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2024-06-10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精选8篇)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1

1.邓小平对小康社会内容的调整不包括(社会和谐)

2.亚洲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是(季风气候)

3.小农经济的耕作和生存方式是(群体聚居)

4.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包括(心态文化层)

5.有教无类是(孔子)先提出的6.和谐理念,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用于表示社会政治的是(民主-

专制)

7.科举考试是在(1901)年结束的8.我国目前的文盲率大概是(0.098)

9.印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比较,不属于其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是(人

口多)

10.1949年以前,中国只有(4)亿人,到2010年,中国人口已经增

长到13亿

1.中国到魏晋时期也出现了像黑格尔那样的西方哲学思想(否)

2.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温婉含蓄(是)

3.现在小康社会目标源自古代小康社会理想(否)

4.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内容(否)

5.晏子是春秋时齐国人(是)

6.1949年,我国文盲率为60%,2003年,文盲率仅为9.08%(否)

7.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从来都是一党制(是)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2

一、主流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

所谓主流文化 (mainstream culture) , 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 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化具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和流行性, 主要是依靠传播媒介的垄断、价值观念的主导和消费市场的控制等方式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文化领域走向开放、包容和多样, 逐渐形成自足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机制 (卢衍鹏2012) 。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规范、政治规范、审美情趣等的总和。它从整体上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 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 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庞德英2012) 。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主流文化, 每一时代的主流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内容。主流文化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 是紧跟时代步伐的, 能够引领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流文化渗透于文化的方方面面, 规范和引导着文化体系内所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 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学”, 直到清末, 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在西方, 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由此可见, 中国的主流文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创新文化; (3) 中国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又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

亚文化的性质、特点与表现形式。亚文化即次文化 (subculture) 是社会学中的名词, 是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 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一群人, 亦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 它既与主流文化相联系, 又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结构和形态。一个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个亚文化。亚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 然而在某些特别的面向上, 两者之间就会有极端的差别。某些亚文化的差异在到达了某个程度以后, 会拥有自己的名字。人们也使用“风格”这个词汇, 来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态度、暗语、活动、音乐和兴趣。亚文化风格与主流风格不同的地方在于, 亚文化风格是刻意编制出来的, 带有“被建构性”, 不同于主流风格的传统性。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 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简而言之, 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民族性、区域性、群体性和时代性。中华文化、华夏文明是56个民族文化的总和, 汉族的主流文化加上各个少数民族的亚文化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不同的地域、群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亚文化, 比如说泸沽湖的母系社会亚文化是区域亚文化的典型, 中国“90后”年轻一代又是由特殊群体构成的亚文化。亚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就经历了抗战文化、解放初期的红色文化, 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文化。多层次、多变化是亚文化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特征。当一种亚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 就有机会进化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 主流文化也存在着向亚文化退化的潜势。

二、对亚文化的几点纠误

1. 亚文化不是低俗的文化。

如果说主流文化是高尚的文化, 那么亚文化绝不是“肤浅”、“低俗”的代名词。不可否认, 在亚文化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精华也有糟粕, 有些亚文化具有错误的导向, 但这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 一切亚文化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被验证的过程, 那些经得起时间和真理检验的亚文化才能有机会发展为主流文化。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捡了芝麻而丢西瓜, 不能因为看到了糟粕而全盘否认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就拿网络文化来说, 糟粕与精华并存是这一亚文化的显著特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具有便利、平等、个性、虚拟、创造性等特点, 而网络文化的个性特点正是来源于网络用户的个性特点。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 并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保持世界第一。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 2013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 网民达到5.64亿。通过博客、微博等手段, 人们就可以发布即时信息。5亿多人就有5亿多的个性, 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 再加上网络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和低俗文化的滋生。但是,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中存在个性化的弊端而忽视其便利、平等、创造性的优势。旅游文化也是一样, 近年来关于旅游业的负面新闻频频曝光, 游客投诉导游强迫购物, 导游也在网上吐苦水, 揭露行内内幕。但是, 如同网络文化, 旅游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不能阻止这一文化的发展。对于亚文化中的糟粕, 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力度, 并运用舆论的手段进行抑制。我们更应重视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因为发展精华意味着削弱糟粕。

2. 亚文化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

亚文化绝不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 亚文化的存在, 可以促使主流文化创新, 有利于加强群体整合, 促进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有利于经济建设, 有助于满足个体的需要 (彭志斌2005) 。在一个社会文化中,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主流文化中有亚文化成分, 亚文化中也有主流文化成分, 主流文化不断吸收亚文化, 亚文化也不断吸纳主流文化, 两者不能对立而谈。在我国, 正是这种相互交融, 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洪涛2005) 。

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并存形成的文化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多元文化。历史证明, 多元文化的时代往往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几个时期都见证了多元文化的存在。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 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大唐时期由于皇室姓李, 于是大力提倡道教 (道教的创始人太上老君原名李耳) , 又由于玄奘西游的缘故, 佛教也空前的兴盛, 一时之间, 儒释道三家交相辉映,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段, 唐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葩。大明文化异常繁荣, 在大明的时代,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 各种小说层出不穷。《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不但在中国上至八旬老人, 下至三岁幼童无人不晓, 无人不知, 而且冲出了亚洲, 走向了世界。《金瓶梅》则触及了封建礼教最忌讳的领域。西学东渐是明末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当时由于大明统治者的思想开放, 商品经济发达, 海运昌盛, 西方的各种科学理论不断地传入中国, 再与中国固有的科学理论相结合, 一时之间, 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1634年, 在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用国家的力量修成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书”的《崇祯历书》。完全可以说, 大明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春秋战国的第二个黄金时段, 假如大明这种局面能够得到继续, 一个极为可能发生的事实是, 科技革命将首先在中国而不是西方发生, 可惜, 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满清对文化的残酷摧残而消失于无形!这些时期的多元文化为我们当代中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 而所有这些宝藏都必将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骄傲资本。

