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

2024-05-05

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精选8篇)

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 篇1

2007届18班 史名泽

什么才是健康的生命?健康的生命不仅仅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健康的心。

通过运动锻炼,可以使身体强壮。同样,通过磨砺与负重,使精神思想得到升华,才会使心灵更坚韧。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深厚。健康的生命在于历练,在于负重。

鲁迅先生在晚清社会中,在当时,动荡与罹难大大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使得人们在身体与精神上都倍受摧残。但是也让某些处于困境中的人认清现实,发奋图强,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父亲为庸医所害,使他看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所以,鲁迅最初选择的是从医。并且,家境遭变故的他在旁人的冷眼中也看清了世人。这种不健康的社会中的不健康的世人,在鲁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的留学,尤其是那次在电影中看到精神麻木的中国人,使鲁迅更加认识到精神上的虚弱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心灵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意在改变中国人地的精神,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灵开一剂良药。只有心灵的健康生命才会健康;只有每个人都健康了,民族才能健康和崛起。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所以存在病态的社会,是因为社会中病态的人们。我不知道是究竟是社会造就了人,还是人造就了社会,但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精神导师,正是由于鲁迅有着一颗健康的心。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鲁迅认识到了民族的危机,作为有志之士,他也同样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这是一中强烈的民族责任心的负重,这种负重让人有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但也使人充满斗志和希望。鲁迅在写给青年的信中也多次强调青年的责任,强调青年应胸怀大志,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也许,只有懂得了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好地追求和实现。

健康的生命在于负重。这种负重,并不是一般的痛苦或暂时的困难,而是对于生命真正有分量的“重”,是生命需要努力才能承受的“重”。一位母亲在生活艰难的条件下,艰辛地抚养子女读书成人,这是一种延续生命,抚育希望的负重。在动荡的社会中,一群进步青年奋力高呼,寻找光明,是一种胸怀祖国,志存高远的负重。鲁迅的弃医从文,笔耕不辍,则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充满无限深情和关怀的负重。其实,当一个人真正找到并懂得负重时,他的心灵已经很健康,很明媚了。

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 篇2

下面是小学生反馈的情况: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半数小学生对习作训练持不欢迎态度。形成这些心理反应的因素, 当然是方方面面的。可是,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凡是对习作训练持不欢迎态度的大部分小学生认为, 习作训练难度大、不合我意、无从下手。

小学生习作训练究竟难在何处?

为了解开谜团, 我又一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找到一些小学生促膝交谈, 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如下:

1.进行习作训练时, 大多是当堂布置任务 (偶尔写前有活动) , 要求较高, 写前准备不充分。

2.习作题目不合心意, 又不能变化 (自由命题时好些) , 只好硬着头皮去写。

3.习作训练内容距小学生生活较远, 手中又有很多优秀例文, 加上平时素材积淀不够, 为避抄袭之嫌, 写起来便胡想乱编。

4.看着题目拿着笔, 回想到报刊上的文章那么优秀, 既羡慕又害怕, 不知如何下笔。

这些信息, 着实让我心痛不已。老师写前辅导, 辛辛苦苦;写后批阅, 废寝忘食, 却不能为大多数小学生接受, 还会挫伤小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怎样做才能让小学生喜欢参与习作训练呢?

我分批、分类组织小学生、老师、家长座谈, 鼓励他们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综合分析诸方面的信息, 令人深思。

一、抓住小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全方位剖析。

造成小学生不喜欢习作、老师头疼习作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阅读量小面窄、训练急于求成、要求高于课程标准尤其突出。

如今, 小学生课内外阅读量令人担忧。卡通阅读盛行, 占用了小学生大量宝贵时间。

我们一定要让图书室、图书角充分发挥作用,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 布置阅读任务, 同时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经典诵读等。

叶圣陶先生指出:“今日教授作文, 每任儿童自由发挥。一二聪颖儿童不无思想, 而多数而儿童往往随意凑合, 绝无秩序。教师不察儿童之能力, 不行基本之练习, 故有此弊。”“不察儿童之能力”, 是说没有注意学生的基础;“不行基本之练习”, 是说没能进行基本功训练。不看学生的能力, 不实施科学训练, 这样的习作只能是随意凑合。老师凑合, 学生也凑合。

