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治理方案

2024-08-01

城乡环境治理方案(共9篇)

城乡环境治理方案 篇1

一、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和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对全镇城乡环境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高标准的综合治理,迅速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新高潮,为郭北建设宜居宜游乡镇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街道市容占道

1、取缔流动摊贩和无证占道经营,重点整治范围内达到无擅自批准的占道经营固定摊点、流动摊点;道路两侧无乱搭乱建、无店外设店、无占道乱堆乱放等违章现象;保持城市道路和市政设施的畅通、整洁、有序。

2、基建工地应设置遮挡墙并进行美化、亮化,已设置的遮挡墙要保持整洁美观。

(二)场镇市容市貌

1、拆除擅自设置的违章广告、牌匾,整治陈旧、破损广告、商业牌匾。各类牌匾应规范统一、清新亮丽,主要街道无陈旧、破损、脏污的牌匾,无重复设置的牌匾。

2、重点地区、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亮化设施和公共区域的灯箱广告、户外广告投射灯等亮化设施完好率达到98%,亮灯率达95%。

3、道路两侧建(构)筑物、公交车站亭、各类线杆等设施干净、整洁,无脏污、破损、陈旧、无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现象,街巷容貌保持整洁美观。

(三)场镇环境卫生

1、道路清扫保洁主街道必须达到三扫全保,次街路必须达到两扫全保,巷道和城市外围道路一扫两保,清扫作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扫保洁作业应达到五不(不见积水、不见积土,不见纸屑果皮、不漏收堆,不乱倒垃圾);五净(路面净,路沿净、人行道净、绿化带和树穴净、果皮箱净)。

2、垃圾及时清运,桶、箱摆放整齐,清运车辆车容车貌整洁;无垃圾运输车辆密封不严,沿途抛撒,桶、箱站点垃圾满溢,桶、箱摆放不到位等现象,做到车走场净。

3、垃圾桶、箱、转运站、袋装化收集站等环卫设施管理到位,及时进行油饰、修补、清洗和消毒;设施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堆积,无异味。

4、公共厕所外观整洁,内部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做到六净(蹲位、粪糟便池、地面墙壁、门窗隔板、管道悬挂物、周围环境净)、三无(无蝇蛆、无恶臭味、无渗漏)、两好(室内设施好、服务态度好)、一有(有防蝇设施);公厕标识规范清晰,外型整洁美观。

(四)村庄环境卫生

1、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围绕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突出抓好四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中的清垃圾、清杂物工作,重点清理房前屋后的污泥、清理道路、河道、河渠中的杂物。

2、对村庄道路、场地、房前屋后、厕所进行定期清扫,重点治理环境卫生,保持村庄整洁。

3、规范家禽、牲畜饲养,减少禽畜粪便污染。

4、开展庭院环境治理工作,着重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

三、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步骤

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从2010年3月开始,用四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城乡环境基本达到四化体系标准,明显改善人居和容貌秩序,基本建成能够承载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环保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系统。具体工作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展开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10个月时间)

抓好镇容管理、镇貌整洁、村庄清洁等工作,力争在治理镇容及村庄环境卫生、提高保洁水平、普及卫生和文明常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深化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17个月时间)

集中开展乡镇环境改造、容貌治理和村庄庭院美化等专项工作,基本达到《四化体系》标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实现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村容整洁、居民文明的新气象。

3、提高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19个月时间)

结合治理工程实践,重点抓好完善设施、巩固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城乡容貌整洁、人居环境改善、城乡管理有序、城区品质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

