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

2024-08-10

现代教育思想(共8篇)

现代教育思想 篇1

关于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既有对立之处,又有统一性,我们既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传统的东西,也不能因循守旧,认为今不如昔.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 者:李屹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学校,乌鲁木齐,831401 刊 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RUMQ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2 关键词:传统   现代   教育思想   哲学  

现代教育思想 篇2

一、以身作则, 言传声教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派的作风在教育过程中能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孔子说“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教师自己都没做到端正, 如何让学生端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班主任影响更明显。孔子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 也是实践者, 他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能言教者多交流, 言不能教者以行影响他。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既不错过人才, 也不浪费言语。言在说理, 不言在于示范, 言传身教, 孔子更强调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教师要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知识, 增强自身素质, 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 教育学生要坚持不懈。作为一名好教师, 敢于放下先生的架子。孔子倡导“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公冶长》) 。为人师者, 做到了既敏捷.又勤奋好学, 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事情:所谓“君子博学于文” (《雍山》) 。——这不仅不会降低威信, 而且将大大提高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圣洁地位。

三、爱教爱生, 无隐无私

孔子说“仁者爱人, 智者知人”。就是说仁者要爱护人, 关心人, 把人当人看待。智者要了解人, 识别人。在教育中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 思想动态, 生活细节, 遇到问题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 使学生能把你看成朋友, 看着依靠, 能够向老师袒露心声,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育学生要倾己所有, 做到无隐无私。孔子重视学生特长, 能虚心向学生学习, 这在现代的教育中, 很难做到这一点。正因为孔子能爱人, 能知人, 他与自己的弟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得到共同的发展进步。以众人为师, 以众人为亲, 这是一个合格教师应该有的品质。

四、循循善诱, 讲究教学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 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夷”、不愤不启, 不诽不发”、“举一翻三”“闻一知十”等。颜渊曾赞叹孔子:夫子循循然善于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由此可见, 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 讲究教学方法, 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条件。

现代教育思想 篇3

一、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无限尽的创造,所以,传统文化其必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树立个体正确价值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多阅读思想政治课外材料,并阅读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整合,培养个人优秀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孟思想中,把“仁义”看成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并把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看成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此外,成为“仁义”之人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学习、要修身养性。孔子在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礼让成为仁义之人,而孟子则讲究从内心进行修养,他还说商纣这样的人是因为放弃了修心的缘故而造成的。

2.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强调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地生长和客观存在的。孔子对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充分说明孔子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而对待客观规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经典的语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见孟子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遵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华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要吸收孔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要发展现代思想教育中优秀的材料,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发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本文着重探讨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启示。

1.个体生存目标层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把君子比作是义的化身,把小人说成利。孟子也说:“身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孟思想都把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否认利在个体生存中的巨大作用。从孔孟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义利之间的对立是大义公义和小利、私利之间的对立。在利的获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观点,赞同和支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利益。换句话说,孔孟对于义利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与不当、可与不可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人用什么样的手段生存,而且还教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义利观是符合个体生存的义利观,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把握当、可的尺度。

2.个体发展目标层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仅仅局限在个体长大成人的意义上,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而是说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对“仁”的表述体现了孔孟思想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孔子主要阐述个体“仁”的实现方面,孟子主要表明个体“仁”的内在修养和获得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孔孟思想中“仁”的个体发展目标,树立了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树立了个体发展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懂得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个体享用目标层次,促进个体享用功能的获得

个体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它贯穿在孔孟“仁者爱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其思想的必然体现。个体在经过并完成上两个层次后,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时,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这是一种移情的体验,身心处于超越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能获得满足、幸福的体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上,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达到个体享用的目标层次。

三、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仁义是孔孟思想评价的直接指标。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认识方法:从人的角度出发

教育者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化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才能为下阶段的教育奠定基础。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知道从人的方面探究为什么会出现礼乐崩坏的现象,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种现象是人的不仁造成的,孔子就针对这种情况,汲取三代文明精华,完成了以仁义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创造,把人性归本。孔子思想的形成是孔子智慧的表现。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从人的角度、人的需要出发的,是以人为基础的,然后上升到社会的需求。然而,现代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法,却没有从人的发展方面考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对认知的方法等缺乏分析。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要摒弃以知识为主的做法,应以人的发展为本。

2.实施方法: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应注重灌输知识与方法并重,灌输和对话相结合。孔子把每个学生自身观念的形成寓于知识的掌握中,力图通过知识运用来引导学生成为仁人。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控制的方法是知识和方法共同进行。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进行结合,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来对弟子进行知识教育。他的学而时习之的名言警句,温故而知新等至今还是学校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观點,也就是说当时的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就懂得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即针对个体差异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都是至今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孔子对教育者的教学并没有硬性的灌输,它的灌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思想政治观念对我们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启发:首先,灌输方法作为孔子传授自己知识的方法,有其独到的特点。灌输法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形成、知识启蒙、社会和谐的维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各个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知识和方法是孔子教育思想灌输方法对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灌输要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意识要加强。和基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相比,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教育中更为先进,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别于孔子,主要表现在对道德的教育上。孔子注重内外兼修,而孟子这不同,它注重的是通过自身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有善心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善心保持下去。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两个观点,那就是磨练成才和养气。这对于个人的意志培养,个人孑然正气的精神是非常有用的。

归结起来,孔孟思想内涵中的教育方法特点有下面几点:他们的教育方法注重内化和外化的结合,但是把对教育者的内部感化作为主要手段,而把环境感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等作为辅助手段,也就是说要把内化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把外在因素教育放在辅助的手段上。他们都注重受教育者自身修养的培养,不断地引导受教育者向思想道德的更高境界奋进,以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在现代教学中,要有选择、有吸收地借鉴孔孟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以培养其自身的修养为主,环境感化和言传身教为辅。

现代教育思想复习资料 篇4

1.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A.教育认识

2.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劳动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是C.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3.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D.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 4.B.主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的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励还是自我放纵。

5.A.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6.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1.C.政策型教育思想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

2.科教兴国是指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A.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象3.D.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负重要责任。

4.从外部功能来看,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B.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B.科学态度与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6.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C.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3.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指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性学习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

4.人类困境:人类困境是指我们正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巨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等。这三者互为因果,又都对教育产生着影响。如人口激增不但妨碍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而且使文盲绝对人数有增无减。

1.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象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交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的发展战略。

2.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 简述创新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答:(1)个性化原则;(2)自主性原则;(3)探索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6)实践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

◇.简述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答:(1)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2)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观念形态上,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 普遍性的特征;(3)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上,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及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4)教育思想在其存在的历史向度上,具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及其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答:(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对已有教育的继承,是在已有教育基础上的1.为什么说提倡实践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1)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总之,实践性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2)教育的实践性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得到加强的。随着教育与现代生产、科技、经济等方面建立日益密切的联系,教育在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宏观的结构、布局、体制、机制等等,都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3)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生产、科技、经济的联系得到全面加强,教育的实践性更加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结合实际,谈谈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答: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从时间上看,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在前,而素质教育的提出在后。(2)从内在精神上看,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同一性。(3)终身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共同发展和传播必将更快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论述略)

1.为什么说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1)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人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C.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7.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尔斯认为,所谓C.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8.实践教育思想认为,A.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的客观要求。9.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实践家A.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成人教育会议上以终生教育为题的报告,使终生教育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提倡。

10.人们习惯于以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地名,音译)召开的B.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作为全民教育思想9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1.B.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

2.D.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战略,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A.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4.建立合理的B.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5.科学教育要与D.人文教育相结合,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

6.C.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流派,这种教育自我完善的人。7.A.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代替学生得出现成的结论。8.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C.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B.《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报告书中,国际教育委员会从个人自我实现和民主国家创建的高度强调了终身教育实施的意义,认为终身教育是个人自我成长及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10.早在1948年A.《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各发达国家确实是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的反贫困计划和经济振兴计划来对待的。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7.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知识的A.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

8.D.STS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广为传播。它有三个基本特征,跨学科、基于社会实际和解决问题。9.C.20世纪下半叶,终身教育思想得以形成并在世10.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D.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基本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2.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核是知识,外壳是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3.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

4.STS教育: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

2.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3.维持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又称适应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

4.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以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标志。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相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励还是自我放纵。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教育是立国之本”? 答: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

◇.简述教育思想的功能。答: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功能。

◇.试列举三条教育的“应试”倾向的主要弊端。答:学校教育只重视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整个中小学教育变成大学预备班的教育,只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单纯性分数标准评价学生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评级学校教育质量,导致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

◇.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答:愿意接受新事物、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强、对人的能力较有信心、计划性强、有信任感、平等待人、对新教育方式有兴趣、尊重他人。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答: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第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八,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简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答:(1)信息技术大放异彩;(2)生命科学全面造福人类;(3)新材料与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4)人类活动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层进一步拓展;(5)人类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自然协调发展。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答:(1)教劳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劳教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3)劳教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简述“自我导向学习”。答:自我导向学习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即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而学习者本人要学会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己选择教育资源、安排学习活动甚至自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交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的发展战略。

