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国的故事

2024-07-06

中国爱国的故事(精选9篇)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1

中国爱国的名人故事:吴玉章维护国度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元旦,因清朝末期中国贫穷衰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吊挂的万国旗中,存心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度以及平易近族的尊严,吴玉章自告鼓起勇气,代表留日学生向黉舍当局严明提出:必需当即向中国粹生道歉并改正纰缪,不然,就要进行拒绝上课以及断绝饮食以示抗议。

中国爱国的名人故事:安徒生跟老友决绝

丹麦闻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本来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鲁士进进入国境内丹麦的国境,这类侵略行为导致安徒生的`泼天愤慨。四年后,他到德国去旅行。许多德国朋友涌到车站去迎迓他。一名朋友说:“奥古斯登堡公爵夫妇在家里等您,但愿您去以及她们会见。”“我不肯去见她们,奥古斯登堡参加了四年前普鲁士侵丹麦的战役,我怎么能去看这家人呢?”安徒生愤慨地说着。从此,两位老朋友决绝了。

中国爱国的名人故事: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见沙俄军队吞占满洲,败北没有能力的清当局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公约的动静后,他悲忿欲绝,当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筹办回国入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本身手指头,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酸楚,鼓动同胞起来战斗……他连着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中国爱国的名人故事: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平易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使投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使投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摆荡,反倒刀切斧砍地说:“惟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

中国爱国的名人故事:把我的心脏带回故国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2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爱国是人类亘古以来共有的情怀和政治情愫, 是各国人民都认可的价值准则, 具有价值同一性。爱国是千百年来国家公民或者社会成员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热爱、真挚的依恋和朴素的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国实践与爱国活动。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特质。中国人视爱国为人的“天职”。在我们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 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一种历史性现象, 在长期的历史延续中曾以不同形式存在着, 既要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要求, 又要不断成长和发展。中国人把爱国作为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准则, 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爱国, 始终是中华民族之魂, 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历经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 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 正是那种以国事为己任、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成为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实体, 这些独具魅力的爱国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 祖国就是家、就是母亲。祖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打上了中国印,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立下了中国心, 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精神中铸造了中国魂。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者, 载民之舟也。”我们成长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生存环境, 衣、食、住、行、文化教育、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都得到祖国的呵护。相对应的, 我们中国人也把对祖国极其浓厚的道德感情贯之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国思想必须永驻你我心中, 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 培育于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

爱国是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

爱国激发了中国人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当今, 我们的祖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可爱, 中国人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当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建设成就非常辉煌。当然, 辉煌成就的取得凝结和迸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感情, 充满着中国人爱国的实践和行动。爱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 也不是封闭的,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而且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要求。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 谁不爱脚下这块黄土地?谁不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 讲爱国, 首先就要热爱我们世代中国人的生存空间, 热爱生长养育我们的物质资源, 热爱我们祖国的山河大地、大海蓝天, 热爱祖国的森林草原和每一寸土地。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靠保障, 我们要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我们的物质资源的积极作用。我们的祖国海天辽阔、山河壮丽、地大物博。对于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海空, 我们都怀有深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 我们还要爱护祖国、建设祖国, 让祖国变得更美丽、更富饶。中华民族一向珍惜自然, 珍视一切物质财富, 厉行节俭节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尊重生态, 重视保护资源环境, 主张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这些远见卓识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更显珍贵。我们要发扬先辈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发扬先人重视生态环境的好传统, 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发展与生态的关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让我们祖国的天更蓝、水更绿, 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爱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 爱国是具体的。鲁迅先生说得好:“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今天我们的爱国,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热爱中国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 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个体利益总是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爱祖国必须爱人民。古人讲, “意莫高于爱民, 行莫厚于乐民”“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欲使亲民如子, 爱国如家”“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 故皇天亦佑之如子”。我们爱国爱民, 就要尊敬我们的先辈, 更要爱同我们一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师长朋友。我们要友善地对待我们的每个公民, 不分民族和职业, 不管熟悉不熟悉, 不管住在繁华的城市, 还是偏远的山沟和边疆;更不管他是有势有钱的官员商人, 还是位普通工人农民, 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要关心爱护那些鳏寡孤独和弱势群体, 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古人讲, “善为国者遇民, 如父母之爱子, 兄之爱弟, 闻其饥寒为之哀, 见其劳苦为之悲”。我们必须饮水思源, 怀抱感恩之心、关怀之情, 努力回报人民群众, 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全力建设祖国, 自觉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 干好每一件工作。把自己的劳动同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我们要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品格, 激活内心的忠诚和热爱, 积极营造爱国主义的时代氛围, 让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我们今天的爱国, 很重要的就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热爱社会主义。现今, 在这个全球动荡不安、多事之秋的世界上, 我们的祖国面貌日新月异, 社会安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科学技术迅速提高。我们拥有了全世界不可忽视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繁荣富强康乐的境况。爱国, 我们就要更加热爱党的领导, 更加坚定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将我们一切力量和智慧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特别是中国梦更是拓宽了爱国主义的实践领域, 确立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爱国价值坐标。

