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门诊自评报告

2024-06-26

预防接种门诊自评报告(精选9篇)

预防接种门诊自评报告 篇1

关于疫苗、疫苗冷链管理的自查报告

针对山东疫苗事件,根据县卫计委要求,我门诊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对我门诊疫苗、疫苗冷链管理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1、XX预防接种门诊均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有相应的疫苗管理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温度监测、管理等工作。

2、XX预防接种门诊有X个疫苗冰箱,冷藏包X个,冰排X个,在疫苗储存和管理方面,均保证了疫苗的质量,并且每天有2次测温度记录,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保证了疫苗质量安全;疫苗管理出入库手续规范,苗账相符。

3、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均是疾控中心用冷藏车运送至XX预防接种门诊,冷链记录完成,从未从其他渠道和个人处进取过一类和二类疫苗。

4、通过自查未使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批号问题疫苗。

5、我门诊有专人负责预检登记工作,登记资料齐全,询问详细,已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并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书面记录。电脑有专人负责,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齐,并持有有效的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接种时严格按照规范接种;接种二类苗时充分征求家长同意并签名,以严格遵守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

XX预防接种门诊

预防接种门诊自评报告 篇2

1 沟通的原则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应在预防接种护理实践中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熟练掌握业务技术, 完善沟通技巧,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逐步提高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通过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技巧, 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 提高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技巧是提高护士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2 交流的特点

由于预防接种门诊的特殊性, 其交流不同于一般场合的交流, 它是以儿童为中心, 目的是给予情感关怀和提高儿童信任, 同时帮助儿童家长提高对接种疫苗的了解、认识, 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交流时要面带微笑, 语言亲切友好, 用词准确, 富于同情心;要不失时机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切实为儿童着想, 使其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信赖感。

3 沟通的内容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 要培养对接种儿童的责任心, 只有本着对儿童高度负责的精神, 才能去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 练就过硬的本领。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不断加强学习, 补充知识, 以提高护理技术, 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要学会电脑操作和英语等, 以便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取信息, 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理论, 并把这些技术与理论真正运用于临床,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护士应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并应守时, 说话通情达理, 随叫随到, 工作认真负责, 使儿童及家长感到被关怀。

4 沟通的方式

4.1 语言沟通

儿童心理发育尚不完善, 对医务人员的语言特别敏感, 因此, 我们应以知识和理解去解开心结。工作中与儿童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 注重应用语言技巧: (1) 礼貌性语言。回答儿童、儿童家长询问时语言要温和, 避免冷漠粗暴。 (2) 解释性语言。当儿童、儿童家长提出各种问题时, 应因人而异, 恰如其分地给予解释。 (3) 告知性语言。结合健康教育告知儿童家长有关疫苗使用的情况, 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使其主动配合预防接种。

4.2 非语言沟通

人的情感复杂, 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 工作中应运用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 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在沟通中护士还可以借助手势、表情等帮助表达思想感情, 面带微笑, 能够给予儿童感染力, 减少恐惧感, 还能给儿童以镇静和安全感。

这两种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 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儿童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交流时不注意特点和形式, 将会产生交流障碍或不足。

5 体会

浅谈预防接种门诊医疗废物的处理 篇3

【关键词】接种门诊;医疗废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22-01

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我市医疗废物的处理采取了各医疗卫生单位统一暂存,隔日由襄阳市卫生局指定的定点的回收单位上门收取,集中销毁的运转程序。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做到了日产日清,同时也确保了医疗废物暂存不超过二天。

1 具体做法:

1.1科学的处置流程是基础 严格遵照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疾控中心门诊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就地毁形、集中暂存、统一销毁的医疗废物管理的工作流程,在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运行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1.1 就地毁形 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主要是预防接种后的针具和动物咬伤和折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在操作规程中,要求接种人员将使用后的注射器立即毁形,注射器放入专用医疗废物袋内、针头存放于利器盒。