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职责分工

(一)城管办

负责组织协调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组日常工作;重点对辖区内单位庭院、居民小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城乡除四害、防病灭病等工作的检查考核,将镇容和环境卫生综合管理目标考核与创建卫生达标单位、卫生社区结合。负责对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监督检查;会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组对户外广告、牌匾、建筑施工工地遮挡墙的设置和标志性建筑物、公共街区、夜景亮化、美化进行规范;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会同公安、工商、经发办等部门加强镇环境卫生状况、食品卫生的检查,督促加强对辖区赶场天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临时占用和挖掘道路的管理;加强对占道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对无序占道、未经许可占道等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负责公交车站候车棚、站牌站容站貌的监督检查;会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组加强对损害公共绿地、树木和绿化设施行为的查处;负责督促检查物业公司做好小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管理不到位的物业公司依法进行处理。

(二)党政办

负责将各村、社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负责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素质和爱护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爱护环境卫生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管理的良好舆论氛围。负责将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综合考核与创建各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结合起来。

(三)社事办

负责规范地名标志的设置,会同联合执法组做好对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

(四)经发办

负责对全镇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医疗机构医用特种垃圾处置的监管,确保医用特种垃圾在指定场所集中处置;会同联合执法组、城管办等部门加强对餐饮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餐厨垃圾处置的管理。

(五)派出所

负责规范客运车辆、出租车、摩托车和外来车辆的有秩停放。

(六)工商所

负责规范场镇内的座商规店,临商规区,流动商贩的管理。

(七)社区居委会

负责辖区内的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管理工作,对辖区内所有单位、居民区、道

路、市政设施、庭院、楼宇、垃圾收运处理、夜景亮化、临时摊位管理、城乡除四害、防病灭病、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等开展镇容和环境卫生评比活动。

五、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镇政府将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联合执法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协调、指挥和服务,定期深入基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落实资金,健全队伍

镇政府将根据治理工作需要和我镇实际,抽调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环境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明确承担乡镇和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明确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执法程序,开展法律知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三)部门联动,全民参与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对照自身职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形成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驻镇单位带头清扫大街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相关知识、常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和重要作用,教育引导群众转变生活习俗,提高环境意识,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工作,自觉维护治理成果,坚决制止、纠正有损城乡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四)考核奖惩,严格问责

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全镇综合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组要加强督导,分析进展,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对完成目标任务和认真履行职责的,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要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郭北镇人民政府

城乡环境治理方案 篇2

1 环境正义的内涵与研究进展

伦理学大辞典对环境正义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人都应拥有平等地享受清洁环境的权利, 二是环境享用的权利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相统一[1]。这表明在社会中任何人或者群体均具有共享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天然资源的权利, 都不应当承担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城市规划中常常讨论的绿地的均等化布局属于前者, 而邻避现象 (NIMBY, Not in my backyard, 不要在我家的后院) 则属于后者。实际中所讨论的环境正义大多集中于消极一面, 这是由于环境正义运动直接起因于环境风险的不公平分配这一事实。1982年,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沃伦县的500多名居民举行游行示威, 试图阻止在阿夫顿社区附近建造多氯联苯废物填埋场而遭到逮捕[2]。由于华伦郡是北卡罗来纳州最穷困的郡之一, 加上当地居民以黑人居多, 当时参与抗议的居民们认定, 这个设施的选址与兴建一定和当地的种族构成有关。人们指责这实际上是一种环境种族主义, 并成立了许多基层环境正义组织展开活动。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社区问题的机构和学者立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不少研究报告支持环境种族主义的结论, 并推动了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峰会在华盛顿召开, 并对美国的环境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 学者对环境正义的研究迅速扩展到了全球。日本学者饭岛伸子也对渔民和半农半渔民群体遭受环境不平等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3];印度学者古哈对贫穷国家和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予以了积极的探索[4], 指出了环境正义是存在国家、地域、阶层以及不同群体的差别的, 强调了“穷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表达了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环境正义”的呼声。