爱国是一种价值真理与精神魅力

在21世纪的今天, 爱国更是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价值观教育源远流长, 不同国家和民族也在自己的文化传承中始终进行着价值观教育。但是, 以往的那些教育还不是以直接明了的“价值观教育”的面貌出现的, 而往往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中, “价值观”的问题日益突显, 而且随着思想学术领域中“价值哲学”等的发展成熟, 价值观教育也日益具有明确而自觉的形式, 它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如果说以往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 那么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则是这些体系中的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 关注的是其中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从当今世界来看, 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 突出地表现为不同价值观或不同核心价值观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爱国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 在其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紧紧抓住这一点也就容易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局, 全面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是个人层面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价值标准, 是公民道德的旗帜和基石, 是公民道德价值同一性的基础。爱国是整个价值观的承接点甚至是核心环节, 更加彰显出其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鲜明的价值真理与独特的精神魅力。爱国精神富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 爱国主义是悠久、优良、深厚的传统, 两者始终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价值表征。今天我们的爱国, 一项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深入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建设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这是中国人民的心愿。而真正的爱国, 就必须敬业, 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劳动;就必须时时处处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待人处事。真正的爱国, 一定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亲友同事, 善待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3

1998年,中国政府将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合并,组建了国土资源部。这里“国土资源”的意思是‘国家的土地与资源’,‘国家’的意思不言而喻,因此国土资源部译成英语便是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1年“9·11”事件之后不久,美国的政府部门经历了一场大改组(据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重组),成立了一个雇员多达22万多人的新部门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homeland的home有‘国内’的意思,例如at home and abroad‘国内外’、in the home market‘在国内市场’、minister for homeaffairs‘内务(即国内事务)部长’,land有‘土地’的意思,‘国内’;‘土地’,简称就是‘国土’,因此Thep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译成中文便是国土安全部。可是国土资源的“国土”和Homeland Security的Homeland似乎说的并不是一回事。那么美国人说的Homeland究竟指什么?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4

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

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

”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

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

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

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

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

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

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

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

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

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

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

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爱国故事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爱国故事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

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苏武的爱国故事 篇5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6

我是来自初二年19班的丁玉琦。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一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黄继光的故事。

黄继光,可能大家在小学时就已经听说过这个名字了,这真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可能听说过用防弹衣挡子弹,用墙壁、用树木、用汽车挡子弹,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用身体挡子弹的呢?而且挡是的机关枪。就是他——英雄黄继光,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朝鲜人民的和平,用自己的胸膛,用他不是钢铁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后面的战友攻下整个阵地扫平最后一个障碍。

大家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吗?美国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的军事行动很少吃败仗的,但是在朝鲜战争中他们打败了,这是美国自建国以来最为惨痛的一场败仗,他们输给了谁呢?输给了我们——中国人。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美国入侵朝鲜,并对中国东北造成威胁。1951年中央军委任命彭德怀为总司令,与邓华、陈赓、甘泗淇、王正柱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黄继光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在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人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志愿军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同乡的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然后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又炸掉了三个小雕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雕堡了。这时,一个战友牺牲了,另一个战友也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人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雕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雕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雕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人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人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在这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主要原因在于有无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那舍己为人,一心为民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7