1.1.2 集中暂存 门诊产生的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经分类后,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送环卫部门处理。对医疗废物,将毁形后的注射器及装有针头的利器盒分别放入黄色的专用塑料袋内进行有效的封口、消毒、过称、登记后,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

1.1.3 统一运送销毁 送中心暂存的医疗废物与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的专职人员交接后,由市卫生局指定的定点回收单位湖北中油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门收取,集中销毁。

1.2 严格的质控手段是保障 对接种门诊的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一月一轮换。其工作职责是收集接种门诊产生的医疗废物,按要求装袋、封口、消毒、过称、登记后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处存放,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各接种台医疗废物的处置情况,,如查看医疗废物是否毁形、利器盒的摆放位置是否合理,是否分类存放。接种使用注射器的数量与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否相符等。

1.3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在医疗废物的处理过程中也是如此。为此,我们重视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医疗废物管理不仅与接种门诊息息相关,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和谐和稳定。工作中要求大家注重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医疗废物做到按要求毁形、装袋、封口、消毒、登记,认真检查包装容器是否无破损、渗液等情况,医疗废物是否按规定的路线运送,运送过程中是否有流失、泄漏,与暂存处的交接是否规范有记录等细节。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0-14岁的儿童,如不能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一旦发生医源性感染,将会导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废物的处置不可小视!

2.3 应加强对工作人员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

2.4 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要严格分开;医疗废物必须就地进行毁形、分装,医疗废物中的锐器按要求放入利器盒,且与其他医疗废物分别装袋。在包装袋外明确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的单位、 产生时间、类别及重量,且认真做好交接。

2.5进行医疗废物毁形过程中,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防止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预防接种门诊制度 篇4

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疫苗管理制度 冷链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应明确服务辖区。

2、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如实记录告知情况,由受种方和接种方共同签字确认。

3、实施预防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预防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询问的内容;当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怀疑时,应建议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决定是否预防接种。

4、预防接种操作前,要进行“三查七对”。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5、实施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各种疫苗的接种年(月)龄、间隔时间、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剂量等规范操作。

6、预防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和信息系统中详细记录接种信息,记录真实、完整、清晰、规范。

7、预防接种后,受种者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40号)等有关规定。

2、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规定处理。

3、预防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材,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得双手回套针帽,或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

4、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5、无菌干棉球和棉签使用前须经高温、高压消毒,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75%乙醇的容器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75%乙醇,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除液体bOPV外,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液体bOPV未能立即用完,应在2~8℃温度下保存,并于当天内用完,如有剩余应废弃。

8、接种现场应备有足够体检器材和急救药品。

9、每次运转前或运转后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1、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应按“首诊负责建卡”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为无证儿童补证。相关信息要求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内容齐全。

2、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所有受种者均应纳入客户端管理,在接种后即时将接种信息录入客户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

3、受种者迁移时,应在原接种单位办理儿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转入迁入地接种单位;迁入地接种单位应主动向受种者索查既往预防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信息的要及时补建。

4、接种单位至少每季度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对失去联系≥12个月或迁出、死亡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

5、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和信息个案由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6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成人预防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

6、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和转让。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7、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查询应当经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理。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办理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事宜。免疫规划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要规范免疫规划资料管理,资料的种类、内容、规格及使用方法符合全省统一要求。

2、免疫规划资料应包括:

(1)综合管理资料:人口情况、工作人员情况、接种单位情况、冷链设备运转情况、培训情况等。

(2)预防接种资料: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预防接种登记簿、补充免疫接种情况报表、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情况报表等。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

(4)疫苗、注射器和冷链管理等资料:疫苗运输记录、疫苗和注射器计划、出入库登记、冷链设备档案、冷链设备温度记录、环境消毒记录、高压消毒记录、注射器使用和处理记录等。

(5)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资料。

(6)文字资料:上级来文、会议和培训资料、督导资料、宣传资料、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3、各类资料应保存至规定期限。需要更新的资料应在相关信息变动后15日内完成更新;需要上报的资料应按照上级要求时限报告。

