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季节

2024-05-06

秋雨的季节(精选14篇)

秋雨的季节 篇1

认识她是在那秋雨飘飘的季节,离别她也是在那秋雨飘飘的季节。

哼!命运可真会捉弄人啊!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她叫林,那天,就在那秋雨飘飘的日子里。

我从学校图书馆匆匆出来,由于过度慌忙,把拿着一大堆书的她撞倒在地。

她抬头笑笑,什么也没说。

而我,却炯得两耳直发红说声对不起后,她也是一笑置之。

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天意。

也许是我们之间的默契,竟然在学校阅览室里又碰到了她。

她仍然是那副打扮,上穿白色的毛衣,下穿红裤子。

让人想到童话中的那个白雪公主。

瀑布般的长发垂了下来,让我不禁回味这样一个女孩子,一定是无比的温柔。

后来,我得知,她叫林。

就是林黛玉和林不知怎的,我总是喜欢把她与林黛玉比。

一段的交往我了解了她,一个温柔的好女孩。

我发誓,一定要好好珍惜她。

不幸的到来是在那个秋雨飘飘的下午。

她走了永远的走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认识她是在那秋雨飘飘的季节,离别她也是在那秋雨飘飘的季节。

哼!命运可真会捉弄人啊!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她叫林,那天,就在那秋雨飘飘的`日子里。

我从学校图书馆匆匆出来,由于过度慌忙,把拿着一大堆书的她撞倒在地。

她抬头笑笑,什么也没说。

而我,却炯得两耳直发红说声对不起后,她也是一笑置之。

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天意。

也许是我们之间的默契,竟然在学校阅览室里又碰到了她。

她仍然是那副打扮,上穿白色的毛衣,下穿红裤子。

让人想到童话中的那个白雪公主。

瀑布般的长发垂了下来,让我不禁回味这样一个女孩子,一定是无比的温柔。

后来,我得知,她叫林。

就是林黛玉和林不知怎的,我总是喜欢把她与林黛玉比。

一段的交往我了解了她,一个温柔的好女孩。

我发誓,一定要好好珍惜她。

不幸的到来是在那个秋雨飘飘的下午。

她走了永远的走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

秋雨的季节 篇2

走近余秋雨, 就会了解一位颇具个性的作家;走近余秋雨, 就会了解一位坚守信念的文化学者;走近余秋雨, 就会了解一段富于戏剧色彩的人生。

一、文学写作是他的人生剧本

关注余秋雨源于他那本叫做《文化苦旅》的书。夜深人静时细细读来, 感触颇深, 有一种高雅的享受。余秋雨的文字与思维很难用几个字和几句话来概括, 其厚重与深邃, 以我们苍白的语言无从负荷, 而只能用心用灵魂去体味。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 从《千年一叹》到《行者无疆》, 他都以苦行僧般的虔诚与执著完成了对中外文明的考察。

跟随秋雨, 寻找人类古文明的路基, 从希腊、埃及开始, 跨越中东, 横扫南亚, 倾听遗址背后的故事, 揭开种种谜团;跟随秋雨, 走遍了古代文明的遗迹, 梦回神圣希腊, 在美丽的爱琴海上找回那恢宏的文明, 那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对人类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跟随秋雨, 倾心于那如歌般的荷马史诗, 那部伟大的历史巨作, 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而更是文明的印记。

一本好书, 一段旅行, 一种思索, 一生追求。每每品读秋雨先生的作品, 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于他对于生命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追随他的诸多经历, 我的思绪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 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

书中那些鲜活的语言, 永远保持着诗人的品质和韵味, 准确、到位、干净、利落。尤其是对视野所及的客体对象, 用艺术家审美的眼光, 展示给我们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态景观。如反思文明故国、凭吊古迹的文字, 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的穿透力,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家的笔下五彩纷呈, 希腊的蓝, 埃及的黄, 以色列的象牙色, 伊拉克的灰色, 伊朗的黑色, 印度油腻的棕黑色, 尼泊尔的绿色……

秋雨先生的文字, 潜藏着神奇的穿透力, 倾心读之便会有秋雨先生纹丝不乱之发式, 衣冠笔挺之身形浮现眼际。他的作品, 真如他对自己人生之勾画——真切而涵雅, 深刻而随性。

二、戏剧创作是他的角色演绎

纵观余秋雨的戏剧作品, 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 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 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 大大拓展了余秋雨作品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 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思路。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 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 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

个人认为, 余先生的作品不同于常人, 他更倾向于展现人类历史, 为了将漫长复杂的历史浓缩在有限的散文篇幅当中, 余秋雨将历史集中在一个个戏剧场景中来表现。《山居笔记·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 《山居笔记·天涯故事》中的海南岛, 《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中的青云谱, 《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中的天一阁, 在这一个个风景秀丽的舞台上, 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多少悲喜剧。余秋雨移花接木, 把戏剧结构的手法融入散文的创作之中, 不仅使他的作品结构上保持了严谨统一的风格, 而且为其散文超长的篇幅、深邃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载体。

读者对于余秋雨的关注, 更多的是其散文写作上的成就。实际上, 在散文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问世之前, 余秋雨以其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以戏剧理论家身份进入散文界的余秋雨, 带着“希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到大众阶层的强烈愿望”, 进行散文的创作。在戏剧中浸染了几十年的余秋雨, 在散文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 制造出惊奇曲折、绚丽多姿的剧场效果。戏剧的交互性、集中性和形象性, 拓展了散文写作的审美空间, 有效地增强了余氏散文的张力和魅力, 使其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大景象、大气派。产生这一结果看似意料之外, 却又实在情理之中。独特的戏剧化风格, 使得余秋雨散文有别众家, 卓然而立。

余秋雨充分借鉴了戏剧“以悲为美”的理念, 在其作品中有一种自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来自余秋雨的创作动机。一个有着太多“想不通的苦闷”“理性难于梳理的苦闷”的学者, 将他的情怀寄情于散文, 也就注定他的散文有了一种悲剧的蕴含。这种悲剧色彩浸染着余秋雨笔下的山水与人物, 超越了他个人的悲欢离合, 具有了一种崇高感和美感, 发人深省。

余先生虽然也经历过种种讽刺之声和低迷之时, 但他从没放弃自己的戏剧理念和追求, 他执著地扮演着信念坚定的人生主角。他认为无论什么时候, 历史都是剧作中最好的素材, 最真实的写照。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大量的冲突和悬念, 还是舞台上的调度与铺垫都与千年中国的山水, 文明, 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更高层次的体现。可以说, 余秋雨是真正将自己的人生理解与戏剧和历史人文融为一体了。他的戏剧创作总是犹如一次次文化的旅行和精神的洗礼, 那么真实、质朴, 但却又极为深刻、耐读。总之, 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 有的激情汹涌澎湃如奔腾咆哮的江水, 有的感情含而不露, 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 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因子, 戏剧就成了一条干涸的河流, 失却了生命力。

正如他在《戏剧需要激情》一文中所说:“剧作家需要技巧, 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 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 可是, 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 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枝干叶, 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三、文化点评是他的个性发挥

除却作家、学者而外, 余秋雨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他乐于参与每一项文化活动, 并极尽严苛地进行点评。有人对此深感腹诽, 与我却认为这是他对人生角色最有个性地发挥。

