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扶贫计划

2024-09-09

贫困户扶贫计划(精选8篇)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1

一、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家共3口人,地有2.5亩,劳力1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生产收入。

xxxx,小学文化,身体良好

儿子,小学文化,身体良好

女儿,小学文化,身体良好

二、主要贫困原因

1、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接受农业生产科技及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

2、无固定经济来源,缺少技术,主要以农业生产种植,打零工维持生计。

三、帮扶计划

经过前期的入户对接,建档立卡,初步了解了其家庭实际困难情况,具体安排如下:

1、进行思想帮扶。帮助其家庭成员树立致富信心,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

2、赠送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有关书籍,通过多种方法需找致富门路。

3、加强培训。对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本领,为家庭致富打下基础。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2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颁布实施以来, 湖南省怀化市深入贯彻落实《纲要》与《规划》精神, 重点瞄准98个深度贫困村,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 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2013年, 深度贫困村平均完成投入资金508万元, 其中各类无偿帮扶资金4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集中突破。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五通” (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讯) 问题基本解决, 村级公路95% 实现通畅, 组级公路90% 实现通达, 村级路网基本形成;80% 以上的农户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95% 的村实施了农网改造, 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通讯信号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 以上。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每个村重点发展了1项特色产业, 并建起了标准示范园, 直接参与农户达38%, 受益农户62%, 部分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主业, 一户一项目”的产业格局,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2011年相比, 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村达96个, 其中增收2000元以上的村达44个,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只脚已迈入小康生活门槛。

精准扶贫——1 户1棚, 一棚脱贫。

一、主要做法

深度扶贫是怀化市首创, 也是现实倒逼而来。一是对扶贫工作的反思触动了开展深度扶贫的理念。多年来,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扶真贫, 但最贫困的地方依然是困难问题最多, 争取项目的能力最差。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 建设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二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推动了开展深度扶贫的决策形成。怀化市是武陵山片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市州, 是名符其实的扶贫攻坚主战场。为了落实国家对武陵山片区战略定位, 打造扶贫攻坚先行区, 怀化市委、市政府决定按照“两个瞄准” (瞄准贫困地区、瞄准贫困人口) 的要求, 把深度贫困村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怀化扶贫攻坚的首要突破口, 并采取超常规措施, 实施差别化重点扶持。这项决定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湖南省扶贫办的肯定和支持, 并希望怀化市积极探索, 为全国全省扶贫工作积累经验。2012年5月23日, 全市正式启动了深度扶贫工作, 将98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 举全市之力重点帮扶。

1、全面调查摸底, 找准重点目标。为切实找准深度贫困对象, 全市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细致调查, 摸清贫困底数。各县 (市、区) 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从相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人员深入523个贫困村逐村调查登记, 调查内容包括住房、交通、水利饮水、农电和产业开发等九大类55个小项, 囊括了贫困村发展需要解决的方方面面困难。二是制定“三最”识别标准, 找准重点目标。首先按照“贫困人口最集中 (贫困发生率在50% 以上) 、生存环境最恶劣、地理位置最偏远”标准, 在全市划定54个深度贫困小片区。在深度贫困小片区内, 再按照“收入水平最低 (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 、基础设施最差 (重点是不通路的村) 、产业发展最弱”的标准, 划定了98个深度贫困村, 并把深度贫困村内收入最低的30% 人口共2.8万人划定为深度贫困人口, 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对象。

2、科学整体规划, 明确攻坚思路。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差, 情况复杂, 实践证明, 采用单一的或常规的帮扶措施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突出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村级扶贫规划过程中, 坚持把扶贫开发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框架中进行整体规划, 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力争通过精准扶贫把深度贫困村能直接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康村。在规划的具体设计上,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按照“抓班子、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 做到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全力破解深度贫困村的发展难题。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破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难题。重点实施路、水、电、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突出特色产业开发, 破解群众增收难题。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 围绕水果、干果、茶叶、油茶、肉牛、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 选准发展项目, 并以深度贫困村为中心, 向周边村延伸发展,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片区, 逐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扶贫产业格局。三是突出农民整体素质提升, 破解贫困人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的难题。坚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和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等列为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 帮助“穷二代”通过获取知识改变命运, 从而斩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四是突出基层组织建设, 破解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难题。把党员队伍培训、后备干部培养和村干部学历教育等列入村级规划, 逐步优化村干部结构, 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

