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4-07-03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通用10篇)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态度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并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这一理论在我们大学生中,也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我认为“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是,“实事求是”能使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团结,对实现理想越加信心!所以,实事求是与大学生是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精神。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因为在当代大学生涯中,大学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那么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怎样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上得实事求是。上课的时候,求真务实,该专心听课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这样你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知道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老师所提出的你所不懂得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实事求是,把问题真实地解决开来。另外,作业也要“实事求是”,作业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是抄袭的作业,那绝对谈不上实事求是!我们在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大学学习的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概念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就应该果断,看准了,就要大胆的去尝试和闯荡。我们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积累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地理论指导,对于问题的判断应从实际真实作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要客观地评价,包括评价自己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这一概念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当旧理论中与新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就要敢于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剪裁为新的理论,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发展。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受到启示:平时我们对新事物吸收的同时,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里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合时代的发展。世界要变革,一切不好的都要改革,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美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的事业,进而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明天更美好!

4.结语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2

一、当代大学生管理的普遍做法

不同大学因其职能不同, 其教育教学目标自然不同, 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 均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但是这些不同的管理方法所反映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片面地强调管理者———学校的主导作用;而基本上不考虑被管理者———学生是其管理是否最终有效的决定性作用。而一些规格较低的大学 (如三类大学、职业学院之类) 这个问题表现得则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法制化管理。

这种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已经是成年人的学生依然当做有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去管理, 以为他们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不规范的, 单纯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 需要以严苛的规章制度予以约束。因此, 在学业、思想品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的行为稍微出格就会受到惩罚。这种管理的特征是, 繁琐的规章制度中没有一个基本思想体现, 没有一个管理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只要按照学校要求的去做, 就是好学生, 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实际上, 就是为管理而管理。这种管理的弊害是, 使学生“免而无耻”。学生不敢和规章制度明着对抗, 却可以采用类似于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做法, 只希望做到避免惩罚, 并不以为违反校规校纪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是被动的接受管理。而不是“有耻且格”主动接受管理, 以违背校规校纪为耻辱, 甘心情愿的自觉的接受管理。

(二) 军事化管理。

这种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典型的为管理而管理, 以夷平学生的个性为目的, 整齐划一, 步调一致, 让学生绝对服从, 其管理方式方法除了和法制化管理相似之外, 突出表现为遏制学生的个性张扬, 其典型做法是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穿校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普遍做法, 但这种做法在大学里就不合适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学生处在有限制行为能力时期, 必要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纪律的教育自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 学生过于张扬个性弊大于利。但大学生则恰恰相反, 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 是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 而对知识和才干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就最需要张扬的个性、思想的解放和行为上的一定限度的自由, 而军事化管理无疑会禁锢大学生的思想。这种管理固然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从众意识, 但其最大弊害是大学生的锋芒被削弱, 循规蹈矩, 容易丧失离经叛道、大胆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 企业化管理。

这种管理视学生为工厂里的产品,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在校园中的体现, 这种管理的指导思想是, 学生就是赖以赚钱的“商品”, 因此, 作为生产这些“商品”的学校永远只关心“商品”的价值, 而并不真心的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管理的特征是只注重学生学到什么, 是否为社会所需要, 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重要内容的教育往往考虑的很少甚至不予考虑。这种管理的弊端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无视教育是夯实民族发展未来的基础性作用, 是一种急功近利短期化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困惑及其原因

上述三种普遍流行于我们大学校园的管理做法, 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如法制化管理, 总是用一个统一的章程和制度约束学生, 而这些章程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 只是单纯的强调学生“可为一定行为”和“不可为一定行为”, 这种具有刚性的法制精神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与具有多元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的行为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正是我们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倍感困惑的———为什么学生不听?为什么学生不按要求去做等等。这些困惑反映的深层次的原因, 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分不开。学生的思想变了, 而我们的管理思想却没有跟上, 正所谓:刻舟求剑!

学生思想的变化与我们管理思想相抵触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

首先, 法制化管理与学生思想冲突的原因在于, 如果我们以为学生的思想不好, 而遗憾的是我们却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思想, 而我们以为好的思想, 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之类的, 学生却并不买账, 空洞的说教总不如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更能左右学生的思想, 如果我们在谴责学生没有信仰的时候, 我们作为管理者是否也该问问自己是否有信仰, 信仰什么?

