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24-05-2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共8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

在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让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需解决的问题。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新型的教与学关系的构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目前,它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一个热点问题。显然,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活动,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自主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2)能动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有选择地把它们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3)创造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它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它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例如大胆、勇敢、自主性、明晰、自我认可等等,即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教与学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在被教,而学生在被教中,也同时在教。在探究师生“对话”和“双向互动”作用的过程中,笔者逐步形成了如下两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回答)。接着,通过系列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学习目标,通过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2)“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大胆重新分配上课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小结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优化扩展,真正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加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最佳结合点的探讨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初中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初中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内容提要]: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基本素质

个性素质

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上述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可简略描述为:“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还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坚持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注重能力培养。

所谓素质教育要面向学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或者说,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基础。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达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日新月异,思维科学的发展需要突破,现在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必须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型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 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纳入教育教学的日程上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素质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例如: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丛1949年的209千克,增加到1988年的360千克,增加了百分之几? 通过以上编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光辉前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坚定信念,端正了学习目的。

(2)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插图,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如:小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作为教师要深刻体味其内涵,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进行讲授。例如:在教“圆周率”一节时,就不应满足于是学生掌握应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到早在14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第一次最精确地推算出圆周率的值,比西方早1000多年。在教学中对这些材料加以补充强调,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激发学习动机,树立为国争光,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

二、挖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诚实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产生与认识,教师要把每章每节的学习目的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要使学生懂得,不懂就不会产生兴趣,懂得越多,越深刻,就越有兴趣。而要使学生懂,使学生产生兴趣,就要做艰苦的工作。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新颖的课堂游戏课,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材施教,教学要求适当,让学生即使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一级教师对学习成绩的评价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长远的动机,如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学习,为献身科学而学习等,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但这些都要逐步培养,逐步养成。小学生中有的未得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为得到好分数,为与同学比赛等方面都可以激发起兴趣,教学中进行目的性教育非常重要。

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对一些意义、法则等提倡一字一句的琢磨精神,一点一滴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一些较复杂的混合运算,就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实践验证,就要有一点一滴的探索精神。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暗示,教育学生要有毅力,调动学生有意注意与分心作斗争。对学生要有殷切的希望,学生出现差错时不归为学生笨,而归为学生努力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可是学生得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只是方法专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培养学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是指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就能促进其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四位深度、广度、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正确性。如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的图形,就是三角形的内涵,外延可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可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一)培养认真听讲,肯动脑筋的习惯。

1.用心听讲的习惯。

教学重要训练学生学会“听”的能力。听要求,学生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并能在课本上画出主要内容和关键字句、公示等,边听边动脑筋,抓住要点,还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可组织如下练习:①听算,即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得数。②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讲出已知条件何所求问题,以便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算式际结果。

2.仔细看。要求学生会看书上的题目、插图、问自己老师的板书、同学的扮演,会看书会用笔画出重点,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会从目录课文例题、结论、应用等方面看懂课文内容。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或不讲,课堂作业都让学生看作业要求,说说自己的理解,防止不假思索,机械模仿例题。

3.善于想。

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思”的习惯。既给学生“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给他们“想”的方法。如应用题教学重在思路的训练。

4.敢于想。

训练学生大胆发言从低年级开始训练,敢于回答问题,发现别人回答中的错误,敢于讲出自己的理由和见解,讲得好的表扬。训练学生敢讲思路、讲思维的过程,课上尽量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促使他们大胆发言,鼓励中下等生发言,给后进生吃点偏食,多给其发言的机会,使他们能从口练中发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作业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不抄袭作业。养成诚实勤劳的品质,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观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面向是全体学生, 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要创设条件,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 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

数学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王国, 它既有高原雪莲, 又有空谷幽兰;既有情境之中的美, 又有意料之外的奇异美;既有和谐统一之美, 又有简洁优雅之美。当然数学美往往很含蓄,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用生动的语言, 精辟的分析, 巧妙的启示, 充分的揭示,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例如, 在讲到黄金分割点时, 举例黄金三角形、黄金矩形, 甚至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点;人感觉最舒服的温度是人体温的黄金分割点;模特穿上高跟鞋是想让上身与下身的比例达到黄金分割点……这些美的信息被充分开发后, 谁能不被数学美所陶醉、不为数学美而骄傲呢?这易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成见, 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时, 才会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数学的天空下自由地翱翔。

