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

2024-05-18

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精选8篇)

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 篇1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但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对策,对促进我国煤矿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和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12字方针,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炭企业提高了认识、强化了管理,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但煤矿仍然是我国工矿企业中事故发生最频繁、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工业部门。与国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对2002年煤矿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1.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瓦斯和运输事故。3类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82.94%和死亡总人数的81.58%。顶板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起数的54.42%。火灾死亡事故的严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严重,事故起数占17.10%,死亡人数占34.41%。

2.随着煤矿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所占比例下降,生产性事故所占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安全生产状况与煤炭产量成正比,即煤炭产量较高的省市或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好;产量越低,安全状况越差。较高的装备和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创造了基础,同时,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又为生产能力的发挥创造了前提和保障。

4.事故发生具有时间规律。在月份方面,3、4、5月是事故的高发月,在月旬方面,2002年下旬特大事故占62.5%,在工作班次方面,日班发生的重大事故占46.55%。

5.采掘工作地点事故集中,以掘进工作面的危险性最大。在国有煤矿特大事故中,采掘工作面占76.92%,在重特大瓦斯事故中,掘进工作面占42.82%,采煤工作面占25%;但巷道事故比例也有增大趋势。

6.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1.07%,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仅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88%和12.92%;国有地方煤矿产量占全国的18.91%,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5.17%和14.62%;而乡镇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的30.02%,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到72.95%和72.45%。

7.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差别较大。神东、兖州、大同等35户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已控制在0.5以下,平顶山、开滦等16家企业在0.5~1.0之间,而南桐、鸡西、资兴、攀枝花等9户企业在10以上。重大事故多发生在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南和贵州,六省占总起数的54.84%;特大事故多发生在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市。

三、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全方位的。分析表明,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安全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数目众多、安全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安全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4.防灾措施缺乏针对性,且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在2002年国有煤矿发生的16起重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防突措施不力的8起,石门揭煤未采取专门措施的3起,地质条件变化未能及时修改实施措施的3起。

5.现场管理不力、“三违”屡禁不止。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

6.安全欠帐大,装备状况差,防灾系统不完善,设备失爆或不防爆现象严重。7.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8.职工综合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据2002年开展的全国煤矿安全状况调查,大中型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5.44%;中小型煤矿中,平均每处煤矿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不足3人。由于煤炭行业近年职工的流动性加大,给安全技术培训造成困难。

四、煤矿安全生产的对策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应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月等措施,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责任感。要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并逐级向下延伸,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通过有效激励强化安全意识。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建设强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应尽快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察,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形成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建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技术保障、信息网络和安全技术培训六大体系,为安全生产及其监察提供各种支撑和保障平台,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提高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监察工作效率,强化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有关执法部门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需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提高行政执法和安全技术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继续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强化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煤矿安全整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内容,应严格煤炭生产准入,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和防灾系统。应继续深化对重点地域、重点企业的重点监控。

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状况的好转。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灾害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应大力开展安全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经验交流,促进煤矿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6.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强制性的覆盖全煤炭行业的事故预防、赔偿和康复的一体化工伤保险体系。根据企业安全保障程度、事故发生概率、事故严重度、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业绩,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以从经济上引导企业主动加大安全投入。此外,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目前分别由劳动保障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部门负责,且缺乏相互协作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进行改革。

7.依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和伤亡人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目前,我国煤矿事故处理和伤亡人员赔付很不规范,随意性强,赔付标准过低,以致使煤矿矿主和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严峻性。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规范事故处理程序,提高赔付标准,加大事故成本,使企业因担心“死不起人”而不得不加大安全投入。

