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2024-07-26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精选8篇)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1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教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努力形成学校特色;让学生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与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的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学期,我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

二、课程理念: 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经历。

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个性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现。

给学生一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1)全员参与 全体师生要主动参与,不能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应秉持多元价值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重情感驱动和自主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

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因此,活动实施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兴趣和直接经验,以此来构建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3)重主动实践和有效指导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不能“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如: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甚至跨班、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4)重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同时,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又会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而学生从中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2.实施途径(1)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不仅关注“怎么学”,还关注“学什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及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3.课程实施安排 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并在课表内明确列出。三、四年级一课时,五、六年级每周3课时(含信息技术1课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但必须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将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

4。体课型的研究(1)选题指导型。

活动主题的好坏对于活动能否成功开展极为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新、奇、乐、趣”,才能吸引学生参与、投入,才能唤起学生的遐想、创造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探索、表现的欲望,我们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主题的权利,并参与到学生制定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及时指导、调控。

(2)方案设计型——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设计和民主交流。

(3)社会实践型。以社会考察和社会参与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参观考察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进行社会考察与社会参与,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4)家庭体验型。教师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寻求家长的配合,以“小课题,大作业”的形式让实践活动的空间放在家庭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5)网络探究型。在开放的教学情景下,网络探究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实现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利用我校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综合实践、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

(6)设计制作型。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能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老师课题感上的集中指导与训练。

(7)专题研讨型——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

(8)知识普及型——注重对普及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9)实践活动型——关注学生对实践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与探究。

(10)成果交流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及时对前一阶段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可以展示作品,也可以畅谈体会。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趣味化。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多元主体参与,对有关项目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家长、教师参与评价。对于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完成;情感与态度、学习方式则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共同参与。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研究的主题,采取多样的、有趣味的评价方式。如:成果汇报式、作品评价式、展示与交流式、技能比赛式、协商研讨式。(1)问题情境测试:在学期内的主题活动中设置活动情境进行相关能力的记录与检查。(2)行为观察记录:对学生一学期来每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习惯、活动情况、活动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记录。(3)成长记录袋评价。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袋内有学生研究的主题、活动记录、活动日记、调查报告、项目作业、个人作品等参加活动的过程性记录和成果,还有学生、教师、家长给予的评价。

③评价形式的趣味化。对于学生评价,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1)形象类:大红花、大拇指、笑脸等。(2)评语类:通过作业本、家校联系卡、学生评语卡等,用富有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评语。(3)展示类:将学生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外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园地里;请学生展示方法、技能等。

2.对教师的评价

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规划、管理、指导并方面的能力和实效。

五、课程管理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学校根据实际,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由语文教师兼职,这样跟有利于活动的组织落实以及与语文课中作文教学的整合。学校由教科室牵头统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总体部署各年级的教学计划。

六、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2.计划保障 3.师资保障 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4.制度保障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2016年2月

2015-2016年花马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赵小丽

2015-2016年花马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赵小丽 一、年级基本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

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活动目标 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用真挚的爱为他们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通过调查身边的民俗活动,了解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通过对、街道等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区的生活能力,力争做到人人爱眼、护眼,争做社会主义下的新公民。

三、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

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赵小丽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赵小丽

爱护我们的眼睛教案  活动目标 :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体会到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3、使同学们建立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初步形成科学爱眼的观念。

二、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可以上网、查阅书籍、求助教师、家长或相关人士.2、根据需要联系有关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社会活动作指导.

3、活动形式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要互相合作.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教师出示谜语:

两 颗 黑 葡 萄,长 在 人 脸 上,白 天 开 窗 望,晚 上 关 紧 窗。

谜底:(眼睛)

2、读一读:

眼睛的故事,看大屏幕。板书课题。

3、了解眼睛的结构

小组进行讨论。

4、做一个和眼睛有关的小游戏:

(1)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爱护我们的眼睛。全班同学一起写:“爱护我们的眼睛。”

(2)请一名同学蒙上眼睛在黑板上书写:爱护我们的眼睛。全 班同学闭上眼睛写:爱护我们的眼睛。

(3)比较两次书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眼睛给我们带来光 明,让我们看见万物。(带来光明)

5、说一说:

眼睛的用途: 眼睛能传递表情。让学生做出一种表情,让大家猜什么表情。

过渡:看来我们的眼睛不但能带来光明,还能传递着感情,是我们心灵的窗户。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重要了。

(二)动动小手 1、学会正确用眼: A、写字时姿势要正确 B、要在灯光明亮的地方看书 C、不要躺着看书 D、要学会做眼保健操 2、学做眼保健操。教师指导。

3、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教师解释原理。

(三)成果展示交流:

分小组开展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近视眼呢?

(1)、根据这些疑问,师生共同制定了调查表。(讨论:

如何设计调查表,从哪些方面入手调查?调查哪些同学? A、从用眼、饮食、学习等各方面设计调查表。

B、随机调查,可以是戴了眼睛的也可以是没戴眼睛的。)

参考表如下:近视学生用眼调查表:姓名:

_

性别:_

年级:

_

年龄:

_

1、视力情况:

左眼视力:

_

右眼视力:

_

2、近视的原因():A、遗传 B、用眼过度 C、意外伤害 D、用眼不卫生

3、除做眼保操外,有无其它保护眼睛的措施():A、有 B、无

4、你是否经常长时间看电视():A、是 B、不是

5、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A、30 分钟 B、1 小时 C、2 小时

6、有躺着看书的习惯吗():A、有 B、无

7、读书、写字离眼睛的距离():A、20cmB、30cmC、40cm

8、学习完或看完电视后,是否对眼睛进行适当活动():

A、是 B、否

9、视力不好时,是否及时到医院去检查,配眼镜():

A、是 B、不 是

10、你觉得在学校和家里的光线是否合适():

A、太强 B、太弱 C、合适

11、多吃维生素的食品有利眼睛健康,你是():

A、经常吃 B、不吃 C、偶尔吃

(四)布置作业 (五)本课小结。

研究主题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一,课题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中自己去探究,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现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因为不懂科学用眼造成的“小眼镜”,我们感到有必要让学生多了解有关眼睛的知识,使学生从小就相信科学,而“让我们的眼睛更明亮”这一活动主题正是从这一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发的。

二、目的意义: 1、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感受做好眼保健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走近生活,了解社会,了解教师学生眼睛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动手、自主质 疑、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4、启迪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树立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引导学生做勤于探索的“小发现者”,

提高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研究方案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一、研究内容:

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感受做好眼保健操的重要性。

使学生走近生活,了解社会,了解教师学生眼睛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二、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

(一)活动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内容,讨论分组方法及研究方向,大家经过研究,确立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调查中小学生眼睛近视的现状;(2)学习眼睛基本构造;了解近视眼产生的原因;(3)知道近视眼的危害;(4)了解良好的用眼习惯对防治近视眼的好处,并学到一些简单的预防和保护眼睛的措施。

2、小组选择研究课题、确立研究方向、制定实施计划,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组建小组,选举组长并制定活动计划:

(1)校园活动小组

(2)采访专业小组

(3)网络文本资源小组

(二)活动实施阶段 调查报告(1)

