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2024-06-20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精选8篇)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1

Today the ancient, ancestral wisdom of the hand has been largely replaced by the simple movements of the machine operator, our glass and china, furniture, books, and textiles are almost entirely products of the machine.The machine-made goods can be well designed and good-looking no one denies;nevertheless, there are many who believe that if the old skills of the hand-worker were to die out altogether it would be a disaster.Their arguments are, roughly, three.First, that the machine is by its nature a mass producer, and that objects made in ones and twos can be made better, even cheaper, by an individual craftsman than by a machine;secondly that the human hand with relatively simple tools can produce objects of a quality permanently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machine;thirdly, that it is not good for mankind if people lose the ability to create with their hands.今天,那种古老的祖传手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机器操作者简单的动作所取代。我们使用的玻璃制品、瓷器、家具、书籍和纺织品几乎全都是机器生产的。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机器制品可以做到设计精巧、式样美观。然而,却有许多人认为,要是手工艺人的技艺完全失传的话,那准是一场灾难。他们的理由,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点。首先,机器生产本来就是大批量生产,而由个体工匠单个制成的物品则比机器生产的更好,甚至更便宜。其次,人的手工借助于简单的工具能生产高质量的物品,这是机器望尘莫及的。第三,如果人类丧失了用双手进行创造的能力,那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之所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立场,是因为在历史上她百年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同情与支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正致力于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目标,中国不仅需要国内的安定,也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可以说这种愿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是一致的。人们都知道,当今世界面临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各国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宁平静的和平环境,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和平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和平。

China insists on a peaceful,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because she suffered a great deal from imperialist invasion for almost a century, and thus she cherishes her hard-earned peaceful life all the more and would give more sympathy and support to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all the people to maintain world peace.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is trying in every way possible to speed up it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ais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by means of reform and the open policy.To achieve the goal set for h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needs not only national stability but also a peaceful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peacefulsurroundings.This is also the hope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jor tasks facing the world today.All the world peoples hope for a peaceful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o that they can develop their economies and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Peace is the guarantee for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urn promotes peace.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2

如所周知, 所谓文化软实力, 通常是指一国的文化内容、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感召力与影响力。在当今时代,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1、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

在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它文化为补充的多元传统文化结构。因而,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当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在古代中国, 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伦理型文化, 主张仁、善、德治以及建立严格合理的社会秩序, 是我国入世实用型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是出世型文化, 主张道法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倡“无为”而治。儒、道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文化, 它们不仅深深烙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中, 而且还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国民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 在我国古代, 还有法家、墨家等理论学派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加大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从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力。

2、坚持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基础, 而且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因此, 我们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我们除了要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以外, 还要坚持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一元主导, 多元辅助”的指导方针下, 努力发展在当代中国各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社会, 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的精神支柱, 它的不断提升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更好地抵制西方优势文化的侵袭, 而且能够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的底气, 从而早日实现祖国的振兴。

2、有利于增强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

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以维护整个民族的协调和稳定, 而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主要来源于共同的文化。因此, 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一方面, 从国内来看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 客观上存在着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 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虽然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社会比较稳定, 但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 我国国内还存在着一小撮民族独立分子, 严重影响了我国多民族的和谐相处。因此, 只有大力发展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

3、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意大利前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各国共产党要想取得并巩固自己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必须先要在文化领域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面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冲击, 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变得更加严峻。因此, 要努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荀子曾经说过:“蓬生麻中, 不扶则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2]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必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的精神环境, 从而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虽然现阶段我国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一定距离, 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加快文化产业的调整与创新, 中华文化必有重新复苏的一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11年。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3

摘 要:快餐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这种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主题意识。这种“快餐文化”在其他领域的滥用需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对“兰客”餐盒的包装计中本文有意识地采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图案与文字,尽可能将中国古典美学及本土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出来。旨在通过对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快餐传统文化的研究,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关键词:快餐;快餐文化;“兰客”;美学价值

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餐”进入中国,一股追求“快捷”的风尚席卷了整个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逐渐成为国人行事的总则。在此语境内,以快速、短期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逐渐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中。当下,“快餐文化”逐步被推广到了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快餐与“快餐文化”膨胀式的发展

