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2024-06-2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通用11篇)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衬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146名学生进行测试后,选出12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以每周三次,每次进行俯卧撑2000米跑的方法,锻炼10周。实验结果提示,长时间结伴方式的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而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挑战的能力,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专门设计了矫正大学生心里障碍的实验方法,初步探索运动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们对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146名学生经SCL-90量表测试后,选出12名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年龄19岁,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而运动锻炼的内容安排及难度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的运动能力及所掌握的技能,同时注意运动场地及器材尽可能简单,以提高运动锻炼的可能性。

2.研究方法①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nchecklist90)o②制定克服心理障碍的运动锻炼的方法:俯卧撑,2000米跑。③练习方法在课外活动时间,采用集体练习方法,教师现场指导,每周三次,共试验10周。④试验方案试验前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试,经10周练习后,再用该量表进行测试,在测试和练习前后都没有对学生进行暗示,以保证学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真实试验⑤数据处理所测数据由SPSS.8.0软件进行统计,求平均数(X),标准差(S)并进行配对T试验。

二、结果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被选的12名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普通高校学生SCL-90常模相比较,他们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普通高校常模,表明他们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10周有计划的运动锻炼后,再对这12名学生进行SCL-90测试,与运动锻炼前的SCL-90得分比较发现,在人际关系、焦虑二因子有明显的下降,在抑郁、躯体化、强迫三因子有一般性的下降,而敌对、精神病性、恐惧、偏执四因子前后基本上变化不大。

三、讨论

SCL-90量表编制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的临床研究,其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一0.90之间,表明此量表的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目前我国已步人独生子女时代,许多学生缺乏自觉运动锻炼的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辅导的减少,又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下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运动锻炼能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因子有显著性下降。这说明与集体运动锻炼,强制性的增加了他们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关,另一方面,这类运动锻炼,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

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从表1可看出,受试者的焦虑因子有显著的下降,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总的焦虑水平明显较高,通过锻炼,健康的感觉导致心里功能的积极变化,锻炼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下降,这说明运动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

运动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程度,从表1试验结果显示,抑郁因子试验后比试验前的值有所下降,这说明经过10周的有规律的运动锻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有研究表明③运动锻炼可以增加人体内啡吠的含量(其作用是协调统一应激状态下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生的欣快感。

从表1结果显示,试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的得分要比试验前有下降,表明通过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后使强迫症状减轻,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担忧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因为运动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将各种烦恼、不安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以平衡。

四、结论和建议

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调节和缓解不良的心理症状,运动锻炼对促进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由于运动锻炼简便易行,便于自我调节和治疗,且有身心并治的效果,把运动锻炼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则有其他心理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2

关键词:智力,情绪,体育锻炼,心理效益,人格,人际关系,青少年

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有关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的基础上的研究, 总结出前人研究的成果, 找出其研究方向和不足,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意见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 搜索的关键词是“体育锻炼”“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两个, 选取近十几年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情绪稳定

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便是情绪状态,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组合, 总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对于成年人、青少年儿童都是一种十分巨大的考验。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面对压力时候容易产生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反应, 然而体育锻炼可以使得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得到释放, 是他们从痛苦和烦恼的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中国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 现在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各种考试和培训班产生相互竞争, 他们对未来产生恐惧和害怕等各种不好的情绪体验, 长此以往会对其精神和身体产生不好的反应。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青少年参与其中会给他们带来十分舒适的情绪体验, 他们纵情的享受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良好体验, 情绪状态自然会逐渐稳定。经常跑步的人会有跑完之后全身十分放松的舒适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跑步这项运动能够风靡全球的主要原因。

3.2 智力正常

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活动过程, 体育锻炼要求其参与者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注意力, 并且能够独立的进行观察、记忆、思维及想象。在体育活动中, 人体需要在各种情况下进行兴奋和抑制的协调, 从而使人体兴奋和抑制的转换加快, 能够使得大脑皮层的均衡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 使得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反应的灵敏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长此以往大脑所属的中枢神经系统能够及时的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 促进其智力的发育。只有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 才能够使得大脑获得充足的氧气, 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发育, 这样学生才有从事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健康的体质。

