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2024-06-04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精选10篇)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1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近年来一直是热门的专业,专业的定位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具备的体育教师,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按照国家发展规划中,体育教育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学能力成为了学生所有个人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如今高等院校中体育教育的学生尚不能具备这种素质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现在教学方式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任课老师在现在教育模式下的现状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一方面上源于老师的教学培养方式,是除了学生滋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需要让教师拥有良好的课前的准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外体育组织能力以及其他教学能力的四个主要方面的能力。课前的准备能力要求任课的老师能够针对性的筛选教学的内容,要能充分得运用教学的器材以及场地,对课前的教案也要有着良好的编写能力;教学的实施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安排学生们的运动的负荷,体育动作要规范演示,良好的管理教学班级,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的是理论方面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课下实践能力的锻炼;课外的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任老师对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很是重视;其他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发丝能力以及体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在这一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学生的综合以及实践能力偏低。(二)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方式的现状以及问题1.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科目的综合性缺少,结构不够合理。现在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科目重复性较高,而且教育方面的课程较少。教学的课程尤其强调课程的理论的知识,缺少实践方面的知识。课程仅仅注重纵向发展,与其他课程缺少一定的联系性和交叉性。此外,因为体育的专项技术的课程是以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的方式,从而导致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更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体育教学的问题难以改善2.学校教学的实践课程少。体育教学的能力是逐渐形成的,但是,现如今的高校主要是理论课程为主,很少出现实践教学的模式,没有让学生将知识引入实践中的机会,学校对此的重视的力度也不够,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调整教学课程的体系。学校要建立课程综合化的新型的观点,增加原先课程的互联性和交叉性,使得学科之间横向发展,结构更加联系紧密。要增强教学的实际的应用的效果,运用“行为为导向”的新型的教学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增加课程的教学的内容,增加设立体育学科和教学学科的科目,建立体育和教育交叉的学科内容,增设体育和教育交叉的学科,使得体育教学的能力全面的提升。2.建立全程培养,分段、多时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意思是学校将体育教学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多种不同的培养的途径。建立全程培养,分段、多时次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模拟的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这三个方法来实践。体育模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期间就能接触到实践,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慢慢的培养学生的教育方面的能力。而体育教学见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途径更好的了解到基础教育,有了基础教育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教育实习就能让学生提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以参考外国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的进入到基础教育中作为一名教师,参与学校的各种食物,短暂的实习,完全的经历以后成为教师后的工作来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现如今的阶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找出了针对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就要全方面的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2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 初中生体育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缺乏, 与有关研究结果相吻合。

一、研究对象

苏州市黄埭中学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此问卷为自编, 主要分为三个分项。第一项为被试者的基本信息, 第二项为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合作的表象及其事实情况, 第三项为被试者对体育学习中合作行为的认知态度。

3.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意愿

表1统计结果显示, 每个年级男女生都有不同程度地抵触体育学习中的合作行为, 不同的学生不喜欢合作的原因有其广泛性、多样性和交叉性。按照统计结果来看, 初一、初二年级的女生和初三年级的男生不喜欢占比重比较大, 分别达到41%、35%和35%。

表2如下, 体育运动时的择伴方式:

1.独自一个人:18人, 占10.2%;2.与朋友一起:105人, 占59.7%;3.喜欢人多, 不一定是朋友:53人, 占30.1%。

调查结果表明:59.7%学生认为运动时与朋友一起会比较好, 彼此熟悉, 共同锻炼;只有10.2%的同学在运动时喜欢独自一个人, 他们觉得在人少安静的环境里更舒服;而喜欢人多、不一定是朋友的人也可以一起锻炼的人, 占总数的30.1%。

表3如下, 出现伤害事故的合作行为:1.主动关心, 询问伤情91人, 占51.7%;2.寻找老师帮助81人, 占46%;3.不管他 (她) 4人, 占2.3%。

调查结果显示, 同伴发生事故之后, 愿意主动关心同学, 询问伤情, 并给予帮助的有91人, 占总数的51.7%;完全不管的只有4人, 占总数的2.3%。大部分学生对同伴的关心之情和帮助之心是显而易见的。

2.对待集体性体育项目的选择结果:

调查表明 (表4) :学生喜欢较多的体育项目有两个特征。一是群体性较强的项目, 如篮球、羽毛球和足球排在前三位, 均占到总数的50%以上, 这些项目都是很明显的群体性项目。据此我认为, 体育运动这种特殊的人体活动, 一定程度上是提倡人们的合作的, 是人们的潜意识里所认可的东西。二是挑战性较强的项目, 登山和骑自行车的比例分别是46%和48%, 快接近半数。