“快餐”作为当今社会一种快节奏、快时尚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20世纪80年代,“快餐”一词随着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传入中国,因其方便快捷、新鲜时尚的特点,很快就被华人所接受。到了21世纪,肯德基、必胜客等一系列快餐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快餐”迅速成为国内时尚人群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与追赶的潮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快餐饮食的概念已被推广到了其他领域。当下,所谓的“快餐文化”已被推广到了医疗、文艺、教育等众多领域,出现了类似于快餐学习、快餐周刊、快餐医疗、快餐服装等一系列的快餐形式。“快餐”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公共艺术公共性的丧失,媒体行业的“快餐化”等。这种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麻痹我们的神经,吞噬我们的思想。

2 “兰客”餐盒包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解析

“兰客”是一个快餐盒的品牌,笔者希望通过对“兰客”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探讨引起读者的反思,面对本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前面我们谈到了“快餐”,也涉及了“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问题,笔者在开篇也提到本文只是提出此观点,希望引发读者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兰客”餐盒包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我们都知道,商家在对快餐盒的选择上大多都是采用一次性塑料口袋、塑料饭盒为主,“兰客”作为快餐盒同以往的快餐盒的区别在哪里呢?

2.1 “兰客”餐盒的材质选取

“兰客”餐盒不同于以往的餐盒主要在于其对材质的选择上,“兰客”没有选择与普通餐盒一样的一次性塑料材质,而将材质选定为竹制。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因此,“兰客”在选择材质方面特此选择了具有文人气质的竹子,从形式方面更加贴近文人墨客的审美形式。

2.2 “兰客”餐盒的外观设计

在外观设计上,“兰客”以兰花作为主要图案。配合中国传统的万字纹、寿字纹,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样式相结合,全方位凸显中国文化。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兰花还有民族上的深沉意义。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就受到国人的喜爱。

2.3 “兰客”餐盒的文化寓意和美学指向

“空谷生幽兰”,“幽”是兰最令人倾倒之处,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華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处,只适宜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因此,“兰客”从形制到图示的选择都是为了接近古代文人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

3 “兰客”餐盒包装设计中独特的设计理念

“兰客”餐盒在包装设计中,采用了系列化的包装设计理念,涉及艺术学、消费心理学、空间展示等多个学科,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和设计实例,结合我国快餐食品系列包装设计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了快餐食品系列包装设计的创新理念探索。以商标为主体,将同一商标统辖下的所有商品,在形象、色彩、图案和文字等方面采取共同性设计,使之与竞争企业的商品产生差异,更易识别。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了国内快餐食品系列包装现存的几方面问题。第一,快餐食品的包装没有从整体形态去构思设计;第二,在餐盒的设计中缺乏文化价值形态的体现;第三,包装形式过于单一,材质的选择手法大同小异。因此,“兰客”在包装设计中将企业产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尽可能做到有机统一,既促进产品销售又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是品牌信息的载体,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快餐给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快餐文化”也在逐步消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笔者希望通过提出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兰客”餐盒在外观包装设计中之所以选择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义的兰花一则是出于对“兰客”品牌概念的理解,更主要的是为了表达一种反“快餐文化”,反“快节奏”生活的理念。当然,囿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本文的探讨也只能以点带面,浮光掠影,更多的是基于一名包装设计者的角度对快餐食品系列包装设计的一些探索思考,最后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期望有更多的设计师继续做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和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思.中国当代餐具设计中的文化元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宋瑞波,郑蕾.中式快餐产品包装设计的定位分析[J].包装工程,2012(12):129-132.

[3]张建民,富浩.“快餐文化”对我国社会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44-47.

[4]罗兵.快餐包装设计的诉求与发展[J].包装工程,2015(14):28-32.

[5]涂代恽.当前快餐文化现象的文化社会解读[J].艺术科技,2015(05):293.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十个观点 篇4

中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现代价值,不应该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中华文明由中华科学和中华文化两个部分组成,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石,正确认识民族科学又是在世界上确立中华文明地位的基础。

他们不同意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可以忽略而不足取,中国没有对世界现代科技发展作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他们批评一些人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比如:怀疑祖先发明的地动仪,否定中医,认为汉字落后,只承认中国有“四千年”历史……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早在2500年前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历象日月星辰”科学活动。中国的民族科学从阴阳五行中发掘积极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和医学,与阿拉伯科学一起,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春友说,“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代表着民族的根源。人们失去了它,就好比失去了身份。”他表示,民族科学中蕴含着的独特文化和思维方式,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卢青认为,一些中国传统科学的合理方法正在丧失。他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多少人在看云知天象