创新,提高和发展。(2)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时代性和社会功效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样就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使全面发展落到实处。(3)素质教育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通向它的根本途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方向。

◇ 简述终身教育的十大特点。答:(1)教育贯穿人的一生;(2)内容包括智能、情绪、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多方面;(3)将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统一;(4)认为知识在人的发展中是逐渐完善的;(5)顺乎每个人的个性、自主性及各自的要求和兴趣,重视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持续地成长和发展;(6)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人成长的手段;(7)教育应使人的素质在一生成长中充分发挥出来;(8)沟通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教育扩大到学校以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9)除有无可利用的媒体和是否适应个人的能力,别无任何限制;(10)提倡能者为师,由整个社会提供教育机会。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1)政府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2)学校则需要持别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3)教师要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论述略)2.结合实际,并举例说明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认为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正是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以及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选择。(论述略)

2.为什么说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答:(1)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要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人,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2)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应该相互尊重的,但目前需要强调的主要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这种尊重是一种全面的尊重,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以及尊重学生的状态等。(3)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是关键,但同时也不可忽视学校中除师生关系之外的其它人际关系。学校的主体地位是在其所有生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风气。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尊重别人。(论述略)

名词解释补充

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观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

文学科比较集中地概括、提炼和升华了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它们是人文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人文学科中,艺术(主要指美术和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而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则主要通过丰富人们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2)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最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人文精神是可以感受而难以言传的,它要求教育者用心去体会、去挖掘、去展现,这对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人文知识则是具体而明确的,是容易传授和学习的。以历史教学为例,许多教师把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把精力花在记住年代、人物、事件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人生态方面。(3)人文实践活动是人文素养成长的必由之路。人文素养的成长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最终是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所有的人文知识、能力与态度只有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才有意义。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富有人道精神。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于人的因素,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的东西。所以,人文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论述略)

填空题(1~19题)

1、教育规律

2、科技发展

3、全面发展

4、全民教育

5、科学知识与技能

6、人民精神

7、主体性

8、埃慈加·福尔

9、第四次世界妇女会

10、时间型

11、可持续发展

12、人文教育

13、启发性

14、实践能力

15、教师

16、独立性

16、人性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 篇5

研究现状: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古往今来都没有中断过。从研究文献看,大部分将理论联系实践。学者的研究主要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教无类”体现出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众多研究中阐述了“有教无类”在两千多年前的含义及作用。“有教无类”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两千多年前,教育就存在阶级性、垄断性,孔子这一思想很快便打破了这些束缚。当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呼吁人人接受教育,是“有教无类”的继承和发展,然而新的时代存在新的问题。“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这么简单。面对现今社会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我们应当将“有教无类”赋予新的含义,重新理解教育公平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六艺”来体现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研究学者们阐述了“六艺”的内容以及设立每一个部分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论指导于当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当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某些问题而展开的,如今的“应试教育”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味的讲求卷面分数,学生因升学考试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热爱的学科。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以及创造力,阻碍了他们将知识带向生活的道路。如刘秉泰、刘春颖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张湘萍所著《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待阐述》明确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在教育原则及方法上,孔子主张则是多方面的。从搜集资料看,主要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方面来分析的。“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其主要手段的了解个性,针对性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当代教育中,因材施教都是重要的教育原则,教育不是为了按照统一的模版培养人才。它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承认差异的存在性,针对差异性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既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保留学生的天性及差异性。“启发诱导”则是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对知识产生强烈兴趣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目前在很多课堂上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气氛枯燥、死板。“启发诱导”是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方式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感知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也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环境中所担当的角色,把握课堂气愤大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4、孔子在德育与教师修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研究中提到孔子十分注重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做人的先提条件,但目前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宽泛、教条,甚至有少数的老师本身缺少德育教育,这是一个亟待改善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德育的开展环境不止是学校,社会、家庭,处处都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德育教育的范本,这就要求全体公民都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及自身修养,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才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德育引导。孔子要求教师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孔子就是亲自实践的。研究中多次提到孔子的教学经历,他毕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都应谨记“学而不厌”,这与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如出一辙,知识是无边的,学习是无尽的,我们应时刻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目前,存在很多教师打骂学生、教学倦怠等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诲人不倦”应做到拥有耐心、爱心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并且能够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知道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孔子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冯文全、焦彥蕊所著《孔子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一致与冲突》、林忠、林楠的《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都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这部分文章主要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等的一些具体操作,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单方面着手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如应艳兰所著《孔子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王雪峰、高畅所著《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丁华平、王睿、周怡所著《浅析孔子教育学的思想》。有些研究则是利用孔子思想的很小一个点来引发现代教育的思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笔记 篇6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

第一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问题的重要性

1: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该研究领域必须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指导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开展实际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不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专门内容的概括和抽象,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内因、本质和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研究的深化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多数论者持这一观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虽然应重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应将它作为另一门独立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去专门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3: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

①:思教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

②这一特殊矛盾贯穿在思教的全过程及各方面,是思教的存在形式。

③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探索

1: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其特有的一系列范畴、概念为骨架而构成的知识体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有两类,一类未区分层次,只是探讨有那些主要范畴;另一类则认为应区分层次,如思教学的基本范畴、重要、具体范畴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教学范畴包括广义和狭义。从广义而言,是指反应和概括死教学领域各种现象的方面、关系、本质、特性的所有基本概念;从狭义而言,仅仅研究那些反应和概括思教学研究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般从狭义上研究。

2:思教学范畴与思教规律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都是思教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都是人们认识思教的思维形式,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认识思教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结晶,又都是人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深化对思教的认识提供认识工具。但,思教规律对思教本质联系反应的更完整和深刻,而思教学范畴则从某一侧面、某一环节上反应四角的某系本质联系。

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按思教范畴的性质、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①实体:反应思教客观内容、实在基础和各个环节。②属性:反应思教内在本质联系所规定的特点、属性和功能性的。③:反应思教各种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联结关系和综合联系等普遍关系的。

第二,按思教学范畴作用大小不同,分为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据具体范畴。

第三,按在范畴体系中高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思教学的高层、中层次和低层次范畴。

4: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考察纵向关系。研究范畴之间的纵向关系,目的在于从动态上弄清各种范畴运行和发展的历史链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①主从关系。②组合关系。③连锁关系。④互补关系。

考察横向关系,目的在于从静态上弄清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弄清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

(1)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②流动性:我们把思教学范畴的发展性、相对性、辩证性统称为流动性。第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思教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丰富已有的思教学范畴的内容,而且还会提出和增加新的范畴。第二,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思教时间的深度、广度的相对性、有限性的制约,作为主观反映的思维形式的思教学范畴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第三,思教学范畴的辩证转化也反映了它的暂时性、过渡性和渗透性。③抽象性:思教学范畴的形成是在分析思教的矛盾运动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对矛盾运动的性质、属性、特征概括出最简单的规定、压缩性的基本概念。④阶级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首先,表现为规范思教学科的理论知识。其次,是认识和揭示思教的本质和规律。再次,是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②方法功能。首先,它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其次,它体现认识运动中个别和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再次,它激发思维的超越,为学科理论知识宝库增值。③构建功能。首先,它能指导人们构建思教学科的理论体系。其次,它是构建思教学科体系的基本条件。最后,它是思教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作系统研究的仅见徐志远所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一书。徐志远2002年初提出:“思教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他提出,起点范畴是思想和行为,中心范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介范畴是四对即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结果范畴是内化与外化,终点范畴是个人和社会。

1.思教学的起点范畴:思想和行为。第一,思想和行为是思教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思想和行为同思教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规定。第三,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剁成中一切矛盾的萌芽。第四,思想和行为也是思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心范畴,是这个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我们称它为逻辑基项。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确定为逻辑基项,这是由他在思教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第一,作为思教学基本范畴系统的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系统中的整体性范畴。第二,作为思教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基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思教领域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的重要因素,从而体现了基本范畴系统的本质特征。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逻辑中项联结逻辑始项和逻辑终项。处于原则、方针的重要地位。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教本质、体现思教领域特殊矛盾性的基本范畴。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建构

思教范畴体系的建构一是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二是要体现时代性,突出创造性,提炼新范畴。三是要深入揭示思教范畴体系内在的有机联系。四是要大力开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学术争鸣。为了合理、科学、有效地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应当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原则①。------徐志远:《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系统的建构原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实践性原则。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注意下列问题。第一,通过思教实践,使思教学范畴得到检验。一方面,使某些思教学范畴成为过世的或是陈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会使某些思教学范畴的内容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第二,通过思教实践,使思教学范畴得到发展。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其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即对其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全面的认识对象,这是思维的本质所在。而“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包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全面性原则的基本逻辑要求是:第一,从整体出发考察思教学范畴的纵向发展过程,反对那种脱离整体而孤立地考察对象的部分或要素的做法。第二,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考察思教学范畴的横向连理,反对形而上学地割裂成对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

3.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充分认识它同社会环境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开放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时代性。第二,坚持全面性和联系性

