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2024-09-02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精选8篇)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篇1

理还不够规范,运行效率偏低。笔者现针对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运行机制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乱收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搭车收费,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对已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继续按原标准收取。

2、应收不收。擅自降低收费标准,擅自减免、退费,人情收费,应收不收,造成非税收入的流失,滋生腐败。

3、隐匿收入。不使用规定票据收费,私设小金库,隐藏收入,逃避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乱支滥用,挥霍浪费。

二、现行非税收入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利弊

一是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即将各项非税收入均纳入部门预算反映。这对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税收入不确定因素较多,收入预算数难以确定,准确性不高。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前三年平均数并考虑可预见的增减因素确定。而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往往是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以期少收,多得超收奖励。

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对非税收入实行收支脱钩,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该做法有效地治理乱收费现象,保障了行政事业性经费,有效地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现象。但是,由于收支不挂钩,收多收少一个样,执收单位的征收积极不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一旦收入下滑,将给财政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实行“票款分离”,即“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该办法较好地保证了收入及时解缴入库(或专户),有效地防止了单位滞留收入现象的发生,但是否按规定足额收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建立非税收行运行机制的建议

1、总体构想

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制要求,以建立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支撑,全面清理各项非税收入项目,深化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操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财政执收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减免,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监控有力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为顺利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改革改革,改革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执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虽然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管机关。”但实际上,执收单位发生多少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应该取得多少非税收入,是否多收或少收,财政部门不清楚。非税收入的减免权也流失在执收单位。财政部门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资金缴库的结果,对收缴过程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管职能,执收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因此,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注重发挥财政部门的应有职责,密切跟踪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进一步强化对非税收入收缴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必须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支撑,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是,从目前各地非税收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来看,都仅仅局限于收入缴库方式、缴库的及时性等事中管理、事后监督,而对应该缴多少缺乏事前控制,行政审批或服务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脱节。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行政审批或服务与非税收入收缴系统一体化,以解决“应该收多少”的问题,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3)借鉴税收监管的经验,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的稽查和监督。由于我国非税收入的监管起步早迟,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而税收监管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尽管非税收入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也有许多税收监管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稽查制度、有奖举报制度等等。引进这些先进的监管方法,将会大大地提高非税收入监管水平,实现应收尽收。

(4)必须准确划分行政事业收费与事业收入,堵塞转移行政事业收费的漏洞。按目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精神,事业收入并未包含在非税收入之中。因此,如不加强事业收入的管理,尤其是事业收入票据的管理,可能会造成行政事业收费转作事业收入,造成政府非税收入的流失。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来看,事业收入使用税务票据更为适宜。

2、具体做法

(1)全面清理整顿收费、基金项目,在省级财政部门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明确收费项目及标准。为减化起见,建议对收费项目、标准适当归并分类。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篇2

一、科学决策机制

科学决策机制的核心,就在于决策由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体现在决策制度、决策制定、决策参与、决策执行、决策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性上。一是决策制度的科学性。企业在制订、修改及完善管理决策制度时,应以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而又节约高效的管理决策制度。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管理决策制度也应有相应的区别,不能随意照搬、草率借用。二是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决策制定前,必须有科学的预测或以可行性论证为先导,对各项决策方案所面临的决策条件、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可能性做到心中有数和准确把握,这样才能避免管理决策的盲目性。三是决策参与的科学性。对企业来说,一方面,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董事会或企业高层的决策,也有各部门的决策,有时还存在小组内部等基层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参与管理决策的人虽然只有极少数,但决策内容涉及到的往往是大多数或全体员工。因此,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吸收广大企业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就显得极其科学、极为必要。四是决策执行的科学性。管理决策的最终结果都要落到实处,都要付诸实施。管理决策执行的科学性,体现在各环节配合科学密切,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协调一致,各项工作有落实、有标准、有监督,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决策赋予的任务。五是决策评价的科学性。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效益的好坏,决策方案中的既定目标达到的程度,决策失败或错误的原因何在等关键问题,必须在决策执行之后进行思考和回答,这就是决策评价的内容。在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中,善于收集和掌握反馈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时结合决策方案进行修正或调整,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兑现,对未来的相似决策提供有益的指引或警示,就构成决策评价的科学性之所在。

