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2024-06-24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精选10篇)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4段,会背诵第二、三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品质。

3、学习生字“开、不、也”,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投影有关花的知识。

一、复习回忆,揭示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2、(出示插图)昨天,我们随着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去公园观赏了菊花,那公园里的菊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板书:好看极了)。

4、是啊!公园里的菊花真是好看极了。

(1)投影句子: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2)指读,评议,齐读。

5、过渡: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在哪儿呢?轻声地读读第二段,然后想一想。(学生自学)

二、学习第二段

1、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在哪儿?

2、学生回答,评议。

(1)投影句子: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2)指读,评议。

(3)投影图片:菊花的颜色可多啦!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这么多的颜色,真是好看极了。

3、你们还从哪儿觉得菊花好看呢?

(1)学生交流。

(2)投影句子: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3)能把这几个词语读好吗?

(4)投影图片1:这是一朵菊花,一朵这个词儿谁来读好?

(5)投影图片2:这一朵又一朵的菊花就叫一朵朵。(指读)

(6)投影图片3:这一朵朵的菊花聚在一起,就是一丛。(指读)

(7)投影图片4:这一丛又一丛的菊花就叫一丛丛。(指读)

(8)投影图片5:一丛丛的菊花又连成一片又片,向四面展开,越开越多,连成了一片片的菊花。(指读)

(9)指图描述。

4、谁能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读好呢?

(1)指读(2)分小组读,全班读。

5、你们知道菊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

(1)出示词语:深秋(指读)

(2)深秋的时候,天气转冷了。听(放录音):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了起来,寒风吹在人身上好冷呀!可这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菊花怕冷吗?

(3)投影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4)菊花怎么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谁来扮演一朵迎风开放的菊花?

6、现在你们能把这句话来读好吗?(指读,评议,分男女生读)

7、第二段的第二句话从菊花的颜色、数量、姿态写出菊花好看极了,我们再一起来读好它。

8、公园里的菊花这么好看,这么漂亮,人们喜爱它们吗?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1)投影句子: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2)“舍不得离去”换一种说法就是指什么?

(3)能把这个词读好吗?

(4)把它放在句子中读一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人们为什么这么喜爱菊花呢?我们来听爸爸的话。

2、放课文录音,投影句子。

3、听了爸爸的话,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4、爸爸说的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把他的话记在心里。

(1)齐读。

(2)(范读)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

(3)谁给老师来示范一下。(指读)

四、学习第四段

1、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

2、板书:更好看了

3、我为什么会觉得菊花更好看呢?

4、指板小结:

五、背诵练习

1、这篇课文的2-3两段写的真美!如果能把它背诵出来就更好了。老师教你们一个好方法,看着图画自己在下面练习背诵。

2、指名两个上台背诵,其他的在下面背诵。

3、小结背诵情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也开不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2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看菊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1、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着小作者去公园里看菊花,今天我们就继续跟着他们一起到公园里——《看菊花》(学生齐读课题)

不过去公园之前,我们可要把门票准备好了,瞧,门票上写着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一些词语呢!(出示词语)谁能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谁就可以得到门票。

2、指名读,教师适当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轻声。

3、齐读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读的真不错,都可以得到门票,来,拿好门票,让我们一起去看菊花吧!打开书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公园里的菊花怎么样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

3、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在赞美菊花呢![出示句子]

想想看这句话要怎么读?

(1)指名读。老师发现你有一个词语读的特别好,[出示词语:“好看极了”] “好看极了”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读好这个词语?指名读。

(2)那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价:你读得真美;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菊花的好看了。。)

(3)下面男生女生比比看谁读的好。男女生分读。

4、是呀!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老师想来采访一下大家,你们为什么觉得公园里的菊花好看呢?