三、主流文化引领非主流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

任何国家, 不管其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 总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虽然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时空中, 但是每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完全相等的, 总有一种主导性的文化起支配作用。正如伊斯顿所说: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 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庞德英2012) 。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各种亚文化现象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只有把亚文化建设和主流文化建设相结合, 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

四、结语

正确理解亚文化现象, 能更好地把握社会文化的动向。在对待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现象时, 我们必须从时代背景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的合力,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者的关系, 才能发展并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造福子孙后代!

摘要: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相比主流文化, 人们对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或存在一定的偏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特点、性质、表现形式进行比较, 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

关键词:亚文化,主流文化,偏见,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卢衍鹏.以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中国主流文化[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45-48.

[2]洪涛.我对主文化亚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新疆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90-93.

[3]彭志斌.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215.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3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尔雅中国社会与文化 篇4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 孙志刚事件促进了以下哪项法律法规的废止?()A、《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B、《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D、《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1978年著名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发表在哪份报纸上? A、人民日报 B、参考消息 C、光明日报 D、新华日报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4 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我的答案:√ 《纽约世界报》的创办者是()。

    A、赫斯特 B、贝内特 C、普利策

D、亨利·斯坦利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大产”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政治口号?()

 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 D、国内战争时期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其平时对于社会现状的了解和知识积累。()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的竞争对越南战争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答案:×

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定义的人是()。

    A、斯宾塞 B、列维.斯特劳斯 C、泰勒

D、莫斯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中国特有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

    A、独特的地理环境 B、庞大的人口基数 C、特殊的政治体制

D、不曾中断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指的是物质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总和 B、礼俗、民俗等属于行为文化层   C、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

D、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它不依赖于历史和环境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关于“文化”,学界已经有了统一一致的概念与说法。()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我的答案:√ 中国是在以下哪次会议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 A、遵义会议  B、十一届五中全会  C、十一届三中全会

 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

 A、教育改革  B、人口流动  C、经济发展

 D、言论自由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亚洲四小龙是: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上海。()我的答案:X得分: 0.0分

宗教信仰属于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我的答案:√ 1 提出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后果”和“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的苏联领导人是()。

    A、赫鲁晓夫 B、叶利钦 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是在以下哪本著作中提出的?()

    A、《民主的模式》

B、《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C、《离开克里姆林》

D、《改革与新思维》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休克疗法”是在以下哪位俄罗斯领导人在位时期提出的改革方案?()

    A、赫鲁晓夫 B、叶利钦 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的答案:√ 1

柏林墙的倒塌发生在哪一年?()

 A、1987年  B、1988年  C、1989年

 D、1990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包括:改革开放的政策和()。

 A、政治的开明环境  B、科学技术的进步  C、中国人民的勤劳奋进  D、海外华人的投资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改革开放的根本精神和首要经验是什么?()

 A、与时俱进  B、求真务实

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D、解放思想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俄罗斯的“休克疗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的答案:X得分: 0.0分

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内向型的。()

我的答案:√ 1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是()。

 A、小国寡民  B、坊市制度  C、闭关锁国

 D、重农抑商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厚德载物”最早出自以下哪本文献?

 A、《诗经》  B、《周易》  C、《道德经》

 D、《尚书》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以下描述属于小农经济下中国人的观念的是()。

 A、对土地的衣服  B、对家族的情感  C、对祖先的崇拜

 D、以上都包括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最根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由海瑞提出的。()

我的答案:X 1

在中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墨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儒家思想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祭祀是什么?()

 A、社稷  B、傩  C、祭孔大典

 D、祭祀太一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印度社会的阶级性体现为种姓制度。()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天人感应”论的提出者是老子,他认为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政治的变化。()我的答案:×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规范是适应小农经济群居生活方式而产生的

   B、“孝”是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基础孕育出来的观念 C、小农经济下人民习惯离群索居

D、家族式聚居是最经济、成本最低的一种聚居方式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下列关于老子的理想社会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国寡民  B、无为而治  C、人民知足常乐

 D、等级分明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梁惠王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国君?() A、齐国  B、魏国  C、韩国

 D、赵国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中国1949年人口约为()。

 A、一亿  B、两亿  C、三亿

 D、四亿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论贵粟疏》的作者是董仲舒。我的答案:×

《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实施的?()

 A、1954年  B、1955年  C、1956年

 D、1957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在1949年,中国的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A、90%  B、80%  C、70%

 D、60%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在中国识字在5000以下的即被认为是文盲。()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多子多福的观念是由小农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我的答案:√ 1

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始于悲者终于欢”的人是()。

 A、王国维  B、董仲舒  C、白居易

 D、陈寅恪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以下文学作品中,不属于悲剧作品的是()。

 A、《赵氏孤儿》  B、《窦娥冤》

 C、《梁山伯与祝英台》  D、《钦差大臣》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乐观积极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精神产物。()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学界倾向于将《红楼梦》归类为喜剧。()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一)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 A、习近平 B、江泽民  C、邓小平

