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的翅膀--江镇宇

2024-07-04

展开想象的翅膀--江镇宇(共9篇)

展开想象的翅膀--江镇宇 篇1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是什么,让我们拥有心中各自的梦想;是什么,让科技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又是什么,让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今天,我仔仔细细地拜读了一遍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一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这篇小说塑造了鹦鹉螺号的设计者,制造者、指挥者尼摩船长和乖船探险博物学家阿尤纳斯两人的生动形象,描述了他们潜入海底,周游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及南极和北冰洋的冒险经历,还告诫人们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自身的行为。

我佩服文中人物探索海底的勇气,欣赏海底世界百看不厌的奇观,但我更赞叹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知道,就是我们今天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难完成像鹦鹉螺号一样的潜艇。在凡尔纳的时代,甚至连电灯都没有发明出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那时候,我坚信根本没有一个人亲眼目睹过海底深处的奇观,而凡尔纳却已经幻想到了潜水艇。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真正发明了潜水艇。作者可真是一个能占卜未来的“先知”。

很多人都认为幻想是天方夜谭、是空中楼阁、是无稽之谈。然而的确有许许多多的发明都源自于幻想,比如:飞天一直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梦想,所以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美丽的传说,但是却也有人认为不可能实现,对那些人百般阻挠。然而在今天,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飞船一个个飞上了太空,它们对太空进行控索,从而在中国航天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终于,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海底两万里》让我感到凡尔纳敢于想象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有这种精神才行。有些人一遭到别人的反对,就会放弃自己的想象,这些人是最失败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发现汽车开起来时会释放出浓浓的油烟味,听说里面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试还真不知道,本来我还认为对人体没什么大碍,可每当我走路回家时,汽车在我身边疾驰而过,后面跟随着一条条“黑龙”,着实熏得我难受,在这时,我发誓一定要发明出一种能把油烟转化成花香的汽车。我把这个大胆的想法讲给同桌听,结果同桌一口否定了我的想法,并嘲笑道:“你

也太天真了!最好别再有这种想法。”我也几乎没了勇气,心想我可能也太异想天开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胡思乱想”了。直到今天,我看完了《海底两万里》后感到十分羞愧。人家凡尔纳在没有电灯的时代想到了潜水艇,肯定遭受到了许多嘲笑,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写出了《海底两万里》这本巨著,我也一定可以成功的。

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2

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六(1)班小记者闫颂阳采访——

★小记者:邵苡轩同学,请问你平常喜欢幻想什么?

※邵苡轩:我幻想未来太空大战、恐龙复活。

★小记者:那你想象的太空大战是什么样子的?

※邵苡轩:邪恶的外星怪物入侵,想占领地球。我们驾驶着先进的太空船,与他们进行激烈的战斗。最终,我们战胜了他们。

★小记者:那么,你想象的恐龙复活又是什么样子呢?

※邵苡轩:不知什么原因,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恐龙,它们和其他动物一样,在我们身边生活着。

★小记者:你爱看什么科幻作品?

※邵苡轩:奥特曼、铁臂阿童木。

★小记者:闫欣怡同学,你喜欢幻想什么呢?

※闫欣怡:我喜欢把院子里的健身器当成太空船上的机器,脚踩转盘,手握把手,侦察各个方向的情况。

★小记者:哈哈,那是个扭腰器吧!

※闫欣怡:是的!

★小记者:王丹琪同学,你好!你喜欢幻想吗?

※王丹琪:喜欢呀!我希望像《快乐星球》里播放的那样,快乐星球上的人来到地球,和我交了朋友,用各种特别仪器帮助我。比如,有一只手,你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完全听你的。

★小记者:啊,你想这样偷懒啊!呵呵!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小记者王丽采访——

★小记者:汤倩你好!我们写作文时,老师强调要有想象力,是吗?

※汤倩:是的。比如给你一样东西让你写,要是没有想象力很难写好。

★小记者:你能举例说说吗?