我国对环境正义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台湾地区比大陆地区稍早, 这与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环境正义运动有关。其中兰屿核废料贮存厂的例子是台湾地区环境正义问题的首要案例。有学者认为兰屿居民的构成以原住民为主, 因此反核废运动与原住民的社会处境有着高度的关联, 原住民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较低[5]。大陆地区的研究较为落后, 目前学术刊物上有关环境正义的文章有增多的趋势, 大多是国外理论介绍和借鉴, 还很不成系统, 实证研究也比较缺乏, 理论方面主要集中于哲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角度[6,7]。

2 城乡规划中的环境不正义的表现形式

环境不正义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 在当今中国, 环境不正义的现象主要存在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利益群体之间, 在区域尺度上反映为城乡之间。作为城乡空间资源分配手段, 城乡规划是一只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 它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 影响着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布局和依存关系, 也影响了城乡环境正义。归结起来, 城市规划中的城乡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

2.1 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缺乏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村的污染日益加剧, 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广州南沙区为例, 2013年对南沙区全区128条行政村开展的现状摸查结果表明, 由于农村居民人口分散, 垃圾收集困难, 虽然每个村几乎都有垃圾收集站, 覆盖率较高, 但运营状况不好, 农村的生活垃圾围村依然存在。大部分区域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 现有的明沟排水系统亦已经年久失修或者堵塞, 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 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2 城市污染物和污染源向乡村地区布局

2015年,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中国国城城市市生生活活垃垃圾圾管管理理状状况况评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城市生活垃圾从1979年的2 508万t增长至2012年的17 081万t, 增加了5.8倍。由于城市垃圾的排放量逐步增加, 历史欠账太多, 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依然严重滞后。许多城市, 尤其是县级城市和乡镇远未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 多数生活垃圾被运到郊区或者农村进行处理或者简单堆放。“城内干干净净, 城外垃圾成堆”成了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的城乡接合部尤为严重。同时, 随着近年来城市“退二进三”、转型升级, 城市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迁移, 由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一些村民在得到一些所谓的“实惠”后就认可了这些企业的存在,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

3 城乡规划中的环境不正义原因探析

3.1 城市规划中公众利益被等同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但公共利益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 尽管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所认可, 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和范围, 而且往往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而有不同的内涵, 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个案有不同的解释。不但立法上存在着解释的困境, 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在中国普遍“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模式下, 很容易形成“多数就是对的”的集体权威[8], 甚至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由而滥用公权力, 从而忽视了少数的利益。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 相对于城市, 乡村就成了“少数”, 因此在大多数人的良好生活环境面前, 少数人的利益就容易被忽略。

3.2 邻避设施规划选址过程中最小抵抗路径

政府决策者通过城市规划手段来进行邻避设施的选址, 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站、高污染企业等, 若政府将邻避设施布局在离城市较近的地方, 会遭遇极大的抵抗, 导致无法实施。即便规划通过, 落地实施, 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投诉和抵制, 使得项目中断或才建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命运。而乡村地区的居民由于分布广泛, 影响人群相对较小, 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 成为邻避设施选址的第一选择。更为关键的是, 乡村地区信息获取渠道少、权利意识不够强、自发组织能力弱, 对政府实施该类选址方案的抵抗力弱, 并且更容易接受经济补偿而默许方案的实施。因此, 政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权利博弈形成了最小抵抗路径, 邻避设施规划才能不至于夭折或毫无操作性。

4 规划对策与建议

4.1 将城乡环境正义理念贯穿城乡规划

在城乡规划中应当贯穿城乡环境正义的理念, 来考虑城乡的内涵式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 在环境正义与城市增长之间, 城市政府的偏好是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 但与此同时,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若继续坚持将经济效益增长置于环境正义之上, 将城市的环境改善建立在乡村的污染基础上, 则建设生态文明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只有上升到正义的认识高度, 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统筹上取得进步。

4.2 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 共享城乡环卫设施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应当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过统一规划, 统一安排, 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 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具体而言, 应当加大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 将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并入城市污水管网, 城乡垃圾收集系统应当覆盖至农村地区。