3.合作行为

根据调查显示, 在小组练习中男生群体更容易产生核心, 使练习和学习更加有序, 因而提高学习和练习的效率。女生恰恰相反, 女生群体不容易产生核心, 因此练习和学习效果不如男生。男生积极参与体育合作的意愿明显高于女生, 但是消极参与体育合作也高于女生。对于教师教授的动作, 多数学生只管自己去完成练习, 而自己学会以后, 当还不能完成的同学向其请教时, 其中有43%的学生选择不管别人, 只有22%的人会选择很乐意地帮助他人, 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数据, 与由教育部、共青团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一次社会调查的显示结果———中国青少年中有70%以上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吻合。

由表5.1可以看出:当遇到自己不会做的动作, 而同学已经会的情况时, 多出8%的学生更愿意请教老师而不是寻求同伴的帮助, 选择放弃学习该动作的人数也达到了22%, 说明至少有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只是自己管自己, 与表5.2显示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吻合, 自己克服困难, 然后独自完成的有18.2%。

表5.1, 自己请求表:

表5.2, 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式:

四、建议

1.挖掘学生合作的潜在能力

就体育本身而言, 受竞技体育的影响, 人们容易将体育与竞技场上的激烈争逐联系起来。当人们习惯将体育赛事与自己划分越来越远的时候, 人们似乎也很少能看到体育与自己的联系了, 更不用说体育具有能够与他人沟通的功能。表4中学生更倾向于群体对抗性的和挑战性强的运动项目, 由此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隐性地给我们这样的提示:学生有培养合作能力的需要, 而且具有很大潜力。

2.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方面的作用

调查显示, 选择“参与各小组的学习”的占42%, 说明学生更倾向于老师参与小组的学习, 与学生同参与、同快乐。体育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是否参与持无所谓态度的占三分之一。学生对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强渴望, 他们期望教师加入到合作学习情境之中, 和教师在一起合作地学习, 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

3.共建合作环境, 共同进步

将表5.1和表5.2结果结合起来看:学生遇到困难不乐意请教同学的, 自己会做不愿意帮助同学的, 都占有不小的比例。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环境:学习体育动作有先后快慢, 当一个学生掌握较慢, 而周围同学多数已经会的情况下, 他又不去向他人请教, 即使他问了人家也不一定乐意帮助他;当一个学生掌握较快时, 他也不会去主动提供帮助, 周围其他会的同学也没有去帮别人;而且会的人越少, 越显得自己的优秀。让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责任, 能增强低能力学生的参与, 降低高能力学生的比例, 避免出现“好学生反复做, 差学生不会做”的小组交往模式。

五、结论

1.初中生体育学习中合作的愿意程度有限, 主要由来自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自己等方面的原因引起, 我们在实际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后, 才能够“对症下药”,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对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分析和解剖, 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培养合作能力的期望与潜力。因此, 学校和教师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贯彻到生活和学习中, 多尊重学生的意愿, 多开展群体合作性强的项目, 多运用合作的方式, 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才能缓解学生缺乏合作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48-05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Ming-wei,LV Dong-x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each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most students have strong teaching capability in using phys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while their teaching capability in using basic teaching theories is kind of weak,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teaching capability is inadequat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teach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not so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not rational enough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teaching practice. Henc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ross courses for the sport discipline over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open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course; carry out teach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n students in a course completed, section divided and frequency multiplied way via such ways as simulat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 practice; evaluate 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portfolio” type system with sec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tudent’s teaching capability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属于教育学门类的专业,定位于培养体育教师,服务于基础教育。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努力培养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精深、文化知识广博、基本技能熟练、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1]的培养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体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由“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素质”等要素所构成。其中,教学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现状和高校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为专家访谈对象和问卷调查对象,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其中,专家访谈对象是在辽宁、吉林2省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及其实习基地学校中随机抽取2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问卷调查对象是在上述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中随机抽取60名,通过他们调查上述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此外,在上述实习基地学校中随机抽取37名指导实习生的中学体育教师,通过他们对其所指导的180名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表现出的教学能力情况进行了调查。

1.2调查方法

1)专家访谈:专家访谈分两轮进行。第1轮访谈旨在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因素。第2轮访谈是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的访谈,旨在探讨调查所反映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两轮访谈均为同一组对象。