※汤倩:有一次我们写作文,要求根据一把普普通通的扇子展开想象,来表现一种爱。我写的是在夏天农村里的一个夜晚,一位妈妈坐在床头为孩子扇扇子的事情。

★小记者:我觉得不错,你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合肥市实验学校○一(1)班小记者虞中旸采访——

★小记者:孙振远,你平常想象过什么吗?

※孙振远:想过。有一年,我看到电视上报道,一个地方发生了地震,许多人没有房子住了,我就想象发明一种椭圆形的房子,它分为内、中、外三层,不怕压。房子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而里面的人可以看见外面。另外,当房子被水淹没时,内层的防水系统和浮水系统就会自动打开,使房子慢慢漂上岸。

★小记者:哇,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你长大想当什么?

※孙振远:我想当建筑工程师和化学家,因为要用化学物质来制造坚固剂涂在房子的外面。

《展开想象的翅膀》教案设计 篇3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本课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设计比赛,沟通课堂内外,并由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作文教学举步维艰的瓶颈在于学生日常积累的欠缺与对已有知识的筛选、整理和再加工。其主要原因是“作前指导”环节的薄弱。本课旨在通过想象实践发展想象思维,使学生在多写多练中掌握写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3.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本课采用“放飞想象式”、“游戏交互式”,转换课型。把作文课变成游戏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转换师生角色:老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

1.学生能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图形,表达自己的见解。

2.小组成员互助、协作。

3.学生课后自主拟题,自由完成作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图形。

教学难点:

课外延伸、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

1.课件

2.小黑板、小奖品

学生:

一段细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展开想象的翅膀。(板书课题)

2.分组并宣布比赛规则: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比赛情境中,转换学生角色(学生→参赛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学习兴趣。同时,给两队命名为:“必胜队”和“不败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设定游戏规则(A.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出示的图形;B.团队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协作),激发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学会合作,敢于

二、师生互动,学玩互补:

1.玩一玩、说一说(板书:玩一玩、说一说)

A、教师出示课件(图形1)

a.谈话:发挥你的想象,放飞你的心灵,开动你的脑筋,参加比赛的小选手们,看看它像什么?

b.学生观察后发言。

学生甲:“我觉得它像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

学生乙:“我觉得它像随风而舞的红飘带。”

学生丙:“我觉得它像正在爬行的蛇。”

学生丁:“我觉得它像连绵起伏的山峰。”

……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其所想。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图形。对需要斟酌的发言要适时予以指导,并伺机点拨。对有个性、符合要求、想象新奇的发言要及时表扬、鼓励,且力求语言的特色、别致、丰富多彩。)

B、教师出示课件(图形2)

学生观察后发言:

学生甲:“我觉得它像妈妈给我准备的大鸡蛋。”

学生乙:“我觉得它像一枚光滑的鹅卵石。”

学生丙:“我觉得它像我们委屈时滴落的泪水。”

学生丁:“我觉得它像会说话的眼睛。”

……

2.通过组织学生对图形1、2生动形象的描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学生完整、清楚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在此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用优美的文字条理、准确地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以“难分胜负”为由中止比赛,激发学生参加第二轮比赛的兴趣。

3.写一写(板书:写一写)

A.谈话:

“必胜队”个个伶牙俐齿,“不败队”人人想象丰富,老师一时难以裁定胜负。机会就在下一轮的比赛中,请看第二场:

B.宣布第二场比赛规则:两组队员,根据第一场比赛实况,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写话。两队分别完成图片1和图片2。要求:语言准确、生动;字迹工整。每组评出最先完成的两名同学,符合要求者为胜。

C.学生分组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D.展示优秀案例,师生共同点评,对有创新的作品要给予鼓励,赠给小纪念品。

4.学生活动、发散思维(板书:动一动)

A.谈话:

经过两轮的比赛,同学们不仅能说会写,而且说得妙,写得好。可以说,两组队员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可谓“各有千秋”。接下来这个环节,极有挑战性,它是什么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铁丝。把它弯曲成你喜欢的样子,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它像()的()。”

B.学生实际操作,练习说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课内空间弹性更强。

C.学生上台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甲:“大家请看,这是我设计的图形。我觉得它像爸爸的眼镜,陪伴爸爸走过每一个挑灯苦读的夜晚。”