4.创新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和建构思教学范畴体系时,必须具有敢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追求独到和最佳的精神,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开拓性的现代思维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思教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教的方法理论研究,思教管理理论研究。思教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研究自身特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包括思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教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教的功能和价值研究,思教的过程和规律研究,思教的对象和接受研究,思教的目的和任务研究,思教的内容及方针、原则研究,思教与社会环境的研究等。思教的形成和发展,这部分研究思教在阶级社会的普遍性和历史发展,研究在马义指导下批判继承、批判借鉴的问题。思教的方法理论,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恰当运用一般方法去创造、总结、掌握、运用思教自身的科学方法。思教的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岁思教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包括思教信息的调查分析、思教的预测、决策、实施和评估的研究,思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领导研究,思教队伍建设研究,思教者的素质及修养的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

既包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又包括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确立思教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对思教学科建设、发展和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思教学科建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认清思教学科与马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思教学科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其二,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大力建设思教新的分支学科。与思教直接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及其分支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参见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①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在思教中运用心理学,重点是研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心理现象与发展变化规律,其直接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保持思想健康,做到由思想自发到思想自觉,更好地开发个人的潜能。②婚恋规范与婚恋道德研究。③事业理想与职业选择研究。④现代人际交往研究。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教的理论基础是马义,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思教学能够得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思教科学化的根本保证。以完整、准确的马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义中国话的最新伟大成果为指导。

1.坚持以整体性的马义科学体系为指导。要理解马义的整体性,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马义,怎样坚持马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即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马义,如何坚持马义。”要全面理解和回答“坚持什么样的马义”,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最根本的要坚持马义的本质规定性。直接体现了马义性质、实质,对坚持马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正确、全面的马义观对马义本质规定性的认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义的根本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这是马义的最根本的理论品质。这四点是马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是保障马义不变质、不变色的根本,是区分真假马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也是揭示马义中国化客观规律的关键躲在。

(2)要坚持马义基本原理。是马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义本质规定性的生动表现。包括:一是马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二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所有制理论。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基本原理。

(3)坚持马义的基本特征。是马义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是马义与其他思想体系根本区别的标志。第一层次是列宁所说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是马义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层次是指开放性、创新性、动态性,这是第一层次特征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如何正确坚持马义:一是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是必须坚持和巩固马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敢回应种种挑战和攻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义。三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马义中国化。

2.坚持以马义中国话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要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当前,我们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当然,也必须用科观来统领思教并推进思教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思教学主要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①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③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④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⑤社会学是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吸收现代西方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有益成分。

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思教学在马义指导下,是中共思教丰富经验的理论升华,不仅具有科学性,反映了思教的客观规律,而且具有价值性,在它指导下的思教实践,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它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高度一致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三)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综合性:第一,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第二,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第三,思教具有全程性。第四,思教具有全员性。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

思教发展的历史,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教建设实践、思教学科化的发展历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

思教概念是其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实现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行,思教概念将在既定的阐释之上,沿着内涵和外延而不断发展,从而经历了从历史到当下、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2.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阐释

思教概念的理解,是在对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近概念的比较研究中逐渐澄明。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它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阻止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教的概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思教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2)思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思教以教育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重新审视交往实践在思教中的基础作用,真正实现思教在交往实践中生成“人”的价值关怀,以回应对思教“人学空场”的误读。

(2)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其发展,首要的是用要与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教活动的方式回归教育并只想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尤其是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发展与思教活动相结合,如生活世界教育、建构主义教育、体现思教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观照的维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等积极内容和德治、教化、修身为本、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精神遗产,并在思教活动中不断予以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质。

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3.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从马到列宁的社会主义灌输论和政治教育,全面开展理论建设和政治教育工作再到斯大林在联公布17大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

4.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期

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思教,尤其是把思教渗透到工农运动中。秋收起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教主要是对军队的思教,同时也包括对最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①,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②,从而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了第一位。这是我军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我党我军思教形成的重要标志。

(3)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期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4)思想政治教育成熟期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思教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要政治优势”江泽民用“四个如何认识”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①---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9-1339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思教的学科化,既是思教体系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教学科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分支学科发展---综合深入发展”的三个阶段。

1.学科主体确立阶段(1978-1995)

这一阶段主要探索学科主要理论框架与学科的基本理论,确立并建设学科理论体系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这一阶段经历了全面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思教学科在这一阶段中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

全面探索时期(1978-1984)思教工作者就如何建立思教学科、实现思教科学化这一重大课题开展了开拓性的探索,为现代思教学科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系统建设阶段(1984-1995),首先,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教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其次,思教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

2.分支学科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这一阶段,思教学科的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上得以延伸,形成了理论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教管理学、思教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3.学科综合深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思教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并应用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思教基础理论建设,形成颇具特色的思教研究领域,这种综合性、交叉性研究使思教学科建设始终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从而显示出学科的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视阈

思教发展的本质是思教现代化的问题,其动力来源于思教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对思教发展的本质、动力和特征的回答,旨在展示思教发展的应然性和合理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空境遇

思教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它呈现出全球化、现代性、科学技术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图景。江泽民“四个认识”对其进行了精辟的勾勒: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1.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由于经济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它的改变必然影响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因此,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而形成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全球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在经济领域的扩张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话语权的争夺。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使思教面临多重挑战,促使思教予以回应。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选择、吸收“他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向“他文化”输出自身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不均衡激化了文化冲突。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教发展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具有健全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思教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模式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活动主题和利益本位的经济体制,个体总是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

同时,对外开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将呈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尖锐对立:“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事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这就要求思教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思教要培育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思教应发挥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协调和主导功能,既要充分尊重个体价值取向多样性,又要用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引导和建设,维护社会主义一是形态的主导权,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思教发展

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世界“解蔽”塑造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智能力,它不仅培育了人的主体性,而且充分开发了人的自由自觉特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标准化、集权化、理性化等基本原则缺乏人文关怀的维度,它容易因科技至上而失去人的意义和精神观照,引发人类的道德危机和意义缺失。

这就要求思教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自我建设,建构思教运行并得以介入到新的社会群体的平台。另一方面,思教应积极介入到新空间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包含两个向度: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思教发展的实质是实现思教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循时空依次递进的全球化的历史变革过程,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逐渐从经济、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推进,并聚焦于文化精神,呈现为一种思想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这种现代化呈现为主体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即人的现代化。英格尔斯在关于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有8项是与人有关的。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①A.英克尔斯著,殷陆君翻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

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核心是蕴涵价值意识、生活方式等的文化领域的现代特质,它表征着人类普遍精神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教的发展,是以现代思教为指向,以传统思教为参照,在思教观念、体制、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

其一,思教理念的现代化。思教理念表征着思教的自我认识和态度,它渗透在思教的价值、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环节中。思教理念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和多样化的观念上。

其二,思教内容的现代化。其三,思教体制的现代化。其蕴涵这思教运行领域、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发展。起死,思教方法的现代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

内涵发展,指思教在特定的时空境遇下,其本质、结构、特性等的发展。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高。内涵发展是思教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使思教呈现为内源发展。

其次,思教的发展,需要外延发展为其提供空间和条件。是在领域上的拓展。内涵发展为外提供前提和基础,外为内涵发展提供舞台和条件。

2.渐进和飞跃相结合的发展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

思教的发展,不仅基于特定的时空境遇和思教内在的矛盾运动,而且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教实践和西方思教的批判继承和借鉴中汲取发展的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

1.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保证同一群体文化特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文化底蕴

现代文化通过主体创造实现文化有旧形态向新形态转变,从而超越传统文化和落后文化。现代文化的生成不仅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和超越落后文化,更重要的是创造先进的文化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

中国共产党思教的历史事件和现实实践,对思教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理论创新,这些实践和理论积淀对思教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教的“三贴近”原则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教的着力点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1.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需要更加重视思教

2.借鉴西方国家相关学科的只是,丰富我国思教体系

3.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用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

在思教发展的自身内涵的拓展基础上,它需要以相关的社会理论为依托,以从中汲取发展的理论养分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建构了思教发展的理论之维。

(一)理论动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正是这一理论围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阐述,规定了思教发展的性质、方向和目标,成为思教发展的理论动力支撑。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人的发展的内容规定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目标和途径。思教做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发展不仅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体现其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而起理应有传统思教对人的漠视转向“以人为本”。把思教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人的发展的实践转换

在中特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中,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发展构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相互推进的历史进程,他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思教发展直接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为支撑的和谐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观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建设和谐的精神家园。

(二)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的视角审视思教的发展,旨在摒弃对思教实践的单一主体的自我中心范式,而走向“主------客-------主”的交往实践,从而在交往实践中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一,交往实践活动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思教正是交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交往实践使主体之间形成角色共同体,在理解、解释和参与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主体之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使作为意义的文化要素得以传播和理解,而且通过解释生成新的意义。

其二,人在交往实践中生成自由的人,这与思教的终极指向相一致。

(三)理论拓展:人才资源开发理论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维,它旨在通过人才的个体开发和社会开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1.人力资源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

