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2024-07-08

特色小镇考察报告(精选6篇)

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篇1

借江浙小镇之石

攻张北脱贫之玉

张北县人民政府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新平台,也成为“四化同步”的新载体和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的新抓手,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性意义。在此大背景下,我县组织7个乡镇和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赴江浙地区,就特色小镇建设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带着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谋求扶贫攻坚新出路、探索农村发展新格局的问题,我们通过走访、踏勘去了解,通过座谈、交流去聆听。就是想要看清楚

“特色小镇”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想要弄明白“特色小镇”究竟是怎样建成的?最终是要谋划好我们的“特色小镇”究竟应该怎样建设。边走边看边想,感受很深,感想也很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初见特色小镇印象

7天行程、6个小镇,一镇一景,一镇一品,绝不枉“特色”之名。尽管各具特色,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产业独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内涵深厚。

首先,“特色小镇”都是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两三平方公里左右的规划空间也不同于产业园区的“区”、名胜风景区的“区”,它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质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结合自身特质,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它是“无中生有”的新载体,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了解到,“特色小镇”按照特色元素,有的是拆解原来几个建制镇的一部分组建成为一个新的“特色小镇”;有的是划出建制镇域的一部分做出特色命名;有的是围绕新概念、新业态、时尚生活等巧立名目做特色文章。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特色小镇”,其目的就是极大地吸引同类业态高端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做大产业、做强块状经济的新优势,打出抱团发展、拼船成舰的组合拳。

其次,“特色小镇”都以改善民生为要务。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更要体现人性化,要做到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农村社区。也就是说,特色小镇首先满足的是“当地人”高品质的生产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吸引、吸纳外来人口的功能。我们所看到的几个小镇也都是这样,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优越,民生福祉相对其它地方要高出许多。

再次,“特色小镇”都秉承生态为先的理念。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命名的“特色小镇”,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生态绝对良好。考察团所到之处,随处可以见到的最醒目、最入眼的口号,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当年东南沿海地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宣传口号一样,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浙江这个“出生地”是真的生了根、结了果,成为了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和生动实践。拈花湾小镇为了小镇的“禅意”,就曾拒绝过许多上亿元、有碍生态环境的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用生态搭建起“禅意”的框架。一观所有“特色小镇”,品牌取向各有不同,但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路子,都是每一个“特色小镇”固有的核心价值取向。

另外,“特色小镇”都坚持以文化为根基。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只有外壳,而无鲜活文化内涵,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文化植入唤醒小镇活力。浙江在创建“特色小镇”时明确要求,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注意挖掘文化功能,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小镇”在张扬特色文化、传承特色文化中,不断收获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特中寻古,特中创新,在弥漫着或文化或科技气息的环境氛围中,做商业文章,借助创意把普通的消费变成深层次的文化消费。

二、特色小镇是怎样长成的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展开,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成就并成功引领全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特色小镇的成长之路,大致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多规合一”,规划理念新。

特色小镇区别于一般的工业化小镇和三产小镇,是因为他们建设的标准更高、投入的强度更高;是因为他们在布局上低密度,在管理上高效能。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的规划,他们的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摒弃很多地方“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规划编制极其精细。不仅编制概念性规划,还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让投资者眼中有未来、让建设者心中有蓝图、让老百姓手中有底牌,确保小镇规划落地。

二是“企业挂帅”,运营机制新。

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主要是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的工作,不干预企业运营。在创建过程中,摒弃了“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而是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三是“政府助攻”,制度供给新。

在特色小镇的具体实践中,政府的主动作为功不可没。他们把更多的功夫下在选定“特色”上、在项目规划、项目引进、环境打造上,上下联动,时刻关注并跟进关联环节和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

三、张北的特色小镇应该怎么建

取他山之石,是为了磨好自己家的玉。江浙之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毕竟是人家已经先走了很久,并且已经走出很好的路。照搬或创新?模仿或超越?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个人认知,粗浅归纳以下几点想法:

一是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尽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全国

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我们需要下大力开启创建热潮。要着眼于“打造冬奥会期间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样本”的目标,把创建特色小镇当做当前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当做张北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环境民生大力改善的强大引擎。借助总书记对张北的殷切关注、借组冬奥会的有利机遇、借助国家、省市对贫困县的有力扶持、借助民间资本强劲的投资意向、借助群众对全面脱贫的热切期盼,跳出小打小闹的圈子,突破固有的“乡镇”概念,把农村建设的焦点和落脚点引向“乡村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上,将未来几年乡村体系的一切发展要务揽入“特色小镇”的筐子,把“小镇之事”当做“发展大事”来谋划、来推进。

