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2024-07-18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精选8篇)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1

(法院)教学实习基地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法政学院按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实习指导书要求,全面落实毕业实习工作,与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签署实习基地协议书和挂牌,共同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实习基地,实现毕业实习目的,也实现高校和司法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共同培养现代法律人的目标。

一、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法政学院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为中心,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本科教学实习活动,另外还在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建立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开展实习活动。

(一)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地处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辖区面积30.11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全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市南区法院现有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158人,全院人员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顺利完成社会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审判任务。近年来,市南区人民法院先后被最高人 1

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被山东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政法系统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政法系统争创全国一流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还是全省法院系统先进法院和全省行政审判先进法院、全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多年来,市南法院结合实际,并经过大量的理论调研,先后推出了“责任法官”、“简繁分流”、“审判流程管理”、“大民事格局”、“小额欠债法庭”“部分执行案件实行暂缓立案”、“实行债权凭证制度”、“悬赏公告”及在少年审判中实行“人格调查”制度等系列改革方案,有力地推进了市南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大丰富了基层法院的改革经验,也为上级法院的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南法院的改革先后被中央及省、市各大媒体报道,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9个基层法院,共有派出法庭28个,全市法院共有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中级法院200余名。全市法院每年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5万余件,其中中级法院每年受理近1.5万件。聊城中院现有内设机构19个,主要业务部门有,2个刑庭,5个民庭,行政庭、审判监督庭、立案庭执行局各1个,受理聊城行政辖区内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近年来,聊城法院在市委领导、人大监督,市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争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断强化广大干警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树立司

法品牌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讲求工作艺术,追求最佳效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法院改革,强化内外监督机制,规范法院内部管理,审判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保障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三)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

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有办公室、基层管理科、宣传教育科、“148”指挥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公证处等机构组成,负责制定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工作,指导监督公证机构及公证业务活动,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主管业务范围的行政应诉、复议、听证工作,还参与地方涉法规性文件的研究拟制工作,负责司法行政系统外事工作及对涉港澳台法律服务的联络工作。

二、实习目的和活动内容

法学本科专业实习是对学生法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基本培训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习把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巩固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作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和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前的必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确立论文选题,又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之从职业道德到专业知识得到全面培养锻炼,更能适应社会要求。

学生通过实习,可以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从事法律工

作的人员基本素质结构,学会法律思维与工作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具体要求:

(1)了解立案受理前的工作;

(2)了解庭审前的准备工作;

(3)至少旁听一个民事案件、一个刑事案件或一个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并在法院的安排指导下,参与庭审的准备、组织、庭审笔录的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了解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宣判等程序阶段中的具体工作;

(4)了解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工作;

(5)学习和掌握法院所使用的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格式和写作技巧。

(6)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参与具体案件的分析、讨论和评议工作。

三、实习的管理制度、实习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各项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遵守实习单位作息与考勤制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勤。3、节假日应服从实习单位统一安排。、请病假应有医院开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和病假单。、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必须通过指导教师报系主任经院党总支同意,假满必须办理销假手续。、无故不参加实习;在实习工作时间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离开实习单位办理私事;或请假后无故超假;或未履行规定的请假、续假手续,一律按旷课处理。

四、特色项目

(一)共同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与实习单位经过多年的合作达成共识,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健全的实习制度

1、期中检查制度

(1)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导师分批前往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一步掌握实习情况和改进实习工作;

(2)抽查实习考勤记录;

(3)学院向实习导师、学生反馈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督促指导老师和组长加强管理、服务实习生实习。

2、信息反馈制度

(1)不定期汇报:小组组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向学工办报告。

(2)定期汇报:小组长每周五下午向学工办汇报本周的实习情况,学工办应做好记录。

3、请假制度

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的,需经小组长、指导老师、实习导师、学工办同意,方可请假。

(三)完备的实习档案

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我院相关人员整理归档实习材料。如实习计划书、实习鉴定表、实习记录、实习报告、个人实习总结等有关实习材料。

五、学生实习成果集萃

1、实习记录:学生自进入实习单位之日起到离开之日止,每周记写实习记录,记录本周活动的主要内容、思想认识和业务方面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2、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概况,思想收获,业务收获(对典型案例作评析)等部分,报告内容充实、具体,结构严谨,文理通顺,书写工整。

3、个人实习总结:个人实习总结由实习学生全面总结实习期间的收获、感想、思考,要求书写真实、具体,有启发性。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2

国家对于海洋科学采取积极支持发展的政策, 也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教育。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 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佳, 特别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部门吸收人才最多。近几年, 我国在海洋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测、海产品生产等方面, 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 由于本专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国家的政策倾斜, 从业人员的收入状况良好, 且有持续增加趋势, 特别是本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 所以行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自1959年以来, 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水产、海洋工程、海洋气象等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其中的优秀代表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我国海洋科学的栋梁之才, 在海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由于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 我校海洋学科的各类毕业生, 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以我校海洋科学本科毕业生为例, 近五年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就业情况良好。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