二、民主决策机制

按照管理决策的主体不同,可将管理决策分为民主决策与个人决策。民主决策是指多人一起、按照民主的原则做出的决策;个人决策是指由单个人独自做出的决策。企业管理决策应以民主决策为主,以个人决策为辅进行。一是让广大职工参与,提高决策方案的质量。真正的民主决策,其形式上应该是经过企业层层讨论、企业员工广泛参与的决策;其内容上应该是把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中心的决策;其方法上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跟踪、适时监督、公开公正的决策。这样的民主决策,集中了全体企业员工的智慧,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决策方案的质量将大为提升。当然,假借民主的外衣,实施独裁的决策,就不是真正的民主决策;民主和集中,不是绝对对立的,建立在充分吸纳民意基础上的集中,也应该是民主决策的范畴。二是扬长避短,做到民主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有机结合。民主决策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主要是两点:第一,参与决策者职责模糊。个人决策职责清晰,决策正确时荣誉感强;而民主决策由于参与决策者人数较多,表面上人人有责,实际上是领导有责,决策者责任感较差,极易引发职责模糊、遇决策执行不利时推卸责任的现象。第二,决策所耗用的时间长。一般来说,个人决策耗费的时间要短一些;而民主决策由于各环节民主决策程序的需要,其决策经历的时间相对长得多。因此,在实施民主决策的同时,并不排斥个人决策,应把民主决策与个人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对于企业内涉及人员较少、影响面较窄、方案实施后有积极影响的决策,可采取个人决策为主;对涉及人员较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关乎全体企业员工利益等方面的决策,宜采用民主决策。

三、过程优化机制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篇3

[关键词]建立 学校 领导班子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99

学校领导班子的运行机制也就是在学校各项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协调一致、职能作用发挥较好的引领、办事、服务能力。尽管大家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离开了班子成员的齐抓共管和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即使校长本领再高强、水平再高,也是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即便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做出大的成就来。所以,一个班子成员的班长和领头人,如何建立一支团结协作,业务精良,敢于担当,善于管理的领导班子队伍并使其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也是摆在广大校长,尤其是中小学校长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思考背景

2012年,我通过全区中学校长竞聘上岗的方式竞得南安九年制学校校长的岗位。上任伊始,我发现本校和其他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存在领导班子人员富裕,年龄相对年轻,但敬业精神欠佳,不敢担当,不善管理,团结协作精神欠缺的情况。作为校长,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于修改过去的制度和方案,推行自己的管理模式,而是思考并尝试如何让领导班子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且乐于协作,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

二、探索实践

2013年3月份是我到任后的第五个月,我与两个副校长经过跟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校长、老主任和学校骨干教师沟通后,先后三次召开了班子会议。充分酝酿后,拿出了一个旨在调动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方案,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领导工作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谁主管,谁安排,谁总结,谁考核”的工作原则。将学校工作进行细化后,根据领导职数进行合理的职责职权划分,经校委会研究通过,在教职工大会学习公布后开始实施。刚开始,领导们感觉不太适应,长期帐前听令习惯了,把权力直接下放分到每一个人头上,都有点不习惯的感觉。工作上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个人独当一面及统筹谋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三个月之后,也就是接近学期末的时候,总结和考核即将开始。这时,我发现领导们开始注重对平时工作的总结了,也开始筹划如何收集资料,准备考核了。工作的积极性空前的比以往高多了。一个学期工作总结和考核下来,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比以往轻松多了,我所做的只是听听他们对自己的分管工作按照方案如何进行考核前的准备、考核的具体操作、考核后的汇总反馈,然后适当给予原则性的指导和鼓励。两天的学期考核结束后,我又及时召开考核领导小组会议,听了听他们的汇报,并最终形成学校考核结果,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通报和公示。总体上来讲,我对这次的分工考核、集体汇总是满意的,会后从教职工的交谈反馈中,我感觉到大家对这样的考核也是满意的。

三、深化完善

2013年9月份,这应该是我推行自己的管理模式的第二阶段的开始。在开学的两周里,我发现我的班子成员基本能够按照之前提出的“谁主管,谁安排,谁总结,谁考核”的工作原则展开工作了,个人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意识大大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强了,探索管理的兴头足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少了,每个人独当一面的责任心也增强了不少。我身上来自上层的压力也有效地传导到了他们哪儿,自己所做的工作除了定调子出思路之外,亲自做某件事的情况少了,我的治校方略在班子成员那儿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紧接着,我根据班子成员的分工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每一个班子成员量身订制了常规工作和责任清单,张贴在楼道里和个人的办公室里,让个人权利不仅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晰,也让权力在阳光下得到了透明运行。

四、总结提炼

一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努力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让大家自觉接受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管理风格,并贯穿在自己的行动中。

二要通过放权利、交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要建立一套完整而規范的管理制度,使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够有规可循。

只有这样,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才能更为有效且走向高效,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各项工作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才不是一句空话。