调查小组:校园活动小组 调查内容:近视现状的调查 调查形式:为同学们检测视力、问卷调查、笔录、录音等 调查报告(2)

调查小组:采访专业小组 调查内容:近视产生的原因

调查形式: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采访专业小组

1、请教科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眼镜的结构,知道了眼睛是由眼球、视路及眼附属器组成,其中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几个部分组成,同时科学老师又给他们讲解了每部分的功能,让学生对眼睛结构、眼睛的正常功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2、让一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自己什么时候戴上的镜子,自己平时学习时是如何用眼的。

3、相互交流,自己学习、看电视、玩电脑时的眼睛是否疲劳。第二天眼睛还有什么感觉。

调查报告(3)

调查小组:网络文本资源小组。

调查内容:如何保护眼睛。

调查形式:查找资料、咨询等。

(三)活动成果展示 (1)制作宣传海报的特点

1、标题醒目、字要大、粗颜色鲜艳。

2、以图为主,文字较少。

3、版面十分注意色彩的搭配、安排和谐美观 。

研究过程资料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2班

 主题生成二,方案制订

三,活动实施(一)活动准备阶段

1、确立研究内容,讨论分组方法及研究方向,大家经过研究,确立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调查中小学生眼睛近视的现状;(2)学习眼睛基本构造;了解近视眼产生的原因;(3)知道近视眼的危害;(4)了解良好的用眼习惯对防治近视眼的好处,并学到一些简单的预防和保护眼睛的措。

2、小组选择研究课题、确立研究方向、制定实施计划,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组建小组,选举组长并制定活动 计划。

(1)校园活动小组

(2)采访专业小组

(3)网络文本资源小组

(二)活动实施阶段 调查报告(1)

调查小组:校园活动小组 调查内容:近视现状的调查 调查形式:为同学们检测视力、问卷调查、笔录、录音等

调查报告(2)

调查小组:采访专业小组 调查内容:近视产生的原因 调查形式: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 采访专业小组

1、请教科学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眼镜的结构,知道了眼睛是由眼球、视路及眼附属器组成,其中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几个部分组成,同时科学老师又给他们讲解了每部分的功能,让学生对眼睛结构、眼睛的正常功能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2、让一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自己什么时候戴上的镜子,自己平时学习时是如何用眼的。

3、相互交流,自己学习、看电视、玩电脑时的眼睛是否疲劳。第二天眼睛还有什么感觉。

调查报告(3)

调查小组:网络文本资源小组 调查内容:如何保护眼睛 调查形式:查找资料、咨询等

四,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 2 班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柘城县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四年级 2 班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书籍。由此可见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眼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眼睛,这个世界会是多么的黑暗啊!没有了眼睛,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可相象的世界啊!

平常我们看书累了,就觉得眼睛很疲劳。那么眼睛疲劳的症状是什么呢(1)看东西模糊.有重影(2)眼睛发红,有刺痛.瘙痒感(3)眼睛干燥有酸涩感(4)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肩酸.甚至头痛.恶心.呕吐。那么如何解除眼睛疲劳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放松一下,让眼睛真正休息,许多人以为只要放下书本或作业本就是休息眼睛了,要想真正休息眼睛,往远处看,如在学校时,应该到教室外活动 10分钟,看 5 米以外的景物;在家时,可以到阳台上向远处眺望,看远景 10 分钟。

此外,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可以预防近视。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写字的习惯,要端正姿势,保持一定的距离,时间也不宜太长。(2)走路.坐车不宜看书;不要长时间玩电子游戏.坚持做眼保健操等.2.注意锻炼身体.合理营养,增强体质,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饮食中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肝脏.牛奶.蛋黄.蔬菜.胡萝卜等食物,还要多吃粗面杂粮,少吃糖果,限制高动物脂的摄入,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同学们,为了我们无限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来消灭近视,对近视说:“NO!”

有利于眼睛的食物 一、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A:

维生素 A 是构成眼睛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有保护眼睛和其他上皮组织,间接抵抗感染的功能。维生素 A 充足,可增加睛眼角膜的光洁度,使眼睛明亮,看上去神采奕奕。

二、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眼球视网膜上的视紫质由蛋白质组成,缺乏时除肌肉柔弱、发育不良,易于感染、水肿、贫血外,还会出现视力障碍。因此,要给孩子多吃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瘦肉、鱼、乳、蛋类和大豆制品等。

三、不可缺少钙和磷:

钙磷可使巩膜坚韧,并参与视神经生理活动。钙磷缺乏时,易发生视力疲劳,注意力分散,易引起近视。

四、维生素 C、B1、B2 不可少:

维生素 C 是眼球晶状体的重要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会使眼球晶状体混浊,并且是导致白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有橘、柑、柚、番茄、各种水果和蔬菜等,鲜枣、弥猴桃的含量更为丰富。维生素 B1、B2 是参与包括视神经在内的神经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并有保护眼睑结膜、球结膜和角膜的作用,还可预防和延缓外眦及眼角尾纹的形成。

五、微量元素不可忽视: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虽然不到体重的百分之一,但作用很

大。没有它们,新陈代谢难以进行,儿童健康会受到影响。微量元素如锌、铬、钼、硒等,也参与眼睛内各种物质的代谢,调节其生理功能,不可忽视。

此外蓝莓富含大量花青素、研究证实:蓝莓有改善视力的作用,蓝莓中的“花青素”是维护眼睛健康、预防视力受损的重要元素,其功能在于保护眼睛的微血管,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更有加速视紫质再生的能力,而视紫质正是良好视力不可或缺的东西。

蓝莓中的花青素对养护调节青少年近视、消除眼睛疲劳有益。

对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怕光、干眼、泪眼、以及人到中年的视力衰退、老花眼等有养护作用;对夜间驾车者有益;对预防眼睛晶状体的蛋白质氧化、晶状体浑浊、白内障有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赵小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张桥镇花马李小学

赵小丽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辟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

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五、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4.活动研究的深度、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5.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面,特别是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把评价工作做得公正、全面?操作起来简单可行?这都是我们今后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

“爱护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评价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课程的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上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要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教师要尤其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方式。有效地将研究性学习、周围环境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体开展。

一、综合实践课的评价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根据本校和本地区的特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本地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力求从课程安排组织上落实计划性、体现规范化。但这些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结合活动的开展,不断地在过程中产生新目标,发现新问题,调整新思路,创造新设计,更好地将活动引向新领域。

二、实践课要注重过程评价。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依据。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还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说一说他们的思考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册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以增强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成长记录册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最喜爱的小制作,印象深刻的问题和解决过程,阅读科学读物的体会,收集的有关资料等等。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新之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另一方面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未知心理需求,为创新作好心理准备,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例如,我在教学《遇到强光怎么办》时,通过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事例,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遇到强光,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通过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用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教师适时地提问:看了这些情况,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事例去研究、体验过程。还有的学生表演了自己在商场与父母走失后,是如何与父母联系上的。学生在活动中还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都给以鼓励。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们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都应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都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注重活动的思想。

XX 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2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应该是学生富有童趣的研究活动, 灵动的个性智慧, 独特的创造才能, 纯真的生活本色。所以, 我们必须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等方面去追寻成果展示的本真。