思教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与人才资源开发密切相联。一方面,人才资源开发的目标与思教的目标相一致,它们都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与思教的相互支撑,共同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在于:思教通过个体的思想素质塑造及其对其他素质的导向,表现出强大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而思教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理应对人力资源开发、对个体素质的优化及需求予以回应。

首先,改变中国深层文化结构,为培养和炫白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其次,增强思教的创造性,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种人才。

再次,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进行人的内在潜能的深度开发。

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重视角

本章以思教的领域、功能和形态发展为重点,构建思教发展的多重视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发展

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扩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思教的领域发展,既基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也基于现代社会和学科领域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并举的发展趋势。思教的分化,就是思教向未知领域、宏观、微观领域的扩展深入,开辟新的教育领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思教的综合,就是思教向业务、网络、环境领域的渗透,与业务工作、环境建设、网络建设整合,克服思教“两张皮”现象,形成综合教育格局和综合性学科分支。思教的分化与整合发展趋势总是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的,分化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化,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形成思教立体发展态势。

1.思教向宏观领域的发展

一是国内层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政治方向,作为思教的主题,思教要同业务活动、经济活动、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渗透性而深深根植于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二是国际层面,指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

2.思教向未来领域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教本身的科学预测与决策。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教的科学预测与决策问题,是教育由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标志,是争取主动并取得成效的前提。其二,保证和促进单位及个人面向未来的顺利发展。

3.思教向微观领域的发展

思教的微观领域,是指思教主体的内心世界。微观领域涉思教活动主题的知、情、意、信、行。我国思教实践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对人的内心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思教向微观领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思教心理研究。(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旨在展示受教育者认同社会主导思想并进行思想行为转化的活动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发展

思教的“生活世界”,是指与思教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思教进入“生活世界”,展示了思教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思教特性和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就特性而言,一方面,思教运行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旨在实现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另一方面,思教只有推向社会生活领域,才能打破思教的狭隘视界,不仅让社会各个群体都参与到死角中,而且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全员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

思教的领域发展,必然带来思教的功能发展。思教的功能发展,是由思教的结构发展决定的,是思教的内涵发展。

1.由复制功能向超越功能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教的生命线作用、先导性作用,应当合理地被理解和作为超越功能进行发展和发挥。

2.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

首先,思教的政治功能不会丧失,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发展

其次,发展思教的经济功能,发挥思教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思教的经济功能,是由思教的工作对象、作用对象和工作目的所决定的。

再次,从思教的作用对象来看,其作用对象是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作用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发展。

3.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

在全球化、现代化、个体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中,思教仅仅执行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的传递功能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它需要有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发挥思教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功能。

首先,发展思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功能。

其次,发展思教文化创新功能。其一,思教进行“文化选择”。其二,思教通过建设社会宏观环境而实现“文化创造”。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发展

思教的形态发展,是指思教的运行方式和整体特征的转换,主要呈现为传统思教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教的转换。这三种思教的新形态既是基于特定的时空境遇和人的发展的诉求的回应,又是思教发展本质的具体表征。

1.主导性思教

其是针对单一性思教而言,是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强调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教形态。

其一,主导性思教发展的基点。其二,主导性思教发展的内涵。主导性思教形态呈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一是思教在社会运行中所呈现出的主导性,二是思教各个要素所呈现出的主导性。

2.交往式思教

3.网络式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思教,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我们不能之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去认识它,而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索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社会和人需要思教,对此,从古至今都在不断进行探索。

1.原始社会的生活式德育

原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在与自然交换和人与人的交换过程中,伴随着意识、情感、规则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人所特有的德性萌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称之为“生活式的德育”。尽管这种生活式德育极其原始,但它已经历史性地“承担着社会生产性和生活性”,“维护社会公共生产和生活”,传递和驯化人的德性职能。①-----参见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2.我国古代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我国古代先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对人性只能做出主观的猜测或某种预设,而且观点迥异,但他们都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这就是人要向善,人要讲德,从本源上确认了人对善与德的需要;都从不同角度为道德教育做了论证,从根本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对社会和人的价值。

3.西方古代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柏拉图以善德和理性为标志的理想国,建立途径有两个:一是教育二是理想国要由理性和善德最高者来治理。柏拉图从治国和个体层面论震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柏拉图根据他设定的人性前提,提出了道德可教、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理论。其“性善论”假定,认为人都有舍恶趋善的本性,人不是天性为恶。但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行善和讲德,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善恶的能力;人能知善,一定行善,人能知恶,必能避恶,行恶者不是恶性使然,而是无知。

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名著中,系统研究了道德教育的起源和本质,其论证也从人性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4.资产阶级学者关于道德教育本源性探索

英国哲学家培根,是实验科学的始祖,经验论的奠基人。他至少表述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人们既要尊重和利用科学,也要追求人道和美德,这是每个人不可替代的两个方面,二是社会既要以科学方式推进繁荣发展,也要以社会方式进行调解和美德教育,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两种方式。培根对美德、道德教育所做的理想描述,超越了以往思想家仅仅从人性的唯心预设出发来论述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局限,第一次把,美德和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与科学发展相一致的道德与道德教育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中,论证了人的自由本性,并为人的道德立法。

深受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影响的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了权威主义教育理论。他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即德育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

杜威是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其引述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起源、发展作了论证。其认为,道德需要与发展的根源是人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的积极构造,是人在合作中不断解决道德问题的探索过程。杜威把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一致起来,肯定实际生活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冲破了传统道德教育脱离实际、滞后于实际的惯性,使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这是道德教育思想的进步。但是,杜威把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等同起来,似乎有些简单化。总之,杜威为道德教育摆脱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传统模式,进入现代发展轨道,开辟了途径。但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在西方社会背景下,既受西方个人主义主导价值观影响,也受他的实用主义论理学的制约,他强调个人的道德经验、价值选择和主体地位,否定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必定走向个人主义道德和相对主义道德;他衡量“价值的存在是依赖情景的”思想,是他“有用即真理”的伦理思想在道德上的贯彻,也必定使道德教育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潭。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1.从人与社会实践性本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或劳动,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特点。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既要坚持“物的尺度”,即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又要坚持“人的尺度”,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满足人的需要。马义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了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教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

2.从人的社会性本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马义认为,实践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及其处理、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历史性活动。因而,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人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精神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3.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4.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

上述三点的说明:第一,人的实践活动是由目的和受一定思想支配的,人由客观存在引发出出主观思想,又由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行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第二,人的自觉能动性,决定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只有通过确立目标、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发展。所以,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地通过人的主观和客观、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互动来创造历史的,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思教的规律是思教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教规律所解释和反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认识和把握思教本质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

由于思教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既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矛盾运动,也有只在思想政治教育某一类型、某一环节存在的矛盾运动。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探讨

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

首先,关于基本规律的研究思路问题。

应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把它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中去,并结合学科建设和实际工作,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运用。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界定,有不同的视角。

再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原则、功能等具体内容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客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性,普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性。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目标、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

思教的基本规律,也叫思教的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它是在一切思教中普遍存在的、贯穿于思教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教的基本规律,是思教诸多因素和复杂关系中基本关系的反映。

在思教活动中,基本关系的表现首先是受教育者的实际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实际,这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进行的教育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并付诸实践,这是思教的落脚点。从出发点到落脚点,是受教育者已有思想品德水平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矛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各项工作同样构成两个基本关系,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即思教要服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二是思教必须超越社会的客观条件,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思教是在既“受制约”又“起作用”,既“服从”又“服务”的矛盾关系中进行的。由这一关系所决定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实现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因为任何思想的作用,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都只能靠人来实现。所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动。

思教的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发挥作用的条件也不同。

(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了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一种必然性根据,即分析、研究各种思想意识、思想过程的产生、发展、变化,只能在社会存在中去寻找根源;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思维活动也必须以“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为基础。

2.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能动反映论之所以是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是因为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客观的、能动的、社会的历史活动,是人们能动地认识、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义的灌输论,是由列宁提出来的教育理论。列宁根据人的能动特性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提出了“人的一是不仅反应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命题。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反映、改造和创造客观社会的理论。我们不能把灌输理论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它实际上揭示了科学思想体系,正确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可能自发产生,这就是科学思想、正确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

能动性和灌输理论虽各有侧重,但在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上是统一的,它们既揭示了实践起决定作用的规律,又揭示了理论、思想的相对独立性与反作用规律。

(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

这一基本规律,是由思教的上层建筑性质所决定,是思教在社会中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

其指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

第一,思教受社会政治制约。思教要根据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目标的要求,确立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并把政治教育置于主导地位。

第二,思教受社会经济制约。其对思教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思教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既以观念形态反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等过程,又以观念形态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文化环境、文化条件,也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的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首先,思教要为巩固社会政治制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这是思教发挥政治主导作用的集中表现。其次,思教通过广泛持久的民主法治教育和方针政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再次,思教通过为国家培养接班人,推进政权的延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业务发展服务。思想政治保证,一是保证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创造良好的思教环境,保证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三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思教通过向社会传播精神文化,分配政治资源,生产精神产品,担负着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或主导意识形态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批判、抵制有害文化,借鉴、吸收有益文化的职责。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教功能,是思教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认识思教功能,有利于更全面深刻地把握其内在本质。