对小学生要求过高, 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小学生认为习作难, 怕习作, 与当前老师的习作训练思路有关系。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刚刚进行了一年习作训练的小学生, 就希望其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以报刊上的优秀作文水平要求小学生。有的老师过早关注小学生的考试、竞赛、投稿、升学, 一直用优秀作文的标准鞭策小学生。这样, 容易挫伤小学生参与习作训练的积极性, 过早产生畏惧心理, 导致小学生不喜欢习作训练。

因此, 小学生习作训练一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 不能任意拔高要求。平时训练要注意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特点、生活实际, 难易适度。习作训练是科学的训练活动, 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随意性, 保护小学生积极参与习作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理清习作训练思路, 创新习作训练方法。

要想克服习作训练的盲目性、随意性, 呵护、培养小学生参与习作训练的兴趣、激情, 我们必须理清思路, 切实做好计划训练, 唱好“三部曲”:有计划、按计划、有效训练。

有计划, 是指在组织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之前, 要有一个周密的训练计划。教科书中简单的命题、命意、达标要求, 可作为制定具体的训练实施方案的依据。方案中要明确列出习作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 科学分配训练任务, 落实各项基本功训练。方案可作为规范习作训练活动、安排训练实践的依据。方案制定人主要是教师。

按计划, 要做到:应该先练的先练, 应该后练的后练, 逐项进行, 逐项落实。各学期完成各学期的任务, 各年级完成各年级的任务。切实抓好分步指导、分段把关, 逐项训练、逐项落实。

有效训练, 是指教师在组织习作训练时, 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 小学生一定要在指导下带着具体任务参与活动, 做到师生共同活动、共同讲评、共同总结, 实实在在地让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 认识自己的不足, 明确下一步目标, 注重培养小学生修改、纠正、补充、加工、提升的能力。学生习作, 老师一定要及时、认真阅览、评判。

三、积极探索激励机制, 实施习作“全优评价”。

小学生习作评价, 国内多倾向于客观标准的拟定, 而忽视主观性。依据客观标准评价,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教育性。

小学生习作训练中, 应该借助评价全方位调动其参与习作训练的积极性, 继而喜欢、爱好习作, 不能过分看重习作的量与度。

国际上有的专家认为, 对于教育效果, 不能只是测定受教育者的目标, 更应关注其成长与发展。小学生习作评价, 不仅是为了界定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高低、习作质量的好坏, 更重要的是通过习作评价促使小学生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的方向努力。

“全优评价”是一种废除劣等而给予积极暗示的教育评价方法, 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 促使他们在成功或接近成功的快乐中追逐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而对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暂时不做精确界定。

“全优评价”以“到位性、积极性、新颖性”为标准。在小学生习作训练中, 只要能发掘出某一方面的闪光点, 就可以给予“优”的评价。

另外, 还可以采取一次评价多重鼓励的方法, 如口头表扬、书面鼓励、追加红星、班报发表、校刊发表、向校外报刊推荐……让小学生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 增强快乐感, 提高积极性, 对习作训练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3

学生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真实记录,习作教学应担负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的使命。因此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把习作训练的触角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习作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通过习作教学教育学生正确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习作的关系。生活是习作的素材,学生要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学会创造生活,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习作。同时,要重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重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鼓励写真话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习作构思中悟出真、善、美与假、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美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我们要抓好习作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习作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习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习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学习写作文和提高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经常写作文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就能主动观察周围变化,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师在批阅中,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辨别力,丰富感情,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审美能力,在习作活动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通过习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心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中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习作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通过长期不断的习作训练,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不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三、坚持写日记是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四、习作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健康的文章

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健康是必须要兼容社会共性和生命个性的,如果习作中处理好了自私狭隘和宽容理解、冷漠捉弄和友善关爱、自鸣得意和虚心进取、情感与理智、消极与积极、阴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主流与支流等关系,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吹毛求疵,不一味抬高贬低,那么,给予宽容、欣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现在、未来积极负责和充满关怀的。或许学生的作文中描写了爱情的萌动,如果能用理智加以把握,就可算作健康的情感;或许暴露了心灵中丑恶的东西,如果不是津津乐道,而是大胆解剖、自我鞭策,就可算作健康的内容;或许谴责了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非正义的现象,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客观审视并想引起人们的关注、反省或疗救,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

