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西湖的教后反思

2024-07-06

课文西湖的教后反思(精选11篇)

课文西湖的教后反思 篇1

课文《掌声》的教后反思

由于我所教的一个班里也有一个残疾女孩陈映卉,她是左手残疾,而本课的内容主要反应残疾女孩英子的故事,所以在教学前我特地仔细地观察了她,并侧面地了解到她的心理状态,她有点害羞,但由于各科老师都在有意鼓励她,及同学们对她的帮助,她还没有脱离班级。我就想借这一课,让她忘掉自已身体上的不足,让她有信心有勇气和同学们一起竞争,在心理上不把自已当成残疾人看。我也是残疾人,小时候受到过很多同学的奚落,后来我就一直保守秘密争取事事做得比正常人还要好,我知道自身的缺憾带给自已的痛苦有多深,我希望我的班级里没有歧视只有爱,,所以这学期初得知转来的这个女孩是残疾后,一直很同情,处处鼓励她,同时也对她严格要求,让她不落人后。

上课了,我请同学们读文,自已说说自已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们从英子的变化开始说了。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读描写英子的句子来深入了解英子的.内心,了解同学们对她的态度,及这种态度带给英子的力量。大家通过对英子心理的了解,又通过对英子能力展示的了解,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缺点并不代表着这个人的美与丑。课尾我让学生们交流自已从英子的变化而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想到掌声的力量很大,它可以使一个同学改变,所以我们要多给别人鼓掌,像我们班的陈映卉,她虽然手不好,但她很努力一直在进步,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有了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敢不敢面对,要有勇气战胜自已才行,有的学生想到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很快乐,还有一个学生许浩在课堂上诉说陈映卉同学刚来时他笑话人家,有时还故意欺负人家,可是人家虽然身体不好但却一直在努力,自已却不如人家,以后要向她学习,再也不欺负她了,请陈映卉同学原谅,陈映卉也表明原谅他,并说自已要勇敢面对生活。看来孩子们从这一课确实学到了很多。看着同学们真诚的眼光和陈映卉充满希望的眼光,我放心多了!

课文西湖的教后反思 篇2

例题:如图, 在△ABC中, D为BC的中点, E为AD的中点, BE交AC于F, 求证:AF∶CF=1∶2。

此题多数老师只教给学生一两种解法便作罢, 未能加以挖掘, 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多大帮助。

一、条件联想, 发展形象思维

在此题展示后, 本人让学生审题并观察图形, 寻找出关键的已知条件“中点”, 联想学过的与中点有关的性质及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通过联想,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添加了辅助线的基本图形, 并运用中位线定理, 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一:如图1, 取BF的中点G, 连结DG (具体解法略)

如图2, 取CF的中点G, 连结DG (具体解法略)

如图3, 过点C作AD的平行线交BF延长线于点G (具体解法略)

几何中的每一个重要定理都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对应特定的几何图形。反之, 特定的几何条件、几何图形都应有相应的定理与之相联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种联想, 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教学中可从下面几点进行培养:

1. 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 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学生的联想力越强, 思路就越广阔, 思维效果也就越好。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让联想指导创造, 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把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 或组成新的网络, 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链。

二、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解法二:笔者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由中点条件还能得到线段的比值, 联想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进而构造两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解决问题, 得到如下解法: (如图4~图9所示, 解法略)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 思路宽阔, 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 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 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 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使他们乐于创新

解法三:由中点条件, 联想三角形的重要线段中线的性质:等分三角形的面积。于是得到下列面积解法:连结EF两点。 (如图10) 要证AF∶CF=1∶2, 只需证△ABF与△BCF的面积之比为1∶2, 由于DF是△BCF的中线, △BDF与△CDF的面积相等, 于是只需证△ABF与△BDF的面积相等。而BE是△ABD的中线, EF是△ADF的中线, △ABE与△BDE、△AEF与△DEF的面积相等, 于是△ABF与△BDF的面积相等。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 合理想象。找出不同寻常的思路, 寻求变异, 伸展扩散。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想不到, 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 变换角度思维, 让学生思路开阔, 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四、学科联系, 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D、E为线段中点, 线段具有对称性, 这一内在结构特征决定了它的物理特性。

解法四:根据杠杆原理 (如图11) :在B处挂1单位的物体, 以D为支点, 在C处须挂1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BC保持平衡。当在C处须挂1单位的物体时, 以B为支点, 在D处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BC保持平衡。当D处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时, 以E为支点, A处也须挂2个单位的物体, 使杠杆AD保持平衡。由于C处挂1个单位物体, A处挂2个单位的物体, 以F为支点, 为保持杠杆AC平衡, 力臂AF、CF的长度的比需满足1∶2, 于是问题得以解决。

五、一题多变, 引导探究

探究式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能引导学生学会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教学中, 创设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我们不断地创设探究式情景。为此, 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变式:1.D为BC中点, 其他条件不变,