一、德育思想中“爱国救国、服务中国”的内涵及实践

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提出“德育为万事之本”。

作为严复的学生, 张伯苓深受其影响, 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问题关键在于“鼓民力, 开民智”, 即体育、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张伯苓认为“教育一事, 非学生读书学习, 而在于德智体全面发展”。20世纪20年代, 张伯苓在其“为社会进步而教育”的演讲中提到:“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不能以传统的‘不偷、不怒’为标准, 而应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为个人道德评判的重要尺度。”[1]47半殖民地的危机, 使得当时的爱国志士认识到仅靠实业很难救国, 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是武力的强大, 更在于其政治制度先进、国民素质之高、社会组织之进步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及经历孙中山的革命推翻清政府, 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伯苓幼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 并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较为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教育。在水师学堂学习中, 亲眼目睹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现实, 这对其以后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要影响。1898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租借威海卫专条》, 参与了将中国的威海卫、刘公岛租借给英国的仪式, 经历了清政府将国土拱让给列强的过程。同时, 两天之内国旗易帜的一幕, 让张伯苓深受刺激, 他决心通过创办新式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 这也是其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直接动因。张伯苓历经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作为教育家, 其精心创建南开系列学校, 并为第一任校长。当时,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社会的主题, 他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动荡不安、民族面临危机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的, 这也与张伯苓的个人经历、教育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不但有着时代的烙印,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是向西方学习与自身实践的产物。

2.“服务中国”, 无所谓古今中外通用之原则。

张伯苓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 当时国家连年战乱、积贫积弱, 同时还有西方列强的入侵, 这令大多数的中国爱国青年无比的痛心。1898年, 张伯苓开始在中国的战舰上服役, 亲眼目睹了国家的易帜, 内心深受刺痛, 并开始寻求救国图存的出路, 最终建立了其“自强、教育”的救国之策, 开始注重兴办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他从严氏家馆起步,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堂、南开大学等系列高校, 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张伯苓丰富的德育思想有着“爱国救国、服务中国”的理念。他创办学校的初衷就是想以教育救国, 这也是其以后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理念, 其实质就是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的人才。张伯苓认为:“一个人有才而不为国家出力, 那么教育救国就是一句空话。”[2]33为此, 他提出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思想。他指出:“中国现在之要, 首先在于增进物质文明, 如若不然则成为中国将在世界进化中落伍, 而增进物质文明的方法就是振兴实业及培养从事科学之发明的人才。”所以, 张伯苓的德育思想是以服务中国为目标, 强调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 他还对“洋化”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指出社会科学之根本应以具体社会为背景, “无所谓古今中外通用之原则。”

3.“知中国, 服务中国”的德育思想实践。

张伯苓不但是一位教育家, 而且还是其德育思想的重要实践者, “知中国”并不是其德育育人思想的理想, 而是通过各种办学实践及教育措施来实践这一思想。针对当时天津机械、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 南开大学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成立机械工程系、化学系等, 同时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 南开大学还开设了政治、经济问题宣传课等, 建立社会学、文学、工商等社会课程。同时, 他还重视应用学科的培养, 建立新闻写作、公文程式、讲演等应用内容, 还增加办公室管理、广告学等专业。在九一八事变后, 张伯苓还亲自率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并撰写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的《东北经济地理》著作,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曾组织学习积极参与天津多家企业的实践、调查, 其足迹遍布天津各机关单位一百多个, 并涉及工业、商业、交通、通讯、司法等多个领域。在调查过程中, 张伯苓强调要研究并制定调查方针并由专职教师带队进行, 以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国家富强目标下, 自己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教育全面发展, “德育为帅”的教育方针

1.“德者才之率”, 重视德育的实践。

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 张伯苓选择了教育救国, 这根源于其对中华民族特性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中华民族的“贫、弱、散、私”等特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根本解决。张伯苓在创建南开中学时便强调“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的救国方针, 这些内容涉及体育、智育、德育等内容, 表明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这些教育中, 张伯苓又以“德育”为重中之重。“德者才之率”, 在中国人才培养中, 始终将德育作为其他教育的关键与中心, 张伯苓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通过培养先进人才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其出发及落脚点仍是爱国。这种爱国情怀融入其教育中, 德育便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宏观上看, 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生“何以为人, 第一当知爱国”, 他还提倡“为公化私, 为公牺牲”的精神。南开大学的校训就是“允公允能”, 就是不但要培养学生爱国的品质, 而且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能力与品德上, 张伯苓更加注重品德的培养, 他曾说:“学问的研究虽然重要, 而人格的培养才是根本。”同时, 品德教育的培养除了在应用型教育体系中校风、校纪的熏陶外, 还应通过社会团体的方式, “凡人于社会公共服务贡献愈大者, 其道德越高, 将来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有团结的力量, 这就是团体的效力。”[3]68张伯苓非常支持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 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意识。