进入21世纪, 随着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领域的扩大, 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 国家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由此带动了海洋科学教育规模的增大。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2008-2010年, 三年共培养海洋科学本科毕业生270人, 为2005-2207年培养总人数的1.8倍, 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 学生数量的增多并未直接促使学校毕业生从事海洋事业人员的增加, 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保持稳定, 到涉海单位工作的比例低于2008年前, 到非涉海单位工作比例高了近10个百分点,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到对口领域工作人数保持稳定, 比例下降。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 召开学生座谈会, 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基层涉海岗位难以得到学生青睐

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海洋必然需要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 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需补充到各基层涉海单位。而在一些学生的习惯和意识里, 基层单位就是偏僻、落后、艰苦和困难的代名词。在基层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 不如在城市就业的人能力强、水平高、本事大, 不如在城市有发展前途。另外, 政策性歧视也是有增无减, 不管是资金安排还是发展机会, 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人员分配, 人们总是习惯把城市放在首位, 然后才想起基层。基层涉海岗位难以得到学生青睐。

>>>部分学生改变职业兴趣

海洋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 系统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 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 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调查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对专业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中, 经历实践而引起兴趣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兴趣发展方向, 有的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停滞发展了, 毕业后选择了新的职业方向。

>>>国内众多院校开设海洋科学专业, 人才竞争加剧

我国目前涉及海洋科学领域的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37所高校的院、系和专业, 涉及海洋教育领域的中等专业学校有29所。上述大中专学校和开展学位教育的各类其他海洋研究所构成了中国现行海洋教育体系的主体, 每年为海洋科技应用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海洋局于2010年9月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17所高校签署协议, 全面实施中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逐年递增, 人才竞争加剧。一些毕业生由于海洋领域遭遇就业竞争激烈的问题, 为了完成就业的过渡, 他们暂时选择转行, 在转行的过程中他们有的通过学习而适应甚至胜任了该职位的需要, 并且稳定了自己在该职位发展的信心和兴趣, 也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磨合而造成了转行的失败。

加快海洋科学专业建设,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需建立适应21世纪要求的海洋科学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培养规格。各高校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 考虑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定位, 合理设置海洋学科专业, 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海洋人才培养目标, 避免海洋人才的趋同性和同质化现象。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整体优化的综合性转变, 还需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同时探索合作办学模式, 帮助毕业生发展专业兴趣。为此, 在本专业的建设中须采取以下一些主要措施: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前者主要以教研室的组织形式工作, 而后两者主要以课题组的组织形式工作, 教研室和课题组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 关系脱节就会限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科研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 为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形成以知名教授为核心, 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课为纽带, 可承担系列海洋科学专业课的课程组。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取措施鼓励著名教授学者为本科生授课, 用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促进海洋科学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切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 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将实验、实训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相结合, 围绕实验、实训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既可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也可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从而有效地提高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并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 应考虑不同学校的特点, 因地制宜。不能将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放在实训基地, 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 加强与海洋行业多种形式的、灵活的、全方位的立体式合作, 既吸收、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 也要考虑入点, 引导和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 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开展科技活动,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为开展科技活动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并鼓励学生自拟课题开展研究;实验课教学中, 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真正将知识传授型教学转变为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来,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研究、开拓创新、国际交往等能力,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满足21世纪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实践教学, 主要是通过以实验、实训为主要为企业创造相应的环境。

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促进学生到基层涉海单位工作, 除各级政府部门齐心协力采取措施改善基层工作环境,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外, 学校也需采取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使他们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告诉毕业生走向基层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不仅可以大有作为, 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宣传基层就业优秀典型, 营造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3

【关键词】蓝色大学    法学专业    定位     特色发展     创新

一、发展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背景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来满足社会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总人数约为35万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招收大量法学本科生。就辽宁省而言,具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共計20所,在校生总量为1万余人。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注重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以掌握法学知识作为求职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据2010年的全国硕士招生报名统计,法律硕士仍居报考人数最多的十个招生专业之列,位居第二。全国具有法律硕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15所,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众多设置法学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要突出蓝色大学的特色,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实现海洋强国梦,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培养高素质的涉海涉渔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创新发展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的效果”,因此,明确我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二、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特色发展的理念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与一般综合类学校的发展有所不同,要在“蓝色海洋”学科背景下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发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凝练大连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须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学定位

