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

2024-08-23

初中诗歌鉴赏(共8篇)

初中诗歌鉴赏 篇1

一、各类题材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世纪。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会用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上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时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池鹤》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山水田园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倾力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上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延期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1.形式标志:题目中都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活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向,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而市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1.形式标记:标题中有“送”或者“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有的借以一吐心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感情色彩:一脸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七)生活杂感类诗

往往市即事感怀的诗歌,场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有限;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一轮、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比到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通感:例:杜牧《秋夕》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通过视觉调动触觉,写出了夜的清凉。③表现手法:

抒情常用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曲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又唱《后庭花》)

描写常用的的手法:对比、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以声称静、虚实结合(塑造人物形象市,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联想、想象、细节描写等。

三、常见意象及含义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带上“意”就构成诗歌的“意境”。月亮:思乡怀人,也蕴含人生的圆满、缺憾、祈祷和祝福,希冀和渴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与哀愁。文君能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凉沉郁、怀古幽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宋

晏殊 《浣溪沙》 风、雨、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杨柳(垂柳、柳枝、折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惜别、怀远等情思。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落花《落红、残红》:惜春,对美好失去的留恋、追怀;人生、事业的挫折;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牡丹:富贵美好。松:傲雪斗霜、坚强。梅:高洁、傲雪、坚强

菊:隐逸、高洁、脱俗。莲花:清白、爱

竹:正直、积极向上。兰:高洁

芳草:离恨

梧桐:凄凉悲伤、高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鸦、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鸿鹄: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秋蝉:高洁、悲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恨。(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三下》

燕子: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②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沙鸥:飘零、感伤(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一曲新词酒一杯|举杯销愁愁更愁)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船、浮萍、飞蓬、孤雁等,“船”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愁苦之情;轩辕:祖国;青鸟:信使。

四: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对诗歌字词句的理解,筛选文中的信息

这类题型要求认真读清题目要求,找到诗歌中符合要求的句子。

(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字型的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其所运用的手法)

②把字放入诗句中描述情景,说出它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炼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糖漫水可回周。

“语”字令读者想见耕人们的喜悦之情;春雨之后,河水猛涨,喜得那鸥鸟不时扑入河水中(去戏水),“落”字令读者想见鸥鸟拍打翅膀,徐徐向下降落的神态,点缀着春雨后的自然景色。

2.炼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3.词性改变的活用词——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形容词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4.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是起强调作用。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语: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话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有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三)描绘画面或场景

答题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此词多处采用了„„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结合全诗,对“„„”一句进行行赏析。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突出手法,请分析其作用。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3)说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或表现了人物什么形象。

(五)体会诗歌的情感,分析人物的形象。提问方式: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初中诗歌鉴赏 篇2

近年以来, 新课程改革正在火热地进行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而古代诗歌, 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又是中高考的重难点, 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应从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体裁等多角度去分析鉴赏, 这是提高诗歌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对古代诗歌内容的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内容博大, 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 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内容而言, 大体可分为:

1. 写景抒情。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歌景中含情, 融情入景,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 天际碧水带走着诗人的无尽思念, 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到读者眼前。

2.咏物言志。山川河流, 花草树木, 清风明月, 飞禽走兽等均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 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4.怀古咏史。如刘禹锡的“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塞山怀古》) 。

5.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时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羁旅行役。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是对诗歌的大体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时, 能快速地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其诗的要旨。

二.对古代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能否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就是把握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惜别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2.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4. 讽喻之情: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赴奉先咏怀》)

5.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6.咏景之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7.恋友之情:如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长相思》)

三.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语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严实质朴, 含蓄隽永。

如《悯农》运用白描, 不加修饰, 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 全首诗20字, 读者容易理解。而含蓄隽永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不直接叙述, 言在此而意在彼, 让读者体味。字短情长味深, 启人联想、想象, 开启读者悟性, 导入美感的享受。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向夫妻间挂念问候, 时、境、情融为一体, 倾吐深情的憧憬均显示言外, 隐于其中, 越嚼越有味。

