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孝心得体会

2024-09-11

关于忠孝心得体会(共7篇)

关于忠孝心得体会 篇1

原来,那位终日在楼下孤独无依的老妇人去世了。昨天,我还见到她呆呆地坐在石凳上喃喃自语;今天,看到的却是她摆在灵柩前的遗像。

每天天刚亮,人们就可以她在那似乎是专用石凳上的身影。她终日坐在那里,像个泥塑,保持着同样的伛偻的姿势,双目无神地望向那渺无边际的天空。有时她也会和自己“聊天”,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破口大骂,时而泪流满面。在别人眼里,她或许就是个精神有点失常的老太婆,但我确信,她是个有儿有女的人,因为我曾经多次听到她不停地呼唤孩子的乳名。

她的一日三餐大都在石凳上解决,餐餐几乎都是隔夜的几块馒头和一碗白开水。虽然如此,她却从来不肯接受别人的好心施舍。夏夜,她有时索性不回家,躺在石凳上过夜,就像英国的流浪汉一般,露宿街头。

我想,死对她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解脱,帮助她早日离开这个不值得留恋的世界。

原以为丧事会草草了结,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丧事竟然办得十分奢华铺张。儿女们开着轿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披麻戴孝,亲戚朋友们也来了不少,挤满了整个灵堂。花圈、金银楼、元宝、房子、汽车、空调、洗衣机等祭品琳琅满目,摆满了那一块空地。

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大吃大喝,有时会还哼唱时下的流行音乐与电视剧主题曲。孝子孝女孝孙们为了解闷,便在夜间守灵时公开聚赌,麻将声吵得附近的居民无法安眠。

丧事的确办得有声有色,活像个变相的欢送会。热热闹闹了五天之后,他们才准备出殡。孝子,孝女,孝孙,他们披麻戴孝,依照长幼次序,对着老妇人的灵柩和照片磕头跪拜,可是,那脸上的表情就像观光旅游,喜笑颜开,毫无丧亲之痛。

他们还利用那不绝于耳的锣鼓唢呐声,向世人宣布老妇人的死讯,努力把丧事办得风光圆满。就这样,儿女们为老妇人的丧事花了几万元,尽了他们所谓的孝道。

关于忠孝心得体会 篇2

1. 中国“忠”、“孝”观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 “孝”字的观念产生较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孝”字上面为老人, 下面为小孩, 有“扶持老人行走”的意思。东汉许慎解释道:“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1]清段玉也有:“《礼记》‘孝者, 畜也。’顺于道, 不逆于论。是之谓畜。”可见普遍都认为“孝”是侍老俸亲、尊敬长辈的意思。可见“孝”是一种社会道德, 是处理家庭长辈与子女关系的一种准则。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孝”被封建统治者作为他们政治的工具。“治国必先齐其家”指出了以孝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事君不忠, 非孝也”也明确强调了对君王不忠, 就等同于不孝。同时, 统治者推行孝道, 的确也以身作则, 以示范天下, 而尽管历代君主推行孝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而服务,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行为对社会的发展也的确有良性的推动作用。

而“忠”相对于“孝”就出现得较晚。春秋时期, 进步的思想家将“忠”奉为最高的伦理规范, 此时“忠”的概念是要求人们为了维护全社会的总体利益而不惜舍弃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私利去尽心竭力、忠诚服务。在“忠”思想刚刚产生的时候, 它的涵义还并不是对君主个人忠诚。直到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这时就开始将“孝”与“忠”直接联系起来。到了两汉时期, 经过董仲舒等思想家对以往中国伦理体系的损益、继承、以及改造,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伦理基本形成, “忠”和“孝”作为两个最重要的伦理规范, 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宋明时期, 随着中国的传统伦理体系发展得更为系统, “忠”和“孝”等概念变得更加僵化, 孔孟伦理中追求的君臣之间道义上的平等, 已经变成要求臣子对君主的单方面必须服从, 可以说此时“忠”已经被极端化了, 君臣关系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其地位比“父为子纲”更为崇高。直至明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慢慢走向衰落, 新兴资产阶级对中国传统伦理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

2. 日本“忠”、“孝”观的历史沿革

作为中国的邻国, 日本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比中国晚了很多个世纪。公元5世纪, 中国的儒家思想被陆续地引进日本, 日本将儒家文化大力提倡的“忠孝”与本国固有的传统“忠孝”意识相结合, 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忠孝”思想理论体系。