罗伯特· 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必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对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要以科学的方法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所谓科学定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明确目标、制定方案、优化资源、彰显特色。结合涉海涉渔法律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学教学计划,将涉海涉渔教育贯穿到培养计划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法律学是一门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涉海高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我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我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特色体现在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

2.特色发展

我校明确指出,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坚持学科渗透,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设蓝色大学法学专业既符合我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适应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整体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为民造福耳。”我校刚刚起步的法律硕士教育正在探讨以法学基础教育为依托,结合我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目标,进行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法律硕士教育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诉讼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具为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涉海高校,要着眼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涉海涉渔的法律专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蓝色大学法学特色发展的途径探究

1.夯基础——巩固法学本科教育,将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为法律硕士教育奠定基础

“学术是支配大学的核心与根本,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社会的发展使法学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执法者,尽管很难掌握各行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但作为法科毕业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应有的共同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价值理念仍是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和铺垫,专业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专业技能课程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巧。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积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法学基础专题课,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抓机遇——以法律硕士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实现法学本科、硕士教育特色一体化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若自我封闭将会导致发展的落后与停滞。

对外界环境的辩证吸收是保持其活力发展和优化进化的必要途径,在强化涉海涉渔特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的同时,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与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相适应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渔法律实践性课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内模拟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体验等环节。

3.筑特色——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坚持特色办学,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校法学专业突出了大连海洋大学“蓝色”学科优势,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蓝色海洋经济相关的国际海洋法、海洋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涉海诉讼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专业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更专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环境等法律教育,开设了国际海洋法、渔业法规、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课程。

理论方面,构建涉海涉渔特色课群体系,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突出“蓝色大学”法学理论教育特色;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最终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涉海涉漁管理机关培养管理人才,为涉海涉渔诉讼培养专业律师。

实践方面,邀请大连海事法院、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研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养方面。随后,借鉴其他法学专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1)结合海洋渔业法理论及实务,做好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法理学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等。选修课按我校专业特色,设置海洋法专题、渔业法专题、海事诉讼等专题。实践教学包括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实务实习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海洋渔业管理等实务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进行。在职业能力上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结合法学理论展开,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成立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展法律涉海实践教育的平台

首先,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

其次,“法庭进校园”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实审判活动搬移到学校进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与人民法院协商沟通,选取人民法院在审的案件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在校学生参加全程旁听,观摩庭审现场,以达到使学生切实了解人民法院真实审判活动目的。法学专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职是经学院与大连海事法院协商推出的双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学专业优秀的师资受聘大连海事法院人民调解员,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经学校聘任担任在校学生教学指导教师。这种方式不仅为学校的优秀师资提供了接触实务,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审判机关共享学校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4.谋发展——突出蓝色大学法学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办学层次和社会知名度

强化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员来自政府、司法实务部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大胆尝试“法庭进校园”、模拟示范庭、法学专家工作站、交叉任职等多种方式,保障法学教育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不仅方便了在校学生直接学习法庭审判,而且对于人民法院和主审法官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合作双赢。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解决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特色

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狭隘的法学专业范围内,是标准化与同质化的。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实际措施凝练“蓝色大学”具有涉海涉渔的法学特色教育,特别强调和注重法学学生解决涉海涉渔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

2.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本项目研究法学专业定位,不仅强化扎实的法学理论教育,还认真安排涉海涉渔法律职业教育内容,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实施开放式办学,增强了法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缩短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

3.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本课题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先参加法学专业专题教育阶段的学习,再有所侧重参加其他平台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渔法律课程和实务环节,这样保证重点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识和具有解决涉海涉渔法律问题能力相互促进。

五、结语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建设途径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避免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要科学确立法学专业建设目标,走特色发展的途径,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法学专业一定会成为理工类高校中一个独特的、优势的专业。要坚持学科渗透,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连海洋大学不仅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且会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学专业也会成为蓝色海洋大学中的特色学科。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关于我国创立JM的宏观背景与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2008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31.

[3]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征[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

[4]吴家玮.世界一流大学要找准自己的定位[N].中国青年报,2001.

[5]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接执[J].法学,2001(9).

[6]霍宪丹.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J].法学,2005(2).

[7]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田[J].高等教育研,2004(l):11.

