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会计毕业论文

2024-09-05

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会计毕业论文(共8篇)

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会计毕业论文 篇1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无论其安全控制功能多么完善,运行环境多么安全,都存在着安全风险。但是,每一个系统的安全,风险的大小又由于系统控制功能和运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程度,降低安全风险成了系统设计者和系统用户都关心和考虑的。

一、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形式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减弱,从而造成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资金财产损失,系统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系统的安全就是保护系统免遭破坏或遭到损害后系统能够较容易再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几乎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还企业管理的其他子系统乃至企业的整个管理决策。一旦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计数据错误、数据丢失或被篡改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不同程序地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有关决策。

2、企业资产损失。

利用非法手段侵吞企业资财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手段主要有:未经许可非法侵入他人机设施、通过散布病毒等有害程序、非法转移资金及盗窈银行存款等。比如,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利用工作之便,通过电脑盗走了某证券部门的200多万元保证金;广东省某市银行在一宗信用卡犯罪案件中损失了近干亿元等等,造成了极大的资财损失。随着犯罪技术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信息系统犯罪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发现,涉及的金额也从最初的几千元到几万元,甚至上亿元,安全风险损失越来越大,后果越来越严重。

3、企业重要信息泄露。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比如:窃取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泄露给竞争对手以达到某种非法目的等,常常会对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4、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无论是无法避免的灾害,还是出于非法目的而输入破坏性程序、操作者有意、无意的操作造成硬件设施的损害、计算机病毒的破坏等都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系统瘫痪,造成巨大损失。

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因素

影响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因素可以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会计数据三个方面考虑

(一)影响硬件系统安全的因素

1、不正确的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人员对硬件设备的不正确操作可以引起系统的损坏,从而危害系统的安全。不正确的操作主要是指操作人员不按规定的程序使用硬件设备,例如不按顺序开机、关机,有可能烧毁计算机的硬盘,从而造成数据的`全部丢失。

2、人为的有意破坏。

有意破坏系统硬件设备者可能是系统内部操作人员,也可能是系统外部人员。破坏者出于某种目的(如发泄私愤或谋取不法利益)而破坏计算机硬件,致使系统运行中断或毁灭。这种破坏行为可能是以暴力的方式破坏计算机设备,也可能通过盗窈等手段破坏计算机系统,例如窃走存有数据的磁带或磁盘;或者计算机病毒的发作造成硬件损坏等。

3、不可预测的灾害。

不可预测的灾害虽然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但对信息系统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火灾或元件的突然损坏,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毁灭、

(二)软件系统的不安全因素、操作人员的有意破坏计算机

1、系统的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来篡改程序文件,或者利用非法操作即操作员或其他人不按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上机操作,改变计算机的运行路径等手段修改系统软件,从而破坏软件系统安全。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是一段小程序,它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常驻留于内存、磁盘的引导扇区或磁盘文件,在计算机系统之间传播,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破坏计算机内的程序、数据甚至硬件。据统计,全世界发现的各种计算机病毒已经超过了24000种,并且正以每月300一500种的速度疯狂增长。出现了一种叫CIH的恶性病毒,是由某大学毕业生所设计,由于能直接攻击、破坏硬件系统,主要传染windows95/98可执行程序,极大的威胁着系统安全。以前计算机病毒主要靠磁盘或光盘传播,但在网络化系统中,计算机病毒升始通过网络来传播,时下有一种“梅利沙”病毒,隐藏在word文件中,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破坏电子邮件服务器。由于病毒的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对远程网络会计信息传输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查杀病毒已成为系统安全保护的一个重要。

3、网络骇客骇客是指非授权侵入网络的用户或程序。骇客最常用的诡计有以下几种:第一,捕获,许多程序能够使破坏者捕获到个人信息、,尤其是口令。第二,查卡,这种程序是“捕获”程序的一部分,它主要捕获信用卡密码。第三、即时消息轰炸,利用即时消息功能,骇客可以采用多种程序,以极快的速度用无数的消息“轰炸”某个特定用户。第四,电了邮件轰炸,用数百条消息、填塞某人的E一mail信箱,是一种确实可靠的在线袭扰的。第五,违反业务条款,这种诡计相当于在网上陷害某人,有些程序可使这种欺骗活动看起来就好象是某个用户向骇客发送了一条攻击性的E一mail消息。第六,病毒和“特洛伊木马”,这些程序看起来像一种合法的程序,但是它静静地记录着用户输人的每个口令,然后把它们发送给骇客的Internet信箱,从而通过盗窃系统合法用户的口令,然后以此口令合法登陆系统实现非法目的。

(三)会计数据的不安全因素

1、操作人员篡改程序和数据文件。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准确或以此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

2,有权和无权用户的非法操作。主要是操作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非法操作系统,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执行路径从而破坏数据的安全。

3、窃取或篡改商业秘密、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和数据泄密等。对会计数据的泄密主要是指系统的用户或数据保管人员把本企业会计信息通过磁盘、磁带、光盘或网络等介质透露给竞争对手;窃取或篡改商业秘密是系统非法转移用户利用不正常手段获取企业重要机密的行为。借助高技术设备和系统的通讯设施非法转移资金对会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构成很大威胁。