言辞犀利, 流露出的是他对于青年一代的严格要求;字字精准, 表现出的是他对文化历史的尊重传承。在余秋雨的博文之中, 我看到了关于青歌赛点评追问的解释:秋雨老师希望选手是经得起追问的, 因为在他眼里有两种现象是丢人的“一种是快速答出却经不起追问, 另一种是不假思索地答出。因为这不大可能, 一定是准备得非常充分, 有复习提纲什么的。最好的答案是经过艰难的选择和认真的思考的, 像那天有个选手, 他不知道是印度, 但知道是“I”字母开头的国家, 他马上讲是意大利, 我就判断他英文很好, 因为世界上以“I”开头的国家并不多。”

与其说是一种严苛, 不如说是一种执著, 对精准文化的执著。在这样一个流行“快餐文化”的时代, 这种执著显得多么难能可贵。我们会感动于《美丽的大脚》中倪萍所塑造的张美丽, 钦佩于《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 为何却不能悦纳现实生活中的余秋雨呢?有人撰写网评, 称“余秋雨是个虚伪的没有骨气的酸臭文人”, 加入对文化和历史的坚守, 是虚伪, 是没有骨气,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人, 才能摆脱所谓的酸臭气息呢?

南国的秋雨 篇3

说起戒烟,在我逝去的岁月中,很有一些故事。

孩提时候,每当瞅见父亲满嘴的胡须包围着个烟斗活跃地跳着青春舞曲时,总觉得父亲特威风,特潇洒,特男人,我是羡慕得夜里说了相关的梦话的。那时,总想在一夜之间就长大,也在嘴上叼个烟斗,双手在背后架个威风的“十”字,在村子里那些毛孩子面前昂首阔步地转悠几圈,也让他们羡慕羡慕。记得有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我支一个小凳子,很是费了工夫,才战战兢兢地取下父亲高悬在墙壁上那个着实让我多次垂涎的“烟”家对头——一个很是精致的烟斗和半袋子叶子烟,手忙脚乱地,扯下半页旧书纸,像刚生第一个孩子的少妇往婴儿身上弄襁褓,乱七八糟的。半天才裹了往烟斗里面使劲的塞,划着火柴点燃后卯足了劲猛吸一口,顿时呛得我眼泪鼻涕和哇哇的哭声紧急集合。说来真是巧得很,偏偏在个时候,父母双双把家还,弄清楚事情缘由的父母轮番上阵,又是揪耳朵又是打屁股,父亲还抓了一把叶子烟往我的嘴里塞,嘴里不停地骂:“想吃就让你吃个饱!”

打那以后,我暗暗发誓,就是抽那玩意儿能成仙,打死都不敢也不愿意再抽了。

这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很成功”的戒烟。

十四岁那年,我和当时我们那个区的大人物区委姜书记的两个公子一起,考进了县里排名靠前的一所中学。姜书记和我父亲是一起参加民兵一起到铁路上搞四化建设的战友加兄弟,用他们的毛胡子嘴说,简直就是情深义重的亲弟兄。也因此,我和姜家的两个公子关系是跨越了贫富差距的鸿沟的,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由于家庭条件很好,这姜家兄弟在学校是很“英雄”的,可以说是那所中学的名人,还有不少围绕他们屁股转,走路起旋风的哥们。维系感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就是那个年头只有穿四个包包的中山装,别三支钢笔的人才抽得起的“金沙江”牌香烟。有时是当着任课教师的面在教室里吞云土雾,老师批评时,那烟就洋洋得意的在左右嘴角不停的舞蹈。

这二位在那所中学读了五年的书,人生道路又绕个圈圈返回那个只出包谷洋芋的村庄了。

由于我父亲和他父亲的那层关系,我经常得到兄弟俩的特别照顾,总是当着众人的面说我是他们的兄弟,并挤眉弄眼的,硬往我嘴里塞进一支烟,点燃后叫我抽。考虑到面子问题,我只好装模作样地抽几口,然后趁他们不注意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可这哥俩发现后对我的“叛变”大发雷霆,小手不停地在空中愤怒的乱舞。我被这无法抗拒的兄弟情包围着,又无可奈何地,开始跟着他们吞云吐雾了。

记得还发生了一件至今回忆起仍哭笑不得的事情:一个周六的黄昏,我被他们兄弟俩及那些“随扈”邀请参加他们一个哥们的生日宴会。离开时,喝得醉醺醺的姜老二不小心,将烟头扔到角落一纸箱内,刚走出一公里多点,回顾那家小馆子,忽见火光冲天狼烟一处起。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男主人气势汹汹、大喊大叫的追上来了,人家辛辛苦苦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开得很有整场的小店,被撒野的青春之火化为灰烬了。

第二天,学校的操场上站满了表情很丰富很复杂的全校学生,老师们悉数在校长的两边排成“一”字面对学生。奏完国歌升完国旗后,校长干咳几声,用洪亮如黄钟大吕的声音宣读了这兄弟俩还有另一个同学的罪状,说经学校领导班子慎重研究决定,为了整肃校风校纪,决定开除三人。后来呢?还是看在姜书记的面子上留校察看了。

闯了大祸以后,姜家两个公子也当着众兄弟的面宣布:戒烟了,再抽那玩意儿出门被驴踢死(切实是从很张扬的地上转入了地下,如厕所等地方解决去了)。我也在这桩很有些不堪提及的“烟事”中第二次戒烟了。

考入滇东北一所职业中专后,由于喜欢嚼着文字和这座城市的喧嚣,和一群让梦想美丽地开花的青年们舞文弄墨,这香烟又在躁动不安的青春怂恿下,重新占领了“一号洞口”。理由也走过了复杂和幼稚的青草丛,变得堂而皇之、理直气壮了。其中一个回族文友的理由对我影响很深:他说“抽烟是男人向上帝和女人公开举行的成人仪式,是排遣青春的角落里蜷缩的孤独,是将激情燃烧成礼花的表演和释放……”就这样,一群看见美女掉眼泪、烟柳绿三月就诗兴大发的年轻人,总在小城的每个黄昏,激情燃烧着那些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毕业后,这年纪不大烟瘾却不小的我,走进县委礼堂参加分工动员会那天,嘴上还燃着一支香烟。幸亏别人提醒,差点没把分在政府部门的梦想烧为灰烬。当我第一个月领到两百多块钱的工资时,买了一包香烟后,剩下的全部给父母买了新衣服。当父亲第一次当着儿子的面流下男人泪时,我暗暗发誓,把烟戒了,每个月拿出一半的工资给父母。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已婚且爱情的烈火燃烧得不知自己姓甚名谁的老兄。他说只要我把烟戒了,他就把媳妇也戒了。结果呢,我硬是坚决把烟戒了。那个老兄呢,几年以后,跟一个打扮得三分像人三分像妖四分像鬼十分难看的女孩子,爱得死去活来,趁夜黑狗不咬鸡不叫时私奔了。

但我的这个老兄可是个热心人。当他得知二十二岁的我还在和我的倒影恋爱时,好像我马上就要到灵隐寺出家了一样,他急得从座位上弹起来,发誓一定在半年之内给我介绍一个,且喝我的喜酒。一天下午,他打电话说有个在什么什么娱乐城红得发紫、在整座城市茫茫人海中可以扯起三米浪子的未婚女子实在的优秀,望火速赶到。碍于情面,我只好去了。一见面,一个打扮妖艳穿得像根本没穿的女孩子迎上来,在老兄旁边坐下后,还未开口就从包里拿出香烟,自己点燃一支后分别递给我和老兄一支。我说我已经戒了。女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复杂而怪异:“怎么戒了呢?这男人不抽烟不阳刚,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质!再说,这男人抽烟,能够让女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春潮澎湃!”说毕,她跟我的那个老兄天南地北的瞎侃起来,我道谢后迈开流星步,消失在小城的霓影中。