学生乙:“这是我设计的图形。我觉得它像一块三角形的蛋糕,让我垂涎欲滴。”

学生丙:“这是我的作品。我觉得它像月亮姑娘的脸;也像一瓣可口的橘子。”

学生丁:“这是一个红对勾,像是在鼓励我们不断进步;这也是一座山脉,激励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

D.根据两组同学的综合表现,宣布获胜方,并进行奖励。对另一方的优点提出表扬,提醒大家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师生共商,推敲首尾

1.学生讨论:

A.如果把这堂课、这次比赛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你打算怎样讲?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完整、条理地完成本次作文训练,为课后作业(自由选材,整理成文)作铺垫。重点指导学生开头的别具一格和结尾的独树一帜,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首尾。

B.学生汇报。

2.谈话:

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仍然意犹未尽,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小小评审员”,谈谈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完成本次作文训练的定位。一百个人的心中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蒙娜丽莎。学生通过再次梳理体验,强化内心感觉,铺向成文的路更通畅。

四、分组讨论,确定中心

1.谈话: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点睛之笔的文题。题为文之魂。以本堂课为题材,我们可以写出哪些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自主拟题,在课堂中找亮点,拓展写作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确定自己习作的中心,完善作文训练的结构。提纲挈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成文思路。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学会就一定的材料立意、选材、拓展,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地翱翔,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举例明确成文思路

有的同学以“激烈的比赛”作为他的作文题目,并且,提出了他的写作顺序: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这样安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连老师都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品赏他的佳作了。相信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写作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写,从而达到了全方位训练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文有大法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随时调整本环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写作技巧,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五、激励升华,布置作业

1.谈话:

当大家还沉浸在比赛的兴奋中时,我们的作文课就要结束了。这仅仅是作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睁大你美丽的眼睛,你会发现:好文章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不曾留意的生活里。只要用心去捕捉,我们都会成为写的精灵,成为想象的天使!

2.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课后选择你喜欢的题目,以这堂课为题材,完成作文。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平台,授之以渔,让他们去构建自己理想的习作大厦,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4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5分钟)

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发挥想象,突出创新性: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却不知道每块窗帘要多大?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吗?

(学习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一边量窗子,一边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金点子是什么,好吗?

生:老师,我们计算出这个窗子的长是2米、宽是1米,面积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块长2米、宽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噢,对了。我这里有一块面积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们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师和一名学生用双面胶装上窗帘)

生:老师,窗帘布太小了,这样不行。

生:老师,这样太难看了,另换一块吧。

师: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这样好吗?学习小组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怎样设计出最合理、最美观的窗帘。

(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索气氛活跃、高昂)

师:哪一组的设计师,先来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窗子长2米,宽1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们有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是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的窗帘比较好看。

生:我有比他们更好的设计方案,经过测量从地面到窗子上方30厘米处,总长度是3。30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3。30米,宽1。6米的布料做窗帘,这样的窗帘不是比他们更好看吗?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样,但是我们设计的是两开的窗帘,每块长3。2米,宽1米,面积是3。2平方米。只要拉开两块窗帘却成了一个八字形,这样的窗帘更好看更优雅。

师:好样的,很有远见,有个性。

生:老师我们这样设计行不行?我们也是设计两开的只不过,只不过。

师:没关系,大方一些,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好不好?

(掌声热烈响起)

生:老师,窗子上方的墙壁已经变色了,经过测量从地面到天花板长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装一根长1。6米的不绣钢管,再裁剪两块布料,每块长4米,宽1米,面积是4平方米的窗帘,如果把整个教室都安装上窗帘,教室就变成优雅的客厅了,小芳家的窗帘是这样设计的。(掌声阵阵响起)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出色的设计师。

课后评析:

教学内容第四课 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5

(二)教学目标

1、增强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2、学习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幻想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是古时候梦寐以求而今天已 经实现了的事物?(学生回答后讨论)2.小结: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比如像小鸟一样飞行是人类一直 以来追求的幻想,飞天神仙、长着白色翅膀的天使都表达了自古以来人类飞翔的梦想,飞机、宇宙飞船早已实现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的幻想就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3.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吗?(学生回答后讨论)4.小结:人口拥挤,战争,环境污染等等都威胁着我们美好的生活。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危机?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设想画下来。(板书课题:科幻画)