 D、胡锦涛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 A、自由民主  B、人民富强  C、社会和谐

 D、法治社会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成绩:100.0分已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以下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 B、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六次全体会议  C、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D、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对国际社会“单边主义”的反抗,是提倡世界多样性的体现。()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天下为公”是由谁最早提出的?()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荀子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首次提出用“小康”一词来描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人是()。

 A、朱镕基  B、江泽民  C、邓小平

 D、温家宝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四个现代化”不包括以下哪点?()

 A、工业现代化  B、农业现代化

  C、国防现代化

D、教育现代化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比“小康社会”晚。()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以下属于2002年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是()。

    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B、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C、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在中国,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是()。

    A、北京 B、深圳 C、上海

D、香港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以下是目前我国主要国内问题的是()。

  A、贫富差距 B、城乡差距   C、地区差距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现代的“礼”的意思和古代的“礼”概念是一样的。()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  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礼,王之大经也”出自于哪部著作?()

    A、《礼记》 B、《尚书》 C、《论语》

D、《左传》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下列国家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是()。

  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澳大利亚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单边主义是现代社会中,美国等国家实施的外交政策。()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法国的哪位作家将抢劫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称为“两个强盗”并极力谴责这种行为?()

 A、雨果  B、巴尔扎克  C、莫泊桑

 D、福楼拜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

 A、《大学》  B、《论语》  C、《中庸》

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中国的航海日设立于()。

 A、2002年7月11日  B、2003年7月11日  C、2004年7月11日

 D、2005年7月11日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单边主义的实质是主张文明的单一化和同质化。()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经济越发达,幸福的指数越高。()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说文解字》中“和”的意思是()

 A、乐器名  B、相互应和  C、祭祀用品

 D、说话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马如森认为甲骨文的“龢”的本义是()。

 A、装饰品  B、酒具  C、礼器

 D、乐器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和”与“龢”在古代意思是一样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和谐世界和单边主义的实质是文明的多样性和单一性的问题。()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七)已完成成绩:1

晏子探讨“和”与“同”时拿什么做比喻?()

 A、战争

100.0分

   B、动物 C、食物

D、历史名人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论语·子路》中的“狂狷”中“狷”的意思是()。

    A、冒进 B、畏缩 C、狂妄

D、不讲规则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古代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相通之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中国古代只有儒家一家提倡“和”的观念 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八)已完成成绩: 100.0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二”指()。

    A、天地 B、男女 C、阴阳

D、山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董仲舒之前,儒家思想的传统是不研究怪力乱神之事    B、鉴真和尚是为了弘扬佛法而到日本的 C、老子的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很多著名的观点,都渗透着和谐的概念。()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阴阳”指的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事物。()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九)已完成成绩:1

《周易》中一共有多少卦?()

 A、32  B、49  C、64

 D、128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周易》中所说的“三才”不包括()。

 A、天  B、地  C、人

 D、道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儒学的神学化是从()开始的。

 A、孟子

分 100.0  B、董仲舒  C、荀子

 D、程颐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中国的五行观念,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 A、对立  B、矛盾  C、和谐

 D、转化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阴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十)已完成成绩:1

古代“刘郎”、“红雨”可以指代()。

 A、柳树  B、杏  C、桃

 D、荔枝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哪位诗人?()

 A、韩翃  B、元稹  C、白居易

 D、苏轼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80.0分 《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写的。

    A、曹雪芹 B、吴敬梓 C、高鹗

D、方以智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俄狄浦斯王》属于古罗马悲剧。()我的答案:X分: 0.0分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哲学武装的是人的头脑,文学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我的答案:√

和谐”理念溯源与价值评析

(十一)已完成成绩: 80.0分

“翠玉白菜”被收藏在以下哪个机构?()

    A、大英博物馆 B、法国罗浮宫 C、北京故宫博物馆

D、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玉的“五德说”出自()。

    A、《水池篇》 B、《说文解字》 C、《礼记》

D、《周礼》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成语“止戈为武”出自于哪部著作?()

    A、《吕氏春秋》 B、《国语》 C、《左传》

D、《尚书》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 A、中国文学中的男主角都是多是勇武刚强的 B、金庸小说中侠客具有才子化的倾向 C、西方文学中具有“英雄美人”的传统 D、中国古代小说中有着普遍的“才子佳人”模式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孟子说的。()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育结构呈现如下哪些特征,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    A、陀螺型 B、菱形 C、金字塔形

D、倒金字塔形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教育现状?()

   A、中小学生负担过重 B、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C、技术学院招收学生逐年递减  D、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在中国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指以下哪些方面?()

 A、课程负担  B、业余学习 C、心理负担

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是在1977年提出的。()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二)已完成成绩:1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 A、高等院校教育  B、学前教育  C、义务教育

 D、中等实用型人才教育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新工具》的作者是()。

 A、笛卡尔  B、维柯  C、培根

 D、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0.0分  A、很多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通常是无奈之举  B、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教育

 C、人们的教育观念深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 D、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学生上学需要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培根认为读什么能够使人庄重?()

 A、历史  B、伦理  C、逻辑

 D、诗歌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从国家的角度讲,中国的普及教育呈现着重高等教育而轻实用型技术人才教育的倾向。()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三)已完成成绩: 80.0分

《左传》中“三立”标准不包括()。

 A、立德  B、立功  C、立言

 D、立名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西方人认为,学习到一定程度,就该为官为国家提供服务  B、西方的教育倡导每一个人努力地使自己变成精英  C、启蒙运动是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 D、西方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情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以下不属于四书的是()。