2.形象生动, 清新雅致。

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美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莺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 动静相结合, 色彩绚丽, 语言形象清新生动。

3.绚丽飘逸, 和谐婉转。

如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色绮丽, 变幻莫测, 体现着绚丽飘逸之美。如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形象完整丰富, 韵味含蓄深长, 音韵和谐婉转, 语言精练自然。

四.对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源于客观存在事物、景色和人, 一旦展现于诗人的笔下, 造就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行中渗透着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胸襟是何等广阔。

2.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淡于富贵, 傲视圣贤, 傲岸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3.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烛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诗歌写无限忧伤和别后绵绵相思之愁, 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 相思之苦, 表达了对情爱的无比坚贞, 寄托着至死不渝的深情。

4. 归隐田园, 寄情山水的形象。

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 写的是悠游自在、隐居山林的生活, 安贫乐道的思想。

5. 爱惜人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掩地表现了出来。

五.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风格流派:从唐代至清代, 诗人辈出, 群芳斗艳, 万紫千红, 既有浪漫主义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巨匠。陈子昂的愤激慷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豪迈奔放飘逸;王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高适的雄厚浑朴, 笔势豪健;岑参的雄奇瑰丽, 热情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绮丽精工等等。

2.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是古诗中较常见的, 如《诗经》、《乐府》诗中“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3.对比手法:如“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诗句运用对比手法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 压迫人民的本质, 封建王朝之兴衰, 百姓都遭殃。

4.象征手法: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5.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运用了醒目的设问, 形象的比喻, 极度的夸张, 使之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

6. 渲染烘托。如: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 咏鞭东指即天涯。”作者用日斜和天涯路烘托无限离愁、渲染流露出天涯漂泊的苍茫迷惘之感。

另外, 还可以从古代诗歌体裁上, 语言的变形, 词性的改变, 诗人所炼之“意”, 诗词中的省略, 了解“诗眼”等方面来对诗歌进行鉴赏。

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画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诗歌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二)读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例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三)读悟其情

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四)读记其文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二、疏通内涵,解读意象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从物象、具象到诗歌艺术升华的凝结。尤其是古代诗歌,内蕴绵密的意象群,而现代诗歌,因为现代白话文的书写,虽然意象的绵密程度不及古代诗歌,但核心意象也成为分析诗歌的重要钥匙。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三、徜徉意境,再造画面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现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四、启发联想,灵魂对话

古诗词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篇4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篇5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初中诗歌鉴赏 篇6

其实只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就可以了,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首先就是分析技巧,但我们要赏析一句诗词时,我要先翻译它的意思,让后从它的修辞等写作技巧分析,这句诗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还有诗歌的写作风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向、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诗歌鉴赏“三步曲” 篇7

一、读诗———观其大略

“读”, 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 “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那么如何读呢?

1. 读诗歌的题目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诗首先要读标题, 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向我们传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及当时写作的场景等许多有效信息,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 可以让人辨别是哪一类诗。因此, 标题其实是阅读古诗进而鉴赏古诗的一个切入点。正所谓“万诗题入手, 抓题作文章”。

如:《征人怨》 (唐柳中庸) 诗歌标题直接点出了这是一首边塞诗, “征人”即征夫, 戍边的士兵, “怨”点明怨情。面对诗题, 我们就要思考:征人为什么要怨?怨什么?诗人通过该诗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再结合边塞诗的发展来看, 这类诗歌一方面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也在反对开边, 像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反映战争对广大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经此分析, 诗歌的主旨就已明确。

2. 读诗歌的作者

拿到一首诗歌, 如果我们了解其作者, 掌握其经历、风格, 就会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和他淡泊名利的精神, 就可以把握他的诗风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歌, 就会想到他们曾经历盛唐和安史之乱, 一个是狂放的, 一个是沉重的, 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读到王维的诗歌, 就会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 诗歌具有修学释道的特点, 所以多田园风光, 诗风恬淡宁静, 风格含蓄生动, 清新明快淡远, 有“诗中在画, 画中有诗”的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诗歌, 顿觉雄浑奇拔, 内容多描写边塞风光、边塞士兵的生活, 表现思乡、反战, 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3. 读诗歌的内容

