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变化作文

2024-06-11

奶奶的变化作文(通用15篇)

奶奶的变化作文 篇1

有一个月没见,我发现奶奶又有些变化了。奶奶的唠叨技术似乎又升级了。

奶奶现在的腿脚不好,不像之前还能走动的时候,喜欢事事亲力亲为,做饭洗衣,连田里的草都要去拔。她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几乎是连轴转没有停歇。

可是如今奶奶腿脚不变了,她不能去做家务,为了方便照顾,我们把她从农村接到城里。奶奶那一辈的女人大多是不识字的,她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奶奶看不懂书,看不懂电视。

久而久之,以前潜藏在骨子里爱唠叨的性子一下子竟是爆发了出来。

很经常我们听到她一个人在屋子里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闲时,我们也会进去陪她闲聊,可是奶奶和我们的互动很少,她会一直在讲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梦里的事,她的话没有停过,让想进去陪她聊天的我们插不上话,反而被她反复地唠叨扰得有些心烦气躁。

久而久之,奶奶更多地时候是一个人呆着的。我们有空的.时候想陪她,却也是只上呆上一会,因为面对唠叨,每个人的定性不一样。奶奶年纪大了,该是我们为她多做事的时候了,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照顾,只是奶奶的精神世界,我们却无法帮她填补。

奶奶的变化作文 篇2

一、在命题思想上的两个变化

1、由关注人文精神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近年来,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 一般是借助某个带有一定象征性概念的词语来命题。比如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怀想天空”, “天空”就是一个带有一定象征性的词语, 可以有各种理解, 可以是具体的天空, 也可以是抽象的天空, 可以是历史的天空, 也可以是现实的天空, 有实有虚, 但“天空”更多的是蕴含了某种人文意义。

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好奇心”, 撩开题目的面纱, 它点中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死穴, 对中国教育的现实进行了无形的批判。平心而论,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将学生的好奇心消磨殆尽。那些在现行教育制度束缚下的学生, 顶着升学的压力, 只是在毫无疑问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毫不怀疑地接受知识的传递, 机械地重缺少对新知识探求的兴趣, 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已被“边缘化”、“妖魔化”了。

高考作文命题的功能有一部分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2008年全国卷和四川卷的“坚强”和“学会帮助别人”等。应该说, 敢于以高考命题的形式从较深的层次来批判重大现实问题, 这一价值取向是值得肯定的。

2、在题目的表意上从诗意化走向理性化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 有明显的诗意化倾向。如2004年高考作文“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 2007年的“怀想天空”等命题, 均是典型的诗意化命题。这些命题有的通过“提示语”, 有的借助命题本身, 表达了一种意境, 学生要在这种意境中去体会命题所蕴含的意义或指向。譬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就是通过提示语“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 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构造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意境的, 考生一定要在这种诗情画意中捕捉到其中的“寓才能正确审题和作文。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过去的五年中也有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 它是通过“关系型”的命题和提示语的提示, 来开掘命题的理性深度的。2006年, 高考作文“人与路”, 提示语“有人说, 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有了路。有人说, 世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这里, 通过二维关系的命题, 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如, 2004年高考作文是“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命题中也蕴含了多种哲学元素, 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等。但2004年、2006年的江苏高考命题均是在通过“命题寓意”来实现的, 考生如果忽视了对提示语的理解, 就难以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

2008年,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则在较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质疑”、“发现”是从中性的立场去分析好奇心的功能, 乐”等是从正面分析好奇心的作用, 而“烦恼”、“平庸”则是从反面说明好奇心造成不良的后果, 命题人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好奇心进行辩证分析, 同时考生从题目本身也可以作较多的思考。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提示空间, 有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理性思维品质。

二、在命题内容上:从抽象、玄妙走向具体、鲜活

分析江苏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总体感觉是抽象、玄妙的居多。有2004年的遥望山水, 抒说灵动与沉稳, 2005年的纵论人生, 喻说“凤头、猪肚、豹尾”;有2006年的话说人生道路, 2007年的怀想茫茫天空。如果仅仅是一次抽象、玄妙也就罢了, 但年复一年的玄妙就让人担心, 这种命题会不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漠视?会不会弱化学生对身边现实的思考?会不会使学生的文风日趋虚浮和清淡?无疑, 一定的文化积累是必要的, 但勤于思考自身的生活, 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正道。

而2008年, 江苏高考作文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选出的一个话题, 从整日在学生嘴上说来说去眼前晃来晃去的平常语境中挑出来的一个语词来命题的。每个学生都有具体感受, 真正做到了人人有感 (有感受、有体验) 可发, 个个有话可说。这样的作文是“平易近人”, 而不是“深不可测”。

三、在作文教学的导向上:从虚构走向真实, 从“古仁人”走向“现代人”

分析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五年来走过的轨迹, 可以看到其在作文教学的导向上, 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人与自然等, 这与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也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积极引导。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有效地破解了现代中学生比较流行的应对高考的“招数”, 让这些年来高频率出现的“古仁人”淡出视野, 让一个个真实的“现代人”跳跃在卷面上。王栋生上批评过一些学生以一种固定的文化散文来应对高考、以一个“古仁人”通吃作文天下的现象。这里不妨展开一下:如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有人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 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 像水一样灵动……”;2005年, 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 有人又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 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赴汩罗江时, 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2006年, 作文题是“人与路”, 有人提笔便写:“屈原向我们走来, 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怀想天空”, 有人不加思索, 开篇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下面仍然是老一套。

这种“新八股”,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 禁锢了学生的才情, 淡化了学生对现实对自我对自然的关注, 用一种看似有文化的“旧树开新花”方式隐饰了某些考生自身的作文缺陷。