二是科学谋划、找准特色。

立足于我们正在探讨的“产业主导、绿色发展”扶贫攻坚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在找准特色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舍近求远、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没有产业基础,硬招商引资;二是选择性“失明”,以为当地无特色可寻、可挖掘。从近年来的发展基础和实际出发,我县特色小镇在“全域旅游”和“高端健康养老服务”上应该大有文章可做。属于我们自己的山水风光、风俗人情、土特产品、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甚至于我们过去所不屑的恶劣气候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因此,在“特色”挖掘上,我们既要重视抓住原有特色加以放大,比如进一步放大天路的吸附效应、进一步放大能能源产业的支撑效应等。也要“无中生有”培育特色,在一定资源要素基础之上,挖掘培育新的特色,比如夏洛特小镇、零碳乡村、玫瑰小镇、牡丹园小镇等。通过科学精准的选择,让固有特色更加有内涵,新培育的特色更加有活力,确保特色的“真”与“实”。

三是要创新机制、统筹推进。

政府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发起

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篇2

关键词:地域特色,高职教育,模式

2009年2月, 笔者在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南博职院) 学习考察发现, 他们始终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充分挖掘学院的潜力, 创建了具有东莞南博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东莞实际出发, 大力拓展校企合作

近年来, 南博职院把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的基本途径, 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出合理的总体规划南博职院对全院校企合作做出了总体规划, 向各系提出了每学期的任务, 明确了责任, 规定了政策, 提供了条件, 限定了完成任务的时间, 并按时检查验收。同时, 南博职院还建立了以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系领导校企合作工作责任制, 并以此作为考核系领导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而为各系、各专业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充分调动了各系、各专业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至2008年底, 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已翻了三番, 每年可安排近3000名学生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

大力组织教师进行调研各系在规划指引和制度激励下, 组织相关教师深入东莞各区、镇, 调查研究东莞企业的数量、分布、种类、规模、特点, 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东莞企业特色的、符合本系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全面建立了有东莞南博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管理系利用东莞台、港资企业多的特点, 聘请他们的厂长、经理及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 讲授台湾和香港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同时, 南博职院也为其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通过稳定的合作和交流, 实现了校企“双赢”, 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强大生命力。

全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南博职院各系、各专业努力创造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条件。一是师资条件。南博职院教师把自己的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既为教学服务,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实验、实习方案, 又为企业服务, 提供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改革方案。他们认为没有“双师型”师资的技术实力, 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就很难得到企业的响应与支持。二是技术成果条件。南博职院认为, 高职院校应当是高等技术应用研究的“辐射源”。一所高职院校, 如果没有技术研究成果和专利, 不可能辐射到行业、企业及社会, 也就得不到他们的青睐。因此, 南博职院各专业都设立了管理、技术研究小组, 组织集体研究和攻关。他们立足前沿, 结合东莞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应用情况, 研究改进管理和革新技术, 并拿出了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为东莞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思想,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于南博职院为企业提供了有效服务, 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为南博职院的学生实习、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大力支持, 从而稳固和发展了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有东莞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几年来, 南博职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初步建立了有东莞特色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深入地开展了“研究东莞”的活动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 深入东莞企业, 请教企业家和技术专家, 听取他们对职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要求, 确切了解和掌握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及时掌握了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因社会分工细化和岗位复合而出现的新职业、新岗位。组织学院教授以社会调查、企业考察资料为依据, 研究专业设置调整, 保持专业设置与东莞产业实际相吻合。例如, 他们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规划, 调整了各专业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的档次;根据东莞“外向型”企业多、进出口量大的特点, 设立了国际贸易、商务英语专业, 会计专业也以涉外为主要方向;根据东莞是模具集中地的特点设立了模具专业;根据东莞企业多、物流业发达、家庭汽车已基本普及的特点, 设立了物流和汽车专业等。