二、欣赏学习

1.受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电子图片启发创作的《修补臭氧层》的绘画。2.受交通拥挤启发创作的可以低空飞行的汽车。3.受洒水车启发创作的以水为动力的洒水车。

4.受房屋拥挤启发创作的飞行的家等等。提问: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困惑?分别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学生回答后讨论)

三、启发思考

1、提问:你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烦恼?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2.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然后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大家,可以请同学们帮忙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3.构思: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想,看看怎样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创作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关键一步是怎样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四、指导创作

讨论:1.你决定用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表现?2.你打算怎么构图?3.你的创新在哪里?4.你为人类解决了哪些烦恼?将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烘托画面气氛?绘画要求:表现形式不限,构图饱满合理,色彩鲜艳。

五、学生创作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6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该课时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了生活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由此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组纸条6、7、8;4、5、9,3、6、10。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从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猜测一验证一总结的学习习惯。

围绕教材的编排意图,第一次课堂实践采取了围小棒的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推测—验证”的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次课堂片段聚焦

一、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老师为同桌两位同学准备了红(6厘米)、黄(7厘米)、蓝(8厘米)、绿(14厘米)四根小棒,请你们任意选三根小棒,自由组合围一围,看是不是都能围成三角形,或者有的组合围不成。

1学生操作(同桌两位学生一组进行操作)

2交流反馈

在反馈中,学生一致认同红(6厘米)、黄(7厘米)、绿(14厘米)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认为红(6厘米)、蓝(8厘米)、绿(14厘米)围不成三角形的只有2组学生。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在围的过程中红色和蓝色的线段合起来和绿色的线段一样长,这时仍有一组学生说我们能围的。

片段问题探讨、采用围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种方法有什么欠缺的地方?

课后我们在对这一片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上问题,通过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

1在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还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都是先有这些图形再进行研究的。而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却是在没有三角形的情况下围几个三角形进行研究。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也能通过已有的三角形进行研究呢?

2用围小棒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从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因为无论有多少根小棒都是有限的,那么围的各种组合也就不具备普遍性。其次,因为小棒是教师提供的,学生在选择小棒的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思考,选这三根围得成,选那三根围不成,对于小棒的选择是无意识的。

3本堂课最难窍破的是学生思维的“临界点”。在教學过程中发现对于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的组合围不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都能感悟、理解。而对于两根小榛之和等于第三根的时候是围不成三角形的,而只能形成两条相等的线段,利围小棒的方法恰恰很难突破这个“临界点”。从学生的心理原因分析,今天老师让我们围小棒,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去围咸。从客观原因分析,用小棒围三角形,因为小榛是立体的,在围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相邻的端点相连,也就会出现课堂上大多数同学帮说能围成的现象。更难的是学生以自己的操作为第一表象,当教师用课件演示完以后,仍然有学生认为是围得威的。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空间想象完全是缺失的。

二、观察思考引发推测

师:仔细观察,推测一下为什么这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

生:其中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短或一样长。

师:那怎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咸三角形呢?

生: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长。

教师小结:这三条线段在三角形中我们叫它边。也就是说,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片段问题探讨:从研究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描述中间,还应为学生的思维铺垫什么?

在对这个片段的课堂分析中,老师们感觉在学生探讨“为什么这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中,得出了其中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短或一样长就围不成。进而教师设问:“那怎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也能描述两条线段的和比第三条长时能围成。这时教师马上小结:“这三条线段在三角形中我们叫它边。也就是说,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跳跃性很强。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完全是教师个人把学生的思维硬拉过来的过程,中间缺少铺垫。