其次, 军事化管理思想,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 是希图达到一劳永逸目的的管理思想。要知道校园不是战场, 行军打仗与求学完全是两个概念, 铁的纪律是攻城拔寨, 克敌制胜所必须的。但求得知识掌握学问却是需要“领悟”的, 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这种悟道的过程当然需要思想上的绝对自由和个性上的充分展示。

第三, 企业化管理思想是市场经济理念对校园的渗透———这种渗透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思想对我们传统的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而这种思想本来已经通过现在发达的传媒侵害了我们的学生, 而学校又把这种管理思想纳入校园管理———无疑是强化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把学校视同企业———是鲁莽灭裂的!

三、“无为而治”思想启发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是:“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这里, 老子通过执政者的“无为”、“好静”、“无事”三种手段, 达到了“自化”、“自富”、“自朴”的目的。简而言之, 以执政者自己的不作为, 反而使被管理者自己作为以实现统治目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主张、治国方术和人生哲学的核心。在一般人看来, “无为”与“治国”是矛盾的, 实际上, 老子的“无为”与“不争”, 是要人们遵循规律, 客观地去做事, 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用这种思想反思我们的学生管理, 很多困惑原因是并非我们做得少了, 恰恰相反是我们做的多了, 人为地破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很多学校把“道德”教育进行量化, 就是把道德素养用量化指标考核, 这就是做得过分了。道德问题, 仁义、诚心、恻隐之心等等是存乎于心的, 是无法用量化指标考核的。一个向灾区捐赠一元钱的未见得比捐赠一百元的道德水准就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容易明白的。当今大学生被社会抱怨高分低能、自治自理能力差、适应现实生活能力差, 就是因为管理的刚性, 我们过于对学生想得“面面俱到”了!我们为他们设计了过多的“条条框框”, “退化”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3

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在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冲击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正逐步腐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重读经典,重审儒家思想成为当务之急。利用《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效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三纲八目”的内涵解读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大学》的主要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开宗明义提出了政治观和道德观相结合的德育目标,即“三纲领”。为了达到“三纲领” ,随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八条目”,它们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方法。

1.“三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大学之道”中,“明明德”是第一个阶段,它给人们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要修明德性,有一个必经的程序,要先修己德,再由此推及他人,也就是常说的“正人先正己”。“大学之道”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精神,“明明德”是返璞归真的内圣之道,“亲民”则是将良善道德推广的外用之道。“亲民”就是在自“明明德”的基础上引导民众也来明德,不仅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性,而且要将其成果推及他人。把“明明德”和“亲民”做到极致就是“止于至善”,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事实上,“至善”是没有终点的,“止于至善”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理想境地,但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每个人找到并看清自己的“位置”,保持一颗“善”的心去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便达到了“至善”之意境。

通过对“三纲领”的概述分析和简略阐释,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清除内在的杂念,彰显美好的品德,推而广之,普及天下,进而臻于至善。接下来,以同样的逻辑顺序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途径——“八条目”。

2.“八目”: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认识阶段,是通过探究人伦事物的道理,明辨善恶是非。“格”的意思是探求、追究;在《大学》中,“物”是一种存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仅意味着一切自然物,还意指了所有的社会物。所以,“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自身存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致”是达到或者获得的意思,“知”就是知识。“致知”是无知到知识的跨越,伪知到真知的转化。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格物”,才能慢慢获得。

(2)“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内化阶段,比格物致知更进一步,深入到情感和意志之中。诚意是保持真诚的意念,但只有“诚意”是不够的,因为当“诚意”被自然情欲支配的时候,人就会变成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因此,儒家的修身之道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要通过自身的调节用理智来驾驭感情,使心归于正,以达到“心正而后身修”。

(3)“修身”。修身居于中心位置,是由内向外转化的过渡转折,它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结果,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摆脱自身对于外在事物的好恶偏见。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行为阶段,是“修身”价值所在的体现。家、国、天下这三目实质是三位一体的,家是国与天下的微缩,国与天下则是家的放大。平天下是修身的极致,一切民族国家构成“天下”,平天下是将治理自己国家的原则变成天下的普世原则,实现“大同”。