各系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扩大“订单式”培养的范围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不但有利于企业及时得到合格的职业人, 而且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如酒店专业的“订单式”培养, 由学校与酒店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理论教学由学院负责, 实践教学由酒店承担, 学生毕业后全部由酒店接受就业。为巩固校企合作关系, 他们一是加强了仿真教学, 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奠定良好基础;二是供给企业的毕业生由企业自己实施实践教学, 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南博职院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 应当打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通道。因此, 他们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及其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较好地突出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校就较好地掌握最新工艺和技能。各系、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既能提高职业资格考证的通过率, 又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工学结合思想融入课堂教学首先,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排序上, 坚持与本职业专业生产过程保持一致,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其次, 他们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企业生产经营情境的创设, 通过描述、仿真、项目、案例、角色模拟、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再现出职业工作情境。引导学生产生进入职业工作现场的感觉, 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生成。再次, 在课堂教学中, 他们立足本专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前沿, 及时把最新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紧密联系东莞企业技术革新与改造的实际, 联系教师自己的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研品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到技术研究的最新信息。这对于学生感悟技术应用原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技术创新智慧,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加强创业教育南博职院认为东莞是创业之乡, 许多外来人员在东莞创业成功, 为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与实例。在加强创业教育上, 南博职院首先分行业、专业聘请了创业成功人士任兼职教师, 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及教训, 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和人格品德素质。其次, 他们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领悟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训练, 进行创业品质熏陶,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再次, 他们还在校内实施创业模拟训练。如管理系设立工商模拟市场, 由学生自行申办营业执照, 签订租赁柜台合同, 从校外批发货物, 在校内租柜台营业。这对学生学会独立创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由于南博职院加强了创业教育, 近三年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高达20%以上。

以东莞企业职业岗位 (群) 所需能力为依据,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南博职院认为, 高职课程体系是贯彻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 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南博职院初期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基本是沿用通用的高职课程设置及其教材, 缺乏区域特色, 难于较好地适应东莞的实际情况。因此, 他们从东莞实际出发, 坚持开发构建出具有南博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 逐步实现由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转换。

各系聘请有关厂长、经理为顾问或兼职教师, 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由他们提出东莞有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再组织专家教授、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根据企业家的意见, 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进行审查和修订,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提炼、改造及充实教材内容, 构建出具有东莞南博特色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南博职院认为, 高职课程目标主要是该课程开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如通过《汽车检测与维修》教学, 能使学生掌握通过听发动机响声判断发动机发生了什么故障的技能;学生学完《管理学》, 能具备诊断出本月业绩下降的原因等能力。为此, 南博职院不但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参加, 而且由“双师型”教授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 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合作来确定课程开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确定各专业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的类别和档次。南博职院在审定高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时, 坚持一切以职业岗位能力是否需要为根据, 大刀阔斧地进行重组和精简, 对重复的或与本职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都果断地进行了精简。同时也不断增加现代职业能力必备的新课程、新内容, 如太阳能汽车结构原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 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织指导专业骨干教师大力开发适应职业的校本教材。

实践课教案的编撰同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凸显能力本位之特征南博职院认为实践课教师也必须编写教案计划, 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与过去传统的师徒教育方式的区别之一。实践课设计应重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如何正确处理核心技能 (专业技能) 和一般技能 (通用技能) 的关系, 既要重点训练核心技能, 也要兼顾一般技能。例如, 没有金工技能, 汽修专业技能也会失去效能;没有电脑应用技能, 现代会计技能就难于实现。所以, 南博职院各系、各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有计划训练核心技能的同时, 把通用技能训练融入其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南博特色的师资队伍

南博职院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双师型”的一般特征, 而且要熟悉东莞发展规划, 熟悉东莞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还要适应民办机制。

从高职特点出发, 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教授治教”原则南博职院认为, 普通高校“教授治教”主要是融入教授的学术思想, 高职院校教学主要应当融入教授的技术应用与职教理念。为此, 南博职院在提升内涵的关键时期, 组织来自普通高校的教授分批到东莞行业企业进行考察调研, 直接接触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 与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广泛交流, 从而对教授长年积累的丰富高教经验进行了较成功的职业性改造, 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南博职院进一步发展的优质资源。如管理系一位58岁的副教授在考察调研后于2008年参加了职业资格证考试, 并获得了高级经济分析师资格证, 成为典型的“双师型”教授。

采取切实措施, 对青年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南博职院的培训措施主要有:一是设立培训机构, 由“双师型”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和企业基本知识的培训;二是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见习, 以丰富他们的企业知识和经验;三是委派青年教师带队实习, 利用学生实习机会到企业边带队、边锻炼;四是全面推行“双证”制度, 限期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五是进一步发挥“双师型”督导专家对教学与实训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培训教师。