四、在命题的呈现形式上, 由多型、多元渐趋定型、规范

2004年以来, 江苏作文命题逐步形成了“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基本形式。

“提示语”是对命题的提示, 但不是解释, 可以说是命题人对考生作的一点善意的“提示”和说明。优秀的考生在阅读了“提示语”后, 可以对命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对于作文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有“提示语”的支撑, 考生可以不跑题,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进入构思状态。应该说江苏的作文命题形式, 能够兼顾所有的考生, 增加考试的公平性。

试看江苏2008年的“提示语”对考生的提示作用:

第一句是:“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 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这句话通过两类人对比, 从度, 说明好奇心在两类人中不同的状态。提示语用“只是”“有过”“都能”“保持”, 显示了命题者对“好奇心”的理解和情感倾向———“好奇心”是个好东西。同时, 这句话还说明了“好奇心”具有不稳固的特点, 不予以保护、保持, “好奇心”就会丧失, 所以有些人只有童年时才有好奇心。

从这一句提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好奇心与生俱来保持难;好奇心因人因时有差异。

第二句话:“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这句话, 列举了与好奇心相关的八个方面, 如学习、事业、品德、人生等, 并借助人们熟知的“形影”比喻, 表明了“好奇心”对学习、事业、品德、人生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好奇心的有无对人的不同作用, 同时还说明了好奇心的又一个特征:有高雅低俗之分。即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好奇心, 能引发人探究的兴趣, 能够促进人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探究;低级庸俗的好奇心, 则会使人变得无聊甚至无耻, 如偷窥、刺探别人隐私等。

两句提示语, 一方面引出了写作的对象“好奇心”, 同时还说明了好奇心的基本特征、作用等, 使考生对好奇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所以说, 提示语有一定的提醒与启发作用, 它力求引导考生把文章写得富有真情实感, 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另外, 提示语仅是举例, 并不限制考生作文的空间。

当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命题中的提示语也容易诱发部分考生对它的过于依赖, 缺少创新, 简单演绎便可取巧成文。

作文选编:奶奶送我的圣诞礼物 篇3

“莎拉!快!打开奶奶送给你的礼物呀!”妈妈对我说。我看了看手里拿着的包裹,里面装的一定是好看的衣服。我高兴地笑了,那一定是我最想要的一条花裙子,因为我告诉过奶奶。没想到她真的给我买了!但是当我打开包裹的时候,我的脸却沉了下来,那不是裙子,只是一件奶奶亲手给我织的毛衣,而且还是一件非常难看的毛衣,我不喜欢。

“怎么样,你喜欢吗?”奶奶笑着问道。我从手上的毛衣看到奶奶的笑脸,勉强地说。“很喜欢,我一定会穿的,谢谢。”我才不穿呢!我死也不会穿那件可怕的毛衣!我心里这样想。我虽然不想难过,但是我的失望实在太大了,令我难过。

那年的圣诞节是波兰冬天最冷的一天。但是不管多冷也没穿上奶奶送给我的毛衣。我死也不会想到那会是最后一次看见我亲爱的奶奶。

奶奶家的变化作文 篇4

你看小院的东边那棵石榴树吧,靠上边的叶子已经变黄,下边的还是绿的,但已远远没有夏天那么郁郁葱葱,有的枝条上叶已落光,只有树枝挺在那里,枝头上挂着几个硕大的石榴,它们涨着红红的脸儿,裂着大大的嘴,像是在对主人笑。

小院西侧,有一棵柿树,被霜打过的叶子变得红通通的。已经剩下不多的几片。树枝上黄橙橙的柿子,让人馋涎欲滴。有一条枝上结满了柿子,把树枝都压弯了腰,我抬手就够到了一个,把皮剥开来吃上一口,啊!就像蜜一样甜。

小院四周的栅栏上,爬满了丝瓜藤,豆蔓,上面结着长长的丝瓜和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哈!有一条“淘气”的丝瓜藤竟然爬到了离它不远的柿子树上,还在上面结了条又粗又长的大丝瓜,看它那悠闲自得的模样,真像是一个大肚弥勒佛坐在那里,对人们说:“好凉快呀!”

奶奶的变化作文 篇5

奶奶一听笑了,她告诉我:“这位神奇的老人就是邓小平爷爷!”奶奶还告诉我,我们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张家港,正是在邓小平爷爷发表南巡讲话后的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张家港原名沙洲县。那时候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小平房。每家每户没有自来水,只能自己拿着水桶去井边提水;没有自家独立的卫生间,只有公共厕所;那时候都是石板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路上还没有路灯,一到下雨天,石板路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溅的一身都是泥水。听奶奶说,有一次,外面下着大雨,奶奶带着爸爸和叔叔去上班,拿着饭盒、撑着伞,路又远又难走,走着走着奶奶实在没力气拿东西了,一下子摔在了地上,饭盒里的饭菜洒了一地,奶奶把摔在地上的爸爸和叔叔扶了起来,奶奶看着洒了一地的饭菜,眼睛里含着泪花。

听了奶奶这一番话,我就想起了我现在的生活。现在的人们都搬进了住宅小区,住进了公寓楼。原来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现在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大马路。马路上行驶着各种各样的私家车,马路两旁高楼林立。到了夜晚,华灯初上,一盏盏路灯就像一颗颗美丽的夜明珠,与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互相辉映,把城市的夜空装点的格外美丽。商场里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总能在这里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如果你不想逛商场,你还可以去暨阳湖公园去逛逛。这是由国际一流的景观设计公司设计的,公园里的风景一定会让你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

改革开放30周年来,张家港先后荣获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更让人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最近还荣获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最佳人居环境奖”。张家港由以前不起眼的乡村小县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最适合人居住的现代化城市。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问问大家,再过30年,现代化的张家港又会变成怎样一番景象呢?