2.“言传身教”及“德育化”的教育方式。

张伯苓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常年为其教育发展奔波于社会, 作为南开系列学校的校长, 张伯苓在生活上还相当节俭, 工作中更是朴实、勤俭。他经常出差到北京、南京等地, 并一直坐三等车厢, 住廉价的小店, 同时为了避免蚊虫的叮咬, 他还随身携带杀虫剂。成为社会名人后, 他还一直居住在贫民社区中, 张学良为了感谢其对东北大学的帮助, 亲自到张伯苓公寓道谢, 发现张伯苓“公寓”竟如此破旧, 感叹道:“偌大的校长竟居住如此陋室, 非我所预料, 实在令人敬佩。”张伯苓先生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人生誓言———“正人先正己, 教育学生应先教育自己”。张伯苓非常重视德育教育, 并实现了体育的最终“德育化”。当时中国人身体素质差, 最缺乏体育锻炼, 张伯苓亲眼目睹了中国士兵与日本武士在身体素质上的差距。他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是一个国家及民族振兴的基础。为此, 他积极为南开系列学校购买体育器材, 创建体育馆, 参与全国性的体育活动等, 这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上还是先河。张伯苓提倡体育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强身健体, 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尽快实现国家的强盛, 改变过去“民族体质衰弱, 民族志气消沉”的局面。他指出英美精神实质为体育精神, 民主政治也是体育精神的体现, 张伯苓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国家的民主及竞争意识。

3. 如沐春风般的德育教育模式。

张伯苓对自己要求严格, 而对学生却以情、理服人, 给学生以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当时他将南开学校每周二的修身课改为演讲课, 并亲自演说灌输学生爱国思想及求学、处世的道理, 他还高薪聘请当时社会名流陶行知、徐悲鸿、胡适等人来校讲演, 一改过去僵硬的道德说教模式。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凡是饮酒、吸烟的学生一律让其退学, 曾经有一名学生当面质问他:“你不允许我们吸烟, 那你为什么吸烟?”张伯苓当场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 现在我宣布从即刻起我戒烟。”这件事情虽然很小, 足以说明张伯苓先生“正人先正己”的德育思想。为了深入学生修身实践, 提醒在校学生注意修身细节, 张伯苓在校门一侧悬挂有大的镜子, 让学生在进出校门时都能看到它, 以修正自身的不足, 这让南开中学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其他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张伯苓的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受到海内外教育专家的普遍赞赏,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还曾将镜面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 以宣传张伯苓这一德育教育模式。张伯苓对优秀的学生非常爱护,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 张伯苓不但免除了其所有的学费、住宿费、杂费等, 而且还为其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周恩来参加革命并被反动政府开除学籍后, 张伯苓仍然支持其出国留学。

摘要:“德育救国”是张伯苓先生的一贯思想, 他强调教育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 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教学实践, 他还将爱国主义热情贯穿整个道德教育的过程, 其德育思想对今天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启示。

关键词:张伯苓,爱国救国,服务中国,德育为帅

参考文献

[1]闫佳红.张伯苓人才教育思想述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 .

[2]李宗建.张伯苓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68) .

中国爱国的故事 篇8

[关键词]影视作品高扬爱国情结

评价一部影视作品。不单是看其剧情是否引人,而是要看它赞美、歌颂什么?憎恨、唾弃什么?弘扬怎样的旋律,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现代“中国功夫”片以其各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爱国主义形象。其中近期在央视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吸引观众的李小龙形象不是他短暂一生的传奇,也不是咏春拳和截拳道,而主要是他的“爱国情结”的执着追求。

一、剧中塑造具有浓厚爱国情结的李小龙形象,用李小龙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与特质方式来演绎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之所以如此令国人骄傲,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之时,其时的中国和现在绝非同日而语,李小龙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殖民地的香港华人备受欺凌。李小龙在香港一所贵族学校就读高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欧美人都看不起黄种人,尤其看不起华人,布莱尔的一句“东亚病夫”已成为了他一生不能释怀的心结,成为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不停奋斗的不竭驱动力,也使得许李小龙的民族意识来得更为强烈和勇敢。他讨厌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武术的任何人,遇到不平之事,立即上前制止。一位英籍同学——布莱尔,擅长拳击术,向他挑衅,骂他“东亚病夫”,他感到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义愤填膺,出手将布菜尔打翻在地。鼻口出血,以示教育,以示警告。因为被英美学生看不起,为了维护尊严他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脸肿都不服输,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更为优秀,他经过刻苦训练,夺得了许多欧美人参赛的全港冠军和拳击冠军。

