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2024-08-13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精选12篇)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1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1)形成: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2

新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高中历史新教材也出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大象出版社四种各具特色的版本, 可谓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而青岛地区使用的是岳麓书社出版的新教材,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一、焕然一新的课程结构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为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材是由中国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构成。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 而世界近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是选修内容。岳麓版新教材突破了传统历史教材的窠臼, 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 构成了重基础, 多样化, 有层次的创新性教材结构,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II》《历史III》三个学习模块, 这三个模块分别反映了中外政治领域、中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和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 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 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二、专题式的编排体系

教材对历史知识体系也进行了重新整合, 打破了传统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在每一个模块中都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古今贯通, 中外混编的编写体例, 构建了高中历史的教学体系。如《历史I》, 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由七个专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统一、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再如, 《历史III》着重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学习内容共分为六个学习专题, 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三、清晰的编写思路

教材在编写思路和可读性方面, 思路清晰, 特色鲜明, 凸显出创新精神。每册教材前设导读, 每专题前设专题导语, 每课提供了引语, 针对相应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这样使学生在开始本专题的学习时, 就能了解本专题的内容和线索, 抓住核心问题, 并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投入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提高其学习效率。如《历史III》第五专题《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课, 其导语是这样的:“伴随着列强的炮火, 西学的潮流和传统文化的衰微, 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 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征程……面对挑战中国的先进分子总是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激励自己, 从林则徐以新的目光看世界, 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洋务派力主‘中体西用’, 到维新思想家提倡新学, 行民权, 定新法;从模仿西方的坚船利炮, 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觉悟,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导语中便知, 本专题讲述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讲过程。线索是:从阶级上来看, 由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再到无产阶级;从内容上看, 可知是由器物变革再到制度变革, 再到思想的变革。

另外, 岳麓版新教材在课后还设计了“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 这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四、直观性的图片配备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长期以来, 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 与传统的教材定位于教本有很大关系。“教本”式的历史教材枯燥、繁琐, 无可读性,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既往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 历史教材在呈现历史知识时更要注意其直观性。岳麓版新教材就做到了这些。它精心配置了许多有辅助文字叙述的各种历史图片, 图表, 历史文物照片, 历史人物、场景等, 使教材新颖活泼, 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历史III》第一专题共六课就有58幅图片, 而第三课就有12幅, 第六课有18幅。这些图片都是很好的内容补充,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教材不仅提供了较多的图片, 还配备了许多史料, 并设计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课堂设问。如《历史II》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本课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时, 配备了这样一段史料:“当时很多人反对机器生产, 其理由是: (1) 汽笛声太吵闹; (2) 机器响声太大; (3) 高烟囱有伤风水; (4) 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 (5) 工匠操纵机器不纯熟容易伤人”, 接着设计了这样一问:“试分析这些理由是符合理?”学生通过对这段教材的阅读与思考, 了解了当时中国人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从而更明白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多么的艰难。

教材教学内容的正文用大、小形式呈现。大字凸现主干知识, 小字部分作为内容补充。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 法科学生谢绍敏知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 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的壮举, 这样的故事既是对主干知识的很好补充, 又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从而更好地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岳麓版新教材除了上述这些特点之外, 也有不足之处。如专题史的模块设计尽管让人耳目一新, 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 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 新教材无非是新瓶装旧酒。政治史, 经济史, 思想文化史, 模块到模块, 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 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 这种模块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 人为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如《历史I》着重反映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时间和任务的活动, 探究人类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制的艰难历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政治变革是历史发展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讲政治怎能不讲经济基础, 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的思想文化呢?