(一)导向功能

1.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思教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新年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理想信念具有指向性、确信性、稳定性的特点。

2.奋斗目标导向

3.行为规范导向

所谓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

(二)保证功能

其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思教的保证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政治共识性。其二是思想一致性。其三是行动统一性。

(三)育人功能

(四)开发功能

通过思教,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

首先,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发挥人的特长与优势,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基础。其次,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点。再次,培养创造精神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反应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一)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毛泽东说过,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人愈是能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规定自己的目的,就愈能利用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他的主观能动性也越大。另外,我们还应当看到,思教只有立足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有效实现有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飞跃,取得实际成果。

(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既是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规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既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也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影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结果,具有较强的显示性。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不容易很快在实际的工作中显现出来。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改造客观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要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必须使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的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们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的状态。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客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道德与政治、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映了人的能动性特点和人的发展要求。

当然,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并不是人的发展取向与各种素质的平均性,即发展取向的无侧重性。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的冲击,也是经济主导价值观单一化而导致的对其他社会价值观的替代性现象。

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与现代价值,为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第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一再强调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全面发展,并把提高人的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高度统一起来。

第三,江泽民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二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和思想生活发展的统一。

江泽民还从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深刻体现这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使人真正成为自然和历史的主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和基础。二是需要进行制度改革。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求构成社会“活的有机体”各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综合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还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社会理想,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它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理想和信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理想的实现依靠信念的力量,新年的坚定基于理想的选择,二者同属于精神范畴。是否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是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否胜利并继续推向前进的核心为题,是培养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尺度。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具备爱国情怀、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行动之中。一是关注祖国的政治命运、发展方向,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二是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具有为国、为民分忧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这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三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爱国主义发展的思想纽带,也是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

一是社会心理升华为爱国信念。二是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动。

(三)道德教育是基础

(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引导人们面向生活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是引导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三是培养科学精神,为形成合理地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效用,就必须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回答下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为何是相关的以及是怎样相关的?什么是思教的价值?思教的价值形态如何?怎样才能实现其价值?

一、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要回答什么是思教价值的问题,必须准确把握“价值”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规定性。

(一)价值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概念的,并由此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性地改造客体的历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源自客体,决定于主体,形成、发展和实现于人类历史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价值是客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范畴。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

所谓思教的价值,是人与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接近、相适合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呵护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思教的主体是谁,其核心在于把握住“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说,这里的主体有两个: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或处于一定思教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所讲的客体,是指主题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直接联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按需要对象的内容可分为物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条件)和精神的(思教内容需要)二是按需要的性质可分为社会的(人民对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个人的(人们对教育者人格的需要);三是按需要的来源可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主观世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

思教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教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思教价值有其普遍的客观基础和复杂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一切具有价值特征的人和事物,总是以一定形式的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来。从最终意义上来说,思教价值客体是构成思教关系的客观基础,思教价值主体是思教关系的直接承担者。

通过分析,我们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作几点具体的归纳:

第一,思教价值的合目的性。

第二,思教价值的合规律性

思教价值的实现,一是基于对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基于对思教客观规律本身的认识,三是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规律的认识,四是基于对满足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运动规律的认识。思教本身的规律和它对人和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就构成了评论思教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即和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第三,思教价值的合必然性

思教的和必然性是指思教唯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实现其本体教育价值和工具理性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实现是必然的,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做出质的规定。思教价值的合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明确的导向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巨大的动力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主体具有合理地整合协调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

思教价值作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和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形态,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从客体的角度区分价值的类型,从一个侧面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

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分为不同的形态结构。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思教的理想价值,是思教的根本目标逐步实现所呈现出的一种对任何社会发展的积极效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讲,现实价值是理想价值的基础,理想价值是现实价值的积累,反过来又吸引和激励现实价值。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中包含有现实价值的因素,而思教的现实价值是实现其理想价值的必由之路。

2.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这是按性质作用来划分的。思教活动产生正面价值的前提条件是目的性明确。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按效果显现分,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思教的直接价值表现为满足价值主体----人的精神需要,促使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体现为一种精神价值。

思教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关系。直接价值孕育着间接价值,是间接价值的基础。间接价值又是直接价值的综合反映和集中表现。

4.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思教的相对价值,一是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长远价值而言;二是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价值大小的比较而言。它具有受制约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思教的绝对价值是指思教最终通过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呈现出的终极价值。它具有无条件性和不可变性的特点。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对价值是绝对价值的基础,没有相对价值,也无所谓绝对价值,绝对价值实现于无数的、历史的相对价值的积累之中。一句话,思教的价值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是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5.思教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按价值主体分,可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的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等几个方面。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所谓思教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教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思教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思教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变革生产关系。最后,思教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第二,思教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给个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作用的巩固和发展。最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首先,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其次,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道德环境。最后,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社会心理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它的内容涵盖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一句话,它起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第一,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第二,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第三,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包括肯定性选择和否定性选择。其文化选择功能是一个目的系统,一定的社会观念、思想、知识、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致,则以积极地态度加以吸取、整编,纳入其教育的体系。反之。

第二,思教的文化传播、变异功能。思教的文化变异性功能,即是思教具有改变社会文化内容与结构,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思教在文化深层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第三,思教的文化渗透、创造功能。思教应发挥自己的文化渗透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亚文化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使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成为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载体,进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能否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才,为建设创造型国家服务,这是衡量新时期思教的一个根本指标。

4、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态环境教育,是指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态价值渗透到思教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从而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人来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为调控生态平衡,达到协调而采取积极的对策。

第一,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

第二,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

5.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一,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二,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

第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思教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主要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实现思教的价值是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或曰逻辑发展和归宿,它既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次价值活动的起点。那么,思教价值实现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其价值?其价值实现有哪些规律可循?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有“潜”到“显”其是指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由“潜”到“显”

从客体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思教价值的实现,亦即思教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只有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的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增强它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这样,思教的价值才能有“潜”到“显”,才能获得完备的形态,反之,如果思教没有接受主体,即使它本身确实具有某种价值,那也是一种潜价值,而不能说是现实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客体主体化

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主体化,从客体来说,就是有现实的价值客体到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价值即对主题的效应的过程----从内在价值到价值的转化;从主体来说,则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受到客体的一定作用和影响。我们以思教价值的实现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客体主体化是价值实现的实质?思教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题的意识和动机,再有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因而客体主体化就是价值的实现,是价值实现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只有从主体的需要的现实性和客体满足主体的可能性两方面的联系中去探讨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才切合本文的旨意。

思教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1.灌输途径

所谓“从外面灌输”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和掌握的先进意识,二是指导工人从政治角度去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性质,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的过程,就是用马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灌输的实质是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灌输的方法主要是阻止理论学习,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2.接受途径

思教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教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教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联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当前,思教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大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途径关注不够。运用接受途径应把握如下方面:

一是认清主体思想与客体思想的双向互动作用。

二是要把握接受主体的需要与驱动之间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规律

生命线论断是我们揭示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具体规律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教价值的实现规律,就是思教价值实现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规律“客观性”的三层含义:一是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二是指它的作用是客观的,它既然存在,就必然会发挥作用。三是指它发生作用的范围与程度也是客观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扩大或缩小,增强或削弱。

思教价值的实现规律是一个有多角度、多侧面的规律体系,它有诸多要素组成。下面就来重点探讨如下几种具体规律:

1.神形统一律

思教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所传播的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却指导人们的一切活动,成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灵魂,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即“神”。它包含指引方向、提供动力、给与保证等三层意思。那么“形”则指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它们是有形的,是思教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方向上的统一。政治导向。

第二,思教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动力问题上的统一。------其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相对地比较突出起来,处理的不好,对个人而言,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对一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就可能人心离散,有事会使矛盾激化,导致政局不稳,弄出乱子。其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关键在于人。其三,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革而改革的,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改革就会出现阻力。第四,不论从事什么性质工作的人,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有富裕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三,思教与经济工作同其他一切工作在保证问题上的统一。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所要求的。在现代化建设中,思教保证这党的路线和国家的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着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胜利实现。

2.真善美统一律

所谓“真”,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真的本质在于和规律性,也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体和客体在观念形态上达到统一。“善”它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关系。善的本质在于和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的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和和谐。”①---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真善美的统一,标志着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的全面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张岱年认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价值,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价值是真善美,“真为认识的价值,善为行为的价值,美为艺术的价值。”②------张岱年:《价值论的层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对于思教价值的实现来说,真善美统一律就是指思教应该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规律。

3.虚实转化律

思教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即精神世界的问题,属于“虚”的方面,是精神性的东西。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们可以直接表现为行动和效果,属于“实”的方面,是物质性的东西。所谓虚实转化律,是指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规律。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

现代思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实现对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满足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含义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

思教的主导性,从根本上说,是指思教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作用。

从内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9页。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其本质表现也就是对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思想教育的主导性、品德教育的主导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教育的主导。培养和树立坚定地政治方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从广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属文化教育范畴,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而是一种专门的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也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问题。思教及其主导性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社会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经济基础。