进一步优化系级干部结构, 加强系级领导班子建设南博职院的优化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竞争上岗, 大力选拔熟悉东莞、熟悉东莞企业、具有建立校企合作能力和条件的热爱高职事业的中青年教师充实系级班子, 实行系级班子的年轻化、专业化, 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 能按照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要求办学, 具有东莞南博特色的中层管理干部队伍。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的作用, “双师型”老教授、老专家虽然精力有限, 但他们的丰富经验对中青年干部成长成熟具有指导作用。因此, 南博职院实行了顾问制、导师制、督导制, 充分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对中青年干部的传、帮、带的作用。

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 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是对高职教师的根本要求, 南博职院坚持师资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骨干。南博职院认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必须是熟悉东莞, 适应东莞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教师。同时, 南博职院是民办高职, 因而适应民办高职体制、机制的要求, 也是南博职院师资的特色之一。

东莞南博职院坚持从东莞区域和自身实际出发, 创建有东莞南博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东莞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有东莞南博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给我们深刻启示:高职院校应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从所在区域和自身优势出发, 努力创建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应当成为我们科学发展高职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04, (18) .

[2]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5.

关于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篇3

2016年5月,按照浙江省援青指挥部陈伟指挥长的指示精神,德令哈市援青工作组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许德清带队,走访了杭州云栖小镇、梦想小镇,进行考察学习,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并作了一些思考。

一、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情况

杭州市近些年正在打造一大批有本地特色的创业平台,比如互联网创业小镇、基金小镇、云计算小镇,进一步集聚风投、基金和创业人才。杭州的“三镇三谷”(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谷、西溪谷和传感谷)正是这样的创业平台,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推动互联网创业,还是加快信息经济发展,世界互联网大会都为“三镇三谷”带来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动力。本次的调研考察着重对“三镇”中的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云栖小镇考察情况

云栖小镇,是杭州市西湖区计划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地处之江核心区块,园区规划用地3415亩,规划建筑面积212.9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20万平方米,预计3年内逐步会有100万平方米以上的楼宇可以用于发展。园区内现已有涉云企业80多家,包括有阿里云、华通云、威锋网、云商基金等。目标通过3-5年的发展,在那里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涵盖云计算应用,如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另外,在“云栖小镇”里,将建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IT信息产业历史博物馆,展示以云计算为特色的互联网IT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跟阿里云公司合作,园区里还将成立一个阿里云技术学院,为园区企业提供云计算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

(二)梦想小镇考察情况

梦想小镇”坐落在杭州市西部余杭区,是在国家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背景下,依托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蓬勃的产业前景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的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2014年9月,“梦想小镇”正式启动建设,并明确了“双镇联合”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互联网小镇、天使小镇。其中,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动漫设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技术(工程)服务的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梦想小镇在空间布局上,按创业办公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世俗生活空间三个1/3来设置,理念是“先生态、再生活、再生产”,得到了很多企业共鸣,阿里巴巴淘宝城、中国移动4G研究院、奥克斯研究院等项目已入驻。小镇的梦想是,力争在3年内积聚大学生创业者10000名,创业项目2000个,基金及投资机构300家以上,资金管理规模达1000亿元,金融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

二、杭州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基本做法

(一)组织有保障。省、市各级领导坚持把支持创业创新作为推动杭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和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和开发区也相应成立了支持创业创新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强力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出台了支持创业创新考核实施细则和统计制度,对考核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和下达。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杭州梦想小镇调研时强调,梦想小镇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服务新经济、扶助人才创业上闯出一条新路,成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更好地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由省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的浙江省天使梦想基金,重点支持梦想小镇优质初创团队。基金采取“资助+期权+激励”的模式,给予每家团队20万元资助,以更好地发挥对创业创新的引导激励作用。杭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门制定了智慧杭州2014-2016年的实施方案,明确把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为杭州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方向。杭州市政府确定在杭州还要创建十个左右创业创新小镇,为创业企业及创业人才提供物理位置、投资基金、服务体系,广泛吸引年轻人,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