5、学生交流。

6、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觉得它的颜色很多,所以很好看。

是呀!菊花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有——[出示句子:“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

(1)这么多颜色呀!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相关图片](2)这么多颜色的菊花聚在一起给你感觉怎样?学生交流。(3)你们喜欢这些颜色的菊花吗?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着那些美丽的颜色,这样就能读好了。

(4)指名读,相机点评。(评价:你读得可真美呀!老师听出了你对菊花的喜爱了。。)

(5)分小组读,齐读。

7、小朋友们,你们平时还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菊花呢?学生交流。

8、这不,其他颜色的菊花也来了,它们聚在一起,可多了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句子:“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9、指名读。(评价:老师好像没有听出有许多菊花。)那我们就来瞧一瞧菊花到底多不多。

[出示图片及文字] 瞧,这是一朵菊花,那么这些呢?对,就是一朵朵菊花,指名读好“一朵朵”。

这是一丛丛的菊花,这个词能读好吗?指名读“一丛丛” 快看,这么多的菊花,就是——一片片,你们能读好吗?指名读“一片片”

10、这回老师听到小朋友们数菊花的声音可是一次比一次激动呀,眼睛也是一次比一次瞪得大!那就让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来数一数。齐读“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

11、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 深秋的时候,天气转凉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寒风吹在你的身上怎么样?(很冷)嗯,好冷呀,可这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菊花怕冷吗?[出示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着呢。”]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句话。生自读。

(2)告诉老师,菊花怕冷吗?(不怕)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相机点评(评价:老师听出你的不怕了。你真是一朵勇敢的小菊花。。)

12、让我们一起来做美丽的菊花好吗?起立,做一朵美丽勇敢的菊花(手在下巴下做花状)哎呀,刮风了,好冷啊!菊花们,深秋的寒风吹来了,你们怕吗?(不怕)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一起告诉人们,我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3、这么美丽的菊花,这么多的菊花,这么勇敢的菊花,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课件出示菊花录像]

14、老师看出来,大家都已经被这些美丽勇敢的菊花吸引住了。那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出来吧!请大家想着刚才的画面,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齐读。

15、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的?指名读。

我们听的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着刚刚才看到的美丽菊花。

16、不知不觉我们快到了公园门口了,你们舍得走吗?(不舍得)是呀,人们——引读[出示句子:“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

17舍不得离去怎么办呢?老师有个好办法,可以帮小朋友们永远留住这些美丽的菊花,那就是把这些美丽的句子记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大家试着记记看。学生练习背诵。指名交流。

18、我们一起来一遍吧,[出示图片] 引背: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

19、学到这里,我看的出大家都很喜欢菊花,那老师就要问大家,你们为什么喜欢菊花呢?学生交流。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让我们来看看爸爸怎么说的。[出示爸爸的话]

2、现在大家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菊花了吗?(因为别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是呀,菊花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着呢。[出示句子]

3、学学爸爸的语气,读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读。(评价:把爸爸的语气读出来了;读得真棒。。)在这句话中,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一点儿”是儿化音,一起跟老师念一遍。跟读,齐读。

5、引读第四自然段,[点击“更好看了”] 为什么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呢?

学生交流。

6、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爸爸的话吧!

7、是呀,菊花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它不怕寒冷,十分勇敢,所以我听了爸爸的话后觉得菊花更好看了。那就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8、学生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过渡:你们想不想跟这些美丽勇敢的菊花交朋友呢?告诉你们,菊花们已经来了,不过它们先要考考大家,谁通过了考验,就跟谁做朋友。看!它们带来了三个生字。

[出示:许 放 听 ] 只要你能把这三个字写好,菊花姐姐就会跟你做朋友。

1、先来看看,你发现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左右机构)你们可真厉害呀!

2、我们先来看“许”,在这个字里有一个新的笔画:横折提(教师板书笔画)仔细看一看怎么写,先顿一顿,再向右上横着写一横,在顿一顿,向下直着写一竖,最后提上去。一起说着它的名字写一遍给老师看。(学生书空)在这个字里,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偏旁叫言字旁。在写这个字前,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描红。

3、再来看“听”:左边是一个口字旁,要写的窄一点,并要写在横中线的上方,右边第一笔是平撇,竖撇要写在竖中线上,横比平撇长。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4、接下来一个字“放”:左边跟右边一样大,左边的“方”写得要稍微低一点,注意“方”的笔顺,右边的反问旁稍微高一点。较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课文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案 篇5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11小节,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哪些人曾经看到过大海?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老师可没有看过大海,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跟着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一起去看海去,好不好?

师:老师在今天会请一些表现好的同学扮演我们书中的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并且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根据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招聘课本剧的小演员。刚刚这个同学表现就很好,我们就可以先把他作为小青蛙这个角色的后备演员,我们先请他在课堂中扮演一下小青蛙。(亲热的和该同学站在一起)我们整天生活在湖里的小青蛙,看到的东西十分有限,别人会叫我们井底之蛙,看样子,要想看到大海,还得请求别人的帮助呢?课本中有几个朋友帮助了我们?(面向同学)

【在上课之始,教师就采用了情境创设和比赛激励的形式,这样做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很快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文本中去。不过教师要注意保持情境创设的一致性。】

生:

你们谁愿意先扮演苍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大海?先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学习1-3小节。

1、自由读1-3节,思考:苍鹰告诉小青蛙怎样才能看到大海?