 A、《论语》  B、《中庸》  C、《尚书》

 D、《孟子》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培根认为,我们应当为了辩驳,为了言谈与议论而读书。()我的答案:X: 0.0分

培根认为,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四)已完成成绩:1

因“削桐封地”而成为晋国的始祖的是()。

 A、叔虞  B、姬发  C、重耳

 D、史佚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以下不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A、为政以德  B、礼治  C、人性本恶

 D、有教无类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75.0分 3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虽然众多,但是共同点是它们都将纲常和伦理。()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中庸》。()我的答案:X

《资治通鉴》的编纂者是()。

 A、司马迁  B、司马谈  C、司马懿

 D、司马光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资治通鉴》一书的根本目的是()。

 A、总结军事经验  B、梳理民族关系  C、以史为鉴,帮助统治  D、批判历代君王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我的答案:X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于农业社会的哪项基本国策?()

 A、闭关锁国  B、天下大同  C、重农抑末

 D、小国寡民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重本抑末”中的“本”指的是什么?()

 A、手工业  B、畜牧业  C、商业

 D、农业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商业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东汉的王符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其他行业都可以忽略。()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七)已完成成绩:1

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人是()。

 A、老子  B、孟子  C、孔子

 D、墨子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100.0分 2

认为“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的人是()

   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中国古代的七科谪戍之法中,农民排在第一科的位置。()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重土重农思想可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因此在古代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八)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官吏选拔制度是()。

    A、钦点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察举制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华佗是哪个时代的人?()

    A、秦朝 B、三国 C、东汉 D、西汉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髡刑指的是()。

 A、剪头发  B、脸上刺字  C、割膝盖骨

 D、剜眼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华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当时也得到了民众与社会的尊重。()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九)已完成成绩:1

中国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

 A、三国  B、汉朝  C、隋朝

 D、唐朝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科举制度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 A、宣统年间  B、光绪年间  C、嘉庆年间

 D、同治年间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一学派的处事原则?()

 A、道家

100.0分  B、墨家  C、法家

 D、儒家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唐代科举制中进士的考取比明经更为容易。()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十)已完成成绩:1

明清时期的乡试一共考三门,其中不包括()。

 A、诗词  B、四书  C、五经

 D、应用文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哪一年举行的?()

 A、1899年  B、1900年  C、1901年

 D、1902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唐宋科考与明清科考有所不同,唐宋重诗词歌赋,明清重四书五经。()我的答案:√

100.0分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十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作者是哪位英国汉学家?()

 A、顾彬  B、宇文索安  C、李约瑟

 D、李陀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出自()。

 A、《论语》  B、《诗经》  C、《礼记》

 D、《大学》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很大程度是中国家族式制度造成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出解剖学的概念。()我的答案:×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十二)已完成成绩:1

以下哪项不属于上层建筑?()

 A、政府部门  B、生产关系  C、法律制度  D、意识形态和思维

100.0分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四大发明在以下哪个地区创造了最高的价值?()

 A、西方  B、中国  C、东南亚

 D、南亚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李约瑟难题”是有关中国文学的反思。()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5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s:区分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2.两个阶段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4.四个伟大

进行伟大斗争

推进伟大事业

建设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 5.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坚持创新发展,将使一国、一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环保、更加优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说,创新发展对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坚持协调发展,将显著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社会保护,是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要想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同时,绿色发展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是一国繁荣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凡是走封闭之路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向失败国家的行列。开放发展,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义。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将为其他四种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化”“一带一路”“亚投行”“精准扶贫”(可能考察材料)6.新时代的七大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全球智力竞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各区域均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军事强国

7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原则

原则定义: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意义:确保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果实,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定义与意义:

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 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吹逼到此,已经够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应遵循的原则。这三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其最为根本的特征,它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其他一系列特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塑造作用。

9.一带一路

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意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有巨大合作潜力,“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0.人类命运共同体 定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 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利益关切,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意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1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100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100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PS:2020年,建党100年,全面小康社会 2035年,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50年,第二阶段,同时是建国10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15.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6.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也是对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7.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8.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立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做到: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定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意义:“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20.“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考题

一. 为什么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人民有没有信仰,是关系到国家有没有力量、民族有没有希望的大事。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这样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这样的长远奋斗目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国家自然就有力量,民族自然就有希望。

一个国家、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其一,“人民”必须“有信仰”反映了个体精神信仰方面的选择与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塑造以及群体信仰的团结与凝聚之内在需求。

其二,“人民”必须“有信仰”是保障各民族团结稳定,国家富强与发展,社会进步与长治久安的外在客观条件。

其三,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如何理解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一是全方位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是开创性的。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三是深层次的。变革的深层次,主要体现在深度上。五年来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思路观念、方针政策、体制机制、社会氛围、外部条件、根本保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是根本性的。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国家、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提出了全党必须增强政治、大局、核心、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和完善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三. 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原则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的科学回答。

1.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发展目的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2.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在发展动力问题上的主张。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发展趋向问题的阐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得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结论。

5.生动诠释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要做到不断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6.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8.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9.网络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决定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决定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 乡村振兴的实质内涵和奋斗目标。实质内涵: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凸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地位;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涉及到农村产业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也包括农村的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等各个方面的振兴,是一个为全方位的振兴战略;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获得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保障,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

村的“三农”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奋斗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五.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当前我国在扩大开放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1.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

2.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3.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扩大开放的举措有:

1.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服务业方面,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2.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完善加大执法力度。4.主动扩大进口。降低汽车等产品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

六.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举措:

(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1.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

2.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3.坚持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二)多措并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2.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3.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依托。应着眼于提升整体效能,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七. 如何理解监察法的颁布意味着反腐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1.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监察法的通过,意味着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固化为法律制度,这是确立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创制之举,是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制定监察法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的必然要求。监察法的出台有利于创新和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实现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3.监察法的出台,是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制定监察法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形成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巩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确保反腐败斗争在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4.监察法的制定通过为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对我国纪检监察体系而言,监察法是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制度化保障。

5.监察法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就意味着我国国家监察体制开启了新篇章。各级监察委员会将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各级监察机关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匹配,建设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阅读资料以供吹牛:

两个构建的解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所秉持的国际治理观和国际秩序观,是中国外交的根本遵循,是中国依据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两个构建”强调,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定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坚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后来考试题:

最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答案 篇6

1黄色新闻大王、《纽约新闻报》的创办者是: C.赫斯特 2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包括:

D.心态文化层 3新闻的歪曲报导加重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正确 4世界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发展最迅速改革最成功。

错误

5中国改革开放前15年,获得了近600亿的海外合同款,其中百分之()是海外华人投资的。

C八十 6亚洲四小龙国家中,30年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是: D韩国 7.1990年,苏联14个加盟共和国全部退出独立,苏联解体。错误 8.到2012年,中国的高铁网建设完成,超过世界高铁的总和。正确 9汉语简体字是在()年实施的B.1956 10吕义认为评论人力资源的标准,一个是知识标准,一个是()标准D精神 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从来都是一党制。正确

121949年,中国文盲率为60%,2003年,文盲率仅为9.08%。错误 春秋末期社会状况描述不正确的是:()C诸侯实力强大

13第一次用小康一词来描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是()C.邓小平14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正确 15道家小国寡民思想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倒退。正确 甲骨文中最早的“和”是()C.和 9.单边主义的核心是()C.对自认为低级的文明的毁灭

10.郑和下西洋没有和其他国家发生过军事冲突。错误 11.单边主义是美国的特例。错误 12.周易有()卦

C.64 和谐理念,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用于表达社会政治的 是()C.民主专制 13.儒学的神学化是从董仲舒开始的。正确 14.晏子是春秋时齐国人。正确

西方的单边主义在911后,不断得到提倡和推行,其背后的渊源是()C.西方的宗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核是()C.中庸

15.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特点是温婉含蓄。正确 16.玉的五德说是仁义礼智信。错误

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是()C.中等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 西方的教育倡导的是()C.努力地使自己成为精英 17.近年来,我国的中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提高的要快。错误 18.我国目前教育结构不太合理,不是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正确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C.1901年 A.我国著名医学家华佗内心最想做的是:()做官

35.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学而优则仕形成的经济原因。正确 36.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加剧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正确 我国明清之际,科举考试中的乡试的考试时长为:()D.9天 科举考试在宋以后是三级考试,错误的是:()B.省试 37.解决当前教育问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 38.明以前,中国是世界上重要发明最多的国家。正确

39.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是 4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是普利策倡导和捐资所建?是 41.新闻工作的弱点是容易浮光掠影。是 42.普利策创立了《纽约新闻报》。否 43.时效性是新闻写作的一大特性。是

44.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平时的各种关于中国社会现状的积累。是

45.外国记者对我们的关注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感情的加深。否

46.新闻业的工作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这种说法正确吗?是 47.解释权包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判断、分析。是

48.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是发展的重点,这种说法正确吗?否 49.中国早期引进外国汽车生产线的时候,要引进的是日本的吗?是

50.《龙行天下》的作者是美国的吗?是(历史学家斯特林西格霍夫的作品)51.中国的和谐号列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 52.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各大文明中未曾中断的。是

53.小农经济社会最适合的耕作和生存方式便是群体性聚居和劳作。是 5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 55.在一个国家改革的过程中,一个政策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否 56.“孝”也是中国长期小农经济基础孕育出来的观念吗?是 57.上个世纪,我国推广简化字是为了更好的普及文化吗?是 58.小农经济下人民习惯离群索居?否

59.乐观积极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精神产物。是

60.“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早于“小康社会”的提出。否 61.天人合一的基点是天和人对立的。否

62.汉字简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普及教育。是

63.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处于劣势,这种说法正确吗?是

64.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对国际社会“单边主义”的反抗,是提倡世界多样性的体现,这一说法正确吗?是

65.重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传统。是

66.西方国家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有其传统文化渊源。是

67.小康社会是对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形象概括,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是 68.现代的小康社会理念比古代的“小康社会”理念全面、成熟。否 69.古代的小康社会的理念张没有经济的内容。否 70.汉字从产生至今,发展从未间断。是

71.今天的“礼”的意思和古代的“礼”概念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否

72.和谐是小康的子概念,小康社会是对社会整体状况的描述,这一说法正确吗?是 73.单边主义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否

74.“单边主义”只有美国才实施,这种说法正确吗?否 75.“和而不同”中的“和”的意义来源于“龢”。是 76.哲学是一切学术的学术,这种说法正确吗?是

77.中国文明的不间断性,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了前提,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是 78.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是 79.文化会铸就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是 80.清代的翠玉白菜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

81.董仲舒之前,儒家思想的传统是不研究怪力乱神之事。是 82.老子的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 83.中和的哲学思想更强调事物相互间的一种协调。是 84.知识化就是学历化。否