(1) 当AE∶ED=1∶2时, 求比值AF∶FC。

(2) 当AE∶ED=1∶3时, 求比值AF∶FC。

(3) 猜想:AE∶ED=1∶n时, AF∶FC的值。

2.猜想:当BD∶DC=1∶m, AE∶ED=1∶n时, AF∶FC的值。

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后反思 篇3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我们子女往往忽视生活中最关爱自己的母亲。因此为了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课前补充《感动中学生的一百个母亲》的`故事。唐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一股浓浓的情,这股情牵动了学生的心。唐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读透字面,了解内涵。比如“重担“。

师: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掌声》的教后反思 篇4

我是一个有着梦想的教师,骨子里有着一颗不断上进的心。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积极钻研。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绿盛的这2年中,我有幸诚拜了多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为师傅,为了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突破,我成功的加入了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xx名师工作室”。在多位师傅及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我多次上课、反复磨课、再三修改教案。终于,我于5月18日上午又一次在学校的录播室里成功地完成了《掌声》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从今天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反思: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女孩小英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从此内心很自卑,“总是默默地独自坐在教室的一角”。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当她犹豫再三“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正紧张害怕的时候,想不到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开朗自信,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以小英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小英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整堂课中,我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贯穿教学,通过细读文本的几个细节:“之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女孩?后来小英有了哪些变化?故事会上,小英的动作和神态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两次掌声分别表达了同学们怎样的内心语言?在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理解中朗读,感受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品味、感悟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和谐交融。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一些假设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因此,在复习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情景,多种游戏复习之前的生字新词,比如:青蛙跳伞、走迷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走入我的课堂,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和谐了师生关系。

《燕子》的教后反思 篇5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看到郑振铎的散文被改得如此地步,真有点伤感。细细读来,似乎这样的修改更适合三年级的孩子阅读。学《燕子》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与美文为友,感受散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

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水》的教后反思2 篇6

通过教学,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教学生字时“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几个环节彼此衔接,识字和朗读的环节重点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明显,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诸如“白霜、冰山”一些自然景物还不甚了解,通过媒体的直观效果,将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词语加深了理解。

合作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然后再以“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组织全班交流。“猜”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它强化了识字环境,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也使他们相互增强了学生字的自信,识字过程成为学生间愉快的学习分享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草地夜行》的教后反思 篇7

《草地夜行》一课讲的是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但因学生对这一历史背景生疏,故此很难感悟到老红军战士那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为此,我采取了因需而教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红军所过的草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草原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我首先出示了两幅图:风景如画的草原;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茫茫草海。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到红军所过的草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草原的截然不同。接着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红军走过的草地是什么样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红军过草地的艰辛;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感悟小红军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红军过草地时的困境。由此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作了铺垫。

《春雨的色彩》的教后反思 篇8

外面滴滴哒哒地下着春雨,点缀着我班学生绘出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大地”。下课铃响了,我和学生都舍不得离开课室,激动地望着满黑板的春天。

好一个乐融融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往为了训练学生说话能力,都注重让学生“说”。而在这一节课里,我却让学生把心里所想象的用手“说”,即淋漓尽致地画出来。果然,我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春雨绵绵的意境,在黑板上方画了几滴春雨,把整块大黑板交给学生:“春雨下来了,大地会是怎样一幅美景呢?你能把她画出来吗?”学生立即“哗”的一声,跃跃欲试要一展身手呢!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把自己想象的说出来,才自主上黑板把它画下来。顿时,学生像炸开了的锅,有的学生画绿树,有的画花儿,有的画一间屋子……渐渐的,黑板上满满地装着柳绿花红的春天。连平时最内向的钟盛聪同学也怯怯地上来画了一架飞机。我乐极了,灵机一动,说:“哗,同学们心里的春天真美,我现在是一名记者,要去采访你们。”于是,我走到班长谭梓君的跟前问:“你为什么要画屋子呢?”“这么美的地方,如果能住在里面那该多好啊!”我笑了:“我也很想住在这样美的地方。”有了班长为例,我又抓住时机锻炼钟盛聪同学:“你怎么会想到画一架飞机呢?”钟盛聪先是低着头,在我的鼓励下,终于说:“大地这么美,会吸引远方的朋友都乘着飞机来观看的。”我一愣,多聪明的孩子呀!平时怎么就粗心没有发现他的闪光点呢?我连忙给他鼓掌:“你的想像力真丰富!”其他同学也使劲地鼓起掌来……

五颜六色的粉笔,一下子就把黑板变成有声有色的.大地,配上轻松愉快的乐曲,课室早已被浓浓的春意包围着。看着乐呵呵的孩子们,看着“大地上”的房子、花儿、草儿、树儿,甚至彩虹、小鸟……我乐不拢嘴,多聪明的孩子,多巧的手!