4、各类资料应实行档案化管理,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常规资料至少每季度整理一次,每年3月底前完成对上资料的装订存档;阶段性工作资料在工作结束后15日内完成资料装订存档。

疫苗管理制度

1、制订、上报疫苗计划。接种单位应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辖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二类疫苗使用计划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

2、接收疫苗要索取证明文件。在接收疫苗时,应索取由药品检定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接收进口疫苗时,还应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索取的上述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3、接收疫苗要索要运输温度记录。在接收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配送方本次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

4、要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疫苗要实行专人管理,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以上记录应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要经常核对疫苗出入库情况,日清月结,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应通过客户端生物制品管理系统进行疫苗出入库记录。

5、疫苗的储存与运输。应根据免疫程序、工作计划、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冷链储存条件以及应急接种需要等情况确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储存数量;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和运输温度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说明书等相关要求。

6、疫苗的报废。需报废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不少于5年。

冷链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的验收和安装。冷链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及设备使用说明进行验收,应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做到专物专用;房间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每台设备安装专用接地插座(三相电源),不可与其他设备或电器共用。

2、冷链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冷链设施、设备应有专人进行管理与维护;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符合规定要求;冷链设备要正确使用,定期保养,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冷链设备的报废,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执行。冷链设备应专用,不能存放与预防接种无关物品,更不得挪作它用。

3、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要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并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我省相关工作要求进行报告。对新装备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冷链设备,要求在变更后15日内进行更新报告。

4、冷链温度记录。接种单位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冷链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进行温度记录,记录保存2年备查。必须启用系统报警功能,接到监测系统报警后,管理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必要处置,以确保设备及存放疫苗安全。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1、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或无户口,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儿童。

2、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

3、要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接种单位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分布和流向信息;至少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到流动人口集居地、出租房等地,掌握流动儿童情况。

4、为流动儿童提供接种便利。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预防接种点,增加预防接种门诊开诊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预防接种服务。

5、要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本省和外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负责预防接种,并在客户端建立预防接种个案,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或补办预防接种证。在暂住地居住<3个月的外省流动儿童,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提供预防接种,将接种信息记录到预防接种证上,并在客户端建立临时接种登记。

6、要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的管理。接种单位要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期间的预防接种情况,及时录入客户端并根据实际变更居住状态;可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检查外出返乡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并给予查漏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制度

1、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或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3、实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直报。有网络直报条件的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4、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资料的保存、整理和归档。

5、配合疾控机构开展调查和处理。向调查人员提供所需要的AEFI病例临床资料和疫苗接种等情况。

预防接种门诊申请书 篇5

申 请 书

郧西县卫计局、疾控中心:

我院儿保科预防接种门诊在县卫计局的大力支持和疾控中心的精心指导下,精心策划,积极筹建,规范运转,主要负责我县儿童一类、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门诊的布局、设备、人员等均严格按照《湖北省规范化接种门诊标准》进行建设。室内环境优美,布置了儿童喜爱的图片,为儿童营造温馨舒适的接种环境。流程设置合理,保证了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预防接种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县各乡镇以及相邻县市,年接种人次为_________余人,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信赖。

门诊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医生6人,均有相关执业资质,护士4人且均持有卫生局统一发放接种上岗证。接种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接种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执行预检登记、家长签字、“三查七对”,安全注射、规范操作,并要求接种疫苗后留观15—30分钟,杜绝了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吉林) 篇6

一、严格执行全省统一规定的预防接种服务周期,按照每个接种日接种儿童数不得超过50人(应急接种除外)的基本原则,设立预防接种日,并在预防接种门诊醒目处公告后执行。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吉林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和业务咨询。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变迁手续。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五、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每月开展主动搜索,了解辖区常住和流动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区内儿童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剔出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1年以上的儿童预防接种卡片,另行妥善保管;预防接种卡(簿)保存至儿童满6周岁后15年。