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有效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却被人们否定淡忘。”

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说,对民族科学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原始创新不多。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世界科学出现了转型,整体论科学要与还原论科学结合。而整体论思维本来是中国的长项。中国科学要有原始创新,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反对“西方中心论”。

他说,整体论就是把宇宙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注重从全局去观察,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理规律的交互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精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说,21世纪的科学发展战略,应是中西两种科学思想、中西优势的融合。

他在从事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因研究时发现,天地人生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考虑整体和局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这不是西方科学把事物简单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所能解决的。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袁立认为,恢复民族科学地位并非是我们认为民族科学已经超越西方科学,而是认为总体仍然落后的中华传统科学,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复杂理论、科技人文互动、立体逻辑等基础理论以及医学、重大灾害预报等应用科学许多方面弥补西方科学的缺陷,为科学革命提供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民族科学文化特别需要在学生中逐渐恢复与传承。”卢青说。然而,据他介绍,目前教师队伍本身对民族科学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

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其实,现在的学生们头脑开放、思维活跃,对民族科学文化知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然而他们在课堂上却很少能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卢青说。

一共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一份呼吁书上建议,支持中华传统科学研究,开展复杂性研究,涉及经济、金融、重大灾害预测、东西方科学比较等领域;选择少数高校建立“自然国学院”,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编写有民族科学观的、体现整体观方法论的学校教材或增设相关内容;重视汉语的开发,注重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的平衡开发左右脑智力的功能;在重点大学挑选轮训民族科学家,使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并熟悉现代学术规范;在国家级和政府各级科研的立项、评奖中,给民族科学一席之地;等等。

他们还提出,要联络印度学者、阿拉伯学者以及欧洲和北美学者,积极筹备召开东方科学大会,然后进一步召开东西方科学联合大会,寻求世界科学革命的新途径。

中国文化读本的读后感 篇5

《中国文化读本》这本书主要向读者讲述了中国文化,期中包括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古典的园林,书法,绘画,佛教艺术,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国粹京剧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的描述紧紧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这本书向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由的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无比崇敬与敬仰的心情。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探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其中所能感觉到的文化态度与情操。这些都是中国古人辛勤与智慧的结晶,给人的信仰指引出了一条前进的方向。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6

随着中国的发展及日趋国际化,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西方社会及文化的理解有积极意义;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中西跨文化交际出现文化冲突现象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在时间的使用上却很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支柱性产业,发展研究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几年, 中国陆续出台了许多文化经济政策:2009年, 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宏伟目标;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又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11年3月出台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全篇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2011年10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2月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 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看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

一、支柱性产业及其划分标准

支柱产业 (pillar industry) ,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 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 诱导新产业崛起;通常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 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对支柱性产业的界定曾提出9条参考指标 (见表1) :

以上9条支柱性产业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工业部门的产业特点提出的, 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产业, 但总体来看, 依照国际通行的惯例, 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如若成为支柱性产业, 其产业增加值须占到该国同期GDP的5%以上。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底, 纳入统计制度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31.35万个, 比2009年增加7 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 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全年营业收入1 244.14亿元, 比2009年增长15%, 实现利润403.39亿元, 增长9.6%。中国从2006—2010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 (见图1) , 呈现总体递增趋势, 其中2009—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最明显。