另外操作人员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信息等损坏计算机系统的方式达到掩盖舞弊行为和获取私人利益的目的,也是构成系统安全风险的一个因素。

三、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在软件功能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护会计数据的安全

1、增加必要的提示功能如软件执行备份时,存储介质上无存储空间、备份介质未正确插人和安装;执行打印时未连接打印机或未打开打印机电源;用户输入数据时输入了与系统当前数据项不符的数据或未按要求输人等等,此时系统应给予必要的提示,并自动中断程序的执行。

2、增加必要的保护功能在突然断电、程序运行中用户的突然干扰等偶发事故,如软件执行结帐时用户干预等发生时,能自动保护好原有的数据文件,防止数据破坏或丢失、同时对重要数据系统可增加退出系统时的强行备份功能,用户再次进人系统时自动把备份数据与机内数据比较对照,及时发现数据文件的改变。

3、必要的检验功能

(1)设计适应电算化帐务处理的核算组织程序。任何由原始凭证人工编制的记帐凭证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复核。在网络环境系统中,输人的工作量由多人共同分担,凭证数据的输人可以采用一组人员输入,换人复核;或者采用两组人员两次输人,输人的数据分别存放在两个暂存文件中,然后由计算机对两个数据文件中的记录逐条进行比较。对于存在差异的记录进行对照显示或打印,便于找出错误,进行修改。只有完全相同,系统才把录入的数据作为正式的凭证数据存贮。未经校验的数据系统应作上标记,不允许进人记帐凭证文件。

(2)对输人系统的数据、代码等都要进行检验。如:输人记帐凭证时、每张凭证都要经过曰期合法性、会计科目合法性、凭证类合法性、对应科目的合法性、金额借、贷平等校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系统不予通过。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系统对输人的同类记帐凭证、原始凭证自动按日或月分类顺序编号,并且对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文件时各用户操作的记录进行锁定,拒绝其它用户的访问。这样可以避免多个用户同时操作易引起的凭证断号、重号和串号,而且使于分清责任,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4、增加必要的限制功能(l)修改限制。修改功能可以方便用户,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因索。因此在帐务处理中有必要对修改功能加以限制:①对末记帐的凭证,一经修改,必须进行复核,只有正确之后系统才对修改结果予以确认;②对已经记帐的凭证系统不提供直接修改帐目的功能。只能通过编制记帐凭证,对错误的凭证进行冲正或补充登记;对修改过的凭证,系统予以标识,保留更改痕迹,并可以打印输出以作核查依据;③输出的财务报表,其数据由系统自动按照用户定义的格式和数据来源的公式生成、不提供对数据的修改功能;④基础数据,如:科目库、代码库等的修改权限只授予系统维护员。

(2)处理数据的一次性限制。在帐务处理中、期末结帐,一旦执行,系统应予以标识,如果系统的某些设置(比如会计期间)未变,则不能再执行第二次。

(二)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l、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化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岗位责任制按照网络化会计系统业务的需求设定各会计上机操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并通过为每个用户进行系统功能的授权落实其责任和权限。结合密码管理措施,使各个用户进人系统时必须输人自己的用户号和口令,进人系统之后也只能执行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功能,防止非法操作。同时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比如:系统的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员不得上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会计业务处理人员不能进行系统维护,会计软件保管人员不能由上述人员兼任等等。

同时防止单用户系统中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篡改数据文件;网络系统中要对会计系统的所有数据文件按照如下的使用权限;只读数据、修改数据行、增加数据行、建立数据文件的索引文件、删除数据行、修改数据文件结构等进行授权、并且视需要进行权限的收回。

2、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对系统的所有岗位要职责范围清楚、同时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各岗位之间要有一定的内部牵,制作保障。如:软件维护后,必须经过维护人员、内审人员和用户的共同测试和签章才能正式投人使用系统数据输人人员不能兼做审核;系统的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员不得上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系统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时必须由具体操作员和主管共同批准等。

3、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l)建立严格的硬件操作规程。安装机硬件系统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启动计算机时,要按照先开外设再开主机、关机时先关主机再关外设;计算机处于工作(加电)状态时、不得拔插各种外部设备;计算机进行软盘读写操作时,不得强行将软盘取出;网络的布线要避免电磁干扰或人为的损坏,不要随意插拔网络缆线的接头,也不要经常移动计算机等。

(2)制定操作员访问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各个操作员进人系统后执行程序的顺序、各硬件设备的使用要求、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使用要求以及处理系统偶发事故的操作要求,如设备突然断电的处理、设备的重新启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数据文件的处置标准,对数据文件的名称、保留时间、存放地点、文件重建等事项做出规定,以便统一管理。

(3)通过设置软件功能、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或人工控制记录等措施对各用户操作系统的所有活动予以记录,并定期由系统主管进行监察和检验及时了解非法用户和有权用户越权使用系统的情况。