六、接种门诊应配备专用冰箱,建立冰箱温度监测记录。每天早晚记录冰箱温度各一次。接种门诊冰箱供存放疫苗专用,其它物品不能在门诊冰箱存放。

七、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做好消毒并做好记录。在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接种时注意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苗”制度,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接种结束后应在5天内及时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登记到儿童预防接种卡上并将接种情况逐级上报至疾控机构。

八、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雨花台区预防接种门诊现况调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雨花台区10所预防接种门诊 (以下简称门诊) 。

1.2 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表, 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经

统一培训后开展现场调查, 参照《南京市预防接种示范门诊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标准》) 进行分析和评估。

2 结果

2.1 门诊工作人员现状全区预防接种门诊开诊时, 共

有工作人员26名, 平均年龄41岁, 其中29岁以下7人 (占27%) , 30岁~44岁9人 (占35%) , 45岁~49岁2人 (占8%) , 大于50岁8人 (占31%) 。学历:本科5人 (占19%) , 大专9人 (占35%) , 中专及以下12人 (占46%) 。职称:主管护师6人 (占23%) , 医师 (护师) 及以下20人 (占77%) 。工作年限:20年以上8人 (占31%) , 10年以上8人 (占31%) , 10年以下10人 (占38%) 。

2.2 门诊面积及人员配备达标情况10家门诊中总面积均达标, 达标率100%;

人员配备中, 根据标准全区各单位均不达标。

2.3 门诊设置情况

2.3.1 门诊布局10家接种门诊用房均相对独立于其他诊室, 环境整洁, 光线明亮, 空气流通, 流程合理。

均设有登记室、候诊室、接种室和留观室, 并且按标准要求接种室在40 m2以上, 候诊室和留观室30 m2以上, 有醒目的门诊和诊室标志。设备配置整齐划一, 有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美化装饰。所有门诊登记室或接种室与留观室或候诊留观室之间均有门相通或有观察窗直接可视, 便于观察接种后反应。

2.3.2 开诊时间全区10家门诊统一为每周不少于3次

(统一规定周一、周三、周四开诊) , 其中城郊结合部的预防接种门诊增加1次周六开诊。

2.3.3 设备配置10家门诊共配有立式200立升以上疫苗专用冰箱20台, 平均每家2台。

小型台式生物制品专用冰箱25台, 能满足每月订购的生物制品存放和周转要求, 2008年以后由省卫生厅下拔专用冰箱10台, 占总数的50%;有5家门诊在接种台上配备小型台式生物制品专用冰箱, 用于接种时疫苗的暂时存放;10家门诊都配有紫外线灯消毒设施。各单位接种台旁均配有注射器毁形器、污物桶、浸泡桶, 并配有消毒用棉球和消毒剂的器皿及相关辅助用具。所有门诊均配备符合要求的抢救药品和器械。各门诊均配备电脑1台用于接种信息的录入和上传。各门诊均配备了免费饮用水和一次性水杯。各门诊候诊留观室均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等影像设备, 供在开诊期间播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片。

2.3.4 各门诊均按标准要求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公示栏公示内容包括:

免费为儿童 (含流动儿童) 接种第一类疫苗的种类、自愿接种第二类疫苗的种类及收费价格、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流程、接种注意事项、接种前告儿童家长书、接种后留观时间等。

2.4 工作规范与流程各门诊统一按标准制定并公示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但在针次预约上还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主要体现在询问诊、告知签字、登记和预约环节上, 有的接种单位是在登记时预约, 有的是在接种后预约;各门诊均通过给接种儿童家长发放接种牌的方式增加1次核对, 有效杜绝差错事故。各类疫苗存放, 冷链测温记录、疫苗进出登记均符合要求。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群众对预防接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给群众提供良好的接种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近几年来全区多数门诊进行了装修和改、扩建, 增加了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 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3.1 全区总体预防接种人员不足, 部分单位尤其突出。

根据《标准》, 每次开诊至少有5名工作人员, 同时随着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以及接种前询问诊、告知签字、登记和发放接种牌等工作量的增加, 全区各接种点人员不足状况将更加明显。