3.3 意志健全

众所周知,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谓的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在处理问题时候所具有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精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才会逐渐培养起来的。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候, 青少你那要面对环境和身体自身的种种压力, 例如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酷热等各种恶劣的环境, 此外运动时高难度的动作以及自己的体力限制等各种自身的原因。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经常性的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有利于培养其不怕艰难、勇往直前、敢于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诚团结的作风, 有利于培养其乐观、开朗、自信的意志品质, 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体魄的21世纪的接班人。

3.4 个性心理

体育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在各种工具的借助下完成的一种对人体的特殊教育过程, 这要求其参与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且达到改造自我的一个过程, 这也是参与者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 体现出了体育在培养人方面的比较特殊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正确的对其引导, 对其正确的正确、有力的行为方式进行积极地肯定和发展, 而对其错误的、不良的行为方式进行指出和改正。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 是他们能够在精神愉悦。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这样才能够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正是处在个性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个性的可塑性非常大, 性格、气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主要的发展,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个时机, 培养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其家长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体育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其身心进行发展, 在提高其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锻炼在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5 人格完整

体育是能够促进人类具有完美性格的一种十分有利的手段之一。所谓人格, 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是指在人的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体育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来培养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体育所具有的完整性的特点是其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和生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这就需要求坚强的性格作为其后盾, 在体育运动中, 意志品质得到淬炼, 从而使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等自我意识的特殊现象。

3.6 人际交往和谐

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及合作, 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相互对抗、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 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 使得和他人的沟通更加流畅和得心应手。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 使得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调查研究表明, 通过锻炼增加了与社会的联系, 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与人交往之间的事情, 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 摆脱各种各样的升学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促进同学和朋友的感情的加深。

3.7 消除心理疲劳

疲劳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综合的一种特殊现象。当人体沮丧的消极情绪主宰自己以及长时间的承受大强度的运动, 此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产生疲劳。然而国内学者研究表明, 如果在从事健身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 就能减力疲劳。研究表明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候能够使得更多的血液流向脑部, 使得学生心理上面的疲劳得以减轻。

4 结论与建议:

(1) 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心理效益的的影响, 大多数作者注意要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与解释, 而实证性研究很少。

(2) 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主要是短时间的一次性研究, 没有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研究。

(3)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主要是研究正常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没有研究身体有缺陷或者智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问题儿童。

(4) 体育锻炼的主要是集中在学校体育, 很少涉及家庭体育。

(5) 体育锻炼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影响是不同的, 各个年龄段心理效益影响的重点没有阐述。

参考文献

[1]漆昌柱, 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5) :117-119.

[2]吴家舵, 吴红权, 朱超群.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4) :114-115.

[3]张正民, 王林, 赵强.探析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4) :33-40.

[4]管声豪.体育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6) :41.

[5]薛玉蛟.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0, 24 (2) :89-91.

[6]张天蔚.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羊城晚报, 2004, 6 (23) .

[7]李俊洪.体育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4.

[8]霍炎.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 2002 (6) .

[9]王旸.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素质的培养[J].健康干线, 2010.

[10]潘铁山.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7 (12) :12-13.

[11]李辉, 张丽.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学刊, 1999 (5) .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3

摘要:随着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体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而孩子就被留在农村生活,由此就形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属于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父母的亲身教育和关爱,在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首先简述留守儿童的概念以及其生活状态,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从而探究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状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影响

一、留守儿童概念及生活状态

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抚养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形成一般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剩余而造成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寻找就业机会。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越来越显著,农村由于人地矛盾,出现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为了维持生计,便向城市发展。其次的原因则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多,父母希望通过城市打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较为贫困,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便外出打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亲自抚养,因此就形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是接受隔代监护,生活较为贫困,生活质量比较低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容易存在某种缺陷,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非常不利。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并不容乐观。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留守儿童的年龄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在这个阶段是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也是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在这个阶段本应担负着教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不能得到父母切身教育和正常的情感交流,造成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问题。在一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测量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焦虑、孤独、敌对和抑郁的情绪因素,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倔强、忧郁、任性、缺乏热情和同情心等种种心理危机。另外留守儿童一般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情感和生活上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因此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现状,在学校集体活动中有些留守儿童出现合作意识不强、合作能力较低,集体荣誉感差等现象。在孤独感方面,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会越强,这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在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情绪更加容易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上出现的困惑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心理从幼稚逐渐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会更加容易感受到孤独感。