《大学》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之道”的主旨和要领,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结晶。依“内圣外王”的理想,《大学》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脉络结构。

二、《大学》德育思想的特色

《大学》德育思想不是完美无缺,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等等。但值得肯定的是,目标具有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方法具有多样性与传承性,是《大学》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为达到“止于至善”,从“修身”开始,然后通过格物穷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精神跃升,这体现了其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德育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一系列的具体子目标组合而成。比如从学校范围来讲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德育总目标引领全校师生,落实到每位老师,他心里要有一个课程设计,每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每个课时的目标。

《大学》具有丰富的德育理念,丰富多样的方法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方法体系。如以“慎独”来达到“诚意正心”的方法,如榜样教育法,还有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等方法,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此外,德育方法还具有传承性,很多德育方法是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是代代相传的结果。

三、《大学》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代差距的存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目标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正如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目标应具备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应是现实可行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所有人无法达到,就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这样不仅违背德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上往往偏重理想性要求,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

(2)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时代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德育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传统的德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美德等内容,在今天仍然是必修内容,但是面对多元碰撞的价值观念、功利虚荣的信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还不够。如今的学生不愁物质条件,情感脆弱,受挫抗压能力欠缺,这是他们成长之痛,涉及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少,而这些恰恰是亟待关注的焦点。

(3)教育方法单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时期德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德育理论说教、轻行为实践;二是重德育形式,轻实际效果;三是单向传授多, 双向交流少。采取单向填鸭式灌输,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2.《大学》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学校实施德育,要依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独特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各个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大德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从中学到大学的升学,很多学生心理不能适应,产生种种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阶段学校的目标就是安抚学生情绪,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及时做好心理调适;针对大学毕业生迷茫的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前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方向,设定就业目标,使其走出困境,从容面对选择。坚持目标激励,通过确定学校总体目标,设置部门、个人的具体目标,并通过量化考核等手段验证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大学》不去追求和探讨日常生活和伦理认知以外的东西,而是从日常经验和心得中总结出来,用通俗浅显的例子来阐释为人处世的原则,所以,不妨借鉴《大学》德育内容的日常性,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在校园里学生理想和诚信缺失,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弱化,功利和自我中心意识显著加强等。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培养学生的仁爱、礼仪、诚信、宽容等道德品质,帮助广大学生重塑美好人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新风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八礼四仪”等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大学》提出德育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当前不能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外部灌输,而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加强社会实践,落实道德行为。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实地参观和调查等。运用榜样教育法,抓典型,树榜样,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功能性和科学性。教育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现在学校的德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授,还要教育把握和调节情感的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动之以情,不但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能够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德育手段、方式的变革,以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新的教育感化力量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3]赵福祯.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邱晓煜.论《大学》的德育理念在高校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市场生存压力逐渐增加,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部分人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偏见和误解,致使现代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存在其不足,但是,由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蕴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观点,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简介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汇集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文化因素的考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托,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形成的综合管理学科。在我国早期社会发展中,主要以农业为发展基础,农业是促进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限制,将各类人群进行区分,并且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社会结构,注重权利的集中化,体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独具的家国同构的观念。而且由于农业作为古代经济的主要来源,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工商众则国贫思想得到了人们的赞同,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此外,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伦理教条对家族关系进行界定和限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古代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产生了一系列的平等原则,但是由于革命运动的失败,使得经济和现实的差距再度拉开。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直接受到农业生产情况的制约,而且经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结构的调整均无法改变农业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农业经济管理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经济管理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然而,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思想过于封闭和保守、缺乏探索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传统的思想侧重于实际生产,而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理论和意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任意一种思想的不全面均无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货币金融的影响。货币作为促进商品交易的主要手段,对于古代或现代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退化。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亦将货币与金融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货币金融管理思想,其形成的依据即满足供求关系。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通常片面地将侧重点放在粮食价格方面,在粮食价格基础上确定货币价值,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取决于粮食价格,从而造成农商矛盾。而在现代货币金融管理中,货币的使用与流通成为了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进而出现了贷款行为,若仅仅采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方式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和谐。

