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

2024-08-28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 篇1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 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目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 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重量的估测

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估测出大致的结果。

3、利用所学乘、除法对多个物品进行估测 批

注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天平、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说一说用“克”称量什么物体?用“千克”称量什么物体?说一说哪些物体重1千克?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鸡蛋?

2、填空。

8千克=()克

400克+6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1700克-900克=()克

二、新课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天大约摘了多少千克。师:你们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大约多少千克?还要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并列出算式。

1)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20÷4=()千克

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20÷5=()千克

3)说说还有什么情况?

4)解答正确答案。称一下,看有没有4、5个重1千克的苹果。

5)做一做。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6)谁能说出一些物品,让同学们估一估。

二、练习。

1、下面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平衡。

2、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3、根据问题回答,并自己提出问题。

4、下面的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品。

5、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6、调查本小组同学的体重,并记录在下表中。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了书上的练习,同学们现在在估测物品重量时还有差距,还需继续练习。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继续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 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技巧 批

注 【教学重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它们与生活的联系,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认识了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二、练习。

1、填一填。

1)称比较轻的物体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小亮重26()

一枝铅笔重7()一个小皮球重30()

一袋盐重500()一袋面粉重50()

一个2分硬币重1()

3)在填上“> ”“

<” “ = ”。

1000克

1千克

12千克

99克

3千克

2999克

4800克

5千克

3克

4千克

6千克

6000克

2、判断。

1)一个鸡蛋重20千克。

()2)1箱梨重20千克。

()3)一袋洗衣粉重500千克。

()4)一头牛重450克。

()5)小兰的体重是32厘米。

()6)60克的石头比60克的木头重。()7)4个5千克是20千克。

()8)8000克与8千克同样重。

()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筐苹果重38千克,筐重4千克,苹果重()

a、34千克

b、42千克

c、38千克

2)一只鸭和2只鸡共重9千克,鸭重3千克,平均每只鸡重()千克。

a、2千克

b、3千克

c、4千克

3)用天平称一枝粉笔的重量用()作单位。

a、厘米

b、克

c、千克

4)在3千克、300克和1300克中,()最重。

a、3千克

b、300克

c、1300克

思考题:用1克、3克、6克三个砝码在天平上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

一、小结:

克和千克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平、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平、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平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习】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平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平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篇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篇5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为: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合作互动。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们都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其次,我利用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再次,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设疑,导入新课。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物体的质量需要秤来称。在认识克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秤。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 ,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来认知克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以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使学生在多项操作活动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并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2、构建千克的概念。

在生活中,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物品很多,为了深入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我设计如下教学步骤: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再掂一掂。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质量之后,

通过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等,放在手中再掂一掂,从而深化概念,突破重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进一步感受几千克的质量,我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最后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如果学生在认识克和千克时打好了基础,那么在填写单位名称,进行质量单位的辨析时就会轻而易举了。学生在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接下来就可以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管牙膏重100( )。 一只鸡重2( )。一位小朋友重23( )。 一个西瓜重3( )。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

2、深化练习:

改错题: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另外,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要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提出新的要求。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 篇7

4.6.1 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克与千克》评课稿 篇8

课的开始,孙老师以游戏“背一背”情境导入,使学生感觉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上游戏课,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数学课堂。《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胡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在新课教学中,胡老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猜一猜等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时,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盐为基准,一袋盐400克、两袋盐是800克,不够1000克,胡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冻,建立“1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1千克原来就有两袋盐和一个果冻那么重。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学生亲自称一称小物品,例如:一根黄瓜、一个西红柿、一个鸡蛋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活动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篇9

桑柘中心校周 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即教材P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克、千克、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

(二)学生分析: 本单元进行的常用质量单位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对三个质量单位具有简单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那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从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关键在于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比较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

(五)教具、学具准备: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铅球一个,天平若干,6袋需要测量的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新版一角硬币、一袋盐,约重10克、100克的物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单位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的紧密,加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就创设了“买水果”的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说教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启发式引导法来唤起学生在生活感受到的质量观念、用讲解法介绍各种不同的称、用演示法展示天平和台秤的用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等学法来完成教学。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二)说局部设计: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购买水果,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并初次让学生看自己所带物品的质量是多少,告诉同桌,使学生从小了解一些必要的常识。然后让学生提出最想了解克和千克的哪些知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四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克。

先让学生掂一掂一角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之后了解天平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几种物品:圆珠笔芯、三角板、药片、小铁钉、小刀、乒乓球等,让他们把这几种物品分别手中感觉一下,再猜一猜哪种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接着小组用天平称一称自己刚才所说的物品的质量,并交流,进行小结:天平是用来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就用克做他们的质量单位。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克,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第二层:感受10克、100克: 通过两个问题“10个1克是多少与100个1克是多少”,引出10克、100克,小组轮流掂一掂准备的相关物品,说出感觉。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为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1千克:以“10个100克是多少”引入1000克,介绍1000克与1千克的质量是相等的。小组轮流掂一点1千克的物品,感受1千克的质量。再通过放在两只手中的物品,比较1克与1千克,使学生明白“克是一个比千克要小得多的单位,千克是比克重的单位”,增加对“千克”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出示一个铅球,把它放在某个小朋友手中,让其他小朋友猜质量,从而进入第四层。

第四层:认识秤: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秤,然后教师出示秤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想知道哪种秤的使用方法,随着学生的提出,课件视频介绍每种秤的用法,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习题:知识乐园、知识城堡、开放窗口,分别是第2页和第3页的填一填、称一称。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几中生活中的实物,课下请小朋友们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克、千克

克千克

gkg

《克和千克》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101页、102页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瓶洗衣液,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一)认识克 现在咱们先来认识克:

1.感受1克重的物体

用手掂一掂 口香糖 菊花茶 瓜子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1克有多重呢?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板书:1克(1g)。

每两个同学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1个2分硬币)

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2.估计1克重的物体

(1)记住1克的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学具: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2枚;1元硬币1个;橡皮1块)(2)全班交流并小结:

小朋友各有各的说法,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看看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并掂一掂。

(二)认识感知1千克

课件出示 洗衣液 苹果 像这些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净含量”,它的含义是什么?

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板书)

师:我们知道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实物)

师: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

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袋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三)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用秤称香蕉,这把香蕉有多重?(1千克)

这个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介绍体重秤 磅秤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2. 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3、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4、在圆里填上“>”“<”或“=”。

5、判断对错。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上一篇:关于大学体育兴趣教学论文下一篇:暑假社区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