3、强力整合资源, 做大扶贫投入。为筹措资金, 全市重点着手在四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一是强力推动行业部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 将任务分解到各行业部门, 并将行业部门完成任务情况列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确保该做的项目一个不拉下, 用出的钱一分不浪费。据初步统计, 2012—2013年共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国土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达2.1亿元, 最多的村达600多万元。二是设法增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严格落实中央投入, 按整村推进资金要求, 每个村落实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积极争取省里支持, 省扶贫办给深度扶贫每年特殊支持2400万元;设法加大地方投入, 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 (其中市财政安排750万元) , 给每个村配套支持20万元以上。从2012—2015年每个村可稳定获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340万元。三是创新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在条件成熟的贫困村, 创建产业扶贫资金担保贷款模式, 由县产业扶贫资金出80%、项目合作企业出10%、贫困农户出10% 的比例成立产业扶贫担保金, 为全村贫困户申请产业贷款提供担保。金融部门按担保金总额5-8倍的额度向有发展产业意向的贫困户发放担保贷款。同时, 在利率上给予优惠。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项目合作企业和贷款贫困户各承担三分之一。通过这种模式, 既减轻了金融部门对贫困户的惜贷心理, 又切实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四是积极拉动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建立帮扶机制, 发动和引导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捐资4160万元, 投资7500万元。

4、创新开发模式, 提高扶贫效益。对深度贫困村而言, 产业开发是希望所在, 但更是难点所在。在扶持产业的过程中为了既保障扶贫资金绝对扶持到人, 又能够相对集中使用, 握紧拳头做大事, 做成事, 各县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资金安排方面, 重点探索点面结合、特惠与普惠相结合的资金分配方式。在贫困村普遍制定了三个层面的产业扶持方案:即产业扶持资金的70%实行特惠制, 扶持贫困户;余下的30% 实行普惠制, 奖励从事既定主导产业的所有农户, 或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联村单位、企业的扶持资金及县域重点产业建设资金安排一部分用于奖励大户。2014年确保深度贫困村每个扶贫开发对象扶持资金不低于1000元, 并建立《扶贫开发对象帮扶卡》, 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在组织开发方面, 重点探索产业扶贫与工商企业原材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 引导企业从单纯捐资扶贫向领办、创办特色产业转变, 把深度贫困村建设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或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 实现企业转型与农村脱贫双赢;重点探索产业建设与直扶到户相结合的新路子, 把直扶到户资金和区域重点产业开发资金、信贷扶贫资金等有效叠加, 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通过不断总结完善, 群众比较接受的产业开发模式有四种:一是示范园带动模式。安排部分扶贫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向合作社或大户入股, 建立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园 (场) , 为农户提供示范、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等服务。村集体所得红利50—70% 用于扶持当年的贫困户, 剩余的用于全村分红或再投资或公益事业。贫困户在示范园的指导下, 利用得到的直扶资金按统一要求发展同类家庭项目。目前98个深度贫困村已建立了示范园 (场) 64个。通道县江口乡古冲村通过建立300亩股份制钩藤 (中药材) 种植示范园, 去年一年引导农户分户种植钩藤800多亩。二是企业订单模式。由村集体或企业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免费或低价让贫困户使用。沅陵县官庄镇沐濯铺村利用扶贫资金建立蔬菜大棚60个, 低价让贫困户使用, 贫困户按本村蔬菜合作社的计划生产, 经营一个大棚每年可获利8000多元。三是融资合作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主, 联合企业资金建立担保基金, 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 贫困户获得贷款后, 按企业计划开展生产。或由企业 (合作社) 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 贫困户将所贷款额悉数入股企业 (合作社) , 年分红额不低于贷款额的15%。政府扶持贫困户的资金用于贴息, 不足的由企业承担。麻阳县扶贫办与湖南益生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安排资金20万元为该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农户提供担保。2013年该村有78户获得贷款105万元, 种植半夏 (中药材) 428亩, 获利近百万元。四是股份合作模式。对于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经营能力较弱的贫困户, 引导他们把量化到人的扶贫资金连同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到某一合作社或大户, 作为贫困户的永久性投资,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既有效保障项目开发质量, 提高成功率, 又切实让贫困户有机会分享发展成果。