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在多处重复, 占用课时, 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如必修一讲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必修二中讲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必修三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如, 必修二中讲洋务运动, 必修三中讲中体西用。

某些专题的设计有牵强附会之嫌。如必修三的专题一讲的是中国古代思想, 但第六课讲的则是中国古代的科技, 很显然这二者不属于同一类别。

另外, 新教材的所谓中外合编的体例实际上也只是“合”而未“编”, 就像是把沙子倒进水杯, 水就是水, 沙还是沙。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岳麓版 历史插图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0-02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抗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历史的过去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这种媒介就是史料,其中就包括了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而言具有较大的渲染性,可读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插图各具特色,了解、掌握各个版本教科书中插图的特点,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以及不同教材中的图片比较研究就比较少。除了刘军主编的《图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外,很难找出关于研究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的专著,大多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专著中。在文章方面,主要涉及的都是历史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或者是不同教材中史料的运用。极少有关于单独研究不同教材中插图的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是现行教科书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版本,笔者将以专题二为例,对教材中的人物插图、示意图、漫画以及历史情境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各自特点,以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人物插图的比较

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人物插图有4幅,而岳麓版有3幅。两个版本的人物插图数量相当,但内容存在异同。洪秀全和曾国藩是两个版本都有的,而人教版则多出了林则徐和邓世昌,岳麓版则有李鸿章。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发起者,虎门销烟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唤醒了一些有志之士。虽然这也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林则徐在这一巨大的转折点处于风口浪尖上,却一直保持着爱国的情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在虎门销烟这个子目中插入他的图片,有其必要性。在这点,岳麓版就有些欠缺。同样地,在上《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之前,很多学生应该不清楚邓世昌其人。在讲到邓世昌带着部下向前冲的时候配上他的图像,学生会更加立体、感官地想象当时那个场面,对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岳麓版教材中,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出现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但人教版只提到湘军,没提到淮军,所以笔者认为人教版没有附上李鸿章的插图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两个版本的插图,所以至于是否应提到淮军这里不作评述。

另外一方面就是注解的规范性。岳麓版的三幅人物插图都只是在图片底下附上该图片的人物名字而已。而人教版除了附上名字以及生卒年外,对于一些学生比较不熟悉的人物,还在图片的下面用文字解说其主要事件或功绩。例如,邓世昌的插图,人教版的解说是:“邓世昌,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入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他见日军四艘舰艇逼近北洋舰队旗舰,便冲锋向前掩护旗舰,弹药将尽时,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猛冲敌舰,致远舰不幸被击沉。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这样的解说,不仅补充了正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轻描淡写,增加了细节,更让学生能过体会到当时战场的惊心动魄以及战士们的爱国情操。这样,学生看到的不是一副独立的图片,而是一段历史。

二、示意图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中所涉及到的示意图有2幅,而岳麓版的有6幅。专题二主要是讲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以战争为线将这个专题串联起来。示意图能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在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深化记忆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但是也存在些许不同。太平天国示意图中,岳麓版除了标出主要路线等之外,还将天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战场以及江南江北大营标出来。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利用好这张示意图,指出江南江北大营的重要性,学生将更容易领会到太平军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英勇。

三、漫画的比较

专题二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设计的漫画数量及内容如下:人教版中关于专题二的漫画有2副,岳麓版则没有。漫画通常寓史于画中,是文字材料的补充。它通常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尤其是政治漫画,都带有强烈的思想性,而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形成一个历史表象,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漫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示《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这幅图清楚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局,以及各帝国主义狰狞的面目,还反映了清政府的麻木不仁的态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朽。这不仅能形象地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这方面,岳麓版相比人教版比较逊色。

四、历史情境图片的比较

专题二在人教版涉及到历史情境图片有15幅,岳麓版的有8幅。关于历史情境图片,第一,从数量上来看,人教版明显多于岳麓版。第二,从文字解析来看,人教版虽然搭配的文字也不多,但是能够点出主题,适当地解释图片的内容。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子目中,插入了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这张图片都是日文,教材中没有把日文翻译过来,这样子学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篇报道,但是报道具体的内容就无可得知了。如果能将图片上出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相信会让学生更加震撼,对这段历史更加铭记于心。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科书变得图文并茂。历史插图在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和岳麓版两个个版本的插图都有各自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总体而言岳麓版在处理历史插图方面略差于人教版。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如能仔细比较分析,糅合各版本之精华,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照片,充分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将更容易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黄牧航主编:《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肖军:《浅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2009年。