2.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0年, 各级文化部门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促进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 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经文化部平台共向银行推荐项目31个, 涉及金额136多亿元。二是继续开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评选命名工作, 累计审定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三是大力扶持重点产业, 开展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工作, 2010年底, 全国动漫企业达到831家, 原创漫画作品13 761部, 原创动画作品4 429部, 全年营业总收人58.15亿元, 比上年增长78.2%, 实现利润11.65亿元, 增长197.4%。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十二五规划”设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 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在国家级规划中首次把文化产业与GDP定量化地联系起来而拟定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 中国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其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占到同期GDP的5%以上。然而, 直到2010年底,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1 100亿元左右, 只占到同期GDP的2.75%。相比之下, 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据测算, 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 中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 而日前尚不足1万亿元, 缺口非常大。目前, 中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1/4, 人均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同家约10个百分点, 以文化及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实力偏弱, 要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2. 产业门类不清晰, 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 突出的问题之一, 就是还未建立合理完善的产业体系, 产业门类不清晰, 业态较混杂, 这尤其反映在创意产业领域。2005年以来, 创意产业在中国受到极大关注, 各地政府对创意产业抱有很高的热情, 把它当做振兴经济的新的突破口, 很像当年英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时的情形。目前,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还缺乏较为清晰严格的界定, 且与文化产业的界限也较为含糊, 这在现实发展中相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 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都意识到, 创意是无边界的,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创意, 而所有的创意中又都有文化要素的渗入, 因此, 创意产业也可看做是文化创意产业, 这样容易带来的问题是创意产业的范围难以界定, 行业没有一个认定的标准, 创意产业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行业。这在各地兴建的各类创意产业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许多创意产业园业态复杂, 还有的成为了房地产项目, 打着创意产业的旗号大肆圈地。比如, 广州近年来也大量兴建了各种名目的创意产业园60多个, 而且还有许多创意产业园列入了建设规划, 《南方都市报》专门就此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许多创意产业园光有园没有创意, 聚集了大量的与创意产业并没有多少联系的企业, 不少创意产业园成了廉价写字楼、红酒屋甚至医院, 还有的成了中小企业大观园。“从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来看, 各地政府实际上是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更具宽泛性的产业门类来看待, 强调与经济、商业的联系, 并且大大突破了文化产业的范围, 难免出现许多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园区定位不清晰;二是园区数量盲目增加, 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产业附加值较低;四是没有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 园区处境尴尬。”这说明, 概念上的不清晰导致现实发展的诸多困惑, 应该对行业进行必要规范, 学界也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创意产业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 给创意产业园一个明确的准入标准, 从而摆脱目前现实业态混乱不堪的局面, 形成规范运作的创意产业园。完善创意产业链。

3. 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城乡和区域差异大。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 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产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或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具体来说, 从文化投人和公共文化发展程度看, 东部地区最好, 西部次之, 中部地区最差。究其原因, 东部地区主要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地方财政投人较多, 西部地区则更多地得益于中央的转移支付;从演出市场情况看, 中部地区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主要缘于中部地区丰富的演艺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演艺文化底蕴;从文化市场情况看, 由于东部地区整体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 其文化市场经营状况也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 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尽管近些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城乡的文化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但整体上看, 差距依旧明显。目前, 中国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则因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文化产业发展较少。尤其是在边远和贫困地区, 经济基础薄弱, 基本的文化活动都很难开展, 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

4. 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产业集中度不高。

中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 长期以来, 既被行政体制分割, 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是:经营单位众多,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资源极度分散。产业布局不均衡, 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 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2007年中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 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系统。但是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偏小, 在2008—2009年度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 在入选企业中, 仅有21家企业的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均超过10亿元, 其税前利润过亿元的只有24家。而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 有72家是文化企业’其时代华纳公司仅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

5. 与国际相比, 技术不够成熟, 文化内容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局限在文化用品的生产和制造上, 文化内容产品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对中国文化软实力造成不利影响。文化内容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 比起外围层和相关层, 不仅能产生高附加值和大量的衍生产品, 还能传播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因此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这些年中国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内容产业的实力明显壮大, 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例如出版业, 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出版大国, 出版数量跃居世界前列。再比如影视业, 中国每年生产的影片400多部, 仅次于美国、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电视剧的生产量则位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中国动画片产量仅为2万分钟, 到了2009年, 中国动画片产量已达到17万分钟, 均创下最高纪录, 发展速度非常快, 产量虽然很大, 但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却不多, 中国文化出口大多限于演出业、杂技表演这一类文化交流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是由文化内容决定的, 因此应努力提高中国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发展水平。

6. 开发模式亟待转型, 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着单一性和同构化两个突出问题。一方面, 产业功能过于单一。一些省份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方面模式雷同、单一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例如西北地区省份在开发文化资源方面仍然以民俗文化体验和民间工艺品为主, 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各地基本都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主题公园等,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 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 还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 不仅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 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在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过程中, 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数据性结果以突出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 一些地方甚至不惜牺牲对文化资源的保护, 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应将保护文化资源放在首位, 做到可持续开发。