[8]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常解决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2002(7).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4

对于复习资料的使用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以教材构筑知识体系,以辅助资料完善答题”。

建议考生可以先分析历年真题,初步了解人大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的考试特点(如只考主观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利用上述提供资料,以教材为主把握各个制度和原理的基础框架,然后利用专著和论文深化理解各个制度和原理,最后回到真题,认真做做近几年的真题,锻炼下写作和答题能力,千万不要等到最后考试了才来动笔。阶段性复习方法指导

所谓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下别人的方法或多或少有些收获。

对于专业课来说,可以把民法先分成 总论,物权,侵权与合同 商法(商法主要是公司法)四大块,因为人大民商考的书目极多,所以 我把继承,人格,公司法以外的商法部门法(虽然要考,但是相对出题比较少的一些科目)归为“单独一块”,前四大块和最后一块的复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前四块为重点,后一块为基本了解点,复习时基本是按顺序依次看五大块,从总则开始到最后的“单独一块”。这样下来既保证了复习的全面性,又体现了复习的侧重性。

对于综合课来说,人大的综合课内容也比较多,有五门,民商专业实际有六门(因为诉讼法有两门,分为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而且关键在于没有范围,整本书的知识点都有可能成为考察对象,并且有些科目还总会考察书外的内容,因此复习起来也很吃力。

宪法学、法理学、民诉我都是以人大本科生教材即21世纪那套教材为主,没有看其他的书。刑诉除了21世纪教材外还补充一本陈卫东的绿皮《刑事诉讼法》,也是人大出版社的。至于法制史,从以前的试题来看,经常考察课外的,因此我以人大教材为主参考了我所能找到的所有的笔记。也就是说,我不建议综合课看太多书,毕竟不是专业课,出的偏题也是少数,看好教材就可以拿下大部分的分数。核心导师介绍与近期发表论文王利明,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兼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学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建设部法律顾问,北京市政府专家

顾问团成员,北京市公安局专家咨询员,福建省政府顾问,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民法总论、物权法、债与合同法、侵权行为法、人格权法与司法改革等

近期论文:

王利明:《论债权请求权的若干问题》,《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

王利明:《地震中建筑工程质量缺陷的民事责任探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9期;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回顾与展望》,《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王利明:《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若干问题》,《当代法学》,2008年第5期; 王利明:《隐私权的新发展》(下)”,《判解研究》,2008年第3期;

王利明:《制定侵权法是检验民法典体系科学性的标尺》,《检察日报》,2008.10.9.王利明:《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探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王利明:《<物权法>的解释方法》,《南都学坛》,2008年第6期;

王利明:《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和繁荣的民法学》,《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王利明:《试论《物权法》中海域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民商法学》,2008年第10期;

王利明:《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概念》,《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王利明:《从学科分立到知识融合——我国法学学科30年之回顾与展望》,《法学》,2008年第12期

„„

„„

2杨立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民法总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债与合同法、人格权法、亲属法

近期发表论文:

《制定侵权责任法应着力解决的五个问题》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制定我国人格权法应当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艳照门”事件的人格权法和侵权法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论货币的权利客体属性及其法律规制——以“一般等价物”理论为核心》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论中国新闻侵权抗辩及体系与具体规则》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论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客体中统一物的概念》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我国死亡赔偿制度应当进行改革》载《光明日报》2008年5月6日

《地震引发的民事法律后果分析(上)》载《检察日报》2008年5月26日 《地震引发的民事法律后果分析(下)》载《检察日报》2008年5月27日

《妥善解决地震引发的物权法律问题》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29日 《侵害地震幸存者隐私权要承担法律责任》载《法制日报周末》2008年6月8

《修正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进展及审判对策》载《复印资料•民商法学》 2008年第6期

《解决医疗事故赔偿标准不足迈出的关键一步》载《判解研究》2008年第2期 《驳“司法不宜过早介入地震民事纠纷”论》载《法制日报周末》2008年6月15日

《完善我国亲属法律制度涉及的六个基本问题》载《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论医疗过失损害赔偿责任的适当限制规则》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抓住地震孤老救助契机 建立成年监护制度》载《法制日报周末》2008年6月22日

《地震中学校房屋垮塌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4日

《地震作为民法不可抗力事由的一般影响》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8期 《中国侵权责任法应当如何规定侵权责任形态》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8期 《常态与应急: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背景下的民法思考》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人肉搜索”与人格权法律保护》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9月5日 《汶川大地震应急民法思考》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9期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研究》载《法学》2008年第10期姚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民法总则、人格权法、侵权行为法

近期发表论文:

《民商法学的突破与坚持》,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单双号限行中的所有权限制》,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情事变更重述》,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论民事法律渊源的扩张》,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断》,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

《震后重建中的若干民法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8日,第五版。《中国民法的近代化及其当代课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动情,以法的名义》,载《判解研究》2008年第1辑。

《论特许经营权的法律属性》,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王轶,民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近期论文:

“论国家利益”(合著,第一作者),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论物权法的规范配置”,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物权法的任意性规范及其适用”,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5期

“论倡导性规范”,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论合同法上的任意性规范”,载《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物权保护制度的立法选择”,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1期、“物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龙翼飞,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民法总论、商法理论、物权法、债与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社会保障法