公元604年, 日本圣德太子推行“推古朝改革”, 发布名为《十七条宪法》的道德训诫, 这是日本统治者以中国儒家伦理来规范新兴的日本封建社会秩序的最早的理论尝试, 《十七条宪法》提出:“国靡二君, 民无两主, 率土兆民, 以民为主, 所在官司, 皆是王臣”;“君则天之, 臣则地之”;作为臣必须“忠于君”、“仁于民”。《十七条宪法》最早明确了日本“忠”的伦理规范, 将“忠”定义为无条件的臣对君的单方面义务, 这与中国儒家伦理的“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有极大区别, 可见当时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2]。

自从日本实行大化革新, “孝”的观念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所谓“治民安国必以孝理, 百行之本莫先于兹”, 孝谦女帝曾宣召“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进入家长制逐渐确立的奈良时代, “孝”观念更加受到重视。718年日本发布《养老律令》为基本法律, 使孝道渗透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 务必人人奉行, 自此, “孝”观念不仅仅作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而且逐步进入整个儿日本社会, 溶入日本文化之中。

到了镰仓时代, 幕府统治登上历史的舞台, 武士集团内部实行严格的封国制和世袭制, 主从关系和家族关系即维系这个集团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带有明显的契约性和互惠性, 而对主君的“忠”和对亲长的“孝”即是规范这两种关系的伦理观念。那一时期无论是行孝还是尽忠, 都是根据武士个人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 且都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江户时代, 日本幕府取消了对武士与诸大名的封地制度, 改为以等级为标准的严格制度, 家臣失去了经济基础, 从而杜绝了其与主君对抗的可能性, 使君主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并将“忠”的观念不断提升, 后期甚至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 过去的“忠”是主从关系中由下对上的, 此时的“忠”已经变成了全体国民对天皇直接的效忠, 这时“忠”被提升到最高伦理规范的地位上。到了近代, 日本的统治阶级极力推行家族国家观, “忠孝一致”与“忠孝一体”发展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最高准则。“忠孝”思想就这样在日本经历了2000多年, 成为了组成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中日“忠孝”观的异同比较

属于一个文化圈内的中国和日本, 虽然都被儒家文化深深的影响着, 但深究其内涵就能发现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有着不同,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此“忠孝”非彼“忠孝”, 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

1. 忠孝的相同点

(1) 中日“孝”文化观念的相同点

中日的“孝”文化都非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中国有专门体现孝道思想的经典著作《孝经》和《二十四孝》, 在日本与中国这本相似的书籍为《扶桑孝子传》。日本的孝观念虽然是从中国借鉴过来的, 但是却比中国的理解更为深入, 渐渐的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本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孝经》这本书。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提倡“孝”道是至高的美德, 如果重孝道的人, 还可能获得官职、很多的物质享受和至高无上的名誉, 而日本也效仿中国, 早在757年, 日本孝谦天皇就要求全国每家必备一部《孝经》, 并且奖励孝子。

(2) 中日“忠”文化观念的相同点

中日的“忠”文化都包含对君主“忠义”、“忠诚”的意思。中国和日本虽然在重视“忠”的程度上有所差别, 但是对于侍奉君主的心境和感情上是共通的。不论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日本的历史上, 都很强调“忠君”, 也就是对君主的忠诚侍奉。在众多的道德名目里, 两国都把“忠”看成极为重要的一条, 一直备受重视。

2.“忠”、“孝”的不同点

首先, “忠”的条件不同。

日本的“忠”是强制性的。日本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忠”作为由上至下的规定和要求, 是下对上的单方向的义务。而中国的“忠”是有条件的, 可以说是臣民基于感情对君主做出的回报。在《论语·八佾》中,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要让臣子对君主尽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也就是说, 如果君主不对臣子施以“礼”的话, 臣子无须对君主尽忠;君臣的关系是需要对等的, 而绝非无条件的服从。

其次, “忠”的方式不同。

在中国, 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诚实, 只要内心认为君主有错误, 便会加以指正。而日本虽然在这个词的使用上含义是相似的, 但其准确含义却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君主竭智尽忠直至牺牲, 不论自身认为君主的决策是对是错。孔子所谓的“臣事君以忠”, 在中国的反映是臣子必须以不违背良心的真诚来侍奉君主;而在日本则解释为臣子必须为君主献身。因此, 中国的“忠”意指“圣人”的道德品质, 而日本的“忠”则是武士的道德修养。