2、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A、师:课文的第一句既不是苍鹰说的,也不是青蛙和松鼠说的,而是作者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介绍的,我们叫它旁白。旁白也很重要的,而且内容也很多,谁想读?(学生纷纷举手)不过,不是谁想读,就能读的,要能够读出当时小青蛙的心情呢!(指名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青蛙十分渴望见到大海的心情。)

B、苍鹰告诉小青蛙怎样才能看到大海?指名读苍鹰的话。

3、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

A、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呢?播放画有高山的课件或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座高山?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山的高?(高耸入云、高不可攀)

B、青蛙知道要爬这座高山时,是怎么说的?怎样的一个表现呢?请这个小青蛙给我们表演一下。指名朗读,评读,引导学生读出小青蛙的吃惊和不自信。

C、必须要爬过这座高山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出苍鹰的坚定的语气,读好反问句。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读得好的同学作为课本剧的后备演员,教师给他戴上小动物的头饰。

5、如果我们就是那只青蛙,听了苍鹰的话,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这只小青蛙听了苍鹰的话,你是怎么想的?(生:)

书中哪个词是来说他的这种心情的?(失望)

三、学习4-11小节。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小伙伴帮助了他,是谁呢?(小松鼠)

1、分小节朗读4-10节,思考:青蛙在小松鼠的帮助下,心里有了什么变化?

(小松鼠一开始很失望,后来在松鼠的鼓励下渐渐地有了一些信心)

2、有感情朗读。

A、自由朗读。读出小青蛙由失望到逐步树立信心,读出松鼠对青蛙的鼓励。

B、分角色朗读。评读。

【4-11小节内容很多,但都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值得进行训练的点,我们的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读,读出松鼠对青蛙的鼓励和青蛙的逐渐自信就可以了。】

师:跳一两级台阶很容易,跳十级,跳一百级台阶呢?昨天,老师叫同学们在家练习蛙跳100次,你能说说跳完后的感受吗?

生:

师:这样的高山,说不定连一万级台阶都不止呢?这时,小青蛙会是怎样跳的呢?

3、学习第11小节。

出示课文11小节,指名读。

A、为什么青蛙只是歇一会儿?累了,歇着不走行不行?

B、我们班同学有没有爬山成功的?你能说说,爬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C、有感情朗读11节,读出爬山的艰辛和青蛙的坚持不懈。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青蛙爬山的辛苦和坚持不懈,要比单纯从语言文字入手,更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展示大海的景象。

2、我们和小青蛙一起看到了大海,这时小青蛙会说些什么?

五、拓展,揭示主题。

青蛙看完大海回来后,小蚂蚁也想去看大海,可是也觉得这山太高了,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让学生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远远没有这种通过在情境中编一编主人公的对话,揭示主题来得更为巧妙了。】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6

本课讲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事,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看菊花。第二自然段讲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人们舍不得离去。第二自然段讲大家都很喜爱菊花的原因。第四自然段讲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菊花更好看了。田字格里的9个范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插图描绘了五颜六色的菊花迎着寒风开放的样子以及我跟爸爸妈妈看菊花的情景。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及班中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二、三两段。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不怕寒冷的品质。根据教学需要,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学习4个生字,背诵第二段。第二课时学习三、四段,学习5个生字,背诵第三段。第一课时的课时目标定为:1.多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及背诵第二段。2.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看、开、放、不”四个生字,力求美观。3.能感受菊花的外表美(颜色美),初步感受不怕冷的精神,从而欣赏美、表现美。

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自身的教学特点,“三读、三抓、三落实”这种模式是低年级阅读的基本模式,即:

一、读通课文,抓识读、识写的结合,落实感知大意。

二、读懂课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落实入境悟情。

三、读熟课文,抓精妙语言的强化落实积累运用。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必须保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我校的情境教学导读模式更是将三读、三抓、三落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读为主,读中有思,以读促说,读写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阅读兴趣摆到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让学生主动接触课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上教学理念。