4、建立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和损害补救措施比如采用磁盘双工和磁盘镜像可以在一块硬盘失效时,由另一块硬盘替换工作;双机热备份可以在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失效时,由备用的计算机接替继续工作。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确保硬件设备的运行环境、电源、温度、湿度、静电、尘土、电磁干扰、辐射等,例如计算机系统要求配置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UPS),有时还需要配置备份电源,以便在长时间断电的情况下启用备份电源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其次,各系统操作人员应分清责任,各自管理和使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硬件设备,不得越权使用、禁止非计算机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系统,以免不当的操作损坏硬件设备。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台设备的,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并记录运行情况。

5、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系统投人使用之后,原系统的所有程序文件、软、硬件技术资料应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应由专人负责,同时严格限制无权用户、有权用户非正常时间等对程序的不正常接触;在档案调用时也必须经系统主管和程序保管共同批准,并对使用人、程序名称、调出时间、使用原因和目的以及归还时间等进行详细的登记,以便曰后核查。

其次,所有会计数据文件应做档案保管并严格限制无权用户、有权用户非正常时间等的不正常接触;建立一定的应急措施,如数据文件的定期备份、备份数据的存放地点、存放条件要求、系统数据文件损坏后的再生规则等,从管理上严把关。

6、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1)坚持使用正版的软件,不要使用盗版或来历不明的软件。

(2)定时备份磁盘的数据和软件。

(3)在不能确定计算机、是否带有病毒的情况下,要读取软盘的数据应使软盘处于写保护状态。

⑷不要打开和阅读来历不明的邮件。

(5)经常对计算机硬盘和软盘进行病毒检测。

7、建立对骇客的防护措施(1)设置防火墙,使用入侵检测软件。入侵检测软件可以检测非法入侵的骇客,并将它拒之内部网络之外。

(2)抓好网内主机的管理。用户名和密码管理永远是系统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网络的任何攻击,都不可能没有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台网络程序开后门例外)。但绝大部分系统管理员只注重对特权用户的管理,而忽视对普通用户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设置用户时图省事方便,胡乱设置用户的权限、组别和文件权限,为非法用户窃取信息和破坏系统留下了空隙。

(3)设置好的网络环境。网上访问的常用工具有网络操作命令,对它们的使用必须加以限制。但这样做会使网外的一切访问都被拒绝,即使是合法访问也不例外。这种闭关自守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样会使本网和网外隔绝开,也会给自己带来不便。应该尽量做到有条件的限制(允许)网上访问。

(4)加强对重要资料的保密。重要资料主要包括路由器、连接调制解调器的电脑号码及所用的通信软件的种类、网内的用户名等,这些资料都应采取一些保密措施,防止随意扩散。如可向电信部门申请通信专用的电话号码不刊登、不供查询等。由于公共的或普通邮电交换设备的介入,信息通过它们后可能被篡改或泄露。

(5)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管理。路由器在网络安全计划中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在大多数路由器已具备防火墙的一些功能,如禁止telnet的访问、禁止非法的网段访问等。通过网络路由器进行正确的存取过滤是限制外部访问简单而有效的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设置网关机,将本网和其他网隔离,网关机上不存放任何业务数据,删除除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须的用户外所有的用户,也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会计毕业论文 篇2

1、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内联网结构的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 是指企业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标准, 如TCP/IP通信协议。由于互联网/内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 使会计信息系统本身也具有了开放性, 与原有集中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比较, 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更加突出, 这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会计信息来源的分散性。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是通过网络将分散在各处的会计信息联系起来并实时处理, 以便于会计信息资源能够为所需要的人们共享的系统。网络会计信息采用分布式输入, 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和分散性的特点, 这就使会计信息作假更加方便, 失真的会计信息更具有迷惑性, 因此, 进一步增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性。

3、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性。

网络上的每一台工作站、不仅可以使用本站点上的会计信息数据, 还可以使用服务器中存放的有关会计信息数据;而服务器中的会计信息数据, 又可以由一台或某台工作站输入和处理产生。网络上的各个工作站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对照更换中的会计数据进行该写操作。会计数据在服务器存储器中的位置不需改变, 也不需复制, 各工作站共享一份完整的会计数据。在网络会计系统中, 会计数据共享的具体运用, 集中体现为反映会计信息的时序性。

二、网络会计信息存在的新风险

1. 会计信息的保密性的风险。

网络会计环境下, 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与单机环境相比, 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 但网络环境下, 当会计资料通过通信线路传送时, 很容易被窃听或用其它方法被截获, 因此仍存在着会计信息保密性被破坏即会计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这将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

2、会计信息被破坏和篡改的风险。

造成网络会计信息完整性被破坏的原因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如通信传输中的干扰与噪声、系统硬件或软件的差错等以及非法分子对网络会计系统的侵入破坏等。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 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 同时, 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3、计算机硬件安全性的风险。

影响计算机硬件安全的因素有: (1) 自然因素, 如火灾、水灾、灰尘、老鼠等都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 严重的造成系统故障乃至崩溃。 (2) 管理因素, 如安全管理不力, 使得计算机被盗, 或光盘、磁盘等磁介质载体档案的保管不善, 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等。 (3) 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 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4、网络系统的风险。

