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2024-06-17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共11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 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引导学生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顺序,一步步展开教学。3)讲授新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

(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凡尔登战役,教学中应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这也是这一目以“空前的灾难”作标题的原因,战争不是实现和平的工具,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被刺杀。2)列举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及四次战役):

注:一战中首先交战国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西线和东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两线作战的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3)一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有三次战役:马恩河战役(1914年在西线)、凡尔登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1916年)1916年被交战双方认为是关键性的一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大战进行了四年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在战场上,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四、简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①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这就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②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发。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③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7、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根据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和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我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放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特别是用动画来演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组织学生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德国的野心、一战的性质、一战的影响等等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发言很踊跃。正是因为给予了学生思维自由飞翔的空间,使他们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了解当今世界局部战争的渴望。而且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相关资料,比如美国的中立和参战的原因,俄国推出战争等等。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2

一、以人为本, 温情教育

目前有一种很时尚的说法———人性化管理, 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概念。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 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研究, 使管理更贴近人性, 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笔者套用这种理念, 把以学生为本, 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高效教学效果称为“人性化教育”。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深深体会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感情学科, 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感情了, 才能学有所成。而要使学生对这门课有感情,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有人情味!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将之有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 笔者任教所在地是农村, 大部分学生家长有给子女送饭菜的习惯, 有的家长一到教室门口就大喊学生的名字,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 而有的家长则默默地等在门外, 浪费了大量时间, 同时也由于家长候在门外而使学生无心听课。于是笔者每接一批学生便规定:以后如有家长来送菜, 学生可以不跟老师打招呼, 只要悄悄走出去以最快的速度跟父母见个面就回教室继续听课。另外, 课堂上如有学生临时要上卫生间也可不必报告, 快去快回即可, 此举从根本上关心学生的需要, 富有人情味, 深得学生欢迎, 师生感情也大为增进。

二、活跃气氛, 营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 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最有效的, 因为有压力的被迫学习是一种痛苦, 而轻松愉快的自觉学习则是一种享受!笔者有一句口号:社会课上回答错了不脸红!因此胆子再小的学生也敢举手发言, 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无拘无束, 可以畅所欲言, 思维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创意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正如古人云:“乐思方有思泉涌。”而教学语言更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大门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则说过这样的话:“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教师用幽默的方式阐述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睿智, 极具感染力, 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笔者的课堂上时常充满了欢声笑语, 45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 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 在愉快中记忆, 在思考中创新, 在失败中反省, 在探索中提高。

三、大胆创新, 灵活施教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 每一届学生都在发生变化, 如果教师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 用多年的老经验和压制手段, 消极对待满脑子“肯德基”“因特网”, 嘴边挂着“帅呆了”“酷毙了”,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却又初具独立意识的初中生, 显然只会四处碰壁。教师应该敞开心扉, 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知其所想, 给其所需,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比如学生不交作业, 一般的教师肯定认为其学习态度不端正, 轻则批评重则惩罚, 但笔者每接一批学生就会立下一个规定:如果学生某天不想做社会作业可以不做, 只是事不过三, 但当学生想做了就得全力以赴不能敷衍了事, 否则要受罚;教师布置了三道作业, 学生可以做两道或一道, 但要表现出最佳水平, 否则就取消特权;下发新的学习资料时, 笔者从不把后面的答案撕下来, 并且规定当学生觉得需要参考一下时允许看答案, 不算抄作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说话算话, 赏罚分明。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行, 但实践证明, 效果很好!用学生的话来说是:“人心都是肉长的, 老师如此相信我们, 在这样的老师面前耍无赖会觉得不好意思!”

四、赏识学生, 宽容以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 教师充满激情的一句赞扬有时能让学生找到自信,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也会因为教师的亲切而连带喜欢上他 (她) 的课。教师的宽容大度更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外国有句俗语:年轻人犯错, 连上帝都会宽容的。更何况是孩子呢?学校是一方净土, 孩子的心灵是净土中的净土, 在这片洁净的土地上没有邪恶的种子, 有的只是天真纯洁和无心之过, 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这个学期开学不久, 笔者就发现坐在后排的一名男生上课时经常传递纸条, 笔者多次用眼神示意他停止这种行为, 但他照写不误。笔者不动声色, 有一次等他写得差不多了就绕过去一把把纸条拿过来顺手放进讲台上的一只袋子里 (其他学生都未发觉这一举动) , 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这名男生顿时坐立不安, 那魂不守舍的样子使笔者意识到纸条上的内容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而隐秘。笔者一边讲课一边琢磨着该怎么处理, 快下课时, 趁着其他学生正在做作业, 看着他那无奈又焦虑的眼神, 笔者决定原谅他这一次, 于是当着他的面把没有看过的纸条撕碎扔进垃圾桶, 只对他轻轻说了一句话:“不要再有下一次。”他长舒一口气, 使劲点点头, 从此在课上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发言, 认真完成作业。笔者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宽容是一种拯救!