三、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发展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锻炼人们身心的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体育锻炼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下是其具体表现:

(一)为留守儿童增添生活乐趣,有助于消除其自卑心理

体育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娱乐功效,能够激发人们的兴奋点。而留守儿童由于多为隔代监护,在家庭活动中难免出现“代沟”的现象,造成留守儿童生活较为乏味。而通过积极组织体育锻炼活动,不仅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添乐趣,还能让留守儿童可以从体育运动竞技中获得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另外,体育锻炼活动对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情绪,获得快乐生活的权利,从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对未来的自信。

(二)对于留守儿童培养意志品质和提高抗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锻炼也是一项考验意志力的体力活动,要完成某项体育技能,必须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努力才能获得。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挫折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因此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困难,这就要求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抗压能力。由此,积极组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通过对体育技能的要求,可以有效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在体育锻炼中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不断克服和解决可以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抗压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团队意识,从而有效控制孤独情绪的产生

体育运动活动,在很多项目上需要团队协作能力,如足球、篮球等运动,因此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团队意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很容易出现团队意识差的现象,因此,学校组织体育锻炼活动能够让留守儿童参与到一个团体中来,使留守儿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实现与其他团队成员的交流,从而有效提高团队意识,在孤独情绪的产生上也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和避免。

(四)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内容,改善心态

体育锻炼活动具有调节情绪、释放情绪的作用。留守儿童在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让单调乏味的生活内容拥有了丰富的形式,从而有效地充实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内容,在日常情绪调节中起到转移和释放的作用,有效地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充实感和心态方面的和谐。这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基于体育锻炼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政府方面。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和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的贫困程度,政府需要进行格外的关注,对留守儿童聚集地区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加强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2)学校方面。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需要营造一定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的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来培养留守儿童的团队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3)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父母也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并給予经济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让留守儿童享受到体育锻炼运动的乐趣。另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老师还要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进行监督,控制好体育锻炼强度,从而有效落实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参与度。

五、结语

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提升抗压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心态的和谐。(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曦.湘西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干预作用的调查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11:23-25.

[2]崔海晗,潘书波.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4:79-80.

[3]秦龙,胡涛.体育锻炼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研究[J].体育博览,2011,19:31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篇4

王素文吕中辉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1.1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每周3 次或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持续10 周的60 min 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为显著。健美操锻炼的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而强度因素对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作用。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尤其对有运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体育锻炼能够对肢残者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产生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

1.2 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1.3 体育锻炼强度、运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程度因体育锻炼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明显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锻炼持续周期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不管锻炼持续周期如何不同,运动量对焦虑因子都有影响。运动量在抑郁因子上的主效应不显著,但运动量与锻炼持续周期在抑郁上交互效应显著。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该症状不仅会损害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锻炼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锻炼依赖性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在运动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不足

尽管目前锻炼心理学的科研和学科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锻炼心理学是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研究健身活动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但是具体到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则是众说不一,从目前国内各种研究成果来看,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多是取自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而且说法不一致,体系也各不相同,还没有建立根植于本土的锻炼心理学理论体系。

3.2 锻炼心理学学科高素质研究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组建研究队伍,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队伍需要由以下几方面专业训练的研究者组成: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统计学、体育学等。锻炼心理学是交叉学科群,从某一个单一学科角度去研究体育学会受到学科局限,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

3.3 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对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比较少,锻炼心理学还没有比较独立的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大多数研究成果仍完全套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4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落后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5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

一、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如自信心不足、恐惧症、抑郁症等等.国外在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时,常布置家庭辅助治疗,让患者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治疗效果。

2、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竞争和合作是交替或同时出现,表现出了竞争与合作的特点。竞争与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树立团结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全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