因户制宜, 一户一策。工作队和村干部上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增收方案。

5、建立帮扶机制, 确保持续给力。扶贫攻坚必须举全社会之力, 深度扶贫还必须持续给力。市县两级着重建立了“三联一包”帮扶机制, 促进社会各界与贫困村结成稳定的帮扶关系, 进一步强化大扶贫格局。一是市、县领导联村指导。每个村明确一名市或县级领导联村指导, 重点抓好规划编制、项目开发、组织领导。二是机关单位联村帮扶。每个村安排2至4个机关单位联村帮扶, 重点抓好资金筹措、技术服务、素质培训, 并由联村单位选派2名干部、所在乡镇选派1名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 贫困村不脱贫工作队不收队, 联村单位不脱钩。三是工商企业联村援助。1个村明确1个工商企业联村援助, 重点援助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两年来, 平均每个联村企业援助资金达30万元, 多的上百万元。一些企业还根据自身特点, 与贫困村合作开发蔬菜、中药材、葛根等农产品基地2万余亩。四是干部党员包户解困。对贫困村内2.8万深度贫困人口, 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 由联村机关单位和企业的党员干部联户帮扶, 重点帮助贫困户实施一个经济增收项目、帮助解决就学就医就业困难、帮助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二、几点体会

开展精准扶贫, 关键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 要在加强政府统筹, 强化县级党委、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上下功夫。县一级处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沿, 县级党委、政府是抓落实的责任主体, 必须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要务, 以扶贫开发统领全局, 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资源整合工作中, 一个县的整合工作能不能搞好, 关键在县主要领导的态度, 态度决定成效。

第二, 要在加强沟通衔接, 提高资源整合水平上下功夫。在制定村级项目规划过程中, 要反复与行业部门沟通衔接, 努力使规划项目既符合贫困村实际, 又符合行业部门的政策和承受能力 , 防止规划沦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实践表明, 沟通衔接工作越充分, 资源整合的成功率就越高, 效果就越明显。

第三, 要在创新扶持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上下功夫。扶贫资金的政策性决定其扶持对象是贫困人口, 但实践表明, 在一个贫困村里如果怱视对一般农户和大户的扶持, 是不现实也不受欢迎的。要保障精准扶贫效果, 就需要在尽量做大资总量的基础上, 研究差别化措施, 合理安排好对不同层次农户的扶持力度, 使扶贫工作有点有面健康推进。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3

河南省太康县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筹协调、政府具体推动、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以管理精细化、措施精准化、成果精品化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精准扶贫机制、干部帮扶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是摸清底子,明确扶贫任务。在2014年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太康县组织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逐村逐户调查,摸清每个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在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贫困户逐户核查,摸清基本情况、贫困状况、贫困原因。通过外出务工、发展产业等途径达到脱贫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及时列入已脱贫对象,摘掉贫困帽子。对每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每个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户列出清单,建立台账,明确脱贫任务。

二是结对帮扶,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太康县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每个贫困村派驻一个工作队,负责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统筹安排使用帮扶资金,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实施“5431帮扶工程”,从县处级领导干部做起,各级干部、教职工都要有帮扶对象。县处级领导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乡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和教师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每个企业帮扶10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贫困原因,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给予必要的培训、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推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每年集中实施一批整村推进村,4年完成167个贫困村脱贫任务,实现1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对照脱贫标准,对整村推进村的现状进行调查,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啥补啥,责任到行业部门,两个县直单位帮扶一个整村推进村,通过重点扶持实现整村脱贫,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5%以上。2015年实施整村推进村48个,实现脱贫人口3.1万。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4

