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2024-08-16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篇1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1

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明日歌》读书笔记 篇2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脑海里又渐渐隐现出《明日歌》的诗句,不禁对他的作者心生敬佩。钱鹤滩老先生以此来告诫后人:明日虽多,但人们如果总在等待明日中度过,必将一事无成,白白虚度了光阴。

我不禁感慨他的良苦用心。时间确实来去匆匆,明明想紧紧的握住,却似流沙,还是在不知不觉忠滑下。转眼,今天又溜走了,等再到了明日,却又盘算着未来,以此不断累积,直到满头青丝被时光染成了银发,才后悔莫及,最终落得一事无成。春去秋来,一年复一年,不知有多少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白白浮华了青春。明日也许没有尽头,可这样等待,自己的明日又剩多少呢?你可曾想过,你的等待,等来的不是成功,而是已近空洞的灵魂呀。

我曾见过这样一位老人,他已过八旬,可仍旧意气风发。他告诉我,他一生都追求书法,写过的子不下万个,知道现在还写了一手苍劲有力的大字,却从来不觉得无趣。反看现在的年轻人,年纪轻轻却毫无追求,那麻木的`灵魂真让我替他感到悲哀。

《明日歌》读书笔记 篇3

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读寓言故事《寒号鸟》:冬天快来了,喜鹊忙着做窝,而寒号鸟整天玩了睡,睡了玩。喜鹊劝他赶快做窝,寒号鸟总是说:“明天就做窝。”最后寒号鸟被冻死了!寒号鸟用生命做代价,让我懂得了《明日歌》的真正含义:明天只是一个偷懒的借口,如果你经常拿这个做借口,永远活在明日里,坏习惯就养成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呀!

慢慢地,我发现“明日”有时候会变身。有时候它变成“等”:“等我忙完了,我一定要天天去跑步!”等着等着,等到了健康不再;有时候它变成“改天”:“改天请你吃饭!”有人遇到谁,都喜欢说上这么一句,听的人如果当真了,基本上是要失望的;有时候它变成“得空”:“得空我要好好练字!”这个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等”“改天”“得空”……就像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泡泡,把希望留给明日,怎么能不破灭呢?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篇4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前一句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后一句在说明误用时间的惨痛损失。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大学教育制度把读书人从监牢里解救出来到底是好是坏这里暂且不论)。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即:一个人在努力生存和生活中是否用得到这个东西。按照这个标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试看中国的奥数事业。我之所以称其为事业,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变态的系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把奥数当做一门事业看待。25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1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可是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奥数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国人已很久未见大师了。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不可说不发达,但奥数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少能进入前10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同属黄种人,甚至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也是很聪明的,为什么在智力大赛上却不敌中国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它没有搞像中国一样的全民“奥赛运动”,这种奥赛运动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读后感《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氛围还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后儿童在家附近与小伙伴玩耍的情景成了罕见现象,难得看到一两个时那一两个追求儿童天性的小孩往往被认为是调皮的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现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此种现象尤为普遍。父母的心理是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也要学。弥足珍贵的童年时光就被消耗在一间间课堂里和去往课堂的拥挤的马路上,学到的是不用如此刻意将来也能学会的一些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或者是对将来有一些帮助却也得不偿失的东西。

现在教育所用的整个方法是残酷的,因为它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什么事?可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人的一生永不会这样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一种不自然的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的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教室里的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的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的广阔的奇妙的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的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的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是对后来出生的孩子的不公,而社会实际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悲哀。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云朵上的学校》。这本书主要的人物有:小白、蜜儿、花脸兽、仙鹤、笑猫、球球老老鼠,这本书是一天一天的。每一天的前面都有时间、天气和心情。怎么样是不是很感兴趣呀,让我来给你讲一讲主要内容吧。

一天,笑猫和球球老老鼠,来到了笑猫的朋友小白的女主人开在纯白的云朵上的学校,这个学校是很神奇的,那里有仙鹤和吃花的花脸兽,笑猫他们跟他们一起游玩。并跟这这上面的孩子一起上课。以前这些孩子是不快乐的,但是他们来到这时,跟着花脸兽和仙鹤一起快乐的游玩时,变得快乐了。他们还在快乐中学会了很多知识。

虽然现在没有建在云朵上的学校,不过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的。

党员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白说》 篇6

特地去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接触传媒行业后,一直视白岩松为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传媒人和个人学习的东西。他说:读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乍看,有些懵懂。但当你静下来,慢慢去思索和品味之后,那种顿悟和与作者的契合会让你热血沸腾。我眼里的白岩松理性而有温度。无论面对自己,还是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他从来不会简单地定义好与坏。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笔触来描绘。透过他的文字,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和他一起思考,然后获得前行的力量。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纷乱,也太功利。很多时候会让人惶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白岩松的文字犹如一剂安神药,让你瞬间沉静下来,并有了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因为他是真的有远见。他说: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我喜欢并认同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时代里,认为受到委屈或不平待遇的人太多,所以人们心烦气躁,所以意乱情迷。对于此,只有先去理解和包容,才会获得情感的共鸣。待情绪归于平静,再细细研磨,然后终会明了:受到委屈或不公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留给时间,不要总是当下见。读书笔记()当你以积极的情态去面对之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其实,人生的大道理,认认真真去做就好了,没必要去争。白岩松的语言和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故事,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作为一个媒体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传播理性,传递思考,传达一种精神和信仰。都说,如今的中国人最缺少信仰。不太认同。我觉得不是缺少,而是信仰得太肤浅和功利。但不管怎样,信仰是不应该缺的,因为有信仰才会有敬有畏。这本白岩松起名为《白说》的书籍,多多少少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一种调侃,但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走走停停,提醒我们为什么前行和怎样前行。他的文字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这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声音。他告诉我们,唯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富有,我们也才会更幸福。“幸福”是当下我们谈论最多的字眼。但诚如白岩松说得那样,“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是可以无限靠近。

《疯狂学校》读书笔记 篇7

这个学校的体育可能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了,斯莫小姐的体育课也不例外,只是……她好像更像一个孩子,带孩子们玩平衡羽毛,跳小鸡舞,让这些生活在电子时代的孩子们在真正的游戏中学会合作。要能这就是孩子们喜欢疯狂学校的原因吧!