3、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样,依赖于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综合认识能力,因此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果,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思维反映和想象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4、协调人际关系,消除身心疲劳。只有缺乏成就欲求和对人际关系不适应,每周锻炼1至2次的中学生,其学习成就欲求更高,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问题行为更不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抑郁寡欢,孤僻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总是在-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研究人员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僻感,培养心理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发挥体育锻炼积极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其内在的独特意义,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讲,正确的项目选择能不断发挥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游泳、溜冰、拳击、摔跤等项目的活动能帮助人们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

2、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

3、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4、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那就得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段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6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择某高校球类选修课和体育必修课的210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将所有被试随机分配到5 个实验组,每组均为42 名,年龄为18 ~ 21岁,平均年龄为( 19. 7 ± 0. 65) 岁,其中自主学习组( 男生20 名,女生22 名) ( 19. 3 ± 0. 32) 岁,指导学习组( 男生23 名,女生19 名) ( 19. 5 ± 0. 39) 岁,无学习组( 男生20 名,女生22 名) ( 19. 8 ± 0. 32) 岁,个人项目组( 男生22 名,女生20 名) ( 19. 9 ± 0. 43) 岁,集体项目组( 男生25 名,女生17 名) ( 20. 0 ± 0. 46) 岁。实验时间为2015 年3 月2 日至6 月19 日,共计16 周。

1.2测量工具

采用自卑感量表,量表由自敬、学业能力、社交信心、体能和外表5 个维度组成,采用Likert 5 点计分,从“1 ~ 5”分别代表“一点也不是”到“总是”,分值越高自卑感越强[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75,本次实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1。

1.3实验设计

采用3 × 2 双因素实验设计: ( 1 ) 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自己制定锻炼计划和目标,自己评价锻炼效果,教师只是充当参谋顾问角色,不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指导) 、指导学习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参加锻炼,并提供多种锻炼计划和心理支持,供学生选择) 和无学习方式( 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不安排任何课外体育锻炼) ; ( 2) 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中,个人项目以慢跑教学为主( 走跑结合、全程耐力跑、越野跑、自然地形跑、原地跑) ,集体项目以篮球教学为主( 基本技、战术,趣味篮球游戏,一对一与二对二的对抗教学比赛)[6]。

1.4实验程序

本实验主要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主要分为前测(实验前1周进行)和后测(实验结束后马上进行测量)2个阶段。

1.5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 0 进行分析处理。首先,采用前后测准实验法分析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的影响; 其次,采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法探讨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的交互效应和综合效应。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1实验前后各组大学生自卑心理水平分析

实验前各组之间的自卑心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 46,P = 0. 97) 。由表1 可以看出,3 种课外体育锻炼方式组实验前后,大学生自卑心理变化程度不同,其中指导学习方式组和自主学习方式组实验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 无学习方式组实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9) 。2 种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实验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 05) 。

2.2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为探究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具体影响,本研究分别对各个受试实验组前、后测验的指标进行比较,将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后测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对样本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学员的自卑心理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前测成绩对后测成绩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F = 79. 56,P = 0. 000) 。在控制了协变量影响的条件下,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F = 40. 732,P = 0. 000) ,说明不同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对自卑心理有显著影响; 不同锻炼项目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 F = 28. 541,P = 0. 000) ,说明不同锻炼项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F = 37. 945,P = 0. 000) ,说明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青少年自卑心理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2.3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的多重比较分析

指导学习方式组的效果优于自主学习方式组( t =2. 12,P = 0. 035 ) 和无学习方式组( t = 4. 12,P =0. 000) ; 自主学习方式组的效果优于无学习方式组( t= 3. 72,P = 0. 000) 。

3 讨论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身的动机水平有关,满足同一需要的方式或途径很多,个体选择什么样的锻炼方式主要与个体的控制性行为呈负相关,与自主性行为呈正相关[7]。在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和类型相同的情况下,锻炼者自主选择锻炼方式和内容,不受外界其他因素( 教师、同学等) 的影响,有利于满足个体自主性需要,产生更好的锻炼效果,达到最佳的锻炼心理效益。本文设计了2 种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2 种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探讨其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干预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学习方式与指导学习方式开展的课外体育锻炼均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研究不但有利于理解不同类型课外体育锻炼方式与自卑心理的关系,而且有助于为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方式改变提供实验支持。