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 篇2

一、生猪生产新周期的特点

生猪生产新周期是从2006年6月份以后开始的, 此轮周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价格变化走向符合前几个周期的规律, 2006年7月份回升, 经历了3个月到9月份猪粮比突破1∶5.5, 经历6个月到12月份突破1∶6。 (2) 猪粮比达到1∶6以上后, 连续出现价格大的跳跃, 2007年5月至8月每月毛猪价格上涨1元左右。 (3) 过去我们把养猪效益分为四个等次。猪粮比在1∶5.5以下为亏损区, 1∶5.6~6为低收入区, 1∶6~6.5为中等收入区, 1∶6.5以上为高效益区, 这一周期高效益区间维持的时间将最长。上一周期在1∶6.5以上为7个月, 而这一周期刚运行一半, 猪粮比在1∶6.5以上已有8个月, 今后还将维持一段时期。 (4) 这一周期仔猪价格、生猪收购价格、猪肉价格、猪粮比均创历史新高, 并且比前四个周期有大幅度上涨。

二、新周期特点的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这样情况的原因分析:一是周期波动规律所致。2007年我国生猪价格正处于新一轮的回升期, 这是造成2007年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是内因。价格上涨幅度偏高是受到外力的同时作用。也就是说, 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性变化的趋势是短期内不可改变的, 外因对变化的影响只能表现在提前或推迟价格变化的出现, 增大或降低变化的幅度, 对周期时间的长短也会产生影响。这次价格上涨的外力主要包括饲料成本大幅上涨, 疫病严重, 生猪数量有所减少, 消费刚性增长, 其他成本也在增加等, 加速了价格回升速度, 增大了上涨幅度。二是饲养成本的大幅上涨推动生猪价格上涨。2007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1月份玉米价格为1.5元/kg, 之后每月环比上涨1%左右, 到12月份玉米价格上涨加快, 环比涨4.1%, 达到1.76元/kg, 比历史最高的1995年10月份1.73元/kg高0.03元, 创1994年以来新高。2007年全年玉米平均价格为1.61元/kg, 同比增长18.4%。豆粕、鱼粉等原料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目前, 每500 g猪饲料比去年同期上涨0.2元左右, 仅饲料一项, 就增加成本100元左右 (育肥4个月, 用饲料250多千克) 。加上防疫费、人工费、排污费等的增加, 规模猪场每头猪生产成本同比增加200元左右。三是产业间比较效益不平衡。近年来, 城市职工收入增加较多, 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快增长, 社会保障也不断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有大的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收入也在增加, 同时还不许拖欠。从产业间比较, 工业企业效益增加, 农

现代畜牧兽医

民种粮收益提高。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 促使养猪生产者期望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对于大规模饲养者来讲, 可以体现规模效益, 而散养户养猪效益与外出务工效益比较已经不合理。以养10头育肥猪为例, 饲养4个月, 每头猪纯利润200元, 共挣2 000元 (这是按效益较好的水平计算的, 一个周期3年, 很短时间每头能赚200元以上, 大部分时间低于这水平) , 而外出务工可以获得4 000元, 甚至更多的收入, 还不需要本钱。更重要的是养猪每头要投入1 000元成本, 一旦生猪价格下跌, 就会赔本, 如果遇到疫情, 将血本无归。养猪比务工投入多、风险大, 常常出现亏本。要使养猪与务工得到同样的收益, 必然要提高生猪出售价格。四是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拉动了生猪价格上涨。经济持续增长, 城乡购买力不断增强, 对生猪价格上涨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来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均在增长, 城市消费在不断增强, 尤其对副食品的需求增加, 农村市场的启动也比较快。目前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1亿多人, 加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亿多, 这部分人进城了, 或者不从事农业了, 由养猪群体变成吃肉群体, 并且由于收入增加了, 吃猪肉比原来要多, 等于启动了农村市场。五是物价指数的增长带动了生猪价格上涨。去年12月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9%, 对生猪价格必然有影响, 尤其是生猪生产上游产品的涨价, 对生猪价格上涨产生推动。六是2007年生猪产品价格偏高是事实, 但与2006年“卖猪难”的低价格水平相比也是增幅偏高的原因之一。2007年全年仔猪、生猪、猪肉价格与2004年全年平均价格相比, 分别上涨45.3%、38.0%、36.7%, 而2007年比2004年生产的综合成本应上涨30%左右。这样比较, 可以看出涨幅并不是超常规的大。