85.西方在解释物质起源的组成时习惯用多元素?否 86.东西方对英雄的评价的标准是一样的。否

8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孟子说的?否 88.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原因是岗位供给不足。否 89.中国历史的教育史倡导自由地学习?否

90.至少从启蒙运动起,西方的人们认为学习是集体的事情。否

91.中国历史上对人伦、纲常异常重视,是与其农业生产的特征密不可分的,这一说法正确吗?是

92.官理念在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漫长时期形成的,这一说法正确吗?是 93.“崔杼弑其君”反映了古代史关维护君臣秩序的衷心和责任意识。是 9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中庸》?否

95.中国古代思想流派虽然众多,但有一点事相同的就是都将人文。是 96.封建社会抑制商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困辱。是

97.东汉的王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人物其他行业都可以忽略?否 98.秉笔直书是古代良史的最基本的素质。是 99.《史记》中《货值》排在最末?是

100.“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是相通的。是 101.天人合一的系统式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是

102.基督教文化有行动力和思考力两种类型,这种说法正确么?是

103.104.1、以下对儒家“小康”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15.00分)·

A.以礼治国

·

B.国家各方面井然有序 ·

C.人与人关系和谐 ·

D.以上都正确1

2、新时代以来,“小康”的目标是谁提出的?(15.00分)·

A.毛泽东 ·

B.邓小平1 ·

C.江泽民 ·

D.胡锦涛

3、一党制的思想基础是?(15.00分)·

A.宗法制 ·

B.君权神授 ·

C.大一统思想1 ·

D.种族论

4、“和谐世界”的理念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15.00分)·

A.邓小平·

B.江泽民 ·

C.胡锦涛1 ·

D.习近平判断题(40分)

1、中国人的文学传统是好事多磨、终成眷属。(10.00分)是

否1

2、小康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时,最主要的指标是经济指标。(10.00分)是1 否

3、中华民族基因中就有乐观的因素?(10.00分)是

否(不好说)

4、十三大队小康社会的指标做了调正,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指数、精神文明等内容。(10.00分)是

否(不好说)

1、中国目前高速铁路的运营速度每小时多少?(15.00分)·

A.340km/h ·

B.350km/h1 ·

C.360km/h ·

D.400km/h

2、新闻的先天弱点是由以下哪个因素所决定的?(15.00分)·

A.工作性质 ·

B.社会需求 ·

C.文化思潮 ·

D.政治诉求1

3、以下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15.00分)·

A.它从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B.知青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C.这项运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提倡和领导。·

D.以上说法都正确1

4、捉蒋亭在我国哪个城市?(15.00分)蒋亭(不好说)·

A.重庆 ·

B.延安 ·

C.南京 ·

D.西安 判断题(40分)

1、导致新闻工作的容易浮光掠影的主要原因是其时效性。(10.00分)是

否1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0.00分)是

否(不好说)

3、戈尔巴乔夫在任期间并没有访问中国?(10.00分)是

否1

4、票据经济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特有产物。(10.00分)是1 否

单选题(60分)

1、中国的五行观念,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什么关系?(15.00分)·

A.和谐1 ·

B.对立 ·

C.矛盾 ·

D.转化

2、“既来之,则安之”出自:(15.00分)·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1 ·

D.《礼记》

3、《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是以下谁的著作?(15.00分)·

A.陈济 ·

B.马如森1 ·

C.王本兴 ·

D.徐宗元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是谁说的?(15.00分)·

A.孔子1 ·

B.孟子 ·

C.老子 ·

D.荀子 判断题(40分)

1、中国文明的不间断性,为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了前提,这一说法是否正确?(10.00分)是

否1

2、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有军事冲突。(10.00分)是

否1

3、邓小平认为小康社会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0.00分)是1 否

4、当今和谐社会已经取代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10.00分)是

否1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课后作业答案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三)作业

1.“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是(恩格斯)说的

2.在美国的新闻史上有很大贡献,也在新闻工作的职责和标准上树立很好榜样,《纽约世界报》创办者是(普利策)

3.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到中国红区的西方记者。(是)4.新闻的歪曲报道加重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六)作业

1.“亚洲四小龙”国家中,30年里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是(韩国)2.“五纵”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北京到(台湾)的专线

3.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怪异现象,究其根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文化造成的。(否)4.1990年,苏联14个加盟共和国全部退出独立,苏联解体。(否)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九)作业

1.1949年以前,中国只有(4)亿人,到2010年,中国人口已经增长到13亿。2.小农经济的耕作和生存方式是(群体聚居)

3.“社稷”是古代最大的祭祀活动,“社稷”是指国家,祭拜的也是国君。(否)4.西方人认为自然和人是对立的,中国人认为人和自然是合一的。(是)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十一)作业

1.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只有(红楼梦)是真正的悲剧 2.不属于我国的政治体制优点的是(人民民主)3.1949年,我国文盲率为60%,2003年,文盲率仅为9.08%(否)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从来都是“一党制”(是)

“和谐”理念溯源于价值评析

(三)作业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出自孔子的(礼记)2.孔子的“大同”社会是用(礼)来治理的

3.道家“小国寡民”思想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倒退(是)4.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内容(否)

“和谐”理念溯源于价值评析

(六)作业

1.中国的航海日是(7.11)2.甲骨文中最早的和是(龢)3.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殖民主义(否)4.4.单边主义是美国的特例(否)