3.2 全区预防接种人员年龄偏大, 部分单位问题更加突出。

全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1岁, 工作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1%, 同时大多数在3年后退休, 即全区3年后预防接种门诊将减少1/3的专业人员。学历层次相对均等, 本科、大专、中专各类人才均有, 但专业上以护理人才所占比例较大, 占62%.全区中级职称中均为主管护师, 缺乏公共卫生中高级人才。

4 建议

预防接种门诊作为直接为群众提供接种服务的窗口, 加强和巩固基层防保组织, 提高管理水平, 保证预防接种安全, 推动预防接种工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势在必行。全区应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使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管理严格、覆盖完整、服务规范、运行良好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体系。

4.1 大力开展门诊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严格按照《标准》要求, 继续加强示范门诊建设, 增加投入, 切实解决好免疫规划人员编制、免疫规划专项经费等问题, 从政策上确保接种门诊工作常抓不懈, 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全面改善预防接种条件和环境, 为区域居民提供科学、规范、安全、有效、可靠的服务。

4.2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预防接种门诊人员与接种对象沟通能力建设。

加大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力度, 进一步增强预防接种工作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强化接种操作、社会动员、服务对象联系和沟通等方面技能、技巧的培训, 提高接种服务水平和质量。树立良好形象, 增强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预防接种门诊人员与接种对象之间的沟通技巧, 不断提升沟通效果, 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1]。语言交流具有特殊的魅力, 准确而亲切的语言交流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重要手段[2]。因此医护人员和接种对象在进行沟通时要适当注意语言沟通技巧, 语速要适中, 过快会让儿童家长觉得你是在敷衍和没有诚意, 过慢会令人不耐烦甚至反感[3]。

4.3 加快信息化网络建设, 完善制度, 优化管理, 统一接种流程。

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效率, 在做好条码信息管理的同时, 启用短期提醒功能, 各预防接种点配备针式打印机, 预防接种证全部打印。提高效率, 适应现代社会对预防接种高效便捷的需求。

4.4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基础信息, 继续强化知情同意书签字制度。

按照《标准》配备消毒设施, 强化消毒隔离管理, 保证安全注射, 杜绝事故的发生。加强规范化接种门诊日常管理, 采取经常性督导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示范门诊管理中, 实行动态监督考评, 取消终身制。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 以宣传单和电子屏幕的形式积极向群众宣传和普及儿童保健、疫苗防病知识。

参考文献

[1]黄金凤.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与接种对象沟通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21) :104、106-107.

[2]刘玲, 刘均娥.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1) :3-8.

预防接种门诊自评报告 篇8

【关键词】预防接种;流程;优化;再造

随着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接种质量和接种安全已成为社会的焦点。[1]由于每天接种量很大、接种过程环节繁多,加之缺少候诊区域,外来人员众多等因素,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效率低下、工作压力大。儿童家长也因反复排队、候诊环境不佳、缺少与工作人员沟通等原因,容易出现投诉和纠纷。为了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2010年起,我中心着重在门诊环境改造、二次叫号、电子处方、疫苗二次确认等方面逐步对预防接种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减少儿童家长反复排队现象,改善门诊区域环境,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1原有流程存在问题

1.1手工登记重复内容多,工作效率低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有工作人员6人,主要为辖区内2.8万0-6岁儿童数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设预防接种门诊,平均每半天门诊接种约250剂次,其中以外来人口居多。因此,工作人员每天接种任务十分繁重,而原有预防接种流程中的卡、证、簿、册手工登记内容重复较多,使得工作人员疲于登记各项数据,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并且登记信息质量上难以保证,存在一定隐患。

1.2反复排队,门诊环境差由于缺少候诊区域和叫号措施,且预防接种门诊未设立专门的收费处,家长须抱着孩子站立等候,还要来回奔波进行登记、付费、接种。尤其是接种高峰时段,最长候诊时间达到45分钟,而且狭小的等候区域内家长又要抱孩子又要排队,加上幼儿哭闹,环境十分嘈杂,投诉纠纷时有发生。