三、生猪生产后期走势判断

总的判断是, 这一周期生猪生产综合成本有很大增加, 生猪产品价格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后低成本养猪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低价格吃猪肉的现象也不可能再发生, 无论是管理者, 还是生产者、消费者均应有明确认识, 适时调整心态和思路, 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目前生猪产品处于高价位区, 后期判断就是判断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 也就是说下一个“卖猪难”什么时候出现。

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 篇3

一、充分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特点。提高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它寓于生产活动中,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独立于生产活动之外。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

(一)安全生产工作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广泛的联系性。从内容上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研究如何对人、物、自然界等实施控制,调整其相互关系,解决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事故的发生,使其处于安全状态;从工作方式上看,通过抓思想、抓管理、抓作风、抓技术等综合治理的方式来预防和控制事故隐患的形成与发展,排除各种危险,防患于未然;从作用上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生产活动的重要保障,它以安全无事故为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安全生产工作独立性的表现。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和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安全生产工作始终贯穿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和物,安全生产工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安全生产工作既有相对的间断性,又有绝对的连续性。安全生产工作是生产活动的重要保障,这就决定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针对某一特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活动的某一实践阶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比如危化品运输环节,则需着重强调预防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运输结束后,预防运输过程中安全事故就告一段落,这就是间断性。运输结束后,尽管预防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工作中止了,但就整个危化品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储藏过程等生产活动中新的安全问题同样存在,安全防事故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这就是连续性。间断性是相对的,是指针对生产活动或生产任务特点,在某一生产领域或某一生产阶段而进行重点预防的一种表现。连续性是绝对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事故发生的危险。安全生产工作的间断性和连续性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工作既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工作重点,抓好重点时期、重要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又不能时紧时松,出事故后抓一阵,不出事故就松下来,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安全生产工作既是领导的经常性工作,又是一项群众性工作。领导重视,责任到位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是重视的,责任是到位的,而有时安全生产事故往往就是在领导反复强调的情况下发生的。究其原因,是领导和群众之间存在着“断层”。安全防事故牵涉到每一个人,群众才是落实安全生产的基础。抓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必须一级抓一级,充分发动群众,激发每一个生产者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参与的自觉性,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反之,如果仅靠几个领导“单兵作战”,而无广泛的群众基础,事故就会防不胜防。发动群众,一靠“教”,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晓之以规章制度,授之以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增强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二靠“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规定,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并严明奖惩,启发自觉,强化自律,规范落实安全生产制度要求。

二、深入探索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提高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工作指导的科学性。诸多的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和防事故实践证明。事故的发生都有一定规律。因此,认识并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一)事故的必然性。有的同志认为事故发生是极其偶然的,不可否认,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上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一表象上的偶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透析事故发生的过程,不安全意识和不安全行为是发生事故的内因,物的不安全条件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外因。内外因的存在并结合,安全生产事故就是必然。认识这一规律就可以使我们在防事故工作中争取主动,防止必然内外因的形成和发展,排除内外因结合的条件,防患于未然,努力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事故的季节性。一般来说,事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如冬天煤炉取暖,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或因气候干燥,火源多,容易造成火灾事故,或因下雪,路滑容易造成车辆事故;夏季和初秋天气炎热,食物易霉烂变质,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事故,夏季消暑解热,人们喜欢下水游泳,容易发生淹亡事故;夏秋季节雨水较多,容易发生雷击、房屋倒塌事故;等等。总之,因季节变化引发的事故,带有明显的季节痕迹,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就可以搞好科学预防,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

(三)事故的周期性。透过安全生产事故的必然性和季节性规律,不难看出安全生产事故带有一定的周期性。这是因为各级领导抓安全生产存在时紧时松的工作作风,各级各类人员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存在随大流、跟着感觉走的思想,防事故工作相对稳定时就放松警惕,不安全因素逐渐增长积累,最后突然爆发,连续发生,达到“祸不单行”的高峰。如果把这种现象比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平稳(放松)不安全因素增长(麻痹)事故发生(警觉)抓紧(研究措施、检查落实)恢复平稳。尽管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周期性。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提高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的时效性和预见性,讲究科学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事故的综合性。任何一次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意识、不安全行为和物质的不安全条件及自然界的不安全环境影响等因素的交织而产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差。从业人员素质低劣,生产活动的保险系数就小,就容易发生事故。近几年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表明,因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等原因造成事故的占80%。二是监管责任不到位。各级监管责任到位,认真履行职责,安全生产工作抓得紧,事故就少,反之事故就多。三是企业或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落实。重生产,轻安全,认识不到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不投入,安全教育与培训走过场,遇到违章行为不纠正,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不及时,从业人员不把法规制度当回事,