南国的秋雨

在你的不经意间,南国似火之灼灼的骄阳,慢慢的变成了一池温汤。你夏日里浮躁得满屋乱蹿的那些心事儿,便沐浴在这温暖如春的似水柔情中,变得宁静和淡定了。几阵凉爽的秋风,徐徐拂过南国襟怀坦荡、情感激越的大地,淅淅沥沥的秋雨,从天幕上飘飘洒洒地垂帘金色的原野,此时的南国山乡,便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神秘的面纱,让您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丽意境中,在茫茫细雨中,淋漓尽致地感受这南国水乡曼妙的神韵。

那些平日里盛开得鲜艳夺目的红裙子,几阵秋风秋雨过后,就慢慢的凋零了,大街小巷流动的红雨伞,把南国山乡的羞涩和忙碌,善解人意地罩在雨幕下。烟雨空蒙中的远山近水,犹如一幅着墨浓烈、写意饱满而生动的山水画卷。顽皮而又活泼可爱的孩童,在秋雨中追逐嘻戏,即使这冰凉的秋雨,打湿了他们的童年美梦,但笑声仍旧如银铃般清脆悦耳。

南国的秋雨中,人们忙碌的足音是不会停止奔波的。你看那小湖浩淼的烟波之上,头戴斗篱的渔翁把自己的心事抛入水中,垂钓着希望、梦想和喜悦;产后的土地又被锋利的犁铧翻过来沐浴着秋雨或暖阳,来不及医治生产的痉挛产生的疼痛,又要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

南国的秋雨像牛毛,像村姑手中的秀花针,像春蚕吐出的银丝……它密密徐徐、绵绵潇潇、飘飘洒洒、似烟似雾,像失恋的少女淡淡的忧伤和悠悠的惆怅,充满着迷茫朦胧的美。此情此景,你若置身南国那些极为精致、景致独具的温馨竹楼里,听着嘀嘀嗒嗒的雨珠,轻轻击打在竹楼的窗户上,打在光油油的青石板上,落在烟雨蒙蒙的湖面上,总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此时此刻,纵使你没有难解的百般忧愁,你的情感都是最容易发酵的。梅雨时日,绵绵的雨丝,像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线,淅淅沥沥地,从早到晚下个不停,很容易勾起你对如烟往事的无限追忆和怀念,雨中的忧思和惆怅,自然而然的涌上心头。南国那些感人至深而又经久鲜活的凄婉爱情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浮现在你的眼前。诚然,那种“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罗衾不奈秋风力,不知风雨几时休”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秋风各自愁的淡淡的感伤也会油然而生。

诗人们的灵感在这个季节是最活跃最奔放的,“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把南国雨中小巷迷茫朦胧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和极富诗意。

南国的秋雨中,那些少男少女的恋爱是幸福、甜蜜和让人心生羡慕的。他们或打着雨伞,在朦胧的烟柳岸依依漫步,用彼此都能心领神会的悄悄话,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那些事儿;亦或站在小桥之上,含情默默地注视着对方,让秋雨打湿他们的美丽心事;要么干脆在雨中互相追逐着、奔跑着、嬉戏着,自由而浪漫地跳着青春舞曲;或者依着门外的秋海棠,向着遥远的天边望穿秋水。因此,南国秋雨中诞生的爱情是成活率最高、最容易保鲜的。

这南国的秋雨像极了南国少女,柔声细语的,清新、淡雅而不失芬芳,带着雨的晶莹、雨的剃透、雨的柔情,静静的走进你的心扉。南方的水土养育了南方的女人。南国的女孩儿,在秋雨的滋润下,变得柔声细语,情感细腻,楚楚动人。南国的男人却如同这秋雨中的山,他们学会了在含蓄和中庸中表达自己的阳刚和大气,在女人的眼里,永远是读不懂的朦胧的美和些许神秘。

在徐徐的秋风舞弄下,南国的秋雨带着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是那样的轻盈、淡雅和柔和,它润物细无声的。沐浴着这秋雨,人也没有了平日里的喧嚣与浮燥,变得平和了,做起事情来,也心平气和了。

你看南国那些古朴而优雅的小镇,在柔柔细雨中,像极了待出嫁的娇羞可人的新娘,披着一层薄薄的美丽婚纱,依在爱人厚硕的肩头想着心事儿,美得让你浮想联翩。置身于秋雨中的小镇,体会“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你便仿佛身在仙境,心灵就会得到一种美的净化。

这个情感和心事容易发霉的季节,在南国连日不停的绵绵秋雨中,纵使中秋的月儿没有圆你游子的梦,但你一定得明白:“谁家秋园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杨柳

我笔下的杨柳不是一棵柳树,也不是一片森林。她是一朵能够使金沙江边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四季流溢着春的芬芳的牡丹花,一个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语过添情、用温婉的语言使小城枯燥的日子发芽返青的美丽女孩。她的美丽能让山风的舞蹈婀娜多姿,让鸟儿的歌声极为抒情,让美丽的野花开放得十分的含蓄和低调。

杨柳是一个县电视台的记者、播音主持人。一个二十刚刚抽穗的妙龄女孩。在那个被金沙江用水的柔情揽在怀中的美丽县城里,她用说比唱还悦耳动听的声音,和梦想与情愫在白纸上凝固的文字,使小城朦朦胧胧的月光和温温柔柔的江风,如约爬上每家每户的窗台,让祖祖辈辈在涛声依旧中轮回的时光,变得色彩斑斓、诗情画意、呓语悠悠。她组织采编制作并亲自主持的几个精品栏目,成了这座小城老少都非常青睐的精神食粮,让小城里爱的青藤,爬上古老的街道上列队等候的柳树,垂下千万条绿丝绦。杨柳从小城的大街小巷走过,她手中的话筒常常牵着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阳光雨露中流淌着,或飘悠在小城的上空,让人感受这座小城的童真和可爱。哪些在岁月的颜面上深刻的皱纹,也常常被她用温婉的语言拉直。

杨柳累了就在柳树下依在彪悍的树干上,望着天空漂过的朵朵白云,让只有她自己读得懂的思绪纵情地表达。

杨柳是我在滇东北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的师妹。只可惜,她美丽动人的青春,在我回到家乡后的第十个春天,才染绿校园内那棵柳树的枝头。我常常这样想:这师妹的美丽,绝对曾在校园那镜平静的糊面激起美丽的涟漪的。可惜那些能让梦想发芽的美好的岁月里,我没有能够幸运地和杨柳成为岁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认识杨柳是两年前柳树开始发芽的时节。在滇东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里,她那能够让人丢魂落魄的美丽,让我的热血瞬间抢占一号高地。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在五米开外就清晰可见的睫毛掩护下,温柔的目光能电得你周身爬满成千上万只怪异的小虫子,让人眼睛发直双腿发软。杨柳的美是含蓄、宽容和柔情似水的,她像轻风在江南的阔糊静水上拨动的粼粼波光;杨柳的美也是热情和奔放的,羞涩中彰溢出自信,谦恭中流露出淑雅和高卓。她呼吸如兰肌肤如玉微笑如月。

我跟杨柳非常幸运地成了同行,这总算增加了我能跟美丽不定期地约会的几率。当我的命运经常在最危险的地方转弯时,是杨柳坚韧、执著和勤奋的品质,鼓舞着我站起来往前走。在县广电局当工作时,我经常用杨柳的惊人表现激励和鞭策职工。当职工找来一大堆理由狡辩时,我总是言真意切地说:“差距何须怨杨柳,功夫未度勤奋关!”