“和谐”理念溯源于价值评析

(九)答案

1.“和谐”理念,有对立的两方面组成,用于表示事物关系的是(不同一致)2.仲春是指(二月)

3.阴阳、八卦、五行无不蕴含着“和”(是)4.儒学的神学化是从董仲舒开始的(是)

“和谐”理念溯源于价值评析

(十一)答案

1.悲剧是西方古代文学最辉煌的成就,下列不是悲剧的是(财神)2.中国古代人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天人合一)3.、玉的“五德”是仁义礼智信(否)

4.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温婉含蓄(是)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三)答案

1.西方教育倡导的是(努力的使自己变成精英)2.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文化传统不同)3.近年来,我国的中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提高的更快(否)4.中等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中国教育里最薄弱的环节(是)

中国当代教育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六)答案

1.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南宋)的人

2.要改变我国西部农业落后的面貌,最主要的是(信息)3.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之弟(是)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7

中国传统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 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 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 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这期间, 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 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价值观的作用, 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 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贵中尚和, 否定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 把“中庸”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途径, 主张人要安分守己, 扮演不同角色就履行不同义务。例如, 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时, 就以“五伦”为标准, 不能超越“规范”行事。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 轻视个人。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 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 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国”是“家族”的延伸, 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 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 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 重人伦轻自然。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 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 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但是, 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在古代社会里, 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2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封建文明, 这就决定了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立。这种对立, 贯穿了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

生产是资本运动的起点。生产者要获得超额利润, 就必须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是,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复古保守、重道轻器的。孔子本人就非常推崇“周礼”, 把变革视为“礼崩乐坏”, 西汉的董仲舒也很保守, 主张“天不变, 道亦不变”。传统文化又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 重视修身养性, 道德文章, 排斥科学技术, 甚至把技术发明称为“奇技淫巧”。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 许多中国企业对新技术、新生产项目态度谨慎、保守, 轻视自主创新, 忽视企业制度变革。在农业生产方面, 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中国农民习惯于各家各户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分散进行个体小生产, 亲自享用自己的产品。其结果是阻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严重的地区在人口增加, 人均耕作面积减少以后, 没有抛弃这样的小生产方式, 出现了“返贫”现象。

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 通常做法是按贡献大小进行一次分配, 再通过社会调节进行二次分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既不考虑公平更不追求效率, 只注重结果平均。在这种分配观念的影响下, 平均主义在中国很有市场。穷人喜欢抱怨现实, 甚至有“仇富”心里, 而富人又不敢“露富”, 怕遭人嫉妒。这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富分配对劳动者的激励功能, 削弱了他们的自强不息、参与竞争的意识。

市场经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上, 要求商业发达, 有完备的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一直是重农抑商的, 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 反对舍本逐末。现在, 虽然人们在种田和经商之间, 大多倾向于后者, 但对商人的偏见并没有消失, “无商不奸”的说法仍然广泛流传。这种对商人和商业行为的歧视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是农业社会的特点, 不应该存在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之中。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 不仅是商品市场, 还包括要素市场。传统的乐土重迁、追求安逸的生活习惯, 让中国人在就业中不愿远离家乡, 不愿更换工作岗位, 这显然妨碍劳动力市场发挥人才配置作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还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公平的市场, 传统文化过于注重伦理关系、家族观念, 这使人情、关系、地方保护甚至观念形态等因素在经济生活中也发挥了作用, 造成了市场的扭曲。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又是实现再生产的基础。消费者的主观心理动机影响他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费数量和消费方向。一个国家国民的消费动机如果得不到有效激发和升级, 很容易导致消费不足从而引起生产过剩的危机。遗憾的是, 传统文化中恰恰有抑制消费动机的因素。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宋明理学家更进一步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的主张。从中可见, 传统文化对人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充满漠视, 更不可能支持高档消费和服务消费。现在, 我们国家储蓄率高, 经济增长方式没能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这就和中国人“节欲有度”“知足常乐”“居安思危”的生活观念有关。中国另外一个消费传统是自给自足, 正像老子所推崇的“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扩大消费, 而且会反作用于生产、交换, 不利于社会分工和经济往来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展中国文化

尽管和西方文明相比, 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先天不足,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西化”, 需要用西方文明取代中华文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批判继承, 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传统文化具有自然经济和封建主义的本质, 但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经历了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文化大变革。现在的中国文化已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大有不同了。虽然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还未消失, 但是新的观念正在形成。改革创新正在取代复古保守, 尊重科学正在取代重道轻器, 社会分工正在取代自给自足, 竞争意识正在取代平均主义, 民主观念正在取代等级观念……总之,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在市场经济面前是没有生命力的, 是必然走到它的对立面去的。这就是“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市场经济的运行依赖市场机制。然而, 市场也会失灵, 也有缺陷, 这恰好为我们“取其精华, 批判继承”提供了机会。传统文化经过改造, 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并且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 应该是市场基础作用和计划调控作用的结合。为了对付市场失灵, 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 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一段时间, 也的确推行凯恩斯主义, 大搞国家计划。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最终出现了“滞胀”局面。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转而推行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 宏观调控广受批判。相比之下, 中国的调控比较成功, 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平稳、持续发展。这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上, 也得益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传统。这些传统有助于调控政策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突破私人资本局部利益的限制, 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中国, 鼓吹市场万能的自由主义思潮始终不能占据主流地位。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是一种手段, 不具有价值取向。可我们发展经济却不能回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这个根本目的。而文化恰恰祢补了市场的这个缺陷, 因为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可以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思想, 它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结果: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批优秀企业家作为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才干, 也要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有职业道德。而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不能由市场机制提供的, 相反, 市场机制使资本惟利是图, 为了牟取暴利, 经营者可能不惜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和道德。这样会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失, 市场秩序陷入混乱。而中国文化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方面, 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就教人立志高远, 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企业家来说, 就是要有把企业做强做大的雄心, 要承认企业的社会职能, 把企业办好了还要主动回报社会。传统文化还有先义后利的利义观, 这也有助于企业家反对见利忘义, 坚持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