自主学习方式更多的是反映学员的主观意愿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搭建了一种“自主”学习平台,突破了体育锻炼的时空限制,拓展了锻炼内容,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主人翁意识,增加了锻炼兴趣,提高了锻炼效果[8]。以自主学习方式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水平下降,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班杜拉认为替代经验、行为操作的完成、言语劝说、情绪唤起或生理状况是自我效能形成的4 个关键因素,而替代经验和言语劝说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条件[9]。自主学习方式主要是利用参与者的视觉和听觉,通过阅读书面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料获得足够、有效的干预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替代经验或者言语劝说,属于非面对面干预,因此,以自主学习方式开展的课外体育锻炼对缓解大学生自卑心理水平有限。

指导学习方式是体育教师只是在锻炼前将锻炼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事项向被试讲清楚,锻炼过程中一般不再讲述,充分尊重被试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该锻炼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于锻炼积极性不高的大学生效果会更佳[10]。研究结果表明,指导学习方式组实验前后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水平下降,指导学习方式组的效果优于自主学习方式组和无学习方式组。究其原因,主要有: ( 1) 该方式突出了体育教师的指导帮带作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作用。从干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1]。( 2) 该方式运用了生动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新颖的教学手段,让学员更容易接受和养成锻炼兴趣,是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 3) 该方式不仅关注大学生体能、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1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8

关键词:体育锻炼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50-01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1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学生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如今,心理健康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巨大的压力迫使这些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产生了很大的疲惫感,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疏导的他们极易产生沮丧感,无法像正常学生那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消化掉教师教授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效率低下,身体上容易发生厌食、失眠等症状导致学生精神和身体上都受到很大影响。

1.2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在学校,一切都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一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之下,从学习到生活琐碎一直都要父母操心过问,在思想上缺乏独立的意志品质和判断能力,在生活上也缺乏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这些学生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下无法依靠自力能力快速适应,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甚至有人因此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1.3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中国的教育是选拔性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层层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同学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学生中孤僻、孤傲、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1.4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这些学生成功期望值过高,生活不幸(家庭变故)和挫折打击都将他们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现实的深渊中,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如果没人及时疏导,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2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独特的影响

2.1 “热血运动”所带来的心灵陶冶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伴随着日常身体活动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伴随这个“热血”运动,人的情绪会变得亢奋和激动,这种高度兴奋会产生对人的情绪特殊的陶冶作用。如运动后人的体会、感想都会变得深刻,甚至可以领悟人生,这从体育比赛后胜利的人们的举动(会狂跑,会有激动而特殊的身体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2.2 “高峰体验”下的心理锻炼

“高峰体验”是指高强度、非日常性的心理体验。由于在体育运动中体验的往往是伴随危险和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身体活动,如体操、攀岩、独轮车、滑冰、游泳等,所以,这种“高峰体验”会对人的懦弱心理、挑战心理形成相应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往往是人的挑战得到了胜利,懦弱的情绪得到抑制(因为体育教学环境下的“高峰体验”基本上市安全和可行的),因此,“高峰体验”有利于人的心理锻炼。

2.3 “直接的即时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的集体心理锻炼

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而运动技能又是直接的身体动作表现来体现的,因此,体育教学就与其他教学不一样,有着评价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学生做动作可以一眼看出好坏和巧拙,教师也会经常让学生当众做动作来评价),这种几乎是体育课独有的评价,让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善于利用这种“即时评价”或许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锻炼,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正确评价他人,可以起到建立自信心的作用,也可以清除那种只顾自己表现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行为。

2.4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5 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运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感。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感。有研究显示,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分散注意力假说(Distraction hypothesis)认为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们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体抱怨中解放出来。

有学者认为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使运动参加者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以促进思维的反醒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

综合以上相关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意志品质、情绪、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3 建议与结论

(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3)体育锻炼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雪琴,高潮,张小燕,等.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1998(5).

[2]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3]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2,3.

[4]杨迎天.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1(4).