转眼间,春风又绿乌蒙地。我梦中的小屋经常柳絮纷飞……

家乡的山

美丽多情的金沙江,像极了一个梦呓悠悠、情意绵绵、娇羞可人的少女。千万年了,她一直心甘情愿的,默默无闻地做着我家乡那些大山的一名洗脚工。那些巍峨而伟岸的群山呐,像一群挽起裤管赤裸着上身在江边站成一种永恒的血性汉子,千万年了,仍就不知疲倦和羞涩地,在这里展现他们雄性的狂野和彪悍。那座高耸入云端、能够惊扰宫阙美梦的大药山,以一个王者的气度和风范,在群山簇拥中,保持了千万年的站姿,依旧是那么的气宇轩昂。

那片生我养育我的土地——巧家。多么温情和母性的名字。像梦中情人,像嫂子,像奶妈,像大药山温柔贤惠的新娘。她是祖先们用金沙江和牛栏江两条江水圈认的美丽家园。那些被金沙江和牛栏江揽在怀中热吻了千万年仍旧脸不红心不跳,昂首挺胸站得笔直的山,像巨人一根根粗壮有力的手指,支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每天重复升起的太阳从指间梳过,使山里的岁月如诗如画如梦般的美。

经过金沙江和牛栏江千万年刨根寻底的洗礼,才成就了家乡那些山的雄奇和险峻。它们壁立千仭,倨傲不逊;它们因为十分的骨感而显得那么的有气质。在那些肩擦着肩,怀贴着背的群山之间,深切成天堑的峡谷纵横交错着。它们狭窄得就像一条缝,连山嫂手中的绣花针,都可以把两面的山缝补在一起。你站在山顶俯瞰,只见那炊烟扭动着她的水蛇腰,娇滴滴地站了起来,原来是有些顽皮和野性的山风,侧着身子拼命地挤过峡谷,掖了她的腋窝。由于山的险峻,你绝对要相信,那山顶牧羊的少女不经意的一泡尿,可以使山腰的一只相思猴,兴奋得发了疯似地舞蹈,忘乎所以地摔下山脚,都半身不遂了,还在那儿龇牙咧嘴的傻笑。

远远的,你会看见一条条彩带在山腰间缠绕着、飘逸着,象阿公没有系紧的腰带。当你还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猛然抬头,那些从远古的梦里开往未来的各式各样的汽车,会从你的头顶呼啸着飞驰而过。

当然,如果没有大药山的岿然屹立,家乡的那些山,是缺少些许霸气的。4041米的高度,在他的面前,那些平日里看起来有些倨傲的群峰,都只有屈尊颔首了。你看那大药山,它高耸入云端,正轻轻地撩开天幕,大概是在偷看嫦娥和她的姐妹们洗澡或者更衣呢!

这神奇的大药山,没有因为自己身为群山领袖,挺直了脊梁往两江之间一站,就高人一等,就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了。它被有关权威专家称为中国乃至世界都保存完好的中草药材基因库,还因成百上千种在其它任何地方都销声匿迹的珍稀动植物,被列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诚然,大药山是有内涵、有精气神,是很高贵的!

家乡的那些山,她是秀如画、美如诗、妙似梦的!

你看那山脚飘逸而过的金沙江水,简直就是青藏高原献给这群山的洁白哈达;那些悬在半山腰的一个个村落,俨然人间仙境在天幕上的倒影,袅袅的炊烟漂移在青山绿树红花之间,就象那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真是人在画中走、画在烟波飘的壮锦;那山顶洁白的羊群,像仙女情不自禁地把珍珠撒;山涧中时而从悬崖峭壁飞驰而下,时而在青山翠丛中一路欢歌一路狂舞的小溪水,让那些大山有了一种鲜活、灵动的生命。每个晴朗的清晨,晨岚紫气喷薄日;层林浸染的黄昏,群峰金辉织景绣,真是美哉、壮哉!

这些山峰,因其错落有致,形成了天然的、精美绝伦的琴键。你只要在那山中随意喊上一嗓子,再刺耳的声音,只要经这“琴键”一触摸,便会成为令人如痴如醉的天籁之音。在这群山之间,就连那公牛的一声哞叫,都可以成为狂放的乡村摇滚。特别是牧童吹奏的笛音和山嫂呼唤孩子们乳名时的美妙之音,久久地在山谷中回荡,绝对称得上人间最美的音乐。

天空晴朗得十分嫩涮的时候,你要是站在群山怀抱中,仰望天幕上的一朵白云,刹那间,你脚下的群山仿佛成了蔚蓝大海里漂泊的帆船,载着你还有你的那些美梦,向着心中永恒的目标驶去。

因为有大药山站立的高度和金沙江、牛栏江流淌的热情,造就了我的家乡“山下稻花山上雪,一年之行四季衣”的立体气候特征和“一山分四季,共商南国鲜花北疆雪;两江为一体,齐吟东瀛沧浪西域风”的独特自然地理风光。像一个妙龄少女,赤裸着双脚,穿着红裙子,披着棉袄,戴着厚厚的毡帽站在大江边,站成一种楚楚动人的姿势。这种让人极易产生奇思妙想的个性,难道不令人怦然心动、令人神往?

像极了山里的汉子,家乡的那些山,刚烈中隐藏着掩饰不住的刻骨柔情;大气、成熟和庄重中流溢着青春期的些许娇羞。你一定要相信,他们也是情感饱满而激越的。你听那深山之中少男少女们缠绵的、飘逸而悠远的情歌对唱:

“哥在那山唱山歌,小妹这山心事多;哥若爱妹别犹豫,娶了妹妹暖被窝!”

“小妹今年才十八,早已思春飞红霞;哥选吉日迎娶你,明年给哥生个娃!”

此时此刻,君若身临此境,心花怒放的你,恐怕早已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在人间还是天上了!