此外,其他主要导师有:林嘉 ·叶林 ·张新宝 ·贾林青 ·黎建飞 ·赵中孚 ·杨大文 ·董安生·邢海宝 ·孙若军 ·郑爱青 ·朱岩 ·姚欢庆自己在考研中的一些经验

历年都有拉分的拓展型题目,大家可以多看专著,当然前提是——教材看得要好,基础要过硬,可以在看完教材一遍以后,第二遍时一边看教材、一边看专著,拿专著补充教材中薄弱甚至没有提到的内容。

切忌在教材都没看好的情况下,好大喜功,执着于专著。

何谓教材没看好?检验标准有两条:

第一,将教材合上,默想教材的体系,首先你要能清晰的想出目录上所列的体系,最重要的,你要能想出书中哪部分哪段提到了什么,不求一字不差,起码意思要领会,术语要专业(恐怕到考试时不少考生在紧张时所写的东西已经接近于口头用语了吧)。

第二,翻看教材的课后题或者用历年试题,拿一个题看一遍之后,合上教材,看你能否将体系建立起来,能否将该答的且书中有的点都答上。

在答题技巧上分为三个标准:会不会:要求考生每个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要了解且理解,做到“会”。2 准不准:要求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做到全面而深刻,做到“准”。美不美:要求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在前面的基础上做到逻辑通顺,语言规范(法言法语),视野开拓,文字简洁,做到“美”。

只有达到上述三个标准才能得高分,才能脱颖而出,当然一定要注意顺序,先做好第一标准,再做好第二个标准,最后争取做到第三个标准。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5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2002年7月26日,我国某西部省会城市公安局宣传处向该市数家媒体送达了一份公函,以报道公安系统的新闻失实的名义点名禁止晨报等六家媒体的16名记者采访公安局。该公安局的行为侵犯了这些记者的什么宪法权利?

A言论自由

B平等权

C知情权

D劳动权

2.某日法院收到一离婚诉求。夫妻两人中,丈夫是某宗教的虔诚信徒。当初结婚时,妻子也信仰同一宗教,但现在改信另一宗教,所以,丈夫要与妻子离婚。如果你是法官,你会认为?

A丈夫侵犯了妻子的宗教信仰自由

B该案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 C妻子侵犯了丈夫的宗教信仰自由

D夫妻两人互相侵犯宗教信仰自由 3.法院没有支持该男子的离婚诉求。他回去后,殴打辱骂其妻,并不让妻子出门参加宗教活动,偷听妻子的电话。该男子这时侵犯了其妻的什么权利?

A人格尊严

B人身自由

C通信自由

D结社自由 4.在我国,所谓“特定人的权利”中的“特定人”是指?

A妇女

B老人和儿童

C青少年

D华侨、归侨和侨眷 5.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不超过多少人? A2500

B2800

C3000

D3500 6.根据我国选举法,下列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A沙坪镇镇长

B壁山县县长

C沙坪镇人大代表

D壁山县人大代表 7.有关我国现行选举法表述正确的是?

A最后一次修改是1995年

B省会城市适用间接选举 C 所有代表的选出都是差额选举

D一个选区选出一名代

8.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只能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的职务是? A自治区主席

B自治区人大主任

C自治区法院院长

D自治州州长

9.根据你所学知识,正确叫出四川省某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

A四川省彝族凉山自治州

B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C四川省彝族凉山自治洲

D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洲 10.有权批准重庆直辖市区域划分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民政部

11.根据你所学行政区划原则知识,判断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与以下哪两个原则基本无关?

A经济原则

B历史原则

C民族原则

D人口原则

12.在我国宪法的渊源除了宪法典以外,还有以下哪些?

A宪法性法律

B宪法惯例

C宪法判例

D宪法学理 13.以下哪些国家设立“宪法法院”作为其宪法监督机关? A奥地利

B德国

C意大利

D法国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撤销以下哪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司法部制定的规章

C重庆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

D重庆市政府制定的规章

15.据报道,某省人大代表认为对政府工作报告提意见是对党的不忠诚,是忘恩负义。这位代表错在不知道?

A人大代表有权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B有出席会议的权利 C有在会议上发言的权利

D人身特别保护权

16.以下我国地方人大每届任期五年的有?

A重庆市人大

B渝北区人大

C歌乐山镇人大

D童家桥街道人大17.下列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的是?

A各部部长

B审计长

C秘书长

D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8.在我国,行政公署是?

A我国一级地方行政机关

B地区一级国家权力机关 C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D省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派出机关 19.以下对重庆市有关司法机关的称谓哪些是正确的?

A重庆市高级人民检察院

B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C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D重庆市公安局 20.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共有多少条? A135

B138

C149

D106 21.现行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和什么的职责?