违章蛮干的现象不胜枚举。四是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有的嘴上是说重要,安排工作次要,生产活动中不要;有的不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应付检查,实事没干几件,经验总结一套套;有的单位出了问题,能捂则捂,能盖则盖,作风虚假,报喜藏忧。因此,抓安全生产工作,既要重点突击,又要全面覆盖。

三、着力把握安全生产工作方法。提高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工作指导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只有研究和掌握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才能改进和创新安全生产工作方法,提高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的效率

(一)必须端正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是切实统一思想认识,把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命关天,责任重如泰山”的思想,坚决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纠正和克服各种消极被动保安全的现象。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正确对待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明确护短短更短、遮丑丑更丑的道理,做到下级不搞报喜藏忧,上级不搞报喜则喜、报忧则忧,坚决克服报喜藏忧、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在深入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深入基层,掌握情况,抓好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

(二)必须紧紧抓住防事故工作的重点。一是抓预防。“防”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把功夫下在“预防为主、事前把关”上,因为一旦出了事故再来追究责任就为时已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所以,我们抓安全工作,必须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功夫下在事先预防上、下在事前防范上。要仔仔细细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认认真真整改每一处安全隐患,这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丝毫侥幸。二是抓宣传教育与培训。巩固和深化“安全生产月”活动成果,坚持开展系统的、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扩大全社会宣传的覆盖面,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进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贴近市民;要按计划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资格培训,确保持证上岗;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事故处理、行政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强化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健全企业安全培训制度,建立企业安全教育档案。三是抓责任落实。要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一把手责任到位,明确行业或领域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分层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四是大力预防季节性事故。正确认识和掌握事故与天候、事故与地理环境、事故量与任务量的相互影响及基本规律,以季节变化为参照系,妥善处理事故与天候、地理、任务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三)必须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二是建立和完善安全形势分析和事故预测制度。通过定期分析和预测安全生产工作形势,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不安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掌握安全工作主动权。三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生赠工作教育制度。确保安全教育的时间、人员、内容、效果落实,不断增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四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五是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奖惩制度。坚持把安全无事故和事故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发生事故尤其是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和个人,除追究直接肇事者的责任外,还应追究直接领导的责任,同时,还要建立安全生产工作奖励基金,以推动安全工作的落实。

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范文 篇4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是人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总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人们的具体活动千差万别,但并非是纯粹个别和偶然的,而是在偶然

之中隐藏着必然,在个别之中包含着一般,在表面不重复的现象背后,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重复地起作用。在现代西方,有些思想家极力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其理由就是,在他们看来,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能形成规律性,在自然界中,相同的事件反复出现,因而存在着规律性;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事件都是个别的、不重复的,因而不存在规律性。例如,波普尔就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社会历史没有规律”。这种点,实际上是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确,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会重复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波普尔看到了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差别,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又夸大了这个差别,以至于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则是错误的。这说明,他并不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社会规律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又是和人的意识的作用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特点是和前一个特点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人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问题在于,同一社会的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是一样的,而

是多种多样的,常常又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意图、目的和动机,有的是能够实现的,有的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有的似乎实现了,但实际的结果却又和预期的不同。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背后还有支配的力量,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要想使自己的意图获得实效,就必须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或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或抹煞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蛮干和唯意志论;二是只强调社会规律的作用,根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在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第三,社会发展规律归根到底与人们的利益密切联系。利益是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中产生的,它是人们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保

煤矿安全生产规律特点 篇5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太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学习心理特点:

1、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同时注意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逆反心理)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对二年级孩子的学习依然像一年级一样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指导与监督。

◆说谎心理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王海英 篇6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时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会表现出剧烈的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个体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速度上、最终达到的水平和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有差别的。例如,在智力上,有的儿童早熟,有的晚慧;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迅速,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二是发展协调,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心理发展的协调性是其主要特征;三是发展具有开放性,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四是发展具有可塑性,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到新异刺激影响时,心理活动就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或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容易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2.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以长时间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 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10-12岁儿童约25分,12岁以上约30分。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抽象事物注意的稳定和集中才会相应提高。(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不善于分配注意的现象,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大有改观。而且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也比较差,到小学中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尤其是男生发展更快。3.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想象的意识性、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与学龄前儿童有点类似,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为增加;小学生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想象的形象还具有片断、模糊的特点;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

5.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中高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特点与指导策略 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感知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2)理解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

用,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

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即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3)巩固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上的、技能技巧上的准备。(4)运用过程中学习的特点

一是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

二是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三是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2.小学生学习的指导策略(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的学习做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时间做出详细具体的安排。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指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3)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认真听,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注意看,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多动脑,要积极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4)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复习课本,目的在于深化;整理笔记,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复习;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求助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5)指导学生写作业的方法

先复习后写作业,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仔细审题,了解题意,明确习

题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细心检查,根据习题要求,逐字逐句地检查、验证,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教师的批改、批语要认真思考,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指导策略 1.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其变化发展态势与思维发展趋势大体相同。低年级学生只能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直观的感知和描述,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含混不清,概括水平很差;高年级学生对道德概念则能进行相对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对道德品质的判断

中低年级小学生道德判断主要受外部情境的制约,评判是非功过的标准和原则取向主要依附教师或家长权威,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主要根据行为的效果考虑。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判断逐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能够做出独立的自我判断,道德判断和评价水平逐渐提高,评价道德行为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并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3)道德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自制品质随年级升高而逐步发展,虽然各种意志品质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意志的自觉性比较差,极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主精神。低年级小学生的意志受暗示性突出,经常屈服于别人的观点,三年级以后独断性特征比较明显,表现得易冲动、任性、固执己见,盲目拒绝别人劝告和意见。(4)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小学生处于对教师和家长权威依附性很强的阶段,道德行为水平较低,存在模仿性行为和无意行为,且行为习惯并不巩固;到了中年级,随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学生有时会表现出言行不一致,导致道德行为水平下降;高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道德行为习惯在量和质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小学生品德指导策略

(1)引导小学生抽象思维,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具体形象性,而且这一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其出现相应的变化趋势。因此,可以通过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其道德概念理解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2)激发道德行为动机,培养道德意志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必须激发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通过唤醒儿童的同情心将外部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小学生内心的需要,使其能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自觉地完成行为;另一方面,创造条件锻炼小学生道德意志力,通过品德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克服从依附型向自觉型过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品德心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跃进煤矿水害规律与防治对策 篇7

关键词:顶板水,小窑水,物探,防治对策

1 矿井概况

跃进煤矿1958年建设, 设计生产能力21万t/a, 后经多次技术改造和扩建, 现生产能力达到150万t/a。其井田位于义马煤田中东部, 东、西分别与常村矿、耿村矿相连, 北部与千秋矿相邻, 南部以F16逆断层为界, 如图1所示, 面积约22 km2。井田内岩层整体上向南偏东方向倾斜, 倾角10°~15°;受F16逆断层推覆作用影响, 南部边界处岩层弯曲倒转。地表为低山丘陵, 高程+400~+600 m, 沟壑纵横, 冲沟发育, 涧河从井田浅部穿过。开采侏罗系中统义马组2-1煤层和2-3煤层。两层煤在井田深部合并, 称2-1煤。煤厚0.88~10.02 m, 平均6.45 m。煤种为长焰煤。矿井目前生产集中在23采区和25采区, 最大采深已超千米。煤层直接顶是泥岩, 厚度20 m左右, 为隔水层;基本顶主要由巨厚砾岩组成, 最大厚度近千米, 富水性整体不强;煤层底板是砂质泥岩、砂岩、底砾岩等。多年平均矿井涌水量不足200 m3/h,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2 矿井水害简介