这些日子,客居这座小城,厮守着寂寞在思念中煎熬了几年的我,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要么在梦里重复着呼唤家乡那些山的名字,像呼唤儿时的伙伴,像呼唤亲人:“大药山”、“望夫山”、“狮子山”、“牛郎织女山”、“少女山” ……亦或和深山中多情的少女,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了那些能够让梦想怀孕的山歌……

秋雨的季节 篇4

我漫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湾里的文化长廊,欣赏着一幅幅山水画。其中有一幅十分吸引我,我细细地品味着它,揣摩它的韵味:这是一幅秋景图,一位苍老的渔夫,独自摇着渔船来到湖中央,他虽然戴着一顶斗笠,穿着一身蓑衣,但我依然感觉到萧瑟的秋风、凉凉的细雨给他带去的那份秋的空旷和孤寂。在他的身边有一个酒壶,我仿佛看到了他一边喝着酒,一边仰天大笑,透露出几分逍遥自在,几分孤寂。

我回过神来,依然还沉浸在静谧的长廊中。透过长廊望去,水天一色,那波滔汹涌的长江消失在天际,成为一道银白色的光。寻着那道光走去,我来到了栈桥。这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一片金黄的树叶随风飘到了我的手心,随后又和风一起漫无目的地流浪。

突然,一尊三足鼎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我循着它的方向来到了亲水平台。我站在三足鼎旁,顿时感受到了它的气势磅礴。它仿佛是一头威猛的雄狮,正仰天长啸,又好像是一只高大的灰狼在注视着前方,威严无比。

我望着这奔腾不息的江水,心里不禁感慨万千。遥想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如猛虎下山,是多么威猛!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萧瑟的秋雨湿润了我的眼睛。

秋雨绵绵 描写秋雨的作文 篇5

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就是下一场雨,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悲了。毕竟如果下雨的话就不太好丰收了。雨天阻挡了人们踏入田野的脚步。但是雨天同样也为秋天的干燥,带来了一丝滋润。不过对于我来说,秋雨并没有那么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并不像农民伯伯那样辛苦,在秋天,期待于果实的丰收。我也不像大多数人身体那么敏感,对秋燥有一些不适的反应。对于我来说,秋天的到来就是天气凉啦,一切都归咎于秋的景象,发生了变化,就好比树叶黄了,果实熟了。至于我本人有没有受到秋天的影响?这真的就很难说了。但是这场秋雨,无疑是让我感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我羡慕那些乐于付出劳动的人,他们在秋天丰收出了喜悦,也为秋雨感到了几丝的哀伤。我同样羡慕那些身体敏感的人,随季节的变化,感受每一个春夏秋冬。至少如果是生理上的痛苦,在这个季节感伤,就不会被人认为是,多么多于感性的人。秋天究竟与我有何意义,我不得而知。秋雨的来临,又让我的到了些什么,我更不知。

秋雨在空中缠绵,阻挡了我想要出去玩的脚步。浪费了我的心情。此时此刻,秋天与我相关。撑着一把小小的伞,漫步在凉凉的冷雨中,呼吸着带着寒意的空气。此时此刻,秋天围绕着我。脚边溅起了一些些秋雨,记到我的裤脚上,融合着那些经历过冬天,春天,夏天的泥土,附着在我的身上。这场雨究竟与我有何关系?大概就是,我勇敢地踏出了那一步,那秋天也欣欣然的接受了我。

经历了一场秋雨,经历了一场秋天的出席。有时候,不是我们无关于季节。而是你未曾走出你那个从头到尾都差不多舒适的温室,去了解季节带来的美好。有时候我们不够敏感,有时候环境让我们错失了体会其中美好的机会。但并不代表我们失去了那种权利,享受秋天美好的权利。甚至不仅仅是秋天,甚至是每一个季节。

当我回到家里,裤脚边的泥土会被洗净,衣服上被淋到的雨会被晾干,小小的伞上带着寒意的秋天的雨水,也将会消失在表面,似乎从未走出去过。但是你心里明白,这个秋天他来过,这场秋雨,你体验过。你再也不会说世界上的秋天,都是一个样子,都是属于别人的美好。你将会明白,所有的美好,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踏出那一步,每个人都可以享受,享受秋天,享受秋雨。

秋雨描写秋雨的作文500字 篇6

每当秋风乍起,干渴的大地贪婪地吸收着世间一切的湿润,干燥而难耐的感觉蔓延全身,让人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而此时的秋雨,正如同“救世主”般,携着高冷的气质和清凉的意境,滋润了花草树木,也滋润了我的心田,为人间投下了一片清新、美丽的雨景。

于我而言,这连续的几场秋雨更是让我兴奋不已。这几日,迎着秋雨,背上书包,踏上那条熟悉的上学小道,总会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看着那些树木花草与调皮的雨点嬉笑打闹;感受着这虽还未入冬却刺骨的寒冷;听着那雨声和风声汇成的一首交响曲,我的内心总有一种区别于夏季烦躁的镇定。看着这被伙伴们吐槽麻烦的秋雨,我却有一种别样的明悟,总觉得秋雨的降临不仅是节气的变换,更多的是一种警醒,一种与炎夏相反的告诫,它在我们耳边不断地提醒着,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醒着我们好好学习,珍惜光阴。

静静感受着这三分秋意三分凉的秋雨,我的心中更多了一丝惆怅,而这感受,让我对于秋雨有了更深的情感,那种深深隐藏着的独特之美。

秋雨幽幽 篇7

一场秋雨一场凉

十五的月亮

脱衣裳

走光?

听说是换装

明月推窗

走光!

棉衣登场

皮厚不?

凉快?

纳凉!

(二)

乡下人?

不对!

乡下人少?

不对!

乡下人是少

空气也真好

但是

围城崩溃了

城里人

眼睛贼亮

兔子腿儿

贼快

快跑?

快跑!

土炕死扛

野菜

闹饥荒

够不?

养生?

上山下乡!

环保?!

(三)

脚上穿着的鞋丟了:

“不可能”

“真的”

“是做瑜伽,

叫贼给顺走的吧”?

“你瞎猜,

做瑜伽

贼咋知道

我认不认真

不敢偷”

告诉你吧:

“是在火车站

接人时丟的”

“嗯哼有意思”

A火车晚点

B睡着了

C打呼噜

D脱了鞋

E盘腿做登上

F赶上贼过

上帝啊:

这是多么重要的启迪:

条件和环境

需要我们

主动去创造

那么快乐

必将属于你

(四)

寝梦思飞霜

月下雁

猜满弓

归去来兮复

叹人环

清晨的秋雨 篇8

离开薄被,感觉一丝丝凉意侵袭而来,好似有意在提醒人们已到了添衣的时候。直到这时,你才知道炎热的夏日早已悄然离去。

穿衣洗漱完毕,天色早已大亮,室外雨声也渐渐大了起来。上班路上,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添加了外衣,不同颜色的伞像春天的花朵,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下绽放着,给小城的清晨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秋色。漫步秋雨中,听着雨水落在伞上的滴答声、人们的耳语声、汽车驶过的发动机声、小孩子偶尔从身旁溜过的嬉戏声……内心涌动的不是那种秋思的哀愁,而是对秋的感叹、秋的眷恋……

我爱清晨的秋雨,我爱小城的秋色。

【评点】

文章描绘了清晨的秋雨后,周围景致的变化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对秋色的赞美。

【片段一】

我喜爱秋雨,更喜爱在秋雨中漫步。秋雨瑟瑟,在雨中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却有别样的情趣。秋雨不像春雨那样温和,不像夏雨那样急骤,秋雨的雨点很细,牛毛细雨洒在身上,如玉般凉爽宜人。

【评点】

片段将秋雨和春雨、夏雨进行对比,突出了秋雨的特点。

【片段二】

树叶沙沙作响,在谱写自己的乐曲吗?这声音有高有低,有声有色。

【评点】

片段用“沙沙作响”形容秋雨落在树叶上的声音,生动、贴切。

【片段三】

我喜爱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的丝丝清凉。在秋雨中漫步,我感受到秋雨对人们的“洗礼”,对世间万物的“洗礼”。伸出双手,雨水落入手中就像牛奶一样光滑;用嘴去品味雨水,带有一丝丝的甘甜;用鼻子去细闻那秋雨的味道,似有幽幽的芬芳;用眼睛去欣赏秋雨,那秋雨就如同一个个精灵跳跃着欢乐的舞蹈,从天空中欢快地落入人间。