最后, “忠孝”地位的不同。

在中国经常会出现忠与孝的矛盾———既要对国家尽忠, 同时又必须对父母尽孝。中国有句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 但“孝”道似乎稍微占了优势。比如, 在朝廷为官者, 如若父母去逝, 一般都要为父母守孝, 而且通常一守就是三年, 这个时候他们会辞官, 将对皇帝的尽忠让位给为父母尽孝。而造成“孝”道比较重要的原因, 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 血缘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孝”对于中国人来讲就是对同一血脉祖先的祭祀、对父母奉养的义务, 以及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义务, 父母具有处理儿女及其家庭事物的绝对权利。

而日本的忠与孝的观念完全是建立在“恩”的基础上的, 日本国民自觉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服从天皇的命令、报答皇恩是他们生下来就有义务首要去做的事, 其次才是亲恩、主恩、师恩。在日本, 人们把报答皇恩的义务叫做“忠”, 把报答亲恩叫做“孝”[3]。所以在“忠”与“孝”发生矛盾时, 态度永远是“忠”先于“孝”, 选择对天皇的尽孝尽忠, 放弃自己的家族利益。况且日本人的家庭与家族本身也不一定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 在日本人的观念当中, 血缘关系并不是家庭概念的唯一因素。比如, 在中国, “亲子关系”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子女, 而在日本, 普通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被称为“亲子关系”, 这里的“亲”不仅是指父母, 有时也可以是师长, 上级等, “子”也既可以指自己的孩子, 也可以指学生和下级等。日本人将家庭当做是经营的集团和功能共同体, 因此可以说, 日本人的“尽孝”与“尽忠”可以说是同一概念, “忠”的观念中也包含了“孝”观念, “忠”在伦理观念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因此, 日本人在这种观念下逐渐形成了将血缘关系淡化的群体意识, 他们最注重的是群体内部的和谐, 对自己所在的集团内部具有极其浓厚的感情, 从而使血缘关系被淡化了的“忠”成为伦理道德中的核心。

三、中日“忠孝”观比较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孝”, 而日本的特点却是重“忠”。

中国“孝道至上”的文化价值取向, 由于是建立在血亲关系和以家庭为本体的社会价值意识上的, 所以中国人尽孝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长辈, 以血亲关系为联系的亲族和家庭则为其根本价值的体现。它不仅与现代化大规模合作型的社会生产形态相违背, 而且还会对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起到阻碍作用, 更容易出现一些诸如“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等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不良现象。

而毋庸置疑的是, 日本“忠”优先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其保持历史的完整性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完整统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使日本集团企业的内部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外部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为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其压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阻碍民众争取到真正的自由民主权益等消极作用。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对待“忠孝”观的态度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但是如果适当的进行运用, “忠孝”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并且它对两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对推动人类文明良性发展都有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进才.两汉《孝经》传播与孝行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

[2]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忠孝手抄报 篇3

年 班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以来,在长期的文明文化熏陶中,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民族性格。总的来说那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愈挫愈坚、继往开来,是因为这些文化内涵,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与时代同步,与日月齐辉 今天我就要来说说“忠孝仁义礼智信”之中的“忠孝”。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家长送他的孩子到国外读书,他的父母对他殷殷期望说,我对你就两个基本要求:其一,你可以反对什么,但一定要爱国;其二,你的小孩可以不学什么,但一定要学会普通话。“孝”,孝是孝敬忠诚思报国,孝举谢亲恩。

论忠孝之我见 篇4

忠,对国家上级之责;孝,对父母亲人之敬。在古代中国忠孝乃人之根本,是高尚的品德行操,不忠不孝之人遭人之唾弃。

忠,象形上看为内心中正,从中从心。“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有忠的人不偏不倚,为人正直忠诚、尽心竭力。则是要对待上级恪守本分,不欺瞒不违背,遵从上级,在为人处事时,对于答应别人的嘱托,要尽心尽力,不能三心二意马虎。忠诚的人必须要对集体负责,不以一己之力而损害集体的利益,不滥用职权,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能两袖清风,不贪污贿赂,能够勤奋做事,不游手好闲。忠是赤诚是一种直率,能够对朋友坦诚,不勾心斗角不暗藏别心,还是一种直言,要在上级出错是指出错误,不是阿谀奉承,不是为自己的升迁怕马屁。魏征,唐太宗李世民称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能够直言进谏,为李世民指出错误,知道自己的得失,保证君主不做出错误的决定。总的来说忠是对于他人,或者一种对集体国家的有好行为,是一直利他主义,生物上蜜蜂中的工蜂一样,在利他问题上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有矛盾,但这种精神却与利他中工蜂一样存活着,虽然两者中有区别,但可以说这种精神是有着存在必要的。