网络在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风险, 主要包括: (1)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硬件选配不合适, 致使网络功能发挥受阻; (2) 网络工作环境电源等不合要求直接影响网络的可靠性; (3) 网络设备安装不规范, 导致网络运行不稳定; (4) 网络设计不规范, 缺少风险防范措施; (5)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不善; (6) 网络后理制度不健全。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风险的防范措施

1、在技术管理和防范方面

(1) 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存取措施

一是采用鉴证技术。即广泛使用的多种个人身份鉴别方法的统称。常用的有口令保护以及个人身份标识器。二是采用口令选取技术。用户选取的口令应没有规律, 以免被猜中。三是设置防火墙。防火墙通常采用路由器作为通信保安设备, 在这个设计中, 受保护的是与路由器连接的本地网, 所有的通信只允许从本地网流向远程用户或远程网, 不允许外部用户注册到本地网。这样, 即使某个“黑客”能突破防火墙进入到文件服务器, 也无法进入受保护的本地网。四是保密传真技术。保密传真机与保密传真机通信, 线路上传送信息不会被其它传真机截取。保密传真机除了传输加密外, 开机阅读时还要求提供口令, 保证了输出端的信息安全。

(2) 会计资料的加密技术措施

资料加密是网络会计系统中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防范技术。网络中的资料加密除了选择算法的密钥外, 还应当考虑实现力加密的网络协议层以及密钥的管理分配两个主要问题。目前, 在网络会计系统中, 可以同时采用链路与端间加密两种方法, 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

2、在非技术性的防范方面

(1)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网络会计制度的完善工作

建立网络会计工作的规范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就近取材, 对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再培训, 抓好网络会计人员的培养工作, 促进网络会计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会计事业的进步。

(2) 建立安全管理体制

鉴于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 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 应该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考虑安全措施。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 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 制定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计算机房应采用安全保护措施, 重要的通道有门卫把守, 必要情况下可采用电子门锁、指纹核对、用计算机控制进出并登录进出人员的姓名和时间等防范控制手段。加强磁介质档案的保存管理, 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 加强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 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3) 完善有关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法规, 但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事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新型的犯罪方式尚未遇到, 法律、法规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 加大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才的力度

网络会计人员需要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 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网络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 互联网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 这就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英语、熟悉国际会计及商务惯例, 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 要适应网络会计发展的需要, 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这是信息时代保证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制胜的关键所在。

摘要:网络会计具有传统会计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也给会计信息带来了新的风险, 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新特点及以及带来的风险, 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与措施。

网络会计的风险防范会计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 网络会计 信息失真 风险防范 对策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构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实施远程操作以及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但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1.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理论风险、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1.1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1.1.1计算机网络中软硬件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对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软件本身鲁棒性不足和软件缺陷、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1.1.2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影响。网络会计依据的是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TCP/IP开放式协议,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仿冒和破坏的风险。而且,在网络的环境下,只要有不法之徒想窃取、截获和破坏信息,当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时,可以很容易实现。

1.1.3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的安全性的影响。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了鉴别源点、防抵赖常在信息中插入发送、接受方信息和发送时间等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常识别,使用一定的传输协议。这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安全是相对的,这些算法和协议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1.1.4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1.2理论风险。目前,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的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网络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传统会计理论不适用于网络实际,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风险。

1.2.1会计目标变更。在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可以在网上披露,可以以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以现金流动信息代替单一的盈利数字,更重视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选定不同的需求对象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的理解差异、信息披露和获取时间的差异等无疑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1.2.2会计基本前提变更。在网络条件下,虚拟企业无资金、人员,只有名称和订单,而且以交易作为生存期,分和迅速,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造成会计主体认定困难,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模糊状态。同时,需要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使用面临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如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的创新速度等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会计基本前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模糊和不准确性。

1.2.3会计要素变更。传统的会计理论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虚拟企业以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声誉为物质基础,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如何衡量企业的人力和知识价值,同时在报表中为使用者利用并反映出来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2.4会计原则、程序和处理方法变更。由于虚拟企业的生存期短、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传统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础,有必要以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价值,以收付实现制替代权责发生制。而且,由于交易无纸化,交易信息网络传递,信息的输入到报表的生成是同步的,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处理程序得到简化,也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性增大。

1.3业务风险。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临遵守和选择的问题,因此,财会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风险来源。

1.4管理风险。在网络条件下,由于信息来源复杂、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不能符合要求,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同时,管理层对软件开发的管理、相关技术方案的选择、各种信息使用权限的划分,客观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成因。

2.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为克服网络会计的风险,建立和完善构筑涵盖技术、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體系是当务之急。

2.1在技术层面上,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加强软、硬件维护,强化技术安全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

2.2在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面:

2.2.1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实施相对开放的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计分期假设并入持续经营假设,不同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实时生成,提高决策的有用性;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全面反映货币和非货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2.2.2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存,客观确认公司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情况;确定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3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审计人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调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施网络在线审计,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3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更加隐秘,风险成因更加复杂,只有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的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失真的风险,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论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 篇4