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 篇4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可以调动人积极性,激发人的热情,使职工积极投入生产当中去,为油田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呢?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为职工提供一份具有挑战性工作。按部就班的工作最能消磨斗志,要职工有振奋表现,必须使工作富于挑战性。领导要指导职工在工作中成长,为

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同时,还要确保职工得到相应的学习新技术的机会,以便把工作做得最好。凡投身于领导技术的工作部门,一般都令人士气高昂。拥有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职工会引以为豪,如果他们能自豪地夸耀自己的工作,这夸耀中就蕴藏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文章-http:///找文章,到]

二是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领导应当为职工出色完成工作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的整体目标任务,需要专业部门完成的工作及职工个人必须着重解决的具体问题。由于做实际工作的职工是这项工作的专家。所以,领导必须听取职工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制定与工作相关的决策。坦诚交流不仅使职工感到他们是参与经营的一分子,还能让他们明了经营策略。如果这种坦诚交流和双向信息共享变成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激励作用更明显。

三是当职工出色完成工作时,领导当面表示祝贺。这种祝贺要及时,要说得具体。如果不能亲自表示祝贺,领导应该写张便条,赞扬职工的良好表现。书面形式的祝贺能使职工看得见领导的赏识,那份“良好的心理感受”更会持久一些。同时,领导还应该公开表彰职工,引起更多职工的关注和赞许。例如,信息中心市场化用工人员陈晶同志,在2004年3月,被借到团省委为其制作多媒体汇报,历时半个月带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团省委的一致好评。同年,该同志被团省委授予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中心领导借此契机,大力宣传陈晶同志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先进事迹,在中心召开的“读书创新、沟通无限,信息中心‘五•四’交流会”上,中心领导对她进行了表彰通报,并颁发了奖品。

四是关心职工疾苦,为群众办实事。企业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能否理解人、关心人,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是实现“四个过渡”的前提。这就对企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要把管人、管事、管思想统一起来。抓管理从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入手,化解由工作、生活等问题带来的思想上的矛盾,理顺情绪。做到“四个到场”,即:婚丧事要到场,职工病重要到场,家庭纠纷要到场,节日慰问要到场。2004年,中心领导走访慰问、参加婚丧喜事50多人次,找职工谈心70多人次,解决职工思想问题20余个,使广大职工心情舒畅,思想稳定。

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知道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在人才的使用上,企业的领导者要胸襟宽阔,不拘文凭、不拘年龄,只要是企业需要的,就大胆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人尽其所长。我们选用一个人,主要是使他发挥自己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只要不影响到工作,不影响到别人发挥积极性,就不发求之过严。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的管理组织的宗旨是要创造条件,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优点,并尽可能地抑制其缺点。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企业,由于用人不当,把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提拔到重要的管理职务上,造成企业内真正能干的人不安心工作,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甚至纷纷要求离职。长此以往,会毁掉企业的灵魂和活力。对那些只会奉承阿臾,但又无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对那些只会吹牛说谎,诽谤别人的人。企业应该防范,如果企业纵容这种人,就等于堵塞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通道。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篇5

——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课题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人才选用原则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人用人机制的变革,也就是要将行政化的用人机制转变为真正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人才的培养、选择、使用、奖惩、调配、工资福利等等,都是应以业绩为依据。一个企业人才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决定着其对待人才的态度、识别人才的标准、选拔人才的导向和使用人才的效益。培养谁、不培养谁、怎样培养,提拔谁、不提拔谁、怎样提拔,对人才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和调整,实行怎样的人才奖惩,这一切都要遵循以业绩为导向。

一、国有企业建立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不少国企人才机制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与市场化的选人机制相结合,能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行有效调节,将市场化选拔方式、用人方式、考核方式、奖惩方式、激励方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依据什么来评判国有企业经营的好坏,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在国有企业现行的运行机制中,大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经营者的任期、经营标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监督约束机制都不够完善,责任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没有到位。

建立以业绩为向导选人用人机制是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如果人力资源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配置,势必阻止其他要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新要素市场的创造,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这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综合效益的提升,从而使企业更具发展活力,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运行效率。

二、房地产公司用人选人机制的基本思路

中铁二十局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以业绩为向导的选人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一方面公司机关严格按照规定编制定员配置人员,另一方面在重庆本地房地产市场上吸纳有资历、有业绩、有特长的专业人才,与企业老员工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工作。房地产公司打破原有招聘渠道和用人模式,通过人才招聘渠道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和各专业领军人物,做到市场化引进,市场化使用,市场化运作,形成了目前多元化背景下的用人体制即“一企两制”模式。公司以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用人选人机制主要通过几个以下方面实现:

1、人才使用上实现能者有其岗。让人才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能,这是大多数人才的第一需求。领导者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大胆使用人才,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平台。一是因责定岗。就是要根据人的能力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使其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因岗选人。就是在进行人才选拔任用的时候根据岗位的要求和竞聘者业绩去选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使人才与岗位实现完美结合,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按能配岗。就是要根据人才的能力,以及工作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必须的工作岗位,让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全局服务,让社会受益。四按需设岗。就是按照工作需要,及时增减工作岗位,在合理使用人才的同时,也适当引入淘汰制,有效地激励人才,优化人员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2、人才激励上做到能者有其享。公司在人才激励上努力按照各层次人才不同的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业绩论英雄。一是建立一套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把薪酬与绩效挂钩,提供具有竟争力的薪酬水平。同时,可结合带薪休假、资助旅游等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此外,要为人才发挥才智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氛围,通过晋升、培训、改善办公环境、发放总经理特殊补助等形式提高其在企业和社会的地位,鼓励人才干事创业。二是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关键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要鼓励尝试、允许失败;既要强调竞争,又要强调合作。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文化,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允许自由选择创新领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能对人才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三是建立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始终依据业绩考评结果,摒弃分配上的非直接贡献因素如学历、职称、资历等的影响,不搞“排排坐”和“论资排辈”,而是“按业绩分配”和“按岗定员”。实行岗位聘任制,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竞争上岗,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人才培养做到能者有提升。人才引进是前提,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能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注重在应对复杂局面中培养。坚持把领导干部放在矛盾最复杂、问题最突出和困难最集中的地方,增强忧患意识、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从人才结构的要求出发,合理安排好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挑选一批德才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和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做到人尽其才、合理设岗。二是注重在推进发展实践中培养。坚持把人才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锻炼,把促进发展的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重实干、重创新、重贡献,全面、客观、综合、动态地考察人才。三是注重在优化队伍结构中培养。培养专业人才,既应注重人才素质和人才数量,也应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和整体功能的优化。通过强化考核,对后备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后备干部情况,对后备干部进行分层次培养,建立一支年纪轻、学历高、有专业知识的后备人才队伍。

三、房地产公司建立业绩为导向人才机制的几点具体做法 房地产公司结合“一企两制”的人才体制,探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方式选择优秀适岗的人才,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人才,以业绩论英雄、用绩效作判别,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有效实施:

1、用选聘方式充实团队。房地产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打破国企的用人模式,按照“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承公司“德为先、才为本、勤为果”的用人标准,实行市场化选聘、层层筛选、择优录取。公司在设计总监、营销总监等高管岗位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在中层管理岗位积极内部选拔或市场选聘,在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更是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专门拟定招聘管理流程,在每年初公司根据开发计划提出招聘计划,统一组织发布招聘信息,通过面试、笔试、背景调查、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人选。目前公司在市场聘用员工已超过50%,涉及营销、设计、成控、工程、行政人力等多个领域,不少聘用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也达到6年以上,逐步融入到中铁这个大家庭。

2、用竞聘上岗打破铁饭碗。2013年初房地产公司在内部员工中推行竞聘上岗,打破铁饭碗,发挥正能量,切实改变“庸者占其位、能者上不来”的“堵车现象”,将公司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公司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对竞聘上岗失败的员工,公司组织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给予两次培训考核的再上岗机会。内部员工择优选聘,对那些“怕丢了帽子、挪了位子、失了面子”的思想也得到了有效引导,克服了公司内部人员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用绩效判别与激励。知人是评价的获得,善任是评价的结果。房地产公司除人才引进外,在人才的培养、选择、使用、奖惩、调配、工资福利等等方面都是以绩效来判别。人才决定竞争胜败,但人才评价必须为科学的人才观所指导,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房地产公司以激发创造潜能为目的,完善人才绩效管理及激励措施。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继续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引入全面薪酬管理理念。通过完善公司人才评价机制,将公司经营目标分解到分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与其签订目标责任合同;将公司开发进度、销售目标与部门以上领导挂钩;将门目标分解到各岗位,将部门业绩考核与员工绩效挂钩70%。通过评价激励员工,加大奖励比例;建立显性薪酬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显性薪酬吸引高精尖人才,体现显性薪酬刚性吸引人才的作用;发挥隐性薪酬的凝聚作用,通过建立带薪假、外训、旅游、福利、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隐形薪酬,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正向激励员工;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建立以业绩结果为向导的人才考评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制度,客观、实际地展开考评结果,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是市场化人才建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企业要在实事求是和注重实绩的原则下,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经过调研,房地产公司目前推行的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已初见成效,公司在人才选择、晋升、培养、奖惩、调配、工资福利等方面能真正做到以绩效判别,做到客观、公平、公正。目前公司遵循以业绩为导向的原则,在选人方面聘任了设计及营销方面职业经理人,在用人方面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提拔了一批80后骨干到中层管理岗位。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细则 篇6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关于切实加强权力监督工作的意见‣(渝煤监党组„2010‟61号)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落实“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学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和完善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我校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以强化监督为手段,遵循上级监督,下级监督和同级监督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正面教育、预防和事前监督为主,着力构建学校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完整监控链条,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积极构建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新机制,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健全学校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校务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和完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的制度;