4.3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消除乡村地区的城市污染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财政投入和建设水平, 将城市对乡村的客观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从而有利于实现相对的环境正义。例如, 随着环保技术发展, 现在的垃圾填埋场可以开发成公园、小球训练中心等露天娱乐场所, 实现以可持续的利用方式, 在生态恢复基础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 让地方生态与经济价值再生。

4.4 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师制度, 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程度

在我国邻避设施选址决策过程中, 往往是政府决策和专家参与, 选址周边区域内的居民在之前并不知情, 只是选址决定后才以网站公示的方式告知公众, 或由大政府决策后通知下一级政府。公众是否参与、如何参与都不由自主, 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规划调查、规划公示等渠道被动参与。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决策思维使得城乡环境正义无法得到提高。但提高广大农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深度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应当重视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建设, 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的规划专业人才派驻到乡镇, 代表乡镇政府履行规划职能, 为农民提供规划资讯, 并将农民和下一级政府的意愿通过规划的语言反馈给上级政府, 提高乡村的规划参与程度。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正义的研究进展, 指出在城市规划中乡村环卫设施的缺乏、城市污染物和污染源向乡村扩散是城乡环境不正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必须将城乡环境正义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过程中, 并且在规划中采取环卫设施共享、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乡村规划师制度建设等措施, 以促进城乡环境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环境正义,城乡规划,理念,农村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王小文, 王国聘.对美国环境正义的研究[J].环境保护, 2007, 378 (16) :62-64.

[3]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包智明,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4]拉玛昌德拉·古哈.激进的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和荒野保护[N].吴蓓, 译.中国青年报, 2001-02-06.

[5]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A].台湾第一届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C].1996.

[6]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5.

[7]王欢欢.环境法正义价值之反思——以社会性别为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6 (5) :86-90.

城乡环境治理方案 篇3

实践教育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看,各个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都相当广泛,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参差不齐。多数院校该专业偏向理论分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市场择业。而从就业情况较好的一些高校来看,这些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大体上主要的培养点在于:①培养学生的地学分析能力。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以地理学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承接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功底,为本专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评价能力。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规划的专业型人才。④培养学生的城声规划设计能力。⑤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加强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性。

通过以上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资环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交叉学科。学生必须涉及计算机、多媒体、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知识体系,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选择。

二、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1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

(1)资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从对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几所院校38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该专业毕业生去各行各业的都有。除了继续升学的(约27.2%),多数比较对口的就业方向是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5.7%),教学和科研单位(8.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8.3%)。

依据这样的就业单位划分,对南通大学2006届和200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看,我院资环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30.0%),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28.0%),另外有26.67%的学生跨入到其它行业中去,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很多本科学生对考研的愿望和信心产生动摇,他们想一毕业就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见图1,图2)。

(2)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调查。根据上一结果,我们对资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如房产评估、咨询、开发公司,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制图单位,土地等相关部门的6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资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情况。

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熟悉区域与城乡规划的理论之外,对资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多数单位都要求学生要了解主要的规划设计软件,至少能熟练使用AutoCAD、SketehUp等常用设计软件的其中一种,这样利于用现代技术进行城乡规划设计的表现;用人单位还强调学生要有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和经验;另外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到来,对资环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对规划制图、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市场对资环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表明,及时思考现行的教学体系,如何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变化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或重新设计尤为重要。

2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模块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我院资环专业区域与城乡规划方向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才为主,在实践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面向实际需求,以市场导向和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点在:①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各分项规划及相关图纸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悉城市规划的具体操作过程,能独立地提出和表现规划方案,以提高今后独立承担相关工作的能力。②城市规划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各项城市规划技术的培养,如RS、GIS、GP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

3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并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兄弟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我院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略)。