忠是相对于外人而所做的行为,而对于亲人也有一种精神品质,对于我们的要求,从中还产生了二十四种具体方式,而且忠也是从其中延伸而出,这就是孝,那二十四种方式就是二十四孝,尽管看起来没几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做到。所谓百善孝为先,敬对父母是首要的,儿女的行为是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孝是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看出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本质上,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对于孝道有时也不只是在于亲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

对于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做到忠孝也是十分之艰难。忠,往往要自身中直,德行中正,平行良好。做事也是要勤劳,刚正不阿。在历史中,做一名忠臣也是相当于冒着枪林弹雨前行,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就被是杀身之罪,重责被灭族人。忠臣,有如魏征的冒死直言进谏,也有祖逖的保家为国,岳飞的精忠报国。魏征敢于直言指出唐太宗的错误,敢于反对君主不正确的决策,即使是有杀头之罪也要说,如果在现代,可能有人会说他不懂得如何做人,不会权衡自己的所得所失,自己的利弊关系,但真是这样的人在,遇到明君则会天下安康,若是昏君,那在历史上也是名留青史,不会像秦侩一样在名声上落得个千古骂名,就连后代忠心为国也不被看好。说到秦侩就可以让我们想起在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岳飞,为国家驱除鞑虏,戎马一生,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对于岳飞的一生,战功赫赫精忠为国,最后却被秦侩所害,可见体现忠——对国家尽责,对君主听命。岳飞的事迹可谓在人们中留下了很大的影响,一代英雄。可是在今年前,这却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据报道在一建设工地挖出一宋代的古墓,考证得出那是秦侩之墓,还出土了许多的秦侩亲笔书信和对后世子孙的告诫家训,透露出并不是其害死岳飞的,实质是岳飞当时由于受到皇帝的猜忌,最后召回投入狱中最后被杀,而人们质问秦侩,他却无法说是皇帝所命令,最后才弄出了个“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不管历史如何,对于忠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其能力范围内必能以国家之事为己任,不已生死而抛家弃国,能够奉命君主,不管是蒙受冤屈,还是背上千古骂名。在其政莫其职,忠者,有高尚品质,却也感化他人,不能影响的,以行动帮助他人。对于朋友忠诚,信守承诺尽心竭力,对于妻子丈夫,忠心不二。

那我们如何做到孝呢?能治理大家的人却不一定能解决小家之事,忠你可以做到轰轰烈烈,孝则更得呵护倍加更加要有耐心去维护。要对家里长辈尊敬是必然的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然后就是生活上照顾老人,要尽心尽责。对于这些古代中国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其例子就是舜的故事,在舜还不是部落首领的时候,在家中时因为继母的关系,父亲也不爱他,多次至他于死地,可是他却在每每逃生后依旧照顾她父亲,当什么都没发生一般,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因此得到尊敬而禅让得天下,成为首领。

二、戏彩娱亲。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三、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四、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五、啮指痛心。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六、芦衣顺母。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七、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八、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九、埋儿奉母、东汉郭巨,对母亲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又生一男孩,他怕不能好好奉养母亲,想要埋儿,挖坑意外得黄金,才避免了埋儿之事。

十、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十一、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二、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除了上面所详细介绍的十二孝外,还有剩下的十二孝就不细细说了,有第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八、卧冰求鲤

二十、恣蚊饱血、二

十一、尝粪忧心、二

十二、乳姑不怠、二

十三、弃官寻母、二

十四、涤亲溺器。虽然很多事如今不用那么去做,但是那种孝的举动和精神可以让我们学习,要有怎样的标准去侍奉他们,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可就真是后悔莫及了。