3.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发展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起始于20世纪初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显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IT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应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显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现如今,我国约1/3的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而且部分仍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正面临着权利肢解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即是企业不能够将社会发展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1.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结合。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侧重于对农业的管理,将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必然需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创新。现如今我国仍旧是农业大国,在进行创新和调整的同时,应使得经济管理思想与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协调,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需要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实践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理论相结合,在较为完善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制定管理手段,使得经济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和科学。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发展,加强人们对经济管理的全面性认知,并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手段。

2.完善货币金融管理相关法律。从古至今,人们将货币和金融视为发展的整体。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依赖于供求关系,凸显农业生产。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政府决定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情况,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在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金融管理仅仅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的情况,对于政府职责并不明确,我国应针对地方现象制定相关规定,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促进地方货币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现如今,货币金融管理的最好体现莫过于贷款,贷款是用于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往往会出现部分人以此种手段谋取利益,而这正是传统经济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所以,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相关问题,我国应规范贷款流程,并制定系统的法律加以约束。对于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金融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传统经济管理方式与当代企业管理方式相结合。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科学的经济管理思想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固市场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需要企业更新经济管理方式,以满足现代化需求。近几年,经济迅速增长,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仅仅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必然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来说,企业既不能完全摒弃,亦不能完全采用,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应在遵循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依据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制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式。唯有将两者科学有效的结合,才会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管理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现代经济管理方式的制定需要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为基础。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传统经验和教训,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分析。对于现代经济管理方案的制定应继承优秀传统,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5

孟子公开课学员乔景芳

孟子廉政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有效整合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使孟子廉政文化传统与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和反腐倡廉的新形势相适应,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具有非常现实的启示作用。

一、清廉自守应成为党员干部之为政根本。孟子明确地把为官者的腐败与廉洁两种行为联系起来考察。他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他认为,为官者不取不义之财,即为廉:相反就是伤害了廉。“伤廉”小则身败名裂,大则国亡族灭。这些关于吏治清明重要性的思想,对防范官吏的腐败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廉”与“贪”仅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人格形象。那些清正廉明之士,高官不能变其节,重利不能易其行,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深受人们爱戴,留芳千古;而那些贪官污吏,“率兽食人”,见利忘义,临财变节,终遭万民唾骂,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遗臭万年。这两种人格在历史上产生的两种不同反响,表明了历史的公正评判,反映了我们民族反贪拥廉的价值选择,值得我们大加发扬。官员是社会的一杆标尺,一面镜子,他们爱好什么,追求什么,对社会大众具有极大的暗示、导引和示范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千方百计为自己敛财,他们的信仰是“不要白不要”、“不取白不取”,这同孟子所追求的“廉”德水火不能相容。这就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把清廉自守奉为为官准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能够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二、重义轻利应成为党员干部之道德取向。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即通过“不义”手段取得富贵,视如浮云。孟子进一步阐释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反对的是“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阐述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天下弗愿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道也,非其义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如果不符合道义的准则要求,那么即使一根小草也不随便交给人或不随便从别人那里取得。孟子还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现了孟子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对于为政者来说尤其重要。为政者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金钱与道义的关系问题。一些人常常出于个人私利,千方百计诱惑拉拢官员,以实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处于这种环境下,官员们怎样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毫无疑义,“以义制利”原则,给了人们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它教导为官者,对于“利”要有一种理性的约制,不苟取,不妄得,不受不义之财,这种道德意识,给了为政者拒腐防变的精神支柱,使为官者养成“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高尚人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孟子的“重义轻利”原则,对于保证廉政的实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修身养气应成为党员干部之立命根本。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引导人与社会崇尚真、善、美。孟子认为:“古

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还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大丈夫!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理想目标去奋斗,其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原则性和大丈夫人格。孟子的“修身”、“养气”思想,传达的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他告诫我们:一个人,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贵,都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崇高的人格,否则将难以“见于世”。这一思想对于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先进性具有同样的借鉴价值。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更显示其必要性,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激励昂扬精神,立志为党为人民有所作为的力量之源;是抵制腐朽思想影响,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固本之举;是完成新世纪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改善党员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党员干部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要“善养浩然之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品质。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6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当代大学启示

正文:建立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成功原因

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

3.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

4.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就开始。

⒌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联大校长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须由教授来治理。因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大学治理结构层面,主要有两个机构:一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在西南联大,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且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委员会有常设的,也有临时性的。总之,西南联大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的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各种委员会也是由教授组成。西南联大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教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充分保持