1.3围诊现象严重,接种安全难以确保儿童家长经常拥堵在登记台、接种台,工作人员既要维持秩序,又要开展登记或接种工作,不仅影响相关工作,工作人员也无法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无形中造成一定接种安全隐患。

2流程改造重点

此次接种门诊改造着重在门诊环境、二次叫号、电子处方、疫苗二次确认等方面。

2.1环境改造以人性化为基础,重新调整预防接种门诊布局,增设候诊区域、专门收费处,配置候诊椅、儿童乐园、饮水设施等,建造儿童专用厕所、母婴哺乳室,并在墙上绘制儿童画,切实改善孩子和家长的就诊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2.2二次叫号分析原有预防接种流程发现,登记预约、疫苗接种是预防接种过程中排队时间最长的环节,也是家长意见比较集中的环节。对此,我们开展“二次叫号”管理。“一次叫号”,即儿童和家长首次到预防接种门诊,先由工作人员为其进行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登记基本信息,发放IC卡后取号等候,下次来接种便可直接刷卡取号等候登记。当登记台LED屏显示服务号码,该号家长带儿童至登记台登记,工作人员刷IC卡直接获取孩子的基本信息后,直接在预防接种系统中登记接种信息,并预约下次接种日期后自动进入“二次叫号”流程。如儿童需注射二类疫苗,则工作人员在登记预约的同时再产生有价疫苗电子处方,家长只需到收费处缴费后,即进入“二次叫号”流程。“二次叫号”,登记及付费完成后,家长在候诊区等待,接种室外的LED屏幕将会滚动提示每个接种台前4位待接种儿童姓名,据此家长做好相应准备后进入接种室,并根据接种台上方的小LED屏显示当前接种儿童姓名,开展相应儿童接种。

2.3电子处方传统手工操作过程中,如孩子需注射二类疫苗,工作人员在完成相应登记后,还需手写疫苗处方,交由家长到收费处缴费,但容易因为字迹潦草、收费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产生差错,造成家长往返奔波。为此,中心在门诊改造时,将疫苗手工处方调整为电子处方,即工作人员在完成孩子接种信息登记时,同时将将二类疫苗的名称、单价等信息录入系统,家长只需到收费处刷卡缴费,减少不必要的差错。

2.4疫苗二次确认根据《上海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施方案》要求,中心在疫苗接种环节新增了“疫苗二次确认”功能,即注射台工作人员在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时,先扫描预防接种证上的条形码,系统将自动提示孩子的基本信息,以及此次应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批号等相关信息,供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再次確认,极大降低了接种差错的机率。

3讨论

流程优化是医院“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极好体现,能使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积极适应病人的人文关怀。当服务病人的实际操作流程与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冲突时,医院要以人性化为宗旨,协调各部门的功能,打破部门间的隔阂,才能真正创造出便民利民的就诊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借助IT技术,使窗口服务部门的职责更明确、操作更规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更紧密。

通过此次流程优化和改造,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能有序应对平均半天250人次的接种量,也平稳接待了半天451人次的极端大流量接种。同时,在不增加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的差错率也大大降低,提高了接种安全性,改造至今未发生过一例接种差错事件。对于孩子和陪同的家长,孩子与家长的平均等候时间大大减少至10分钟,最高峰时等候时间也不超过30分钟,等候时孩子能在儿童乐园内自由玩耍,家长也能在等候区安心坐等叫号,由此,家长对计划免疫门诊整体满意度自改造前的75.12%提高到大幅提高到改造后的99.2%,可谓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孙明方,王彩霞.计划免疫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J].2009,6(7):1665.