【评点】

小作者运用不同感官,将对秋雨的深切感受与体会描述出来,语言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篇9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学者,著名作家。荣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打出“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代表作品《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认为是目前华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的很多散文貌似记游,实则包含了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思考,给喧嚣浮躁的浮世众生注入了一种静默、安详、理性和深沉的品质。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考语文试卷。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可以说,语言运用是余秋雨散文的第一因素。他少有繁冗的词句、多余的赘言,也少有随心所欲的心绪流露。他的语言凝练,简约,并且深思与言情完美结合,其灵性的发挥,心志的醇美,抒情的律动以及结构的绵密,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并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书写得如此轻松与自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做作穷尽之感。

(李瑞龙《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余秋雨这个名字,和当代的许多热点论争联系在一起。这可以从报刊、网站一波未平又起新浪的批评论战中感受到,也可以从一本又一本的论争文集中阅读到。如果当初他安心做一名史论学者,恐怕只在学术圈中享有知名度,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他将学者的睿智灌注到了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中,进而形成了一个系列,筑成了一种风格。

(秦晓帆《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创作动机》)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浓郁的抒情、丰富的联想、睿智的评点等等吸引着广大读者。他的文化散文,讲古论今,引介知识,描写景物,关注中外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命运,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和人文山水中挖掘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会不自觉地惊叹余秋雨敏锐的洞察力,感慨自己何以不是那“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会不由自主地被余秋雨文中的激情与叹息所裹卷,却不能“吞吐千年”。

(王汉英《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质》)

秋雨的季节 篇10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做客2012年第一期长沙大讲堂, 在现场读者提问“你一直主张亲近经典, 认为经典会影响人的一辈子。那么影响了你一辈子的书都有哪些”时, 余秋雨回答说:第一本是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大学开始就读了, 现在还在读, 这本书至今放在我家很醒目的地方。这本书写的是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人在绝境中可以创造很多灿烂的东西。不要抱怨, 不要责怪, 如果你还没有足够的创造, 只能怪你自己没有努力。而且创造不是为了自己, 海伦·凯勒的创造是为人类的尊严, 作者给我的震撼无与伦比。第二本是《心经》, 这本书有点宗教意识。让人明白世界上太多在意的东西, 其实可以放弃。这本书用反复的句子, 用听过后就难以忘记的节奏, 让你牢记。这本书能让读者心情平静, 帮助大家摆脱很多错误的障碍, 让你成为自在的人。我用书法写了一遍《心经》, 收集在我的新书《秋雨碑书》的最后。顺便说一句, 在我不识字的时候就接触了《心经》, 祖母天天在念, 我不知道她在念什么, 但我记得那个节奏。当你读到这本书时, 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被它说中了。第三本是屈原的《离骚》, 有趣的诗画情怀都体现在里面。对于经典, 对于阅读, 余秋雨还指出:经典的图书, 我们要反复地阅读。不是每一本经典, 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要寻找与自己的生命有同构关系的图书, 也就是与自己非常对路的作品, 能看得下去的图书。

秋雨——读《秋雨雅声》有感 篇11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在这个萧萧的季节里,我拥有着《秋雨雅声》。

我对雨有着一种莫名的恋情,特别是绵绵的秋雨。夜深时,我坐在灯下,注视着窗外稀稀落落的秋雨,忍不住翻开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开始了一段寂寞的旅程,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商到唐,从焚书坑儒到康乾文字狱,从晋魏赋文到宋元词曲,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如同秋雨陪伴在身边,打在身上、心上。从道士塔到柳公祠,从庙宇到青云谱,从沙中的清泉到西湖的风景,从都江堰到吴江船,古典文化像秋雨陪伴在侧,砸在身上,让我无法抬头。从泼墨挥毫的八大山人到酗酒的酒公,从手握重权的朝廷大臣到妓院抚琴的女子,秋雨依旧陪伴,而我却被这有着天壤之别的社会差异刺得无法动弹。

再美好的景色,难道只要沾上了中国的历史,就一定会变得如此沉重吗?中国真正的文人,只能是孤寂的,沉重的。

一壶上好的碧螺春,需慢慢的沏,慢慢地品,在速食主宰的今天,又有谁会去慢慢地品尝那苦涩的青茗呢?于是,几千年来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在秋雨身上继续。

我依旧喜欢秋雨,不同的是,我更融入了秋雨。

秋雨的景色作文 篇12

下午放学了,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来接我,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庞,有些凉,我似乎能感觉到秋天正悄悄地来了。

回到家时,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妈妈还没有回来。我放下书包走到阳台,天空下起了细雨,我把脸贴在窗户上,看着灰蒙蒙的天空,雨丝在玻璃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字,心里想着秋雨已经来了呢?

我打开窗户,任凭细雨亲吻着我的手,那么细,那么轻;渐渐地,细雨下得淅淅沥沥的,那么密,那么急。你听,雨滴从天空中重重地落下来,敲打着不锈钢的衣架护栏,“滴滴,嗒嗒”地弹奏着一只欢快的乐曲;你瞧,落进窗户边的几滴雨点像顽皮的`小孩儿跳到了风信子的叶片上,好似一颗跳动的“小珍珠”。它们跳到了这片叶子上,又滑落在那片叶子上,再从一片叶子上滚到另一片叶子上,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我朝楼下看去,小区里伞花在快速地走动着,和雨声的步调是多么一致,节奏是多么和谐。窗框里也汇集了一条长长的,浅浅的的“小溪流”,多美啊!

又是一年秋雨梧桐叶落时 篇13

回忆冬天,梧桐的叶子并不多。虽只有手掌般大小,却稀稀疏疏散落一地。到了春天,微风轻拂,桃红柳绿,梧桐的叶子也逐渐茂盛起来。枝条上抽出新叶,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走过春天,又变成街道上最为抢眼的风景。站在炎炎夏日的路边, 梧桐树挡住炽热的阳光。日复一日,仿佛无数把永远撑开的巨伞。

又到了秋雨梧桐叶落时。在一棵梧桐树下,我又见到您——名叫“梧桐”的老师。您不太善于言辞,所以与我们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但您也不常生气,因此也不会让我们讨厌。我们只是觉得,您仿佛离我们很远很远。您总是淡淡地笑着。

依稀记得, 每次春游您都拿着画笔在一边为我们画画。那纸上有40多个孩子在奔跑、嬉笑,还有一位老师用粗糙的手画画。一年又一年,油画棒只剩当初的五分之一长度, 您手上被粉笔磨的老茧也越来越厚……

脑海里仍能浮现出那个夏天。学校组织旅游,您也一起去了。那位同学也是在那时中暑的……此后, 在外面的每一天,您都给她打伞。那伞,遮住了骄阳。

这个秋天,我又看见您。您已过“知天命”之年,头发飘落不少,却依旧很精神,依旧淡淡地笑着。30多年,您曾是孩子心中高大的梧桐树,就像一把巨伞,遮住炎阳的多少直射!