我想火车、地铁就不必说了,也许到了那时,人们能住上真正的绿色环保节能屋,人人都开上了空中汽车,人类还可能到月亮上去渡假呢……

奶奶的变化作文 篇6

没过多久,我和妈妈、阿公、阿婆就来到了一个新建的住宅小区。走进大门,一个美丽的花园展现在眼前,“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哇!中央喷泉随着音乐节拍跳动着。转眼间,电梯就把我们送上了楼。也没见妈妈用钥匙,门就自动打开了,原来是人脸识别。进门是一个宽敞的客厅,造型各异的吊灯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亮,让人觉得十分温馨。一百多平米的空间处处透着新鲜,每个房间都采用不同的风格和布局。不一会儿,妈妈指着朝南的一间,说:“快看看,公主卧室到了!”我连忙跑过去,“哇!好漂亮!”白色和粉色相间的设计正合我意,写字台可以调节高低,墙纸和灯都是我喜欢的卡通图案……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兴奋不已。看着新家的一切,我想起了妈妈曾经说过她小时候的家——那是一个老旧的砖瓦房,床的对面就是烧饭的小煤炉和锅碗瓢盆,一面墙被烟熏得乌黑。小桌子是可以折叠的,既是饭桌也是妈妈的书桌。后来妈妈的家换成了砖混结构的旧楼房,大约四五十平米,卧室和厨房总算是分开了,妈妈也有了自己的小书房。到了我小的时候,阿公的家又换成了两室一厅的新楼房,面积也大了一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可是和现在这个新家比,还是天壤之别!

站在阳台上向远处眺望,只见高楼林立、密密麻麻,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那长长的“吊臂”正把建筑材料高高举起,在绿色的“海洋”中,一座座亭台楼阁点缀其中,飞檐翘角、玲珑别致,古朴与现代构成一幅绝美画卷。

清晨和傍晚,公园里、广场上到处是打太极、跳广场舞的人们。那些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来旅游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连连赞叹:“滁州真是亭美、城美、人更美!”这不,滁州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真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殊荣啊!

我的奶奶 篇7

奶奶的外貌体现出了慈祥。奶奶的头发已经白了,脸色也没有人家奶奶那么红润,因为奶奶有尿毒症。虽然奶奶的脸色不那么好看,可是眼睛却是那么炯炯有神。奶奶的脸上永远露着一丝微笑。奶奶的慈祥不仅表现在外貌上,还表现在奶奶的行动和想法上。我的奶奶也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人,她一直和尿毒症斗争着。听爸爸妈妈说,奶奶有尿毒症已经37年了,奶奶真的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奶奶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做三次血透,但奶奶很坚强,奶奶虽然生病,但还一直工作,奶奶说她热爱她的工作,奶奶告诉我说:“学生也一样要热爱学习”。

这次期中考试没有我预想的好,我很难过,但奶奶告诉我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从中找原因,下次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奶奶她从来不动手打人、骂人,都是讲道理给我听,奶奶一直用提醒的方式让我好好努力学习。

奶奶很勤劳,在伍佑乡下奶奶买了人家一块地亲自种菜给我们吃,说外面买的菜怕有农药。

有这么好的一个奶奶,我很幸福。我以后也会听奶奶的话,不让奶奶为我操心,我爱我的奶奶!

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及新变化 篇8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由两段材料构成:前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后一段材料讲“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与去年的作文题相比,没有“综合上述材料”的要求,考生可以就这两种观点,选择一种展开议论即可,或者把两者综合起来。比去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近年来,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多要求结合自身经历,结合生活,立足身边事,抒发真情实感。社会各界对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颇有争议。“他们站在各自的经验立场,以单向度的思维,说个人的感受、看法,如果倾听者缺乏对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完整认识,对它的历史发展、当下和已经出现的转型看不清,势必导致写作教学无所适从或者走向事情的反面。”①

一、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

浙江大学陶然教授认为:“看一个作文题目,我们需要放在一个大的现实语境中,才能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高考阅卷培训时的讲话)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个题目,可谓见仁见智。这次作文的命题要放在以下语境来看:

1.偏于感性,忽略理性。

偏感性与偏理性本身无高下之分,不同人有不同的取舍,有人喜欢写小清新类的,有人喜欢写观点明确,立意深刻类的。但是如果一个省的作文甚至全国中学生作文,都偏向一个方向,则有问题了。目前浙江省的作文,一味偏感性,写你的故事,学生为了把自己放进去,便生造例子。我们在批阅时,还要去分辨其故事真实与否。这一类走小清新路径的文章,对于考生将来的实际生存能力并无太大帮助。

孙绍振教授说:“学生误把抒情散文当为唯一的选择,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辞藻堆砌成风,滥情淹没思想,议论文写作能力日趋薄弱……高校不管是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其教学和考核都应以理性思维为主。在美国和欧洲,入学考试均系理性议论,美国托福作文命题以两难现象为主,法国的作文命题干脆就是哲学化的。地处亚洲的新加坡甚至明确规定高考作文不得写抒情散文。随着世界各国的命题模式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国内命题与世界接轨的追求逐渐明显起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话题,而是从感性抒情向理性议论开放。”②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中学生中极为普遍,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发展。

2.文体杂糅,百搭方式。

现在大量学生写文章,写的大多是文化散文路径类,类似于余秋雨、于丹二人的文化散文以及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比较好操作,比较百搭。这种杂糅文体,使“明确文体”成为虚悬的规则。

成人要求,逻辑理性。高中毕业生已接近成年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许多。如果去关注一下他们的文综题目,其达到的深度远超出我们的水平。因此,他们写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逻辑理性深度。

对于高考作文所承载的东西,人们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写,并且写好,这是不现实的。高考要考查的是学生多种写作能力中的一种,例如叙述的能力、议论的能力等。可以每年每次偏重一种,今年高考作文偏重写作中的“议论能力”,考查“初步理性思辨能力”。