[5]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9

学科:锻炼心理学年级:组员:沈步勇

查研究

调 查 报 告

2012级社体一班

20122703027

陈明南20122703001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目录

一、调查目的:........................................................................................1

二、调查对象:........................................................................................1

三、调查内容:........................................................................................1

四、调查方式:........................................................................................1

五、调查时间及地点:............................................................................1

六、调查结果:........................................................................................1

七、调查分析:........................................................................................3

八、提出建议:........................................................................................3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金牌榜第一的好成绩。毋庸置疑,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强国之一。但良好的全民体质才是国家永久兴旺的基础。当前社会学生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学业第一,体育被边缘化了;部分职场中人,他们工作任务重,亦没有空余时间参与其中。

众所周知,参与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式方法之一。赛场中尽情挥洒汗水,本身就是排解压力,放松心情的过程。其次,参与体育锻炼起到强身健体的同时,与他人切磋技艺又是一个交友的过程。总之,参与体育锻炼益处多多。因此,本小组选择在番禺星海体育公园进行了一次对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之所以选择这里的锻炼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个体育公园是广州这座城市众多体育中心比较典型的一个。对星海体育公园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如下:

关键字:体育公园

锻炼

强身健体

一、调查目的: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所在,结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查对象:在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的人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观察内容和访谈内容

观察内容:人群类别和分布、锻炼项目、场地条件、氛围、体育消费等。

访谈内容:个体参与情况、内在心理和感受。

四、调查方式:

本调查报告采法观察法对番禺星海青少年体育公园锻炼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采用访谈法对10名参与锻炼者进行访谈,并且10名访谈对象均态度认真地回答了访谈的问题并表达了对参与体育锻炼的真切感受。

五、调查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4年12月18日 地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

六、调查结果: 观察结果:

1.人群类别与分布:

这里锻炼的人群大部分是附近一些公司的员工,经常相邀过来这里打球,有时候也会几个公司组织到这里打打比赛,也有少部分是这里附近的居民。年龄分布则是15-40岁的偏多。周一到周五大部分人是晚上吃完饭过来,也有部分是五点钟左右开始过来锻炼,白天基本被闲置。到了周末则很多夫妻带着小孩来这里的晒晒太阳并且进行单的体育活动,观看篮球场比赛和足球比赛。2.锻炼项目: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篮球为主,大部分去那里的锻炼的人都是去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一部分是去进行简单的器械锻炼的,更有小部分去跑步、放风筝,晚饭后散步的。3.场地条件:

我们此次研究的番禺星海体育公园在番禺市桥龙美村的隔壁,体育中心跟青少年宫连为一体,体育中心在马路旁边,而青少年宫则往里再走一点,交通便捷。这个体育中心主要是以篮球场为主的,有八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可容纳一千观众左右的篮球馆。篮球馆前面有一个六人足球场,足球场旁边的空地则有很多儿童锻炼娱乐的设备。这里的各项体育设施的场地都是比较新的,也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场地大小,配有晚上的节能灯。体育场馆的设计也是比较有特色,顶棚是一个半球形。锻炼条件算是广州众多体育中心比较好的一个。4.锻炼氛围:

在一天当中,白天基本比较冷清,就算有少部分人在锻炼,那个锻炼氛围也不是很好,好像是消极锻炼,给人一种没有激情的感觉。但是周末的白天就不一样了,多了好多来这边玩耍的家长以及小朋友。到了傍晚这里才开始慢慢热闹起来,三五个好友一起来这边打打比赛,公司组织的比赛,饭后散步看打球的,甚是热闹。5.体育消费:

这里的篮球场是要收费的,其它设施则是免费的,篮球场的也是分时段收费的,早上6:00-下午16:00是免费时段,16:00-22:30则是按人头收费,人均6元。包场则是按时间收费,每小时40元。对比同等级体育场所,消费水平相差不大。

访谈结果:

对十个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进行了简单的访问,基本情况如下: 1.个体参与情况:

周末没有特殊情况晚上基本会过来这边打球。周一到周五晚上则是平均三次,每次锻炼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基本都是打篮球或者踢足球。他们平时都是由一到两个同事或朋友相约过来打球的,也有些人是一个以家庭为单参与体育锻炼的。他们表示,有时附近公司有体育比赛在这里举办的他们也会过来观看,偶尔也会和家人穿上休闲装来这里散步看球。2.内在心理与感受