教育精准脱贫帮扶计划和措施

(五年级

孙鹏宇

孙家仡佬村建档立卡户)

帮 扶 计 划: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马家堡小学全体领导和教师信守的贫困生救助原则。特别是在秦汉新城教育卫体局下达有关帮扶贫困生的系列文件之后,全体领导教师更加深了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精心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措施,使此项工作真正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开展,也受到了社会特别是被资助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帮 扶 措 施 :

1、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贫困生帮扶措施,贫困补助落道实处,确保百分之百贫困生享受到贫困生活补助和送教上门。

2、学校领导已经开始筹划社会“一帮一”救助活动。计划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前提下,鼓励更多社会捐助人员帮扶一名特困生,并力争使帮扶对象品学兼优,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3、积极鼓励孙鹏宇同学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免费吸收该同学为书法美术社团成员。动员贫困生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4、学校计划将每学期确定的贫困生情况登记表和捐款情况表及时收存。建立完整规范的贫困生档案,一是确保三年之内被帮扶学生的经济支持,二是对每年一度的新生通过调查摸底重新确定入档,使整个贫困生管理工作落笔有踪、起始有序。

5、贫困生帮扶包抓人:主抓人:赵群(校长)、语文教师(孙娟)、数学教师(孙亭利)、生活心理辅导教师(牛刚柱)

帮扶预期效果:

学校已经将此项活动与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密切结合、通过公开捐款情况,使广大师生真正明确此项工作持久开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了师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帮扶活动制度:

各成员需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要及时汇报,反馈情况、交流、总结经验。了解、发现贫困家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立即向校长汇报情况,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时解决贫困家庭遇到的困难,成为贫困户的热心人、贴心人、关爱人,让贫困家庭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心、学校的关爱!

经费来源及保障:

1、确保“专款专用”,随时收集有关贫困户家庭材料,确生活补助紫林足额及时发放。

2、发动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向存在困难问题的困难家庭捐款捐物捐赠学籍用品。

3、党支部、工会办组织志愿者定期去帮扶孙鹏宇家庭。

4、学校主要领导可在资金方面优先考虑补助。

精准扶贫贫困户代表发言稿 篇5

大家好,我是**村民**,今天由我代表贫困户发言。我能在2016年尽早脱贫,这源于国家的好政策,各级政府及部门、**村两委及帮扶干部的精准帮扶,对此,我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自核定为贫困户以来,帮扶干部经常入户,为我们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送温暖。企业与我们开展结对帮扶,提供就业岗位、医疗帮扶、资金帮扶,实实在在的扶助我们。现在,所有贫困户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大家的主观脱贫意识、勤劳致富意识明显增强。

今后,我们将不断增强自力更生发展致富的动力,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克服自身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奋发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争取所有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6

企业扶贫 农企双赢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忻州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我省唯一的羊绒毛无纺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基地,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总资产11756万元,职工150人,其中安排贫困职工和农民工67人。拥有八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纯羊绒(毛)絮片、羊绒被、羊毛手工地毯等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2005年“暖神牌”羊绒服装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05年申请羊毛复合保温材料专利成功,2005年又被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4384万元,利税709万元,对我县扶贫起到带头作用。

200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贫新思路,大力促进我县养羊业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企双赢”的脱贫致富新格局。实施了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多次得到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资助公司进行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0年青海玉树地区地震,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玉树地区捐赠救灾款物10万元,其中现金2万元,衣物8万元,体现了全公司职工的深情厚意。

一、公司+农户:

我们已在连续四年抓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绒山羊改良较好的岚漪镇21村270户,宋家沟乡19村154户,高家会乡10村100户,大涧乡6村100户,共计4个乡(镇)65个行政村950个养殖示范户中配合扶贫整村推进计划,实施了以引进“辽宁盖县绒山羊”和良种选育相结合的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3月从辽宁盖州市购进种公羊100只,种母羊300只。2007年购进当地养殖户选育种羊796只。2008年购进内蒙巴美肉用种羊300只,共计1496只,几年来无偿资助养羊户、贫困户种羊1200余只,进行繁殖、改良、淘汰原有本地产绒少的绒山羊,逐步改变全县的羊群结构。

二、人工种草:

我们选择的养殖示范户人均承包四荒150亩以上,因地制宜,草灌结合选用传统草种和新型草种相结合的办法。人工种草7500亩,其中克冷摩750亩,紫花苜蓿750亩,草玉米3000亩,柠条3000亩,亩均产草5000公斤,保证羊群安全越冬有充足的饲草和饲料,人工种草采取的办法是草种,化肥公司无偿提供,养殖户自己管理,种下的草归养殖户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

三、签订养殖合同:

和950户养殖户签订了养殖合同,周期为五年。无偿给950户养殖户无偿投放种公羊、种母羊1200余只,户均1.3只,让他们进行羊群品种的改良,提高产绒率。定期派兽医人员到养羊户中进行疾病防

-2-治工作,帮助养羊户建立养羊档案,给绒山羊打耳记,每年五、六月份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到四个乡镇65个村对所有养羊户进行了圈舍饲养技术的培训,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母羊产羔前后期管理与羔羊初期如何管理饲养,给群众购买了一部分绒山羊饲养与管理手册,通过培训羊羔成活率达到75%以上,死亡率下降到5%左右。羊绒收购按保护价,贫困户出售山羊绒在50斤以上,山羊毛在100斤以上者奖励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拓展了科学养殖之路。

四、基地建设:

在岢岚县岚漪镇道生沟村修建种羊场二处,占地2000m,建筑面积2000m,其中:羊圈30间900m,草房6间180m,宿舍6间180m,办公室6间180m,化验防疫检疫中心一处,蓄水窖11个680m,蓄水池一个2000 m,各种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0台(套)以点带面,有效地配合了养羊示范户的羊群改良繁殖工作,并为基地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五、经济效益:

1、基地效益:通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使基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初见成效,2006年524户年初养羊56000只,根据最近统计养羊总数已达到75000只,新增19000只,户均36.3只,人均新增8.4只,实施前养殖户人均养羊24.7只,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养羊达33.2只,增长34.4%。给公司提供羊绒30吨,羊毛50吨,价值75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只羊40元,总费用为300万元,净收入450万元,项目区2260人,人均纯收入为1991元,连同农业收入,可达3000元,达到

3232

2了预期效益,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

2、公司效益:原料基地的建设,保证公司全年的正常生产,根据测算,今年公司生产羊毛复合保温材料110吨,销售收入175万元,羊毛绒被40000套,销售收入300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1500万元,新增产值1500万元,利税450万元。

3、项目区效益:道生沟村是项目实施区之一,全村111口人,2005年进行绒山羊改良后,羊绒单项收入约11万元,仅绒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该村有适龄母羊1000余只,经与辽宁盖县种公羊相配,产羔率高,在75%以上,如养殖户张荣虎的羊群50%的母羊一胎产3羔,由于管理的好成活率100%,他的成年绒山羊产绒在1.5公斤左右,而且绒头长度达3-4cm,品质高,色泽正为绒中上品。2005年该村绒山羊羔约750只,羊羔可增加收入750只×120元/只=9万元,人均增收800元,仅羊羔羊绒两项人均收入可增1800元,农业收入人均1200元,总计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圈舍养羊的极积性。