了纯洁。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大众教育不能丢了“大学精神)

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所以,当代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更要做到不为外部环境左右,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独特的独立教育传统,要做到不以功利为标准来取舍知识和决定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本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其实,名利只是学者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和终极目标,其学术研究受物质报酬左右的学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或者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学者,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而这却是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点。

二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的不少大学,大楼越修越气派,学术上却没有多少建树,这与缺少真正的大师不无关系。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许多优秀学生即是慕大师之名投奔联大。罗崇敏说:“如今部分高校变得越来越‘官场化’,这与西南联大精神格格不入。”教授会治校、自主使用教材等,都是西南联大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观念、体制和运行障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推进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简政放权,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权力。

三、大学教师要严慈相济,用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

傅斯年在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写道:“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联大,师生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所以有极强的情感一致性,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而当代师生间利益、地位差别太大,缺少同一性是其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主要障碍。若教师今天不仅仅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且还通过在师生间寻找生存价值同一性来提炼凝聚力,那么将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纵观西南联大教师们的这些做法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名利、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一个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也许正是这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能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书籍:《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7

一、孔子“仁”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也是其道德思想、政治思想和其教育思想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据记载, “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 可见孔子对仁学的重视, 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意识。“仁”学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以下几层含义:

1、仁者爱人。

这是仁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主要是说要成为仁人就必须先爱人, 爱社会各个等级的人, 统治者也要爱平民百姓。“忠恕”思想是爱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忠”就是指忠诚地对待他人, 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庸也》) 。“恕”是指要宽容、宽恕他人, 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颜渊》) 。另外,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其要求对人恭敬有礼貌, 学会宽容宽恕他人, 对人诚实守信、言而有信, 做事情时要敏捷、灵敏, 要以仁爱之心给他人惠爱与恩泽。

2、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给仁作了一个全面的论述, “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不符合道德的欲望和动机, “复礼”就是说要按照礼仪规范来行事,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成为仁者完全是靠个人内心深处良好的道德修养, 而成为仁人的具体条目, 就是人们必须在视、听、言、行等方面符合周礼, 把周礼内化为信念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赋予仁这样的涵义旨在要求人们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来行事, 以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3、孝悌为仁之本。

春秋时期,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 孔子从情感伦理道德出发, 把仁与家庭中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孔子的学生有若曰:“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孝”是指孝顺父母、孝敬祖先, “弟”则指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尊敬、互相关心, 一个人做到了孝弟, 也就从根本上做到了仁。孔子认为应该注重孝悌的教育, 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敬爱兄长, 而且要博爱大众, 亲近仁者。

孔子仁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方面是在面对当时政治动乱、民不聊生的背景强调统治者宽容待人的重要性, 目的在于建立各个等级间良好的伦理关系, 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优秀的道德品质, 对于今天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孔子“仁”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中央的十六号文件指出, 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孔子“仁”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为当代大学校园中的道德行为主体——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宝贵资源, 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塑造理想人格

(1) 克己忍让。

其是最高尚的道德的具体体现, 子曰:“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 在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 当代部分大学生认为利益关系很重要,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由于利益相争, 不免会产生矛盾, 按照孔子的观点, 如果我们都能克制自己, 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学会换位思考, 能够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计个人得失, 人与人之间便可化解矛盾、和睦相处。

(2) 内省修身。

孔子认为,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途径就是要内省, 人要随时不断地在道德层面反省自己, 努力将优点发扬光大, 尽量将弱点降到最低, 和他人发生矛盾时, 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也应该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争取达到“君子”的境界。

(3) 孝顺父母。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我们的养育者, 中国有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现在我们80、90后的大学生与父母生活的年代不一样, 在处理一些事情时难免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 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今社会, 生活的压力在增大, 我们能给予父母的不光是以后的物质享受, 不仅仅是赡养, 更多的应该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敬、孝顺父母, 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论语.为证》指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表明学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习不仅指理论知识的获得, 而且还包括个人道德的修养, 特别是当今大学生要在学习时不能光啃书本上的知识, 要勤于思考,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心灵的伦理道德, 然后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 强调了学贵能用, 这告诫当今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 要努力完善自己,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才干,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以《学而》开篇, 表明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指不仅指学习理论知识, 还有做人的道理,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学习研究,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他把学习看作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事物去追求, 可谓是“仁人”、“圣人”。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阳货》) 表明其强调人的美德靠后天“学”是可以培养的, 不学习就会造成愚钝、放荡、贼害他人、尖刻、犯上作乱、狂妄自大的毛病。