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 篇4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以分数定优良,以成绩区分高低上下、师生团结或摒弃的对象。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我们忽略了目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同时,教学实践中,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致使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之外,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即“忍辱负重”能力太弱。

1 社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杀人事件越来越多,其行为恶劣,手段残忍,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6年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被室友滕刚杀害,据知芦海清和滕刚之间仅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滕某用当日白天从超市购买来的菜刀将芦海清杀死。

2014年1月14日,广西某院校的2名女生在宿舍中毒,后来查明原因,发现是这两名女生的室友曹某因受不了宿舍嘲讽,在宿舍的饮水机内投毒,酿成悲剧。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同学因与同宿舍的同学黄洋有些小的摩擦,竟在宿舍饮水机里投放N-二甲基亚硝胺,致使黄洋同学于2013年4月16日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0年10月20日深夜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部大学城学府大道上的一起交通肇事引发的故意杀人案,肇事者西北大学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到被害人张妙,下车后发现张妙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跑,行至郭杜南村村口再次撞伤行人,被周围目击者们发现堵截并报警。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此案件由于作案者为大学生,出身贫寒,手段残忍而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

究其原因,皆因当代大学生忍辱负重能力太差造成的。

2 当代大学生“忍辱负重”能力探索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每个家庭孩子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娇养溺爱的比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孩子们不用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导致当代大学生忍辱负重能力越来越弱,忍受屈辱能力差,难以承担重任。个别学生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好嫉妒、易冲动和诡辩,常怀疑别人的用心,报复心强;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缺乏同情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无责任,总是把责任和错误归于他人;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往往由细微刺激引起爆发性夸张情绪,反应过强,行为偏激。

甚少有古人的胸怀和抗压能力。古有司马迁,受宫刑还写了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韩信遭胯下之辱而后能统帅雄师百万;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若放在当今社会,很有可能这部分人早就变成仇视社会,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了。

3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陷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包括学校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家长和学校普遍忽略了学生的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纵观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产生的校园风波,校园惨案时有发生,引起的社会轰动和严重后果都决定了该严重现状亟待解决。

4 结论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呼吁社会,呼吁每个家庭,呼吁学校,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崇高的素质,有忍受屈辱的胸怀,有承担重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当前大学生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

[2]杨丽芳.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2(11).

[3]张建政.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把握心理效应,探究习作秘密 篇5

【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尤其是低年级的起步写话,更应如此。比如,在辅导学生写《快乐的活动》一段话时,写之前进行了辅导,师生共同口头说了一段完整的话,然后告诉学生能把这段话写下来就不错了;如果加上开头和结尾,一共写三个部分,那就是会写一篇文章了,就有三年级学生的水平了。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欲欲跃试。批改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都把一篇文章写通顺了,有的写得很精彩。写话起步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如果一开始就丧失信心和兴趣,今后的习作就写不好了。因此,我放低门槛,只要把句子写通顺就打优秀,不管写得多长,也不问写得多精彩。如果是写成一篇文章的话就加星。我把写得好的本子贴在黑板上,给他们书上打五角星。批完后,进行点评,让没有得到优秀加星的学生把同样的内容重新写一遍,获得好成绩的就再写另一个内容。通过再批阅再订正,孩子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柳树,我就多次引导学生通过亲历体验,促使学生习作逐步走向个性化。第一次,让学生对柳树进行仔细观察,把见到的写下来。由于学生了解到的只是柳树的表面特征,是简单的、片面的,写出的文章只是停留在外形特点上。第二次,让学生变换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于是学生观察到的事物状态就有了差异,开始有了新的发现,写出了《春光里的柳树》《雨中树》等。第三次,让学生变换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以“我爱柳树”为中心去思考:这柳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是单纯的观察了,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与柳树有了一种精神交流,赋予柳树以人的思想情感。三次习作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学生的习作就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老师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我班每日日记没有字数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体裁都没有限制,心里想的、白天看到发生的都可以写。为了激励孩子,提出5次优秀加星免除一周的大作文,他们一听很开心,原来增加的任务变得有乐趣了。有时,孩子写的话题比较集中,如如何为老师庆祝教师节、今日奇怪的天气等。我每天反馈日记情况,也进行辅导,还提供材料让大家学习。如微博上“上海发布”写的:“快要离开上海,夏妹妹情绪失控,温度忽上忽下,阴晴反复无常,早上强颜欢笑,下午号啕大哭。”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读了几遍,感受到了幽默语言的魅力。我也讲究教学语言。一天,黑板没有擦干净,我就让大家观察说话,然后自己说:“黑板上长了许多星星点点的雀斑,有的还是大块的黄褐斑,请负责的同学每日给它美容,让它不再‘上班”吧。”孩子们捧腹大笑,把这个内容记录在日记中了。