(二)政策有力度。为加大对创业创新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杭州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杭州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3个部门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配套政策,形成了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洼地。同时各创业创新园区通过开展为企业“送政策”活动、召开政策新闻发布会等,向企业和社会进行了广泛宣传。本次考察的创业创新小镇针对不同企业给予不同的政策。

1、云栖小镇政策介绍。(1)给予新设立企业,最高第一、二年给予年房租额10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第三、四、五年给予年房租额50%的房租补助或减免。(2)给予新设立的孵化器运营商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服务完善的孵化场所。(3)设立的涉云企业,当年实到注册资金每增加1000万元人民币,给予增资部分0.1%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引进境外投资,实到外资每增加1000万美元,给予增资部分0.3%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4)设立“股权+激励”的产业发展基金。

2、梦想小镇政策介绍。(1)三年内,对于经核准的梦想小镇企业,为其提供人均1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50平方米的免租金办公场地。(2)企业经核准后,可申请三年累计最高30万元的商业贷款贴息。(3)对于获得首轮300万元及以上融资的梦想小镇企业,增加两年免租期,单个企业最高可享受五年免租期。同时,三年内给予企业60%的物业、能耗补贴。(4)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投向进驻企业,支持企业创业创新。

(三)平台有搭建。“三镇三谷”的建立是创业创新类企业落户杭州重要的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网络、办公家具、综合办公场所等一系列的创业硬件条件。云栖小镇紧扣科技发展的脉搏,以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和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两大平台为载体,力争打造“中国云谷“。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是以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和服务基地,云计算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目标,重点发展培育以云计算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形成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高度集聚区;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是由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合作共建,拟依托阿里云计算平台,集聚上千家创新科技类企业,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建立创新型企业的生态圈,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力争把阿里云创业创新基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创新基地。梦想小镇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在摸清底数、确定目标、明确步骤的基础上,编制梦想小镇发展规划,并认真做好建设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并向耦合衔接,做到主体办公、配套设施先建设后筛选项目和创业公司进驻。

(四)人才有集聚。集聚创业创新的关键是吸引创业人才的集聚。一手抓产业公共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小镇举办各创业大赛、电子商务论坛、云服务论坛等活动,为各企业之间交流和企业自身宣传提升企业知名度搭建平台,从生产性服务方面为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手抓各小镇等品牌建设和周边生活类项目,从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为人才集聚提供优良的环境,形成生活休闲、环境优美的生活圈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云栖小镇通过“云咖啡”、“IT茶馆”等不同形式的交流平台以及创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借助信息产业工程师、开发团队等高端人才开办的个人工作室,实现工程师在园区的独立办公,促进高端人才与入园企业的双向服务与需求,打造园区独特的工程师社区。定期举办云计算产业发展论坛、讲座、展会等相关活动,吸引行业知名人士现场交流互动,不断凝聚创业创新氛围。梦想小镇邀请国家知名专家、企业家对进驻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并聘请多位国家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估小组,经常性指导和推动创业创新工作,有效发挥智囊团作用。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留才、用才、助才的新篇章,创新引才模式,继续加强与名校名会、大院大所的联系,持续拓展引才留才平台,力争实现院士级人才、海外科研院所招引的新突破;建立对新评审项目落户率的动态跟踪机制,加快人才创业项目实质性落户,并为人才落户提供充沛的承载平台和健全服务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把人才服务工作向细化、量化方向纵深推进。

(五)服务有针对。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创业创新的工作体系,杭州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市领导联系重点创业小镇和创业园区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通过设立管委会,建立组织联系网络、组织支持创业创新业务培训、开通创业创新项目绿色通道、开设投资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等多种手段,有力推进创业创新整体工作的快速、高效。

三、几点启示

一是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要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蹲点调研,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可跨越相连接的几个镇街,划出一定的区域,准确定位,科学编制。必要时,聘请专家学者审查把脉,使规划能够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二是高起点建设。按照产业发展和功能分区要求,政府优先启动先导区,带动周边地块的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辅以一定地块的高品质商业开发,完善功能配套。

三是高起点经营。创业创新类小镇要具有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独特的创业理念吸引企业到来,富集的创业资源能留下企业和创业者。因此创业创新园区开发涉及面广,具有极强的市场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有一个专业的优秀操盘手和经营团队进行全面策划和整体开发。

四是高起点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企业主体力“三力合一”作用,着力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发展联动,深入推进创业创新工作。