4、社会效益:除了项目区2260个规模养殖户人均养羊纯收入1991元外,二年后基地规模养殖可发展到1000户,三年后可幅射12个乡镇,带动3523户贫困户,项目区新增养羊13万只,产绒达到40吨,山羊毛产量达到100吨,全县养羊可达54万只,产绒可达到216吨。除此之外所产的羊粪30万担,可为10000亩良田提供优质羊粪,保证了粮油产量稳步增长。而且对资源的管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必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4-改变了观念,在养殖技术上改变了传统的群养羊、乱啃荒的放牧方式,实行圈舍饲养,围栏养殖的方式提高了养羊质量,提高出绒率(绒山羊的出绒率为0.8公斤-1.5公斤,本地山羊出绒率为0.2公斤,是土种羊的4-5倍,)改善生态环境为全县的绒山羊改良和圈舍饲养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改变了羊群整体结构,由于本地山羊逐年退化,绒头短,均在2-3cm左右,而改良后的绒山羊绒头在4-6cm左右,因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绒山羊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六、示范带动作用:

1、项目单位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的总体运作模式是:①种羊繁育场繁育出大批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政府补贴出售、租用、有条件出借等多种方式下放各乡镇的种公羊人工授精站。②种公羊人工授精站通过配备人工授精器械、药品与技术培训,建立起面向农牧户、上门服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帮助养殖户开展杂交改良。

绒山羊产业化的实质是各环节分工的连贯性、专业化、集约化与利益分配的稳定性、合理化,通过产业化配套,使分散的“弱者”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增强养羊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养羊户共同致富。县农业局、扶贫办与种羊繁育场共同整合项目资金、种羊、器械及技术力量,集中扶持各村、镇的“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开展优质杂交肉羊生产;在每个自然村选择一户种羊户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农牧户的配种站,-5-每配出一只优质杂交羔可挣取6元服务费。目前,岢岚县各村、镇已有80多个与繁育场签订杂交合同的农村配种站,培训科技人员60名、农民200多名,已经免费为农民改良优质标准化肉羊4万多只。

在加大绒山羊改良服务力度的同时,暖神公司养殖场引进巴美羊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肉用羊以高于当地土种羔羊5%—10%的价格承诺收购来自“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各个层次养殖专业户的3-4个月龄的优质杂种羔羊在基地集约化育肥,并逐步形成每年五批次共20万只标准化优质肉羊的批量供应能力,优质优价供应给“蒙羊”、“老马清真”等周边加工生产高档分割羊肉的企业,其它二级育肥企业及农牧户也可加入交易。集中获取的较大利润,除让利养羊户外,还可补贴种羊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环节,减轻、消除农民的负担与顾虑,确保优质绒山羊羊产业链条的连贯顺畅。

2、辐射带动基地、农牧户

结合岢岚县农民的实际情况,暖神公司巴美肉羊和绒山羊二大品种利用自身优质种公羊多、技术服务辐射力强的优势,摸索总结出 “单元养殖户”、“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四种适合不同层次农牧户的杂种肉羊生产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带动岢岚县养羊户从事优质标准化肉羊生产。

第一种为入门模式,称作“单元养殖户”。具体规模为每户养殖1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形成一个专业养殖单元,农村配种员为其作杂交配种服务。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杂交肉羊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并有种植3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

-6-第二种为基本模式,称作“中心养殖户”。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自然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拥有1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3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并有种植6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入种公羊,技术服务中心将其培训并雇用为农村配种员。

第三种为示范模式,称作“家庭牧场”。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行政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配备3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150只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与配种技术,并有种植200亩牧草、棚舍、饲草料加工机具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买及企业优惠出租、有条件出借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种公羊,由技术服务中心、育肥基地将其培训并雇用成为农村配种员、羔羊回收的农村经纪人。

第四种为规模化模式,称作“养殖小区”。本模式直接利用移民新村、养羊专业村的基础资源,繁育中心的种羊、人工授精技术支持与稳定的育肥羊收购销售渠道,使移民户、专业户相对集中于小区内进行标准化杂交肉羊养殖,并有相配套的牧草供给、标准化饲喂设备等条件。

每年为社会提供种公羊700多只,实现15万只基础母羊人工授精改良。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养羊的积极性。近期主要辐射周边地区,以后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盟市。

