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6-21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共8篇)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内容摘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青年人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作用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校园文化目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

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应具有以上的优点。那么优秀的校园文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提升素质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 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营造积极向上 的文化氛围

3.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再次,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文化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校园文化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不能作出及时的、恰当的应对,导致教师在更多的场合考虑的不是怎样有利于教学、怎样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眼前利益和效果。因此,高校应找到一个契合点,既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下保持自身的特色,又能培育更适合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高校内部抓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工作,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分出问题都会对高校整体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不清

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不尽相同,每个学校都会有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面面俱到或者放任自流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够清晰,没有鲜明地体现出要提倡什么,展示出学校特色文化,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培养等方面,因此高校内部要从整体考虑,达成统一的认识,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充分考虑到大学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保持自身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加强领导,注重实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共青团、党组织、职代会、学生会及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作用,齐抓共管;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

(三)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针对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我建议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我们学校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四)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情操,优良校风

1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提升其道德水准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 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须遵守的,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 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因此,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它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制约作用, 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升。

1.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师生凝聚力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 就像一种精神黏合剂, 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 增强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功能来自于校园精神, 而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 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 它对大学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 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 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 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 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 使得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 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 越想越伤心”了,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不全面

在部分高校, 由于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 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 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科学, 认为学校只要有学生、教师、校园就够了, 认为学生在学, 教师在教就足以;或是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 做一些画像, 拉一些标语, 对学校进行一些美化、硬化、绿化、净化, 便是校园文化建设了。

2.2 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包括理想精神、时代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知识的自觉精神等。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核心, 是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中最为重要的底蕴。教师、学生人格中的创新精神、个性精神仍没有普遍形成。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缺乏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为浓厚的功利目的所左右, 集中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 缺乏创新精神和追求知识的自觉精神。

2.3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局限性

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 着重强调其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做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业余活动的开展, 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规划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有的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 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4 注重校内活动而忽视社会实践

一些高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 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 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才会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2.5 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不够、特色不鲜明

有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形式单一, 措施、手段还不能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 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 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 在实际中, 一部分高校在推进其校园文化建设中, 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趋于一般化, 个性不明显, 这两个因素成为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

3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要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 而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受益, 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此, 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 需要依靠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3.2 培育大学精神,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真正的思想内涵是科学精神、优良风气、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明修养。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风气, 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可以说, 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风貌, 是大学内在、本质的东西。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 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具体指导的实践相结合, 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 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 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 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 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3.3 拓展多种途径,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1) 以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广大教师要以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 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 大力营造清新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 促进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以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活动, 既活跃校园文化建设, 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 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 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 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 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4) 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

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 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 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

(5) 以互联网络延伸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挖掘互联网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 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4 结论

大学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 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塑造和铸就出蕴涵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并不断创新, 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只有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率下, 发展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 形成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大学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2 (11) .

浅谈大学校园“装”文化 篇3

关键词:“装”文化;攀比之风;价值观;健康身心

攀比是当代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份文化、一种心理、一处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日渐改善,攀比之风在生活中日益盛行,大学校园攀比之风也随之愈演愈烈。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路上,攀比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指那些没有目光,盲目与其他人比较,且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长远的目标、不顾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其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包括那些有正确的进取性目标,有意识性的、积极健康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可称其为“理智性攀比”。汉语对攀比的词释意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条件,具体情况,盲目的同高标准相比。”

一、大学校园“装”文化存在的现象

一是比吃喝、穿戴。当今的学生从头到脚可谓是被名牌全副武装,有的女孩子在当年的“流行风”中疯狂购物,将能存放衣物的地方挤得满满的,可到了第二年,衣服就全部被淘汰了,浪费极大。家长给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在月初就全部花光。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生的花费标准和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力。

二是比时尚、比排场。很多学生并非完全看中手机的方便,而是将手机当做是炫富的工具,更为严重的是将手机用来考试作弊。有一篇文章《我庆幸,我是大学的孤家寡人》,文中的主人公为了参加同学的聚会,给女朋友过生日一次又一次欺骗父亲,以至于父亲最后到了卖血跳楼的地步。排场有了,付出的代价却太沉重了。

三是比休闲娱乐。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但在青少年中不少人总是把玩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比着上酒吧,比着去K歌,比外出游玩,最后不堪负重的是自己的父母。