预防接种门诊上墙制度(模版) 篇9

一、接种单位必须接受市、县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实行资质认证,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二、必须向社会公示开展预防接种服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免疫程序、收费标准、接种流程、接种须知、咨询服务电话等相关信息,特别要明确公示免费提供第一类疫苗接种服务。

三、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一)人口资料:辖区内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幼托机构、学校数及学生人数。

(二)疫情资料: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免疫史等。

(三)接种资料:免疫规划疫苗应种人数、实种人数、接种率(包括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扫荡”免疫)、未接种原因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等资料。未实行以乡为单位接种的地区,还应掌握辖区内接种单位数量、分布、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资料。

(四)免疫规划疫苗供应及使用情况。

(五)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资料。

四、提出免疫规划疫苗的需求计划,每月23日前向县疾控中心报告下一月份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1个月逐级上报。

五、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六、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七、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

八、预防接种门诊定期对责任区域内0-7岁儿童主动进行搜索、访视和管理,按规定及时准确开展常规接种率报告。

九、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十、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预防接种单位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实行预防接种日制度,实行按日接种,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1个月以内,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卡、证。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销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需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免疫规划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展接种工作接种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打卡打证。实行计算机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岗位职责

一、参加接种的医务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操作,熟悉和掌握《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掌握各种生物制品的免疫程序、性质、接种方法、途径、部位、禁忌症、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确保工作质量。

二、专人管理生物制品和接种器材、冷链设备抢救器械,作好领取、使用、销毁登记,各类生物制品按温度要求储存、保管并做好温度记录。

三、接种门诊医务人员,应行为举止端正,着装整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接种时戴口罩)、挂牌上岗,语气和蔼、微笑服务,视服务对象为亲人,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四、接种实施

1、接种前,应准备好消毒接种器材和抢救药品及器械工作。

2、家长带儿童接种证交登记台,登记人员要对受种对象进行接种前健康询问,有无接种禁忌症并进行体温测量,体温正常儿童按上次预约接种疫苗时间进行登记接种,家长须持证到接种室,接种医生经过三查七对,核对接种疫苗时间无误时,取出相应疫苗实施接种,接种后微机员打卡打证,同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及时间,并观察30分钟后离开。

五、接种完毕

1、清点接种器材,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

2、打扫室内外清洁卫生。

3、开启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半小时。

4、每月做好报表统计上报工作。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臵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臵,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冷链设备与接种器材管理制度

一、冷链设备的管理、保养、维修、监测应指定专人负责。

二、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和固定资产账目(包括冷链用各种设备说明书、合格证或检验单、到货通知单及验收报告书等)。

三、设备到货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及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验收与安装。冷藏车、普通冷库和低温冷库的安装与调试,必须由专业的制冷工程师承担。

四、设备应安装(或存放)在保持通风的专用房间内,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每台设备安装专用插座,不可与其它设备或电器共用插座。

五、对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运行状况进行温度记录,每天不得少于2次(上下午各1次),每台冷库、冰箱、冰柜都必须设有独立的温度记录本。

六、对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各式冷库每年保养2次;各式冰箱每年保养1次,每5年更新1次;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七、各式冷藏容器不可变卖、租借,不得存放与本单位疫苗无关的其它任何物品。

八、冷链设备的报废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按受种对象人次数的1.1倍准备注射器材。

十、自毁型注射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由上级单位随疫苗一并下发,领发时做好登记。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单位备好喂服脊灰疫苗的清洁小口杯、药匙。

十一、准备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治疗盘、体温表、听诊器、压舌板、血压计、1:1 000肾上腺素、自毁型注射器回收用安全盒及污物桶等。

十二、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

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

2、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臵。

3、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

十三、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

一、疫苗管理人员应掌握疫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贮藏、养护等方面知识,并经过有关培训方可上岗。

二、疫苗计划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每月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计划应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每年10月初前向县(市)区疾控中心报告下一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提前1个月逐级上报。

三、疫苗采购

(一)必须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疫苗;

(二)对供货单位进行合法资格验证,向销售人员索要供货单位法人代表签发的委托销售的委托书及业务员身份证复印件;