A 监督宪法实施

B宪法保障

C保证宪法实施

D保障宪法适用 22.关于土地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可以属于国家所有的包括?

A城市的土地

B农村的土地

C城市郊区的土地

D自留地 23.以下哪几句活,是现行宪法第30条规定的内容? A 直辖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分为区、县

B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C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 省、自治区分为市、自治州、县、自治县

24.“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请问,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孟德斯鸠

D 边沁

25.“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决不能是法律” 请问,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西塞罗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洛克

二、概念比较。(每题5分,共15分)1.宪法适用与宪法诉讼 2.总统共和制与议会共和制 3.特别行政区与自治区

三、辨析题。(每题6分,共12分)

1.据报道,我国长江流域某省一位政治上正如日中天的“女厅官”被本省一位退休的老干部拉下了马,“女厅官”既丢官又判刑。老干部的招数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的向最高司法机关写信,揭露女贪官的违法行为。案发后,有人认为老干部是多管闲事。

2.有人认为国务院实行首长负责制,所以中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国的国家机构 3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仅仅是针对人民代表大会的。

四、简答题。(共13分)

1.宪法的四大原则即人民主权、保障人权、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中,哪些是我 国宪法所具备的,分别是如何规定的?(8分)

2.全国人民代表常务会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人员分别是什么?(5分)

五、论述题。(15分)1.论公民受教育权。

六、材料作文。(20分)

据《大连日报》报道,大连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大连市关于加强乞讨管理的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城市加强乞讨管理的规章。

《规定》适用于市内四个区,旨在加强对乞讨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规定》引人瞩目的是规定了禁止乞讨区域,分别是:1.火车站地区、客运港站、机场周边200米范围内;2.主干道及各大广场;3.三星级以上宾馆、旅游景点周边100米范围内,以及各商业步行街;4.市级党和国家机关、军事管理区周边100米范围内。

《规定》中规定大连市民政部门负责乞讨的管理工作,公安、城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对乞讨的管理工作。

浅谈中国法学专业的 篇6

【摘要】 法学专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国际接轨。然而。由于中国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仍然是“填鸭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从涉外法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法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目前,中国法学专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诸如就业问题、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学生处理实际案例能力不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表现为,各高校法学专业发展定位不清,盲目扩招。我国自1977年恢复招收法学本科学生以来,法学教育的定位一直混沌不清,导致我们不知道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法学学生。截止到目前,中国高校还在就法学教育应当是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问题争论不止。这种法学教育的定位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法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客观方面表现为,整个法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长期以来,中国法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为主,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缺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法律院校在课程中几乎没有类似于法庭调解、法庭辩护、庭审实践或律师实习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一、中国法学专业的困境中国法学专业经过短短几年的迅猛扩招之后已“人满为患”,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博士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法学专业就业难”已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高校关于压缩本科招生名额或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争论更是一石激起干层浪。法学专业为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为何在某些高校法学专业

甚至面临被打入冷宫的窘迫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法学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突破常规和传统,拘于既有的结论;不能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存在问题有人形象地把法学老师称为“电脑教授”,培养的必然是“电脑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即严师出高徒,中国法学教育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际教学由教师包揽且一言堂,大多教师不能容忍来自学生的不同观点。这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被教授的对象,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师生之间很少开展讨论或其他形式的交流。教学的目标大多是到教师完成预定教案,学生记完上课笔记为圆满。学生上课时很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害怕自己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有出入,害怕自己的课堂笔记不全而通不过考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去记住教师的论述和观点,而不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教案,在被提问或者考试时,不去独立思考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便会发现原本明确的法律规范存在大量的伸缩余地,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干差万别,因而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许多法律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体系和课程的压缩。一是基础理论重视不够。据了解,近年来,部分法学院校对课程进行调整,如压缩法理学、法史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学时量,增开民商法等实用性课程。甚至出现了国家颁布一部法律,就开设相应课程的法学教育紧随立法指挥棒的状况。二是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很多法学院校不重视学生的文史哲教育,甚至不开设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英语、政治学、经济学、证券、保险、法律实务等选修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样的结果是既不能达到学术型人材的培养要求,又不能形成应用型人材的培养特色,学生的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差。虽然有的学校尝试利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如实习、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律师实务、法律实训等课程来弥补这种不足,但是这些课程不是课时保证不了,就是资金保

障不到位,在实际上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使得这些尝试在培养学生利用法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收获都不是很大。如何有效开展法律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更多地获得法律知识和经验,在司法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就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因素,在将来的工作中尽快进行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许多高职法律院校迫切关注的问题。