美国很多武林高手各自认为空手道,跆拳道,柔术,泰拳是世界第一。他们瞧不起中国武术。更瞧不起黄皮肤的中国人。李小龙非常痛恨别人对中国人的“蔑视”,每次不惜冒死去和他们格斗:好莱坞想要他去拍电影,李小龙本来希望与好莱坞合作,但是他听说放弃中国到印度去选景,他断然离开;从学生到武师,从武师到明星,从香港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奥克兰,他始终用自己的坚强和拼搏向世人宣言:我是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更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剧作展现的李小龙时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毫无了解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试想,若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即使布莱尔仍然说了“东亚病夫”这个词语,那也只会引来李小龙的愤怒和拳头,而不会在李小龙的心中形成心结。李小龙是位天才。如果他出生在现今的年代,他也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一定不会像剧中的那么大。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谨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一种宣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势必异常艰苦。李小龙从香港中学生恰恰舞、拳击冠军到美国空手道冠军,从办武馆到在好莱坞确立首位华人国际巨星的地位,其间他尝尽了各种辛酸苦辣,但驱使他义无反顾地为了这些目标而不停奋斗,支持他在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强大力量无疑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李小龙时常强调自己是Chinese,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在李小龙心里已超越了本能。所以,剧作塑造的李小龙形象,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展现李小龙坎坷、曲折的个人经历,为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剧作这种演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剧中展现给观众的李小龙不只是一个为民族呐喊的武术家,而是具有博大胸怀的民族主义者

李小龙神奇的武术天赋和惊人的意志力让他在美国避难留学期间迅速崭露头角。令人汗颜的是,他并没有把那些曾经视自己为敌人的外国人为敌人。李小龙从美国加州大学休学办起第一家武馆,在他的事业团伙中,有一个英国人布莱尔,一个美国黑人杰西,一个日本人木村,一个美国白人琳达(随后便成了他的老婆)。除了他的老婆,这些外国人与李小龙的最初相识都是不愉快的,而那个英国人和日本人更是与其有着民族仇恨情结。当他们尊敬李小龙、尊敬中国人的时候,李小龙很坦然的接受了他们,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

李小龙在骨子里痛恨日本人,但是当日本人木村拜倒在他的咏春拳之下并且一心一意要拜他为师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永不收日本人为徒”的誓言。这不是说明李小龙的爱国之心不诚,相反是证明了李小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者,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李小龙仇视英美白人和日本人源于他们瞧不起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当他们能够正视中国人、尊敬中国人的时候,就都成了相互帮助的朋友。正是这种情怀才让李小龙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

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表现中国赢弱时期的作品,多是仇视日本人、英美人,中国与他们的关系是誓不两立的民族敌人。这些作品为此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但是《李小龙传奇》给了我们更为客观伟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民族主义”不等于“排外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博大的胸怀的爱国人士,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在诸多方面将成为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青年偶像,成为一本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

近些年来,国内电视剧市场每年都会推出大量作品,也有关于李小龙故事的作品,但是真正能让观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以往描写李小龙的影视剧,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他神乎其神的武功技艺和传奇般的一夜成名上。用大量“造神”的手法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功夫皇帝”。而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却更多地把笔墨放在了李小龙的成长和坎坷上,让观众看到,一个莽撞青涩的少年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顶着各种歧视和压力成长奋斗的。在他身上,没有奇迹和光环。只有顽强和坚忍。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传奇片,还不如说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励志片。

1、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勤奋、执着、不畏困难。李小龙从小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到处惹事生非的毛头小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这与他静心学习、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该剧第一次展现了李小龙的青少年时代,为了不让人蔑称他为“东亚病夫”,他毅然投入到武学生涯中,专心致志苦练功夫。站马步、举棍子,这些基本功他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不休息。为了思考武学,他还常常茶饭不思,深夜不寐。每次比武失败,他都要认真回忆、琢磨、思考、总结,最后终成武学大师。这让人们看到,明星的光环背后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也得一招一式地苦练。剧中李小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眼中无疑是力量的化身。因为他