二、大学校园“装”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超强的虚荣心”为基础,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拥有,别人没有的时尚东西,我也要有”,以彰显我和你有“公平”待遇,甚至从我比你好、我比你时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渴望被人肯定。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非常渴望被领导认可、被师长关注、被同学赞许,他们开始渴求体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对身边成人的效仿及家长过分过多的的物质奖赏,让他们以为手机等物质品是展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想通过这些展示,来给自己明码标价。但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体现,应该来自于内在修养。青少年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真正的内在价值,比这些外在物品要珍贵得多,关键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发现;

二是从众的心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被群体孤立,于是大家怎么做,我就去效仿别人怎么做。别人攀比,我也要攀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融入某个群体内。因此,我们发现,在亲密的朋友圈子里,会有相同特征的现象。其实,真正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有自我主见,有积极思想,不盲目攀比。

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它不是比认真学习、比勤奋刻苦、比文化修养,比团结互助,而是变着花样儿比吃、比玩、比穿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往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令人担忧。若不将此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起来,心理价值产生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性攀比。

三、有效弱化大学校园“装”文化的措施

一是有序统筹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功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聪慧、意志同能力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现高校领导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宣传社会正能量,表彰先进典型。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来,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盲目比较。

二是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和措施,把校园精神展示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校园文化活动里。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战胜负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碍。

三是大力推行感恩、诚信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开展以诚信、感恩为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发挥校训凝聚力的作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用优秀校友的亲身实例来激发大学生们立志成才的坚定决心。

四是学生本人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此刻的自己和过去相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及改变,以积极进步的心态去鼓励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总之,追求美好生活之心是对的,爱美之心也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度”,大学生应量力而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摒弃要面子、讲名牌,相互攀比的畸形消费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社会实践锻炼上,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克奇. 新世纪高校德育目标前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2] 周宏岩. 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 黄山,秦彧.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8)

[4] 董烈霞.创造性人格及其教育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生力军。在当今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作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政治水平。

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先进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传授给青年大学生,进而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大学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优雅上进的精神风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创新才干。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在大学生

群体中,可以通过学生会组织在课余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著,聘请有深厚学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定期辅导,并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长期坚持,必定能够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生命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充分注重运用校报校刊、板报墙报、校园网络等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现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品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大学文化资源。第一,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品位需要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第二,大学的发展和创新,自始至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继而实现高校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三,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品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加强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继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进行大学校园文化的交流与宣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数字媒体建设。进行大学校园文化的交流与宣传,既要借助于传统的宣传手段,例如:标语、报纸、板报、主题班会等等。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作用,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网页,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做到趋利避害,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文化,把大学校园内的先进事迹和人物作为典型宣传的素材,进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抵制低俗、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非主流文化建设。抵制低俗、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要以“八荣八耻”为指导,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高校师生要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校园不良之风。

增强校园文化服务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和繁荣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文化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水平。只有把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拓展校园文化渠道,营造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校师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的衡量标准,注重对师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塑造。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帮助大学生实现品德修养“四化”,即: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这就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地艺术化,充满文化意味,真正形成催人向善、求真、致美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为了学校的价值目标自觉地努力工作、学习。二是大力建设高雅环境文化。利用校史资源,修建校史文化苑,开展校史教育;打造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校园文化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意识。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激发校园活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诚实守信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另外,还要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能力被群体所认可,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感受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并产生成就感,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得以提升。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同时又要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安徽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5

——前进中的乒羽协会

【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安徽财经大学乒羽协会发展至今,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协会在前进工程中将秉承宗旨,创造条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安徽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乒羽协会

一、校园文化简介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文学社、棋

牌俱乐部、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没有了千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同样的思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传承功能

从一定角度来看,学生社团犹如部队的军营。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每年新生入学初期都是各大院校学生社团最为活跃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各类学生社团使出浑身解数向新生展示自己社团的魅力以吸引新生加入本社团。新生的加入使学生社团获得了新鲜血液和新的发展动力,同时学生社团得以进行新老接替。籍此过程,学生社团的文化得以传承,校园的文化也由此得以传承。

2.特色创造功能

学生社团、协会通过活动,使会员们能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协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使同学们深深的领略到了社团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协会发展各人兴趣爱好的同时,也使同学们懂得了处事也懂得了处活动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团队意识增强,统统的这些,也将有助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信,这也将是每个同学人生中的重要人生经验。