那么除了借助围小棒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更合乎学生思维起点又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呢?怎样循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刻呢?学生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这一环节中,认为把绿色的小棒剪短到12、11、10、9、8、7、6、5、4、3、2厘米都可以和6厘米的红色小棒、7厘米黄色小棒围成三角形。教师提出:“绿色的线段从11变到2,三角形会怎么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想象感悟到三角形由矮、扁变成高、瘦。这一教学环节给了我们启发:本堂课能否以已有三角形一条边的变化为切入点进行动态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在空间想象感悟、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

第二次课堂片段聚焦

一、空间想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那么有没有想过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两条很短,一条很长就不行了。

生:任意的三条都行的。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三角形,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有红、蓝、绿三条线段,红线段长4厘米、蓝线段长5厘米、绿线段长6厘米,想不想看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

(多媒体呈现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1第一次想象

师:如果把6厘米的绿色线段换成一根长7厘米的线段。想想围成的三角形会有什么变化?

生:红色和蓝色的要斜下去了。

生:三角形要变扁了。

多媒体呈现4厘米(红)、5厘米(蓝)、7厘米(绿)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2第二次想象

师:如果把绿色线段再换成8厘米,围成的三角形又会怎么变呢?

生:更扁了。

生:更矮了。

多媒体呈现4厘米(红)、5厘米(蓝)、8厘米(绿)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3第三次想象

师:现在请你们继续想象,如果绿色的小棒变成9厘米会怎样呢?

生:更扁了。

生:马上要平了。

生:快要撑不起来了!

多媒体演示4厘米(红)、5厘米(蓝)、9厘米(绿]三条线段围三角形的情况。

生(开心):真的平了!

师: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发现了什么?

生:蓝色和红色的线段连起来和绿色线段一样长了。

生:重叠了,围不成了。

4第四次想象

师:绿色的线段再换一根长10厘米的呢?

生:绿色的要长出来了。

生:红色和蓝色中间要空出!厘米了。

师:你是指红色和蓝色的碰也碰不住了,是吗?

多媒体演示4厘米(红)、5厘米(蓝)、10厘米(绿)三条线段围三角形的情况。

片段分析:以三角形一条边的变化为切入点进行动态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来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通过空间想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力的缺失,往往会让人变得呆板。在第二次课堂实践中我们通过三角形一条边不断变化的动态研究,让学生在头脑中不断地想象和建构。学生的想象经历了第三边不断延长,三角形不断变矮、变扁直至无法围成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三角形由于边的变化而产生的形与结构的变化,这种想象相对于选择有限的小棒围三角形而言更具有普遍性。同时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展示,课堂也由此充溢着生命的灵动。“扁下去了”“马上要平了”“快要撑不住了”“快要瘦成一条线了”“要空出来了”……学生们用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想象画面,同时也揭示了三角形的本质,即三条线段要围成三角形,相邻的端点相连,其中的两根必须撑得起来。可以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已完全领悟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致课堂最后在解决课本情境图时,有学生竟然还会通过想象认为“把上面两条边往下压肯定比第三条边长”。

2通过空间想象,轻松“跃过”学生思维的“临界点”

在学生想象三角形绿色线段由6厘米换至7厘米、8厘米“两次变扁”以后,教师再一次让学生想象4厘米的红色线段,5厘米的蓝色线段不变,绿色线段换长到9厘米,会怎样?学生想象到“更扁了”“快要平了”“快要撑不住了”……这时候媒体适时的介入让学生介于清晰和模糊之间的想象豁然开朗,于是课堂中就有了学生一片带着新奇又快乐的声音——“真的平了”,真可谓“难题一攻而破”。

二、引导探究

教师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现在你感觉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探究交流)

生:两条边的和不能等于或小于第三边。

生: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较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片段分析:让学生自主经历由“围三角形”到“三边关系”的转化。

相对于第一次课堂实践,在第二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课始就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空间想象,认为两条很短、一条很长的时候就不行了,也有学生认为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即今天要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学生经历了第三边不断延长,三角形不断变矮、变扁直至无法围成的变化过程之后,教师再一次重复了课始的问题:“现在你感觉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自我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思考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咸三角形,再此基础上转化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避免了第一次课堂实践中教师把在研究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强拉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来的现象。

三、深刻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让这个三角形中绿色的边不断延长,发现三角形越来越扁,最后红、蓝两条边撑不起来,围不成三角形了。你们由此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

多媒体再次呈现4厘米(红)、5厘米(蓝)、6厘米(绿)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师(引导第五次想象):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现在让绿色的边变短,变短到5厘米,三角形会怎么变?