忠孝在我国封建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稳固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忠如上所述是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而演化到后来通俗来说是对上级的遵从,而在中国近2000多年都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的政治制度,为了满足一人统领天下必不可少忠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都国家不忠,许多的事都将无法完成,在打天下之时便需要忠义的人,才可能为你出生入死,在管理时才会没有贪污夺权的人。尽管在历史上看许多的忠臣都被君主所杀,俗话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一些忠义之士的下场。所以我并不认为朱元璋是有多厉害,虽然是个白手起家贫民奋斗的励志故事,但在他把全部出生入死的战友杀了的时候,又怎么去面对忠义呢?我曾看过一位我认为了不的起皇帝的传记——东汉光武帝刘秀,作为一个开国君主,很少有谁人能像他一般敬爱部下,关爱家人呢?对君臣之间能以忠相对。我们无法去说忠是否对自己好,但在整体上是绝对的有益,看来真的只有大无畏之人才可成忠,需要最高尚的品德,以及最出众的能力还有去承受那些是与非。有人说孝在中国有的太过于苛刻,什么都要依从父母,比如在婚姻上,都是的在父母的安排下,不可自己完全做决定,父母不同意则不能,就像古代许多的悲情爱情一样。古代中国有一种制度就很好的体现孝道——宗法制,它是围绕着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制度,以嫡长子继承为中心。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维护、巩固君主和贵族集团的世袭统治,协调、理顺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严格地区分尊卑亲疏,从而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孕育而生。我觉得在宗法制中就十分需要孝来,不然家族肯定会被破坏,而如果无法取得家长的开心,就算是嫡长子可能也无法一定去继承家族的财产和名誉。所以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孝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这样的去履行孝道是有目的性的,但在古代这也只是很小的部分。在古代中国人们看重孝,很大一部分是整个大背景是向上的,如果有人不尊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是不被社会所容纳的。父母生我们,养育教导我们那么多年,孝敬父母也是应该的,那时还有为父母守孝三年,就是当父母老去时候,作为子女的是需要为父母在墓地旁搭棚守护三年,还要一直穿着孝衣,为官的还要辞官回乡守孝。如王安石变法,期间父母有逝去的,但由于变法期间,要由他主持大局,回去一月后又回去继续实施变法,这一做法就使得他在后面都不得人心,写史的也许多不以正面去看待他的做法,他这样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所以孝其中是很大作用的,人是需要以此获得社会的认同的,不然他将无法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

忠孝小学生演讲稿 篇5

这屹立在东方五千年的泱泱华夏,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忠孝之说。在那个禅让制的时代,唐尧选择了虞舜做他的接班人,虞舜不仅日夜照顾他双目失明的老父亲,对待三番五次想要害他的弟弟和继母也极其和善。当娥皇和女英嫁入他家,他亦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并不因为身份高贵而迁就她们。当唐尧命其掌管行政事务,他十分注意选拔人才。后来成了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主。

古今以来,凡是忠孝之人,皆被委以重任,历代开国君主,哪个不是忠孝至及之人,历史已经证明原本就受人尊敬的忠孝之人,若能再为国民做一番大事,那边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成为万事歌颂之英雄。在我看来,“忠”是建在“孝”的前提之下的。怎样做到孝呢?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千千万万英雄的接班人,对于现在我们,孝能做到也知道怎样去做,许多人去对“忠”哀声叹气,其实忠于班级,忠于社会,就是实现我们理想的正确选择。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们人人都要做的一种义务,否则就会触犯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后悔的事情,孝心,就从现在开始吧!

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前面已经说到孝是忠的前提,那我们怎样做的忠呢?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六班忠孝雅诚班会教案 篇6

——忠贞爱国 花果中心小学 六(2)班

活动目标: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

活动过程:

一、全体起立,奏国歌。

二、男女主持人主持。

1.主持人展示一些材料

图片:日本侵略者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证。

图片:见证前段时间在中国掀起的反日浪潮。

2.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女:4月2日,四川成都一家日本超市伊藤洋华堂遭到当地市民的冲击。一批高呼抵制日货口号的市民用砖块、玻璃杯将店门玻璃和招牌砸烂。部分记者用日本牌子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采访,也遭到示威者的干预。

男:4月3日,深圳市举办反日街头签名活动,很快演变成反日游行示威。同日在广州,约3000人在日本驻穗总领事馆外集会。情绪激动的人群在游行途中向日本餐厅投掷鸡蛋,砸烂门窗,并跳上路边的日本汽车踩踏。