在当今大学校园部分学生浮躁、被动的局面下, 孔子的为学理论对大学生重新审视、全面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面对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有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 在专业选择方面, 考容易录取的专业, 而考上之后才觉得那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所以在学习方面显得被动, 熬夜网游、考试作弊等现象严重。大学生要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就业,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将其运用于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将学习与人生价值联系起来, 作为祖国的青年, 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为目标,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郧在廷.简论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 (5) .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8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

一、“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内涵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造人的事业”。 他说:“盖教育者,为人生战斗之准备;学校者,为专施教育之所。”[1]“教育本是满足人生需要的一种工具,受教育即为学得可以满足人生需要的方法的一种过程。”[2]又说:“在教育上讲,青年期的指导万一贻误,这不但青年个人的不幸,实是社会全体要受影响的。”[3]因而,对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全部生活诸如求学、交友、择业、婚姻等加以指导,即实施“全人生指导”。

笔者认为:“全人生指导”在内涵上应该是把青年人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在现实社会中统观整个人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可能对青年人的人生观、健康、求学、择业、婚恋、社交等多个方面全面关心、全面指导。对他们进行以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群全方位的教育,发展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中国社会改进上适用的人才”。

“全人生指导”的思想体系从横向上看,包含了学生生活及成长的各个方面:人生观、健康、求学、择业、婚恋、社交等等;从纵向上看,具有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既关注校内生活,又关注校外生活,既对学生的今天负责,也对学生的明天负责。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生追求庸俗化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生力军,所以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受社会转型期的冲击而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偏离轨道,被“金钱”扭曲,出现了“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的庸俗化倾向。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庸俗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拜金主义严重。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面对现实环境,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4]

2、道德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危机及竞争意识强烈,但在成长过程中焦虑与压力在增加,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由于价值取向中自身原始要求与社会现实在校园中的折射之间的矛盾,不少大学生已不再恪守一种道德观,而是具有多种道德观,相应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存有两种明显背离观念并存的复杂心态。[5]

(二)学习目标模糊化

总体来说,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但也有不在少数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抱着得过且过、“60分万岁”的心态度过大学四年。

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未來的大学生活抱有幻想,“寒窗”苦读几十载,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而,美好的大学生活憧憬与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很快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落差,另外,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学习热情的急剧下降,学习动机不强等原因,让那些曾经雄心万丈的大学生,变得毫无斗志。他们要么抱着只求考试过关,如期毕业的想法,要么觉得毕业遥遥无期,缺乏长远目标,缺乏长期规划,导致终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大学四年就是教室+寝室+食堂之和。

(三)生活无规律化

杨贤江对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视,他认为“习惯的力量比生命还要大”。青年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最适于建立良好习惯,破除坏习惯。杨贤江强调有规律的生活,能使青年身体健康;使精神“常得和平”。然而,当代大学生生活无规律化现象却是十分严重,其一表现为作息时间无规律化,深夜网聊、看电影现象已是常态;其二表现为饮食欠科学化,由于晚上睡得晚,早上起的迟,经常不吃早餐就匆忙奔向教室。再则经常已到晚上休息时间却还在吃宵夜。其三闲暇时间过度娱乐化,大学生活里,一定的休闲娱乐是必要的,也是“一张一弛“的要求。但是,当代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却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把闲暇时间大部分用于KTV、电影院、逛街等活动上。

(四)恋爱情绪化

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在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6]

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只是为了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把恋爱当作了一种消遣;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获取生活阅历的实践活动;还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受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好奇攀比心理、功利实用心理驱动的结果[7]。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9

1117030221 王翔 力二

—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

浪潮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现代背景的法西斯独裁主义的案例,但是仍然能够引起我们中国人深深的思考,结尾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着那最后开枪自杀的学生,我突然想起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细细想来,这两者的处境是何其相似啊!