二、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以读促说,入境悟情

三、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进入情境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想知道吗?(想)

公园里的菊花开啦!你听了这个好消息想干什么呢?我猜,一定是非常想去看菊花吧!(是)

2、揭示课题: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菊花。随机出示:看菊花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心情。看菊花(注意一个看字是生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如果说课的开头是其乐融融的,那么整堂课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另外,小孩子最喜欢听好消息,最喜欢玩。因此,运用这种心理,教师故作神秘,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的遐想,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跃跃欲试中进入阅读,教师的 “猜”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在自读尝试前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

(二)、发展情境,读说训练

学习第一段

1、导入课文:有一个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非常想去看菊花。这不,她出发啦!

出示: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2、指导读通句子:让我们跟着她一同出发吧!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读好长句,注意“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句中的停顿。

3、指导读好句子: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到公园看菊花,你会怎么样?(高兴)那你能把你的心情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通过评价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读好,再引导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段较为简单,进一步发展情境,让学生入境可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铺垫。角色转换更使学习贴近生活实际,更易于生情,从而有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一句

1、师描述进入情境: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路走去。不一会儿,公园到了,映入眼帘的是:出示插图

2、指导学生说说感受:我情不自禁地喊道:啊,菊花真美啊!(指名说)

3、引出句子:是呀,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出示)

4、指导读通句子:指名读、小组读,引导读好轻声,公园里的菊花要词儿连读。可通过范读指导读通。

5、指导读好句子:谁还想来读?(指名读)通过评价性语言指导读好。如:听出来了,菊花真美呀!你真喜欢菊花等,然后让喜欢菊花的小朋友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入境生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从而作为感悟课文的前提准备,读好课文。

(二)学习第二句

1、指导仔细看图(菊花的图片)练习说话:菊花好看在那呢?

出示:菊花好看极了,有(),有(),有(),还有()。指名说。

2、引出句子“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指导朗读。

是呀,菊花的颜色真多。谁来读:出示: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通过范读指导读好轻声音节以及并列词组的节奏。

设计意图: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作感悟课文的前提准备,以说促读。

3、指导看图,引出“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指导朗读。

a.看着这么美的菊花,我忍不住数了起来,一、二、三、四„„呀!数不清了,我们可以用“一朵朵”来形容。指导读好“一朵朵”。

b.再看过去,这里的菊花像一棵可长的树,能数得清吗?真是一丛丛呀!直到读好“一丛丛”

c.再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到处都是,一片又一片,公园成了花的海洋。)指导读好“一片片”。

d.连起读三个词,指导读出越来越多。(可以让学生用动作来形容)。

设计意图:三个不同的词,通过学生的数(活动)来加深理解,又有利于正确运用词语,读好课文。

4.引出“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指导朗读。

a.是呀,这么美,这么多的菊花都开了。现在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怎么样?花儿一般都在什么时候开放?菊花却在这时开了,你觉得菊花怎么样?(指名说)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菊花的与众不同(不怕冷)为朗读打下基础。

b.是呀,它们多么勇敢呀,迎着寒风,尽情地开放,谁来读?

出示: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c.指导读通,注意“迎”是后鼻音,“深秋的寒风”要词儿连读,还要指导读好长句,可用范读让学生读好长句。

d.指导读好,你能读出菊花的勇敢吗?通过评价性语言读好这句话。

5.连起来读第二句,看谁读得美。

设计意图:这里充分利用插图把这两句分三次引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在读懂课文上下工夫,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图象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随之越来越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从而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使入情悟情成为读通阶段的教学目标。(明象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

(三)学习第三句

1.引出句子:公园里看菊花的人可真多,人们都是怎样看的呢?(指名说)

出示:边看边走,边走边看,指导读通

这么美的菊花,我们越看越喜欢,可是我们该回家啦!这时你怎么想?(指名说)是呀,真舍不得离去。

2.出示句子: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指导朗读

a.指导读通,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读通句子。

b.指导读好,你能把舍不得离去的心情读出来吗?通过评价性语言把句子读好。如:听出来了,你真不想离开呀!你真想留下来呀!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来感悟人们的心情,从而入境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四)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在从部分到整体,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原则,前面都是分句进行的所以这里有必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同时也是对于前面所学的一种检验。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公园看了菊花。隔壁班的小朋友没有去,他们很羡慕,你能把今天看到的菊花去说给他们听吗?谁说得最好,老师就派谁去。