实习流于形式现行的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无论是校内实践课程还是学生毕业实习都极需完善。以往学生毕业前夕由学校统一安排去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学校负责监督管理学生的实习工作。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公、检、法等部门难以安排更多的实习学生,个别高职法律院校以资金保障不足为由,不再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允许学生去任何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或任何一个单位。到底在那里如何实习、指导老师如何安排都没有规范,只要是在毕业之前有实习部门给出一个实习鉴定就行,实习报告更是干篇一律。学生利用实习的机会到处游山玩水或者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学校的监督根本不到位,甚至有的院校不知道如何组织实习,出现大家互相推诿的局面,学生处系部和就业指导处等部门相互踢皮球。

二、中国法学专业出路之一:涉外法学专业的建立我国现行法律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法学专业本科是一种通才教育。这一定位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全球化的需求。涉外法律人才作为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内外法律的综合人才,其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法律人才网的统计,我国%的法律职位要求应聘者熟练掌握法律英语,近64%的涉外案件因通晓法律英语的法律工作者严重匮乏而极少有人问津,75%以上的法律工作者只有单一的法律知识背景,而当前涉外法律人才前景需求将是现在的五倍,这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学者认为,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法律全球化主要是指由于新的信息、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而使得法律的相互影响方式趋同的一种现象。法律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和适应。我们要融人到经济全球化中来就必须掌握国际游戏规则。

为顺应法律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务必尽快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要从大学在校生的打造及现有法律工作者的改造两个方面进行。

推动法律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培养涉外法律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主要是英语语言能力,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法律英语课程是首选课程。法学专业在校学生仅仅依靠基础英语课程很难胜任涉外法务工作的要求。前面已经谈及,因为法律语言是严肃语言,即便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也难驾驭英语中的法律语言,英美人也将母语中的法律语言看作是“外语”。因此,不管培养目标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法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法律英语专业英语课程。而且法律英语仅仅是对英语中法律语言的初步认识,要具备熟练驾驭英语从事涉外法律工作和解决国际争端的能力,仅靠一门法律英语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有双语教学来推动和实现。由此可见,法律英语教学和双语教育在培育涉外法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仅认识到其重要作用还不足,我们同时还要解决法律英语教学及法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法律英语教学以及法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都同样面临着第一个问题,即师资的薄弱及匮乏问题。作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者,尤其是法律英语教师以及双语教学教师,其职能要求应高出于涉外法律人才的知能结构。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少,优秀的法律英语老师及能用双语授课的法学教师更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高校在这两个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为课程设置问题,尤其是课程的前承和后续安排不合理问题。以法律英语为例,因为国内所编法律英语教材均以英美法为典范,所以在开设法律英语这门专业课程前,应以基础英语课为前提、汉语英美法课程为保障,才可顺利开展该学科的教学。而双语讲授的法学专业课程应设在法律英语课程之后。

开展继续教育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造现有的法律从业者。我国现有的法律人才绝大多数为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我国法律院系

所培养的。在这些法律人才中,仅有百分之一的人可从事涉外法律业务,其他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员从事不了涉外法律业务。其原因主要是外语能力问题。对于这部分四十岁以下群体,可集中对外语过六级的优秀法律从业者进行一定时期的集中脱产培训,因为他们有相对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外语能力。首先可进行外语强化培训,然后尝试用双语培训金融、贸易、WTO规则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在涉外法律实践中涉及较多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美国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三三七条款等理论及应对技巧。此后再从中选拔出一定名额的优秀律师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主要相关贸易国进行中长期的培训和实习,增强现有法律从业者的涉外能力。此外,为鼓励现有从业者提高自身涉外业务能力,政府也应积极培育和扶持涉外律师事务所,对有突出贡献的国际型法律人才、涉外律师事务所给予奖励。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教育,法学专业,就业指导

一、引言

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能否对学生们的就业起到正能量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法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基础专业之一, 如何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法学专业有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 如我国的法治环境相对欠缺, 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案例比比皆是, 同时该行业存在传统法学专业就业饱和、专业口径相对单一、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存在明显冲突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针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泛泛而谈、泛泛而教, 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及学生们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

本文以法学本科专业为关注点, 针对法学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的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当前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现状后, 总结了当前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在该专业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二、当前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用人需求与大学生们的就业预期存在重大错位。法学专业也不例外, 甚至由于该专业所具有的特殊特点这些错位更加显著。本文以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法学专业大学生近年的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文献当前全国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约为38%, 处于全国各学科就业率的排名末端, 被认为是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而就业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08年开始, 该高校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 降幅集中在2%~6%之间。这些都是该校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表面现象, 结合该校就业指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入分析发现, 该校从2005年开始引入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但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一直采取全校统一的方式进行, 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采取分专业运作的方式进行。这一状况改善起于2011年, 从这一年开始该校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按学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问卷及体系。从学生们的反馈看这种转变是非常受欢迎的, 但依旧存在一些如贴近学生不够细致全面、与法学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结合法学本科专业特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由上述所探讨的学校的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可以看出, 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由于之前该校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前期的深入分析与有效指导, 这项从大学生一入学便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改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帮助有限。从对该校学生的调查来看, 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流于形式, 而是能够真正对自己的生涯起到一个前期规划, 从各个方面提高和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当前地方法学本科专业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