二、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的命题,主要基于“小我”经验的表达,有强烈的道德倾向。从2010年的“角色转换之间”,2011年的“我的时间”,2012年的“站在路边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早泯”到2014年的“门与路”,都暗含着强烈的道德诉求。立足于“我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来命题,迫使考生做出高大上的道德表达,思考如何表达才能取悦阅卷者。

而今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尽管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但呈现出新的变化:

1.限定范围,规定性增强。

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让考生针对“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现象发表见解: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认为文未必如人,或辩证地看。只要是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讨论,都算切题。任何一种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审题难度不是很大,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说理、语言表达的能力。

但是今年的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材料中引用了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元好问的这首绝句余下的部分是:“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里所说的“安仁”就是《闲居赋》的作者潘岳,潘岳在《闲居赋》里写尽了闲居家中的安乐情景,文章飘逸出尘,可是当达官显贵的车马已经离开很远、荡起浮尘的时候,他还跪拜不起。学生要辨认、理解诗句,需要一定的古诗阅读功底。

对那些基本上不按照题目所给的观点展开讨论,自说自话的文章,一般在35分之下。例如有的考生去写:距离产生美、慧眼识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做人、坚守慎独、观人是一种艺术等,属于偏题文。

2.明确要求,文体要纯粹。

如“阐明你的看法”,旨在鼓励考生的个性化“发声”,避免人云亦云。近年来首次提到了“文体明确”。一直以来,浙江卷都是“文体不限”,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对文体不甚重视,考生习惯于写所谓的“大散文”,即文体杂糅,四不像文体。

3.重视积累,阅读重宽度。

作文设定的话题较为“专业”,需要相应的文化积累,倘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则难免捉襟见肘。近代文章大家吴曾祺说:“大抵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这四样东西,吴曾祺强调:“首先要‘储才,‘储才之法,可蓄之于平时,而不能取之于临时。尝见弟子,懒不读书,枵然无有,一旦振翰操纸,旁徨四顾,神志萧索。”(《涵芬楼文谈·储才第一》)阅读积累太少,制约了学生的发挥。有的考生甚至张冠李戴,出现硬伤,严重影响作文得分,例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这句话正是他这一辈子最好的写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也只有漫步于燕园的季老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出奇的文字了。一朵花,一只猫,一个人,最安静的环境,最安静的文字,最平静的内心。

4.突出思辨,走向理性。

“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彼此关系的分析、思考,是写作的重中之重。考生能否有效证明一个观点,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一篇议论类文章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判分的重要依据。但有的考生,投机取巧,只是头尾联系材料,中间自管自,游离开去,这样的作文一律判为离题之作。低水平的考生会在罗列现象上做文章,中等水平的考生会想方设法自圆其说,高水平的考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说服读者。

三、考场作文的“三种路径”

批阅了3000多份作文卷,90%以上的作文是议论文,得高分的也大部分是议论文。当然有极个别的是记叙文,但高分极少。对这些作文综合考查,加以分类,发现有以下三种写作路径:

“深入型”的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步曲创作。例如有的学生写“作品与作者”,写到“作家都随着其阅历的增长而成长,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普遍来说,人在年青时所写的文章往往富于激情和幻想,文章风格多浪漫热烈,而人一旦进入中老年期,对人世拥有了大量体验,所写出来的文章更注重现实伦理,也更加平静深远。”考生能够就这个问题,结合材料深入下去,而不是仅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拓展型”的文章。有的考生,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医生的手术——教师的课堂”,拓展开去。“如果将眼界脱离艺术家,放眼于社会,手术何不是医生的作品,课堂何不是老师的作品?如果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教师没有师德,断断是不会进入手术室,走上讲台的。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思想有高度、行为高尚的人必有长久流传的作品。思想低俗的人,其人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又何谈其作品?”

“创新型”的文章。另类的高分作文,某考生写了一篇“小说型”的作文。地道的北漂,通过一位老北漂的遭遇,反思并发出呼吁,而作家这个梦只能藏在我心中,如果不能写想写的东西,作家又有何意义。这是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小说,很纯粹,不杂糅,而且契合“人品与文品”的话题。阅卷组经过商量,给了52分的高分,在记叙类的作文中实属难得。

四、商榷之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出题者的本意,是要限定考生的话题范围,避免无边界的泛化写作。但从批改的情况来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大多只是就这个材料来谈,变成了就事论事。而一线教师的作文指导,一般要求学生立足材料,在其基础之上能够生发开去,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是否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实际,这是我困惑的一个地方。

“明确文体”,实则考生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只能写议论文。从批卷的实际来看,90%的考生写的都是议论文,当然有的并非纯粹议论文。有的考生写了记叙文,大多得了低分。要求“明确文体”,出题者表面上表达的是我不限制考生的文体选择,但实则限定了。“明确文体”,可否随意选择文体,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①胡勤.作文的类型、价值取向与有效性[J].语文学习.2014(7-8)

②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J].语文学习.2014(7-8)

关于奶奶的作文:奶奶的茶杯 篇9

听奶奶说这个杯子是她年轻时工厂奖给她的。就是在那个年轻人蓬勃向上的年代,这种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搪瓷杯是当时最流行的物件。多少年来,奶奶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我心里清楚:这是奶奶青春与活力的代名词。

还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时常把它当做一种玩具和我的“撒气筒”。每当我怒不可遏却又无处可发泄的时候,我就将手中的杯子摔在地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开。奶奶都会不厌其烦的将她拾起来,然后卖力的修补。现在看着这个伤痕累累的杯子,我对当时自己的“罪恶行径”忏悔不已,更对奶奶产生了怜悯之心。