3.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学生综合索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主要分为四大类:理论学习型、公益服务型、学术技能型、兴趣爱好型。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是以满足成员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公益服务型学生社团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而结成的社团。学生加入此类学生社团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学术技能型学生社团一般都是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色而设立的。兴趣爱好型学生社团是以成员相似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满足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团。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层出不穷,加强了对于学生技能、兴趣的培养。

三、乒羽协会简介安徽财经大学乒羽协会其前身为乒乓球协会和羽毛球协会,协会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直属于校团委,隶属于校学生会社团管理部。2004年,为顺应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精神和小球发展规律,两协会强势合并,成立新的乒羽协会。

协会宗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身健体,为喜好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同学提供交流、提高技艺与展示自己的平台。

协会内设乒乓球部、羽毛球部、外联部、常务部(原策划部)、宣传部、财务部六个职能部门。乒乓球部、羽毛球部:是本协会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举办赛事以及裁判选拔、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会员训练,让会员及乒乓球、羽毛球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得到正规的技术指导,提高会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知层次。外联部:负责与外单位的联系,为协会举办的大型赛事募集部分经费,争取商业赞助,做好公关工作。组织部:对一切活动始末进行策划,对活动时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常务部:对一切活动始末进行策划,对活动时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记录例会出勤及主要内容。宣传部:负责每次活动宣传工作。海报通知比赛事项及结果,做好比赛流程图。积极的向会员宣传协会内各项会议的思想和内容,使会员与协会思想保持一致,并对外宣传本协会实质上的优越性以及相关活动的宣传等。财务部:负责活动经费的管理,协会的每项开支都要有相关的发票或收据。详细记录经费支出,定期汇报。经过多年的努力,乒羽协会的成员遍布各个年级,从大一直到研究生。每年协会都会主办、承办一系列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动,主要有全校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大赛、团体赛,乒乓球和羽毛球俱乐部赛以及定期的乒羽视频展播。协会每周还会分批组织会员进行训练,加强交流和联系,为院系和学校输送了大量高手。协会将继续举行一系列活动,加强同学对乒乓球和羽毛球的热爱,以实际行动充实校园文化建设。

四、制约协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

在当前不少高校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社团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社团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校园文化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社团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社团活力不足,往往出现“一抓则死,一放即乱”的状况。

2.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乒羽协会主要举办一些乒乓球和羽毛球类的比赛和训练,这就使得传承下来的活动形式不会十分的丰富多彩。“术业有专攻”也是乒羽协会活动效果有限、缺乏影响力的一个方面。

3.学生素质、能力的缺陷

很多学生入校纯粹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考虑较多,不少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英语、计算机、各类考级考试,对其他知识、能力不够重视,对社团等身外活动漠不关心。这导致学校的社团活动成为独角戏,演员稀少、观众稀少。

4.社团运作资金有限

社团运作资金有限是制约高职院校社团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因素。目前,社团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报名和学校下拨。学校一般是根据社团的层次、社团的规模、社团的活动项目进行统一和定向划拨社团运作经费。由于当前院校的建设中心问题,学校对学生社团工作不会特别重视,对学生社团工作的资金支持就会有所偏颇。有些学生社团虽然有较好的活动设计但往往由于资金问题而流于文本。

五、乒羽协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功效的途径

1、明确社团工作的指导思想

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扶持、规范运作,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社团的组织制度建设

一个社团就是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委的整体素质和现实表现。一个社团能否运作正常、充分展现活力和这个社团的主要干事有很大的关系。社团是一个学生的团体组织,对于工作的热情是维系它发展与前进的动力,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社团主要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团的能量,使社团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3、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功能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贴海报、发传单是进行良好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设施。通过宣传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乒羽协会的宗旨和功能,从而加入进来,共同管理好乒羽协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4、积极筹措资金,创设完善物质条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6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主要建设内容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等内容。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它们与校风、校训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崇高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把弘扬和培育学校精神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与愿景目标。

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是我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 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 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各项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制度,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3.形象文化建设