四、德令哈市发展创业创新类小镇的设想

(一)规划入手,科学谋划。一是从推动全市创业创新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两条腿走路,高标准编制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区,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范围,做好与镇街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相融;三是统筹安排,分步实现规划目标,按照招商进度和资本投入能力,科学提出预期目标,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分年,逐批建设,将总体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二)做好选址,打造精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业创新小镇的选址要考虑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服务便利等因素。建议德令哈市要将创业创新小镇建在巴音河畔两侧从格尔木桥至都兰桥段,跨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取名为星空小镇(暂定名),意为高原新城,星空闪耀,高原新城似辽阔的夜空,容纳着闪烁光芒的新星创业企业,政府投入可优先启动半步桥地块作为星空小镇先导区。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考虑德令哈市财政资金的现状。积极整合国家专项资金和援青资金,推进星空小镇先导区硬件建设。二是加大招引力度,以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质的创业资源、优惠的税收政策,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周边地块。三是德令哈市政府成立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采用“奖励+股权”等形式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和人才创业。

(四)完善机制,政策扶持。一是把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到全市总体工作的大局中,由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建设,必要时成立专门的工作办公室;二是加强与杭州市创业创新类小镇的联系,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行业领军人才作为特邀顾问,指导和把关小镇开发建设运作工作;三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融资、办公房租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一、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以20XX年可乐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为标志正式拉开序幕,20XX年实施了野马川、六曲河、财神、威奢、达依、珠市、雉街、平山、德卓、河镇、朱明等11个乡镇,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妈姑、铁匠、罗州、辅处、结构、古基、安乐溪、水塘堡、松林坡、古达等10个乡镇。三年来,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331亿元,其中,今年正在建设的妈姑、铁匠、可乐、结构、古基、六曲河、珠市、古达、安乐溪、松林坡、辅处、罗州等12个乡镇截止12月28日累计完成投资1.3331亿元。以上列入全县小城镇建设重点的乡镇中,20XX年以前实施的乡镇,今年仍在建设的有野马川、珠市等,当年没有很好启动的有德卓、河镇,今年没有大力实施的有达依、威奢、雉街、平山等乡镇;20XX年度列入计划的乡镇,工作推动得好的有妈姑、铁匠、结构、古基、古达,水塘因缺乏资金等原因未启动,其余4乡镇一般。哲庄、兴发、威奢尽管还没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但都在积极筹划建设,尤其是哲庄乡做得较好。该乡已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制定了《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建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交回工作方案》、《安置被征地农户办法(草案)》等,已与89户农户签订了征地协议,与朝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27个乡镇中,城关、白果则属城区建设,因不属于小城建设范围而不作介绍。

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取得的经验

1、扎实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铺平道路。(1)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形式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向被征对象作好宣传和解释,征求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平衡好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关系。(2)制定公正、合理、合法的补偿方案。所视察的乡镇,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都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省、市、县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征收或地面建(筑)物拆迁方案。如征地补偿标准依据是黔府函[]255号文件,拆迁补偿标准的依据是赫发[20XX]19号文件。由于有据可依、有文可查,增大了方案的公信度,对推进小城镇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所调研的乡镇对被征地农户还实行了各种优惠。如结构乡除了按我县21600元/亩的征地补偿兑现给群众外,还给予一定的土地面积返还;古基、哲庄对被征地农户除按我县21600元/亩的标准补偿农户外,还按10000元/亩的标准给被征地农户缴纳被征地农户社会保障资金;哲庄乡对被征地农户给予住房奖励或现金奖励,对被征土地超过0.5亩(含0.5亩)的,每征收1亩,在新建小城镇区内给予30平米的住房奖励,低于0.5亩的,按每征收1亩,给予2万元的奖励。这些的激励措施,极大地化减了征地中的阻力。(4)在征地丈量手段上,哲庄乡聘请有资质的单位采用动态GPS RTK来测量地块面积,这样就减少了用皮尺拉量时的误差,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2、积极谋划,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部分乡镇还探索以土地农户入股等模式,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其中,市场化运作主要以BT模式为主,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又便于实行灵活的融资。

3、重视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在实施小城镇建设的乡镇,基本上都编制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上也都按规划来实施,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按步推进,杜绝了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

4、严格依约办事。政府与农户和居民签订了相关的补偿安置协议,与开发商签订开发建设相关协议。这些协议都以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占着主导地位,带头并督促对方认真履行相关协议或合同,按约定内容履行各自的职责、义务,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序推进。