读诗歌的内容就是读诗句, 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 虽然模糊、朦胧, 但能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基础, 导明方向。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初读这首诗歌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白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 战士尽衣锦荣归, 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 真是荣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 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从而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

4. 读诗歌的注释

注释作用, 不容忽视。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但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 实际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 却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 然则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 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二、解诗———会意品境

解诗就是具体地赏析诗歌的内容。在古诗鉴赏中, 我们如能掌握解诗的方法, 就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那么如何解诗呢?

1. 注意语法

由于诗歌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 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再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 词类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响我们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如词类活用。如“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唐朝常建《题破山后禅院》) 二句中的“悦”、“空”二字, 都是使动用法。又如语序颠倒。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唐朝王维《山居秋暝》) 的正确语序应是“浣女归喧 (于) 竹, 渔舟下 (而) 莲动。”等等。

2. 捕捉意象

意象是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 我们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 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所以看到某个意象后, 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 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用法, 例如, 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 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 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 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 竹、梅、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 红豆和雁象征思念, 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就将对理解诗歌大有裨益。

3. 巧析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 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因此, 我们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 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 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我们应抓住意象, 概括诗歌的意境, 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等。

4. 赏析手法

这里所说的手法是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如柳宗元的《江雪》, 以鸟迹人踪灭绝, 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 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在古代诗词中, 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 诗人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 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 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 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入诗———悟其情怀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 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 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的问题, 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 思维最活跃, 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 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 爱与恨, 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诗歌时, 一定要用心品读, 用心感悟,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 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 而在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 还要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 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 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 诗人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达到一种入诗的境界, 自然就能体悟诗人的情怀。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 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 思绪烦乱, 独坐窗前, 思国家前程之渺茫, 想个人仕途之不畅, 进而体会到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 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总之, 诗歌鉴赏要求我们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里所说的“三步曲”, 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大家在解答试题时还须综合运用, 但只要我们找准“切口”, 就完全可以做到“以点破面”。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发现“读诗·解诗·入诗”的三步鉴赏法对解决如何鉴赏诗歌问题比较奏效, 在具体解题时还须综合运用, 但只要找准“切口”, 就完全可以做到“以点破面”。

初中古代诗歌鉴赏课的模式探讨 篇8

【关键词】 古代诗歌 朗读 感知 入境 吟咏 出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70-02

艾特略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的古代诗词曲常常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古代诗歌离现在年代久远,而且初中学生的感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古代诗歌鉴赏课上,同学们依然觉得意蕴较难把握,因此构建一定的课堂模式很有必要。

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觉得阅读诗歌的目的在于引起共鸣,体验情绪,丰富情感,构建精神底蕴。另外,诗歌凝练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的方面。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说:“我们所创造的优秀课型,要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初中古代诗歌鉴赏课的效率,我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课程标准不断地尝试、反思和积累,归纳了“朗读——感知——入境——吟咏——出境”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下面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诗词曲五首》为例,谈谈我对初中古代诗歌鉴赏课课堂模式的一些认识。