20世纪90年代之前, 矿井生产主要集中在一水平, 受小窑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威胁严重。1982年7月, 曾因小煤窑在涧河下采煤而造成河床塌陷, 河水沿塌坑灌入, 最大涌水量达到1 298 m3/h, 导致跃进矿淹井。近10 a来, 矿井生产转入二水平, 顶板水灾屡屡出现, 成为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甚至威胁到采区安全。特别是25采区25030、25050、25060、25070、25080、25110等多个工作面发生了顶板突水。其中, 25080综采工作面最大涌水量达到450 m3/h, 且持续多日, 造成工作面推进困难, 架子压死, 工作面重开切眼, 导致工作面停产近1 a。100 d后, 涌水量仍在150 m3/h以上;至2011年底, 该工作面累计出水达到250万m3。

3 水害规律

3.1 大气降水

在一水平浅部生产时, 由于采深不足百米, 采后顶板导水裂隙向上延伸可沟通上覆第三系弱胶结岩层、第四系松散层甚至地表, 大气降水可透过导水裂隙或以第三系、第四系潜水渗漏的方式向矿井充水, 使得矿井涌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雨季矿井最大涌水量是年均的2.1倍。随着矿井生产向深部转移和井田浅部地表塌坑、裂缝的连年充填治理, 大气降水对矿井的充水趋于减弱;矿井生产转入二水平后, 涌水量和大气降水不再呈现相关关系。

3.2 地表水

涧河为一条季节性河流, 从井田浅部穿过, 是井田内的主要水体。由于矿井留设有足够的防水煤柱, 涧河本来不对矿井起直接充水作用。但因部分小煤窑在河床建矿或在河下滥采乱挖, 破坏了防水煤柱的防隔水功能, 造成当期地表水对矿井充水作用明显[1]。1982年7月矿井被淹。随着小煤窑报废停产和河床塌坑、裂缝的连年充填治理, 2000年后, 地表水对矿井的充水作用微弱。

3.3 小窑水

矿井在浅部小煤窑采掘活动相邻区域生产时, 受到小窑水威胁;小煤窑滥采乱挖, 经常与大矿掘透并向大矿放水, 成为大矿的重要充水因素。现在, 矿井生产已转向深部, 并随着小煤窑报废、关停和封填, 小窑水的充水作用趋于减小。但井田浅部采掘边界不清、积水情况不明的庞大采空区, 改变了井田的充水因素和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对大矿构成水灾隐患;另外, 如果小窑水排泄不畅, 水位持续升高, 当残余隔离煤柱抵抗不了水压时, 还可能造成重大溃水事故[2]。

3.4 顶板水

矿井在一水平生产时, 顶板水充水作用较弱, 没有发生过顶板突水灾害。矿井转入二水平生产时, 特别在25采区, 多个工作面发生过顶板突水。主要原因是:深部采区靠近F16逆断层 (最大落差超过500 m) 并处于义马向斜核部, 顶板砂 (砾) 岩裂隙相对发育, 具备较好的储水条件;煤层顶板发育有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巨厚砾岩, 裂隙相对发育的巨厚砾岩储水能力较强;中、小型断裂构造存在为砂 (砾) 岩赋水创造了条件并沟通了上下含水层 (组) ;采用放顶煤开采工艺, 对顶板破坏较大, 采后顶板导水裂隙向上延伸进入巨厚砾岩段。

3.5 矿井涌水量

矿井在一水平生产时,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是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 矿井涌水量雨季增多, 显现季节性变化规律;转入二水平后, 顶板砂 (砾) 岩水成为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 矿井涌水量受顶板突水影响, 不再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另外, 由于小煤窑滥采乱挖, 破坏了水平隔离煤柱, 造成矿井水向深部转移, 进入+305 m泵房的涌水量已不足10 m3/h, 绝大部分涌水进入+170 m泵房。