五千多年来, 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 没有中断。这说明, 中国文化是很有生命力的, 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借着市场经济的契机, 中国文化将能很快地剔除不利于时代进步的腐朽部分, 同时升华和丰富其精华部分。因此, 中国文化不仅不会在市场经济中消亡, 相反, 它将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获得新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本质上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 它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在防治市场失灵、祢补市场缺陷方面, 传统文化又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市场经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与文化考试 篇8

关键词:中国 传统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确定下来。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它强调的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但由于各国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彼此间的法治之路都有所不同。

一、传统法律文化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产生影响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他们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端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这一传统生生不息。当代中国必须实行法治,这是中华民族兴起所必经的历史过程。中国试图建设法治国家的努力已有百余年的沧桑历程,仍然没有实现法律的现代化。

从1842年到190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坚持根本的政治制度、伦理纲常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与西方法律接近的改良和补充,这是一条过于保守的道路。1905年开始的清末修律到1949年国民政府垮台,这一时期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贯穿了“全盘西化”的原则;而自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建立到1978年的法律现代化进程则以“全盘苏联化”为原则。这两个阶段的法律现代化都是照抄照搬他国的东西,无视本国实际,以强制推进方式急功近利地迫使中国法律实现现代化,事实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严格来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百余年并不成功的经历与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刑民不分,以民为主”、“息讼厌讼,崇尚调解”等法律传统相比,根基尚不够牢靠。

中国要正视现实,搞清楚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哪些弊端与传统法律文化有关,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加速法治化建设与发展。

二、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搜寻传统法律文化的遗殇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结构。他认为,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隐形的是隐型文化。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和隐型层面的法律文化两大结构。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属于显型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它总要人用权力来维持和运行,是一国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理念性的法律文化属于隐型文化,也包括三个层面: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它藏于社会深层,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根基。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呼应才能推动法律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如此,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应当具备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而事实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完善了诸多法律制度,完备了大量的法律设施,却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建设。以一个完全异质的法律文化去改造一个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这一异质的文化推行起来遇到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1、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了个人权利自由

古代中国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一个个的小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种小家庭中,以长幼尊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宝塔型的等级结构”。这种家族式的宗法等级结构需要国家的认可和扶植,由无数个宗法家族构成的社会必然会架起宝塔型的“大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家族制度的模拟和扩大,也就是说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凡是在精神上支持、拥护这种典型的专制统治的观念和理论,无论是强调以“权”、“术”治民的法家的国家专制和集权思想还是强调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同样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使这些理论和观念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本位主义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环境。强调国家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结,这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如果这种妥协没有了限度,就否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而尊重人的权利、自由和个性正是法治所追求的。

欧洲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们在分析中国为何曾经辉煌一时却最终悲壮地落伍时,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缺乏个性自由导致了这个伟大民族的衰败。因为无条件的顺从这种束缚人的理智、才干与情感的幼稚做法势必削弱整个国家的实力。今天国家本位主义的法律传统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已经被否定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现今我国公民对权利不尊重、维权意识淡薄。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下,中华民族习惯了顺从、忍让,无形中导致了对法律的轻视、远离和不信任。

2、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

直至今日,部分社会主体仍然存在着法即是刑的观念,“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法律只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人们更多的是服从既定的法律法规,对法律是否侵犯自身的权利的追究是较少的,对至关重要的选举权等基本权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政议政的观念淡漠。

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普通老百性经常秉持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心理,凡事立场中庸、不偏不倚,很少鲜明表达自己的立场,唯恐惹祸上身。

3、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秩序,忽视了平等

纵观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但事实上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份、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因此,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在老百姓心目中仍然难以接受,即使在普普通通的民事生活中,权仍大于法,掌握着国家行政、司法、立法权力的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亲属们也享受着特权的待遇,这直接导致了权力腐败的滋生。此外由于古代中国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形态,因此人情大于法、亲情大于法也成为法治建设道路上的羁绊。

三、中国法治建设需中西合璧、取长补短

中国要奋起,必须致力于人为地去培育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显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文化。

1、理智地看待道德

在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温和、稳重、热情、善良、诚实守信、富有牺牲精神等美德都为中外所称颂,但是我们在发扬道德优势的同时,还要理智地看待人性。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舍己为人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是社会上少数精英人物的高尚情操,不能以此来要求普通的民众。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法治理论,尊重人,给与人充分的自由,同时要勇敢地面对人的劣根性,并从制度上对其予以限制。

2、认真地对待私权利

法治要想真正地深入人心,就必须为解决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努力奋斗。几千年来,法学在西方始终能够成为一门显学,法治能够在西方社会始终成为热门话题,与西方法治的主要价值观念——自然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关注密不可分。我国的法治建设要在日常的教育中普及权利的观念,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为前提,一方面掌权者要尊重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要积极行使权利、维护权利。

3、充分地培养民主平等

上一篇:初中修改病句指导选择题及答案下一篇:高考政治的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