如今,光鲜亮丽的太空杯成了我的“新宠”,我开始非常讨厌奶奶的茶杯。于是,我时常不厌其烦的劝奶奶再换一个杯子,可是每当我力尽精疲的对他劝说之后,她都只是笑着不语。后来,奶奶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一次,我晚上发高烧,滚烫的额头让奶奶为我捏了一把汗。奶奶连夜去医院,回来将感冒冲剂调制好给我喝。那一回,在我喝下药一个小时后才控制住了病情,前前后后总共吃了许多药才见效,每次吃药都是用奶奶的茶杯

自从那时起,我开始接受这个土里土气的杯子。他在我眼中更像一位老者,将滚烫的开水化作甘露源源不断的输送给我,湿润我干渴的喉咙,浇灌我干渴的心灵。

奶奶的作文:奶奶又“回来”了 篇10

关于奶奶的作文:奶奶又“回来”了

浙江省上虞市盖北镇中心小学 权东德

指导老师 宋春波

这几天,我无意中发现奶奶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早起干农活的她,居然起得比我还迟。家里的什么东西丢了,她也不管,还常常坐在床边发呆。我奶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我一有空就去陪陪奶奶。那天,正值周末,我又发现奶奶在床边发呆,看样子好像是在思念一个人。对了,应该是爷爷!我想,爷爷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奶奶没有伴,没有说话的人,就变得越来越不爱跟人说话了。

该怎样让奶奶变回原来的样子呢?我觉得应该多陪陪奶奶,可是我的学习比较紧张,我爸妈工作也很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奶奶在一起。奶奶不是喜欢小动物吗?有了小动物,奶奶澎无聊的时候可以跟它说说话,一起出去溜达溜达。我打定主意,立刻去朋友家要了一只温顺的小猫咪往家赶。我小心翼翼地提着装小猫的盒子,走快了,生怕小猫跑出来;走慢了,又不忍心看奶奶得多难受一天。

谁知,奶奶一见着小猫咪就高兴地合不拢嘴。她马上给小猫咪做了一个漂亮、温暖的小窝。不仅如此,奶奶每天都要给小猫咪梳理毛发,定期给它洗澡。(范文网 )就是去田里干农活,奶奶也不忘带上小猫咪。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去给奶奶晒被子。我刚把奶奶的被子晾在杆子上,小猫咪就“喵――喵――”地叫着,好像是在夸我哩。这时奶奶回来了,笑着说:“我来,我来,别累坏了。”听到这久违的笑声,我心里也美美的。

有了这只小猫咪,奶奶终于又开朗起来。现在,奶奶总会去左邻右舍串串门、聊聊天,我的奶奶又“回来”了。

专家点评

奶奶的遗产 篇11

一段时间以来,奶奶的“遗产事件”始终在我脑中萦绕,奶奶这是为什么?又何必这样做呢?思来想去,终于想到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在作怪。“少时不存钱,老了吃黄连”。于是,一些老人把晚辈们的“孝敬”钱尽量多地存起来。甚至连自己的退休金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有一则故事说,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两位老人同时走进天堂。中国老人高兴地说,我省吃俭用一辈子,终于在来天堂之前建起了新房。美国老人说,我从25岁起住新房,享受了50年,来天堂前也刚好还清购房的分期付款。2位老人同样在一生中有了自己的房子,可一个只享受了几天,一个却享受了一辈子。哪个合算,一目了然。

如今,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了,合理开支,计划储蓄无可非议。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一些收入不高的老人存钱却愈加有劲的怪现象。一边是生活贫困,一边却拼命存钱,这恐怕就是老人们“心理贫困”,不会享清福的原因。

想念我的奶奶 篇12

孩提时代, 懵懂无知调皮捣蛋的我总是欺负她。早晨醒来, 我一定会先大嚷大叫道我要尿尿, 之后就不怀好意的看着身旁的她慌忙的起身下地去拿尿盆, 接着没等她走到我跟前就站起来开始向她的身上射去, 这个时候她总是一边抹脸一边往前走, 直到用盆子扣住我的弹药库。我也总是在她接我放学的时候, 使用障眼法, 偷偷的从别人的身后溜出去, 让本已经老眼昏花的她在校门口焦虑不安的左顾右盼一阵子后才得意的在她身后拍一下, 接着把书包往她手里扔去。我也总是和她故意找茬吵架, 也总是使用绝招, 离家出走, 躲在附近的角落里, 即使听着她的喊声渐渐嘶哑, 也绝不回应。就是如此过分, 奶奶也从来没有打过我, 甚至没有狠狠地骂过我。后来想想奶奶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表面是宠爱, 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怜爱, 我的父母那个时候是建筑工人, 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在家, 我是个从小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

每读李密的《陈情表》, 我总是心潮起伏。年幼的他屡遭不幸, 先是父亲早逝, 后是母亲改嫁, 虽家境殷实, 祖孙二人虽不至流落街头, 但李密的软骨病以及没有能够给予些许帮助的亲戚, 都会给他的祖母刘氏以巨大的压力。然而经历了晚年丧子之痛之后, 已经年逾六旬的刘氏没有垮掉, 而是继续挺立着, 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我的奶奶就像李密的祖母刘氏一样曾经是我所赖以支撑的那棵老树。父母长期在外, 可想而知一老一小的生活是多么的辛酸啊!平房里没有下水道, 每天的脏水必须是她捂着腰, 一走一停的去倒, 有时我看着心酸想替她, 也总是以我在长身体的理由被她拦了下来。夜里在孩子的心里总是恐怖的, 其实在奶奶的心里何尝不是这样, 偌大的院子她生怕进来一两个贼人, 于是总是在枕头旁边放把菜刀。一天夜里, 邻居不知惹怒了何方神圣, 旁边屋子里人声鼎沸, 叫骂声、撕打声不绝于耳, 胆子小的我钻进她的怀里, 其实奶奶的手也一直是冰凉的!不仅怕贼人, 她还怕生病, 天稍微冷一些, 我们就会添加衣服, 只要稍微有感冒发烧的征兆, 我们就立即吃药, 一分钟都不敢耽误。但预防的再好, 小孩子似乎也总是要生病的, 有一日我突然发烧, 浑身滚烫无力。那个年代对于普通的百姓似乎除了写信和电报, 就没有任何的通讯设备, 给我的感觉真是可以说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看着病怏怏的我, 她果断地把我抱进了小推车, 推着我向医院出发。去年春节时, 去医院看望朋友, 出来时正是出行高峰期, 路上有七八个人同时在招手打车, 路途不远, 不想和别人争抢, 于是就走着回家, 不禁想起了当年奶奶用车推着我去医院的事, 特意算了时间, 到家约有三十分钟, 大概是久不锻炼之故, 头上微微出汗, 不过并不很累, 反而有运动之后的畅快。然而那日, 体力不支与心焦如焚交织在一起可是让这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大汗淋漓啊, 我亲眼看见滚大的汗珠落到了地上, 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土坑, 回来时我已见好, 夕阳下, 满头银发的她推着我缓慢的向前走着, 一双小脚迟缓抬起又轻轻地落在地面, 为了不让我睡觉, 她还不断地逗我, 戏谑的说我像个小病猫子。晚上, 她揭开裹脚布, 那是我头一次见到如此多的血泡。