三培养学生数学教学中的思想观

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必不可少。

1. 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 有多处涉及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 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 适当介绍数学史料,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 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 激发他们为祖国的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 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 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 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 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 终生受用。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观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 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实际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 加强建模训练, 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 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解答应用题, 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 也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数据或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 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 引导学生亲手操作, 例如:在讲有序实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时, 列举电影票 (20排1号) 例子。为了突出说明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 必须有两个数, 而且这两个数必须有序。便如此设问“如果有位同学与你开玩笑, 将你票中的20排或1号撕掉, 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如果现有20排1号和1排20号的两张票, 你愿要哪一张?”同学们在争论中加深了对有序实数确定点的认识。

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素质观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 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从这个角度讲,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 但也提不出问题, 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的思维就会向空间扩展,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 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 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观

数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进入最佳状态的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如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3

一、思想教育的多方位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也可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使他们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刘萍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下面我结合数学教学工作浅谈在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就应当适时地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如教材中涉及到的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等,教师应紧抓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比欧州早10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应适当向学生指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从而让学生树立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

二、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培养

数学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像语文、政治学科那么直接、系统和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和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教材表面的内容上,更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是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公理、法则、公式、定理许多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和应用的;如通过讲解“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反映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的观点;通过分数与小数,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等,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间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是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具体实例,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品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 “排列组合”与日常生活中的彩票选号、抽签等的结合,“几何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如包装、制造、装修等方面的难题相结合。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尽管语文的优美词语能令人陶醉,历史的悲壮故事能催人振奋,然而,数学的逻辑力量却可以使任何人为之折服,茫茫宇宙,浩浩江河,哪一种事物能脱离数和形而存在? 是数、形的有机结合,才有这奇奇妙妙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愿,挖掘和捕捉到数学知识中美的实体,升华为美的形态,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愿望。

如数学的说理、训练过程,正是学生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板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爱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会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们的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摘要: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的体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则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如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个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⑴ 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⑵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⑶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⑷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优秀的教材文本,来陶冶学生情操。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⑸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审美的情感,包括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所编选的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

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淙淙的流水声,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察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而同样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来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魂不守神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音乐美,⑹因此,可以想象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第二类可以称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其中爱国主义更是著名诗人艾青作品中的一个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选入九年级下册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第三类叫做理智情感,它包括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用四个图形来引发议论,层层推理,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创新性思维,得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的结论;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中,也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文学大师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高度、深度”。⑺通过对优秀教材文本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在冷静的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当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

面对教材和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⑻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召中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利用好优秀的教材文本,更能够解决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阶段,十三、四岁的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采取堵、禁止接触的方法,但效果往往欠佳。因此,面对“早恋”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⑼于是,我们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去阅读、品味教材内外的描写爱情的经典作品。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课外名著中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刘兰芝与焦仲卿、林黛玉与贾宝玉等。通过这些作品和人物形象,明白“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堆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细节。”⑽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⑿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⒀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来的学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语文老师发生矛盾,导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一上语文课,他就会感觉头疼,不想进教室。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分析到他与原来的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裂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

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课不喊头疼了,也爱听讲、爱提问了。

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⒁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⒂如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第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教师的情感投入也讲究一个适度和方法,有的教师精力非常充沛,对学生也是爱之有加,可长期一味的给学生翻来覆去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什么“只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有好的成绩”、“只有读书才有一个好的生活”等等,有时候起的作用会恰好相反,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如贵州的一位王老师,在2006年第12 期的《班主任之友》杂志上谈到他班上一位原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杨红,由于班上学习竞争激烈,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为了不让杨红过早地失败,王老师经常找他谈话,帮他找原因、鼓勇气,激励他努力学习。可杨红同学却背上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过重,最终在九年级上半期,就选择了辍学,只身外出打工去了。由此,王老师领悟道:“为师者务求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努力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又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向学生播洒真挚的爱,又不至于给学生带来繁重的思想负担;既要不忘随时给学生一份鼓励,又要掌握好分寸,不至于因鼓励失时、失量、失度,反而给学生造成伤害”。⒃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⒄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

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教师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间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的熊冬梅老师在教《乡愁》这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

同时,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⒅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