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导性,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依赖于社会存在,主要是依赖于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它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91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阶级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①----《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一般来说,其利益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相一致的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与客观性、科学性相容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

坚持思教的主导性,来自于一定阶级的人们对其本质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及自觉运用。思教主导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规范功能、评价功能、控制功能。

思教主导性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活动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规则。

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思教主导性的规范功能,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评价功能。

作为一个特定的阶级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这里就有一个评价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各个阶级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需要出发,选择和推行自己的规范准则,影响以至支配社会生活。坚持思教主导性的评价功能,有利于促进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地选择和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一是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控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事物的样式、模式的多样性,二是指事物的种类的多样性。多元性是指多种具有特殊性质的事物同时存在的情形。我们这里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多样性,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内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如下的情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思教主体的多样性,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个人教育主体、集团教育主体和社会教育主体。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思教目标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进行教育的层次上。如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广泛性和先进性向结合。共同理想: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就其方法来说,按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有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和各种具体的教育艺术、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等。

5.思想政治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思教考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是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以事实为依据,实行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考评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程度为主要标准,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的高低。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辩证

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主导性和多样性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思教的主导性,所体现的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绝对性,所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普遍本质。思教的多样性,所体现的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思教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相对性,所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主导性不能离开多样性而存在,主导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列宁所说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

第二,多样性也不能离开主导性而存在,多样性又总是和主导性向联系而存在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一,主导性决定多样性。第二,多样性能动的反作用于主导性。

3.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价值定位及其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价值定位

价值范畴是一个主体性范畴,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是主体对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是适应与满足所表现出的效益、效用和意义。在这里,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现实构造因素,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实践是价值的实际确定者。

思教的价值,就是思教的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主题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即教育内容对于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与适应所表现出来的效益、效用和意义。

(二)对个体价值选择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理论,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价值的基本依据。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

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集中体现在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和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第一,对个体政治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诸方面。

第二,对个体信仰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信仰价值,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方面。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即科学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塑造共产主义信任的基本原则。

第三,对个体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个体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利害等方面,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关系到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

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集中体现在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方面。

第一,对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的的主导

从根本上说,政治价值的内容,包括政治实体(国家机关、军队、法庭、政党、群众团体等)、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政治观念的价值。但是,如果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价值是:政治法律思想的价值、政治制度的价值、政治工作的价值。政治法律思想的价值取向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表达政治主体的意志;指导政治行为;维护政治关系;制约政治发展。

第二,对社会经济价值取向的主导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价值取向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价值目标的选择上。

第三,对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我们这里所讲的文化指的是后者,即与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关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观念形态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影响和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

(三)满足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化特征表述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社会多样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参见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基础。第二,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前提。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机制是社会多样化产生的内在机制。第四,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归根结底是由经济主体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力量所推动的。

1.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实现层次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2.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内容问题上实现多样性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3.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才能在教育方式问题上实现多样化发展和系统性整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产生于14世纪至16世纪的西方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根据的。抽象人性论的根本特点是脱离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来讨论普遍的人性,而这种普遍人性其实是以资产者为模特儿描绘出来的,只不过被解释为一切人共有的人性而已。中国封建的民本思想对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种民本思想的前提还是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以马克思主义命题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是以确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地位为前提的。在现代思教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

(二)坚持主渠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坚持主渠道教育,要立足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导学生从中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条原理都是整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只有放在整个体系中,放在与其他原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只是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的论证过程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学习马义,并不是要求把我们的头脑变成塞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仓库,而是要获取一个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坚持主渠道教育的根本。

2.坚持主渠道教育,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继承、坚持和创新、发展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主渠道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

4.坚持主渠道教育,要正确处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坚持主旋律教育,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必须坚持主旋律教育,充分发挥思教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多样化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内在统一的。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

思教结构决定这思教功能,决定着思教整体效应的形成和发挥。研究思教,不仅需要研究思教的各个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研究思教的系统整体,分析思教结构,以便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思教系统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构分析的重点也不同。从思教的基本构成来看,思教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要素的系统,需要分析和研究思教诸要素的基本关系及其结构;此外,还有目标和内容,都分别形成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思教的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基本结构对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分析思教的系统结构,不仅要分析思教的基本结构,而且要分析思教的目标结构与内容结构,并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

思教结构分析的基点,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即结合方式,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基本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教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教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思教主体具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思教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教个体,另一类主体是思教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正式----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思教客体的客体性表现为思教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包括个体与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固定群体与流动群体。

3.思想政治教育介体

思教介体是指思教主体与思教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教主体作用于思教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教介体的根本特点是中介性---表现为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

思教介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是物质介体与精神介体,这是从思教介体的属性来看的。二是直接介体与间接介体,这是从思教介体发挥作用的程度来看的。三是传统介体与现代介体。这是从介体的历史发展来看的。

4.思想政治教育环体

思教环体即思教的环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思教环体的根本特点是条件性。思教环境是思教得以进行的根本条件。条件性表现为----具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思教环体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是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环境主要指人们直接生活和工作于其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直接影响作用的单位和局部环境。二是软环境与硬环境。三是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研究虚拟环境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四是积极环境与消极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不仅要了解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而且要进一步分析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把握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教诸要素相互关系中,思教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其对思教诸要素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教主体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认识思教客体的状况及特点,确定思教的方向与目的;选择思教的内容与方法,发挥思教的中介作用;加强对思教环境的开发利用,坚持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程。

在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客体具有主动作用。思教客体的主动作用表现在:思教客体的实际状况制约和决定着思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教客体主动参与思教的程度决定着思教运行的机制、方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思教的实施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的介体具有纽带作用。思教介体是思教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结的纽带。思教介体的纽带作用表现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在思教主体、客体、环体之间承担和履行这传播、反馈、调节思教信息的职能。没有介体,思教就无法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思教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教环体起着条件作用。其作为思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体的教育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择和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思教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教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着思教的根本目的和性质,决定着思教诸要素其他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分析思教结构关系,着重要分析思教主、客体关系。

主要从以下把握其关系:第一,民主平等的关系。第二,双向互动的关系。第三,主导和主动地关系。第四,互相转化的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分析,不仅要分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分析思教诸要素相互结合的方式,即结构方式。

纵观思教的发展,思教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主体中心模式

主体中心模式是以主体为中心来构建思教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思教主体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客体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主体中心模式在思教历史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爱尔维修认为:“教育者通过控制学生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必须的教育,可以吧学生培养成他所希望的样子。”①洛克指出:“父母和教师都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决定者。”②-----一、(英)博伊德等著:《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页。二、(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主体中心模式的集中表现就是“三个中心”,即在道德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主体中心模式看到了主体在思教诸要素中的主导地位,但它把主体的决定作用绝对化了,并否定了客体的主动作用,把客体看做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容易形成主体单方面作用客体的单向教育模式。

第二,客体中心模式

客体中心模式强调客体的德育中心地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经验。

第三,多元主题模式

好的行为是一个有好的本性倾向的人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②---(美)S.E.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③----《欧文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页。

第四,等级结构模式。等级结构模式是在主、客体关系上严格的等级为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

第五,双向互动模式。其是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特别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教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起主动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

思教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标系统,具有内在的结构。思教目标及其结构既是思教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又对思教内容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制定和确立一定的思教目标的根本依据。思教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客观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增强社会性,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的社会本质,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结构

思教目标的基本层次是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思教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目标形成了一定关系及其结构,即目标层次结构。

1.个体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目标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结构基础之上,是人的思想品德结构状况及其发展完善需要的反映。

思想品德结构;

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方式。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有心理、观念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以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的三位立体结构。其中,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观念是思想品德的内核。思想观念是在人的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尤其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思想观念既是心理活动的升华,又是行为活动的指南,是联结心理与行为的纽带。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

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它包含这不同层次的个体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有:

思想素质目标

政治素质目标

道德素质目标

心理素质目标

在上述思教个体目标中,思想素质目标是前提,对其他个体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政治素质目标是核心,对其他目标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道德素质目标是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要实现的目标;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是对每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2.社会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

经济目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目标就是要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目标: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文化目标: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在思教的社会目标中,政治目标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目标决定着文化目标的内容和性质。经济目标是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的基础。文化目标受到经济、政治目标的制约。

3.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思教社会目标是思教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根本性的目标,是比个体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它对个起着主导、支配作用。首先,其决定着思教个体目标的形成。个是社目标的具体化。其次,社会目标决定着个的性质。再次,社会目标决定这个的实现。

思教个体目标是思教中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具体型的目标。个是社的基础。首先,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社是个的升华。其次,个体目标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结构

思教目标从空间上看,具有多维性与层次性。从时间上看,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教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及其联结方式,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结构。

1.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长远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长远需要,贯穿于思教的全过程。指明了思教长期奋斗的方向和前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战略目标。

中期目标具有阶段性、局部性和过渡性,是思教的战役目标

近期目标反映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教当前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是思教的战术目标。

2.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

近是中远的基础,中期目标是联结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桥梁与纽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思教远期目标是近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的指南。

思教战略目标决定这战役目标与战术目标,思教战役目标与战术目标服从、服务于思教的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依次渐进的发展结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