岳麓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4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八)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启示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点 篇5

一 背景:

客观条件:①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②俄国社会矛盾尖锐③一战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

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双重压迫下,革命性强);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有革命的同盟军-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农民的支持。

二、过程

1、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过:19初,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两个政权并存)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B、实行土地改革。

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高中岳麓版历史总结知识 篇6

一、法国

(一)曲折共和历程:

政体演变: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波帝王朝复辟1814-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其命令需经由他任命的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巩固:共和派取得了议会选举的胜利。议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国歌和国庆日,并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意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

(一)德国的统一 1864——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二)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三)宪法的颁布: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四)宪法的内容略。

(五)对德国近代政体的评价:

1.德意志帝国实际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7

一、基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高考题解答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5题: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该题旨在考查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题干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信息, 因此只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 谈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土地兼并, 并说“面对土地高度集中, 政府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兼并, 以维护小农经济, 巩固统治。”但却没有提到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岳麓版教科书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特别提到“宋初‘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另外, 岳麓版教科书还提到了地主土地私有以外的自耕农私有土地, 并说“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根据岳麓版教科书的基本表述, 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D。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 在此省略。

图9为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为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该题从汉唐地方管理行政区划变化入手, 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正确解答该题, 需要有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此,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没有丝毫的涉及。但是,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课知识链接部分提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另外, 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这些知识储备, 解答该题也就胜券在握。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 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因此, 也就成为历年高考的主干知识之一。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 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 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 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

图四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 在此省略)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关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问题, 只有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讲述, 其他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涉及。因此, 使用岳麓版高中教科书的学生解决诸如此类的高考题就容易多了。

另外, 岳麓版教科书对《课标》必修部分确立的25个专题, 在坚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下, 对中外历史的编写顺序做了一定的灵活调整和精心处理, 采取了中外混编、中外对应的编写原则, 将中外历史放在同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体现。因此, 在解决中西交往和中西比较的问题时, 也就更具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0题第 (2) 问: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并予以评析。

根据岳麓版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中, 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比较的论述和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此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吸收史学研究新进展、新观念、新成果, 紧跟历史学科研究的趋势。因此, 在解读高考题中的一些新材料, 评述一些新观点时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例如,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如果注意到岳麓版教科书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 关于“14~18世纪, 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的局面”的相关论述, 特别是课本提到“在1720~1820年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这些事实正好可以用以论证“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以上所举仅仅是近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部分试题, 而分省命题的高考题中此类情况也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适应高考, 使用地区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有力的证明。对此,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10年8月27日做了相关报道。

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原因探析

从上文分析来看,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对来说与高考确实有较好的适应性。综合分析,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科书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 但不刻板僵化。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 空间为纬,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 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 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 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 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 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 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 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全套教科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多视角, 多层次”“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面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 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二是以历史学科和史学研究为基础, 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许多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著工作。如曹大为教授、赵世瑜教授、刘北成教授、曹文柱教授、杨宁一教授、郭小凌教授等。他们有扎实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有丰富的历史著作经验, 熟稔历史学科知识, 深谙史学研究动态。因此,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史学研究的的新进展、新观念和新成果。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 努力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曹大为教授指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 总体上呈现出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现代化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全球文明进程的宏观视野观察历史, 特别是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重构现当代史的学科体系, 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认同。”按照史学研究所达成共识的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轴,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 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 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 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就具体知识点来看, 教科书引入了大量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一些史学研究成果, 而这些成果正好反映了当下史学研究趋势和社会热点, 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必修1中监察与谏议制度, 五四精神等, 必修2租佃关系的发展, 司马迁的区域经济思想,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 中国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新变化等。必修3中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 破解“李约瑟难题”, 等等。另外, 教科书还以“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 进入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让人耳目一新, 求知欲激扬。