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对策建议

1. 转变理念, 深入挖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凸显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长期以来, 中国疏于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应亟须转变理念, 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创造性地思维, 创设性地立制, 善谋划、重发展。传统理念认为“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搭台, 文化唱戏”。今后, 全国各界都要树立文化产业观意识, 即文化就是生产力, 文化就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还应破除文化产业是“副业”的成见, 破除“条件不足”的论点, 确定“大有作为”的观念, 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各类企业一定要积极转变理念, 以政策为引导,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转制为动力。发展资金上, 积极利用全国各级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发展战略上, 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 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和集约化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上, 要通过培训提供人力资本存量, 通过与高校合作培训文化产业开发、管理、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专业人力资本, 改革薪酬制度, 引进名师、名角、名家等传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奖励机制上, 除了落实文化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外, 企业还要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总之, 企业要开动脑筋, 转变理念, 用足用好用活政府现已出台的各类政策, 主导市场, 促进文化产业产值平稳迅速增长, 凸显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确定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 完善文化产业体系。

中外学者在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上不尽相同, 我们根据他们的不同表述, 可以找到涉及创意产业的几个关键词, 即:文化、艺术、知识产权、信息、发明物以及创造性, 找到这些关键词, 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创意产业, 确定创意产业的行业标准, 改变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园的混乱状态, 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是有帮助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指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与该国的优势产业是否形成所谓的“产业集聚”有很大关系。”建立创意产业园对于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对于何种企业可以进入创意产业园区, 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首先, 可以根据不同性质发展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示范园区, 如文化科技创意园区、创意设计园区、艺术园区、时尚设计园区等等。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意园区发展模式, 突出特色。其次, 要以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相统一为原则”。创意产业园准入标准难以确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创意产业自身的复杂性, 因此可以从创意产业要达到的目的入手, 促进创意产业与文化的融合, 进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 平衡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的不平衡, 二是区域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全方位的, 从文化要素的开发、资本人力的投入到产业的经济效益等, 因此, 我们需要从资金、制度、人才等多方面入手, 协调产业结构。首先, 要加大农村和文化产业落后区域的资金投入总量,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解决资本缺乏难题。农村和某些区域, 经济发展落后, 财政收入较少且市场主体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因而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不够。其次, 在农村和文化产业落后区域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文化队伍处在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是文化战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化建设重要战略部署的基石。但目前中国文化人才保障远远不够, 尤其在农村和某些区域, 主要体现为文化领域尤其是公共文化领域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专业人才不足以及人才培训和教育不足。最后, 需要加快农村和某些区域文化法制建设的步伐, 并在各方面的政策上对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地方给予更多的支持。相比较而言, 城市和某些发达区域的文化立法要远比农村和某些落后区域的立法完善, 在农村和某些区域, 文化领域的立法非常薄弱, 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甚少, 因此, 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4. 重点建设文化骨干企业, 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为了提高中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 要营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通过竞争和整合, 逐渐形成以综合性大型集团为主导的大文化产业。选择实力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造就, 通过注资、发行企业债券、赞助项目、划转相关资产等方法给予支撑, 整合文化资源, 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同时支撑固有和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5. 推进文化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 提升文化内容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企业要着力采用高新技术成果, 增加文化产品科技附加值。“要以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技术为重点, 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 通过信息产品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 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例如, 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 加速文化信息互联网建设。通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 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 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 文化资源数字化等。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娱乐软件, 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6. 转变文化产业的开发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针对已经出现的盲目发展的苗头, 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 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 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对符合规划的园区和基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要有选择地建立和完善若干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 为文化企业提供交易、展示平台, 为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5) :185-186.

[2]张胜冰, 刘婧.中国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不足成因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 :21-24.

[3]王克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20-24.

[4]付大巧.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 2011, (5) :66-70.

[5]范军.文化GDP的核算应涵盖文化内容、计入文化价值、彰显文化品质[J].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1, (3) :55-56.

[7]胡莎莎, 李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 2010, (1) :63-66.

[8]荆林波, 李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视野, 2011, (12) :33-35.

[9]杜智民, 雷晓康.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及战略应对[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6) :52-55.

[10]张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 2011, (8) :60-62.

[11]焦明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路径[J].经济导刊, 2010, (10) :80-81.

[12]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11) [K].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10.

关于中国文化的读后感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是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却有所不足。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的和谐观念等对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值得科学合理的继承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按照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著名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经理人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笔者认为有两个思想精髓必须被我们掌握,一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我们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和提高方法,而后者更侧重于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思维。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自强不息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不停留不满足于当前的自我,不断地向“更新”的自我迈进。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的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会化。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毅力,以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行动追求个人素质日臻完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历代先民不懈努力浓缩而成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以及与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对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赵东升.东西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鲍升华.弘扬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之道[J].理论月刊.2002(9)

上一篇:XXXX乡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下一篇:班子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