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诸内容构成了思教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

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

实际上,在思教内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教的重点有所不同,思教内容体系的结构方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第一种:政治主导型

第二种:思想主导型

第三种:道德主导型

第四种:心理主导型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按照诸教育内容在相互关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来建构其合理结构,并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施教的基础上,选择实施教育的重点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加以优化: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

必须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教的核心内容----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体现思教的本质,突出思教的主题,提高思教的层次,带动和促进其他各项思教内容的实施。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优化思教内容结构,不仅要突出核心内容,而且要完善内容体系。前者是为了体现思教的根本性质与功能,后者是为了提高思教的整体效应。

完善思教内容体系,就要拓宽思教的领域。首先,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大内容子系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涵盖思教的全部内容领域。其次,完善思教内容每一子系统的体系,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在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新内容。从思教的内容来看,加强创新精神、国际意识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能够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着力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自律与他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关系,努力形成把国建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同时,要尤其注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满足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崇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其“传统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他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①---曹孚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②---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关系

现代思教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这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是现代思教的重要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思教的主体性是由思教者的主体性、受教者的主体性和思教活动的主体性有机构成的复杂整体。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在对象性关系和活动中取得和确证的。要分析和把握思教的主体性,必须考虑思教者所处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进行的对象性活动。

第一,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

思教者要主动研究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全面把握受教育者在个性特征、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的差异。

第二,科学运用教育介体。

科学运用教育介体,也是提高思教实效性的关键,其具体要求是:

其一,分解教育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第二,丰富和发展教育内容。

其三,选择创新教育方法。

其四,主动适应、选择、改造教育环境。

其五,自我改造、自我提升。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作为思教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受教育者自觉认同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调节行为,并在实践中完善自身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规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一,与教育者的平等互动。

在思教中,互动与单向灌输相对应。

其二,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

其三,自教自律。

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

活动的主体性是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合。

其二,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性的根本表现。

思教活动的目的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思教的决定性影响和制约作用,也体现了思教对社会的适应和反作用,它既是思教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思教活动的归宿。

其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层次

1.独立自主性

思教独立自主性的基本内涵是:其一,合规律性。思教的独立自主性根源于自身的特殊规律性。思教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存在,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其他领域相比,有特殊的对象,即人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即促进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即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考虑个人的发展要求,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其二,合目的性。

其三,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能动性。

2.积极主动性

思教的积极主动性是指思教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功能,拓展领域,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并积极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其一,与时俱进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思教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以自身的变革和现代化发展为保障的。

思教的发展和现代化,要大胆借鉴国外关于思教的新理论,特别是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和“公正团体”理论,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S.西蒙的价值澄清理论,麦克菲尔的体谅或生活指导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出现反映了西方关于思教发展的新趋势----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其二,拓展功能。

其三,培养和增强人的主体性。

其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开拓创新性

思教的开拓创新是指思教随着当代时间的发展,解放思想,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思教的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独立自主性是前提,积极主动性是关键,开拓创新性是最高层次。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

教育模式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它力图从知识形态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中介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它以独特的形式既区别于理论知识,也不同于实践知识。借助教育模式这一中介,使教育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可能,没有教育模式的研究,理论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

思教主体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无疑对实施主体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思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二)教育伦理观: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高度尊重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2.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

3.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三)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思教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来推动的,思教的个体价值是其社会价值的基础。

思教个体价值表现为对个人发展的“有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

(四)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

实践转向是思教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在急剧变革和发展的当代,思教的实践转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缘由。

从理论层面看,马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的标准。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与功能

思教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范围、状态、性质和内容上进行划分。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2.思教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3.思教环境按其状态,可以划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

4.思教环境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1.多维性

环境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是多维性的第一个表现。此外,人的主观选择的多向度,需要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主观选择的丰富程度。需要的丰富性推进了自主选择的多样性,进而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环境认识多样性的过程。

2.复杂性

从主观角度而言,复杂性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从客观的角度而言,复杂性是世界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表现为事物的客观存在的复杂性,也表现为客观存在对人的影响的复杂性。思教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响因素的广泛性。二是影响性质的多重性。第三,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3.开放性

思教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第二,影响因素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1.强化功能

强化是指外部刺激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巩固与深化的过程。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反复强化。其二,综合强化。其三,累积强化。除上面三种强化方式之外,思教的强化功能还表现为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等途径。

2.导向功能

在现代社会,思教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规范导向、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实现的。

3.感染功能

社会环境的感染主要表现为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群体感染。

(四)环境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环境、制度环境;对外开放----全方位的开放环境正在形成。众多的环境要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思教环境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思想以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在我国古代,思教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是教育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关于道德教育与环境关系的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际关系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

2.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其思教环境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三个时期。

1.自然经济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并把环境影响与人的美德的形成结合起来。

2.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在近代西方,关于教育与环境关系发挥较多的是卢梭。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

3.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后的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和杜威继承了它的许多思想。在现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莫过于杜威。在它早期的著作《学校与社会》一书中,他努力阐明讲了下列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制订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课程;从学习者的经验中导出学习信条;提供个别注意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

除了上述思想家的观点外,在现代社会,关于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还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

(1)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肯定倾向的流派。主要代表是现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行为主义者把人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都看做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班图拉。他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的行为是这个互动体的反应,人既能够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映,也能够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以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测所影响。它的核心概念是观察学习。强调人可以从环境中直接学习,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2)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否定倾向的流派和观点。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认为自我存在没有任何约束,可以处在无的境界中,人可以不顾周围的环境,自由地设计自己,创造自己。弗洛伊德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派提出无意识理论。即人的原始欲、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所以,道德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3)对环境作用持折中性倾向的流派和观点。

代表是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现代教育思想 篇7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启示

离开了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 是空中楼阁。家庭教育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拥有最优秀的教师, 最了不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西方教育理论席卷而来, 在不少人忽视中国自身的教育成就和教育长处、盲目效仿西方教育的今日;在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名目繁多的“育儿经典”把家长们弄得手足无措的今日, 我们有必要, 更应该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 静心体悟中国古老的教育智慧, 否则, 我们的教育将会在千古悔恨之中迷失。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 崇尚自然, 提倡思辨, 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睿智之光, 亦能给现代家庭教育诸多的启示。据《史记》记载, 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 春秋末期楚国苦县 (今河南省鹿邑县) 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因王朝政乱, 西出函谷关, 应关令尹的要求, 写下《道德经》五千余言, 此后便不知所终。 (1)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一自然无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精髓, 老子对“道”的描述是:“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 以下只注明章节) 。道是一种充满着无限生机的生命力量, 是万物的本原, 是事物变化的动力。老子曰:“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 天地始;有名, 万物母。” (第一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老子所说的“道”, 是天然的、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寄托。同时, 对于人在宇宙中的价值, 老子曰:“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第二十五章) 四种最大的东西中, 人是其中之一。天地由道生, 人由天地生, 按照天地规律办事, 天地按照道德规律运行, 这就是“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万物都要按自己的本性自然生长, 人也如此, 倘若对人的发展强加了外界干预, 会违背了生命特性。由此, 老子是把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只有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才能真正让生命价值得到升华。任何不合理的人化过程, 都是一种破坏。因此, “道”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人的生命价值是在遵循“道”的规律中不断被体现出来的, 追求生命的自然价值是老子哲学的宗旨, 这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也要道法自然, 提倡自然无为。“无为”也是一种“为”, 就是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性。但目前很多家长不顾孩子智力水平、个性特点, 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 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孩子还处于幼儿时期, 就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特长;另外, 不少家长在孩子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 又给孩子请家教, 额外布置大量作业, 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身心俱疲。这种过高、过多、过早、过急的教育方式时间久了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减, 学习效率下降,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与身心发展规律的相背离, 结果往往导致拔苗助长, 适得其反。

教育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 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 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 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 (2) 因此, 家庭教育要依据孩子的本性和身心特点给予合理的引导,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让孩子有自由探索和选择的权利,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 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干涉;要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引导, 保护好孩子的天赋。如果急功近利, 强加干涉, 只会对孩子的个体发展造成破坏, 欲速则不达。

家庭教育要自然无为, 另一方面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老子说:“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跑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而每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父母要能从容冷静的思考。如果家长盲目攀比、操之过急, 就等于起跑太急太快, 后面的路程就没有力气跑下去了。所以要允许孩子进步稍慢些, 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三章)

自然无为, 也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合理。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但“龙凤”的过高标准反过来却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残缺,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一样。这样做违背了“道”的规律, 扼杀了孩子的自然本性和生命的本真面目, 最终将抹杀孩子正常个性的形成。老子曰:“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第五十五章)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八章) 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 按照自己的愿望喜好, 尽自己的所长所能去行为处世, 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快乐、随缘、踏实、坦荡, 还能保持着婴孩时代的清澈与纯净, 他一定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 充分地发挥自主意识, 会比别人更多地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 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二不言之教

老子强调“不言之教”。他说:“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 这与他提出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认为, 不用言辞的教化, 无所作为的裨益, 天下很少有人能懂, 多言的教化已扰乱了天下。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二章)