五、学生评鉴, 师生双赢

学生评鉴近年来比较流行, 但它通常只作为学校行政部门的一项管理手段, 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 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意义不大。学校在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管理主义的倾向大行其道, 评价的教育价值却常常被蒙蔽。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只是把学生评鉴运用在高校中, 而笔者所指的“学生评鉴”是指九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和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表现所作的书面评价, 还包括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下面摘录几段评鉴以飨读者:

(1) 进入初三以来, 我对社会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 学起来也比其他科目轻松, 林老师上课很有趣, 总是面带笑容, 鼓励我们举手发言, 让我们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她的教法也别具一格, 看似东拉西扯, 其实句句点到中心, 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课。

(2) 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自己出题目的方法真的很不错, 从一开始的50多分到80多分, 从讨厌历史到喜欢历史, 虽不能说成绩很好, 但有很大进步, 我要继续努力, 争取更好。建议多一些师生互动也许效果会更好。

(3) 老师, 现在已经是全面复习阶段了, 这些天你都在给我们练习定角度的题目, 作为课代表, 我觉得有义务向你提出:我们也应该多练选择题, 特别是有些较灵活的题目。关于PRED方面的题目我还是比较薄弱的, 大多数同学也是如此, 希望老师再找几个综合性强从多角度考虑的题目给我们练。

这样的评鉴还有很多,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助学生评鉴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生评鉴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心里话以及对教师的希望, 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3

【单元概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奴隶贸易等手段,迅速积聚起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带来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印度的章西女王和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课标要求】

1.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能力提升】

1.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这些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罪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三角贸易”。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印度反英大起义发生在1857-1859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这样大规模的起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迅猛。一方面,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作为原料,英国本土不盛产棉花,印度却是一个产棉大国。英国可以利用宗主国地位,从印度进口大量的廉价棉花。但印度本国也以棉纺织业的发达著称于世,因此不愿意把大量棉花运往英国,这就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英国棉纺织商品急需寻找市场,于是英国人就把眼光瞄准了地广人多的印度。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使印度大量的棉纺织工人失业。这样,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印度反英大起义。

3.辩证地看待殖民扩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持续了近500年。对于这种殖民扩张,传统的看法就是“一边倒”,认为这种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殖民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瓦解了殖民地的旧式经济,用强制的方式使世界日益融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美化殖民扩张。

【典例解析】

例1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些黑色货物”将会被贩卖到(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根据“中段航程”、“横渡大西洋”、“黑色货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这位史学家所描述的事件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分为三段航程:首先,从欧洲出发,来到非洲;其次,把黑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最后,卖掉黑人后把金银或工业原料从美洲运往欧洲。因此,中段航程应该是到达美洲。

参考答案:c

例2在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B.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C.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D.地处大西洋航道的中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获取了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参考答案:A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启了近代殖民主义狂潮”的两个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西班牙 D.英国和葡萄牙

2.1700年,美国的黑人只有2.7万人,到了1820年则达到177.2万人。黑人在美国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自然增长

C.战争中难民的流亡 D.“三角贸易”

3.下列对“三角贸易”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使英国许多城市兴盛起来②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非洲得到开发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准备了雄厚的资金 B.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D.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5.“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英國垄断了黑奴贸易 B.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c.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6.下列有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B.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登战役,美国的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战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通过地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分析,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2学情分析

1、播放视频《索姆河战役》导入新课,主要是通过视频呈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人类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惨剧重演?