大学的形象文化包含品牌形象和校园环境等学校的对外整体形象展示。校园环境既包括学校物质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校园氛围等软环境。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景观、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 , 维护好校园的树木和绿地 , 保证校园三季有花、四季长青。要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 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 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 , 特色鲜明。充分挖掘学校精神、校史展览、优秀师生和优秀校友事迹以及校园内一楼一宇一草一木等各种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注重网络宣传教育优势的发挥,创建网上校史展览馆。

重视学校形象宣传与品牌形象的推广,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扩大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四、结论

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 篇7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这些物质条件为基础, 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 所形成的一个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承载和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因此,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是绿色大学文化作用于师生的有力“中介”, 通过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而达到绿色大学的建设目的。

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 绿色校园文化不仅对绿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对内起到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对外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 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 才能使绿色大学得到极

校园文化评价

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全面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绿色大学的文化是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它由绿色大学精神文化、绿色大学物质文化, 绿色大学制度文化和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几个方面组成。绿色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核心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有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点展开。

(三)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绿色教育意在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入到科学, 人文, 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参与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 使其成为学生的知识架构与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综合体现。高校应将环境建设作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绿色校园创建为契机, 促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提高,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

(四)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高校是承担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新时代高等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 应该具备社会, 经济, 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绿色教育的背景文化, 它对于培养绿色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视。校园文化的教育不是书本式的直接教育方式, 而是在一种营造的绿色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师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绿色文化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它比课堂上纯粹的传教式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功能

没有评价的建设, 是一种开放式的建设, 无衡量标准, 无反馈机制, 是一种不科学的建设方式。只有构建了完善的评价机制, 才能确立建设目标与衡量标准, 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极快地解决问题。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 是应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学校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过程和所取得成果的价值作出判断, 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 进而创建更优的绿色大学。

(一) 把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评价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引导, 可以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起到导向和督促作用, 让建设工作时刻保持在实现目标的大方针下, 不断接近预定目标, 最终为实现目标。

(二) 激励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根据参评者的评优愿望, 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参评者的竞争意识, 为众多参评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后, 运用评价机制正确的引导并强化参评者之间的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激励建设不断发展的目的。

(三) 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评价具有促进管理水平的功能。通过系统的评价活动, 可以发现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 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管理工作方面的保障。

(四) 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具有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没有评价体系, 不知道什么标准为好, 往往都是通过一般经验或是少数决策层的意见来决定该如何建设绿色校园文化, 这样不仅建设效果不佳, 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决策失误, 发生方向性的错误。通过评价指标的具体化, 可以给予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原则及目标

(一) 评价原则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原则是评价指标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这些原则要始终贯穿于评价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为评价工作起到导向作用。

1. 坚持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评价工作要坚持正确导向, 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学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做到:

(1) 在制定评价指标时, 要全面领会绿色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 认真学习绿色教育、绿色大学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出反映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

(2) 在评价活动过程中, 把握好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正确引导师生参与评价活动, 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2. 体现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评价工作中要坚持评价与指导教育结合起来, 不能为评价而评价, 也不能脱离了评价谈指导和教育, 这样效果都不会理想。只有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校师生对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和以评促建的目标。具体要求做到:

(1) 指导和教育要建立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之上, 不应该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空谈指导和教育。

(2) 指导和教育要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且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不能是强加意志性的指挥。

3. 把握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 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活动的开展, 都要符合科学原理。具体要求做到:

(1)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设计出符合评价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 并且评价者应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

(2) 结合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 同时遵循评价活动的客观规律, 方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二) 确立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目标

确立评价目标是实施评价活动的重要前提, 它关系着评价指标的确定、专门评价小组的成立以及评价过程指导思想的树立等多方面环节。因此, 必须首先确立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目标方可顺利进行评价工作。

1. 建立绿色校园的精神内核

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长期办学发展和积累下来的, 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品格与文化特色。就如刘亚敏所说:“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建设绿色大学的兴起, 为大学精神的拓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文化氛围的营造, 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塑造。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活动应该在引导学校建立起绿色校园的精神内核上起到积极作用。

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的校风、校貌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核心理念。南京师范大学李久生副教授、谢志仁教授认为绿色大学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融入大学的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之中, 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一代世界公民。然而, 可持续人才的培养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将这种理念慢慢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 形成一种特有的校风、校貌, 从而潜移默化的教化学校师生。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活动应该在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校风校貌上体现出良好的促进作用。