2)问卷调查:按照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结合第1轮访谈中专家所确定的体育教学能力的4个维度(1级指标)即课前准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和其它教学能力,及其相应的30个子因素(2级指标),编制了两套调查问卷,同时,分别制定了问卷调查的相对评价标准。

其中一套问卷适用于高校教师,旨在调查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另一套问卷适用于中学体育教师,旨在调查学生在实习中显现的教学能力情况。

采用“再测法”分别请12名高校教师和12名中学体育教师对两套调查问卷进行了相隔两周的重测,经信度检验,高校教师问卷R=0.87,中学教师问卷R=0.84,表明两种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经过13位专家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100%认为有效,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1)对学生教学能力具备情况的调查:请实习基地学校37名中学体育教师对其指导的180名实习生所具备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问卷采用5级分制,以相对评价标准为依据,在0~100范围划分,分别为能力“很强”(>80分)、“较强”(60~79分)、“一般”(40~59分)、“较弱”(20~39分)和“很弱”(<20分)。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2份,有效回收率为78.9%。

(2)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请上述高校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填写,问卷采用5级分制,以相对评价标准为依据,在0~100分范围划分,分别是“非常重视”(>80分)、“比较重视”(60~79分)、“一般重视”(40~59分)、“不太重视”(20~39分)和“不重视”(<20分)。发放问卷60份,回收5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8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调查结果中每项能力的5个选项分别所占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学生的教学能力高低,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通过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教师对高校学生在教育实习中所表现出的教学能力的评价,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具备情况。

1)学生课前准备能力:课前准备能力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调查显示,在专家认定的课前准备能力的7个因素中,实习生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能力强(69.7%)(以较强和很强学生所占的比例之和表示,下同),说明多数实习生具备了该项能力。但运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强的学生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32.4%和33.8%)。其它能力因素处于一般水平。

2)学生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点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在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子因素中,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强,尤其是运用口令(74.7%)、动作示范(66.2%)、课堂教学管理(62.7%)、合理安排运动负荷(57.1%)、指导动作技术(56.4%)、组织练习(54.2%)、健康意识的培养(51.5%)能力强者所占比例较高。

然而,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不强:设疑(提问)(26.0%)、学练法(学习和练习方法)指导(33.1%)、收集体育教学反馈信息(28.2%)、教学讲解(35.2%)和布置作业的能力(32.4%)。其它能力因素处于一般水平。

3)学生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是体育教师多元能力的体现。在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的4种能力中,实习生的裁判(64.8%)、组织竞赛(48.6%)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47.2%)能力强;而指导运动队训练能力不强(28.2%)。

4)其它教学能力:在专家认定的其它教学能力即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反思和体育教学评价3种能力中,实习生的能力普遍明显不足(分别为19.0%、16.9%、22.6%)。

2.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

1)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

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除了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外,主要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任课教师的调查,可以掌握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情况。

(1)课前准备能力:调查显示,在课前准备能力7因素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的能力有: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74.1%)(以很重视和较重视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表示,下同)、运用体育教材(69.0%)、布置教学场地及器材(69.0%)和编写体育教案的能力(60.4%);但是,重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师仅占27.6%。对其它能力的重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2)教学实施能力:在所调查的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因素中,教师重视的有:运用口令(有93.1%的教师选择重视)、课堂教学管理(91.4%)、组织练习(82.8%)、动作示范(79.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72.5%)、指导动作技术(69.0%)和健康意识培养能力(55.2%)。可见,高校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重视培养的能力有:设疑(提问)能力(25.9%)和布置作业能力(37.7%)。这可能是导致学生这类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3)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高。其中,88.0%的教师重视对学生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79.3%的教师重视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44.8%的教师重视对组织竞赛能力的培养。可见,高校教师对这些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的重视与实习生的这类能力强有关。

(4)其它教学能力:在其它教学能力的3个因素中,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24.2%)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38.7%)的培养重视不够,这可能是导致学生相关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教师对教学讲解、学练法指导、收集反馈信息、指导运动队训练和学生教学评价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高(分别是74.1%、43.1%、68.9%、84.5%、65.5%),但是,却与学生相应能力偏低矛盾。

结合第2轮访谈结果,总体来看,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教学能力较强,而运用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在理论上对这些能力很重视,但高校缺少专门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体育专项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主,缺少教学理论及运用教学理论的学习,这可能是导致学生教学基本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2)高校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综合性不强,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类内容欠缺,其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复,特别体现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