每当夜晚, 我躺在床上从窗外眺望星斗回忆这些往事, 常感到胸中有一股莫名的浪潮在涌动, 弥漫了我的整个身体, 将我淹没在悲伤和痛苦的海洋之中。因为奶奶离开得太早了。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奶奶突然脑溢血, 那一日正巧妈妈难得的在家, 我与妈妈午睡起来, 就去找奶奶, 就见她已经摔倒在地, 口中往外吐着绿色的水, 我吓坏了, 赶紧去叫妈妈, 在妈妈去找人找车的过程中, 我就守在她的身边, 她那时似乎还有些意识, 不断地拿着手擦着嘴边的口水, 我也赶紧找来帮她擦拭, 边哭泣边叫着奶奶, 她似乎还在冲着我摆了摆手, 后来她就被送到了医院, 仅仅抢救了一天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后来说, 老太太疼爱我, 就选妈妈在的日子才犯病, 为的就是不吓着自己的宝贝孙子。而且就在她犯病的前十几分钟, 她可能还在用筛子筛玉米面, 为的就是做一笼屉我喜欢吃的窝头。

从此我就开始了在亲戚家“周游列国”的日子, 无论是在谁家我都是那里的新客, 有的只是拘束和小心, 我开始学会察言观色, 开始学会帮忙做家务劳动, 开始努力做一个不让人家讨厌的乖巧的孩子。

那个时候我总是想起奶奶, 想起那个宠爱我、怜惜我的老太太, 想起那个胖胖的笑起来有些傻乎乎的老太太, 想起那个小脚却走路一阵风还能碰巧抓住野兔子的老太太, 想起那个总受我欺负却从来不反抗的老太太。有时候想着想着就不能自已的留下委屈的眼泪。

现在我工作了, 能够挣到不菲的工资, 我常常在心里埋怨她, 为什么在我还没有学会爱和给予的时候就那么早的消失在我的生活里, 从而留给了我无尽的内疚和伤痛。

所以有时候, 我从心里羡慕两千多年前晋朝的李密, 因为祖母刘氏毕竟陪伴着他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人生岁月, 看着他娶妻生子, 看着他成为西蜀名士。更重要的是, 他能够有勇气敢于冒着雷霆之威, 在那么敏感的时期以那么敏感的身份对那么敏感的晋武帝说不。他不求朝廷显赫的职位, 只求在床头尽孝, 从而能够伴着祖母走完人生的最后的一段路程。

我想战胜晋武帝猜忌的就是李密和祖母在特殊的境遇下、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中显得尤为深切的感情。人皆有情, 君王也不能例外!刘氏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李密身上, 作为读者的晋武帝怎能不被这个伟大的祖母所折服呢!我的奶奶也是伟大的, 就像中国所有的传统妇女一样, 她们的字典里没有索取二字, 有的就是为了这个家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她的母性光辉将一直照亮在路上的我。

关于奶奶的初中作文:奶奶的背 篇13

奶奶背我的次数数不胜数,我曾在奶奶的背上沉沉入睡;我曾在奶奶的背上游山玩水;我曾在奶奶的背上生着病,被送去医院……

小时候,我总是有无数的理由让奶奶背我。我总会在炎热的午后让奶奶给我买上一根冰棒,然后撒娇似的向奶奶身上爬,奶奶就会笑着蹲下身把我背起来,而我也趴在奶奶的背上享受着午后的宁静。我也会在游玩时因矮小看不到风景而哭闹,您就会安慰着我一边把我背起来,一边转移我的注意力。您指着这儿,问我像不像鸟儿;您指着那儿,又问我像不像鱼儿......我就会立马儿停止哭闹,跟随着您的话展开无穷的想象。

少年时,我已经长大了些,思想也成熟一点了。但是,我还是经常趴在您的背上。我曾经因为贪玩而生了病,因为发烧身体难受哭着喊着让您背着我,您背着浑身滚烫的我给我量体温找药吃。一段时间后,我依然高烧不退,你急急忙忙背着我去医院,而在这途中我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您的背。我曾无数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您总会一直在我的身边注视着我。在我玩累想找您时,您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背起我,两人欢笑地谈论着发生的趣事一步一步向家走去。

而现在,奶奶的腰身不再挺拔,脊背不再宽阔......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奶奶也已经老去,一头乌黑的卷发被时间染白。奶奶的背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微微佝偻。看着奶奶的背,我的心中总是会有些泛酸,奶奶用她的背支撑起我,支撑起我的童年,也支撑起她对我无尽的爱……

多年后,我一定会忆起童年的许多事,然而最不能忘——奶奶的背。

奶奶的作文:我家奶奶学英语 篇14

下课后,奶奶自己又“哎”了几声,无奈地笑了笑,对我说:“哎,人老了学什么都难。你可得好好抓紧时间,多学些知识和本领,不要像我这样,等头发白了才后悔末及!”……

我的奶奶已经65岁了。你别看她已不再年轻,其实,她可是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噢!她不但会和我一起看NBA,还会和我一起欣赏流行音乐,有时,我俩甚至为了一个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呢!(你可别小看她,她的口才可厉害了!)

