 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部门或机构, 包括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等, 而不是私人组织。公共部门或机构可以简单界定为具有普遍成员资格的非营利性机构。

第二,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须胸怀“共同的善”。公共行政的执行者是人民受托者, 他们的合法性并不来源于个人的价值体系, 而应来源于人民的同意。换句话说,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承担着特殊的伦理责任。

第三, 公共行政意味着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公共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判断并试图放大自己的利益。但是为了在公共社会中生存, 则必须试图寻找自己利益的边界。在这种利益的权衡下最终形成公共理性。

第四, 公共行政呼吁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公共行政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指出:“当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寻找公共的意涵的时候, 便会发现公共与公民的角色密不可分”。在弗雷德里克森与芬纳之争中,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民的构成庞大且充满差异性, 所以说公民的意志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芬纳则认为公民是睿智的, 他们由各种有识之士构成。同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公民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他们在决定是否参与公共事务前, 会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考量。而由于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等特征, 公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 往往会选择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威尔逊曾在《行政学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提到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历史比较法是进行行政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而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界限, 也使得这种比较研究更加可靠。“如果我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人在敏捷地磨着一把刀子, 我可以借用他磨刀的方法, 而用不着借用他可能用刀子犯谋杀罪的动机”,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法国人或德国人的行政实践时, 没必要关注其政治和宪法方面的问题。最后, 威尔逊说, 这种比较研究将使行政管理“有资格进入政治研究的最高级和最有成果的重大分支学科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 管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1916-2001, ) 是探索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光辉典范。在西蒙在其代表作《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1947) 中指出,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只能得到“行政谚语”, 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 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寻求新的途径。

西蒙的行政学理论尤其是决策理论建立在现代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西蒙在对德怀特·沃尔多《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的回应中指出, 仅仅研究政治理论是不行的甚至是危险的,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研究公共行政学来说十分重要。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绝不是民主行政进程中的绊脚石。实证主义由孔德提出, 根源于对柏拉图观念论的批判, 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主张朴素实在论, 在认识论上则主张主客观二元对立, 在方法论上采取实证的实验法以证实假设。而后, 实证主义逐渐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 施利克提出了形式真理与经验真理, 即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形式真理 (逻辑实证) 仅仅是形式上的推理演绎过程, 事实上是一种符号关系上的同义反复;经验真理 (经验实证) 则是以经验为判断, 以事实语言为基础, 关注命题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通过事物找到本质, 是用符号和法则串联起来的概念体系。西蒙正是秉承了这种方法论的精髓, 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科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颜昌武, 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浅析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篇7

【关键词】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发展进程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共管理的外延比行政管理的外延大,公共管理的内涵比行政管理的内涵更丰富,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管理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主导者,舍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就无从谈起。

1.这里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作点说明。据我所知,“行政管理学”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晚于“行政学”概念。夏书章老先生1982年1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可能是“文革”后最早论及“行政学”概念的一篇文章。可是,到了1984年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部在吉林召开了行政管理研討会,同年底,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在京成立。这一年出版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一书,正式公开提出了“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书中载有夏老的《关于开展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文,此后,夏老主编的教材大多用《行政管理学》这个书名。1985年国务院在全国一些高校设置了第一批行政管理学专业,我们西北大学也有幸名列其中。可是,一些学者对“行政管理学”这个名词一直有看法。因为英文administration的含义是“行政”和“管理”的意思,而不是“行政管理”的意思,如果把administration译为“行政管理”就会发生同义语重复的问题。另外,英文management的含义是管理,而“管理学”在西方又是一门研究私人企业管理的学问。因此,“行政管理”这个名词有混淆公共行政与私人管理之嫌。所以,当夏老1985年推出由他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时,黄达强先生随后出版了《行政学》教材。当“行政管理学”专业在一些高校开办后,另一个“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也在一些高校开办起来。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后,另一个全国行政学研究会也成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每年有年会,参加者包括政府官员、党校、行政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广大人员;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每年也有一个“政治学——行政学”教学研讨会,参加人员基本上是高校教师。考察历史我们发现“行政学”这个概念比“行政管理学”这个概念更精确严密些,更学术化些,专业化程度更高些,而“行政管理学”概念比“行政学”概念的含义更明白些,更通俗易懂些,更大众化些。其实,“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从根本上看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只不过是把“猫”加了个“咪”。因此,本文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学”与“行政学”概念是一个意思。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