不言之教,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 是指家长以身作则, 以自己良好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许慎认为:“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 (3) 家庭教育是一个上施下效的过程,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他们的每句话, 每个举动, 每个眼神, 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但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 不少父母却重言传、轻身教, 有的家长整天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进行训诫、督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 对于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 孩子十分反感, 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行为, 亲子关系紧张。有的家长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 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要孩子多读书, 自己却从不读书、不看报;要孩子讲礼貌, 自己却满口脏话……这样做, 孩子不仅难以信服父母, 还耳濡目染, 滋生了坏习惯。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 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既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 更要重视自我教育, 以身作则, 要求子女做到的, 自己要率先垂范, 避免不良的示范作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 在“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示范中, 不断促使孩子向善。

家庭教育中倡导“不言之教”, 也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渠道, 受传统影响, 中国的家长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 孩子在家长面前难以有平等、民主。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老子的“不言之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贵师

老子很重视教师, 但他的“贵师”观与孔子不同, 孔子认为师有“善”与“不善”之分, “择其善者而学之, 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却提出:“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 “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人”不尊拜“善人”为老师, “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 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 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老子的“贵师”观认为一个人应该向所有人学习, 不仅向善人学习, 而且还要向不善者学习。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根深蒂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积极上进的学生交朋友, 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拉开距离;不去看坏的现象, 不去听坏的话, 不去接触坏的事物。但是, 孩子面临的是一个随时都在变化的复杂社会, 只是单纯地灌输给孩子美好的东西, 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会让孩子失去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 将导致孩子对现实社会缺乏必要的认识, 对人生的理解也会比较片面, 把事情看得太美好, 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或挫折时, 他会无所适从, 难以适应, 必然会在理想和现实中遭到沉重打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或事端, 有的孩子想方设法逃避困难, 有的还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 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或惨遭失败。所以老子的“贵师”观告诉我们, 家长应当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欣赏美好, 理解和认识善恶, 明辨是非, 提高孩子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只有这样, 孩子才不会盲目乐观, 也不会对生活失望和沮丧, 从而更理性地看待社会, 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 家庭教育中需要借鉴一些反面人物, 可以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这是孩子学会判断是非善恶, 引发孩子更深层次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辩证地看待荣辱得失, 荆棘坦途。

四贵柔

老子的“贵柔”思想是指以柔弱为贵, 他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不恒,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 身体是柔弱的, 死后身体就僵硬了, 就像万物草木活着时, 枝干柔弱, 死后才枯槁坚硬。如果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 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折断。所以, 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 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坚强处于劣势, 柔弱处于优势。老子还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 柔弱的东西能强大, 在于柔能克刚。

现今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不打不成才”, 对孩子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 滥施家长权威。不听话, 骂;成绩差, 罚;闯了祸, 打, 如此严厉又简单、粗暴。结果是事与愿违, 导致家庭关系冷淡、紧张, 孩子人格扭曲, 性格异化, 报复心、仇恨心理强烈, 为孩子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争, 争名次、争先进、争荣誉, 无形中形成了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培养孩子不服输的劲头固然好, 但有句古话——出头的椽子先烂。不顾一切一直勇往直前, 只想永远站在最高、最抢眼的地方, 其负面的影响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只能赢却输不起;不懂得包容、退让, 自以为是;不考虑人际关系的好坏, 刚愎自用;禁受不住挫折, 不懂得爱惜生命;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甚至在成人后对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成绩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与幸福。

老子“贵柔”思想启示家长对待孩子的过失不应动辄体罚施暴, 应尽可能地以说服教育为主,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开导、理解尊重, 在和谐的氛围中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安慰, 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孩子在充满温情的教育中更懂得亲情可贵, 更容易轻松愉快的学习, 更能树立起自信, 也更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让孩子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 不是尽力往前冲才是唯一的路。人生需要学会适当地放弃和退让, 才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此外, 老子的“贵柔”思想还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 “人之道, 为而不争。” (第七十七章)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第八章) 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 与世无争, 正由于它与世无争, 所以世上许多的人和事都像流水一样流逝了, 但水却依然亘古流淌。正因为生命“柔弱”, 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一辈子都要珍视生命, 让生命像水一样充满柔性。

现今的教育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遇事爱钻牛角尖, 缺乏抗挫力, 思维单向而偏激, 受到打击就不能正确对待, 每年都有学生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老子“贵柔”的思想正好启示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生, 在这条永远的单行道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全身心地去享受生活的各种滋味,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快乐的真谛。凡事不争即可得, 不是一时受挫, 生命便永远黯然无光。所以对生命要用心体会, 倍加珍惜。

五结束语

只要有人类存在, 就有家庭存在, 也就有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 在教育也随经济发展而躁动不安的今天, 丰富、睿智、深沉的老子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启示。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思想家,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地借鉴先哲的教育思想, 无疑会给我们的家长以极大的启迪和帮助, 更好地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使教育真正地成为“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

[3]卞敏.哲学与道德智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

[4]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7]卢勤.告诉孩子, 你真棒[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现代教育思想 篇8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心理学 比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是在我国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就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从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通过整理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个体差异、品德心理、发展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评价与测量。孔子的教育思想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大体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教学观、学习观、发展观、个体差异观、德育观及教师观几大模块。

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教学下的基本主张。在此主张下,能够延伸到学生在地域、出身、地位、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会阻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从而达到“学在四夷”的目的。此观点,是孔子对教育平等思想与民主的初步体验。

在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下,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及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例如在阐述思考及学习的关联时,表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及到“学、思、行”的重要性,发扬“学而时习之”和“学以致用”的观念,这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对于认知规律的陈述。“时”在“时习之”中的理解应为一定情况下的某一合适时期,不能理解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

世上最先提倡启发式教育教学的是孔子,他表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时,他也是世上最早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实施教学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案例在《论语》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明确指出后天的培养很重要。即使孔子没有明确划分学习的阶段,若我们把《中庸》和《论语》的阐述结合起来,就能够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当作是孔子对学习阶段的规划。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应用、理解、动机、巩固、感知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同孔子的学习阶段论基本一致。与“立志”相对的是学习的“动机”,与“慎思、审问、明辨、博学”相对的是“理解和感知”,与“时习”相对的知识技能是“巩固”,并含有深入理解的意思,与“笃行”相对的是“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表明“士”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并用心去追求“道”,同时要激励学生“各言尔志”,还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都同这些理念较为相近。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就体会到了意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表明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发展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差异观、性习论、发展观和学知论。孔子既表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因素,也表明了终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而指出心理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理论,也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孔子表明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性习观。“性”阐述了人的一些先天因素,“习”指人的后天培养,体现在社会环境及教育下。孔子不仅洞察到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洞察到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而最关键的是后天因素,即环境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先天素质没有什么区别,导致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是个人主观的努力程度以及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孔子的个体差异观

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从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智力差异及性别差异等方面来评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孔子在多年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系统性的论述和评估。从智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孔子将学生划分为“中人”、“下愚”和“上智”三种类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依靠《论语》叙述,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特征十分了解,他认为:“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事理)”“求也艺(多才多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退缩),由也兼人(好勇过人)”,因此孔子早就人识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教学中就会遵循其差异特征采用个性化的施教措施,从而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

孔子的德育观

品德发展与社会规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至今为止,对于品德发展心理构造还没有形成大体一致的结论。然而常见的品德发展理论有“三位一体说”中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四要素说”中的意、情、知、行。由此可见,孔子是最先提出发展思想以及品德结构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将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四种部分,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道德实践阶段、道德认识阶段、道德意志阶段和道德情感阶段。

在探讨《论语》时,孔子德育观就涵盖了两方面内容,即“仁”和“礼”。“仁者,爱人”中的“仁”是对他人价值及生命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道德的内在情感;“礼”则是社会的一种规范性的行为,体现的是道德的外在行为。站在“仁”的角度,主要提倡人们“爱人”的情感,一直围绕着以身作则的思路,引导人们从内心的体悟到道德的本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是透过内心来维持的一条蕴含着道德及修养路线,即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从“礼”的角度,表明人需要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等。在此道德修养路线中阐释的是意志和道德行为。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修身育德的方法,即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力行:“力行近乎仁”“言必信,行必果”——中庸:“过犹不及”——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孔子有着独到而卓越的见解。他认为,教师要尤其注重自身的学习内涵,要见多识广,拥有较高的品德,这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和前提。孔子一生都很喜欢学习,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提倡教师必须树立“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把教育教学作为自身的乐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典范也是孔子,他指出的以身作则、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爱护学生等学习的方法,既是他自身长期以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此素质标准已经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与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引导我们要建立起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及意识。直到现在,我国对杰出的思想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不太重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去“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不仅要从国外汲取到一些先进科研成果,而且要稳固好国家的教育及传统文化,从而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圆满。

参考文献:

[1]宋文香,孙友德.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之比较[J].科技资讯,2011(30).

[2]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司月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

[4]邱士伟.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大学生父亲节演讲稿:给父亲的诗下一篇:实验小学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