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

2024-06-27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共4篇)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 篇1

进行阐述,通过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形象意识、法制意识、自律意识”;通过坚持人事编制政务公开,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理念、创新人事政务编制公开的内容、创新人事编制政务公开的形式,通过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人才市场配置,以柔性的人性化服务“构建和谐人事”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任务和要求,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决定》对加快构建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事编制部门在区委确立的打造“速度--、效益--、创新--、和谐--”的总体目标下,要找准人事编制与实现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的结合点,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找准工作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加大人事编制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完善人才市场配置,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使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加强人事编制队伍建设,这既是和谐社会对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事编制部门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保障。因此,人事编制部门应着力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学习意识。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一种追求,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的成熟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使思维紧跟新区发展步伐,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以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

2、树立服务意识。要淡化权力思想,切实把权力转化为服务,多提供人文关怀的条件,积极为全区各部门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有效地履行人事工作的各项职能,以“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作为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主动做好超前服务,真正把人事局建设成为一个为民着想、解民所难、替民办事的服务型机关。根据人事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则。既要全面了解各方面工作情况,为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又要协调好各方,将新区创新的工作举措,通过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最短的时限内理顺,做到沟通一件成一件,件件有交代;处理一项成一项,项项有落实。

3、树立形象意识。要树立“我就是机关形象,人人都是机关形象”的意识。做到上级的精神不在人事局滞留,区级的要求不在人事局延误,办事的同志不在人事局受到冷落,新区的形象不在人事局受到影响。

4、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杜绝工作上的主观随意性,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实行政务公开,对干部任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考核奖励、工资晋升等工作全部实行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人事编制工作真正体现“阳光人事”。努力把区委、政府的目标变为人事工作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扬弃权力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5、树立自律意识。切实增强人事人才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时刻明晰个人和家庭的“情感线”,公与私的“警戒线”,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做到在履职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无一违纪,让全区人民满意。要围绕新区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多提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创新性、和谐性的有利于新区发展的主意,以较高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为领导当好政策参谋和工作助手。

二、坚持人事编制政务公开,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 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和谐企业 激励 作用 措施

所谓和谐企业,是指一个有序的充满活力的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内外部和谐状态,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任务和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和谐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和谐企业,一是企业各组织之间的和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企业中的党组织凝聚力强。二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和谐,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服从、服务于中心,协调有序,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企业发展与职工的发展相协调;三是企业内部关系和谐,干群团结一心,充满活力。职工利益得到充分维护,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职工间互帮互助,诚信守信、融洽相处。构建和谐企业,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这一变化,服从和服务于构建和谐企业的新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做到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又要充分发挥培养企业员工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企业文化功能。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舆论和激励鼓励作用

企业最基本的和谐是干部职工政治、思想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突出地表现为全体人员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进而把人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精神合力。而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正确的导向作为第一使命,促进干部职工观念创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摸清职工的困惑点;增强工作的渗透性,激发职工的兴奋点;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化解职工的忧虑点。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摸清干部职工的所思所想,善于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切实帮助职工解除心灵深处的困惑和疑虑,要让职工理解企业、支持企业,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保持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动员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努力奋斗地工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健康的心理参与企业改革改制,自觉地投身到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去。

三、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作用

和谐企业应是既富有活力,又保持稳定的企业;是既包括各方面的不同利益,又能把各种复杂利益关系处理恰当的企业。当前,企业改革改制已成为社会又一熱点、难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现代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对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利益相互调整,思想观念、心理矛盾作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引起企业内部利益格局的变化,各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企业的稳定。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客观地、准确地摸清和掌握企业干部职工所关心、所期盼、所焦虑、所困惑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创新思想观念,通过民主的、相互沟通的、说服教育的方式,帮助职工化解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尤其要关心最需要帮助的职工和弱势群体家庭,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组织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党组织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程中,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战斗堡垒,使党员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先锋模范,必须大力加强党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党员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时时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和影响周围的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促进“人企共同发展”,为构建和谐企业,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闩我变革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等),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也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最终决定或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保持与时俱进,为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更新内容,要在继承和发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新鲜经验,充实和完善新的内容。要着眼于解答和解决构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回答。要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企业和谐安定和发展,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在办实事好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在服务职工中引导提高精神境界。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新方法。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说理教育、人际协调等方法,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妥善处理职工内部矛盾,防止侵犯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把传统形式与新兴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技术含量。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创新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按照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实际,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要形成畅通的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企业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要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急机制,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转,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 篇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国家对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这就为革命老区和国家连片扶贫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要求一定要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为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做好革命老区和国家连片扶贫区有关指示精神,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调研组赴广西Y县和D县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Y县和D县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帮扶开发遇到的瓶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中重要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通过实施人才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的人才智力支持