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例如我们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当然,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全部理解。在学生内心情感日趋加剧之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时机,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表演、游戏、模仿等正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对情感的体验,充实“自我”的绝好时机。如在上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情感的表达,不但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可以用写作的方法倾诉在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极力吸引学生去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如山东的张新村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美的瞬间》时,先让学生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来鼓励学生自由描绘春之景,抒发春之情。在张老师的启发下,一篇篇充满情趣、感悟美好的文章跃然纸上。如写受伤但仍坚强的麻雀的:“它不断地扑腾着翅膀,努力向上跳着,一次又一次,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落下----几次过后,早已是面容憔悴,可那双黑亮的小眼珠,却又不时放射出束束令人振奋的光芒,那分明是一种希望,一种渴望生存的希望,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⒆你看,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地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与和谐。”⒇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⑴ 张宏玉.教情感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6)⑵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 ⑶ 吴建民.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系统.通化师院学报,2004.25.(9)⑷.⑻.⒂ 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⑸ 伊春.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1.(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6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将学生确立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也明确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方法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目前来看,很多初中英语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英语的听说训练方面,包括课堂的讨论过程和实践过程。但是,还有一些英语教师把英语语法知识以及其他的一些英语基础知识看成可有可无的部分,有些学校不进行英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在一些学校当中,语法教学甚至成为英语教学理念落后的代名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所产生的理念性转变,并不意味着英语语法就没有进行教学的必要,如果完全不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运用英语实际交流中,容易出现比较低级的语法问题,阻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语法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英语教学理念的改革,并不是说彻底不作英语语法教学,而是应该对语法教学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定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英语语法可以称为英语教育教学的基础,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英语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学习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进行英语听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初中学生一般来说很少能够接触到非常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所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英语语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语法教学,不但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助力。依据良好的英语语法基础,能够对语言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所以,对英语语法的重要性应该进行合理的定位。

其次,对英语语法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西方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是有区别的,初中英语教学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帮助学生改变中文所固有的表达方式,来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表达的时候汉语化,就是因为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文化之间的区别也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障碍,所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英语语法的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想要对英美国家的思维逻辑以及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学习英语语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能够更容易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英语语法教学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语法教学,来辅助教学方法的实现,从而提升初中英语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最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需要把英语语法教学作为基本前提。初中英语教学中,把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阅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把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想要实现这些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学生非常容易被中文的语言习惯所误导,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的探析

有人会有疑问:中文语法我也没有学习过,我的中文沟通也没有障碍啊?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中文的环境当中,而对初中学生来说,无法给他们提供足够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所以进行语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语法教学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单词的词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词性。具有不同词性的词类在英语的句式当中也担当着不同的语法成分,例如我们学过的单词apple,学生应该了解到这个单词在英语句式当中作为主语或者宾语等其他的语法功能,名词可以在不同的英语句式当中作为各种语法成分,例如:“The man is our English teacher.”“She shows great concern for us students.”“I know for languages.”“The conference lasted an hour.”等。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们应该教会学生利用英语词汇进行造句,一些教师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语法教材的方式进行自学,在课上遇到关于语法的相关问题,教师再专门讲解。学生课后阅读语法书,可以大幅度地节约课堂授课的时间,同时也不需要再去做很多的课堂笔记,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师仅仅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助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语法学习并不是靠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做更多的练习来掌握。

(三)合理利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时,应该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来结合语法教学,由于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使得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比较难,如果这是采用传统的英语填鸭式教学,那么就会使得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感。所以,教学应该根据这些情况来有效地改善英语语法教学时的课堂气氛,通过新颖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引导他们建立學习英语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展示自身个性的空间。要平衡好英语听说读写练习和语法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同时掌握英语词汇和语法,才能够正常地进行英语口语沟通。如果不重视语法的教学,那么就会出现中文式的英语,无法有效地起到英语沟通的作用。英语词汇和语法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所以对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来说,英语语法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单项的语法来入手

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单项的语法来入手。通过一定程度的练习,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再利用总结出的规律来辅助进行语法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英语语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单词量的积累,因为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这时要注意对其进行查询和记忆,不断积累单词量,为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想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就不应该把学习的内容局限在教材当中,只有所学的语法和单词越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就越高。很多英语测试题当中,都会有完形填空的题型,这种题型就是对学生英语词汇和英语语法掌握程度的考查,会涉及各种题材,包括一些人文的、科技的领域等。