2.指导背诵。自由准确,指名说,齐说。

设计意图:检验阅读课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看全体学生是否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课文,而创设情境,不着痕迹地指导学生背诵,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背诵任务。

四、创设情境,识写训练

看开放不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美丽的菊花,还认识了4个新朋友呢!认读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可以让学生编儿歌,顺口溜记忆。

3.给它们找个朋友(组词)

4.自学笔顺,描红练写。教师着重指导“看”和“放”

《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材简析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文章的7~10自然段, 也就是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焦急与恐惧的描写, 结局部分是文章的11~13自然段, 重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文章以“笛声”贯穿全篇, 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语言清新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 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 感悟暴风雨之夜环境的恶劣,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表现, 并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2.合作交流体会“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3.凭借语言材料, 明白实际生活历练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味, 忆出美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里领略了美丽的大海, 在他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过渡: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 多么诗意的景致!让我们一起美美地享受强强想象中的大海。

2.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如此美妙, 令人向往, 那么在他的想象里,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想象, 指导学生说出描写笛声的词语。 (婉转悠扬、带着浓浓的海水味、带着大海的气息、亲切温暖、难以忘怀等。)

3.想象是美妙的, 是诗意的, 是令人神往的。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 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 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和爷爷笛声的婉转,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入境, 读出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 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五月呢?指名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学生分段朗读, 师加以引导:从他们的朗读中, 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五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3.朗读时要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特殊的意境, 谁再来朗读一次, 其余同学评评看, 读得怎么样?看谁读得好。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呢?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出示句子: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_____;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

5.学生汇报交流感受, 教师加以点评。

设计意图:“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 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 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 读出怕

1.白天的大海柔和温馨, 爷爷的笛声清脆悦耳, 此时此刻, 人海相伴, 海鸟同乐, 令人陶醉, 强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高兴舒畅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夜晚不知不觉就到了。对于年幼的强强来说, 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3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 哪些画面、哪个境头给你的印象最深?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是令人惧怕的。 (狂怒、喷涌、摇撼、颠簸、吞没等。)

4.再现情境, 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狂怒”。

(1) 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狂风怒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狂风怒潮的大海。 (演示课件)

(2)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3) 看来大海是真的发怒了, 哪位同学能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 (配乐)

设计意图:用课件再现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 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指导想象, 体验情境。假如你一个人留在屋子里会怎样?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可怕的大海, 强强又有怎样的表现?

6.角色表演, 情境再现。

(1) 强强在大海狂怒的黑夜表现得怎样?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这时候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地大声呼喊?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喊?爷爷去查看潮汛之前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候强强会对爷爷说些什么? (分角色表演。)

7.指导朗读, 感悟“可怕”。指导学生把握好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和词语, 如狂怒、颠簸、吞没。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 进而演出不同的角色, 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 再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感受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把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四、探究, 读出味

过渡:强强就这样蜷着身子, 钻在被窝里, 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着, 他呼唤着, 却得不到爷爷的回答, 看不到爷爷的影子。渐渐地, 渐渐地,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没过多久, 朦胧中, 他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时的强强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强强的心情。

2.听到了芦笛声, 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出示“爷爷!爷爷!” (指名朗读, 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体验情境, 感悟认识。在这漆黑的夜晚, 在这悠扬的笛声中, 你对爷爷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教师课件出示画面, 再配上笛声, 引导学生想象探究。)

4.在刻骨铭心的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拿起你的笔,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交流体会。 (出示句子: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

5.这芦笛声给了强强许多许多, 使他也懂得了许多许多, 更让他懂得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1) 适时指导朗读,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 感悟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后, 引导学生再次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读出不同的感受, 可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总结, 道出理

1.学到这里, 相信大家理解了爷爷为什么会把初来乍到的强强单独留在小屋里, 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 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反馈, 更使学生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 进而懂得文中蕴涵的道理。

2.教师引述:学到这里, 也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想到了名言:阳光总在风雨后。还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写一句名言送给自己。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明理。在人生的道路上, 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勇气, 就需要坚强, 就需要锻炼, 只有像强强一样经受大风大浪的实际考验, 我们才会茁壮成长。

4.同学们, 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 以希望和启迪, 也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现在, 让我们全体深情地再呼唤一遍—— (点题:爷爷!爷爷!)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二、设计意图

本课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的空气,并在“豆子发芽”实验过程中以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让学生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同时,获得生命离不开空气的认识;最后通过上网学习,与更多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对比实验,搜集信息、讨论等活动,了解生命与空气的关系。同时教给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四、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空气的一部分性质,你还记得有哪些么? 生:无色无味,无气味,能够流动。师:真的能够流动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么?