生:变高了。

生:变瘦了。

多媒体演示4厘米(红)、5厘米(蓝)、5厘米(绿)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师(引导第六次想象):当绿色的线段从5厘米变短到4厘米,那么三角形又会怎么变呢?

生(齐答):更高,更瘦了。

多媒体演示4厘米(红)、5厘米(蓝)、4厘米(绿)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

师(引导第七次想象):看着绿色的边,绿色的边再变短、变短……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围不成三角形了。

教师引导:绿色的线段短到几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生:1厘米。

教师引导:按照刚才同学们认为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5+4>1为什么又围不成了呢?

生:现在最长的那根是蓝色了。

生:红、绿两根的和等于蓝色的了。

多媒体演示4厘米(红)、5厘米

(蓝)、1厘米(绿)(竖成一条直线)

教师引导:现在是哪两根的和与哪一根比?

完善推测:现在你认为刚才两种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描述哪一种更合理?

生(齐):三角形中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我认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片段分析:再一次的想象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更全面完善。

当学生的空间想象经历了第三边不断地延长,三角形不断地变矮、变扁直至无法围成的过程时,更多学生对三边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有少部分学生关注到必须是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为了让更多学生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时通过绿色边的两次缩短,让学生想象三角形不断地变高、变瘦。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绿色的边再变短、变短……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通过想象认为,缩短到1厘米的时候三角形又围不成了。因为蓝色的那条边变成了最长的边,红色、绿色两边的和等于蓝色的边了。学生自主地改变了比较的对象(在绿边延长时是红色、蓝色边的和与绿色边比),深刻地领悟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两边必须是较短的两边,课堂中更有一位学生感悟到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动手操作,验证推断

教师引语:同学们通过研究,感悟到三角形中应该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中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老师觉得我们有必要再摆一摆、围一围来证明一下。

一部分学生脱口说一定,小部分学生脱口说不一定。

师:老师为同桌两位同学准备了三根小棒,请你围一围,然后再量一量。

1学生用教师准备的小棒围三角形。

2学生测量验证。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在三角形中较短两边一定大于第三边。

片段分析:通过想象后的操作,让结论从个别走向普遍。

在本堂课中借助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不断变化的动态研究让学生充分想象,感悟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但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局限在刚才变化过程中的几个三角形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证实这部分同学的想法。当提出问题,“在改变三角形一条边的过程中得到了我们的推断,三角形中较短两边的和大干第三边。那么这个推断在这些三角形中适用,在其他的三角形中呢?”有学生马上说不一定。因此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先围一围,在操作的基础上再进行测量,验证能围成的三角形是否都是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围不成的是否较短两边等于或小于第三边。通过操作,和判断全部一致。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推测由个别走向普遍,认识由局部变得完整,同时也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了亲手实践,使操作充满了学生的期待。

和第一次课堂实践相比,第二次课堂实践解决了第一次课堂教学后想到的课堂问题。在磨课过程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是由“问题”组成的,只有静下心来反思一个个能想到的教学问题并逐一去突破,才能让自己和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堂中有所收获。也正是磨课的过程让我们突破了传统教法,通过想象,让学生学得轻松智慧,让教师教得轻松愉悦。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不认识我,课后很多学生拥到讲台,对我说“老师这堂课真有趣”。我问:“为什么有趣?”学生说:“我们想到、看到了三角形慢慢撑不下去了。”从学生的话语中,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给学生想象的机会。正如,有一位听课教师在短信平台中写道:“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而本堂课通过空间想象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正是把握了“村、店”的特点和优势。

和孩子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 篇7

其实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求知,你看他们总是不停地问这问那就知道了。很多时候,当孩子问一些我们所谓的“学习知识”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往往能够耐心解答;而当孩子问一些我们觉得很“幼稚”或“无聊”的问题时,我们往往比较漠然,一笑了之或者应付一下。其实,对孩子来说,好奇提问和“学习知识”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他们主动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孩子所有的求知欲望,家长都要去呵护。