一、着眼课程, 目标制定走向多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因此, 成果展示的目标要指向小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过程。很多教师将成果展示定位为整个活动的终点, 展示的是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结果。因此, 往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关注的视角转向学生获得的结果, 过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学生也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展开研究。有的课为了展示而展示, 有的课成了“综艺节目表演”, 有的课成了知识材料的堆砌, 有的课成了教师导演的表演……这些都远离了成果展示的本真。

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 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经验和丰富体验, 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 成果展示的目标也可以定位为促进反思, 从整体上把握研究过程, 进行思维碰撞, 产生新课题, 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 我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校园的植物》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 准备开设成果展示课, 有位教师拟定了如下的目标:

1.通过“校园里的植物朋友”这一展示活动,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实践, 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这位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 站在课程目标的高度, 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这样的成果展示是原汁原味的, 是真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的。

二、注重过程, 展示内容走向多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研究、体验、成长的过程, 因此, 学生应该展示的是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研究、体验而获得的成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 由于目标的异化, 学生只展示了大量的文字、图片等知识性显性材料, 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创新精神却没有展示。展示目的不明确, 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无法感受图片资料里所凝聚的学生深层思维的结晶和独特的创造才能。

在成果汇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目标筛选展示内容, 不仅要关注图片、实物等显性资料, 更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 关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关注学生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是否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1. 个性体验, 彰显本色

展示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彰显生命本色。

例如, 在《真爱眼睛, 预防近视》成果展示活动中, 一段视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护眼小组”的同学是这样展示的:“这段视频来之不易呀, 是我们小组成员花了多少个星期天才采访到的。我们采访了三次, 第一次想当然, 没有联系就到第一人民医院去采访眼科专家, 结果吃了闭门羹, 眼科专家星期天休息。第二次, 我们联系好了专家, 但由于我们没有准备好采访内容, 收效甚微。汪老师听说了我们的情况, 对采访进行了细致指导。第三次终于成功了, 那时我们特别高兴, 大家快乐地拥抱在一起。我把这个视频展示给大家, 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教训:做任何事一定要计划周全呀!”

2. 主题生成, 释放才能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 具有生成性。因此, 我们不仅要通过成果展示验收预设目标的达成度, 更要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主题、新的目标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 在《家乡的桥》展示活动中, “向日葵”小组不仅展示了桥的类型、形状、收获与困惑, 同时还展示了主题生成的过程:“当我们小组展示了以上内容时, 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桥上有没有对联、有没有桥的故事、传说……于是我们组又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关于桥的文化研究。后来又生成了一个主题:拯救古桥研究。”

返璞归真, 才是展示的最佳境界。它不是阳春白雪式的理论堆砌, 也不是夸夸其谈式的纸上谈兵, 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课件展示。重在过程, 贵在真情,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

三、基于主题, 展示形式走向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内容的多元化, 决定了展示形式的多样性。成果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活动的原汁原味, 无需追求花哨的活动装饰。在实际教学中, 展示形式脱离主题, 不是过于单一就是过于花哨, 使成果展示“变味”。

成果展示采用何种形式, 应根据课程、学生、主题的特点而定。主题探究的成果展示要以实验展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为主;项目与应用设计的成果展示要以展示作品、探究的形式为主;参观考察的成果展示要以演讲、讨论的形式为主;参与社区服务的成果展示要以资料展示、办画报、现场制作的形式为主。

1. 发挥优势, 张扬个性

成果展示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彰显个性, 独具匠心。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多说;动手能力棒的学生要多做;家里藏书多的学生要多收集资料……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采取他们乐意的方式来表达活动结果, 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例如, 阳春三月, 我校开展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各小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康乃馨”小组展示了一本本亲情账。那一行行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感到吃惊, 从没有想到曾经从亲人那里索取了太多太多, 感受到了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一本本亲情账折射出了亲人对我们的付出, 学生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珍惜。

“红玫瑰”小组展示了自己的体验日记。“当我的手触摸到妈妈的脚时, 我哽咽了。原来妈妈的脚是那么的大, 那么的粗糙, 长满了茧, 厚厚的老皮, 已没有一点皮肤的弹性。这是我的妈妈吗?每天在我耳边唠叨的妈妈吗?妈妈, 从今天起, 我要每天为你洗脚。”

2. 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有的成果展示是静态的, 例如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有的成果展示是动态的, 例如比赛、演讲、谈心得体会等。在进行成果展示时, 应注意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例如, “感恩母亲”这一活动成果展示时, “康乃馨”小组充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 将感恩小故事、亲情卡片放在橱窗里展示, 或以手抄报的形式贴在墙上进行展示;“向日葵”小组边让同伴欣赏剪报内容, 边交谈收获,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展示, 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自主决定成果的呈现方式。只有他们自己决定的呈现方式才是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 更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关注学情, 教师指导走向适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主动实践的前提下, 强调对学生的指导, 成果展示课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呈现形式, 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将活动引向深入。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弄虚作假, 把重心放在对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大包装上, 而学生的真情实感却无影无踪。

在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目标筛选成果展示内容, 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成果的表现形式, 根据活动成果来确定展示的对象、地点, 既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也不放任自流。教师要成为学生航行中的导航人,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指点迷津, 献出“锦囊妙计”, 并将教师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例如, 我校开展的“感恩母亲”活动, 在成果展示时, “红玫瑰”小组不知道选择怎样的展示形式。这时, 笔者提醒他们可以办摄影展, 把开展活动拍下来的照片进行展示汇报。他们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以最佳的效果展示出来, 体会到了活动的成功。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3

一、提交研究报告(调查报告)

提交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是以主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成果展示形式。一般是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查阅资料等实践活动之后,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将各种资料和信息加以整理、归纳、概括之后,形成一定层次的结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然后指定一人负责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的撰写。在成果展示阶段,指定专人在全班宣读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并由组员提供相关资料加以佐证。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一般由课题的提出、组员分工情况、调查研究的过程、研究(调查)结果的阐述、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等内容构成,其研究过程和结论是主要部分。研究(调查)报告宣读后,其他组可进行质疑,由组内成员负责答疑,在互相交流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后,再在拓展延伸阶段进行后续研究。例如《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预防的研究》、《我们的早餐》等活动就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有关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早餐方式及营养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为题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为此,同学们就近视眼预防问题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学生早餐问题还提出了铲除校门口摊点、增加课中餐的很好建议。

二、小论文答辩

小论文答辩也是主题探究活动中成果展示的主要形式。其过程一般是由研究小组宣读小论文,再由指导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根据小论文的观点提出质疑,由论文作者或协助成员回答问题,在相互切磋中了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相关问题提出,从而引起所有学生的思考。例如《我们的交通》、《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等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撰写成小论文,在成果展示课上宣读小论文。针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我们请学校校长参与答辩,担当主问角色,而《小城镇交通管理的办法》则请市交警大队的副队长担当主问角色。研究者和主问之间还真的就校园环境、交通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有些想法只是“孩子式”的,但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也可以引起成人的一些思考。