调研发现,各地通过实施人才政策,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广西D县认真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政策要求。同时,充实乡镇扶贫开发人员力量,选派大学生村官支持扶贫工作,落实好管理服务政策,让选派人员成为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Y县根据《关于开展201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培养评选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了“双千”培训评选工作,评选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二)通过实施就业和培训政策,推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通过在贫困地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助推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广西D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与县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分级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学生)成才培训工程以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工程等六大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送教上门等培训方式,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与企业需求对接,提高就业。

(三)通过加大社会保险帮扶力度,增进贫困百姓福祉

以广西Y县为例,五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Y县还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简化参保对象医疗费报销手续,及时落实参保对象享受医疗待遇,受益的参保居民对象越来越多。

(四)通过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调研发现,各地都加大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西D县建成了连同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共投资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项目11个。Y县还加强了政策保障,解决公共服务管理问题,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瓶颈问题分析

(一)资源环境约束,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在Y县和D县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了解到,许多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严重阻碍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大石山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少,新型经济主体发展相对缓慢,导致贫困大石山区的经济发展迟缓。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群众获取现代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贫困地区也承担不起相应的成本,进一步导致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调研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D县贫困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的贫困人口占比8.49%;小学文化的贫困人口占比39.5%;初中文化的贫困人口占比42.23%。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提升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的扶贫“造血”能力。

(四)贫困地区“老龄化”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发展

由于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贫困村中“留守老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劳动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地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也直接影响了贫困山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缺乏

目前,部分乡镇农民工经济条件差,自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导致了务农缺技术,增收缺乏后劲;就业观念陈旧,对创业政策及规避创业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单一,能够进入管理阶层和技术开发行业高薪阶层务工的人员很少。

(二)就业资源整合不足,未形成合力机制

就业培训资源整合不足,培训场地及设备重复建设严重,通常以完成培训工作量为目的,导致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够强,且培训的技术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就业培训资金不足和各种资金整合不足,难以对就业形成整体的推动效应。

(三)县域?扔霉さノ欢岳投?力的吸收乏力

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本地的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吸收乏力,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社会保险待遇与劳动者意愿不相适应。由于本地可提供求职者选择的岗位和工种不多,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到外地务工,无法直接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以Y县为例,由于该县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移民就业安置率不高。

(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存在困难和问题

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的意识不强,从而增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难度。许多人只是怀着既免费又有补贴的心态参加培训,缺乏积极主动性,参训后不能坚持完成培训所要求的课时,培训质量不高。一些定点培训机构为了节约培训成本,没有按课程课时办班,办班质量有打折扣的现象,造成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关文件规定的培训时间难以符合当前在农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实际,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一天完成7个小时,连续开展最少15天的集中培训很难实现.以Y县为例,该县的职业技能培训面广点多,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有些培训不能及时检查指导,存在培训监督不力、不能及时了解培训情况等问题。一些重点培训片区的培训力度不够。一些公益性岗位要求提供材料太多,造成用人单位及审批单位工作量大,加上待遇过低、岗位安置工作时间又过短,造成公益性岗位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抵触情绪较大。职业技能培训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比如电子商务尚未列入职业技能培训工种,但群众有培训的需求。

(五)公共服务不完善,劳动保障存在困难

在Y县和D县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同步。基层工作机构设施有待完善,管理服务工作有待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员不足,村级(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网络未健全,导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劳动保障也存在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工伤保险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比例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四、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重要作用的对策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了解了当前Y县和D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调研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革命老区和国家连片扶贫区精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一)切实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贫困地区要探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制定全县农村劳动力(含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规划,与企业对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二)整合就业资源,形成推动就业的合力机制

整合扶贫、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的就业和培训资金,重点向山区贫困群众倾斜。各部门之间形成推动贫困人口培训就业的合力机制,避免出现培训经费“撒胡椒面”的情况,切实满足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需求。

(三)健全扶持政策,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

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一是依托项目带动就业,组织引导参训农民工在当地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就近务工。二是要依托园区促进就业,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与企业对接,引导农民工进入县内工业园区就业.三是要依托产业拉动就业增收,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县内私营企业务工。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商贸、物流、餐饮、文化娱乐、社区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内就业。组织引导贫困村群众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四是要依托创业促进就业。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创业园区自主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议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支出比重,创新培训方式和技能鉴定工作,强化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力争取得更大的实效。

(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劳动力合法权益

建议加快县乡社会保障和基层就业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以县乡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切实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资源,真正发挥好城乡两级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全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业更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确保广大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

发挥人事编制部门在构建和谐人事中的重要作用 篇4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通过实施人才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的人才智力支持

调研发现,各地通过实施人才政策,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广西D县认真落实“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等政策要求。同时,充实乡镇扶贫开发人员力量,选派大学生村官支持扶贫工作,落实好管理服务政策,让选派人员成为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Y县根据《关于开展201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培养评选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了“双千”培训评选工作,评选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创业带头人.