3、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7-农牧户饲养基础母羊,由放牧转变为舍饲,由土种羊转变为杂种羊,农牧户的纯收入可由原来的60元/只增加到200元/只。单元养殖户年均增收1400元,中心养殖户年均增收4200元,家庭牧场年均增收2.10万元,养殖小区年均增收8.40万元,对农民增收有显著支撑。改良土种母羊30万只,育肥杂种羔羊30万只,按户均4人、30只土种羊计算,直接受益农牧户达10000户,直接受益达4万人,可实现岢岚县全县农民增收4200万元,人均增收1050元,户均纯收入4200元。

4、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公司生产出的绒山羊与2010年引进的纯种巴美种公羊和种母羊直接销售给岢岚县农户,种母羊可扩大当地优良肉羊的比重;种公羊可以改良当地肉羊品种,提高肉羊的生长速度、繁殖率、羊肉品质和生产效益。近期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主要是岢岚县及周边地区农牧户,同时可辐射到忻州市岢岚县各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各县。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7

今年来, 为撬动社会扶贫力量的巨大潜能, 四川创新搭建全省统一的“结对认亲、爱心扶贫”贫困农户信息平台——“四川爱心扶贫网”, 结合该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 在贫困户自愿申请前提下, 录入并公开其贫困信息和扶贫需求, 逐步搭建一个大型的网上“扶贫超市”, 爱心人士自主定位援助对象, 自由确定帮扶方式, 社会爱心援需双方最终找到最佳最快结合点。

目前, “四川爱心扶贫网”已从全省161 个县先期报送的 1300 多户贫困户中确定 300 余户特困户录入平台, 成为首批等待社会结对认亲、爱心帮扶的贫困户。

贫困户扶贫计划 篇8

曼班三队自然村是一个山区村寨,村里16户58名拉祜族群众均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俗话说: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当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是记者采访中关注的重点。3个多月前,拉祜族小伙李伙保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组成员之一,来到曼班三队驻村,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到这里工作了。

2011年曼班三队办起了历史上第一所村小学后,李伙保一直在村里用汉语和拉祜语教书3年时间。“一开始班里有8个学生,但因为年龄差距很大,两个15岁的学生到了18岁后就不想再继续读下去了。”李老师说,为了让村里孩子能坚持上学,工作队员们曾用摩托车把他们送到了几公里外的村完小,可没想到几天以后,孩子们却自己跑回来了。尽管李老师再想教,可有时面对空荡荡的教室,心里的失落感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村里的拉祜族群众只有一半会说汉语,有的也只是能听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因为语言的障碍,村民们很难走出大山。贫困、闭塞的环境也制约着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作为拉祜族,李老师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重要性。

“村民很少出去打工,有的出去了没有多久又回来了。全村学历最高的村民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很多成年村民连语言都无法沟通,怎么出去呢?”李伙保认为,村民们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直过”地区,禁锢他们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受教育的意识,这个“脑子”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受教育水平低,贫困代际传递表现得更为突出,导致他们几十年走不出“贫困循环”怪圈。

今年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往云南专题调研“直过民族”扶贫工作时,专门来到曼班三队与村民促膝交谈,共同商议脱贫致富办法。针对“直过民族”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汪洋指出,要重视采用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实现短期脱贫,通过大户带动、加强教育培训等实现长期能力提升。要重视“走出去”和“引进来”,强化“直过民族”与外部的交流融合,促进贫困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

目前,村里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由驻村工作队员每周开设扫盲课2个晚上,使村民能简单识别汉字,能运用简单的算术,能使用简单汉语交流,能使用通信工具及家用电器。“通过扶贫工作的开展,现在村已经有3个孩子在读书了,只要‘智和‘愚的问题能够解决,全村的教育文化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李伙保说。

勐海县扶贫办主任王德表示,正是因为“直过民族”的历史原因和特殊性,对“直过民族”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扶贫方式,因此他建议各级部门能够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希望12年免费义务教育能够在‘直过民族中尽快实施。”

根据云南省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发展教育脱贫已成为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制定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上一篇: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