《夏天的夜晚》的教后反思 篇9

我执教了《夏天的夜晚》这篇课文,做完了教历,我还对我课堂的“点”进行了剖析。

《夏天的夜晚》是西师版一(下)第二册五单元的课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短文,配有一幅深蓝色的夏夜图。图文对照,相互映衬,形象地描写了夏夜为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萤火虫提供着表现自我的舞台,星星、月亮、蛐蛐、青蛙、萤火虫也为夏夜带来一份美丽、一份神秘,由衷地赞叹夏夜这迷人的景色。

在第一次试讲《夏天的夜晚》这课时,我先按着我的教学安排行进到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夏夜的大地像热闹的舞台”,发现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有了明显下降,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自己的教学,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是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通过多媒体播放青蛙、蛐蛐的叫声配上生动的画面,我问:“你听到了什么?”孩子纷纷举起手回答,说到了夏夜里各种声音,再请生与师合作朗读这段课文。师:夏夜的大地像――生:热闹的舞台。师:蛐蛐――生:弹琴。师:青蛙――生:唱歌。师:提灯笼的萤火虫――生:在忽闪忽闪地跳舞。读后生自主进行读文正音。因为孩子积极性的大大提高,也使他们更好地关注文本,“热闹”的“闹”读轻声,“提灯笼”的“笼”是轻声和后鼻韵这些难点能及时正音,学习目的很快达成,我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然后鼓励生生合作读课文并表演,特别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表演,学生内部的表现欲与满足感得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在积极发挥作用,很快体会到什么是“热闹”,什么是“舞台”,理解“夏夜的大地像热闹的舞台”很快就解决了。课后,我感到欣喜,因为自己有了体恤学生的能力。这学期,我力求在课堂上,师生能平等对话建构,在不断的“相遇”中推进,促进学生真正的学习。这时,我感受到了教学思想的进步使我的课堂在起着变化,而这段教学竟成了课堂的“亮点”。教师不能忠实地去实践自己的教案设计,而忽视了学情,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我想这是给我的启示。

另外,第一次试讲时,课堂上抽生读“弯弯的月亮船在深蓝的天空中飘呀飘……”这个句子时,没想到“飘呀飘”这个词读得轻而远,读出了“飘”的画面,读出了“飘”的意境,读出了对“飘”的理解,看到这个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于是我想到以这个“点”来带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拿起“飘”的生字卡片,追问:“为什么这个字会读得轻柔呢?”孩子说:“这个字里有‘风’字,风吹的时候感觉很舒服。”这就是一个孩子对字的`理解。我随即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意义的符号,仔细观察它,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对话建构,班里的孩子对字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对文的领悟又多了一分。但是,在第三次试讲时,换了一个班,同样的一个字,读得平淡,这时我却照着第一次讲课时那样处理,可效果不好,下课后,同事建议根据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读得不够理想时,可以先学习了“飘”,再指导读。写到这里,我想起张老师的话:“汉字是有意义的文字,必定在意义的背景下还原汉字的意义。”“不管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坚信每条路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老师预先设计的那一条最有意义。”老师要修炼自己,不断在课堂里抓住这样的契机,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进程以及教育共同体的每个孩子在进程中的不同位置,并不断推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教后反思 篇10

店埠学区中心学校殷洁

我于4月22号在城关学校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后,随即写下心得点滴。本课的教学我紧跟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即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情感目标(快乐教育),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前的准备很重要,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有关环保资料的准备和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因此,在活动前的准备上应花大功夫。在教学中,首先我利用激情导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环境照片,伴随舒缓的轻音乐。随即播放不和谐的环境画面,伴随伤感的音乐,形成一种视觉和听觉反差,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看书上p13的资料,及时注意课堂调控,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再和课前捕捉的信息进行对比,说出自己的担忧;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还有很多很多,引出一次性用品和识别的实践活动,并看一次性产品危害的视频等;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和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学生参与环保的金点子行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然后请出活动小组,汇报活动成果,由小组长汇报,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喜欢各种活动的特点,在课前,我就让他们事先自由组合小组—信息组、采访组、摄影组、问卷组;编写环保小报、制作环保宣传牌、拍照等节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教师是参与者,适时得当参与其中,点拨指导。在活动中让

学生做自由组合,团结协作、展示自我等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活动中,把一切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去获取新知,体验运用活动的快乐。再次现场编环保顺口溜,将顺口溜写在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爱护环境的快乐。最后让整个活动在歌声中快乐地结束。

音乐《雪绒花》的教后反思 篇11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为此,我特意去找了相关的影片,仔细观看并剪辑了相关片段。同时,参考《教参》并结合我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能够对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有所感悟。虽然目标很简单,但实现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

在播放《雪绒花》电影片段后,让学生模仿表演。在表演中通过一位学生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感染全班学生,使全班学生都能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沉浸在影片中。然后我又用评选最佳演员的方式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表演,用采访的形式激励他说出对角色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全班学生已被我引领进入电影音乐的世界中。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赞赏学生,用表扬、用鼓掌、用评奖等各种方式肯定学生的感受,这时学生也被我真诚的投入感染了,互相激励着,在课堂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记得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那么,谁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当然是教师,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学习的合作者一直与学生保持着默契的关系,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大胆的徜徉在音乐之中。《雪绒花》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这几个角色,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如果我们教师能担当起课堂的调控者、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激励者的重任,那么我们教学中的一切偶然都将成为必然,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更独特的感悟!

上一篇:《为梦想,相会在北京》教学设计第1课时共2课时(七年级下册)下一篇:木槿爱温馨所以写给康乃馨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