女:在上海,两名日本大学生在一个餐厅里被人用啤酒杯和烟灰缸击中头部,被送进医院。

男:以上的一些过激行为授人以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再次批评中国政府,不肯道歉和赔偿,人民以为爱国就可以无法无天,令人觉得中国不是法治国家。

男:最近,日本就专门找了一些国际媒体的记者,进入其驻北京的大使馆和上海总领事馆参观,展示其被示威民众破坏的情况,这就是企图向外界宣传中国人的「可怕」形象。如果我们被热血掩盖了理智,逞一时之快,这正好中了他们的圈套。

女:4月9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政府要求示威群众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不搞过激行为。

三、学生发言

A.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我国对日本的政策,正确理解、拥护中央的决策部署,1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外交部长李肇星作关于国际形势和当前中日关系的报告。

B.李肇星说,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

C.每一位公民都有合法表达自己爱国热情的权利。前提是不能妨害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决不能因为个人的自由造成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损害。

D.表达爱国热情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个人自由的“度”在哪里?就是严格遵守法律。守法本身就是爱国的体现。如果选择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爱国热情,侵犯他人权利,超出法律的界限,发展下去往往是违法,甚至犯罪。我们不能让良好的愿望演变为不良的结果。

四、学生发言: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A.我们现在最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发展的和平环境。日本少数人的行为的确令人愤恨,但表达爱国热情的方式一定要合法。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我国的科技实力搞上去我们是在校学生,应该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这才是爱国的真正表现。

B.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智。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发展战略机遇期,安定团结是中国的大方向。我们要把爱国的热情升华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要靠国力的强盛。”

五、班主任发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回顾历史是为了通过纪念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班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动因。

小学生要真正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好好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表达情绪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有大国的胸襟,正确认识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我所用。应将爱国热情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热爱祖国,要增强法制观念。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六、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七、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忠、孝、雅、诚”系列主题班会

——孝亲敬长 花果中心小学

六(2)班

教育目的:

让学生学会感恩,先从感激父母开始,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缩短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增加与父母的交流,学会与父母的沟通,真正走近父母。教育重点:

感激父母,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教育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课前准备:(1)写出父母为你做的十件事。

(2)写出你为父母所做的五件事。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给学生讲述了某同学的一事件

有一个星期天,王伟的母亲的发现儿子在看电视,便对他说:“王伟,下学期你就上四年级了,怎么能整天都在看电视?还不快去学习?”刚说完,便听到“啪”的一声响,做母亲的被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儿子一掌拍在桌子上,接着便听到儿子大声地吼:“谁整天看电视了!”说完便走进自己的房间,并用力把门关上,做母亲的眼泪立即就掉下来,心里难受极了。听完这件事,同学们有何感想?请大家就这件事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同学分八个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把本组讨论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在黑板上把问题简单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四个问题:

(1)母亲为什么难过?如何体会母亲当时的心情?

(2)该同学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可以让大家发表看法),你与自己的父母有过冲突吗?谁愿意说说与父母冲突的事件。

(3)如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你对父母的爱表现在哪里?(4)当遇到父母对自己有误解时,怎样与父母沟通?

三、同学们分组讨论这四个问题。

(一)讨论问题一:(1)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同学代表发言。母亲为什么难过,母亲当时的心情:

①母亲本来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反而不为自己儿子所理解,有所失望。

②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其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板书)

(二)讨论问题二

请个别同学谈谈自己与父母的一次冲突,说说当时发生冲突时自己的心情,再谈事件中儿子的心情:

① 可能他刚刚开始看电视,母亲就说他整天看电视,不符合事实,所以他发脾气。② 认为放假,自己老是被父母管着,很烦。③ 认为母亲唠叨,不分青红皂白乱批评,反感。最后请同学讨论:

假如你是事件中的儿子,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种冲突?(小结:和父母意见分歧时,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想)。

(三)讨论问题三

如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说出父母为你所做的十件事之后,再说出一两件父母为你所做的事;你如何关心父母,说出你为父母所做的五件事,再补充一两件。会发现找父母为自己做事比较容易举出,自己为父母所做的事会较难举例,说明父母为自己做得多,自己为父母做得少。

(四)讨论问题四

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同学分八个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板书归纳。怎样与父母沟通:

(1)耐心听父母把话说完

(2)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告诉父母。

(3)勇于承认错误,不断改正缺点,决不用新的谎言掩盖(4)与父母共同参与劳动,或一起做做家务。

(5)每周帮父母做一件以上的事,如煮一次饭给父母吃,为父母烧一盆冲凉水。(6)每周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讲给父母听。

四、归纳主题(板书):感激父母,走近父母。

引申:感激老师——感激周围的人。(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别人做了什么?)结束语:父母的爱是世间最纯真、最无私的爱,让我们在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体验父母的爱。

学会感恩,先从感激父母开始。

“忠、孝、雅、诚”系列主题班会

——行为文雅 花果中心小学

六(2)班

一、班会背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虽然学生从小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教育,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文明、不礼貌、不道德的现象屡有发生,许多学生在礼仪小节上仍存在着模糊认识。在全区同心协力开展“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活动之际,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班会目的

1、响应政府的号召:全民参与,争创文明城市!让学生能自觉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文明的小公民。

2、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对文明习惯有更明确的认识,体会到文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就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做出最佳判断,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3、培养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班会准备

1、请同学们结合校园中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做好发言准备;

2、安排四位同学准备情景剧《一块香蕉皮》。

四、班会过程

(一)情景导入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主持人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至今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文明礼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人人就会有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表现。我们长春市各行各业为创建文明城市而纷纷行动起来。,我们21世纪的小主人翁应该怎样做呢?现在我宣布:“行为文雅 创建文明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观看短片明辨是非

1、垃圾桶的自述:

(我是一个漂亮的垃圾桶,身着橘黄色的外衣。几年前,我来到这里。清洁工人给我盖了一间能挡风遮雨的尖顶房子,小房子的里里外外都帖满了光亮亮的瓷砖,还给了我一个方方的盖子。我很喜欢我的新家,可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扔垃圾,竟把我当成了篮球架,拎起垃圾远远地就开始练习投篮。“嘭”,那袋垃圾没有扔进我的肚子,却砸在我的身上,好疼啊!一群刚吃完棒冰的小学生说说笑笑地走来了。他们把我当成了靶子,把小棒当成飞标来射我,那小棒射到我身上又反弹回去,在我身边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又来了一个老奶奶,她打开盖子,把垃圾放进去。我正要感谢她,只见她头也不回地走了,忘了把盖子盖上。我肚子里散发出垃圾的臭气,过路的行人都捂住鼻子。人们开始讨厌我了。我很难过。)

从这只垃圾桶的自述中你知道了什么? 主持人:《一只垃圾桶的自述》反映了我们城市人不文明的行为,也说明了还有文明人的存在。的确,小小的垃圾桶也能检验我们是否讲文明。那么我们身边的同学有没有不文明的行为呢?请欣赏我们班同学自编自演的情景剧《一块香蕉皮》,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小品中人物有哪些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仔细地找出来。

2、表演情景剧《一块香蕉皮》 上课铃响了,东东忙着把最后一口香蕉填进嘴里,所随手把香蕉皮扔在走廊的地上。大家都忙着跑出去上体育课,谁也没注意。一个女同学正巧踩在香蕉皮上,一下滑到了。东东看见了,捂着嘴偷笑。旁边一名同学扶起了那名女同学,弯腰拾起了香蕉皮,气呼呼地说:“谁这么不道德!”并把它扔进了垃圾箱。

主持人:感谢这几名同学的精彩表演。情景剧看完了,请同学们来评一评、说一说。

主持人:情景剧所演的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谁来说一说?

(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现象。)

(三)用行动实践文明

主持人:同学们,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我们每一个人在文明上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的文明就会迈出一大步。“文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文明就在我们的心中,一个城市,因为文明而美丽,一个人,因为文明而高尚。”那么要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文明学习。做到不旷课,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不睡觉或吃零食。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3、合理分配时间,科学看电视。

4、争创文明班级。维持班级良好的生活环境。

5、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

6、养成习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品质,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小结: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校园里,马路上,影院里,处处都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素养。乐队有了指挥,声音才会优美;生活有了规则,才能安全来回。我们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才算真正的美!讲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知礼仪,让人风度翩翩。文明礼仪,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集体承诺:为了班级的荣誉,为了校园的美丽,为了城市的文明,三年级一班全体同学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的文明小市民!

下面请班主任讲话。

(四)、老师小结

同学们,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一个文明美好的城市!