(1)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包括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主要面向一年级的学生开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环境学、测量与遥感等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实习性质的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城乡规划认识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课程社会调查等。目的是利用课程实验课或实习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感知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3)专业技术实践。专业技术实践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城市规划技术培养课程。包括以Auto-CAD、SketchU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验等。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设AutoCAD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utoCAD与3Dsmax的结合、Photoshop的应用、虚拟空间的实现等开放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主流的规划设计软件和现代城市规划技术,为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主要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为培养其城乡规划设计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及课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初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学习这些课程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去体验规划设计的具体过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为将来奠定基础。

(s)综合应用实践。综合应用实践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综合性开放实验。

区域与城乡规划见习的时间为2周,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进行一些认识性、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的实验;专业实习为8周,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将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放在设计以及综合知识应用型的课题上,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性开放实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或组成兴趣小组,通过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探索,或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新力,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与一般的专业教育相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具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应该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建立全过程、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感知、实践、设计四个教学环节相互穿插,有机组合,逐步推进。让学生边学应用,理论知识有了针对性的应用场所,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加深认识,更好地适应市场选择。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篇4

〖摘要〗完善各项责任制,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干群齐心协力,人人都要承担清洁环境、杜绝陋习的责任。这里是工作方案栏目,这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十分不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总体要求 开展“除陋习树新风”行动,要以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引导居民摒弃不文明、不卫生习惯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我文明行为方式,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新风尚。组织和动员大家共同创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标 按照属地原则,负责开展辖区内集中治理行动。重点对辖区内“五乱”现象和河道沿线进行治理;强化清扫保洁力度,尤其是 108 国道、村道进出口周边的环境卫生;加大农村垃圾清运体系的管理,禁止焚烧垃圾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彻底清理河道沿线垃圾、杜绝倾倒垃圾和直排生活污水现象;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纠正车辆乱停乱放、私搭

乱建等问题。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进行不良陋习危害性教育。引导群众认识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既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又有损公共形象,必须坚决革除。

二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克服不良生活习惯,维护公共卫生,爱护环卫等公共设施,尊重环卫成果。

三是进行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常识教育,帮助更多群众增强健康文明社会常识,提高科学素质,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举止。

四是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关爱他人、邻里互助等行为,不断增强居民的文明素质,树立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二)开展“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在全乡开展“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告别陋习系列活动、文明礼仪展示活动、文明风尚实践活动和文明礼仪培育活动,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开展“环境共清洁、除陋习我行动”活动。

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环境治理,开展环境卫生清洁、文明劝导、生态环保、文明卫生宣传活动,营造除陋习、讲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深入推进驾乘人员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八大交通陋习”,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交通素质,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五)引导广大旅客爱卫生、讲文明、树新风,共创优美环境。

四、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月 25 日-**月 27 日,进行宣传发动。

(二)集中治理阶段:**月 28 日-*月 10 日 针对本辖区按照责任划分、强化落实,开展环境治理,并开展养成良好行为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

(三)持续推进阶段:*月 11 日-*月**0 日 贯彻落实“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小结“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推进情况,乡政府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对全乡环境治理工作及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五、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各村社要将“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列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实施标本兼治,进行持久作战,不断取得胜利。

(二)强化宣传注重引导。

利用各种会议、书写标语、下发资料等形式加强“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的宣传、引导。切实把文明素质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完善各项责任制,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干群齐心协力,人人都要承担清洁环境、杜绝陋习的责任。促进活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

城乡环境进校园方案 篇5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表率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人居环境”内重大决策,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

加强领导,统筹组织,集中力量,分类指导,治理管理结合,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推进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集中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校园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治理,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师生文明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育人环境进一步和谐优美。同时,主动发挥教育部门的优势,实施小手拉大手活动,走出校园,为全社会开展的整治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内容(一)开展校园环境治理

1、创建整洁优美校园。

治理脏、乱、差,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实现洁净卫生。保持校园清洁,着力避免出现痰迹、烟头、纸屑、瓜果皮核及其他垃圾、污水等,生活服务区基本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网、无尘、无污物、无异味。