三、辩论赛

辩论赛是在主题研究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时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辩论不仅可以使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明朗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师事先要确定主持人一名,辩题要准确,正反两方的主辩、副辩可由学生推荐,并聘请几位指导教师担任裁判;其余学生则旁听。例如针对小学生上网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全班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本来就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双方意见争执不下,这样就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展示。正方辩题是:小学生上网好;反方辩论题是:小学生上网不好。在辩论中虽然仍然僵持不下,但至少在上网的时间、上网的地点、上网的作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四、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后,已根据结论设计制作了作品,而后举行的展示活动。例如学生在进行了《住宅小区的布局与设计》、《校园平面设计图》、《陆城公厕的布局》、《公交车的线路改造》等调查研究后,汇制了大量的设计图、布局图、线路图,有的还将住宅小区的布局、校园平面设计制作成模型,因而教师适时地将成果交流活动改成成果展示活动,由设计者和制作者担任讲解员,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参观者也向设计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而后分别将平面设计图和模型递交校办室、市建设局和交管站以供这些部门参考。

五、现场表演

现场表演是成果交流阶段最活跃的形式。表演的内容可根据学生调查研究的主题而定。例如:《我是谁》主题活动可以搞“特长展示会”;《服装你我他》可以搞一次“服装表演赛”;《广告与生活》可以来一次广告设计加表演;《手工作品的整理与加工》可以举办一次“手工作品的推介与义卖”活动等等。现场表演十分符合小学生表现欲强的年龄特征和好动的个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活跃了学生的身心,因而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成果交流阶段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版画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篇4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

指导教师:张

长:檀欣悦

员:贾文慧

陈星竹

刘天宇

镇安乡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摘要: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常绘画都是用颜料直接在纸上作画,而版画则不同,它是先把画稿画在板上,制成版,再把画印出来的一种作画方法,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特性。版画的特点在于印痕的表现和拓印的趣味性,有丰富多变的机理和强烈的凹凸美感。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儿童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要接触多种材料、使用多种工具、熟悉多种制作方法,并要在多种绘制的转换中进行再创造,它能带给儿童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和美感享受,它的多种操作和手的触摸感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期待,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的新奇感和强烈的兴趣中。在一次次的想象和创造中,在一次次的惊喜和意外中,情感获得充分释放,个性思维得到极力挖掘,经历一个非常丰富的创作、创造和审美体验过程。这些功能和特性非常适合儿童的身心特征,给儿童美的陶冶和感染、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它顺应了我们当前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和个性思维的趋势,从而达到以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文化素质的目标。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是四年级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纸版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知识延伸活动。课上同学们初步学习了黑白纸版画和简单的吹塑纸版画。因为课上学生们对版画的这种表现形式很感兴趣,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也有很多新的想法,就此我就决定让学生进行一次较深入的研究,用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引领他们进一步走进艺术的殿堂。

活动成果:

一、确定活动内容

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了很多幅版画作品,令我们新奇的是这些版画作品都跟我们课堂上学习的不一样,丰富多彩,很漂亮。这时我们都在思考这些美丽的作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张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些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制作出来的版画作品,让同学们共同探讨和研究一下版画的其他表现方法。想法一说大家都非常欣喜,这真是太好了,伙伴们都摩拳擦掌积极的讨论起来。

走进版画的世界,该研究哪些内容呢?又该怎样去研究呢?同学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张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根据同学们提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汇总分类,确定了几个研究方向。大家根据喜好自愿组合,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了组长,并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我们小组:组长檀欣悦,组员有贾文慧、陈星竹、等同学。首先,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下研究内容,决定深入了解一下版画的相关知识,因为我们小组的人都对吹塑纸版画感兴趣,而且材料不复杂。

制定了研究方案:第一、了解一下我国版画的发展史。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第二、了解一下吹塑纸版画的种类有哪些?特点是什么。第三、不同种类的版画的表现方法步骤是怎样的。第四、吹塑纸版画的不同的表现方法使用的材料有哪些? 第五、组长分配了组员的任务。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身边的书籍或利用网络收集版画图片及有关中外吹塑纸版画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版画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研究版画的发展史等。

二、资料搜集整理

我们小组贾文慧等几名同学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得知版画的相关知识,整理成果如下;

(一)基本概念

版画(print)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的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二)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三)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 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四)发展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五)艺术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

(六)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石膏版画等。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电脑版等 按照制作技法分:

凸版版画可分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 凹版版画可分为:凹雕版,腐蚀版,美柔汀版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适合儿童学习的版画:吹塑纸类的粉印版画、涂色版画、油印版画、拼色版画、仿蜡染效果版画、仿石刻效果版画,油印纸版画,木刻油印版画和综合材料版画等。

吹塑纸版画:

吹塑纸版画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儿童版画品种,它的版材是装潢用的吹塑纸。吹塑纸或吹塑板是一种轻质的发泡塑料纸或板,结构疏松,很容易在表面划出痕迹,使用一些特意选择的刻画工具,采取画线、压痕、剪贴、撕镂、刮擦等办法进行造型绘制,把要画的内容勾勒出来,在吹塑纸上刻画出凹槽,成为底版。把颜料或油墨用磙子滚在底版上,转印在纸上,用这种材料和方法制作出来的版画叫“吹塑纸版画”。用吹塑纸可制作多种效果的版画:粉印、油印、拼色、涂色、烫刻、仿汉画像砖的石刻效果、仿蜡染的效果等。其特点是:制作方便,易于掌握,印出来的线条流畅,画面肌理丰富。

三、成果整理结果

我们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整理,同时也把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最终我们小组决定重点探究纸版画中的吹塑纸版画。

(一)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

1、吹塑纸粉印版画。

吹塑纸粉印版画是用吹塑纸作版,用水粉颜色填色、印制而成的版画。材料准备:吹塑纸、铅笔、卡纸、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盒、小夹子、笔洗。

作画步骤: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⑴用铅笔直接在吹塑纸上刻画,就像平时在纸上画一样,画时稍用力一点,在不画透板的前提下尽量把线画得深一些。

⑵把彩色卡纸覆盖在绘制好的版上,用小夹子将卡纸一边与吹塑版固定。⑶掀开卡纸的一边,在吹塑版上用笔填色。

⑷放下卡纸印制,用手抚压卡纸,边填色边印制,直至完成。⑸取下纸,晾干,一张作品就完成了。

2、吹塑纸油印版画。

吹塑纸刻画制版,用版画油墨进行印刷,一张版可以印制很多幅作品。材料准备:吹塑纸、卡纸、铅笔、版画油墨、胶磙、玻璃、小夹子。

作画步骤:

⑴用铅笔直接在吹塑纸板上画出要表现的内容,画时稍用力一点,尽量把线画深一些。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⑵在画好的图上有选择地用铅笔划压,做黑白灰效果,注意线的粗细及块面分布。底版完成。

⑶把油墨挤在玻璃上,用胶磙把油墨滚开、滚匀。⑷把油墨滚在制好的吹塑版上,要均匀。

⑸把卡纸覆盖在吹塑纸版上,用小夹子固定卡纸。用手按压后,掀起卡纸晾干,作品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3、吹塑纸涂色版画

这种版画是一种用版画油墨或者水粉颜料与油画棒结合制作的版画,在印制出底色的画面上,添加油画棒颜色,使画面色彩更丰富。

准备工具:

吹塑纸、彩色卡纸、水粉色、铅笔,胶磙、油画棒、玻璃、小夹子。作画步骤:

⑴用铅笔直接在吹塑板上刻画,画时稍用力些,在不画透板的前提下尽量把线画得深一些、粗一点。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⑵根据想要的色调和纸的深浅选择水粉颜料,把颜料挤在玻璃上,用胶磙滚匀。

⑶把卡纸覆盖在刻画好的吹塑纸版上,用夹子固定住一边,在版上滚颜料,印制。

⑷满意后揭起卡纸,让颜色晾干。

⑸画面干后,便可用油画棒根据需要涂色,涂色时注意保留部分底色,形成色调。最后整理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4、吹塑纸仿蜡染效果版画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图案风格独特,富有民族特色。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极具魅力。作仿蜡染效果的版画,体会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更是妙不可言。⑴用铅笔直接在吹塑纸上刻画,线条要粗。⑵为了追求画面效果,可撕去部分边角。

⑶把吹塑纸版团揉,让纸面出现褶皱,展开压平。如有破损,可以用胶带在背面修补。

⑷在版上均匀地滚上油墨,油墨一定要薄,以免影响线条的清晰度。

⑸把卡纸覆盖在吹塑纸上,用手由里向外反复按压,墨色不足的地方可补油墨。

⑹揭起印纸,完成作品。

一、搜集的版画作品图片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木刻版画

石版画

铜版画

丝网版画

石膏版画

吹塑纸版画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课题探究讨论

成果展示幻灯片截图

吹塑纸版画制作活动现场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吹塑纸版画作品成果展示(这是我们小组创作的)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我们小组在这次泥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在探究版画的活动中,我觉得我们小组的收获最大,搜到的成果也很受全班同学的欢迎。从确定主题开始我们大家都积极的提感兴趣的问题和想要了解的有关版画的知识,我们共同讨论和交流制定我们的活动方案计划。分工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等。我觉得我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对吹塑纸版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尝试了多种表现方法真令人高兴。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了参与、合作的机会,都体现出了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凝聚了团结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发挥了我们大家的才智应对在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活动获得了比美术课更多的有关版画的知识,从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同时也学会了欣赏他人。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指导教师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课 篇5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孙美花

【摘要】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将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成果展示评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对主题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表达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课该怎么上?教师在指导中要关注什么?笔者从“展示”、“评价”和教师的“关注点”这三个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展示评价课

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将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成果展示评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对主题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表达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课该怎么上?教师在指导中要关注什么?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案例《我是快乐小厨师》,来谈谈对“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课”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成果展示” 1.展示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其“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模式从单纯结论性教育向过程性教育转变。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成果展示不仅要展示学生活动后的成果,更要展示学生活动的过程,比如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经历的挫折、真切的体会、采用的方法等等。

【案例】

甲:我们海盐的地方菜可真多,那么大家对我们海盐的这几个地方菜是否知道呢?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出发,我们去调查啦!

乙:这是我们在发放问卷。甲:这是我们在统计结果。

乙:我们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4份,从统计结果看,海盐大头菜大家都知道,其次是红烧羊肉,慕斯杯紫薯球知道的人最少。

甲:看来海盐大头菜和红烧羊肉的知名度很高。甲:大家是不是感觉我们的调查问卷很顺利?

乙:虽然,我们以前也设计过问卷,但在设计这个主题的问卷时,还是很伤脑筋的,我们不知道该设计些什么问题,一开始,我们设计了很多问题,(出示问题)老师问我们:你们到底通过问卷想知道些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问卷的问题做了修改。

甲:这200份问卷发放到哪里呢?我们挑选了20个班级,每个班级10份问卷,因为我们是利用课间去发放问卷的,所以有6张问卷因为当时上课铃响了而来不及回收。乙: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在问卷时要挑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这样回收的问卷才更完整。

上面这个案例是“家乡美食小调查”组的同学成果展示的一个片段,他们在汇报过程中,凸显了活动的“过程”,他们在困难的解决中成长,他们在面对经历挫折时得到启示。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活生生的体验,比如在活动中让你惊喜的事是什么?有无遇到困难?怎么克服困难等“过程”的呈现,充分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这些隐性价值目标的挖掘与深化,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挖掘活动中的“魅力”,这正是我们指导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之前所要做的。

【案例】

甲:大家好,在“我是快乐小厨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小队的活动主题是“孝心小厨微实践”。

乙:我们的活动分四个部分: 甲:1.家庭食谱小调查 乙:2.一周食谱我制定 甲:3.小鬼当家

乙:4.美食对对碰,自己设计美食。

甲:活动开展前,我们组十位同学通过讨论,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计划。乙:活动一:家庭食谱小调查。

甲: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每天离不开的一种能量,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过我们的一日三餐呢?这是我们小组张雯馨同学记录的他们家的一周菜谱。

乙:平时,我们每天吃什么菜都是家长决定的,我们决定做一回小主人,于是开展了活动二:一周食谱我制定。这是我们小组同学讨论制定的一周食谱。

甲:制定了一周菜谱,我们还开展了小鬼当家的活动呢!

乙:瞧,系上围裙,挥起厨具,功夫不负有心人,美味佳肴也随之出炉了,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心里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甲: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活动照片吧!这是我,这是李梅茜,这是张雯馨,这是杨蕊,这是郭思源、张一鸣和郭许诺,这是沈书扬。

乙:怎么样?这一桌桌美味佳肴很诱人吧!

甲:最后,让我们进入第4个环节——美食对对碰。

乙:我们的小厨师们准备好了材料,打算自己创作美味的慕斯蛋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甲:在她们的坚持努力下,美味的慕斯蛋糕渐渐成型了!

乙:她们制作的美食是不是十分诱人呢?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在课后一起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美食吧!

甲:这次的展示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我们相信同学们对烹饪的热情是永不改变的。乙:这次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趣和欢乐,还让我们获得了生活的本领。合:感谢大家的聆听与参与,谢谢!

在这个小组的成果展示中,既有活动方法的介绍,如观察记录、设计、动手实践,又有活动的收获,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着快乐,也收获着生活的本领。同学们听了之后,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再来冷眼旁观,其实这个小组的展示有遗憾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在小鬼当家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活动中有哪些精彩花絮?活动中最难忘的情节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纵观他们的成果展示,还是偏重于结果的呈现。后来,在课堂上,我对他们小组进行了采访。当时我现场采访了两位同学,他们都谈到了自己感受到家长的辛苦。

在学生展示不够到位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努力挖掘活动中潜在的各种元素,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变化。

2.怎么展示?

怎么展示,也就是展示的形式。它既可以有“静态”展示,又可以有“动态”展示。成果展示可以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有些学生的成果展示材料是静态的,如体验文章、绘画作品、小报、模型、观察日记等;而有的成果展示材料则是动态的,如口头汇报、辩论会或演讲会、演示过程、心得体会畅谈等。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最优的展示形式。在“我是快乐小厨师”的成果展示中,既有动态的结合PPT的汇报,还有静态的文字、图片展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如果有欠缺的地方,老师让他们进行补充介绍。

【案例】

甲:做菜可是一门技术活,我们在家长的指导下,都动手实践,过了回小厨师瘾!乙:请看,黄安安制作了一道美味的烤鸡翅呢!