在面对逆境尤其是外来压迫者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言退的精神。

2、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好学、博采、开拓创新。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李小龙不仅勤于练功,还博采众长,打破旧的、封闭的、本门派武功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吸取各门派的武术精华,去除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新的拳法——截拳道,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著名的技击术。他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为了提高搏击水平,李小龙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为了扩大交流,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武术大家的风范。在当代中国。我们开放自己的同时,从他人甚至对手身上也会获取了新鲜的东西和前进的动力,,必然催人奋进,提升自己。

3、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正直、刚毅,爱憎分明。他同情广大的贫苦大众,为他们打抱不平,憎恨邪恶势力,因此得罪了黑社会的头目。这一小撮人千方百计找机会暗害他,他勇于面对,不畏强暴,同邪恶势力坚持斗争到底。剧中李小龙邪不压正,坚持抗争的人生理念,对于今天许多崇拜李小龙的青年人来说。应当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4、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豁达、包容、品德高尚。李小龙创办武馆,主张在传授武术的同时,还要传播武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人,包括学徒、朋友、武术界人士。与对方比武,点到为止。“较量”绝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而是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从李小龙身上。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他精湛的武技,更有高尚的武德。他用自己的博大、宽容,赢得了曾经为敌的人的尊敬,坦然的接收了布莱尔、杰西、木村等,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他是中国功夫的传播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武术技艺传授给大家,无论是国籍的不同,还是肤色的不同,均同等看待,把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向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武术功夫。

5、剧中对李小龙爱国情怀的描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李小龙的传奇人生无一不与他的爱国心紧密相连。无论是在香港中学取得全港的拳击冠军,还是在美国成为全美空手道冠军,包括他立志成为好莱坞的首位华人巨星。都充满着他的爱国激情。李小龙面对“东亚病夫”的嘲弄时表现出的抗争和勇气,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剧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同样也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感动。所以即使没有大量激烈的武打场面和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李小龙传奇》依然能让人们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观众可以从他的一生中读懂这一点。历史上的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及香港两地拍摄过多部功夫片,最成名的四部半电影,其中有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片,轰动世界,他的影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的狭隘的复仇主题,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共鸣。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人,尤其担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来说,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大义,才会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审视我们个人的行为,才会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宽容他人,才能担当未来民族的重任。

《李小龙传奇》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作。在李小龙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那就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超越了国界,不仅征服了普通人,也征服了对手和敌人。剧中李小龙开设武馆,并据理力争,打破国术不传外族的常规和保守观念。对外国学生开放;不惜挨打,不耻下问,团结了日本人、英国人、美国黑人、菲律宾棍王、泰国拳王等一大批国外武术界人士:以德报怨,制止内耗,感动和征服了华人武术协会会长和黄皮小子等人:严格遵守中国武术不成文的传统规矩,比武中点到即止,从不主动出手伤害对方:不畏强权,在与好莱坞大公司的合作中要求对等公平:尊师重教,对自己的老师始终保持虔诚的敬意。李小龙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与品格,大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品位。剧中李小龙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同样刻画深刻,并贯穿始终。每当李小龙战胜对手,他总是高举双手,以其独特的表情和声音大叫:“我是中国人!,”这是李小龙的呐喊,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心声。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渴望中国强盛的赤诚之心,却永远铭刻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李小龙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尊严,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尊重。

爱国者的故事 篇9

——

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三年三班张怡安

历史如同一条长河,其中无数的爱国者为了维护国家之尊严,无悔投入保卫国家这一滔滔江水中去,一生波澜壮阔。虎门上的滚滚浓烟早已散去,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却永远让我们铭记于心!

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的工业正飞速发展。也在这时,祸害中国人民很长一段时间的鸦片从英国传进国内。由鸦片大量输入而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若是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林则徐认识到这危害便请求禁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这举世瞩目的虎门销烟,他还在救灾,水利等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不愧是放眼看世界第一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没有林则徐的刚毅精神,中国必将沦为被人耻笑为东亚病夫的国家。现在发展中的中国让全世界都敬畏,我们是睡醒的雄狮,我们是飞腾的巨龙!只要人人都能把林则徐精神贯彻至底,未来的中华定能于众国之上,更加美丽更加富强!所以当下政府也是加大力度的在禁毒,禁烟。作为莘莘学子的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社会的进步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标准下一篇:全国书法大师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