坚持民主决策制度,对于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经过科学设计决策程序,确保做出正确决策。

(二)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机制

主要包括程序控制和公开透明两项内容。坚持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后勤物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资产管理、基建招投标、设施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学生资助金管理、教职工职称评审、招生就业等制度运行流程,实现过程监督,层层把关。深化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将公开透明运行的措施纳入权力运行流程管理。

(三)健全学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合理设计制度,建立对学校权力有效监控制约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探索扩大学校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事项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健全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和完善学校的党委会、校务会和中层会议制度,着力加强对学校党政领导和中层一级重要权力行使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专门监督与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

1、全面清理各项权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组织全体教职工以科室为单位,对学校各方面工作逐一进行重点排查。对学校的各项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编制职权目录,明确授权依据和责任主体,形成职责明确的“权力清单”。由纪检、党政办公室牵头,其他科室配合。

2、查找廉政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对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收集整理、公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系统召开中干会,进行反复讨论研究,最后形成了统一标准,评估定级。找出每一项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依据权力风险点的风险程度、危害大小、发生几率等制定学校权力风险等级目录,由各部门按要求完成。

3、根据权力的不同风险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强化对风险点的预防,逐个提出化解风险的具体办法,措施要得力。学校党委、纪委组织各科室结合在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涉及的具体情况,对相关制度进行清理,有相关制度的要进行修改和完善,没有相关制度的要立即建立,由各科室负责。

4、加强高风险等级权力监督。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权力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对高等级风险的权力,由校党委班子直接监督管理,重点进行防范。由纪检牵头,各科室负责。

(二)深化校务公开工作

全面提升校务公开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公开制度,完善校务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扩

大并细化公开内容,坚持全面公开、动态公开,丰富公开的载体和形式。

1、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规划及实施方案、重大问题决策的相关制度和结果公开。由校党委、纪检、党政办公室负责。

2、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公开。由纪检、党政办公室负责。

3、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公开。由由纪检、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负责。

4、学校事业经费预决算、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由纪检、财务科负责。

5、学校项目、工程基建情况公开。由校务会、总务科负责。

6、招生就业情况公开:包括招生就业政策、收费结算等。由招生办、财务科负责。

7、大宗物资采购情况公开。由总务科、财务科负责。

8、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专项公开:包括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等相关政策依据、指标分配、数额、名单、审批程序等。由纪检、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负责。

9、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专项公开:包括资助金发放、奖助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与优秀学生干部评定、优秀毕业生评选、学生入党等。由学生科、财务科、招生就业办负责。

10、教研经费管理及教材采购情况公开。由教务科、教研室负责。

11、充分利用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公示栏、学校网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公开。由党政办公室、工会、团委负责。

12、积极探索用现代信息手段监督学校权力运行的有效措施,办好校园网站,实行网上公开、网上监督、网上征求意见。由党政办公室负责。

13、重要权力的行使要融入监督制约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监控链条。由党政办公室牵头,各科室按要求实施。

(三)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工作

1、加强对基建项目权力运行的监督。坚持基建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和按规定报批制度,新上项目或项目内容的变更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定。认真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实施基建工程的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实行项目工程款支付层层会签制度。对基建项目工程实行全程跟踪审计,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开展基建项目专项决算审计。由纪检、财务科、总务科等相关部门负责。

2、加强对物资设备采购权的监督。完善学校物资目标管理办法,实施对教学设施设备、体育器材、药品、教材图书、学生校服被套等大宗物资的采购纪检、财务、使用部门三方参与,做到公开透明、阳光采购。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各项采购监管制度。加强对邀请招标、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的管理,严格程序,加强监督,防止暗箱操

作。开展物资采购审计,完善采购管理机制。由纪检、总务科、教务科、财务科等相关部门负责。

3、加强对内部财务权的监督。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学校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财务公开,每年向教代会报告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加强学校内部审计。规范教育收费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坚决禁止并严肃查处设立“小金库”行为。由纪检、党政办公室、财务科负责。