近几年, 高考题大量引入的史学研究新观念、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自然就适应高考。

其次, 参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不少专家本身还参与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另外, 有多位专家还是国家或省级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教科书编著的杨宁一教授、曹大伟教授和李少兵教授还是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这就有效保障了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契合国家课程标准和高考理念, 从而也就保障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还在于它所构建的学科知识契合高考考试测量的要求。近年来, 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杨宁一教授特别强调高考中学科知识的测量, 他指出“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 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 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而“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 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 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 构建学科体系。”。显然,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方面, 具有优势。基本知识点则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 包括了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由于一标多本, 一省多本, 使得基本知识点的确定非常困难。命题时虽有变通的办法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确定, 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 他建议“应该在新课标模块和专题的范围内确定基本知识点, 而且必须经过有专家的论证。”很明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专家组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研究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意义考察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问题, 普遍受到关注。研究教科书与高考的关系, 有利于教科书革新、有利于高考命题、也有利于整个新课程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明确了课程改革中《课标》、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基本关系。高考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 教科书又是《课标》的具体体现, 因此, 高考命题自然也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在“一标多本”局面下, 高考命题需要在多个版本高中教科书中做出一定的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选择某版本教科书的问题, 而是选择各版本教科书中更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史学研究趋势的部分。当然, 选择的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 也包括具体知识点, 也包括能力培养层面的东西。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时要深刻领悟《课标》精神, 要更好的适应《课标》。另外, 教科书编写者也要研究高考, 使教科书适应高考, 体现高考测量的要求。试想, 一部不适应高考的历史教科书怎么可能得到广大中学生和教师欢迎呢。当然, 教科书编写在前, 高考命题在后, 起初高考命题会迁就教科书, 但是如果教科书编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高考命题自然要弃教科书而去。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要建立起合理的修订体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改进。另外, 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各个版本教科书要依据《课标》与时俱进, 取长补短, 不断创新。一方面, 要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需要, 从而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大伟, 赵世瑜, 李伏媛.积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A].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4, (8)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4, (8) .

[5]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 2005, (4) .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8

关键词:历史教材;图片;祖冲之;民俗史

I207.7

历史图片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辅助教材的作用,历史图片将复杂的历史资料变得直观化、简单化,丰富了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所以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Ⅲ)第6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算经与圆周率”一目中有一幅祖冲之的半身像(图1) ,该半身像由国画大师蒋兆和于上世纪50年代完成,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祖冲之的标准像。

选择这幅画作为祖冲之的肖像插入教材本无不可,但是教材编写人员在这幅图片的设置上犯了一个错误。也许是为了排版的美观,编辑将原有的标准像进行了水平翻转(图2),自以为无伤大雅,殊不知这样翻转之后,图片上的服装与中国古代民俗相悖,可谓犯了“忌讳”。

祖冲之(425—500),汉族,其毕生钻研自然科学,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蒋兆和先生所作祖冲之像中的祖冲之头戴巾子,身穿交领衫,束发右衽,虽然是水墨写意,但也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衣着风格与形制。中国古代服装,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习惯衣襟向右掩,衣领从正面看去成“y”形,称为右衽,在中原左衽为死者入殓或者参加葬礼时所着。而少数民族习惯衣襟向左掩,是为左衽。在发型上,中原男子将头发上梳束成髻,以巾或冠装饰。而少数民族习惯结辫或散发,所以中原人士和少数民族从衣着服饰上很容易区分出来。这种区别在很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明确的记载,《汉书》中记载:“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 ,其中的“披发左衽”就是以服饰为衡量标准来评价少数民族的;谢灵运《撰征赋》:“中华免夫左衽,江表此焉缓带” ,也是用左衽来指代异族,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教科书中所犯的这类错误不只祖冲之一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屈原的画像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图3) 。这幅图除了衣襟左衽的问题,还有佩剑的方向,古代将右手作为攻击手,为了方便拔剑,剑一般佩在左手边,参考阎立本的《十三帝图》(图4),佩剑的皇帝都将剑配在了左手边。