我看完这本书不经心动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迟到又不用跑操场,上课开始也不用跑步,可是现在的学校和疯狂学校完全不同,正好相反,并且这个学校还有体育馆呢!心动不如行动,可是世界上谁会允许你啊,所以,如果以后有这样的学校,我一定想进的。

《学校在窗外》读书笔记 篇8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书笔记之《礼物》 篇9

《礼物》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理查德.保罗.埃文斯。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当中,它让人看到了丑陋的东西,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爱、温暖和善良。

先认识一下故事中的几个角色。内森,主角之一,自幼患有图雷特症,幼年时在游戏中误杀了哥哥,心中自此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父亲亦因愧疚而自杀,母亲难以承担种种剧痛,精神失常入院。自此内森的生活像一列出轨的列车沿着错误的线路跌撞而去,内心无法得到平静。科林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九岁男孩,他天赋异禀,可以看透他人的灵魂,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生物,经过他的抚摸,任何疑难杂症都能奇迹般痊愈,但他却不能治好自身的白血病,并且每送出一次“礼物”,他的病情就会恶化。埃迪森,科林的母亲,全心全意爱着、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利齐,科林可爱天真的妹妹;史蒂夫,科林的父亲,与埃迪森离婚,在儿子住院期间从未关心过孩子;泰勒,科林帮助过的其中一个孩子。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雪之夜,内森和科林一家三口被困于机场。由于资金问题,科林一家被迫在机场大厅过夜,而科林还受着疾病的困扰。内森看到后便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们,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科林看到了内森善良的灵魂,于是伸出自己的手,将一份“礼物”送给了内森,治好了他的图雷特症。内森倍感惊讶。之后,内森与科林一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经常帮助他们,由于内森善良的灵魂,埃迪森让他知道了科林的秘密,并且知道内森会保守这个秘密的。可是秘密最后还是被媒体曝光了。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在一个早晨,利齐的宠物狗跑出道路上被一个妇人的车撞到,失去了生命。利齐感到非常伤心,于是请求哥哥科林用他的禀赋救活小狗。科林答应并救活了小狗。而这一幕却被撞到小狗的妇人看在眼里,她知道了科林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央求科林的母亲允许科林去拯救自己患有癌症的孩子泰勒。由于送一次“礼物”,科林的病就会加重,为了保护科林,埃迪森拒绝了,但妇人的苦苦哀求让她联想到了自己,处于母亲的同情,她答应了,并要求妇人保密。最终科林治好了泰勒,但天真、不知事情严重性的泰勒却将科林送礼物的过程告诉了他的医生父亲。正是泰勒奇迹般的康复引来了无数人和媒体的关注,科林的秘密也因此而曝光了。从此,科林一家的生活不再平静,家门外每天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想要治病的,有想要报道八卦的,有想从中获利而出售所谓的科林用过的物品的各种小贩,有警察„„为了保护科林的生命安全,在警察的帮助下,内森带科林偷偷溜出了家门,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正是在这段时间,科林看到了内森的哥哥汤米,并将汤米想说的话转告给内森,让他不必再自责。内森多年来内心的阴影终于去掉了,并获得了母亲的原谅。

在这个时候,久未现身的科林父亲史蒂夫先生出现了,他知道了儿子的天赋,也从中看到了获利的机会。他将儿子的天赋作为交易的筹码,与他的老板弗兰岑进行交易,一方面让儿子给弗兰岑治病,一方面获取弗兰岑高价的报酬。史蒂夫先生利用自己父亲的身份,从警察口中知道了科林的住处,不顾埃迪森的阻拦,并将埃迪森弄伤,关在储物柜里,让儿子给弗兰岑治病。但是科林的礼物只送给心灵单纯干净的人,所以两次下来,弗兰岑的病也没有得到治疗。这时埃迪森逃出储物柜,将这两个无耻之徒赶走。

科林曾经跟内森说过,他见到了去世的外公,并知道了自己将在圣诞节之前离开人世。随着圣诞节越来越近,科林的病也恶化了。在得知儿子将于圣诞节前去世的消息后,埃迪森含泪签了放弃急救协议书。在医院的日子里,为了不让四个孩子成为孤儿,科林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拯救了一位车祸的母亲,然后,在这充满爱与悲伤的时刻,科林离开了大家。

读书笔记之001 篇10

整本书读下来,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首先,整本书对经济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现象进行了大概的介绍和阐述,让我对经济学有了大概的了解。其次,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没有复杂枯燥的公式,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形象的小事例和小故事,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最后,由于整本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再加上穿插的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开启经济学之门的启蒙之书,书中提及的各种经济学现象和概念,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更让我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以及人类的许多行为举止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进行直观地解释。换句话说,这本书在让我了解经济学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

仅仅只读了一遍,就让我收获不少,但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我还想多读几遍,以期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东西。

上一篇:艺术中心策划书下一篇:成熟男士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