4、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和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校任用中层干部必须经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要定期调整,人财物等权力集中的重点部门和科室的负责人要定期轮岗交流。由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负责。

5、加强对招生就业工作的监督。推进学校招生“阳光工程”。坚持并完善招生政策、招生经费管理,使招生和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由招生就业办、财务科负责。

(四)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建立问责制度,对因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依照•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 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违反相关规定实行问责试行办法‡的通知‣(渝

煤安监党字„2008‟35号)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由纪检、党政办公室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校党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作取得实效。

(二)坚持统筹推进。要把学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建设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建章立制、统筹谋划、有机结合,推动学校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三)注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便于操作,逐步建立起学校权力运行监督的长效机制,满足学校可持续长远发展需要。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 篇7

(一) 定义和历史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保险的方法为居民解决防病治病的问题而筹集、分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险事业的重要运行机制, 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先进制度, 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使用该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1988年, 我国政府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 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开始在全国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 特征

1. 非市场性特征

对于医疗资源, 国家用计划的手段进行高度集中管理, 以单一的行政手段把医疗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每一个环节都实行统一计划, 医疗经济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整体合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与消费行为由于国家统一负责, 这也意味着谁都可以不负责, 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缺乏约束, 使药品、医疗卫生资源畸型消费, 这种平均主义的形式形成巨大的医疗浪费。

2. 差异性特征

医疗保险制度按居民的不同身份分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等不同的制度。它们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享受对象不同、范围不同, 这种不同制度, 带来极大的差异, 它强化了居民身份界限, 阻碍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合理流动。在不同的制度里, 享受的保险与保健程度不同;而在同一个制度里, 由于平均主义使浪费非常严重。

3. 医疗保险二元结构

每种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公费医疗由于是国家财政包揽, 个人不需要支付费用, 劳保医疗由于企业与个人共同负责, 局限性大。这体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色, 体现我国社会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企业医疗保险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投入带来的问题

1.“统账结合”带来的问题

对个人账户约束的问题, 我国企业医疗保险还在建设阶段, 企业医疗改革的覆盖面不大, 因此常常有未参保的人员冒充参保人员的医疗人员。由于退休人员医疗个人账户比在职职工高, 在进行统筹以前需要自付的费用与个人支付比例比在职职工低, 因此老年人的医疗账户常常被冒充。对个人账户积累的问题, 由于管理个人账户的工作量极大, 因此一些医保经办机构对个人账户没有做好有效的监督、审核, 甚至有些机构完全不管。对个人账户互济的问题, 在现行的医保制度中, 规定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在财政上进行分账核算, 这就等于医疗保险基金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运营系统, 没有互济性。

2. 医疗费用效率低下

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以来, 卫生费用大幅度增长。据2011年统计, 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经达到24000亿元, 比2010年净增4000亿, 但是资金运用的效率却非常低下。

3. 个人医疗负担重

卫生总费用包含政府预算卫生、社会卫生、个人卫生支出共同构成。随着医疗改革深入, 医疗总费用每年增多, 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上升极快, 而政府预算投入却逐年下降。统过资料统计, 政府每年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到公立医院收入的10%, 医院要自负盈亏, 却要承担国家医疗救助任务, 沉重的负担让医院表现出趋利性。人们通过切身体会感觉到医疗负担非常重, 觉得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并不能解决自己“看病难”的问题, 于是小病小痛宁可自己扛过去, 尽量不要上医院。

4. 企业缴费难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 国有企业面临负担重, 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部分企业没有资金缴纳医疗资金费用。

(二) 体制陈旧带来的原因

1. 医疗保险覆盖面积小

虽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我国参加各种医疗保险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比如2011年, 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47292人, 比2008年增长49%, 新农合参保率从2008年的91.5%提升到2011年的97.5%,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正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大,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 没有初级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非常不健全, 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医务人员缺乏, 而且常常缺少必要的药物, 民众即使到社区服务中心去治病也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医疗, 久而久之, 人们习惯生了病直接去大医院, 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存在成为鸡肋。

3. 医药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体制不匹配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国有医疗必须自负盈亏, 所以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昂贵药, 又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 患者常常接受医院无关的检查与治疗, 医疗对患者进行多收费、乱收费, 使药品价格虚高, 这使企业医疗保险带来更多问题。

(三) 社会结构的原因

1. 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 劳动力不够, 医务人员基金面临具大短缺。

2. 法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的医疗保险法律属于行政法规, 立法层次低, 没有足够的强制性、权威性, 这很难满足日后医疗保险的发展要求, 由于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法律, 因此, 医疗保费的征缴、支付、统筹、管理都存在很多法律漏洞。