(二)通过实施就业和培训政策,推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通过在贫困地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助推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广西D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与县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合作,整合资源,分级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大力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学生)成才培训工程以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工程等六大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送教上门等培训方式,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与企业需求对接,提高就业。

(三)通过加大社会保险帮扶力度,增进贫困百姓福祉

以广西Y县为例,五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Y县还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简化参保对象医疗费报销手续,及时落实参保对象享受医疗待遇,受益的参保居民对象越来越多。

(四)通過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调研发现,各地都加大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广西D县建成了连同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共投资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项目11个。Y县还加强了政策保障,解决公共服务管理问题,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瓶颈问题分析

(一)资源环境约束,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在Y县和D县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了解到,许多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严重阻碍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贫困大石山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少,新型经济主体发展相对缓慢,导致贫困大石山区的经济发展迟缓。

(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群众获取现代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渠道不畅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贫困地区也承担不起相应的成本,进一步导致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调研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D县贫困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的贫困人口占比8.49%;小学文化的贫困人口占比39.5%;初中文化的贫困人口占比42.23%。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提升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的扶贫“造血”能力。

(四)贫困地区“老龄化”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发展

由于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贫困村中“留守老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劳动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地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也直接影响了贫困山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缺乏

目前,部分乡镇农民工经济条件差,自身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导致了务农缺技术,增收缺乏后劲;就业观念陈旧,对创业政策及规避创业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单一,能够进入管理阶层和技术开发行业高薪阶层务工的人员很少。

(二)就业资源整合不足,未形成合力机制

就业培训资源整合不足,培训场地及设备重复建设严重,通常以完成培训工作量为目的,导致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够强,且培训的技术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就业培训资金不足和各种资金整合不足,难以对就业形成整体的推动效应。

(三)县域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吸收乏力

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本地的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吸收乏力,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社会保险待遇与劳动者意愿不相适应。由于本地可提供求职者选择的岗位和工种不多,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到外地务工,无法直接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以Y县为例,由于该县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移民就业安置率不高。

(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存在困难和问题

调研发现,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的意识不强,从而增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难度。许多人只是怀着既免费又有补贴的心态参加培训,缺乏积极主动性,参训后不能坚持完成培训所要求的课时,培训质量不高。一些定点培训机构为了节约培训成本,没有按课程课时办班,办班质量有打折扣的现象,造成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关文件规定的培训时间难以符合当前在农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实际,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一天完成7个小时,连续开展最少15天的集中培训很难实现.

nlc202309090907

以Y县为例,该县的职业技能培训面广点多,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有些培训不能及时檢查指导,存在培训监督不力、不能及时了解培训情况等问题。一些重点培训片区的培训力度不够。一些公益性岗位要求提供材料太多,造成用人单位及审批单位工作量大,加上待遇过低、岗位安置工作时间又过短,造成公益性岗位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抵触情绪较大。职业技能培训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比如电子商务尚未列入职业技能培训工种,但群众有培训的需求。

(五)公共服务不完善,劳动保障存在困难

在Y县和D县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同步。基层工作机构设施有待完善,管理服务工作有待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员不足,村级(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网络未健全,导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劳动保障也存在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工伤保险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比例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四、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扶贫开发中重要作用的对策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了解了当前Y县和D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调研地区的实际情况,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革命老区和国家连片扶贫区精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一)切实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贫困地区要探索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制定全县农村劳动力(含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提升规划,与企业对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二)整合就业资源,形成推动就业的合力机制

整合扶贫、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的就业和培训资金,重点向山区贫困群众倾斜。各部门之间形成推动贫困人口培训就业的合力机制,避免出现培训经费“撒胡椒面”的情况,切实满足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需求。

(三)健全扶持政策,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

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一是依托项目带动就业,组织引导参训农民工在当地参与项目建设,实现就近务工。二是要依托园区促进就业,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与企业对接,引导农民工进入县内工业园区就业.三是要依托产业拉动就业增收,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县内私营企业务工。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商贸、物流、餐饮、文化娱乐、社区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内就业。组织引导贫困村群众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四是要依托创业促进就业。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创业园区自主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议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支出比重,创新培训方式和技能鉴定工作,强化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力争取得更大的实效。

(五)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劳动力合法权益

建议加快县乡社会保障和基层就业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以县乡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切实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资源,真正发挥好城乡两级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全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业更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确保广大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

为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处理损害外出务工人员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人格尊严、休息(休假)权利和工资等合法权益的事件,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县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作用,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开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确保受理的案件结案率达100%。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的日常工作巡查、年度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上一篇:地震安全知识培训下一篇:人生并不孤单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