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体育专业性,忽视基本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课程条块分割、关联不够。每门课程仅重视自身内容的纵向发展,对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不够;体育专项技术课程还是“以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基本教学理论知识薄弱,不能很好地将教学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解决综合性的体育教学问题。

(2)教学实践不足。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地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甚至《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种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在一些学校几乎也完全是以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缺少专门的、综合的教学能力实训课程,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容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是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6~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3)对学生教学能力缺乏系统、综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成效,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却缺少一个系统、综合的考核办法。致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不尽了解,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致使许多实习生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3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调整课程体系。

树立课程综合化的新观念,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界线,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根据各门课程在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实际,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原理,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按照课程综合化的原理重新构建课程的逻辑结构[3],变“体育学科中心型”为“体育教育学科综合型”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教育教学课程的内容,增设跨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建立体育和教育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2)开辟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培养方式。

将体育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开辟多种培养途径。采用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实现。

通过体育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接触教学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理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体育教学见习使学生全面实地接触和了解基础教育,提高教学素养,为教育实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通过体育教育实习,把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实际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办法,让学生像正式教师一样完全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和活动,如各种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和评价教学工作等[4]来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学能力。

在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协调3个途径之间的关系。以校内模拟教学为基础,教学见习为辅助,教育实习为核心。在模拟教学、教学见习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实习生独立承担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校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工作,以期获得全面的教学实践经验。科学合理地安排模拟教学、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3个途径的时间,将3种培养途径分阶段穿插进行,使它们之间处于协调配合的最佳状态,在不同的学期和假期,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出不同的任务及目标;使学生始终处在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研究的良性循环中。这样,使学生既能有机会全面具体地体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与职责,又有大量时间讨论和反思自己的所学与所教,从中验证、再现或改进个人已有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主动建构新的教学知识。通过学生多次的教学实践反馈,高校也可以反思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调整和改进培养模式,使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3)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高校开设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

《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学论和体育理论为基础,采用跨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集多项体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从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规律出发,以培养体育教学能力为宗旨,以教学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结合体育微格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的方式,掌握各种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将《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与主要体育技术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与体育教学见习和教育实习相配合,根据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教学能力状况,及时地调整《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来制定一个系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缺少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界限不清的弊端(如目前《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避免出现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而另一些重要内容缺失的现象。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体育主要项目基本知识、技能和体育教学能力;或成立教学团队,多位教师共同担任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本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过课程教学渐进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克服以往在校内培养阶段缺少体育教学实践,“书本上练教学技能”的弊病[5]。为学生从高校走向体育教师岗位搭建一座便捷的桥梁。

4)建立系统的教学能力评价模式。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树立多元化、灵活多样的评价观[6]。将教学能力的整体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使教师和学生可以系统地收集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相关资料,其中包括体育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三个阶段的情况,以及各种教学文件、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教研活动计划和参加情况、教学研究报告、教学自我反思报告、教学后记、教学心得及其它个性化材料等。利用“档案袋”记录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发展进步状况,反映学生在各阶段的努力和提高,以便详细评定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阶段评价检查自己在教学能力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时改进,从而提高其独立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5)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横向联合培养。

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单靠高校是独木难支的。高校要在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的长期互惠互利合作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还可以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接轨。

(2)成立联合教育实习机构。该机构应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领导、中小学校长及体育组组长等人员共同组成,下设导师组,负责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导师组成员由高校深谙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业务主干体育教师共同组成,该机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实体机构,由专职成员与兼职领导、教师共同构成。

总之,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林.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欧岳山.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溯源与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48-50.

[3] 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63.

[4] 谢培松. 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2):53-55.

[5] 张晓琴. 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6] 霍力岩. 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9.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4

亲爱的同学们:

本问卷对五年级(2)班同学口语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您的回答只是作为一份调查研究数据,不存在正确与否,仅供研究之用,请根据您的真实情况作答,谢谢您的参与!!

1.你觉得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怎么样?

A.很好()

B.一般()

C.不太行()

2、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

A.是()

B.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C.用方言()

3、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 A.看书()

B.看电视()

C.两个都没兴趣()

4、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

A.很喜欢()B.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C.不喜欢()

5、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

A.是的()B.有时()

C.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6、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

A. 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

B.如果对方是我熟悉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

C.不太喜欢说话()

7|、别人与你交谈时你的目光喜欢在哪里?

A看着对方的眼睛()

B看自己的手()C看着别的地方()

8、你能听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 A.能()

B.有时能()

C.不能()

9、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

A与人交流时从来不用礼貌用语。()

B与人交流时会适当地用一些礼貌用语。()

C与人交流时非常注重礼貌、礼节。()

10、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

A、能()

B偶尔能()

C、不能()

11、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

A.非常希望()

B.随便()

C.不希望()

12.你认为课外还需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吗?