一、银行风险的概述

从会计职能来看,银行会计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而且要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起反映、核算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对银行经营活动的正确反映、和核算、监督,将信息提供需求者,使他们正确地决策,引导资金的正确投向,有利于银行健康有序的经营与发展。反之,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3.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4.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另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三、如何防范银行会计风险?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首先,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其次,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风险,有必要改造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也要进行充分披露。

(四)以人为本,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外汇风险及会计防范论文 篇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就不免要面对外汇风险的问题,它就必须对与其业务相关的各种外币的汇率波动情况给予高度关注。因为其现金流量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有效的外汇管理,要求企业对汇率的确定及预测十分准确,进而尽可能的把握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避免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对跨国公司来说,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外汇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在此先介绍一下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

外汇风险是指某一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类,会计风险又可以分为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

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或进出口企业若要避免外汇风险,均需要制定有效的避险策略,掌握外汇风险会计防范的方法。

二、外汇风险会计防范的方法

(一)交易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1.交易风险的计量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大,出于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增加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外币业务需要注意外汇风险的计量。交易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产生交易风险的原因是在交易发生日和未来外币收付日之间汇率发生变动造成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外币业务需要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用外币进行收付,计量交易风险时,需要按照货币种类,分别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内包括所有子公司的合并现金净流量。

2.交易风险的控制

通常说来,发生外币业务的交易双方中只有一方会受到交易损失的影响,所以跨国公司处理交易风险的办法一般有四种。

第一,风险转移。即公司要求用本币进行收付结算,这样就将交易风险转移到交易的另一方。第二、风险共担。即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当汇率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时,该项业务的结算和收付将采用协议中规定的价格和汇率。第三,价格调整。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同意一旦汇率变动产生不利影响,则通过调整交易价格来减少交易风险的程度。第四,外币交易。即公司单方面通过业务交易之外的方法对交易风险进行冲减。

3.跨国公司对交易风险的控制一般从调整收入货币的种类着眼,使之与需要支出的货币匹配。现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作一介绍。

(1)远期合同法

远期合同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按外汇远期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买卖外汇而签订的合同。进出口商把用外币结算的交易,在实际结算前,按照远期合同先把汇率定下来,从而可以避免日后汇率波动的风险。利用签订远期合同的方法防止外汇风险是十分有效的。

(2)提前或拖延收付法

跨国公司要避免外汇风险还可以使用提前或拖延收付法。在国际支付中,通过预测支付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提前或拖延收付有关款项,也就是更改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来抵补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当预计货币将升值或汇率上浮时,所欠债务提前偿还,应收款项逾期接收,反之预计货币将贬值或汇率下浮时,则将债务支付推迟,应收款项则要提前收回。但是这种方法要在企业内部或母子公司之间才能进行,若与别的企业用这样的方法需要对方认可,实行起来不一定会顺利。

(3)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法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是指通过在市场上的短期借贷行为建立新的债权和债务,减少和消除交易风险。

(4)通货交换法

不通过正式的外币兑换,两个企业之间用另一种通货来交换。例如:具有英镑债务和美元收入的企业与具有美元债务和英镑收入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兑换而产生的外汇风险。

(5)平行贷款法

平行贷款法是指两家跨国公司达成协议,同意各自向对方设在本国的子公司提供金额相等的本国货币贷款,贷款期满后,再重新换回各自的本金,由此两家公司都降低了交易风险。

(二)、经济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1、经济风险的计量

汇率波动不仅影响一定金额的外币能够兑换的本币金额,还对企业外币金额本身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能够影响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地位和未来现金流量。此外,国外投资收益也会因本币升值而兑换成较少的本币,这是现金流量的变化。本币升值后,以本币计价的现金流量趋于减少,所以很难判断现金净流量的变动。只有当子公司涉及进出口时,才会产生经济风险。

在国际上计量经济风险通常用投保货币风险保险的方法,由于我国的会计也逐渐向国际接轨,有时中国进出口企业也采用这种方法。

2、经济风险的控制

虽然对于我国的会计来说,主要控制的是会计风险,经济风险放于辅助地位,但是它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外币变动对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影响比流出量的影响大,企业要从三方面调整经营结构:第一,减少出口或出口改接本币订价:第二,更多的采用外国原材料:第三,尽早地偿还外币借款。

如果外币变动对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影响比流出量的影响小,则要用相反的方式避免外汇风险,第一,增加出口或出口改按外币订价:第二,减少使用外国原材料:第三,推迟偿还外币借款。

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采用利用某子公司的正暴露冲抵其他子公司的负暴露的方法来减少经济风险。

(三)、折算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1、折算风险的`计量

折算风险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国外子公司的规模

一般说来,国外子公司的规模大,在跨国公司总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就大,规模大的子公司净资产或净负债数额也会很大,这样该子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折算风险也就比较大。