这不,近两天,奶奶又觉得自己落伍了,缠着我教她学英语呢!虽然面对这么一个毫无基础的学生,我这为师的.有100个不愿意。但是想想是自己的奶奶,我也就点头答应了。

初次上课,我翻箱倒柜地找出了我一年级学英语时用的字母卡片。指着上面的字母,清了清嗓子,对奶奶说:“A!A!跟我念,A!”奶奶则像一个小学生,端端正正地做着,盯着我的嘴巴,念道:“哎!哎!哎!对吧?我还知道下一个是‘宾’,第三个是,是......”我狂晕!“你连第一个字母都读不准,还想学下一个呀!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奶奶听了,笑了笑,说:“是!一切听老师的,嘿嘿。”于是,我又继续复读“A”字母,可奶奶老是把“A”读成“哎”,听着听着,久而久之,我自己竟然也变得一口一个“哎”了。时间匆匆地流逝,大约过了五分零三十二又四分之一秒,奶奶终于读准了“A”,便急着问我含“A”的单词有哪些。我心想:挑个简单又常用的单词教她吧!接着,我便拿来一个大苹果,指着它念道:“苹果,APPLE,A,P,P,L,E,APPLE!”奶奶马上竖起了耳朵,全神贯注地听完后,跟读到:“啊砰!A,P,P,啊哦,E,啊砰!”我听了,立刻捧着肚子大笑起来,可奶奶完全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以为自己读得不错,还高兴地笑哩!

20分钟过去了,正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太----不好了,奶奶学习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所以,一节课后,她也只学了一个可怜的“A”字母,而且,还会时不时地把它念成“哎”。

奶奶的变化作文 篇15

关键词:抛弃,小说标题,精神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作家, 在20世纪60年代曾荣获普利策奖。《被抛弃的威瑟罗尔奶奶》是她早期的代表作, 但是, 似乎只有少数批评家注意到这篇短短的小说, 而他们的注意点通常放在它的写作技巧和独特手法上, 比如辛俊武 (2002) 认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波特通过意识流手法, 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奶奶纷乱繁杂的意识活动……”并在下文详细描写了七种意识流。另一类批评家则通常把它和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进行类比和对比, 认为老奶奶和艾米丽都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被牺牲的人。老奶奶的形象也像葛娇娇 (2011) 的论文中所说的:“她的女性意识并没有觉醒。她的能干也只是父权制社会框架下受传统规范许可的, 并没有超越这一界限。她没有摆脱父权社会的压迫, 最终被其遗弃。”

笔者发现:这种人物解读往往来源于小说的标题。因此, 题目中的“jilting”究竟是何含义, 直接关系到小说的中心。而笔者认为, 它的意思不该是传统翻译中的“被抛弃”而应是“抛弃一切的”。也就是说, 虽然威瑟罗尔奶奶被外界种种抛弃过, 可是, 就内心而言, 她从未遭受过真正的背弃, 相反, 她足够勇敢到去“抛弃”社会强加于她的种种束缚。

一.“jilting”在词典中的含义“jilt”在词典上的意思是“突如其来地拒绝见某人, 特指爱人”。所以, 如果我们接受小说题目的传统含义, “deserted”一词其实更为贴切, 那么, 波特为什么不选用后者呢?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抛弃”是一个动名词, 它可以表示被动也可表示主动。也许波特选用这个争议性很大的词语, 正是暗指有第二种“内心世界主动抛弃”的可能性。

笔者列举了小说中凡是和“抛弃”有关的事件, 发现共有四次:威瑟罗尔奶奶的第一个未婚夫在婚礼当天不辞而别;她的丈夫英年早逝;她的爱女因病离去;她在弥留之际苦苦哀求她一向笃信的上帝再给她一点时间, 上帝却带走了她。笔者将依次分析这四次“抛弃”。

二.威瑟罗尔奶奶三个方面的四次“抛弃”

1. 爱情。

它发生在她的花季年华里, 最快乐的时光:婚礼上。她蒙上了雪白的面纱, 准备好雪白的蛋糕, 而他却没有来。虽然这是悲伤的回忆, 威瑟罗尔奶奶也在60年里一直耿耿于怀, 但是, 随着光阴流逝, 她顽强的性格使她克服了悲伤和屈辱:“可别让这种受挫的虚荣心占了上风啊。很多女孩都遭到过被遗弃的命运, 你是给遗弃了, 是吗?那么面对现实吧。” (波特, 2005, P.146) 不同于别的姑娘, 她摆脱阴影, 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并在第二次婚姻中, 享受到了爱情和生活的甜头。她是真的爱她的丈夫:除了迈克尔本人, 我可不愿意把丈夫去换任何人呐。最后, 她原谅了乔治:“我希望你能找到乔治。找到他, 一定要告诉他, 我忘了他……告诉他吧, 他从我这儿拿走的一切我都失而复得了。” (波特, 2005, p.147)

从以上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婚姻的满意程度, 当她意识到乔治的不情愿, 她把自己从困厄与悲哀中解放了出来。她失去了初恋, 但是她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爱情, 只是一种荒唐的错觉, 这个怯懦的男人同样也不是她想要的。60多年来, 作为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她难以忘怀的是那份羞辱感, 而不是那个人。所以在她的心理活动里, 她一次又一次提到雪白的结婚蛋糕, 而不是乔治。在她的潜意识里, 她已经抛弃了乔治, 即, 一份虚妄的“爱情”。