4 防治对策

4.1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定期巡查浅部地表和河床, 发现塌坑、裂缝等应及时充填治理并夯实。

4.2 小窑水

井田内的小煤窑现已全部关闭, 小煤窑井筒应充填封闭, 避免其成为大矿的导水通道;采用瞬变电磁勘探等方法探查小煤窑积水区域和下部采掘边界, 并掌握积水区的动态变化;在合适区段建筑防水闸墙, 避免小窑水溃入大矿。

4.3 顶板水

采用瞬变电磁勘探等方法圈出煤层顶板砂 (砾) 岩疑似富水区域, 为工作面提前进行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对物探疑似富水区进行采前钻孔预疏放;工作面下巷尽可能实现正坡度掘进, 始终保持里高外低, 避免顶板涌水后淹巷或淹工作面;工作面采前应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并有足够的排水能力, 采区和矿井也应增设适宜的排水功能, 具备一定的抗水灾能力。

5 存在问题和建议

(1) 小煤窑采空区积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瞬变电磁勘探成果仅反映当期积水状态。对有溃水危险的疑似积水区, 应钻探验证, 验证后应采取安全措施。

(2) 地表起伏, 生产采区采深又在700 m以下, 地面瞬变电磁勘探成果准确度受到影响;巨厚砾岩距煤层100 m左右, 受井下瞬变电磁勘探范围限制, 其富水情况难以全面反映。

(3) 受构造、煤厚和已布设工作面等方面限制, 新掘工作面下巷难以实现完全连续正坡度掘进, 在巷道低凹处应开挖水仓, 设置排水泵站。

6 结论

跃进煤矿多种水害并存, 曾因小煤窑在河床下滥采乱挖导致汛期河水溃入淹井, 小窑水是矿井的水灾隐患;但随着生产向二水平转移, 顶板砂 (砾) 岩水成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该矿的水文地质条件, 防治顶板水, 可立足于“排”, 完善工作面、采区以及矿井排水系统, 同时采取井上下物探、钻孔预疏放等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松营, 杜毅敏, 孙晓震, 等.矿井小煤窑水害及其防治[J].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3, 22 (5) :184-186

浅谈陈坜煤矿煤层赋存规律 篇8

关键词:煤矿;煤层;赋存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105-02

我省属于煤炭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掌握煤层赋存规律对我省煤炭开采极其重要。陈坜煤矿2012年改扩建结束,探明的资源储量不多,为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能降低成本,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陈坜煤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掌握煤层赋存规律极其重要。

1 矿区概况

本矿区属低山-丘陵区,海拔最低标高165m,最高751.3m,高差586.3m,相对高差大,地形陡峻,区内地形东高西低,山脉走向总体为近南北向。

2 地层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按从老至新顺序分述如下:

2.1 前震旦系麻源群第三段(Pt3myc)

由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局部岩石具有混合岩化,见于矿区中西部3线、2-4线间及矿区南西侧,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

2.2 三叠系上统焦坑组(T3j)

2.2.1 焦坑组下段(T3ja)。下部主要由灰白色厚层状砂砾岩、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局部夹细砂岩,砾石成分主要由石英、变质岩组成,由上而下岩屑成分逐渐增多,砾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差,砾径变化大,底部有时可见大漂砾。中部以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等,水平层理发育,含丰富的叶肢介化石,顶部见少量植物根茎和侧羽叶化石,为标志层之一。上部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砂岩及煤线组成。各岩性层近于等间距相间出现,见少量镜煤条带,含新芦木及其他植物碎片、碎屑化石,含煤2~3层,均不可采。

2.2.2 焦坑组上段(T3jb)。下部由灰白色中厚层状、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线(层),普遍见有镜煤条带,各岩性层常呈透镜状相互交叉。粉砂岩中含少量砂质结核,含植物叶片、碎片、及根茎化石等,沿层面分布,一般保存完好。含煤6层,只有B5煤层可采。中部以灰黑色薄层状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形成上、下细,中间粗的组合特征。砂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叶肢介化石及少量黄铁矿结核和植物叶片、碎片、根茎化石,为标志层之二。