(三)接收或购进的疫苗应有法定的批准文号、批签发检验报告书、生产批号、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购进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接收疫苗或购进疫苗时,应查看疫苗的冷藏条件。在规定的冷链要求下运输的疫苗,方可接收;

(五)认真做好疫苗购进验收记录,切实做到票、账、货相符。购货数量、供货单位、购货日期、质量情况(温度)及验收人签名等。购进验收记录的填写,必须真实、完整,不可漏项,并妥善保存2年备查。

四、疫苗贮藏与运输

(一)应设有独立的疫苗贮藏室,与生活等区域分开;环境应卫生、整洁、明亮;设有相应的冷藏、防潮、防辐射、防鼠、防盗等设施设备,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

(二)拆零疫苗应保留原包装及标签,不得同其它拆零疫苗混放;

(三)疫苗应按品种、批号分类码放,并按照失效期长短、进库先后,有计划地分发,分发时应按规定填写出库记录;

(四)报废疫苗需分开存放,并立设明显标志;

(五)运输疫苗时应使用冷藏车,并在规定的温度下运输,未配冷藏车的单位在领发疫苗时要将疫苗放在冷藏箱中运输,并达到疫苗贮藏规定的温度;不得向无冷运措施的领苗单位分发疫苗。

五、不得以科研、临床需要或者其他名义使用无批准文号的疫苗。

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第一类疫苗过期、失效、或因疫苗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时,县(市)区疾控中心按照疫苗报废审批表内容核实疫苗数量、批号、原因等情况,按照上报内容进行登记、签字,对报废疫苗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销毁。

七、发现假劣疫苗或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及时报当地药监部门,不得继续销售、使用或作退、换货和销毁处理。

儿童预防接种证管理制度

一、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

二、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统一使用省卫生厅印制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或使用其它版式接种证。

三、预防接种证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设有产科接种点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告知新生儿监护人及时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预防接种证。

四、预防接种门诊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五、户籍在外地的7岁及以下儿童居住本地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由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

六、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

七、预防接种证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

八、预防接种门诊在儿童入托、入学时,应配合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时建立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者应给予及时补办。

九、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接种单位应在接种证加盖公章。

十、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应按照规定,将儿童基本信息、预防接种信息及时录入系统信息库,同时信息库中的接种资料要以书面形式进行备份。

信息档案资料使用管理制度

一、各接种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报告和归档保存管理工作。

二、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掌握本辖区组织机构、人口资料、疫情资料、接种资料、疫苗领发记录、冷链设备及接种器材使用管理资料、各类宣传资料、各级文件、培训及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总结等资料;大事记、卫生统计年鉴;经费资料等。

三、接种记录、疫苗领发记录、冷链温度记录、使用注射器材记录等各类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完整、正确填写,疫苗购进验收记录要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预防接种卡(簿)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四、根据资料信息报告周期,按旬、月、年及时收集、填写、汇总上报包括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报表、针对传染病和基本工作情况统计报表、个案调查表、以及临时增加的其他报表。

五、统计报告的各种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盖章后报出。

六、各级文字资料需按时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实行档案化管理;各类数据库资料需随时备份保存。

七、乡级及乡级以上单位根据资料数量,每半年整理1次,年底分类装订成册,建档立卷,登记编号。在本单位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妥善保管。

八、计算机要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九、应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使用制度。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十、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后,应对安装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同时安装能及时网络升级的正版杀毒软件。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安装有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或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十二、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卡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长期保管。

十三、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十四、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十五、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程序

1、各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48小时内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逐级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并做好各种急救措施。

2、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事件的报告时,应立即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属于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如一过性发热、一过性皮疹、局部红肿、硬结和明显的偶合反应,由预防接种门诊开展调查,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上报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怀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同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上报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开展深入调查,分析出现的反应与预防接种在时间上的关联性等,判断反应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根据调查结果由调查组得出初步结论,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5、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

上一篇:散步阅读答案及解析下一篇:2018年造价工程师考试《计价控制》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