关于左右手的使用习惯,见面礼节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汉族见面时,男子左手在上,用左手抱住通常作为攻击之用的右手以示恭敬,行“作揖礼”。女子则相反,右手上左手下在身侧做“万福礼”,与男子示以区分。

实际上像衣领方向、左右手使用习惯这样的问题,都属于民俗史范围,民俗大概可以说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会与结晶,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观念深层内涵的表现。在研究上,民俗史也更加生动有趣。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例如在练习中遇到的关于北京四合院居住礼仪的问题,长辈应该住在四合院中的哪间房?学生的答案的五花八门让我吃了一惊。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我国地处北半球,南向开窗的北屋,又叫正房,一天中日照时间最长、最温暖明亮,适合长辈居住。其余的东西厢房,传统上以东为尊,所以长子住在东厢,次子住在西厢。南面的屋子因为是朝北开窗,所以又叫倒座,由仆人居住。另外由于风水学的原因,厕所一般设置在院子的西南角,古时以南为“上”,那么去向西南方向的厕所自然叫“上”厕所;厨房设置在东面,仆人由南屋出发走向东,就叫“下”厨房。四合院的格局实际上是我们历史课堂上讲到的宗法制、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和风水学最生活化的例子。

岳麓版历史七上知识点 篇9

1、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是个暴君,他好酒淫乐,不理朝政,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大臣,导致众叛亲离。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的军队,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⑴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土和殷商遗民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宗室、功臣以及先朝贵族。

⑶分封制的内容:授民授疆土

⑷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享有再分封、设置军队官吏、收取赋税等权利。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纳贡;随从作战。

⑸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⑹分封制的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网络,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4、西周的礼乐制度

⑴目的:维系分封制的稳定

⑵内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规格、数量也不同,不能随意混用

⑶特点:等级森严

⑷意义:礼乐制度是分封制的外在表征,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西周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

第6课 西周的衰微

1、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驱逐了周厉王,中国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国人暴动标志着西周的统治基础被削弱了。

2、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①周王室与诸侯血缘关系的疏远;

②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区域地区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

③周王室实力的相对下降。

3、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岳麓版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篇10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时间:从汉高祖到武帝约70年时间。

3、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5、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1)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理论核心:大一统; 3、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五常之道”,后人规纳为“三纲五常”。 4、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5、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岳麓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篇11

1、原因:

内因:幕府的专制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外因:美国等国的入侵。

2、前提: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中坚力量:武士;旗号:恢复天皇权力;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3、时间: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俄国)

5、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6、措施: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

④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7、影响:

①积极性: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也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8、日本明治维新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打开日本门户的是美国(1853佩里首先来到日本、黑船事件)。

9、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0、通过了改革直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日本、俄国。

11、为了向西方学习,明治政府派出了以岩仓俱视为首的使团出访欧美。

13、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实行有限的宪政统治。

14、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强国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5、日本的对外政策变化:闭关锁国----对外开放----对外扩张。

16、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高一岳麓版历史知识点 篇1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目录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1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4

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5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6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六)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七)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八)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启示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断地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历史怎么背效率高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兴趣至上

对高中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高中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忠实于教材

挖掘出隐藏信息后,就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当然,教材内容你要熟记,不然的话你写啥呢。历史考试比起政治考试比较难的一点就是,历史题考点太多太杂。比如说,南京条约签订在南京于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不止一位知友在此提出疑问,觉得南京条约是签订在1842年,请仔细再读一遍,我的意思是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是1840年后,而不是1840年)。这一句话里就有四个考点,错一个字都不行。政治考试只用写出大概的原理,实在记不全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方法为主

读高中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高中历史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高中怎么学好历史?规律记忆

高中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岳麓书院导游词

★ 岳麓书院简介

★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

★ 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作文

★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上一篇:教育学简答题整理下一篇: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