2、组织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等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并养成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的习惯。

3、通过对一战伤亡统计表、战争资料图片的对比分析,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激发对和平的热爱。3重点难点

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索姆河战役》,导入新课。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知识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1 根本原因:(2)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3)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4)欧洲的“火药桶”在什么地区:(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6)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活动3【活动】活动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知识要点。初步形成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通过对一战伤亡统计表、战争资料图片的对比分析,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树立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活动4【练习】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A.萨拉热窝事件 B.英、德矛盾 C.塞尔维亚独立 D.争夺巴尔干半岛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A.马恩河大会战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凡尔登战役 3.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是()。A.1913年7月~1917年11月 B.1913年8月~1917年11月 C.1914年7月~1918年11月 D.1914年8月~1918年11月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在()。A.欧洲 B.欧洲和亚洲 C.欧洲和非洲 D.亚洲 5.如何评价普林西波的个人英雄行为? 活动5【测试】课堂小结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表现及特征 世界经济的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欧盟、日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①通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解答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成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完成课后自己动手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播放有关图片或录像片段,使学生辨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②分析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出现的原因,探究在经济全球化中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到经济全区化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在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懂得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性。②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立足自身,关心社会的观念。

③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解,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多媒体播放有关欧盟活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年会、东盟会议的录像,要求学生概括出录像的内容并思考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在学生讨论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得出结论: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新课教学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回答课中题:“你知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有哪些?” 重点介绍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2.区域集团化的原因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衡的局面转变。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3.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经济区域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它在促进参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多极世界的形成。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指出: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2.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 ①各国、各区域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

思考: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第三世界国家为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发展本国经济,主要应进哪些方面的努力?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得全球文化交融、全球民俗和生活方式趋同,全球文明共同体和人类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结巩固

联系第18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指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三大主流。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6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师、教材、教法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在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明辨是非、以史明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许多内容叙述比版的教材详尽、深入,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深入细致地分析,势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从本节内容来说,这节中的三大转折性战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几次重要的会议(尤其是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都应重点掌握,但如果事事交代,势必会什么都交代不清。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在《闲谈历史教科书》一文中说:“历史一科,若想不使学生反感,而收到设此一科的效用,与其多说一些事,而说不明白,不如少说一些事而说得明白。”那么,一节课45分钟,哪些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而把时间腾出来重点学习重要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学得明白?也就是说,回顾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学生最应该知道的是什么?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教育的目的,用一句老套的话讲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即培养学生科学地“鉴往知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以史为鉴,在历史中吸取人类的智慧、在历史中得到启发、在历史中把人类的真善美加以发扬光大、对假恶丑进行鞭挞,坚信人类是发展是进步的,从而形成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从容面对21世纪对人类的挑战。

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时讲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因此,思考二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二战的启迪是什么?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人类应该怎样合作?等等问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整合:

教材内容 整 合 设 计 课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以课外学生自学为主 四个会议 突出反法西斯联盟协调作战的一面,会议的强权性质点到为止 最后胜利进程 以大事年表形式略讲 二战胜利原因 重点设计,并引入“中国抗战在二战中地位如何”的讨论(内容拓展) 二战影响启示 重点设计:从图片中认识历史,结合现实思考运用(拓展思维、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设计:

确定了教学内容,下面可以就具体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了。本节课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内容 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思想教育与情感目标 四个会议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掌握四个会议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四个会议的影响的能力。 认识这些会议在协调反法西斯联盟行动、打败法西斯国家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国家是可以合作的;

只有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④认识在“雅”等会议上几个大国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对战后国际新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战的胜利进程(包括第二战场的开辟、德日法西斯的投降等内容) 掌握二战胜利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知识 ①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法西斯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②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如果它要以全世界人民作为奴役对象,终归要自取灭亡的! 二战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二战胜利的原因 认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

团结就是力量!

③和平之不易! 二战的性质、影响和启示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能力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是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捍卫“和平”是作为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教学流程设计和学生发展: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课堂教学流程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要贯彻这样的理念,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而学生活动的展开却有赖于教师教的活动的充分开展,因为这是学生活动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发展 导入 以图导入。(图: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合影) 导趣、导疑、导思

简短、直接切入主题 观察、分析 引起兴趣、激活思维。 四个会议 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学生自制表格、上台演示;师生评价演示,作出归纳) 指导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时、地、人、内容、意义)自制表格归纳四个会议

让学生上台演示。 制作表格、上台演示 学生获取学科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上台演示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识都得到发展。 二战最后的胜利进程 教师讲授 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即运用“大事年表”形式来掌握历史纵向发展脉络 学生听讲 让学生思维稍作休息,并“轻松”掌握一种历史学习方法 二战胜利的原因 谜语导入、师生讨论 导趣、导疑、导思