一阵秋风吹来, 您身边的梧桐树上又飘落几片叶子。您在迷蒙的细雨中独自撑着伞,皱纹仿佛更深了,头发也仿佛更稀疏了。梧桐树的秋天过去了,仍有再来的时候;而您的春天过去了,又到何时才能再来? 您或许只希望, 那叶子飘落后,能融化在泥土中吧。

又是一年秋雨梧桐叶落时。满阶落叶,成了这秋天里最美的意象……

从大洋彼岸飘来的秋雨 篇14

记得那还是四五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中心供职的我,为在美国的华人作家融融编辑出版了长篇小说《素素的美国恋情》。经热心的融融介绍,我知道了北美有一个文学团体——文心社,该社社名源自中国的古典名著《文心雕龙》,“文心”又为“温馨”的谐音,社标是一朵心形的花,寓意视文学为心爱的事业。出于编辑的职业习惯,我乐意结交更多的海内外文友,于是通过网络应邀加入了文心社这个“温馨之家”,不久通过参加该社的选举以及投稿等活动,又知道了这个拥有几百号社员的文心社社长施雨。

从那以来,我总认为这位能统领几百人马的社长一定是一位孔武有力的男性公民,从两次民主选举中,社员们对施雨的拥戴,以及我们几回“伊妹儿”往来中,从我感受到的这位社长工作作风之干练,语言文字之简洁等等,我都作如是想。所以刚开始与之通信时,我便称其为“施雨先生”,但很快得到回复:“不用称‘先生’,就叫我施雨吧!”直至后来从精心制作的文心网页上我才一睹施雨社长的“庐山真面目”,始知其竟是一位长相端庄、秀外慧中的年轻女性。

文心网页上登载着许多社员的作品。作为文心社“掌门人”的施雨,其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堪称佼佼者。通过这些作品,我进一步走近了她,我为她的勤奋和才情而感佩。为履行社员之职,我也不揣浅薄,曾给文心社寄过一些短小的拙文,都很快在文心网上登台亮相。尤其是那篇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历过的蹉跎岁月的《我和我的哥哥》,施雨在读后,不仅当下把它贴上了文心网的主页,而且随即给我来信,告诉我她读着时,不禁流泪了……次日她又告诉我,已经有读者在网上作出反馈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兄妹情深,力透纸背;泣血吞声,催人肠断……”施雨本人也在网上表达了她的“感慨万千”;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心一下贴得那么近……

会期一天天临近,我们彼此也一天天期待着会面。

“咱们很快就要见面啦!好开心!!”

“太好啦!期望早点见到您!”

我们互相在网上表达着急切的心绪。

当施雨在上海机场将要登机飞往南昌前,给我发了一条手机短信:“志霞姐,再过半小时我就要登机了,期待着我们的见面!”

我当即回复:“亲爱的朋友,我已经先你而到了,等着迎候你!祝一路平安!”

她旋即又回复:“霞姐,好啊好啊,让我快快飞啊飞啊……”

很想去机场迎接盼望已久的朋友,无奈小车坐不下,我只好在下榻的饭店焦急地等着,等着……

终于,下午一点多,我们在南昌五湖大酒店见面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啊,施雨,你真漂亮!”

“志霞,你也一样!”

初次会面的我俩,互相端详着,由衷地欣赏着。

共同的文学爱好,使我们一见如故。

这是施雨第二次来到自古以来便胜友如云、文风鼎盛的南昌。

她告诉我,不久以前的第一次,是参加南昌大学举办的首届新移民华文作家会。

和施雨无拘束的随意交谈中,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北美最大、也是目前全球最活跃的海外华文文学社团之一的文心社社长。

还是上个世纪的1988年,施雨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次年远渡重洋,先在美国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后来通过了戒律森严的美国西医执照考试,先后在当地的达特摩斯医学院、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纽约下城医院等地从事临床医疗十一度寒暑,逐渐在那个金元帝国站稳了脚跟。后来由于两个不大的儿子需要照顾,从事计算机软件公司总管的先生公务又忙,她便辞去医职,充当了一名专职家庭主妇。但就在那几年中,她得以在余暇间执起了笔,先是在网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后来写短篇小说,继而写长篇小说,不久从网上了解了她的作品的报社和出版社,陆续向她约稿;随之作品便一部接一部相继出版,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她的以医生职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纽约情人》和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刀锋下的盲点》,都得到了有关文学评论家的赞赏。

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呵!我不禁感叹道。

不过,施雨告诉我,文学,那可是她孩提时代就做过的梦!只是因为当年从医的父母,在那个“文化革命”年代,担心学文风险太大,难成正果;而学医,只要凭本事总能安身立命,便让她还是踏踏实实地从事治病救人的营生。但没想到,在异国他乡,施雨却不期然得以重温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文学之梦。

我问,你为此辞去丰厚待遇的医职,不可惜吗?

因为据我间接了解到,在美国,当医生可是一份能获取6位数高薪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不可惜。施雨说。与文学相比,医学,尤其是西医,在美国是一个没有任何创意的职业。西方人讲究科学,迷信统计数据,很多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医生是不能自主随意改动的,甚至每个步骤顺序都不能变。自己渴望创新、表现个性,从文学创作方面,则能获取最大的满足,所有五彩缤纷的想法都可以从笔底下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而十余年学医、从医的经历,医生的职业特点和素质训练,如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言行、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等等,恰好为自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自己来自东方國家,对西方的人文感受的反差更加强烈。就为了这点,都不能放弃文学创作。

我感谢我的先生,是他让我一无挂碍地去搞文学创作。

施雨颇为感激地表示。

在海外,没有专业作家,文学不能成为主业,以此养家糊口。而在美国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施雨先生的高薪,既可保全家衣食无忧,另一方面,她略带“狡黠”地说,“他无暇顾及看文学作品,又使我可以驰骋想象空间,而不必担心他有什么想法。他老是在听人说了‘你的夫人又在写你什么什么了’,才拿书来翻一翻,但没看一半,就‘完璧归赵’,说:‘老婆,还给你吧,我看不完了……’”

施雨说至此,我俩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告诉施雨,我在网上读到她写的那篇幽默散文《心病心药》,写她的全家,包括学医的父母,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敦促其丈夫减肥,终告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种种情节,委实叫我忍俊不禁。

不过,现在他已经瘦下了十多斤了。

施雨欣慰地告诉我,她先生最新减肥已破纪录。

施雨还告诉我,曾有报刊记者问她《纽约情人》中那位女主人公的几段男女之情中,是否有她自己的影子?她坦诚作答,没有。一则因为她大学一毕业就结婚生子,拥有相濡以沫的夫君和一双可爱的儿子,感情生活非常顺利而单纯;二则对于婚外情,施雨认为,其结局无论对男女双方都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不如把它化为文学作品,比如在小说中,你把那段男女情爱描写得如何感天动地都无妨……

我微笑着频频点头。

我还要感谢我的儿子。施雨又说。我的《美国儿子中国娘》和《美国的一种成长》那两本书,很多地方得益于他们提供的素材。他们像一对顽皮的小鹿,每天欢蹦乱跳,新鲜事不断。对着一双特立独行、不听指挥的儿子,我曾试图吓唬他们说,我已在书里“控诉”了你们的“罪状”了!没想到这两个还读不了中文长篇小说的淘气鬼不但没有被慑服,反而理直气壮地反抗说:“那你一半的稿费应该给我们!”