(2)子公司东道国货币的稳定性

由于子公司财务报表通常以东道国货币计量,所以其报表各项目在合并时的折算金额将受到东道国货币稳定性的影响。东道国货币的稳定性越差,折算风险越大。

(3)折算方法目前,世界各国折算财务报表的方法还不统一,各种折算方法对同样的报表进行折算会得出不同数字。

2、折算风险的控制

对于折算风险一般采用资产和负债配比的方法进行控制,但是有时为了消除折算风险,却带来交易风险,从而形成两种风险无法同时消除的局面,因此,应付折算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外汇风险管理中致力于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而对折算风险,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本期合并盈利受折算风险影响而升降的金额即可。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6

摘要:会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企业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普遍涉及到会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事业日益繁荣,与国家经济紧密相连。与此同时金融企业会计的各种风险也随之到来,冲击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作为金融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本文从企业会计入手,通过与商业银行会计的对比分析揭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进一步探索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

一、企业会计与商业银行会计

1、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相同点

(1)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基本相同

商业银行是一种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化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财政部颁布的一般会计核算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一样,要遵循会计的一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单位假设。并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提出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和重要性原则。(2)各会计要素的划分和命名大体相同

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都将资产进行了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的分类;都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都将所有者权益划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等,且各会计科目的名称大体一致。尽管利润表中的会计科目有别,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的划分界限及会计科目使用大体相同。(3)会计报表的名称、格式、内容及其编制方式基本相同

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都统一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并且采用的格式都是左右对应式的资产负债表,多步骤式的利润表和以直接法表现的现金流量表。名称的一致和格式的一致为内容基本一致打下了基础,而内容的一致又是编制方法一致的前提。(4)对相同的会计要素,给出了大体相同的确认、计量标准

在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中,对资产进行确认的范围、时点,对资产的计量方式、方法都基本相同,而对损益的确认步骤,对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的计量方式也大体相同。

2、商业银行会计和企业会计的不同点

(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的具有特殊性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基本核算方法和业务核算手续两大部分。基本核算方法是各项业务核算处理的基础,是对各项业务核算手续的概括;业务核算手续则是基本核算方法在各项业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银行会计对象反映和控制的实现或完成。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然而,这些基本核算方法的具体运用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了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2)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设置的与企业会计不同

商业银行会计科目按其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是指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相关联,用以反映和控制银行资金运动的科目;表外科目是指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无关联,用以记载不涉及资金运动的重要业务事项的科目。例如:“抵押贷款”、“活期存款”、“联行往来帐”、“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科目均为表内科目;“重要空白凭证”、“代保管抵押品”、“银行承兑汇票”等科目均为表外科目。表外科目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管理的需要自行设置的,一般没有全国统一的表外科目。

(3)商业银行会计记账方法与企业会计不同

商业银行会计表内科目所反映的资金增减变化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表外科目所反映的不涉及资金运动的重要业务事项采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记账。即以“收入”和“付出”作为记账符号,当表外科目涉及的重要业务事项发生时,记“收入”;注销或冲减时记“付出”,余额表示尚未结清的重要业务事项。各科目仅单方面反映其自身的增减变动,不涉及其他科目,也不存在着科目间的对应关系。可见,商业银行会计既采用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即为复式记账法的一种),也采用单式记账法。但是并不是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都同时需要进行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只是对于某些业务事项不经过账内核算但又必须记载反映的,则需要通过表外科目进行核算。

(4)商业银行会计的会计凭证设置和填制具有特殊性

商业银行会计既有通用的基本凭证,又有专用的特定凭证;既有单式凭证,也有复式凭证;既有表内科目凭证,也有表外科目凭证。因而,商业银行会计凭证的设置和填制亦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商业银行会计凭证具有统一性和社会通用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商业银行会计凭证,不仅要供银行内部管理使用,而且要供对外营运业务使用,是银行以外的有关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依据。其次,商业银行会计广泛采用由客户填写的原始

凭证来取代记账凭证。

(5)商业银行会计账簿与企业会计也不同

商业银行会计账簿按其提供会计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分为总账、日记账、分户账、余额表和登记簿。分户账按其账页格式的不同分为甲种账、乙种账、丙种账和丁种账四种。通过企业会计与商业银行会计的对比,不难发现商业银行会计具有普通会计的相关业务,另外还有其行业特有的会计业务,因此普通会计所面临的会计风险商业银行会计同样会存在。

二、会计风险

分析会计全进程,会计风险分为会计管理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和会计操作风险。会计管理风险系指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到位或监督力度不够,而使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会计人员素质风险系指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使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会计操作风险系指在会计操作中执行制度不严格,岗位设置不合理,电算化系统不完善,使商业银行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和防范

(一)商业银行会计普通风险及防范

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在经济界,对风险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就一般意义而言,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首先商业银行会计具有普通会计存在的风险,即会计管理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和会计操作风险。针对基本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制度,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规范岗位操作规程,且操作规程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其次要按会计基本制度要求,配齐、配足会计人员,明确各自职责,确保会计业务各主要环节能互相制约。对于基层商业银行而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严格执行。应建立事后稽核制度,根据业务量状况,设置相应的机构及一定数量的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会计业务重新进行一次复核性操作,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还要加强对事后稽核工作质量的考核,确保差错纠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还应建立会计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会计检查,可采取重点的、突击的、全面的检查,构筑起会计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