(关键是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立场、内外因全面结合来分析、概括、归纳二战胜利的原因。)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猜谜使学生再次精神亢奋、紧张,思维活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课堂达到小高潮。 二战的影响和启示(历史的问题、现实的思考) 学生探究(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关键是在导趣、导疑、导思之下,鼓励学生创新,发表个人见解) 观察、分析质疑、释疑迁移、应用 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分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既达到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又达到了得出认识、以史为鉴的效果。 小结 提出问题总结全文

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 教师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选题

查阅资料

分析整理

形成书面报告 课的高潮过去了,课堂结束了,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我们适当的教学延伸到课外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纵观整节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通过适当的导,让学生全体参与、全面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要注意多样配合和变通运用,要遵循课堂规律、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高昂、高效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中被激活,在不断变化的学习方式中去思考,在不断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这样即丰富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又完善了情感态度、实现了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投影“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巨头的合影,请同学们辨认,然后提问:“苏美英三国远隔重洋,且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反,为什么他们能走到一起?

学生回答:“为了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与蒸汽机,蒸汽机发明的作用,交通技术的革新:火车的发明

构成与方法: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说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珍妮机,万特发明蒸汽机,火车的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以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于是工业革命兴起。

直接原因:

(经济原因)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对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在技术上突破。

3、过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约翰凯伊

(机械师)“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珍妮机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代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2、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最终确立。

3、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三、火车与铁路 1、1825年,由__史蒂芬孙__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825年,史蒂芬逊制造的火车机车

2、铁路时代的到来

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__生产__和__市场__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830年、英国掀起了投资铁路的狂潮

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坏事: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本课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其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造福人类。同时,也启示我们: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的是()A.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B.凯伊发明飞梭

C.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D.火车的出现

3.下列发明家,发明火车的是()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4.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应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五)、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工业革命:

2、背景:

3、过程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瓦特改造蒸汽机

2、意义

三、火车与铁路

1、火车的发明

2、铁路时代的到来

3、工业革命的影响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危机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教师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1(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动动手:找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爆发国、特点、开始标志、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五、本课小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初中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9

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集团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集团的形成,并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

二、导火线:19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三、经过:1.战争初期: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德国向俄国、法国宣战;英国对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

2.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德军企图一举打败法国,在西线对法军发动攻击双方在凡尔登展开激战,史称“凡尔登战役”。由于双方死伤较多,又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战败。

四、结果:19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

五、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六、影响:1.时间长,1914--1918,历时4年多;

2.损失大,给参战国造成重大人员(参战国30多个、有15亿人卷入战争、死伤3000多万)和财产损失(顷战国军费和造成的损失共3400多亿元);

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九年级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篇10

年级:九年级

班级:九年级(1)、(2))班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教材分析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影响而论是空前的,它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极权主义的盛极一时,并为二十余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初步的、轮廓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记忆,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涉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内容。

本课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酝酿、集结和计划的过程。“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是从这个角度讲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形成、演化和激化的过程,在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要从各种矛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角度来引导,以使学生能从更深刻的背景中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出现在课前的导读部分,教师可以以不同方式处理:(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增强故事性(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讲述),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讨论大战的原因。(2)也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争霸世界的野心膨胀,矛盾异常尖锐,只需要一颗火花就能点燃整个世界,联系教材给出的“火药桶”的材料,强调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对世界历史几乎没有了解,没有知识储备,讲解要比较详细。

五、教学方法:情境法、讨论法、分组导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那两场战争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 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 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 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七、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篇11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2.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 性质革命任务 结果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难点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

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篇三: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十<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月→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革< 难 命(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a.2月b.3月 c.10月 d.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d、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e、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练习巩固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选择题”: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d)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2、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4、建议学生结合政治科内容,总结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

5、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教学目标

篇四:《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是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府,这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府。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法令是《和平法令》。经过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人民赢得了和平。对内则通过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俄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苏维埃政府做到了,这是多么的使人欢欣鼓舞啊。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对苏俄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帝国主义国家是极端仇视、害怕的。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其意义重大。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书上有一思考题: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对照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回答略)我们以前讲过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代替了封建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实施的原因(板书)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主要内容(板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

篇五: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

败的关键。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

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

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

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2.讲授新课: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

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

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

而废的严肃问题。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

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

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

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

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

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

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

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

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

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

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

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

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

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

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

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

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

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

训。

4.巩固练习 5.课后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

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

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

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

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

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

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

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

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3.讲授新课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 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

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

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

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

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

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

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

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

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

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

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

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

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

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

上一篇:八里堡街道2018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李惠拷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