A.非常需要()

B.有空练一练也可以()

C.课外就算了()

13.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A.进行口语交际训练()B.与人多聊天()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5

拓展培养是在强化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一是开展设计体育游戏的比赛,有针对性地以中小学生为假想对象,在比赛中实现角色互换,同学们密切协作,充分体验中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及规律,为学生今后作为体育教师奠定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多媒体制作比赛,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3.2专项培养途径

一是开展教案编写比赛,通过教案编写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比赛,学生通过对比赛的精心准备,不但可以熟悉教案编写过程,还可以强化专业知识。二是进行说课练习,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普通话水平。三是进行教学比赛,班上各专项小班分为一个组,组内各成员之间进行比赛,请教师予以综合考评,并给予指导。这种“实战演练”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校教学实践的机会,还可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术语的正确使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进行试讲练习,学生按学号进行试讲,并对每位同学的试讲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3实践培养途径

大四学生除了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外,还可通过自己寻找或教师的介绍到相应的学校以顶岗或代课的形式进行“实战演练”,为其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起导向作用。此外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经验及体会,在实习结束时,将实习成果制作成简报进行展示,学生们可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对于他人的亮点可借鉴、创新为自己所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波.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124-128.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6

《素描静物写生》――“光与明暗、体面与调子”这一课,我曾上过,那时刚参加工作,谈不上什么经验,所以在上课时总借助教参,严格按课时要求讲解。第一节课下来,还认为自己讲得不错,满怀信心,内心还有几分自豪,因为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讲了很多关于素描的知识,同时自己也认为我所讲的知识已经很透彻了。下课后,有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学生到我办公室来,他们不是来反映上课的情况,而是来看他们上次画的作业。我趁机询问这节课的情况,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是吃惊,他们说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按学生的话说就是:一会儿讲光、讲明暗,一会儿讲体面、讲调子,他们听了很多,但什么也没有明白。学生的回答让我的头脑清醒了,对这节课,我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我认为这样讲解,课堂呈现混乱局面,教师的思路其实是不清晰的,教师的思路都不清晰,要让学生听懂又谈何容易。这样上一节课,老师讲解很累,学生听课也累,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让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

课后我不断地总结,找得失,求进取。我想不只是这一课,我得全面思考我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村孩子。教师只有研究了学生,吃透了教材,才能讲出生动的课。只有生动的课才能吸引住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教育规律,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讲《光与物体的明暗关系》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结构、透视、铅笔单线写生等,学生对上述知识都有一定了解。但这节课接触到的是素描静物写生。一组静物,在光线照射下所呈现的明暗调子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一首好歌,它有着振奋人心的旋律。如果我们只是按一般常规讲三大面、五大调,那这一课就太死了,因为我们在初中已经简单介绍了三大面、五调子,学生对明暗关系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但要画好一幅静物不可能只是三大面、五大调子的那一点知识而能完成的,让学生能主动分析光与物体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上素描写生的目的`。

我在上这课时,把光和物体视为可变的,这样,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光与物体,从而理解体面与调子。我是这样做的: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光,如:我们看一下讲台上的粉笔盒,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一面是暗的而另一面是亮的呢?让学生参与课堂,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把光和物体视为可变的,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讲解:

一、在光线变化的条件下,分析讲解光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响。如在光强弱变化下,物体也要发生亮与暗的变化,光线强,物体就亮,光线弱,物体就暗等。通过理论讲解,然后结合范画展示其效果,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二、在物体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分两种情况:1、平行六面体;2、圆柱体。但在这里我们如果直接讲“三大面、五调子”,学生思维就要凝固于“平行六面体(立方体)”和“圆柱体”上。我在深研教材后总结出一个规律:我把世界上的物体归纳处理为“方转物”和“圆转物”,世界上就只有这两种物体,要么是方转物要么是圆转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从“立方体”和“圆柱体”中摆脱出来,他们会明白“立方体”和“圆柱体”只是方转物和圆转物的一个缩影――基本形体。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方转物是用三大面来表现的,圆转物是用五大调来表现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去观察生活,认真思考身边的事物,只有认真地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这样,学生在生活里就会把所观察到的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处理。如看见了复杂形体后,他们不会畏惧,因为只需要观察物体是方转或是圆转就可以了。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7