做到整齐规范。校内杜绝车辆乱停、物品乱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房屋乱建、墙壁乱涂、线网乱拉等现象,特别是学生食堂食品加工流程规范有序,学生宿舍物品摆放整齐。

达到优美宜人。因校制宜,制定绿化美化计划,积极绿化美化校园,营造自然优美、体现学校特色、打造良好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2、创建节约环保校园。

创建节约型、环保型学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表率。

节约能源资源。树立节约观念,养成节约习惯,推广节能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管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保护校园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污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净化学习、生活空间。

3、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保障安全,提高素质,构建和谐。

强化安生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健全安

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提高学生自防自救能力。

提升文明素养。进一步倡导“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严格遵守“学生守则”,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大局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环境意识。

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师生员工意愿,以师生满意为目标,建设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问、干群之间、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1、发挥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通过校园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出板报,办橱窗,举办文艺表演等主题活动进入街道、社区和村社进行宣传。

2、加大课堂教育力度,利用课堂培养有环境意识的新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利用集队、集会开展文明卫生常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普及宣传工作,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程。

3、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教育,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利用爱国卫生月、法制宣传月、节能宣传周、环境日、植树节、劳动节等时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如到敬老院进行扫除)、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组建 “文明劝导

员”“环境小卫士”等文明志愿服务队,在街道、社区和村社开展文明劝导、文明督查等工作;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实现“劝导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再进一步提高认识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推进农村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环境治理的根本在于人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是传播文明的阵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不仅要自觉地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而且还要承担起带动社会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学校要克服消极思想和厌倦情绪,提高危机意思。通过组织动员、学习宣传等措施,引导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重大决策上来,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通过学校环境治理,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

组 长:吴建华 副组长: 赵刚果

成 员:李朝名 张国良 朱国辉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赵刚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日常工作。

(三)统筹兼顾

1、集中整治与常规管理相结合。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与“生态文明,绿化校园”行动计划,创建节约型校园、卫生学校、校风示范学校,抓好学生食堂环境卫生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2、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课堂教育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文明宣传,进行义务劳动、文明劝导等活动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

3、环境整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环境治理既要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又要坚持常抓不懈,把加强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卫生、文明观念,增强节约,环保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陋习。

4、开展校园整治。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培养有环境意识的新人,通过“小手拉大手”和示范带动,促进全社会形成爱环境、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风气。

(四)严格实行督查、通报、问责制度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落实相应措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

蔓岭小学

学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篇6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工作方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部门环境综合治理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我镇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工作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领导分工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组长:刘成周副组长:彭玉林 黄忠学 李平晖

成员:姚长清 易绍友 易良兴 张红 兰彬 肖长英 陈禄 张秀明 唐明康 蒋昌贵 丁常全 曾祖国 杨远志

二、完善责任制度,加强督查和考核

我校保持了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工作上的高效运转。中心学校每月至少对各校(部)园不定期检查二次,并纳入对各校(部)园的目标考核,作为学校工作及领导励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教育宣传,营造校园环境治理氛围

为营造校园环境治理氛围,切实增强师生环境意识,促进校园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各校(部)园要充分发挥墙报、黑板报等舆论的宣传作用,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义务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素质,调动师生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六个一”活动。

四、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措施,切实落实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11、开展校园及周边集中整治。加强对重点防火的位置校园消防安全工作的检查和监管,杜绝校园火灾;强化对我校教师的摩托车管理,杜绝违章行驶和超人超载行为;对师生食堂不合格食品进行清理整顿;建立健全我校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

2、开展专项重点整治。一是我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学生有序上学和放学,保证上学和放学时间校门良好的秩序;二是规范师生文明行为,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师生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和损害教师形象事件进行通报、查处。