四、活动三:转移空气

提问:这个瓶子里面是空的吗?为什么?

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把瓶子里面的空气移到杯子里? 活动: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是谁赶走了玻璃杯里的水?为什么瓶子会进水了?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让学生想办法转移空气,并让学生思考瓶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玻璃杯里 的?空气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实验和思考,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五、活动四:压缩空气

导入:出示注射器,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管口,塞上活塞。

提问:注射器里有什么?如果用手指用力压注射器的活塞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活动:学生实验并记录推活塞前注射器的数据、推活塞后注射器的数据,手推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交流:对比推活塞前后的数据,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手推活塞时有什么感觉?松手后活塞是怎样运动的?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让学生猜想推活塞会出现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实验和数据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体性。

六、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讨论: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问题:从形态、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 讨论:分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归纳:描述空气和水的特征。

《看电视》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编排《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五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

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看电视》这篇课文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

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

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

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

【教学目标】

《看电视》这首诗歌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其中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学生会写“家”、“完”两个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

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3、情感目标:

学生能体会人与人之间亲情。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小记者采访,谈话导入新课

小记者采访时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第二个问题:你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第三个问题:你家的遥控器平常谁拿着,你家看什么电视节目谁说了算?

小记者采访代替了教师的平淡谈话带入,让他们带着新鲜、好奇进入本课学习,而且所采访的问题为后面学习课文时解决重难点搭设了

一个桥梁,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二、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范读,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感性认识。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欢欢家看电视藏着好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要想知道秘密,就要“闯四关”

这样设计是充分掌握学生好胜、喜欢挑战的心理,设计“闯四关”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往下学习的愿望 。

第一关:

放课件,认生字,摘果子,教写“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

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

教师提示:

遇到读不准的字要看准字音,多读几遍,知道读准再往下读。学生读完后可让学生说“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每组喊一

学生读课文来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

同桌读书,一人读、一人听,读得好,奖给他一颗星。

可以让他当小老师,纠正别人的`错误,也可以当虚心的学生,从小伙伴那学会一个字。

第一关认生字是复习上节课所学,是为后面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写“家”、“完”两个字,主要是把识字量分散,体现了每节课动笔!

第二关一读课文,要求明确,教师提问题“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难点,互相有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有

了成功学习的体验。第三关二读课文,互听互帮,读得有层次、有目的,合作读书,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第四关:

经过一读课文二读课文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____________;却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爱看________________;却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关的填空是将课文的主线抓出来,学生读课文后如果能将这条主线抓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同时,第四关的填空题

将学生的视线直接拉入到学生课文之中。

三、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针对填空题解决三个问题: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赛,却又换成了京剧?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这些的?学生读第一小节后,用“因为”、“所以”回

答这个问题。

2、为什么奶奶爱看京剧却又把它换成了足球赛?出示课文上插图,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奶奶当时的表情和心理。

采用师生赛读、生生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方式重点指导读第三小节。

3、为什么我们最后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指导齐读第四小节,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正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剖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用上“因为……所以……”说话,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

力。在解决三个问题时,把重点放在了第二问题上。通过看图分析奶奶的表情心理,多种方式指导读第三小节,可谓是突破了重点中的难点

,解决了难点中的重点。本课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本课的“情”和“趣”都被抓住了。

4、用自己的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二是训练学生读诗时,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画面,在转述过程中让学生隐隐感觉体会到诗歌分行排列的文体特征。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教师提出问题:

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讲完了,她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

学生齐读。

教师问:

你现在知道欢欢家看电视的秘密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说。

最后一问,是对全文的一个整合,学生自由说的答案也是对课文所要表达“情”的一个整合。

五、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

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

以后如果你最喜欢看的《动画城》开始了,而奶奶最爱看的《梨园春》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办?

看菊花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10

1.巩固生字词的写法, 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深度理解, 以求牢固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脉络, 聚焦林肯的三次讲话, 发现林肯说话的艺术, 读好“三次讲话”。

3.通过林肯的讲话, 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 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默写词语, 理解词义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生读课题) 。先请同学来听写词语, 谁愿意上黑板来写? (尴尬、卑微、羞辱、毫不犹豫)

2.评价, 随机理解。

尴尬:注意这两个字的部首。部首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一些。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尴尬的情形吗?