(五)结束班会

“忠、孝、雅、诚”系列主题班会

——诚实可信 花果中心小学

六(2)班

教学目的:

1、让同学了解诚信。

2、使同学在生活中做到诚信。教学过程:

一、由班长朗诵一段话,引入班会课主题

诚实,即忠诚老实,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因为《中学生日产行为规范》中特别规定:中学生应该守信,答应别人做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我们今天的班会课主题:“诚实守信”。

二、主持人: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加速推进信息化进程已成历史必然,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又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没有诚信,信息化无从谈起。那什么是诚信?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遵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受诺、践约、无欺。通俗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他人及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了运行之规。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三、由班长为大家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诚信的小故事,如“曾参杀猪”示诚信。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师,家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给我们讲了许多诚信的小故事。诚实是一种作风,一种实在,一种可靠。诚挚,严谨的的做人做事自然磊落,落地生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种准则的含义已超出了本身,而带着光彩的人类理想和精神,正气蕴在其中。

主持人: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生产生活的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接下来请同学们讲讲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故事

1、应该从小讲诚信。

2、一壶水的故事。

3、孔子的取舍。

4、吴起言必信。

5、宋庆龄。

四、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问题

问题1: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说法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2:有人认为,自己是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说法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3: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到诚信? 问题4:诚信应如何培养?

五、诚信格言大比拼: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2.民无信不立。(孔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4.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5.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6.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最后的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8.君子诚以为贵。(有修养的人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9.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行为不正的人,不让人服气,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在一起共事)

10.言必信,行必果

六、互动环节:

请同学发表感想。

诚信,对于人类,或者,说得具体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人准则。诚信之于生命,正如同珍珠之于贝壳,那么晶莹剔透而凝重;如月亮之于夜幕,那么明亮皎洁;如山雀之于森林,那么生机盎然。这凝重,这皎洁和这盎然的生机,一直被诚信的美德所带领着、引导着、感动着。

不能忘记《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男孩。那天真的话语和发自内心的真言,曾一度令我惊诧而感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外在因素所左右,还不如一个小孩子那般诚实如一。

是啊,诚信的力量塑造了多少优秀的自我,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为人的准则,它更是一种勇气,一种责任,砥砺着精彩的生命。

曾经有个反越战时杀了警察的激进分子,逃亡了23年,成为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并拥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后,居然投案自首。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令记者震动的话:“曾经,我逃避自己,面对的是生活;今天,我回到自己,面对的是生命。”是啊,一个人可以因为逃避,因为隐瞒,因为虚伪,而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活,而真真实实的生命只有一个!而只有诚信的力量才能让你的生命永远绽放出最真实、最淳朴、最灿烂的光芒。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后感 篇7

近日,在党支部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下,我阅读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之一的《忠孝立人》篇,被书中辑录的《忠经》和《孝经》的四十七个忠孝古典故事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领悟。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孝经》中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而大家更为熟知的,便是“百善孝为先”这五个大字。常存仁孝之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故孝居百行之先,孝道是道德的首要核心。我国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经说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对父母的敬养之孝、不辱之孝,也是对国家的奉献之孝、报国之孝。穷则善修其身,富则济达天下。忠孝做人,业有所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是对父母的孝之至也。

自古以来,以孝道感天动地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不禁令我想起了董永。相传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千乘人,年幼时丧母,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安陆。后来董永的父亲亡故,董永为换取丧葬费用,卖身至一富人家为奴。一日,董永在槐荫之地偶遇一个女子,其自言无家可归,二人遂结为夫妇。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在回家途中,又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助董永还债。言毕即凌空而去。后来,槐荫便改名为孝感,以纪念董永卖身葬父之孝,董永也成了从古至今人们所称道的大孝子,孝感这地方也因为董永的孝之所为而闻名遐迩。

再来看看我们党的好干部陈毅元帅,他也是一位大大的孝子。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身为人民公仆的他始终感到心中的愧疚。一九六二年陈毅出访,在途径成都时探望病重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面有难色,但是陈毅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有如此孝心的人,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负责任的好干部。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他、爱国家呢!《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给予我们一切。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无私伟大的爱,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照顾,托起我们的光明未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人又怎么能不孝呢!

从本质上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和赡养老人,能够让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可以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之风,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从而极大地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上一篇:表扬信范文同学150字下一篇:饮酒翻译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