三、建立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必要性

(一) 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 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这使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下岗分流多、减员效应多, 这是国有企业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难提。要做好企业改革, 就是要减轻企业职工的负担, 给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是减轻分流人员负担的方法。扩大现有职工的医疗保险范围, 保障所有职工的基本医疗服务, 才能让职工专心就业, 使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

要建立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就需要解放生产力, 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保证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有序的进行, 而我国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目前无法健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 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方法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在原有经济的基础上, 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就是要保障人民有健康的生活, 改善医疗环境与条件。而目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单位职工的医疗服务要求, 因此, 要进行改革企业医疗制度, 才能使人民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让人民身与心都感到有医疗的保障。

四、建立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思考

(一) 从经济投入上调整

1. 增加个人缴费比率

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到, 企业职工应当承担总基金费用的50%, 这使企业缴纳费用下降, 减轻企业负担, 同时企业职工也树立节约的意识。

2. 建立开放式账户

可以将传统的封闭式账户进行改革, 比如个人账户积累的费用计算利息, 让参保人员愿意主动缴纳个人账户费用、愿意积累账户基金, 使账户基金能有效积累。

3. 调整支出结构

要将经营困难的企业, 或者没有经营能力的企业采取精减、拍卖、出租的方法填补到医疗保险基金中, 使医疗保险基金会能得到保障, 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优化国家企业的资产结构。

(二) 深化医保改革

1. 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就要从医疗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着手, 寻找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扩大保险面积。缴费水平要多层次的建立, 通过服务面扩大, 让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参加医保;降低医务人员的缴纳费用, 做好跟踪服务, 让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待遇。

第二, 建立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保险制度中, 群众普遍认为看病难, 医院有医疗资源的优势, 医疗解释也不透明, 因此要通过第三方的机构, 这也要当作医疗保险服务范围中的一部分。同时, 它可以改变事后按服务项目报销的作法, 通过与医疗机构订立契约, 部分病种进行预付的方法, 让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三, 落实社区医疗服务。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入定点医院中来, 让群众能用医保卡结算费用。对社区的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 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医护人员、更换落后的设备, 使社区医疗服务能真正起到实用的效果。只有让社区服务中心有足够的医疗条件, 群众才会意识到, 小病痛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即可, 没有必要浪费资金去大医院。

第四, 建立健全医保制度。要将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到立法的层次中, 而不仅仅表现在地方性法规上, 只有建全全国性的医疗保险法制建设才能使企业医疗保险制度顺序进行。同时这也要求医疗保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只有健全医疗保险体系, 制定的法律才能得到实现。

(三) 杜绝药物价格虚高

要对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 杜绝医疗行为与药品营销行为挂钩。要让医生专心治病, 合理用药, 政府要对公立医院与其它非盈利医疗机构加大补贴力度, 让医院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 同时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费用, 让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药品虚高是目前重要的问题, 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

1. 加强药物价格审定

药品的价格要由于相关部门制定, 其它部门不能制定、更改药品的价格。对药品价格的修改要增加流动性与及时性, 比如要了解企业与医院、药店对药品价格的执行情况, 了解企业目前的出厂价、批发价, 再进行合理的审价, 可以2年重新审定一次, 单独定价的药品要了解相关的主管部门的执行情况与药物厂家的财政情况。

2. 减少流通环节

可以用招标采购的办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 通过政府建立专门的采购中心, 统一管理、提高药品透明度, 或者由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代理经销, 让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真正解决。

(四) 呼吁社会共同支持

1. 缴费层面拓宽

加强医保宣传工作, 要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在基层宣传医保政策, 吸引更多的参保。要求参保的单位一定要及时缴纳费用, 这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要让私营、外企、自由工作人员加入参保行列中。

2. 发行医疗保险债券

用发行专门的医疗保险债券的方法能对医疗基金作一定程度的弥补, 同时可以拉动内需。

3. 发行医疗保险彩票

通过彩票的形式也能让群众积极参与医保活动中, 使医疗保险基金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参考文献

[1]杨晨, 张力文.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10) .

[2]董曙辉.关于大病保险筹资与保障范围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04) .

[3]钱锡红.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保险研究, 2013 (03) .