1.1 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包括知识、思维与实践。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最基础的一步。学生只有对知识牢记掌握并加大其储存量,才会对未来的创新奠定基础。思维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掌握的体育知识通过实践进行的一个全新的思考。实践是学生通过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在全新的思考过程中,通过实践对其进行认识与理解。

1.2 创新素质的培养

主要包括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以及坚定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和支配其行动的倾向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培养个性是创新素质的基础。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知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

2 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大概只有两年半的时间,然而学生还要在这两年半的时间之内把所有课程都学完,可想而知学生的压力很大。因此,高职院校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了课程教学上,所以实践教学很少。而实践性教学正是结合企业的实践性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但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制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实践最为关键,所以即使很多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 教师方面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不仅缺少创新的教学模式,更缺少是教学经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就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现实却是老师具备的只是深厚的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要具备创新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但正是因为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影响。

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的,所以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创新思维状态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3.3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总之,自从我们国家申办奥运成功以来,体育教育教学在当今的教育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当今体育教学的一个灵魂,作为教师要想将这个灵魂打造得更加完美、时尚,首先就要克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通过认真对其进行钻研,然后再开拓出一条或多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体育课程这门艺术学科,在学到更多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综合整体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绩.谈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2]陈建绩.体育教学中的“精讲”和“多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3]白永基,李绍荣,李莲心,等.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和锻炼与不锻炼者的比较[J].现代传播,1980(4).

[4]严慈庆.美国体育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4).

[5]帅培业.用跳楼梯方法训练弹跳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1).

[6]陈宪平.体育教学应结合美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2).

[7]吕春林.浅谈练习方法的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2).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 职业能力 调查分析

职业能力是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经管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若与岗位需求错位,将成为制约高职经管类专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高职院校中有90%的院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的研究具有普遍推广性。鉴于此,本文对当今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待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关于职业能力具体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类观点:德国在职业能力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两个方面,将职业能力分关键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梅腾最早提出了关键职业能力,并将这种职业能力描述为: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荷兰职业教育协会认为职业能力应该包括8个大的方面,这8个大方面又包括25項基本的能力。其中8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领导力、协作、表达、分析、创新、执行、适应、成就感。在25项能力方面涵盖了很多内容,主要涉及到的是属于情商范畴的内容,例如表达与沟通、人际交往等[1]。北美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了职业所需的知识,情感领域的动机、动力,活动领域的经验[2]。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律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3]。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从企业和学生的角度设置了两份问卷,每份问卷涉及20个问题,其中企业问卷部分核心问题如下:(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充分信任从事的岗位。(2)有很好的、快速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的能力。(3)能在多种场合下配合团队工作,达到团队合作。(4)能够积极主动和客户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5)能熟练的操作电脑,并使用一些常用软件解决问题。(6)工作责任心强。(7)获取信息能力强。(8)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9)具有创新能力。(10)认同企业的文化、使命,对企业忠诚,价值观正确。其中学生问卷部分核心问题如下:(1)能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2)能够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能迅速获取新知识。(3)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能按部就班的完成。(4)遇到工作中的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5)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能力强。(7)自我展示、表达能力。(8)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9)乐于奉献,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10)有效的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持团队的和谐。

根据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请给予打分: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

2.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2.1 基本情况说明

经管类专业是高职院校中比较普遍的专业,据统计,湖南省高职院校中有90%的院校开设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和管理两大类专业,具体为:电子商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 会计审计、统计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管理、文秘、保险学、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投资决策等专业。相对高职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与市场接轨更紧密,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更具市场特色。笔者主要以开设较普遍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证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经管类专业为案例进行研究。为了增加调研的可行度,我们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历届毕业生校友及校企合作企业三个层面的样本,且每个样本都是与各自所学专业对口。以邮件的方式分别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80份,企业调查问卷30份。最终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64份,企业调查问卷28份。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293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得到如下的结论:第一,对于“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充分信任从事的岗位”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72%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1%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13%的企业认为不符合企业的需求,4%的企业认为非常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这揭示了目前经管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我院多年来实施学校技能抽查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但在学生问卷中的涉及“能把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的问题的回答时,结论恰好相反,67%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不符合企业的需求,12%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企业的需求,5%的学生不能确定,9%的学生认为较符合企业的需求,仅7%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这个结果实际上折射出学校在实训教学硬软件方面欠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操性的东西太少。第二,对于“有很好的、快速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的能力”这个问题,26%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34%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对“能在多种场合下配合团队工作,达到团队合作”这个问题,27%的企业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24%的企业认为较符合企业的需求。我们也意外的发现对于“能够积极主动和客户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工作责任心强”、“获取信息能力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认同企业的文化、使命,对企业忠诚,价值观正确”、“具有创新能力”这几个问题,企业给出的非常符合与较符合两项答案之和所占比例都不到40%。第三,在学生问卷的统计中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坚持学习,善于思考,能迅速获取新知识”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3%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7%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能按部就班的完成”问题的调查结果是 34%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3%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遇到工作中的问题,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1%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16%的企业认为比较符合企业的需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律能力强”、“自我展示、表达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乐于奉献,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效的协调和解决矛盾和冲突,维持团队的和谐”这几个问题,学生给出的非常符合与较符合两项答案之和所占比例都不到50%。