2.从历史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比行政管理早得多。可以说早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有了公共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言:“虽然当时的公共事务比今日更多,——家庭经济都是由若干个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乃是全部部落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归家庭经济暂时使用,——可是丝毫没有今日这样臃肿复杂的管理机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数情况下,历来的习惯就把一切调整好了。”而行政管理只是在有了国家之后,才有的政府管理,并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里政府行政与立法、司法是缺乏明确分工的,那时的行政管理更确切地讲是一种政治管理。真正明确地与议会立法、法院司法相区分的政府行政管理,是资产阶级建国后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产物。

3.从理论上考察,公共管理学又晚于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人类的政治实践经验和零星的理论观点,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俯拾即是。但是,作为科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人们公认(美)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是行政管理学创立的标志。而当代“公共管理”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从西方炒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含义就是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新公共管理”。当时,它在西方还只是一种实践运动,而并非一门学问,更不是一门理论学科,所以,在西方人的著作里只有“公共管理”的提法,没有“公共管理学”的提法,至今大学里也没有设这门学科。可是,当中国学者把西方人讲的“公共管理”引入中国后,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中国,“公共管理学”不仅堂而皇之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成为MPA教育的首门核心课程。此时,人们就不能不为“公共管理学”正名了,而且人们认为“公共管理学”应当反映和概括客观历史和现实中的实际内容,应当名实相符。这样说来,“公共管理学”这个名词的发明权似乎不是外国人,而应当归属给中国人。

4.当然,这绝不是说公共管理的各种模式在公共管理里的地位就没有主次之分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各种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处于核心位置、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地位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其他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是政府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的必要补充形式,但是在现时代不可能成为取代形式。原因在于当今世界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少数人要对社会绝大多数人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维护社会共同体有一个起码的公共秩序和良性的运转,就不得不把政府以合法强制力为主要标志的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作为首选。同时,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组织民众成就伟大公共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讲:“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 [J].中国行政管理, 2000,(5).

[2]张康之等.公共行政学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公共管理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论公共行政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关系 篇8

论公共行政伦理与公共道德的关系

道德的产生与社会秩序、利益协调以及人们对幸福的`体验等愿望相关,因此,道德本身包含了精神性要素和物质性要素、个体性取向与社会性取向双重内容.

作 者:李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6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8(3)分类号:B82-05关键词: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公共行政伦理 德性伦理

公共行政管理论文 篇9

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其包含四层意思:①职能的实施是政府机构;② 主要内容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③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④它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① 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表现在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薄弱)

②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③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④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府职能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①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直接回答了政府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正在干什么”等问题)

② 它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物质载体,职能要有效发挥,必须通过机构来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必须依据职能这一重要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的设置、规模、层次、数量以及运行方式)③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进行,首先确定政府职能的增、减、分、合,然后再相应进行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④ 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4-政府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划分的政府职能。

①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指政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四大政治职能: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② 经济职能(我国政府三大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③ 文化职能(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是: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

④ 社会职能(指除了政、经、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主要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5-政府的层级职能

将政府职能按照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配置和划分。

① 中央政府职能(管理国家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

② 地方政府职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管理地方性公共事务)③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具备的职能(有些公共事务涉及到国家整体利益,但由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比较有效,则应由两者共同承担)

④ 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其次,从选择的复习资料上来说,我用的是学习软件,不是一般的真题,我认为从电脑上面做题真的是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再者这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到我推荐的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① 计划职能(制定整体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可选方案;确定具体实施步骤)② 组织职能(把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

③ 领导职能(指导下属的工作;激励下属;协调下属的工作;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创造良好环境)④ 控制职能(明确控制标准;确定控制幅度;疏通反馈渠道;运用调节手段;有效进行检查、督促)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 ① 社会环境的变化(外在动力)②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内在动力)③ 技术手段的创新(根本保障)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① 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不应属于自己的职能交还给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属于自己的要收归政府所有)

② 政府职能的内部转移(政府系统内纵向层级间和横向部门间的职能配置和划分)

③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职责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企分开的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企的监管方式。

――――――――――――――――――――――――――

10-是否属于公务员,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① 是依法履行公职 ② 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③ 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11-《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1月1日施行。

立法目的:①规范公务员的管理

②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③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 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⑤促进勤政廉政 ⑥提高工作效能

立法依据:是中国宪法。

内容:①公务员的义务、纪律和监督

②公务员的权利及保障 ③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12-公务员的主管部门

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

13-公务员职位的类别

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

14-公务员职务的类型

根据公务员是否承担领导职责,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大类。

15-领导职务的层次

十个层次: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16-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层次