甲:我也在家尝试做了一杯新鲜、健康的牛油果香蕉奶昔呢!

乙:同学们,有了想法,就一定要去实践。回到家,我也试着作了一道煎鸡翅。甲:再让我们看看姚懿恬、储淳、冯书晗的绝活吧!让我们先看看食材吧!乙:清蒸梅童鱼,洗鱼,可是个麻烦活,瞧,他们洗得可认真啦!甲:盐水海白虾。

乙:醋溜大白菜,姿势还算专业吧!甲:煎荷包蛋。

乙:这顿意义非凡、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终于做好了,瞧,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甲:施清源和徐畅言合作做了香喷喷的牙签牛肉!乙:谷雨、王实他们也都进行了尝试。

这个小组利用了很多图片分享了自己做的美食成果,但是,对于他们所研究的“美食的技艺”并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他们展示结束后,我借助他们带来的美食“牙签牛肉”,现场做了采访。通过采访,牙签牛肉在制作时所要用到的烹饪技艺大家就很清楚了,对他们之前的展示做了很好的补充。如果有条件学生能够当场为大家炒一个拿手菜,或者将炒菜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展示,可能展示的效果会更好。

动静结合的展示,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恰当的展示形式能将学生的收获完美呈现,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也能将活动的效应最大化。

成果展示既要有“台上”展示,又要有“台下”互动。成果展示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在展示时既要向其他同学传递自己小组的收获,也要关注和台下同学的互动,让倾听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个小组的展示中。【案例】

乙:我们小队还了解了美食的搭配:(出示)这是一张《食物金字塔指南》,它能指导我们每天正确地选择谷类、水果、蔬菜、鱼、奶类等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甲:在这里,我们想考考大家。(出示)胡萝卜中含有的营养是()。乙:(出示)洋葱中含有的营养是()。甲:(出示)西红柿中含有的营养是()。乙:大家真是太厉害了,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美食营养对对碰”小队,在展示时巧妙地利用竞猜的方式,和同学们互动,把同学们都引进了他们的展示中。不过由于经验的缺失,在互动中对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的反映有点单一。不过,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小组在展示时的互动意识已经有了。

二、关于“展示评价” 1.评什么?

评价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评价是师生对话、民主协商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契机,借助评价促进、激励、引导学生发展。那么,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我们要评什么呢?综合实践活动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把焦点转到课程本身的追求上来,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亲身的探究体验,与人合作的态度,以及独立的思维等表现。

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我们既要验收“预设”,又要关注“生成”。所谓“预设”,就是学生在成果展示前做好的已有准备,所谓“生成”,也就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或者展示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老师所做的引导。

以“美食营养对对碰”小组为例,他们组在成果展示后,我看到学生桌面上有带来的寿司,就想考考他们知不知道“寿司”有什么营养,结果,学生一下子哑口无言,被考住了。然后我就顺势利导,告诉学生,研究营养,可以关注自己平时吃的食物。这样的生成,就是一种资源,我们老师要及时把握住。只有关注“生成”,成果展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预设,一种精心的表演。

评价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成果评价中,我们既要关注“个体”,又要关注“集体”。在“我是快乐小厨师”的活动中,既有对个别同学的评价,也有对小队的评价,也有对全体同学的评价。

【案例】

同学们,看了你们的展示,老师很佩服你们,佩服你们能取得这么多的活动成果,更佩服你们在活动中的认真、执着、探索的精神。其实,我们每个同学在活动中或多或少都有成长。课前,大家填写了自己的收获卡,谁来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些收获就是大家成长的见证。虽然今天我们在进行成果展示,但是“我是快乐小厨师”的活动,其实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能在生活能多动手多实践,为家庭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同时,祝愿大家在下次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评价,是隐性的教育价值,让活动得以拓展、升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校正,所以评价既要有鼓励,又要有合理的建议,既关注个体,又关注团队,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使学生有所感悟,进行反思,得到新的成长点。

2.何时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应是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应该是相结合的。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评价可以穿插在展示的过程中,也可以放在展示后。在学生展示前,要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在“我是快乐小厨师”成果展示评价课中,是这样安排的。

【案例】

师:我们的活动经历了一个月,已经接近尾声。今天,咱们就一展身手。每个小组来作一个展示交流。大家已经有了精心的准备,老师希望大家不仅能展示出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和收获,更要带着思考,从别的小组身上汲取灵感和启发,小组展示后你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可以提问,也可以提出你的建议。等全部展示之后,我们还要进行评比,看看最终花落谁家。

花落谁家:活动丰富奖 精彩展示奖

活动丰富奖:围绕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人人参与。

精彩展示奖:围绕主题,成果展示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展示者落落大方。好,那我们今天的成果展示就正式开始了。

师: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很精彩,那么这两个奖项究竟花落谁家呢?我们来评一评。我们每个小组有四个赞,红色代表展示精彩,绿色代表活动丰富。请小组内讨论一下,由组长作为代表上台点赞。颁奖。代表上台领奖。

3.谁来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倡多元主体评价,改变教师操控学生言行的局面,使评价成为一个开放、民主、动态的过程。参与评价者从教师到学生家长,从社会各界人士到学生自己。从而带来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和评价角度的多维性。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评价,可以使同伴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人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相互交流中,以自我评价为基础,一方面通过评价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来发现和促进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寻找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通过伙伴的帮助使自己得到提高。同时,评价指向也应该多元,要从态度情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维度进行评价。

三、教师的关注点

成果展示评价课不仅是对学生整个活动过程的检验,更是考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程度如何。不能仅仅为展示而展示,在展示评价阶段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不仅要当好倾听者,更要当好交流者、评价的指导者。那么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作为指导教师,我们要关注什么呢?

1.既关注“展示”,又关注“互动”。第一组“美食营养对对碰”在展示中,既有图片展示、又有竞猜互动、采访记录、采访视频等,展示形式丰富,内容充实。

在综合实践成果展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组在展示,其他同学大多单纯地做观众,做陪伴,但是这个小组,在展示时巧妙地利用“竞猜”的方式,和同学们互动,把同学们吸引进他们的展示中。但是由于经验的缺失,在互动中对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的反映、互动的内容、形式都有点单一,台下同学的参与度也不够充分。但是,我们还是能欣喜地感受到这个小组在展示时已经有了互动意识,互动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作为指导老师,在课前指导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互动的意识,传递一些互动的方法,如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等,让台上台下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分享收获,共同成长。

2.既验收“预设”,又关注“生成”。

第一小组展示之后,我们进行了师生、生生互动评价。在互动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师:老师看到你们桌上有带来的美食,这是什么? 生:这是我们小组自己做的寿司。师:这寿司有什么营养呢?