余映潮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收录了《<律诗二首>教学实录与评点》这一内容。整节课以“读”为线索,一诗四读,包括“吟读、译读、背读和说读”四个板块,但是我觉得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余老师安排的第一个环节是“吟读”,我认为还是“朗读”比较合适,“吟读”这个环节应放在后面进行。吟读的要求比较高,古诗的创作遵循一定的声律格式,吟读时要有节拍,而且这个节拍要在准确揣摩作者的心思前提下才能准确读出。学生在对诗人、诗歌不了解的情况之下就开始吟读,效果不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个环节还是以“朗读”为佳,包括最基本的读准字音,把握明显的节奏,而细致的感情暂时不用很准确地把握。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要留意的字词有“赋”“翻”“畔”;《赤壁》中要留意的是“戟”“销”“郎”“雀”;《过零丁洋》要注意“汗青”的字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注意“阙”“绮”“缺”“婵娟”的字形;《山坡羊潼关怀古》要注意“踌躇”“宫阙”“做”等字词。让学生按照律诗节奏划分的方法划分节奏,然后初步朗读。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是七律,《赤壁》是七绝,大致就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划分。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师生间隔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等,以初步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归纳出的第二个环节是“感知”。感知这一环节包括知人论世和概述内容两部分。初中学生虽然在小学背诵了不少古诗,但据我了解绝大部分同学对各位诗人的人生经历还是知之甚少的,因此在深入赏析古诗词前,教师还得较详细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作品的背景。这个细节看似普通,实际上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人论世,更进一步去体味作者的情绪和诗歌的意蕴。例如同学们比较熟悉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词句,但是有的同学不知道子由是谁,不清楚苏轼为什么要写词给子由,也不知道“婵娟”的含义。我补充了苏轼在散文、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和写这首词的背景后,不少同学称更加仰慕苏轼了,也明白了他写这首词的缘由,再次朗读就渐入词境了。

感知环节的第二个部分是概述内容,让学生对作者整体情绪的判读做准备。我请学生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词、曲)叙述的事情。抒情总离不开经历见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对作家的创作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情随事迁,把握感情就比较容易了。同学们概括出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叙述了刘禹锡讲述自己被贬流落外地多年后回乡的感慨以及自我鼓励的情怀;《赤壁》叙述了杜牧在赤壁之战的遗址那里拾到了一把锈蚀了的折断的戟,由此联想到当年的战况,发出感慨;《过零丁洋》叙述了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经过零丁洋时追忆过往经历,抒发壮志豪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叙述了苏轼在中秋月圆之时,望月怀人,浮想联翩,最后遥寄祝福的情景;《山坡羊·潼关怀古》叙述了张养浩路过潼关的所见所想,抒发忧虑国计民生之情。

古诗词赏析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入境”。袁行沛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一文中写道:“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赋予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词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防止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体验。学生可结合创作的背景,进入情境,把自己当作诗人,自己就是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和张养浩,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

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译诗,即余映潮老师提及的“译读”法。不过,余老师的要求比较高: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力求押韵;用解释拓展的方法来翻译。我认为初中的学生能够达到余老师的要求固然很好,但是把诗歌译为文已经是足够的了,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第二部分,我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写这个作品要表达什么感情呢?你是怎样传达这种感情的?这两个问题起到引领的作用,既能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又不会游离主题。例如在了解了相关写作背景后,学生说如果自己是文天祥,那么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坚贞不屈、以死报国。接着学生就会或多或少地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谈谈怎样传达感情。例如有同学谈到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出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巧妙地把地名和心情联系起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旧友、感慨物是人非的情感。学生讲到哪一点,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归纳,例如《过零丁洋》中心情和地名联系起来的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汗青”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也是一种技巧。刘勰《文心雕龙》有“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抓住典故所涉及的事件和意义,对把握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人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本来觉得很难把握的表现手法如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渲染衬托等也比较容易判断和掌握了。

古诗词赏析课的第四个环节是“吟咏”,也即余映潮老师所提的“吟读”。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能有真切的感受,因此能较快地进入诗境,自然地吟咏诗歌。关于诗歌的朗读吟咏,我一向主张个人发挥,只有在疏通字词、明辨读音的环节可以进行集体朗读,其它环节应由学生个人吟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节奏地把握,按照思维的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吟咏出来,这时候教师和其他学生就是听众,不要否定吟咏者的朗诵,要从分享艺术的高度来欣赏。

最后一个环节是“出境”。我认为出境即跳出一首古诗词的范围,引导学生开阔眼界,从懂得一首到接触一批,从了解一位诗人到了解多位诗人。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赏析古代诗歌是一个陶冶性情的过程。实践证明,教师遵循思维的规律,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一定的模式下欣赏古代诗歌,有利于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行为,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古代诗词常识》刘福元.杨新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东北大学自考公司管理下一篇: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