首先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自身建设。通过上边的分析发现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较窄, 因此要始终教育学生该领域的竞争激烈性, 要学生们认识到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而不仅仅是死学书本。同时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重要性, 必须自觉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要使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些就需要学校及老师不断向学生们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通过案例展示、现场教学、现身说法等一系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其次需要高校健全法学专业就业辅助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单位宣传等很多内容, 本节主要探讨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学校要设立专门针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通过教师的科研活动掌握当前该专业学生们的就业现状及学生们自身的就业素质, 形成客观的调研报告。根据这些报告设立法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样就能有效地贴近学生实际, 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学生就业方向调查中改变传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中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自谋职业等非常笼统的分类, 二是根据法学专业特点细化就业方向, 可以包括政府法院、社会律师、学校教师等更加具体的分类。这样学生们就会有的放矢地对自己进行深入分析, 全面了解自身状况, 通过后期的就业指导及专业课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高校要根据法学本科专业的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与内容。比如法学专业有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机会, 而这些机会一般提供给大二大三等有了一定专业知识, 但尚无忙于毕业找工作的学生。因此可以在学生们刚刚参与完这样实践活动后进行进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样在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社会职能有了一定认识的情况下便能够更加深入地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更大的热情。

最后要地方各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法学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去向。广泛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的内容非常广, 社会的参与是法学本科专业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成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过去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高校教育内部, 似乎与学校以外的社会关系不大。但从现实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路径过于狭窄, 方向过于集中, 对偏远地区的支持力度明显不高。这一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改善。具体的做法包括很多, 如地方法律类单位在当地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期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一方面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工作的特点, 及时发现自己, 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根据实际要求培养自己。这样在高校对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就业意识与参与意识, 真正使学生深入其中, 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类似这样的支持还有很多, 比如高校与国内外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 开展“研产学”一体化教育、法院等机构多引进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校学生进行体系等。总之要摘掉法学本科专业就业率倒数的帽子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而该学科职业生涯规划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

四、总结

本文从高校一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的视角出发, 对当前法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该学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提高法学本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笔者在工作中一定的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这些方法对于其他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植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J].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2]吴敏.独立学院法学课程改革初探[J].企业导报, 2010 (7) .

[3]康伶俐.中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中国海洋大学:勇者乐海 篇8

本期嘉宾:中国海洋大学

属性头衔: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出生年份:1924年

现居住地:青岛

精神内涵: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优势学科: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海洋地质、渔业资源、捕捞学、环境科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

1924年秋,在山东青岛的八关山下、黄海之滨,齐鲁大地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几经变迁后,于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海大因海而立、倚海而兴。故此,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心血,成就了国人一个又一个关于海洋的梦想。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统计,海大已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 ESI 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行列。创刊于2002年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入选 SCI-E数据库,这是中国内地第9份进入SCI-E的大学学报,也标志着海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人文延承,连绵久远

海大的文脉,自然蕴含于历史。而梳理它的历史,则必然会追溯到那些渐次出现的历史名人。第一个被忆起的,是蔡元培先生。海大的校纲“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便是出自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的《大学令》,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亦被海大首任校长——杨振声所效法,海大的第一次人文辉煌即形成于此时。

海大的人文因子自然还有其他,譬如由诸多先哲智慧凝聚而成的齐鲁文化,如同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泽被后世。在创校至今的90载沧桑岁月中,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海大校园内工作生活,他们的学术声望自不必说,其相关轶事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例如写得一手好字的杨振声先生,因厌烦学校布告的固定格式和套语,便展纸挥毫,把布告填了一首词再发布。又如文圣常先生,这位至今仍提着一个深色公文包走路上班的耄耋老人,已经成为海大最亮丽的风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其中所蕴涵的朴素、至诚、虚怀若谷等品质,都可以反映出生生不息的海大人文传统。

树人立新,为当其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海大,人才培养讲求树人之知、树人之智、树人之德。青年学生在追寻海洋之真、海洋之善和海洋之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圆融通达,这就是海大人才培养的归旨。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现已有12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登上南北两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在 90载的如歌岁月中,海大人筚路蓝缕,以一种谋海济国的家国情怀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海大是山,壁立千仞;海大是海,海纳百川。海大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未来,也必将因海而更强!

上一篇:职位竞聘方案下一篇:体检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