八个层次: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17-机关设置公务员职位的依据 ① 职能

② 规格(限定了职位的最高职务层次)③ 编制限额(决定了职位数量)④ 职数以及结构比例

18-公务员级别根据四大要素确定 ① 所任职务 ② 德才表现 ③ 工作实绩 ④ 资历

19-公务员录用的适用范围

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20-报考公务员的限制性条件 ①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② 曾被开除公职的

③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21-机关录用公务员的前提条件(必须同时满足)① 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 ② 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22-录用公务员的程序 ① 发布招考公告 ② 资格审查

③ 考试(笔试、面试)④ 资格复审、考察和体检 ⑤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公示 ⑥ 备案或审批

23-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① 德(政治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② 能(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③ 勤(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④ 绩(工作实绩)⑤ 廉(廉洁自律情况)

24-公务员考核的方式

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25-公务员定期考核划分的等次

分为优秀、称职、级别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26-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 ① 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的依据 ② 作为调整公务员级别的依据 ③ 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的依据 ④ 作为公务员奖励的依据 ⑤ 作为公务员培训的依据 ⑥ 作为公务员辞退的依据

27-公务员职务的任用方式

① 选任制;②委任制;③聘任制

28-选任制公务员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即终止职务 ① 任期届满不再连任 ② 任期内辞职 ③ 任期内被罢免 ④ 任期内被撤职

29-任命公务员职务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① 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进行 ② 在规定的职数内进行 ③ 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30-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具备的条件

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

31-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程序 ① 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② 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 ③ 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④ 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32-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应当实行的制度 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33-《公务员法》规定的奖励对象 公务员个人;公务员集体(按照编制序列设置的机构或为完成专项任务组成的工作集体)。

34-《公务员法》规定的奖励原则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35-《公务员法》规定的奖励种类 ① 嘉奖 ② 记三等功 ③ 记二等功 ④ 记一等功

⑤ 授予荣誉称号

同时还应当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36-《公务员法》规定的对公务员处分的种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37-对公务员处分的原则

①事实清楚;②证据确凿;③定性准确;④处理恰当;⑤程序合法;⑥手续完备。38-公务员违反纪律的行为

① 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 ② 组织或参加非法组织、罢工 ③ 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④ 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⑤ 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⑥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⑦ 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谋利 ⑧ 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⑨ 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⑩ 泄漏国家秘密或工作秘密

⑪ 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⑫ 参与或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⑬ 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⑭ 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⑮ 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⑯ 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39-对公务员处分的程序 ① 调查 ② 告知

③ 陈述和申辩 ④ 作出处分决定 ⑤ 通知

40-公务员受到处分的法律后果

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

41-不同处分决定的执行期间 警告处分的期间是六个月; 记过是十二个月; 记大过是十八个月;

降级、撤职的为二十四个月。

42-公务员解除处分的条件 ① 处分期满

② 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

③ 没有在处分期间再发生违纪行为

43-公务员培训一般包括四大类

①初任培训;②任职培训;③专门业务培训;④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

44-公务员交流的形式

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与国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45-调任:指国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交流形式。

46-转任:指在公务员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公务员进行交流的方式。

47-挂职锻炼:指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企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形式。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隶属关系。48-公务员的回避

① 任职回避: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② 地域回避:指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原籍和成长地任职的规定;

③ 公务回避: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遇有法定情形,避免影响正当履行公务而进行的回避。

49-工资福利待遇

公务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四部分。

50-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情形 ① 因公辞职 ② 自愿辞职 ③ 引咎辞职 ④ 责令辞职

51-公务员辞职的程序 ① 提出书面申请

② 由任免机关负责审批

③ 在规定期限内审批完毕(一般公务员是三十日,领导成员是九十日)

52-公务员辞退的条件

① 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公务员 ② 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③ 对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④ 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53-不得辞退公务员的情形

① 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② 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限内的 ③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④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4-提前退休的条件 ① 工作年限满三十年

② 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③ 符合国家规定的可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

55-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处理决定不服可提出申诉 ① 处分 ② 辞退或取消录用 ③ 降职

④ 定期考核定位不称职 ⑤ 免职

⑥ 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⑦ 未按规定确定或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⑧ 其他可以申诉的情形

56-二级申诉制度:对于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公务员如果还不服,可向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57-聘任制适用的职位

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辅助性职位。

58-不能实行聘任制的职位

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

59-《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辞去公职或退休后的从业限制 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上一篇:惜时岁月下一篇:《笠翁对韵》上卷教案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