2.3 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l)

2.3.1 梨山组下段(J1la)。矿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粗至细砂岩为主,间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等。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厚-巨厚层状,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燧石、岩屑和其他变质矿物,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差,硅质或硅泥质胶结,普遍具有大型槽状、楔形交错层理和粒度正韵律构造。

2.3.2 梨山组上段(J1lb)。仅见于矿区西北角,岩性為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炭质泥岩,局部夹煤线。

3 构造特征

3.1 褶皱

矿区内褶皱总体为轴向北东的宽缓背斜,核部地层为前震旦系麻源群第三段(Pt3myc)及三叠系上统焦坑组

(T3 j),两翼地层为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l),其轴部位于矿区西部,轴向北东,轴面略西倾,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一般10°~30°,发育有宽缓的波状小褶曲。对矿区煤层赋存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3.2 断裂

矿区内主要断裂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各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3.2.1 F1断裂:发育于矿区中北部,在平面上呈“S”形状弯转,延伸长度约1800m,总体走向北东向23°~42°,倾向东南,倾角40°~50°。断距由西而东逐渐变小,该断裂为正断层,断裂带宽0.1~0.63m,断面不平整,破碎带内角砾发育,成分以石英、粉砂岩和泥岩为主,胶结较松散,裂隙常有石英脉和方解石脉充填。是目前矿区内对煤层赋存及开采影响最大的断层。

3.2.2 F2断裂:发育于矿区边界,延伸长度约2000m,走向50°~70°,倾向南东,倾角约75°,该断裂为正断层,断距约60m,断裂带宽度约1.07m,角砾成分为石英及粉砂岩碎块,裂隙有石英脉及黄铁矿脉等充填。对矿区南部煤层赋存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

3.2.3 F4断裂:发育于矿区中部,延伸长度大于1300m,走向一般345-0°,倾向北东东向,倾角60°~70°,该断裂为正断层,断面较平整,未见明显挤压现象,裂隙不发育。在矿区中部被F1断层断开,对矿区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较大。

3.2.4 F5断裂:发育于矿区中部F1断裂附近,可能为F1断裂的分叉断裂,延伸长度约550m,走向10°~20°,倾向南东向,倾角53°。该断裂为正断层,断面较平整,破碎带约0.1m,带内挤压现象明显,裂隙发育,断距约10m。对矿区内+190m以上的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较大。

3.2.5 F9断裂:发育于7线附近,见于井下开采巷道中,走向60°,倾向南东向,倾角85°,为正断层。对矿区内目前开采区域的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不大,但对后期二采区下部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4 煤层特征

(1)煤层主要赋存于焦坑组上段(T3jb)下部及焦坑组下段(T3ja)上部,上段含煤6层,其中B5煤层为不稳定可采煤层,A1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厚度小,且极不稳定,一般沿走向倾向延伸不长,不具工业开采价值,并不可采;下段含煤2~3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2)B5煤层:该煤层位于焦坑组上段中部,上距梨山组底界34m。煤层呈似层状,其厚一般0.43~1.10m,最厚1.60m,平均厚度0.81m。煤层浅部厚度较稳定,深部有变厚趋势。浅部巷道中所见厚度多在0.8m以上。在本矿区内煤层赋存条件尚好,B5煤层走向、倾向上均较稳定,属不稳定可采煤层。

(3)B5煤层顶板为灰黑色粉砂岩,层位稳定,砂质不均匀,粗糙不平,常见假鲕状泥质小包体,局部具水平层理,含少量砂质结核和植物碎片碎屑化石,偶见尼尔桑植物化石;底板为深灰色含植物根茎化石的泥质岩或细粉砂岩,厚度0.3~0.5m,向下为含砾粗砂岩。在横向变化大,厚度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煤矿陈坜井田找煤地质报告[R].闽北地质队,1990.

[2] 福建省武夷山市陈坜井田普查勘探地质报告[R].196煤田地质队,1992.

上一篇:人能感动就能幸福下一篇:读鲁迅《呐喊》自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