生:(一下子哑口无言,组员之间面面相觑)师:不知道吗?你们研究过它的营养吗? 生:没有。

师:(面向其他几个小组)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生:我建议他们可以去研究一下它的营养,然后可以根据它的营养成分做一些改进。师:是啊,我们研究美食的营养,可以从研究自己经常吃的美食的营养做起。这个环节,我及时抓住课堂资源,马上介入,并顺势利导,根据学情,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向学生渗透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研究,不是研究网上的知识,而应该研究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服务。

我认为,在成果展示评价课中,我们既要验收“预设”,又要关注“生成”。生成,是一种资源,我们老师要及时把握住。只有关注“生成”,成果展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预设,一种精心的表演。

3.既着眼“课堂”,又着力“课前”。

第二组“美食技艺我分享”小组,有很多动手实践的活动,如,在刀工教室学习千层花、萝卜花的制作,在油炸教室学习芝麻球的制作,在家里学做小厨师,制作:烤鸡翅、牛油果香蕉奶昔、清蒸梅童鱼、盐水海白虾、醋溜大白菜、煎荷包蛋、牙签牛肉等。他们通过播放配乐ppt的方式进行展示。

这个ptt是小组成员合作制作的,有的负责收集活动照片,有的负责背景音乐的查找,有的负责ppt的合成。不过,在指导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在每张PPT里插入不同的背景图,PPT看起来有点杂乱,所以,我指导他们“使用模板”的方法,教师的前置指导,使学生在ppt制作能力上有了提升。

这个小组比较成功的还有采访,两次采访,采访对象不一样,一次是采访理工学校老师和学员,一次是采访家长。他们在展示成果时,分别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显得游刃有余。其实,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六年级,但采访仍旧是一个难点,尤其难的是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什么?选择怎样的切入点?在课前指导中,采访问题的设计我尤为关注。比如,采访理工学校厨师班学员和采访家长的问题切入点是不一样的,我指导他们围绕着自己的研究内容精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访。

这些指导,功夫都在课前,学生成功与进步的背后是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师生的共同合作。

4.既关注“成功”,又挖掘“失败”。

第二小组,学生的ppt展示主要以图片分享自己做的美食成果,但是,对于他们所研究的“美食的技艺”并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他们展示结束后,我借助他们带来的美食“牙签牛肉”,现场做了采访。

师:你们带来了什么美食? 生:牙签牛肉。

师:能说说这牙签牛肉在做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艺吗?

生:我们先把牛肉洗干净,切成一条一条细条,倒入三种调料:酱油、蚝油、黄酒,然后把它串起来,放入油锅炸。

师:给他掌声,他能把自己研究到的美食技艺运用到实践中。真棒!

通过采访,牙签牛肉在制作时所要用到的烹饪技艺大家就很清楚了,对他们之前的展示做了很好的补充。如果有条件学生能够当场为大家炒一个拿手菜,或者将炒菜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展示,可能展示的效果会更好。

在这个组的互动和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夸这个组活动丰富多彩、人人参与、团结合作,我在互动中问他们小组,你们做的这些美食都是做一次就成功的吗?一个学做蛋糕的孩子说她是尝试了好几次才真正成功。的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无论得失,都是收获,都是成长。

我认为,成果展示,不仅要展示学生活动后的成果,更要展示学生活动的过程,“过程”的呈现,如活动中失败的经历、遇到的困难、怎样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这些“成功背后的故事”充分展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

5.既注重“共性”,又弘扬“个性”。

第三组“家乡美食小调查”的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讲座体会、问卷调查表、统计图、三句半等内容。

这个组在汇报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是展示形式比较活泼。他们分工明确,扬长避短,调查能力强的同学合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擅长小结的同学撰写讲座体会,擅长口头表达的就作为代表借助ppT展示,擅长表演的同学自编了关于海盐美食的三句半。

像三句半这样的展示,我们称之为动态展示,还有如口头汇报、辩论会、演讲会、演示过程、心得体会畅谈等也都属于动态展示。有些学生的成果展示材料是静态的,如体验文章、绘画作品、小报、模型、观察日记等。我认为,动静结合的展示,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最优的个性化的展示形式,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成果展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愉悦,激发主动性。恰当的展示形式能将学生的收获完美呈现。上台成果展示,可以小组成员全部上台,也可以派代表上台,这个也是可以由小组商量决定的。如果是派代表,也最好由学生毛遂自荐的,尽管可能这个孩子并不擅长展示,但只要勇于尝试,对于这个孩子就是巨大的突破。

6.既重视“能力”,又渗透“德育”。

第四组“孝心小厨微实践”组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食谱调查表、自制的食谱、小鬼当家时的美拍、展板等。这个小组人人参与小鬼当家活动,显然,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素质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还承担着育人功能。这个小组成果展示后我对他们小组进行了采访,请他们谈谈做孝心小厨的感受。

师:你们做了孝心小厨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1:做了孝心小厨后,我才体会到爸爸妈妈做饭做菜是多么不容易,他们每天都要这样做,真是太辛苦了,虽然我感觉自己做孝心小厨做得很累,但我也很高兴,能为爸爸妈妈分担一点家务。

生2: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真是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多帮爸爸妈妈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时我现场采访了两位同学,他们都谈到了自己感受到家长的辛苦。我这时的介入,目的就是为了挖掘这个活动中潜在的德育元素,来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变化。

第五组“大厨工作微探秘”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简笔画作品、体验视频和倡议书。他们的展示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生1:我觉得他们组把全国13亿人,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将会造成怎样的浪费,他们的计算非常精确。

师:是啊,这样的一系列数据的呈现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节约的重要。生2:我感觉成果展示的同学落落大方,语调很自然,ppt也做得很精美。师:表扬自己组,当然可以的。掌声鼓励。

生3:我觉得他们用倡议书的形式特别好,让我们知道了节约的重要性。师:是啊,他们还收集了全班同学的签名,让大家都加入到节约粮食的队伍中。在本节课中,每个小组展示之后我们都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评价,既有表扬,也有建议。通过真诚评价,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综合实践成果展示评价课,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在互相交流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价课,教师要前置指导、关注生成;学生要个性展示、积极互动;师生、生生之间要真诚评价,这样才会有成果展示评价课上学生丰富多彩的展示和学生能力情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胡松华《“洗尽铅华,复归本真”——对当前综合实践成果展示课的冷思考》2011.6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6

“孝亲敬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前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孝亲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学生都应有的品德。为弘扬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上学期期末,结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我校确定了以“孝亲敬长”为主题的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寒假期间,有些同学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些同学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尽管同学们做得事很平凡,但在家庭中,能时时刻刻关心老人、父母,在社会上,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足以慰人心腑。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拥有感恩的心,天空会更加蔚蓝,阳光会更加灿烂,生活也更加和谐、幸福。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这次“孝亲敬长”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让爱的种子散播在更多的孩子们心中。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7

《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性较强, 是学生在学习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的一次全面综合项目训练。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于结构化的小型项目开发流程, 其中包括功能分析、模块划分、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掌握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 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描述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C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编写能力, 对《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的目标。在本校该课程的以往教学中, 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人数较多, 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四个专业的500多名学生, 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差别较大, 有针对性的教学比较困难; (2) 有些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不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3) 周课时为2, 课程内容较多, 深入讲解困难; (4) 采用案例驱动法教学, 课内主要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 大量的编码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 这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较高, 同时老师的课外辅导压力也很大; (5) 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方式, 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习效果。

2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成果为本的教育是“以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教育模式, 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该教学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该教育理念最早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反馈。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在香港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 其中香港理工大学早在2004年初已开始将成果为本的教学理念纳入该校的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及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教师不仅要能运用现有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要求实施教学, 而且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适应未来的能力。