二是狠抓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处于会计风险防范的基础环节,是会计工作的执行者。会计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否,所以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是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革命传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法制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三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防范风险再设一道防线。要在当前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来处理会计业务,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安全可靠的核算体系。首先要完善电算化系统,加速电子化进程、开发监督程序,以强化制约机制的实施,达到减少风险的目标。如业务权限的制约,业务种类之间的勾稽制约,票据挂失,有权部门的冻结、查询,账务资金的核对、积数、利率、金额的勾稽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算化操作制度,严格执行口令制度,开机、关机,事中操作制度等。

(二)商业银行会计特有风险及防范

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除了普通企业会计的相关会计工作,它还具有金融企业独有的会计业务,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银行会计风险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1票据结算风险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形成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支付方式。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结算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给银行带来了诸多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其风险主要有:

(1)诈骗风险。诈骗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犯罪分子利用熟悉银行业务的优势,把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作案的对象和工具,辅之以高科技手段,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巨额的票据诈骗。

(2)透支风险。是指客户以“三票一卡”中的信用卡为作案工具,进行恶意透支。此类风险主要是透支者利用银行管理上的漏洞和时间差作案,严重时会使银行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

(3)真假汇票识别难的风险。由于造假票手段不断提高而银行识别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在这方面的风险仍然存在。

(4)汇票贴现风险。汇票到期后,贴现银行无法收回贴现金额。(5)承兑风险。汇票到期后出票人账户无足够资金付款。

(6)操作风险。从银行结算看,有职员操作失误或违规而造成的风险,如无理退票、压票,审核不严等带来的操作风险。

(7)联行风险。联行往来是银行间资金划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联行核算手续不严密,因错发、漏发、延发联行报单等失误,而造成银行资金的直接损失。1.2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会计核算,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风险是指由于会计核算诸多环节失控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其包括的风险有:

(1)会计基础工作风险。银行会计基础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经济业务组织核算,如果核算方法不准确,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引发风险。每日大量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核,科目运用,账户登录和结息等,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与风险相联系。

(2)决算风险。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料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由于一些银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吸收高成本资金,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有误,应收利息计提标准不合理,不提少提应付利息等,造成银行利润虚盈实亏,财务报告不准确。

(3)评价风险。对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不作认真分析、判断、高估其偿债能力及经营水平,造成潜在风险;对内部夸大信贷资产质量,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

1.3结算编制风险

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1)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其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应看到,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本身,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

(2)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不过就银行本身工作而言,前者(人为的因素)是尤其重

要的。

1.4内部控制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不积极,操作行为不规范,或因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2)还有个别银行人员品质恶劣,和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引发经济案件。

(3)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造成一些人员违规、违纪,甚至贪污挪用银行资金,给银行带来风险。

1.5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的话,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针对以上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

①加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堵塞风险漏洞

②防范支付结算过程中的会计风险

③建立健全会计岗位内部控制

④加强检查监督,完善风险预警

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会计垂直管理

⑥加强会计信息披露

⑦加强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⑧强化组织领导,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

队伍

加强会计管理防范会计风险 篇7

一、会计部位风险产生的原因

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办理会计结算业务时可能发生的经济案件和严重事故。银行会计部位大案增多, 既有自身原因, 又有外部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与外部社会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与会计管理弱化, 监督检查不力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很大关系。具体原因有五条:

(一) 会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

一是会计人员入口把关不严。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持证上岗, 在实际工作中, 这一规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近年来, 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 为抢占市场份额, 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 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 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员被安排到会计岗位, 这部分人在一定时间内防范能力很差, 给外部作案留有空间, 给防范内部案件增加了难度, 削弱了制约机制。二是会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由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人员不足等原因, 多数会计人员忙于柜面核算工作, 业务知识主要靠自学和基层专业部门组织知培训, 脱产堵训和调查研究的机会很少, 导致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思路不升扩,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 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 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 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 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三是认识不到位, 导致工作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基层行会计人员, 尤其是那些没有发生过案件的基层行普遍对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哪些操作环节可能会产生风险考虑很少, 执行制度做不到一贯坚持, 此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 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二) 会计制度仍不完善, 业务管理上有空可钻

近年来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和一些金融政策陆续出台, 使银行承担的核算任务不断加大, 会计核算也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向电子化发展, 面对这种形势, 银行在某些会计规章和业务管理上显得滞后, 新旧办法不能很好的衔接, 某些环下形成“真空”, 犯罪分子利用管理上的漏洞, 打时间差、空间差, 大肆作案。

(三) 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

有的会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制度观念不强, 不按操作程序办理业务, 做不到印、押、证分人管理, 重要凭证管理不严等。如由于对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不善, 致使空白存单、支票等丢失, 从而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四) 监督检查不力

前几年银行对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防范风险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片面认为银行业案件较少,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忽视自身内部控制管理的现象。在部分营业部门的内部, 事后监督工作浮在面上。深不下去, 操作人员的一些违章做法得不到及时纠正, 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五) 用人不当, 教育不够