(五)把握英语教材体系

上文已经提到,英语语法教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些英语教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在编写教学计划的时候复制粘贴草草了事,也没有对学期的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英语语法教学。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对教材的体系能够进行整体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教学。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通过搭配以口语训练的方式来对语法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日常的练习向学生渗透英语的词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学习和记忆英语的词性,包括动词和名词的种类和英语句式的构成等,这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通过对英语语法的构成和用法进行总结,来实现学生对其掌握的目的。

(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以往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是通过先讲解后练习的方式来进行,先把英语语法的理论和规则教给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英语语法的应用方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做题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语法掌握程度进行检验和了解,但是这种语法教学方式不但效率较低,同时也非常容易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感。我们应该意识到,英语的交际和沟通是需要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持续进行,也就是说,人们在表达和沟通的时候,是需要具体的情景来配合的。所以不管是学习英语的词汇、句式还是英语语法,都需要具体的情景来加以配合。如果单调地对某一个语法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是无法实现学生对其灵活运用的目的的。只有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正确地进行意义的表达,才能体现出语法教学的真正意义。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情景,给予学生进行思考的空间,通过具体的材料和利用英语进行表达的空间,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热情和积极性。具体的创造英语情景的方法包括对录像、图片以及声音的应用。英语语法教学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英语语法教学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所有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所以应该把英语语法教学融入到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为语法的教学创造了有效的情景,帮助学生对英语语法进行理解和掌握。

(七)利用情景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法能力

情景教学对英语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但是情景的创建需要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这样才能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学生更愉快地进行英语语法的学习,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英语语法。

四、结语

对初中学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语法,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英语语法。总的来说,英语语法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目的,从而对语法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通过摸索符合学生特点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来提升英语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吴军.语料库与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学刊,(1):104-107.

[2]刘忠政,李西.近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与前瞻[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3):122-125.

[3]伊洪英.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评《英语语法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18):后插12.

[4]林正军,刘永兵.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51-57.

[5]范晓慧.英语语法教学:从规则到情境[J].中国大学教学,(10):94-96.

[6]左静妮.建构主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语法教学[J].校园英语(上旬),(7):33.

[7]张珍.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1):176.

[8]朱静,朱莉莉.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語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6(11):133.

[9]张春玲.试论英语语法教学的能产性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186-187.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一、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与实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其规律和定律是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来, 然后再进一步用实验去验证。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验的作用, 让学生认真做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 实事求是, 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从大量的实验现象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不是猜测, 可能是这样。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 要做到态度认真, 操作规范, 有序进行, 实验效果明显, 因此课前对实验要做充分的准备, 避免课上演示时出现误差, 让学生受到教师做实验的严谨认真作风的影响,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 学到知识, 而且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到的知识远比教师的讲授效果好, 同时由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等原因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或收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实验态度、实验步骤的认识, 促进学生实是求事、科学严谨的态度的形成。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 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要善于在内容的关键处、难点处、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设置疑问,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加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如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物体, 受到一个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 此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了m米, 问斜向右上方的拉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了力对物体做功的相关内容后, 学生对力是否做功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 会认为此题中的拉力做了功, 此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明提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了m米, 问向上的力有没有对此物体做功?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很容易判断向上的力没有做功, 不符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这样对上面的问题也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了。另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有利条件, 启发学生通过动脑思考, 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问题, 就证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经过了认真思考, 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综合。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以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 其中抽象思维处于经验型水平, 需要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的支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物理实验。学生通过对教师所做实验的观察和学生自己做实验, 从中得到大量具体、形象、直接的感性材料,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一个是物理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产联系较为紧密, 这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一方面为学生概念的建立, 规律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 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达到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处, 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可以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学科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方法论的掌握。课前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 以某一知识为切入点, 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我向学生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使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以此来检验定理、规律的正确性。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 强调伽俐略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 揭示真理, 而亚里士多德凭“经验事实”主观臆造, 妄下论断。以此来教育学生求学不要盲从, 要尊重客观现实, 来追求真理。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33-01

一、 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更新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領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参考文献

[1] 冯德基;《数学活动与素质教育浅谈》[J];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11期

[2] 刘永生;《数学活动与数学思维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玉龙;邓芙蓉;《论初中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2期

[4]王华鹏;《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 2002(10)

上一篇:202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荟萃下一篇:沙坪坝卫生和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