本次根据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思路为: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并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列出可量化可考核的学习成果形式, 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制定与学习成果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 经考核明确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 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课程目标与教学实施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控制系统。

3 课程教学实施

在教学目标上, 以适应应用型本科教材改革的需要为目标, 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有所创新和突破。走访IT公司和企业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规格, 明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并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建立ASK模型 (Attitude素质;Skill能力;Knowledge知识) 。

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 能够做什么, 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技能, 教师在制定学习成果目标时应当考虑该课程需要传授哪些知识给学生, 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理解程度以及如何体现学生是否理解这些知识。George Brown学院提出的观点认为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保证成果是可衡量评估的, 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查成果的完成情况, 成果应当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关, 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成果目标的数量以4~5个为宜, 成果过多会导致学生的专注度降低, 影响学习效果。制定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成果形式和教学方法, 形成《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设计”方案。 (表1)

教学实施中, 根据课程学习目标, 设计三个教学项目, 分别为“手机通讯录管理系统”, 考查结构体、指针、文件的操作, “家庭财务管理系统”, 考查链表、指针、文件的操作, “时钟的设计”, 考查图像界面设计。由3位学生组成开发小组针对不同项目, 轮值项目负责人, 明确分工、模拟项目开发流程, 依据开发环节进行任务分解, 并在各个开发环节撰写开发文档, 最终形成课程设计报告。课堂以学生研讨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课下以学生独立编码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项目完成后, 学生演示项目进行答辩, 展示项目成果。

4 总结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定义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完课程后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 明确了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形式, 将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和考核形成进行统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完成配套教案、讲稿、课程多媒体教学文件 (PPT) 、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本文提出了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 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列出可量化可考核的学习成果形式, 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制定与学习成果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考核结果改进后续教学, 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成果为本,C语言,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 2007 (1) .

[2][美]安东尼·伍维克, 洪懿妍译.创新从头开始—成果导向式创新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篇8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此心存畏惧,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学写”呢?我们不妨从“写”来展开思考。

一、关于“写”的思考

(一)“写”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是学生在完成了某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为了形成文字和深化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反映研究目标、过程、结果及收获的书面报告。从格式上看,它一般包括标题、作者姓名、研究时间及分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收获和体会等部分。从特点上看,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和创造性。

(二)怎么“写”?

成果报告是一篇带有研究性质、概括反映活动全过程、表达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需要学生在“写”的时候不断地回顾、讨论和提升。标题要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目的着重提出问题,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发现及课题的由来;研究过程是指课题探究的步骤、分项及具体措施;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是整篇报告中的重点。还可以用文字、数据、统计图、照片等表现对问题的思考及研究的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

(三)何时“写”?

按照一贯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小课题成果报告必须在所有的研究活动完成后再开始总结和撰写。其实,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等特殊性,我们可以把撰写工作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写”在研究前,着重思考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时间和分工;“写”在研究中,及时记录研究的过程,分析采集的数据;“写”在研究后,全面回顾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反思得失,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分段式的撰写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四)由谁“写”?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学生完整生活、注重学生亲身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更深的体验,才能促使他们发展更多的能力。因此,在成果报告的撰写上,即使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报告结构确定上加以引导,在修改、汇报中稍作点拨,始终用陪伴者的姿态参与整个过程。

二、关于“学”的探讨

思考了“写”,再来探讨“学”。从小课题研究的开题、实施、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学生是整个过程绝对的主角。面对研究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主观能动、自然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活动中去呢?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四个策略。

(一)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唤醒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学,需要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储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对课题成果报告的认识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的储备,才能在动笔时有把握、有方向。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优秀的成果报告案例作为资源库提供给学生,也可以教给他们搜索的方法,协助有效信息的采集。

2.发现。即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由学生自主发现成果报告的组织结构非常重要。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已有的成果报告时不能漫无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其关注报告的组成部分、表述方法和侧重点,帮助他们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

3.尝试。经过前期充分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研究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记录下来,初步形成小课题成果报告。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用追求完美,只要学生能按照报告基本的格式完成即可,同时给予肯定与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分享互“学”

分享互学,就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分组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提高撰写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协助者。

1.要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分享互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整个过程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实施前,要在学生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分组,注重能力差异的搭配;实施中,要指导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探讨,可以建议按照成果报告的结构逐步进行;实施后,要及时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引导他们正确的分享方法,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分享的过程中。

2.要会交流。分享互学的优势便是互帮互助、互学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指导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吸取同伴的有效建议并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分享可以先从小组内开始,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修改,然后再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别好的样例在班级讨论时呈现,请大家帮助出出主意或者学习借鉴。其中,教师不但要关注交流过程中“说”的学生,更要关注 “听”的那部分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喜欢说不喜欢听的现象,而且从实际能力上说,要通过“听”提出修改建议确实也比较难,因此,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此进行专门指导,例如可以通过 “我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我能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吗?” 之类的温馨提示,暗示学生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三)优化练“学”

优化练学,就是针对综合实践小课题成果报告撰写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克服障碍,较为熟练地掌握撰写方法。实践表明,学生对以下两部分困惑最大。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要开展本次活动,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和理由。一般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清楚地表达出吸引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什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成果报告的第一部分,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落笔,教师在指导中要提醒学生两个标准,一是清晰,二是有趣。小学生的成果报告一般控制在一千字左右,研究目的占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为宜,虽然篇幅较短,但也要条理清楚、表达清晰,使人对活动的由来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进一步阅读了解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用儿童独有的角度看问题,用特有的方式进行研究,也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指导时要提醒学生就用自己本真的语言进行描述,不要学着大人说话的样子,泯灭了其中的童趣。

2.研究结果和分析。这是整篇小课题成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用文字、数据、图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研究的全过程和收获。由于选题的角度、使用的方法、研究的进程和结果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体指导,例如研究结果必须实事求是,收集的资料必须真实有效,成果报告要层次分明、表达准确,数据的统计与呈现要正确清晰等,但对于个性需求就要个别指导,如研究分析,教师则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实际研究情况,帮助他们从活动中提炼感受,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并梳理成文。

(四)多元评“学”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但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着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态度、活动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我们一般设定为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调查对象评等。在成果报告的撰写阶段,多元评价是调动积极情绪、激发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1.注重激励。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把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每一个时机,不但自己要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扬学生,还要指导学生以激励为准则开展相互间的评价。特别在分享阶段,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这时教会他们正确评价同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两名学生上台示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评价,还可以谈谈得到同学肯定后的感受,以此让全班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明确评价的作用。

2.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但要看成果报告的完成情况,更要看整个撰写的过程,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成文过程,例如怎么确定报告的结构、怎么选择数据呈现的方法、听取了建议后怎么修改等方面,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来引导学生对成果报告的撰写方法更加清晰,促使其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3.注重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的结合。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因而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个体转向群体,当整个小组表现优异时个体才能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间必须合作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攻克“成果报告撰写”这个难题的巨大推动力。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成果报告的“学”和“写”是相辅相成、同生共构的。通过“学”,学生开阔了眼界;经历“写”,学生掌握了技能。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有效地“学”,那么面对成果报告的“写”时,又有何惧呢?

上一篇:刘畅词汇笔记(11)Part下一篇:我爱我的爸爸妈妈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