nlc202309011909

3.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当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够

要充分的理解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内涵,首先要明确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策划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任务既不是本科或以上教育所完成的学科知识的学术能力,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能力,更不是职业岗位需要的狭义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的“全面的职业能力”。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应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联系,凡与高职经管类专业具体岗位职业活动任务效果密切相关的“能力”,都可看作是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它们主要有专业能力(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操作方法)、方法能力(工作计划的制定、获取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解决工作问题的思路)、社会能力( 职业交流能力、自理与自律能力、诚实守信、 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职场自我管理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

3.2 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的建设滞后于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目前,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主, 即“三段式”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段式”课程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导向学科体系,课程设置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问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相违背[4]。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虽然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 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财力不足,缺乏充裕的资金专门用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像高职经管类专业这样的软专业,没有适应企业所需的实训条件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3 高职经管类专业没有发挥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不同,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两条腿,我们应该要发挥两条腿的作用。但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课, 轻公共基础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公共课的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规模过大。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发挥的作用。同时, 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仅仅作为专业课的基础或者补充, 公共基础课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未能得到真正体现[5]。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7.

[4] 黄玲玲.影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1-123.

[5] 高宏,许朝晖.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J].职业技术,2008(1),47-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2CZJ01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9

摘要:现代教学更加突出人性化,多元化,体育专业的学生要有自己对于现代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思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自己的思考应用到教学训练当中……

关键字:自主思考系统分析专业的灵活应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理念的创新与时俱进体育分层教学

现代教学更加突出的是学生个人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体育教学和训练不在单纯的是身体的锻炼进步,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社会都要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片面的具备个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整合运用的能力,这就更加突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作用,这一点是专业体校运动员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体育专业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体育院系毕业的大学生将来更多层面的是面对中小学教学,如果参加更深层次的教育还有可能到大学或者高级别运动员的训练等一些体育方面的工作。无论是面对中小学或者大学,以及体育运动员的训练都要求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我们所知道的一些老师或者著名教练不仅仅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有丰富的知识对于体育教学训练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所以着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观察思考,实事求是,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思考和系统分析能力,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被动背诵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实践。

下面是我个人对于现代教学训练经过思考后的还未实践的一些观点:(参考)

闭锁性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与原理。第一阶段:外界信号刺激,侧重于听觉,视觉,知觉等方面;第二阶段:本体的认识包括技术的结构,技术的特征等方面;第三阶段:建立刺激后的联结反应,这阶段侧重于练习与强化;第四阶段:规范熟练的技术定型。

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与原理。第一阶段:本体感知,对于同伴意图、环境的感知、预判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二阶段:环境的外显特征,动作器材的变化等;第三阶段:本体决策,瞬时合理的技术选择;第四阶段:本体应答行为,合理的技术动作的养成。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两种技能教学方法的过程与原理,接下来就是两种运动技能教学的运用。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往往将两种教法分离开来,例如根据教法不同分为不同项目:田径、体操、射击等项目叫做闭锁性项目,训练方法自然是闭锁性占据的面比较大。篮球、足球等一些运动项目叫做开放性运动项目,训练方法也必然根据其特点而来。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短板,就像体育本意就是身体教育或者身体的教育,而我们还多余称其为体育教育。体育项目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为不同类型的项目,但是训练和教学方法不能跟其一致,要知道一点任何项目的教学训练都要做到闭锁性运动技能教学和开放性运动技能的结合,单方面的教学训练都能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运动项目。那篮球来说开放运动技能教学是建立在闭锁运动技能教学基础上的,没有技术作为支撑是不可能有那些对于篮球的身体感知的,就不能领会同伴意图或者技术的选择。田径这类闭锁性运动项目的训练要同时加入干扰