片中的这个学生,之前可以说是被家庭和社会(包括学校)给抛弃了,他的生活索然无味,他的生活毫无目的,他就像是一只没有目标的航船随时可能会倾覆,就算没有浪潮这个活动,他照样是个空虚的人,是这个社会中的“危险因素”。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呢?就我看到的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和片中这个年轻人相似的。他们毫无理想,毫无目的,整日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是要干什么的,整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而学校和社会对这种情况也是不闻不问(确实是做的很不够)。这样是很危险的呀,大学生就是中国的未来,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将变成什么样子?

集体意味着归属感,在这样的机构里,人们为了集体的利益奋发向上,集体的每一个人团结友爱,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谓1+1>>2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集体。如果这个集体产生了腐化,那么他就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战斗力。电影中的浪潮显然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

让我们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那时候的德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肆虐,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整个国家陷入了巨额赔款之中,政府濒临崩溃。街上随处可见缺胳膊少腿的正在乞讨的退役官兵,他们佩戴的铁十字勋章象征过往的荣誉。德国总参谋部甚至连一只腿脚完整的凳子都没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连基本的温饱的都很难保证。人民对于国家的未来毫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来一个领导人,那么一切就会改变,人民就会重新看到希望,什么会使人民重新燃起希望?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自然是狭隘爱国主义。如果这个领导人是邪恶的,那么一切完了,第三帝国就是个典型。

我们再来看看当代的中国,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颇有成果的。据说外国人只承认中国中学教育的文凭,却不承认中国大学的文凭,虽然这不足以作为例证,但是参考一下开可以。中国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集体性质的教育,我们有统一的校服,口号(校训),我们同在一个教室,一言一行都在同学的注目之下,后面往往贴着成绩表,黑板上方也会写上诸如团结友爱几个字。学生们终日埋头学习,学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学术人才。

再看中国当代大学的环境,中国大学的环境适合学习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估计很多的老师也会赞同我的这个观点。那中国的大学适合干什么呢?难道是谈恋爱?

看看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我们的老师都在向我们灌输集体主义的观念,我们也的确形成了一个集体,其实如果大学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集体,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集体生活了,这样继续进行集体的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前提下很有好处。但是现实里大学的班级形同虚设,可以说是真是实现了庄子的“打游戏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许多人甚至“打游戏忘食忘忧,不知考试将至”。

相反的,可以说宿舍所形成的小集体取代了以前班级这个大集体。于是一切都变了。我见过许多宿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变坏了,腐化堕落了。宿舍与班级究竟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是缺乏监督与成员的惰性,这两个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此松散的组织与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许多人迷茫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不得不说在小学中学和高中,老师的监督确实是我们“成才” 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大学,这一切都改变了,只有一个辅导员和一个一年都不会见到的班导师,这样的监督机制自然是形同虚设的),学校事实上也没有进行足够正确的指导(只是浮于形式的象征性的开了几个宣讲会,应该说是玩手机会),当然手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竟然衍生出了智能手机这个奇葩,实在是出乎意料,估计也让大学的领导和老师大跌眼镜,深深为之所困扰。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乔布斯的错,他最早开发的iphone确实是将手机从通信工具变成了娱乐工具,在娱乐和通信行业这也许是个革命性的发明。在大学,学生们突然多出了很多空余时间,怎么办?时间毕竟还是要挨过去的,总不能睡觉吧,于是就玩手机,不少人将床与手机创造性的结合—躺在床上玩手机……大量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这是何其的让人痛心啊!)。除此之外最大的敌人就是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先说网络游戏,很多人说网络游戏可以开发心智云云,在我看来就中国大学生的现状来说,网游有百害而无一益,它耗费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再说网络虚拟社区,这个东西直接使许多大学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他们沉迷在诸如贴吧或其他各类论坛中,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河海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也大差不离了。

再谈谈我们的家长,不得不说他们很有责任,学校主要承担的任务乃是教书(中小学校里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实现起来可以说是勉为其难,在这种集体环境下,人们只会变得机械,但是会更有效率,所以中国的中小学在教学的方面还是很有成果的),那么培育个人品格素质的地方只能在家里了。在家庭里,家长们又都是怎么教育的呢?事实上家长确实是在放纵是在溺爱。家长将学生当成了期货股票,当成了是一种投资。学生成绩不好,自然就对应股票大跌,股民们砸不了交易所,可家长可以打孩子。这样学生的素质自然就教育不起来。成绩好品德的学生自然就是品学兼优,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就会变得充满仇恨,他们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充满着仇恨,这样的畸形的人步入社会之后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这个社会里的很多人,不仅仅是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有一个“邪恶的领导人”“少数别有用心分子”站出来,可以说结果将会非常可怕。