3、强化日常卫生工作,实施校园“五化”工程。加强学校日常环境卫生和保洁工作,改善学校环境质量。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师生文明化”五化标准。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彻底治理校园及周边卫生死角;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实现应绿尽绿;做好校园建设和美化设计、布局和橱窗、标语、室内外的布置,力求简洁、美观、大方;给楼道、通道、走廊等暗处装上路灯,给校舍墙壁穿衣涂白,给校门和栏杆定时上漆;强化文明礼仪教育,规范师生言行,师生做到仪表整洁、仪态大方、语言文明、举止文雅。

4、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我校将按规定开设健康教育课,落实教材、教师、课时、教案、教学考核,普及健康卫生知识;作好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和行为调查统计;做好学生控烟教育和学校禁烟工作,教育学生学会拒绝第一支烟。

5、加强食品、饮水卫生和除“四害”工作。坚持食堂食品卫生从业人员上岗体检和岗位卫生知识培训制度,确保食品、饮水卫生达到标准,防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配合乡镇卫生部门搞好学校学生的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预防工作。

6、深入“警校共育”,大力推进校园警务。

按照平安建设的要求,把推进“警校共育,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建设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防控体系相结合,与推进

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治理相结合,筑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校园平安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7、治理重点项目和达到的标准。

按照资教发〔2012〕142号文件中的17点要求落实。

各校(部)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住校生管理工作;强化24 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尤其是对校舍的巡逻;加强对师生的安全应急培训,并且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同时积极配合派出所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城乡环境治理方案 篇7

本刊讯6月14日, 四川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四川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 隆重表彰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及优秀环卫工人。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实施对口督查的攀枝花市、米易县分别被授予了“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称号。

自2009年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承担对攀枝花市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口督查工作以来,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 督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开展对口督查工作过程中, 通信管理局组织工作组多次赴攀枝花, 以督查暗访为抓手,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突出重点, 狠抓问题整改落实, 确保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在我局的全力督导下, 经过攀枝花市扎实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当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形成了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可喜局面, 为推进“两个加快”创造了良好环境。

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同建同治 篇8

一、多措并举,创新投入机制

针对城乡环保设施建设筹资难、运营难等问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规范整合扩大政府投入。省里出台了加大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意见,推动专项资金整合,优先保障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4年,省本级整合资金超过7亿元,专项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鼓励地方创新政府投资模式。长沙市通过政府注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环境建设投资公司,带动金融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二是降低门槛吸引市场投入。围绕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资源回收等有收益的领域和项目,创新运营模式,在用地、税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市场主体投入。近年来,通过BOT、 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成运营了80多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和加工园区加快发展,株洲市攸县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85%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就地处理。三是宣传发动引导自治投入。对农村小型分散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在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捐资、农村“一事一议”筹集、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在不增加负担的基础上,调动广大群众净化、美化家园的积极性。

二、上下协同,创新管护机制

针对城乡日常的环境维护,建立健全相应的管护机制。一是打造专业队伍。目前,全省纳入试点的县市均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打造了覆盖城乡的环保专业管护队伍,基本实现了日常管护的全覆盖。二是落实管护责任。引导各县市探索设立村级卫生区,涵盖村级主道路、主水系、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村级市场,以及房前屋后的晒谷坪、水沟、绿化区等,定期开展卫生大清扫,落实“三包”责任。三是调动村民自治。省里出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号召环境治理村民自治,鼓励建立村级环保自治组织,制定环保村规民约,调节环保纠纷,用好环保投入。长沙县果园镇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环保合作社,部分村级还成立村民环保协会,真正让老百姓自己管自己的事。

三、奖惩结合,创新考评机制

坚持以考核推动城乡环境整治,推动建管护责任的落实。一是纳入绩效考核。从2014年开始,省政府将农村环境工作纳入省重点建设工程和省委、省政府绩效考核,要求市州、县、乡镇都要将环境治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考评。部分县市还建立了环境治理考核领导责任制、末位淘汰制,纳入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二是细化考核标准。围绕城乡环境整治,建立了涵盖资金投入、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整治成效等一整套考核体系。同时,把城乡环境治理和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指标动态调整、动态管理,确保考核指标的科学化。三是严格考核执行。坚持把明察与暗访结合起来、把重奖与严惩结合起来。株洲市推行周考核、月评比、季讲评、年终总评,市、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以奖促治。