当然,要坚持做到这点,做爸妈的是需要很大耐心的。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当孩子的有些问题你回答不上来时,可以试着以反问的方式跟孩子一起展开想象,甚至可以想象出一些很荒谬的答案。记住:答案的正确与否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借着孩子主动思考的时机,引导孩子的思维去尽情联想和翱翔。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远远比学会什么知识更重要。

当您的孩子总是喜欢求知的时候,他离喜欢学习就越来越近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寓教于乐

可千万别小看孩子的玩。玩就是学习,而且是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就学习知识来说,本来在他们眼里也是一种玩。可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这种观念影响到孩子,当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很累,很枯燥,不好玩了。所以,我们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在观念上不要把学习当作交给孩子的一种任务,而当作给孩子的一种新游戏;具体执行中,可以想各种办法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觉得学习也是一种有趣好玩的事。举个例子说吧:我经常跟孩子玩扑克牌游戏,一人出一张,谁出的一张和桌面上的累加起来等于20(过20归零)谁就赢走。通过这个方法,她20以内的加法就练习得很熟练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创造出这种互动式的游戏学习方式。

赞扬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用美育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育思想;人文素养;高中英语教学

美术,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美术,对塑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良好的作用。下面分别以高中人教版英语选修七Satisfaction guaranteed、必修一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例谈谈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Satisfaction guaranteed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Claire爱上机器人Tony的故事,我的思路如下:

首先,我借用了几个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和电影来引起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他们分别是阿童木、机器猫和《我,机器人》这部电影。

其次,观看一个截选自《我,机器人》的一个视频,因为视频中有机器人清理垃圾、递送邮件、遛狗的画面,看之前就提醒学生, 边看边思考:What can robots do?学生迅速找出:Robots can help us: deliver the mail, clean the garbage, walk the dog.接下来在PPT上,我展示出一张女机器人的照片,然后我问学生:Is it a real girl?学生说:No. 我接着问:Do you think she is beautiful?学生回答:Yes. 我:Will you fall in love with a robot as beautiful as her?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love story between a woman and a robot.导入文章——Satisfaction guaranteed.

贯穿文章的是Tony对claire的改变,我会趁热打铁,通过两幅画来让学生选:

What is Claire like before Tony arrived?

根据文章的信息,学生会很快选出是左边的那幅。

再通过What did Tony do to make Claire feel good about herself?

让学生根据文章信息找出help her have a new haircut,change her makeup等信息。接下来我通过一幅图来进行情感教育:A woman often falls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makes her feel good about herself.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美育所创设的情境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这两幅画,学生就不能直观地看到Claire在tony到来前后的变化,虽然文章不容易理解,但通过与多媒体和美术的结合,创造了直观的视觉教学效果,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教育。学生反应热烈。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篇文章,是人教版必修一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在Journey down the Mekong这一课中,描述了4个小伙伴一起沿湄公河骑行的经历。

在处理Journey down the Mekong Part 2 A night in the Mountains这篇文章时,这篇旅游日志的第一段比较难,主人公到过什么地方,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也是需要弄清的一个难点。由于这是一篇旅游日记,所以我以乐观的情绪,带动学生讲travel这个好玩的话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好玩呢?必须让学生感同身受,所以我让学生从Wang Kun 和Wang Wei两个人的视角出发,按时间顺序,每到一个地方找出一个key word, 然后给出两个问题:What do you see?How do you feel?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两个主人公在每个时间段、每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我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引导学生复述这篇文章。学生基本上都能根据提示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那么学生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能否让学生用简笔画将脑海里面的场景画出来呢?我决定大胆尝试一下,于是我向学生布置了这个任务。果不其然,一说到要将它画出来,学生像砸开了锅,个个摩肩接踵,认真地画了起来。我观察了他们,画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凝神回想,有的学生三三两两相互合作,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大家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课后,我将这些作品粘贴到教室后面,办了个小型画展,大家都很高兴。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反响都非常好,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展开想象翅膀,激活词汇教学 篇9