现代德国倾向为被看做已经与纳粹德国一点关系也没有了,现代德国看起来已经不可能再产生独裁政治,然而电影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就算是像德国这样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依然还可能发生类似于第三帝国这样的悲剧,遑论中国。片中的德国学生和中国大学生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上很相似,他们也是整日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是在混日子。然而那位老师改变了一切,看得出来,我的同学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共鸣,因为一切都与中国太像了,他们走的不过是我们在小学中学一直在走的老路。其实我个人还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这样的生活毫无“技术含量”,十分简单,而我就是个简单的人。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思想

当代大学生

思想意识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经济滞涨而凯恩斯主义又无法解决之时而兴起的理论。它来源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但又有所改进。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理论思想,并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遂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新自由主义主要体现在美国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中,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等内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仅在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的扩张对象,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中国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对象。西方对我国逐渐由战争威胁转变为“和平演变”,其中,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一种主要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大量涌入我国,作为西方主流思想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也逐步渗透、不断蔓延,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其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必须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高校是思想传播的主阵地之一,而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就成了思想的主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新自由主义思想作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在向中国渗透的过程中,大学生成了一个特殊的接受群体,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外来思想的鉴别能力有限,思想容易受到干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强调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

新自由主义思想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强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约束的个人和自我。这种思想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大学生中形成了“自我意识”并不断向“自我扩张” 和“唯我主义”发展。大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相处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个人能获得什么利益,一切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各种奖项、奖学金、入党机会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方面时便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不惜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自我的不断扩张中淡化了对集体的认同感,对集体没有热情和感情,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总是把个人置于集体之外,认为集体主义是对个人主义的约束,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这种思想最终导致的是大学生对国家前途、人类未来等重大问题更是不屑一顾。

(二)、道德判断标准的转化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西方的一些道德价值标准。仁爱、重义轻利、谦让、诚信、团结等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受到挑战。甚至有人认为这些道德要求已经过时。在大学校园里看见的是与之相反的思想行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考试作弊,谈恋爱是为了找饭卡,交朋友是因为某人对自己有用,在有限的贫困补助名额面前拼命地为自己争取等等。甚至是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宽容、关心、尊重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对是非、善恶、对错的判断有了新的标准。

(三)、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弱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现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不断的弱化。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不断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已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品读,中国的“琴棋书画”已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已不被大学生所记得。相反,他们更愿意去接受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重金属音乐、服饰、发型、发色、节日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文化,西方传入的思想被他们接受和推崇。另一方面是对现行文化表现出的反感。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待于发展和完善,这使大学生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不能全面理解这种转型状态。其结果是民族性、国家性、社会主义性等在大学生思想领域中的淡化。

三、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想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正确鉴别新自由主义思想,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新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在理论层面上它们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灌输“意识形态终结论”,试图让发展中国家放弃对自己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看到新自由主义思想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而产生的,它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其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向发展中国家推销他们的主流思想,是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他总是有一定的国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每个人的命运与自己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瓦解社会主义社会,而当前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不强并出现了淡化的的倾向,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就要清楚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的本质,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冲击的思维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惊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首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理论层面的认识。大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明确区分善恶、美丑、真假。学校应该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教育、交流并建设网上论坛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载体进行宣传。

其次是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识。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会产生更高的认识。毛泽东说,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所以,除了理论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之外,还必须重视理论向实践的回归。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学生刊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法制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接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新自由主义思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蔓延到我国的一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接班人,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必须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书目:

1、《重申自由主义》安东尼。德。雅赛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

3、《高校需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负面》 王新爱

贾建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年6月

4、《辩证看待新自由主义 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李东海

江苏高教 010年第一期

增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强化民族凝聚力

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必须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他总是有一定的国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国家意识使得每一位大学生具有归属感和情感的依托,能够激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从而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要突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强化民族凝聚力。

(四)、对法律制度的漠视

上一篇:八年级话题作文改变精选650字下一篇:观察吊兰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