做母亲的搜索枯肠,无言以对。

这就是美国成长起来的孩子。

一个能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的人是幸福的人。

施雨告诉我,当她全身心沉湎于作品之中的时候,往往什么都忘了,不顾晨昏,不知今夕何夕,每每手捧着一本好书,或是写到情至深处,就是一个通宵。

我联想到,有些网友在网上发帖子问施雨:你哪来那么多时间,动辄上万言,洋洋洒洒地大篇文章出来?

我想,应该就是这样出来的吧。

虽然,无可讳言,施雨有她为一般迫于生计的在美华人所难以企及的得天独厚处。

如今,在家心无旁骛地专业从事着文学创作的施雨,是美国《侨报》《明报》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她博览群书,不仅读中国古典和现代的,还读日本和东南亚、欧洲、北美、拉美的,凡是能读到的都不放过,读不到的也想方设法读到。自1999年开始,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已一连串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随笔、中译著在内的12部著作,业已在海内外诗歌、散文和小说征文中多次获奖;为了激励更多的文学新人,扩展文学阵地,根据海外华文创作完全自发的状态,施雨又组建了前面谈及的现有会员三百多人,遍布美、欧、澳三大洲的海外文学创作团体“文心社”,任总社社长;后来又创建了《文心》季刊,任总编辑;为了从文学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两年来,施雨又在福建师范大学师从名家,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课程……

作为山水都市的南昌,城外青山叠翠,城内河湖纵横,恰似一幅展开的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水城画卷。

同样生于海滨美丽的城市福州的施雨,喜欢鄱阳湖滨依山傍水的南昌。看到入住的五湖大酒店临窗碧波如镜的青山湖景色,不禁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欢呼雀跃起来:“啊!真是太美了!我每天晚上不睡了,就看着湖了!”一边情不自禁地热情拥抱了为此次会议倾注了无数心血与辛劳的身边的周毅如先生:“太谢谢您们了!”她习惯地以美国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感激……

次日,南昌市委、市政府在滕王阁会见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在举座热烈的掌声中,此次会议的嘉宾之一,须发皤然、身板硬朗的余光中先生被邀请上台。这位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声名远播,被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的老作家,充满深情地说:“……过去曾经是关山难越……今天是滕王阁召唤我们千里归来……”他以其特有的韵味亲自朗诵了他的那篇经典之作《乡愁》……

开幕式结束,当施雨和我走到一起时,悄悄地告诉我,刚才她都被这浓浓的乡情,感动得哭了。我说,我也是这样的心境,好感动……

当天晚宴上,为余光中先生夫妇金婚五十年贺喜,南昌市文联添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由从法国来的戴小华女士和国内的老作家邓友梅先生做嘉宾主持,请两位已届耄耋之年的“新人”,介绍他俩五十年前喜结良缘的甜蜜往事,主持人妙趣横生的台词,“新人”琴瑟和鸣的追述,使满场掀起了一浪高一浪的掌声和欢呼声。画家冯大中先生即兴绘画题诗……身边的施雨不光手里拿着相机,咔嚓咔嚓照个不停,还请我为她和余先生夫妇合影留念。我欣然遵命,看着施雨倚着“金翁玉婆”那幸福陶醉的神情,我想此刻的她,定然是憧憬着几十年后她与夫君的这般美好的“金婚”吧……

在南昌市广播电视中心宽敞的国际会议厅举行的笔会上,施雨和全体与会者一样,对此次会议的东道主举办这么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表示了由衷的谢意,对南昌这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发表了她的见闻感受,以及如何建设南昌的见解 。施雨并联系到前不久在四川成都感受到的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 ,谈到文化建设对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

在第二天下午南昌市文联和作协举办的南昌和澳门两地作家座谈会上 ,施雨又介绍了她那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北美文心社及其发展方向和新移民文学现状,表达了愿竭诚与祖国各地的文学团体开展交流互动的愿望。

我从她的叙述中,分明能感受到一颗海外游子的赤诚之心。

与会者对有着“海外文学青年之母”美誉的施雨,毫无功利性地热心经营这样一个完全非盈利、不参与任何商业性活动的文学社团纷纷表示敬意。

施雨谦虚地表示,这都是文心社全体成员几年来呕心沥血共同努力的成果。虽然现在文心社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她有信心,他们将会扩大视野,从世界文学中吸取养料,了解和掌握文学发展的动态和全景,把更多文学爱好者团结在文心社的周围,相信未来的文心社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此次来南昌,通过与海内外作家的交流,也使她获益匪浅,她将会把这一切收获带回去,与文心社全体社员共享;同时,她也真诚地表示,以后能在大洋彼岸,在他们的文心社,欢迎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友们……

施雨心地善良,很有人缘,会议期间,她成了非常受大家欢迎的朋友,不时被东道主和文学青年们邀请题字赋词;眉清目秀、薄施粉黛的她,将近一米七的苗条的身材,加之典雅的着装,使她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记得是当时俄国的大作家契诃夫说的吧:“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心灵、容貌、衣着……”

我为我美丽的文友由衷地自豪。

来到南昌的头两天,刚从北半球来的施雨,时差没有倒过来,她告诉我,晚上吃了一片“安定”后,好多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昌城和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着她的视线,她要多看看,要积极参与,可不能白天昏昏欲睡的。到第三天我们驱车前往庐山时,她已完全“神采奕奕”了,抵达庐山的第二天一早四点钟,她就和周毅如先生以及来自中国澳门的四位作家,还有我和同行的“摄影师”小妹妹黄菲一起赶去含鄱口——在晨光微熹中引颈远眺着,期待日出东方。

尽管由于天空不久下起了淅沥的小雨,使我们未能如愿看到日出,不免有些遗憾,但清晨庐山上湿润清新的空气,那似在沉睡的参天的行道树、含鄱口云缠雾绕的美景,仍使我们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

五天会期转瞬即逝。

施雨谈起她此行的观感深有触动,她此次来南昌,对当地的现代化建设、人文景观,比之第一次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她惊讶于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孕育的新一代南昌人民,有不平凡的胆识与能力,能把古典与现代进行如此完美的结合,使今日洪都成为一座古今名城;

南昌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和海外作家相似,绝大部分作家是用业余时间创作。他们本身还有一份政府工作,如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安安,既是作家,又是市政公用局的官员,能把作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在城市建设上,能赋予更具体、更真切的人文关怀;同时,这又使创作有了极好的现实题材……施雨始终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及其抱持的人文情怀来观察南昌……

9月5日,全體作家“班师”回抵南昌。

晚间,东道主南昌市委、市政府又盛情举行了送别晚宴……

当我们走出滕王阁宴会厅时,天上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蒙蒙细雨。

“不行春风,哪得秋雨?”

我想起了这句时令季节的谚语,它同时不也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吗?

想到施雨明天就要离去,不禁蓦然感到她——施雨,多像大洋彼岸飘来的一阵潇潇秋雨,那缠缠的雨丝浸润着海外游子对祖国、对亲人的绵绵思绪……

此刻,我又不期然地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一唱三叹的《乡愁》了,想起施雨那日说的,《乡愁》永远在我们心里……

带着浓浓的惜别之情,我们再次拥抱挥别……

临行前,施雨表示,她将要为此次南昌之行、为滕王阁国际华人笔会写一组诗,以表达她的心情……

我想到曾读过的她的《梦寻水乡》里的诗句:

隔着半生的岁月我来寻你

一身青衣行于烟雨古巷……

上一篇:3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家长给高中毕业生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