5、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多能做到注重自身的特色,赋予了一定的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

三、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力和困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难免有少部分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斤斤计较的被征地对象难以做通工作,但他们却影响了整个城镇建设的工作进度,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线的乡镇,由于修高速公路的征地补偿标准(2.875万元/亩)高过城镇建设征地补偿标准(2.16万元/亩),人们习惯性的比照高标准,因此加大了征地的难度。

2、在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备案等过程中,办事程序比较复杂,办事效率较低下。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政策性、程序性比较强,乡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协调的部门比较多,即使通过预约有关部门,预约好后又因种种原因失约情形也经常出现,他们倍感困难。而各部门之间又缺乏衔接和联动机制,因此办事效率较低,行政成本较高。

3、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报批难。现在国家对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程序比较复杂,难度相当大。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用地指标很难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很难储备。部分乡镇因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影响着城镇建设的开展。

4、在规划方面:

(1)小城镇建设规划相对滞后,规划编制不尽合理,需要经常修编。大部分乡镇现已编制了小城镇建设规划,但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地形、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规划并非完全合理,有些规划思路还有局限,缺乏前瞻性,从而在小城镇建设实施过程中必将反复修编。最为突出的是可乐乡,该乡因可乐文物保护规划、可乐大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之间的冲突,反复作了若干次规划,仅规划费用就花上了几百万元,耗费了若干年,城镇建设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按省的要求,各乡镇的村级建设规划基本上已按上面的统一模式编制了规划,但千篇 一律,没有很好地结合好各村实情,可操作性不强,意义不大。

5、乡镇虽设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站,站里的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员招考进来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能适应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需要,有些站里的人被提拔使用后,未能及时补员。所以,乡镇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寸寸步步都要央求于县直有关部门的技术业务人员,而这些部门的事务又较多,因此开展工作比较困难。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对质量监督和管理总是存在滞后和不到位的问题。

6、小城镇建设投融资难。一是区位较差的乡镇招商投资难度较大。如德卓、河镇等乡镇属于掉边的乡镇,如以市场化运作来推动,因为市场风险很大,愿意投资的商家很少,因此小城镇建设很难推进。二是缺乏信贷资金的支持。由于缺乏城镇建设投资中的信贷担保措施,银行不愿意把资金放贷到城镇建设行业中去。一些开发商在没有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向民间借用高利息贷来搞小城镇建设,尽管城镇开发建设属于高利润,但高利息贷也给其自身带来高风险。同时,这也对小城镇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上,县级以上政府的鼓励、支持性政策措施较少,一些可投入的资金也没有整合好。四是对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项目的争取,非建制镇的乡无法争取立项,增大了其投资建设的难度。五是部分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缺乏启动周转资金,无法及时兑现农户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群众有抵触情绪。

7、小城镇立面改造工程实施难度大。对集镇上的公私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是毕节市的统一要求,但上面却没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全靠县乡财政负担,然而县乡财政目前只能保工资,连保运转都很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按8000元/户的标准补助给住户,但改造资金的大头还要由住户自己承担,群众极不愿意进行改造,抵触情绪较严重,工作很难推进,乡镇花钱买气受。个别乡镇无钱实施立面改造,还借高利息贷来实施。

8、生态家园建设资金困难。生态家园建设全县今年实施了12个村,平均每个村投资200多万元,最多的江南村,就投资了1000多万元。这些投资也主要由县乡财政负担,县乡财政已捉襟见肘而倍感力不从心。

9、小城镇的繁荣和发展缺乏产业的支撑。目前,全县除县城所在地的城关外,其它多数乡镇的城镇化率都很低(据住建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县城镇化率为16.14%,乡镇城镇化率为15.29%,高于20%以上的只有城关、野马川、六曲河、财神、妈姑、德卓、古基、可乐、铁匠等7个乡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产业的带动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象样的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少,就无法形成人口、资金、消费的凝聚效应,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小城镇转移,城镇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就无法拉动,即便建了多少商品房或住房,也并非城镇化的应有之意。如工业方面,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中,入住投产的企业很少,无法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全县多数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不多,多数还在建井之中,只投入不产出,无法形成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锌铁企业也由于市场因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未见明显成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城镇化发展缺乏自然的内在动力。