这就是快乐作文。我让学生分析“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恰当,并提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每天皱着眉头学习,不如笑着完成作业。不开心过的是难受的一天,开开心心过一天,能感受时间飞逝。正如一位学生日记中写的:“我很无聊,耷拉着脑袋,忽然,发现昏暗的夜空中出现了皎洁的月亮……多么美好的夜晚呀。”每天给孩子找乐,孩子就不怕写作文了。写征文、观看汉字听写赛、演课本剧都是习作内容,孩子在如此丰富的生活中就有话可写。

【空白效应】

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要善于留白,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让学生交流半个月前布置的作业:介绍自己仔细观察的一种植物。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研究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不少:冬天到了,别的树都落叶了,松树为什么不落叶呢?秋天到了,别的树叶都黄了,枫树叶子红了。这是为什么呢?水仙花为什么生活在水中?它的鳞茎怎么来的呢?手一碰含羞草叶子,它为什么就会下垂?向日葵的脸盘为什么随着太阳转动?……学生写下研究报告,之后出示了一篇文章,让学生读中明白,写研究报告也有一定的讲究,查阅的资料太专业、照抄的不行,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使得语言通俗易懂。又通过一篇下水文明白报告可分哪几个方面写,重点写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给文章取个题目。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留白中发现研究话题,在课堂的再现体验中汲取写作素材。留白,会让学生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又如组织学生养兔,全班同学轮流值班当饲养员。兔子带来了很多写作话题:把兔子当模特儿,描写它的外形、吃食等特点,比较兔子刚到来时与饲养一段时间后的变化。饲养中途出现部分饲养员不带食物,引起兔子饥一顿饱一顿,有的学生为了不让它饿着就出校门到农田里偷青菜。为此,班级中举行了是否继续养兔的讨论会,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周末兔子谁带回家养,大家要举荐信得过的同学,就得把推荐理由写清楚、具体,有说服力。带兔子回家的同学得说服家长同意饲养,就需把如何安排兔子的窝、如何清理此窝、准备什么食物的计划写详细,周日的日记也有内容可写。饲养兔子让全班同学热爱学校、感受学习生活中不同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习作以外的意外收获。习作不再假话连篇,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

【链状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产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习作交流,也能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学写《牛郎织女》的课堂实录,必要的铺垫是需要的,因为“爱情”这个字眼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敏感而羞于开口的,同时也是非常想了解的。平时,学生之间也不好意思议论,但好多学生已经在看乱七八糟的爱情小说,有些是盗版而且具有魔幻等主题的,对学生来说这是糟粕。如何让土地上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在学生的心田种好爱情的种子,让懵懂而神秘的情感接受神圣而美好的感情熏陶,接受良好的道德价值观的洗礼,课内习作教学就是很好的契机。刚开始教学时,学生一听到“爱情”两个字,马上露出笑容,鬼魅而羞涩。我故意让学生重复一遍,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话题应该大大方方地谈论。一节课上完,这样的笑容不见了,换来的是对纯洁爱情的敬仰。大家讨论了很多话题,如:从“决心”看出了什么?其他姐妹们会怎么劝织女回去呢?鹊桥相会时,他们会说什么呢?学生的答案还是多彩的,共同点是认为天上虽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再艰难也幸福。学生把真实的课堂记录了下来,写作训练就水到渠成了。在习作反馈中,大家的价值观进一步统一,文章结构的处理也更加成熟。《牛郎织女》仅仅是打开了一扇窗口,形成了价值观的共识后,其他三大民间爱情故事也是可以开发的教学文本。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模仿民间故事的结构,写故事新编。学生在领悟民间文化、感受文学之美、体会人间真情的过程中,进行创编实践,运用语言文字,锤炼表达能力。