卑贱:“卑”字中间的撇是连着的, 是一笔。

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其实, 任何人是崇高的或者卑贱的都由自己决定。 (生齐读)

羞辱:注意“辱”字是上下结构。

你被羞辱过吗?那是什么感觉?

总结:这种感觉很伤人, 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遇到。 (生齐读)

毫不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那么, “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

3.生订正, 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从词的读音到写法的强调, 从理解词语到运用词语, 从感受这类词的温度到这类词的朗读。】

二、默读课文, 理清脉络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快速地读一读课文, 等会儿看谁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出示:文中是谁感到尴尬?又是谁觉得谁的身份卑贱?)

2.于是, 他们就想用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来羞辱林肯。那他们为什么就认为用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可以羞辱到林肯呢?

交流:当时, 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 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 而林肯却是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就低人一等吗?不是, 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 并且也认为林肯会以他是鞋匠的儿子为耻。

3.可事实恰恰相反, 林肯非但没有因为别人的羞辱和嘲笑而—— (无地自容) , 相反, 在最后他还赢得了他们的—— (掌声) 。 (板书)

4.这真是让人意外。其实, 议员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很大程度上是听了林肯的三次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 让学生对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产生质疑和兴趣, 从而把教学引向使参议员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三次讲话”。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课文, 同时也让学生在回顾中引发思考, 将目光聚焦在教学重点上, 起到了过渡作用。】

三、读懂对话, 发现说话艺术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找出林肯的三段讲话, 自己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魅力。

2. 交流: (出示)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1) “忠告”这个词本身是指善意地劝告的意思, 但在这里, “忠告”是指文中的哪句话? (“林肯先生, 在你开始演讲之前, 我希望你记住, 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2) 试着想想看,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位参议员应该是怎样的口吻呢?你来读一读。

(3)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告”吗?如果你听了这样傲慢、讥讽的话, 你会怎么样?

(4) 而林肯, 他非但没有生气, 没有和他争吵, 相反却礼貌地把他的话称作“忠告”。此时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板书:心胸宽广)

(5) 点拨:当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 争吵、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学习林肯, 要以礼貌、沉着的语言给予别人最有力的反击。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1) 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林肯不以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为耻, 相反他觉得很自豪。

(2) 点拨: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 况且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从这个“永远”中你又读到了什么?对父亲的敬爱、对自己的谦虚。 (板书:尊敬父亲、谦虚)

(出示整句话) 当面对别人的羞辱时, 林肯首先是这样说的—— (齐读) 此时参议院里一片静默, 此时林肯又讲话了。

就我所知, 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1) 这段话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所在呢?

他不但没有生气, 而且还愿意亲自帮那位参议员改鞋子。

他不认为鞋匠这个职业是低贱的, 而且还把它称作是“伟大的”。

(2) 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请注意关键的词语, 想象林肯说话的语气, 读好这段话。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 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 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 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1) 这段话是林肯对谁讲的?你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2) 生齐读。

3. 在面对嘲讽与羞辱的时候, 林肯没有抬不起头, 他以他的宽宏大量、不卑不亢赢得了别人的赞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林肯的三次发言, 学习他的说话艺术的同时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吧! (生齐读)

4. 林肯连任了美国两届总统。在位期间, 他颁布了《宅地法》和《黑人独立宣言》, 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设计意图:看似简短、普通的三次讲话, 初读时学生肯定不理解, 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以及当时林肯说话时的情境, 感受林肯言语之中的人格力量, 让学生懂得:是林肯言语背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参议员的认同和掌声,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三句话。】

四、写名言, 总结全文

1.出示: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这是本文作者, 即台湾作家林清玄对林肯的评价。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2. 别人的批评、讥笑、诽谤, 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认识对待, 把它们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动力, 你就能找到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找到成功的大门。这是林肯人生最好的写照。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 可是林肯却是这么说的:人, 走向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快乐不减!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

3.那么, 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刚才读的两句都是名人名言, 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凡人名言。虽然我们都是平凡人, 但只要你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下来, 并写得有道理, 那么也可以成为名言, 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名言呢。

4.总结:林肯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 读读他的人生, 从中你能收获更多。

上一篇: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下一篇:网络安全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