平时的工作都是在室内,写字楼里,工作是长时间对着电脑,部分做销售的人也是经常要应酬喝酒,亚健康现象普遍,缺乏运动,身体状态非常糟糕。因此,他们在平时挤时间过来这边打打球,出出汗,调整好身体以及心理状态。上班时也有挺多的压力,在这里打球锻炼出完汗后,不仅身体得到锻炼,同时可以心灵得到愉悦和放松。并且许多参与相应项目锻炼的人本身就把该锻炼项目当作自己一项爱好,他们称,做自己爱好的事,并且在参与锻炼过程中,因自己或者团队的努力获得胜利,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和赞赏的时候,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总之来这里的时候都是轻松愉快健康的。其中,到番禺青少年体育公园进行锻炼,交通便捷是他们选择来这里锻炼的一大因素。周末他们常常一家大小开车或者搭地铁、公交过来这边进行体育锻炼、放风筝、晒太阳和散步等等。同时也有部分家庭带小孩过来体育中心旁的少年宫参加兴趣培训班,大人则可以在体育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消方面,大部分人表示能接受这里的消费标准,在收费时段这边的体育消费不算高,人均六块钱,包场则是四十块一个钟,其余消费就是饮料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的购买了。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对该体育公园的锻炼条件表示满意,很享受在体育公园锻炼是的时光。但也有部分人对这里的锻炼条件提出了不满:这里的锻炼场地结构较为单一,许多人想打羽毛球、网球等都没有相关场地。

七、调查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归纳可以看出,体育场地的设施配置条件极和结构很大程度决定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去向。人们长期选择同一个锻炼场所,大多是因为该锻炼场所交通便捷,设施设备较佳,运动氛围良好。

而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和参与项目则很大程度决定于他们对体育锻炼影响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以及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并知道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预防或者改善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和不良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健康、亚健康问题的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行列中。基于锻炼动机的不同,想通过锻炼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运动技能的人,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想通过锻炼来减肥、塑形的人,一般会选择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锻炼项目,如健美操、广场舞、长跑、骑自行车等;想通过体育锻炼活动身体,延年益寿的人,则会选择慢跑、散步等休闲的锻炼项目。

体育锻炼的满意度主要受锻炼成果、场地条件和体育消费之间的价值符合程度,锻炼氛围影响。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一定会怀着各自的目的进行参与的,随着体育锻炼的进行,自己的目标逐步实现时,其锻炼的满意程度就会逐渐提升;当人们认为其投入的体育消费,享受到的体育场地条件相符合,是值得的时候,他们的锻炼满意程度也会得到提升;锻炼的氛围越好,人们越愿意投入到锻炼中,因为他们会感觉到有人陪着他们一起奋斗拼搏,使之锻炼的热情程度投入更高,创造的锻炼效果更加显著。而这种良好的氛围对于团体锻炼的成员来说,不断能提高锻炼的激情程度,更能能有效地驱赶孤独感,让人更有集体归属感,成就感,能使集体更加具有凝聚力。

八、通过对以上体育锻炼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于教育文化传播者:

1.贯彻国家全民健身的政策方针,倡导、传播体育锻炼的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社会指导员,让更多的社会知道员投入到到组织,指导人民大众正确,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为体育锻炼营造一个正确,良好的氛围。

(二)对于体育经营管理者:

1.要合理构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综合型、多元化体育场地,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锻炼选择。

2.合理制定产品服务的价格标准,根据体育场馆的规模配置,结合周边环境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制定合理,人性化的收费标准。

(三)对于消费者:

1.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投入体育锻炼行列。正

对番禺星海体育公园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亚健康状况,了解体育锻炼对改善身体健康的作用,培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10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学生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智力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在高校学习的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正常与否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2)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点。健全的人格表现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关心他人;能够正视自己,纳悦自己,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够调整和完善自我。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群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沟通过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4)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无法保证健康心理,大学生要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求得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良好的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适应各种自然环境;能够处理和应付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问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種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者要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才能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2.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全身心投入,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同学一起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智,岳晓燕;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

[2]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3]陈建国,任燕;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

[4]王树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14-18.

作者简介:

上一篇:学数学文化有感下一篇:学科专家评审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