训练,才能在大赛中有所发挥,因为干扰训练这类开放性运动训练可以很大限度上增加其心理素质,而现在无论什么比赛心理素质的要求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这些是我对于闭锁性运动技能训练和开放性运动技能训练两者综合的思考。“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我们知道体育不仅是在学生身体层面的教育更是对于学生精神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两种教育技能在不同年龄段学生教学方面选择性上更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和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在不同年龄段侧重哪方面的技能教育就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教学方法就更严谨,在这个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教学训练可以考虑侧重于闭锁性运动项目,一方面学生身体素质不能满足开放技能项目,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注意比较容易分散,而闭锁性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其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参加到文化课学习当中去。这个阶段要侧重于对学生柔韧,灵敏,速度基本身体素质的培养,多以游戏为主,要求让孩子自觉动起来,在游戏中不断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游戏又多以开放性运动技能训练方法。当然有条件的话足球也要开始发挥其独特的乐趣,从娃娃抓起嘛,为以后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打下基础……

中学阶段的学生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性格养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体育教学要能充分体现出他独特的一面,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素质创造条件。这一阶段在初中可以以闭锁为重,高中阶段以开放为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式塑造个人独特性格的时候在教育教学中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中长跑教学训练锻炼其坚定意志,适当力量训练锻炼其果断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一阶段是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最理想的年龄段,短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体现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中考成绩体育也算入其中,而田径则是考试项目,侧重是一定的。当然各种球类项目要适当的加入其中并且要占据一定的教学空间,这一时期是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时候,也是他们真正开始发挥自己运动天赋的时候,这一阶段教学训练要具备针对性。要有一颗发现的眼睛,发现各项运动方面的人才。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此时教学训练就相对较简单,但是如何把我教学的度就成为了教学的关键,因为学生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我们体育课就是尽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减小压力,要让他们体会体育的乐趣,从而做到身体和心灵上放松,这一阶段开放式运动技能就要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在这些运动中不只能够体会体育乐趣,更能培养其乐观的心态和团队意识等有利于其面对压力时如何应对的能力。

大学阶段只做简要陈述,因为大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充分,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以开放性运动技能为主,另外运动习惯的培养可以增加大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认识更多的人,能够学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方法。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体育要有更强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和训练的个人独立思考的一些观点,两者整合运用,将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对自己专业主动地系统分析能力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大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个时间,当然这只是建立在主观思考层面上,我们还需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实践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论文 篇10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途径方法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创新与实践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并努力构建平等、自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交流合作,勇于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径

1、从儿童的身心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了解学生情况要“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认识心理,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参与的主体性、环境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实施21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首先树立学生全体性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某个方面或部分的局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新颖有创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学生都能够运用足够的体育实践活动时间充分参与体育练习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多种、生动活泼、层次分明、结构紧凑的身体练习。实现学生自身创新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

首先,教师应善于通过平时观察、个别交谈、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进而有针对地激发诱导;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加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把体育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其间接兴趣;再次,由于体育与健康本身具有直接性、外在性,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运动中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练习的项目和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中练,练中学,练中学变,学生可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练习。 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疑点,启发学生思考,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不同的方向性,既要启发学生顺向思考又要有逆向思考,既要有纵向思考又要有横向思考。教师要因势利导,释疑的重点应放在“二点”(重点和难点),“二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二联”(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例如:在弯道速度跑练习时,提出:为什么右臂比左臂要摆得快?“在投掷实心球练习时,让学生回答,如何能使实心球抛掷得更远?让学生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去思考,找出答案,从而更能投入到练习中去。

3、为创新活动留有余地,鼓励学生用语创新

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营造积极创造的环境。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给学生自主发展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去发挥,去创造,去想象。一种创新活动可以派生另一种创新生活,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引导另一种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术技能,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还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清净性问题,并为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计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另外,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5、创新式的教学,带动学生的创新理念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关系,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讲,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转为创新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只有运球的篮球比赛,或进行只有传接球的篮球比赛;在足球”三过一“教学中,可引起鼓励机制,对在比赛中采用了这种技战术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对一些运动项目进行改编,如足球比赛可采用”五人赛“比赛形式。另外,也可对体育器材进行创新性使用。例如:栏架可用来跨栏,可用来投射门,也可以作障碍游戏中的”战壕“等。

6、培养情商,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

传统体育教学中”一个哨子一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局面,不利于师生、同学间的交往和合作与竞争意识有体现,不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同时要结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上一篇:托班健康教育活动教案下一篇:c语言构建哈夫曼树(附运行结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