当然,这些效应的启示远不止这些,还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愿心理效应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教学生涯。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6

1. 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却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

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另外有些大学生自视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 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

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5. 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

6. 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3. 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5. 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

6.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心理负重与心理健康学生习作 篇7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本研究指个体自知正处于重要但困难应对的环境时所出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强度取决于压力源、个体与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适应(adaptation)本研究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及其身心变化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可定义为个体成功应对变化、逆境或危机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Pin-quart(2009)报告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对入学一段时间后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3]。迄今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基本有三种:直接预测作用、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特别关注从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阶段的大学新生群体。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适应的有关研究多使用国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适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的本土测量工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心理弹性、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某所高等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5 份,有效问卷数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 人,女生161 人。年龄最小的16 岁,最大的24 岁,平均年龄为18.90±0.90 岁。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由梁宝勇和郝志红于2005 年编制[4],共85 个条目,包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五个分量表,5 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 年修订[5],共25 个项目,包含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5 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05 年编制[6],共60 个项目,分为情绪、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及满意度七个维度,5 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SPSS软件,采取皮尔逊相关法,对508 名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注:*** 代表 p<0.001,** 代表 p<0.01,下同。

表1 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适应状况,本研究将适应作为后果变量,将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分别作为先行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一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详细见表2 与表3。

表2 和表3 显示,心理应激与适应和心理弹性与适应的回归方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和p<0.001),这两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和p<0.001)。统计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力。

(三)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检验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详见表4。

表4 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系数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对适应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未起到调节作用。

三、结论讨论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应激能够直接预测适应。Pin-quart的研究证明了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适应的影响(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生活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够对适应状况起到直接预测作用。进而说明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短期内承受的总体心理应激量越大,其适应状况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压力强度越小,对新生活的适应越好。

研究还显示,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的观点。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会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应激,适应状况更好;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入学适应越差。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呈现更好地适应结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Pinquart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009)[6]。

从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结果看,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和积极影响大学生良好的入学适应。但尚未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抵御应激事件对入学适应的不利影响,心理弹性对心理压力与适应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压力的保护性资源,对促进积极适应具有重要贡献,能够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启发我们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和努力践行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5,(3):422-445.

[2]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试论教师家访与学生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教师,家访,学生,心理健康

一、概论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那么, 如何才能使二者一体化呢?纽带主要是家访。家访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家庭的一种访问, 是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共同完成对学生教育的一种方式, 它是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的桥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通讯工具的普及, 教师可利用电话或者网络诸如QQ之类的工具将学生的各种情况反馈给家长, 同样家长也可通过这些方式与教师进行联系;同时部分学校认为进行家访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影响教师科研、教学的过度, 部分教师也认为家访是一种浪费时间、精力的行为;同时社会对教师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 家访就一定是对坏学生而言, 因此社会方面不太赞同家访行为。长期以来, 人们忽略了家访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

是不是家访真的没有必要呢?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 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 代替不了面对面感情的交流和实地的踏访。”由此可见, 家访是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包括心理教育的好形式,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二、关于“家访”我校的调查数据

主要针对教师、学生及部分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我校家访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96名, 学生1857名, 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约80份, 收回约60份。问卷显示:进行家访的21名 (截止问卷收回时, 其中仅进行过一次的15名, 占25%;进行这两次及以上的6名, 占10%) 认为家访能够及进疏导了学生的心理困惑,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58名, 占97%;认为家访取得积极意义的55份, 占92%;认为家访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占2%。

随机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问卷要求学生、家长共同完成) , 收回100份。问卷显示:有教师来进行过家访的30名, 占30%;其中, 认为教师及时疏导了心理问题, 增强了与教师的感情和对教师的认同的29份, 占97%;认为家访没有达到任何作用的1份, 占3%;从未进行过家访的70份, 占70%;其中, 能够希望教师能及时进行家访的89份, 占89%;不希望或不欢迎教师家访的8份, 占8%;希望取消家访的3份, 占3%;希望继续加强家访的80份, 占80% (其中希望家访能够帮助指导心理问题的87份, 占87%) 。学生家长不认同的4份, 占4%;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展家访或加强的80份, 占80%, 认为没得必要开展的2份, 占2%, 如果能够用一种方式取代家访认为通讯、网络联系的53份, 占53%。