银行大案要案多数是内部或内外勾结作案。忽视对会计干部队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对思想不健康的人不能及时发现和调离会计岗位是内部作案的主要原因, 防范内部人员作案是防范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防范会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是防范会计结算风险的关键

一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作案人的人生观扭曲, 偏离正道, 走向腐化堕落, 这是内部作案的主要根源。因此,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 非常必要。会计部门主管领导应时刻关注每个会计人员特别是要害岗位人员的思想变化, 行为变化以及工作状态, 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后进人员的思想转化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使每个会计人员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加强重要岗位的管理, 对印押证等要害岗位的人员应严格把关, 定期审查、考核, 对各岗位的会计人员要定期轮换, 对不适合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离会计岗位。二是要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彻底转变银行会计过去那种只满足账对表平, 而忽视对印章、密押、重要单证的管理, 票据审核, 财务核对, 凭证装订检查等基础管理工作的状况。另一方面要转变会计部门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核算, 轻监管的传统思想, 把防范会计风险切实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对日常业务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应提高警惕, 认真分析和调查, 从而杜绝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 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会计制度, 堵塞内控中的漏洞

完善的业务制度是加强监督制约、防范风险、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总行会计内部控制应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的原则, 规范业务管理和操作程序, 要解决制度相对滞后问题, 总行、大区行应在征集基层行意见的基础上, 定期修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新办法出台后应及时进行调查研察, 尽早掌握新办法实施中存在的疏漏, 并及时补充和完善。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建立了完善的会计制度之后,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对违规操作人员无论是否造成损失, 都要一律究责任。遵守规章制度是十分重要,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堵住外部作案和防范内部结算案件的基本方法。

(三) 建立激励机制, 实现内控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效结合

制定内控制度的同时, 要建立明确责任的内部激励机制, 即把业务处理环节的责权分解到各个岗位, 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考核办和奖惩办法, 对执行规章制度好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晋级, 对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按操作程序办理业务, 不论否发生经济案件, 都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严肃处理。这样根据内控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绩效考评情况, 实行精神激励和物质奖惩, 使内控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效的结合, 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内部控制充满活力, 使会计内部控制达到科学、规范、严密、有效的要求。

(四) 对会计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1. 加强检查监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严格的检查监督不仅是提高核算质量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事后监督员要对每日发生的业务进行再审查、再核对, 确保事后监督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会计主管要加强对重要业务的监督和审查, 对重要的核对环节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 账务不平, 换人查找, 冲正账务, 应经会计主管批准。会计主管要坚持定期对“账账、账款、账表、账实、账据、内外账, 进行认真核对。

2. 要配备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

高的事后监督检查员, 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 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和现场、非现场检查的方式, 对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联行制度、财务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分管行长应定期参加重要会计事项的检查, 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8

关键词:银行会计;会计风险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分类

银行会计的重要性,就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是,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银行会计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

1.会计环境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基层银行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给会计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造成了一定的风险。无论是会计工作环境还是制度环境,都会给银行带来很大风险。

2.会计内控风险。伴随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从业人员的增加,银行的会计工作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内部管理失控问题,一些有效的内控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的经济案件也都牵涉到会计工作这一方面,给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会计人员风险。银行会计工作是专业性较强同时风险性又大的会计工作,面对大量的现金资产、结算票据,以及密押、有价单证、其他凭证、印章等,由于经办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其他的一些影响,经常会发生工作疏漏,给银行造成财产损失,有的甚至给银行造成信誉损失等诸多问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计人员风险

4.会计技术风险。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会用到会计估计、会计确认以及会计指标计算等会计分析技术,如果这些技术应用不够恰当,则会导致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信息不真实,决策不合理,甚至决策失误以及经营效率不高等情况,会对银行会计工作造成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下会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基层行处核算秩序混乱,使会计部门不论从纵向上,还是从横向上,均不便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和管理功能。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会计管理不到位。会计部门本身是银行的要害部门和风险部门由于会计管理乏力,内部管理机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层层落实到位,或者不能原封不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会计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3.内部检查力度不够。一些银行由于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会计检查辅导山坐班主任兼任。坐班主任由于日常业务缠身,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有些违规操作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大了银行会计工作潜在风险。

4.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近年来,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人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三、商業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部门风险的表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国内优秀银行的成功风险防范经验,从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手,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1.会计环境风险防范。银行要加强内部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宣传和学习,使风险防范意识真正深入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体现在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防范会计方面的风险,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应该思想教育和实际惩罚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违规惩罚措施,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2.会计内控风险防范。在银行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加强控制。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产收益率、利率风险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备付率、充足率、流动成本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事中控制,主要指动态监控银行经营的稳健性。银行管理部门应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规定考核指标和做到银行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来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事后控制,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

3.会计人员风险防范。行为科学认为,需求决定动机,动机指导行为。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从源头上防范经营风险,就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源头抓起,录用高素质的人员,伴随银行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大,就要伴随着会计人员人数的增长。出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在新录用会计人员时,要把好录用关;二是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的教育;三是提高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下一篇:生日蛋糕购销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