一、单词重在记忆

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记忆开始于识记,要使识记能保持较长时间乃至牢记不忘,除了学生自身的勤学苦练外,教师在讲授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和根据记忆心理规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词汇记忆力。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记忆包括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有目的地记忆词汇,但没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无意识地巩固,扩大词汇量。因此,为了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他们的识记效果,外语教学要重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习惯,积累词汇,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记忆词汇须寻找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词汇学习时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单词读音不准、拼写错误、词汇遗忘率比较高,词汇提取困难,往往学了后面的词汇忘记了前面的词汇。

其实,词汇教学一般是采取由音到形再到义的顺序。所以,要解决拼写的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做到语音准确,并帮助他们认识到拼读与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地拼读字母、音素、字母组合的发音,了解读音规则,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但是,我们的新教材没有突出音标教学,没有了人教版那样的系统语音练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词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语音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大大减轻读与拼的困难。其次,对多音节词要帮助学生掌握单节,指导他们按音节拼读,做到会拼读就会拼写。

三、记忆单词讲究方法和窍门

1、“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面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

这句话对于英语词汇学习也同样是有深刻意义的。我们学习巩固词汇的最好方法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离语言情景。要在阅读中学习词汇,要在情景中使用词汇。

2、归纳(conclusion)和总结(summary)

我认为,归纳和总结并不只是复习阶段的好方法。其实,在教学词汇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来复习一些已学过的单词和教学某些未学过的知识,归纳和总结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所学的连成知识链,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

对于归纳和总结这一方法,我是尤其欣赏的。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归纳和总结与我的六位老师曾经教给我的英语学习口诀有效地结合起来,给我的教学增添了一点色彩,学生普遍反映很好,都说很容易接受。

例1:在总结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方法时,我把我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口诀教给我的学生。

①把f或fe变成v再加es的:“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吓得发了慌; 躲在架后保己命,半片树叶遮目光。”( wife,knife, wolf,thief,shelf,life)

②直接加s的: 海湾边,屋顶上,农奴们的首领相信这个证据。(gulf,roof,serf,chief,blief , proof)

③还有几个是可以直接加s , 也可以变f或fe为v再加es的,也可以直接加s的,如scarf和handkerchief。

3、比较(comparis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法

比较分析、分类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表现各种具有局部性质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促进理解、记忆力的潜在发挥,其实际记忆效果会比苦苦“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利用同义词。同义词都是相对的,比如nice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的同义词可能是pleasant(令人愉快的),kind(亲切的),fine(好的)……。根据这个特点,不要孤立地看某词的同义词,而要把它放在句子中来看是不是同义词。如: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和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这两个句子中,nice和fine就是同义词,可以相互代替。

利用反义词。在英词中表示相对的概念的词汇经常可以遇见。如学过big以后,当学到small时,可以指出Small means not big.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small的意思了。

我们的词汇教学不能只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分类法也可以为我们的词汇教学增色不少。通过对所学单词的分类,学生既能复习旧单词,又加深对新单词的印象,如文具类、交通工具类、服装鞋帽类等。

4、辨析法

巧辨只在一言中,我教学生记住某个句子,再运用辨析法能就有效地记住一些意思相近的词,如:

①see、look: He looked around,but saw nothing. (他环顾四周,什么也没看见。)

②both、neither:Both of them went out but neither came back. (他们两个人都出去了,但一个也没回来。)

③everyday 、every day:Do you speak everyday english every day? (你天天讲日常英语吗?)

……

四、笔头巩固词汇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或语言点,适当进行一些听写练习,或针对一些语言点的中英互译练习也相当有必要,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词汇教学质量的高低,从很大的程度来说,取决于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教学思维和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更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练习。

一切新颖、有效的教学都需要积极大胆借鉴与尝试,并不断地加以总结与运用。初中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探索尝试大有可为,我们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开拓视野,去学习、发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积极进取,改进与激活词汇教学,进而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上一篇:林业局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校园新闻稿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