如何建立企业运行机制 篇8

关键词:规范化运行;安全长效机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9-018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9.090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一种企业自律的、稳定的,同时又能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这种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干扰,体系运转依靠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控制。

1 规范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 事故发生机理的要求

事故危险的表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从发生事故的本质来讲,均可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转移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发生事故危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足以造成破坏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和失控(第二类危险源)。前者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和根源,决定了企业面临事故危险的类型,并且生产规模和工艺复杂程度越高,需控制的危险源也就越多,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后者主要表现为设施故障缺陷、人的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1.2 对安全状态的判别需要统一

“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安全与否要对照风险的接受程度来判断,作为企业必须通过制定的方针、目标和各类工作准则,来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的标准,统一人们的行为和工作目标。

2 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统一安全运行方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兴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质量体系(ISO9000)及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的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OHSMS引用了一些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过程方法、系统论、方针目标管理、持续改进、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技术、应急准备和响应、动态管理等。特别是持续改进的思想和体系的自律机制,通过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对体系进行的修正和完善,不断加强和提高体系的功能和绩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手段的应用将促进企业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

3 有效利用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技术

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危险因素能引发事故,造成不安全的状况。安全的实质就是首先及时预知危险,随之消除危险或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程度。充分识别危险因素并正确评价,合理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控制措施,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和出发点。危险因素辨识要经过两个步骤,即识别过程和辨识各过程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辨识结果的充

分性。

3.1 全面的识别过程

对系统涉及的所有管理和作业过程进行清查,列出管理流程图,其中包括大系统流程和相应若干子系统的流程。因为整个辨识工作可能要在多个职能部门和层次中进行,各职能系统主管部门和各层次安全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作用,注意各过程的接口和边缘过程不要遗漏。

3.2 危险因素分类

辨识过程中应针对人、机、料、发、环等五个方面展开,为防止遗漏,事先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明确辨识方向。也可参照《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中列示的13大类“人的不安全行为”和4大类“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和代码(GB 13816-92)》中规定的6大类35小类危险和危害因素和《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先发诱导等因素所确定的16类危险因素进行类别划分,前者比较适用于施工现场和生产车间的危险因素辨识,后者较适合于管理

过程。

3.3 应用“作业活动与危险因素矩阵组合辨识”技术

对各过程的危险因素逐一辨识。将识别出的作业过程作为纵坐标,危险因素分类作为横坐标,建立一个组合矩阵,进行一对一的辨识,构成危险因素的画上“+”,然后逐个汇总列出“危险因素清单”。

3.4 危险因素的评价

采用适宜的风险评价技术对“危险因素清单”列示的逐一打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非常适合对作业条件、环境变化较大的施工现场的作业活动风险性评价,而对于加工车间等环境变化不显著的单位,适宜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评价法”。

4 严格落实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强化运行的有效性

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因素管理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是安全体系运行的主要措施,各实施单位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风险得以消除或降低。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及时纠正运行中的偏差。

5 设置“安全控制点”,建立系统化的监测系统

参照质量管理上的“质量控制点”的思想和方法,对安全生产体系也建立“安全控制点”,明确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测的环节和内容,建立实施监控的框架,为监控和检查提供依据,以实现对体系的安全现状的整体把握。措施如下:绘制安全控制点系统图;明确监控人及其职责;监控信息的汇集和反馈机制。

6 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预警机制

体系评价是对系统运行的状况和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确认满足要求的程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关键。不同的生产单位、不同的管理部门由于业务工作不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就有所区别。评价指标必须量化、具体,能覆盖系统过程和工作内容,覆盖标准、规范要求,同时要与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否则就不能得出符合程度的判断。

7 强化轻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管理和控制

国外对伤亡事故的统计表明,轻伤∶重伤∶死亡=300∶29∶1,即每发生330名伤亡事故,就会有300名轻伤、29名重伤和1名死亡事故,表明伤亡事故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如果轻伤事故增多,体系不符合的程度就在增大,发生重伤和死亡的可能性随之也会增大。因此对轻伤事故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分析其原因,查找系统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做到防微

杜渐。

职业病给员工和企业造成了身体、精神创伤和财产损失,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防治职业病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均收入5000美元时,人们注重的是安全,人均10000美元时,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安全,更关心健康。尽管经济指标可能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但这种健康意识的增强是一致的。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努力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8 树立“大系统、大安全”观念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国家、行业层面的系统,也有企业层面的子系统,各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有时企业也不能完全左右内部安全生产,企业安全工作也不仅仅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强调综合治理,同时也不能仅为“安全”而安全。将企业安全工作融入社会大系统。国家对安全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研究,采取措施适应这一机制的要求,并借助它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均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工程建立单位以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各方职责的有效落实,对安全齐抓共管,必然给企业安全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健全安全生产企业标准,确保法规、制度落实。我国现行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达几百种,以往企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各级单位学习贯彻,注重员工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

作者简介:刘硕(1986-),男,河北唐山人,唐山虹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建项目管理。

上一篇:个人委托公司的委托协议书下一篇:让自我介绍成为吸引人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