问卷显示老师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家访的重要性, 但更倾向于采用电话、网络方式;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及时进行家访, 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特别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家长希望老师能进行家访, 但前提一是家长有空, 二是学生没有犯事, 三是教师不会找麻烦即批评学生, 四是尽量不能让别人议论。

由调查问卷, 我们可以看到, 89%以上的学生比较认同家访, 92%以上的老师以为可以开展家访行动, 但最好是通过通讯、网络的形式, 89%以上的家长同意家访, 但对家访具有比较传统的认识。

针对以上情况, 我认为家访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对家访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同时必须发动教师积极行动, 学生积极参与、家长积极配合。

三、家访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 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除去先天遗传、后天疾病和较大的精神刺激等因素外, 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认为教师表现出来疏忽和冷漠,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公正, 教师给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对学生教育失当, 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因此, 我认为适应开展家访活动可以有效消减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二) 如何开展家访

学校应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教师进行家访后, 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因材施教, 还能通过家访, 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社会价值观。

班主任家访不可趋炎附势, 这是与教师称号相违背的。要多走访弱势群体的学生家庭,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的心理健康的无声教育。家访不可只是“告状”, 埋怨学生的不足, 而应是向家长和学生传达无限细微的关怀, 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将事半功倍,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

教师的爱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 教师能否捧出自己的一颗火热的爱心, 是能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教师的爱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撑点, 教师慈母的心怀和良师的风范, 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学生在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期, 对人生的诸多问题充满着思考, 但由于知识不丰富, 社会层面狭窄, 生活经验欠缺, 人生观尚未形成, 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教师, 要因势利导, 在顺境中督促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看到不足, 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学习;在逆境中鼓励他们, 树立信心。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

家长和社会应对家访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家访并不一定是针对“坏”学生的。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家访活动,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 调查问卷也显示多数家长是欢迎家访, 但不能让家访影响自己的“经济事业”, 从而将此项工作一味地交给教师。针对此种情况教师更应加强家访, 通过家访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用行动来让家长努力摒弃此种想法。

四、家访应注意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具有向师性, 每个学生都愿意亲近教师, 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教师除了可以在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还可以通过家访重点关照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根据教育理论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可提出以下几点:

1、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指对学生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看法, 这是进行家访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向师性, 知道自己来到学校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习, 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学生还有独立性的特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并培养这种特性。在这种学生观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必然是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关系。有了这种学生观, 就会对学生有正确的态度, 师生关系一般也是正常、良好的, 一般不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抓住家访良机。

通常在以下几个时期可以开展家访活动:

(1) 新学期、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形势;

(2) 考试前后, 特别是升学考试前后, 教师一定要通过家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态, 对症下药, 防止学生由于心理紧张诱发心理疾病。

(3) 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伸出温暖之手, 防止学生损害心理健康。

(4) 学生对某事、某课、某教师感兴趣时, 要做好引导工作, 既要鼓励支持他, 又不能让他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会使学生丧失自尊、自信。

(5) 发现苗头要及时采取措施。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 就要对他进行悉心观察, 详细了解, 积极引导他向健康的方向转化。

3、教师要善于鉴别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 并通过家访消除影响。教师和学生终日相处, 在鉴别学生是否患有心理失调或心理疾病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鉴别此类问题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不能轻易下结论。教师在家访中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接触, 讨论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 分析其原因, 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点拨, 并与专门人员合作,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治。

4、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重要的一点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 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 也是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激发起奋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同时, 学生又会通过与教师每天发生的这种实际关系, 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这种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有助于发展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很多,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 教师的爱是最重要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心理。正如凯兴斯坦所说的那样:“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 谁若不爱别人, 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教学中始终贯彻着爱人, 爱学生这一主线。只要以严师之爱, 慈母之心, 良师风范去接近学生, 关爱学生, 发扬奉献精神, 就能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怎么得到家长的配合.《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0年02期.

[2]试论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02期杨策.

上一篇:活泼可爱的小金鱼作文400字下一篇:疯子老师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