四、标本兼治,创新教育机制

城乡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是实现城乡环境治理长效化的关键。一是强化居民习惯教育。以县市为单位,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广大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广泛开展上街进村进行文明劝导,在中小学校和家长中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与文明同行”等主题活动,让爱护环境卫生内化为城乡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环保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环保业务知识、业务骨干的系统教育培训机制。去年以来,以县为主体,全省共组织城乡环境治理专业培训50多场,培训骨干2000多人次。三是强化新兴技术推广。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依托湖南省在环保产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的环保技术应用体系。去年,实行“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在全省共建成10个清洁养猪示范基地和100个农牧一体化养殖场,创建了一批循环产业园区,推广了一批农业循环生产技术。在技术推广中普及环保科技知识,强化环保公德。

优美整洁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方案 篇9

一、重要意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强领导、强化协作、积极创新、狠抓落实,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内生动力激发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工作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等困难和问题。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集中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典型示范转到全面推开上来,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

二、行动目标

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三、行动原则

县级主抓、多方参与。坚持在省委、市委领导下,县(市、区)抓落实,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明确县(市、区)、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一线总指挥”,做好村庄清洁行动部署动员、督促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村为单位、农民主体。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村为单位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觉行动,培养形成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投身村庄清洁行动,保持村庄内部清洁。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合理设定行动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特殊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可以缓搞或不搞。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实施先行整治,坚持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渐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教育引导、移风易俗。坚持环境整改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行动内容

针对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广泛宣传、群策群力,集中力量从面上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掀起全民关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热潮,重点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

(一)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柴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染问题。

(二)清理村内塘沟。推动农户节约用水,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提高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三)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按照规定处置,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减少养殖粪污影响村庄环境。

(四)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机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各地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工作中,要按照有关规定就近妥善处置清理收集的垃圾、淤泥等污染物,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生产废弃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置工作,禁止随意焚烧、堆放垃圾和随意处理淤泥等,不得随意填埋河沟池塘等水域,防止出现次生问题和二次污染。各地可在完成“三清一改”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自选动作”,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实施清除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等其他相关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五、组织实施

(一)工作部署。20__年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启动实施。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动方案。各县(市、区)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责任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标准。各省(区、市)根据本辖区农村人居环境实际,明确村庄清洁行动整治目标任务和整治标准。主要通过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等形式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达到干净、整洁、有序的标准。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容更为丰富的整治活动,达到环境改善、美丽宜居等标准。

(三)集中整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当前工作,也是长期性任务。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重点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整治活动,推动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20__年要抓住新年春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关键节点,对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四)持续推进。坚持抓紧抓实、善作善成,阶段部署、滚动实施。针对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和民俗特点,由易到难,有序安排,扎实推动,促进村庄清洁工作常态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推进工作较好、完成质量较高的村庄,给予适当奖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对工作开展有力、整治效果突出的县(市、区)给予通报表扬,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将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估考核。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村庄清洁行动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指导推动,各有关部门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职责分工参与组织实施。各地要将此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各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各项任务。

(二)强化执行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动员、亲自推动,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乡镇、村屯的党组织书记担任村庄“清洁指挥长”,负责辖区的村庄清洁行动。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地见效。

(三)建立公开监督机制。建立群众事群众抓、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机制,地方可设立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等,接受群众咨询、举报。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和回应。

(四)多方力量参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群团组织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宣传一批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

(五)构建长效机制。鼓励各地建立健全村庄公共环境保洁制度,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地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自觉性主动性,持续开展各项整治工作,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鼓励各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森林乡村创建等,激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

上一篇:38妇女节的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唐诗之《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