3. 强化绿色校园文化的实践

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 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 同时理论又用于指导和强化实践。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好与否, 评价标准制定的科学不科学, 不是谁说了算, 而是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够得出结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就是用来指导和强化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 检验指标的合理性, 不断完善, 以便更好的指导建设实践活动。

摘要:创建绿色大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而绿色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绿色校园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对于绿色大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 本文从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评价的功能和原则与目标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绿色大学,校园文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久生, 谢志仁.论创建“绿色大学”[J].高教管理, 2003 (3)

[2]王民.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地质出版社, 2006 (5)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

[5]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6]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 (12)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大学 和谐校园建设 学生工作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建设和谐校园开始。大学生在自己的青年时代能够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自己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从氛围上倡导这样的责任意识,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如何能实现上述目标?那就需要发挥学生工作的作用,把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积极发挥其凝聚作用

和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以和谐为追求目标,正是这一“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辅导员队伍,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辅导员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就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凝心聚力,加快内涵建设,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

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高尚的师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既教书又育人的行为自觉性,建立一种互敬、互信、互帮、互学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要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在重视科学管理、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激活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促“他律”为“自律”,增强事业心和创造力。要重视情感激励,尊重和信任辅导员,充分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再次,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辅导员”活动。实施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新的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广大辅导员的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教育实践创新能力、获取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创新能力、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表彰先进,弘扬新道德、新风尚。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让共青团介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中,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增加新鲜动力与巨大能量,还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把团员的积极性调动到提高广大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来,把共青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环境整洁、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人际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大学校园。高校共青团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加强职能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起新的工作格局,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服务保和谐。

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以人为本,要想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体现出人本主义教育,就必须将共青团工作的职能实现由以往的团结教育向团结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共青团要服务于青年,就应当在帮助青年解决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问题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努力;要想切实做好以人为本,就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因此共青团工作就要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

首先,共青团工作要从创建和谐团支部、和谐班级、和谐寝室等入手,开展争优创先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寝风、班风、校风,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影响力。班级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最重要的工作基础,而目前高校的班团组织生活较少,质量不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的问题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活动经费缺乏,活动形式单调,使得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共青团组织要开拓思路,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并提供资金支持,使构建和谐校园落到实处并促进共青团的自身建设。

其次,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成才的渠道。共青团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各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善团学工作方法。要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团学教育方法,并在服务中不断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以便能及时了解服务效果和信息反馈,更好地把服务于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共青团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大学生排忧解难上,比如积极参与帮助“三困生”,要拓展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渠道,开辟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力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要深入学生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要制定各种措施,切实解决特困生的实际问题。

2.以教育求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在几下方面做一些工作。

首先,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围绕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素质、良好的品德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一高校育人的目标体系,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其次,高校共青团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在尊重学生个性追求的基础上,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引导教育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要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特别是在学生刚进校初期,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学涯导师”去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在学生毕业前,教育学生要深刻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求职就业的技能。

再次,高校共青团工作要能够贴近青年学生,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渗透团的工作、创新组织建设模式。

3.以文化创和谐。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教育功能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适应时代和社会背景,常规性地举办一些当代大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如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龙舟赛、‘雷锋杯’篮球赛、‘风暴杯’足球赛、女子排球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娱生活。

其次,高校共青团要以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文化巡演节”等活动为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无形中得到知识上的长进,能力上的锻炼和文化品位上的提高。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还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在认真举办好校内“科技节”的基础上,做好优秀苗子的选拔工作,进一步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要通过重点培养、以点带面逐步吸引学生参与高级别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情感和学习再上新台阶的积极性。

4.以维权促和谐。

高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

首先,可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公众参与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它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实现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比如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召开关于学生奖惩、宿舍管理等制度修改的专题会议,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政策保障等。

其次,可在二级院团委下面设立一个大学生投诉维权中心,接受校团委的指导,专门受理广大同学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监督,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使学校了解学生切实需求,改善工作和服务,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和服务的桥梁。可设立学生提议信箱,党委书记、校长、团委书记信箱等,还可开辟校内BBS,欢迎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而只有做好学生工作,才能真正建设和谐校园,才能更广泛、更深入地把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提高广大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来,高校才能成为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冯绍君.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陈少华.论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必备素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3.王君刚,王文生.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探究.理论导报,2009,(12).

上一篇:向法院提出异议书范本下一篇:大一新生大学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