10、赫章境内大多数乡镇城镇所在地平地少,坡地多,地形复杂,对于规划小城镇建设难度大,在建设过程中“三通一平”等方面的基础投资较大,小城镇建设的成本较高。

11、各乡镇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多年来,小城镇建设并没有象人口计生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等列入硬性的考核任务指标,部分乡镇疲于应付其它比较压头的工作,所以对似乎可做可不做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不太重视,小城镇建设也就相对滞后。有些乡镇则意识到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体现政绩的最好方式),因此集中精力抓好小城镇建设。两种不同的态度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四、下步工作建议、意见。

1、建议全县统筹安排部署各乡镇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全县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每年全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对当年的重点乡镇,要求国土、规划、住建、发改、审计、财政、危改、生态办等部门要全力支持或重点倾斜。对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备案、审批的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和对接,理顺办事程序,建立高效、便捷的办事机制,对有关办事程序要进行公开,使之透明化。规划、建设等业务技术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摆到当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上来,沉到这些乡镇抓好业务指导。要整合有关财政、危改、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投入于小城镇建设的有关项目,以缓解城镇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2、建议县政府通过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搞好占补平衡,并采取灵活的形势,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作好建设用地的收储工作,以满足各乡镇城镇建设的用地供应需求。

3、要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并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户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管理办法,让被征地农户免去后顾之忧,从而减轻征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

4、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大对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努力争取信贷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5、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和体制:一在抓好县城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可以考虑让县建投公司投资小城镇建设,以节约小城镇建设的成本;二是继续采取BT模式实施小城镇建设;三是由县担保公司为乡镇提供担保贷款投入小城镇建设;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小城建设,如可以让群众入股等形式参与。

6、对城镇垃圾填埋、排污处理、防洪工程、供水管网、绿化亮化、客运站点、卫生公厕、医院学校等公益基础设施,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做好各项工作的衔接和协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投入建设。

7、结合生态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五园新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融合小城镇建设资金,以推进小城镇建设。

8、对因特殊困难不能及时兑现征地、拆迁补偿费的乡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县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缺口资金,如从财政或有关部门借、向银行贷等。

9、鉴于我县财力疲软,小城镇建设中的许多项目(如城镇立面改造、生态家园建设等)按上级规定又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建议县委、政府积极争取市委、政府对赫章在任务指标上尽量缩减、资金上大力支持帮助。

10、各乡镇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引领建设。规划要立足高起点,着眼于长远,要体现城镇的各种功能承载,体现城镇的文化特色定位,以形成体系化。要力戒规划的短期性和单一性,避免经常修编造成人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浪费。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14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资产负债表

15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 、影视特色小镇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特色小镇小平台撬动大产业 篇6

【内涵】 (1) 不是建制镇概念, 主要是镇中镇、村中镇、园中镇和厂中镇等。 (2) 产业特色是其特色小镇的核心。 (3) 特别重视文化特色的形成和挖掘、展示和运用。 (4) 每个特色小镇必须建成乡村旅游精品。 (5) 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投入, 活力主要来源于机制创新, 产业、文化、旅游、人居环境四位一体, 同步推进。

“青瓷小镇”“光谷小镇”“江南药镇”……每一个特色小镇即是一个特色产业基地。别看特色小镇面积不大, 却聚集了大能量。浙江1年内创建了37个特色小镇, 为当地创税53.1亿元, 成功收获经济效益。2016年, 特色小镇建设正式从浙江起步, 领跑全国, 助力各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是生命力, 文化是能动力, 特色是竞争力。7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 要求各地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建设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今后的5年内, 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10月14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广西有4个特色小镇入选: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借助香桥喀斯特生态国家地质公园、中渡古城等优势, 建设喀斯特山水古韵小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依托“中国月柿之乡”的美誉, 建设柿子小镇;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建设滨海宜居小镇;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依托“宗祠文脉”文化底蕴, 建设宗祠文脉小镇。这4个特色小镇, 从建设方向和当地培育资源可以看出, 分别代表了美丽环境、产业经济、现代制造、传统文化方面的当地优势特色。

从转变建设思想理念, 到站在规划高度布局特色小镇, 再到因地制宜选取特色优势发展, 广西特色小镇的建设之路注定是要“小题大做”。但如何防止“千镇一面”, 从特色中自找亮点, 差异化发展, 准确定位, 恰是培育特色小镇最需要做足功课的一环。

上一篇:社区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