2. 生活。

厄运再次降临, 她心爱的丈夫约翰过早地离开了她和几个孩子。然而, 约翰对她的“抛弃”不是主动的、故意的, 浓浓的爱意并未消失。对约翰的爱和家庭的责任, 让威瑟罗尔奶奶获得了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她想到她亲手烹调的饭菜, 裁剪缝制的衣裤, 修整培育的花园……她曾经亲自掘洞竖柱子, 圈进了一百英亩土地, 还扎起了铁丝网……寒冬腊月女人带着孩子在农村马路上驾车又是一件事:马病了, 黑奴仆病了, 孩子们也都病了, 女人天天熬夜, 可最后还是把孩子们都拖大了, 没有一个夭折的。约翰, 我可一个孩子都没有丢啊!” (波特, 2005, p.145) 她把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用柔弱的肩膀为自己和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第三次“抛弃”是最小的女儿, 海浦西的离世。海浦西的名字是“幸福”之意, 可见奶奶对她的期望最高。再次失去亲人, 无疑是最重大的痛苦之一。但是, 和第二次“抛弃”一样, 这次也不是故意的。在奶奶弥留之际, 她另一个女儿科妮莉亚的言谈导致了奶奶的幻觉, 进而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如何咬紧牙关度过生活的难关。可见, 她从来没有一蹶不振的时刻。奶奶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好强, 有意志, 不畏艰辛。我们可以冒昧揣测, 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 不仅可以接受爱情的幻灭, 也可以对苦难的生活微笑。当一个人对生活微笑时, 我们可以说“她被生活抛弃了”吗?至于她的丈夫和女儿, 奶奶认为, 他们已经去了天堂。在这篇小说里, 她的自述中, 她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他们。所以对他们的死亡, 她悲伤而不绝望, 始终相信将来会看到他们, 她想念他们, 却仍然可以站起来, 为其他孩子和她自己。那么, “抛弃”一词从何而来?私以为, 这两个死亡隐约象征“威瑟罗尔奶奶抛弃了舒适的生活”。很重要的一段描写是, 她回忆自己曾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年轻女士:高高的发髻里插着西班牙木梳, 手拿一把彩扇。在严酷的命运打击下, 她有意识地与安逸告别, 为了责任放弃了轻松舒适, 接受了生活的考验。

3. 宗教。

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一诗中, 美国著名女诗人迪金森写道: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

他亲切地停步等我

马车只载着我们两个

还有永生

诗中, 死神简直像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驾着马车去接人, 还耐心等候, 诗篇表现了迪金森面对死神时的悠闲从容。历尽沧桑后的威瑟罗尔奶奶, 也有着相通的境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奶奶登上马车, 伸手去拉缰绳, 却发现有一个男人坐在她身旁, 她看到那双手就明白他是谁。通过类比, 我们得知那个坐在老奶奶身边的男人就是死神, 奶奶登上马车的利索表现了她直面死神的超然。奶奶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上帝啊, 我衷心地感谢您。我的上帝, 没有您我可决然做不到这一点。万福马利亚, 感谢您。” (波特, 2005, p.146) 她不是惧怕死亡, 她在六十岁就预见了死亡的降临并做好了准备, 但她喜欢秩序, 讨厌出其不意。可上帝没有让她如愿安心。在她六十岁做好充足准备时, 上帝没有带走她;当她八十岁还没有准备好时, 她却受到死亡的突袭。她苦苦哀求:“啊, 我亲爱的主啊, 再等一下吧。关于那四十英亩土地我还打算安排一下呢。吉米是不需要的, 而利迪亚嫁了这样一个不成器的丈夫以后会需要的。我还想把那一块祭台上用的布做好, 还要给波几亚修女送六瓶酒去, 医治她的消化不良症。……上帝啊, 请您显显灵吧!” (波特, 2005, p.149) 可是, 奇迹没有发生。就像在婚礼上乔治最终没有到来一样, 这次又是只有牧师而没有新郎。她的抗议是无力的。“这一次的悲痛把一切都淹没了。啊, 不, 没有什么比这次更残酷的了———我永远不会原谅的。她深深地吸了口气, 伸直身体, 吹灭了灯。” (波特, 2005, p.149) 这是小说的著名结局, 也是老奶奶一生的结局。如果说前几次抛弃或被抛弃时她还有上帝可依靠的话, 那么这一次什么都没了。她脑中闪过纯属“异端”的顿悟:念珠没有用, 一定要有生命的东西。由此可见, 她在绝望中已然发现, 她自己才是一切力量、信仰的源泉, 是她本身创造了她生命的意义。如果说上帝抛弃了老奶奶, 那么老奶奶在对上帝说“我永远不会原谅的”的时候也抛弃了他。回顾自己充满遗憾却毫无悔恨的一生, 老奶奶主动地吹灭了生命之烛。是无奈, 也是悲壮。

三.结语

威瑟罗尔 (Weatherall) 在英语中的意思为:经历了一切, 暗含着老奶奶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承受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她已经克服了男性主导的社会对她造成的痛苦和束缚, 无论是情感, 还是生活, 亦或是西方人最看重的宗教观。波特不仅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坚强乐观的女性, 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的伟大精神:直面人生, 笑对一切。只要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 他就不会“被抛弃”而能“抛弃”厄运,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Porter, C.A. (2005)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InTaojie (Ed) ,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pp.143-149)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葛娇娇. (2011) .韦瑟罗尔奶奶:父权社会的牺牲品还是新女性——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J].安徽文学, 11

上一篇:信任背摔游戏感悟下一篇:【精华】新学期学习计划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