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

2024-09-0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共9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 篇1

一、复习指导思想

第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学科,抓纲靠本,夯实基础,联系实际,关注综合。综合科目的考试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因此一轮复习要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以教学大纲 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理解含义,掌握产生背景、适用条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弄清它们的本质,会运用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复习中强化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科学方法

3、结合各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

三、复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上旬第一轮复习

2013年4月至2013年5月上旬第二轮复习

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第三轮复习

四、复习方法

1、抓好各环节落实,注重实效

第一轮复习各单元按“读、讲、练、考、评、补”顺序进行,各环节要目的明确,确保实效,实施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读”是在学生对“考纲”要求、知识结构掌握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教材,通过学生精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达到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并把“考纲”中要求识记的内容记忆于脑。(为防止学生读书不深入,不仔细,无目的性,走马观花,读后就忘,要求学生看书后完成复习资料中的“自主落实。固基础”。)

“讲”是教师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已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了解摸透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存在的疑点、难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 题精讲,重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过深过难。讲解要突出思维过程,注重思想、方法的归纳提炼,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注意对思想、方法、物理模型等进行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要参考复习资料中的“考点突破 提知能”。)

“练”分为专题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种。专题练习要有针对性,讲什么练什么,并进行改变情景、改变条件、改变设问角度的变式练习,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练习要全面覆盖单元所有知识点,“全面练,重点讲”。练习题要有所筛选,增强其针对性、应用性,要以低、中档题为主,以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避免训练盲目拔高,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随堂检测 紧练兵”)

“考”是教师了解学生复习效果的主渠道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应试能力所必须的。该环节要

注意题量、题型、背景,尽量接近高考,全面考查高考要求的知识点,每单元至少要进行一次检测。

“评”是高三复习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讲评课要以学生出错多的知识点为突破口,要分析错因,讲评要重点讲、归类讲、变式讲,不要面面俱到。

“补”就是通过考试发现复习中漏掉的重要知识和出现错误较多、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及时点拨、讲解,进行补偿性测试。

2、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各章内容、数量、特点,要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学生读练时间要占各章(单元)总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二。讲一般安排2-3课时,讲评一般安排1-2课时。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中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作用,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归纳,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把复习遇到的难点、疑点真实地反映出来,确保教师讲课有的放矢。

五、复习策略

(一)去年可借鉴的经验

1、滚动式复习,反复强化,逐渐提高

2、限时训练:留作业限定时间,课堂训练限定时间,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3、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4、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六个环节:读、讲、练、测、评、补

(二)今年在吸取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1、综合科目的考试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以2013年考纲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

2、认真备课,精心选择例习题,做到立足课本,即针对考纲,针对学生实际,紧抓课本,细挖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高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高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3、课堂教学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质量作为标准,认真落实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坚持以中等生可接受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做到低起点、小台阶,逐渐提高。根据考纲要求,对内容进行细而全的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4、精留作业,严格要求。作业设置针对性要强,全批全改,重点目标生作业经常面批面改。

督促目标生独立、认真、保证质量完成作业,以保证当天内容得到消化和巩固,通过批改作业反馈学生情况,共性问题课上集体订正,个性问题通过面批面改和辅导解决。

5、坚持天天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主动找目标生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辅导、谈心,摸清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

6、学法指导:第一,指导好学生听课方法,改变被动去听的做法,正确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第二,指导好学生作业训练方法,克服不良习惯。第三,指导好课堂记物理笔记,即典型题解题心得,解不出的原因,和老师一再强调的物理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方法。

7、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精心挑选各地各类训练试题。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2013.9(2----— 9)

2013.9(10------17)

2013.9(18------25)2013.9(26------30)

2013.10(4------11)

2013.10(12------19)

2013.10(20------27)

2013.10(28------2)

第1讲 重力、弹力、摩擦力 第2讲 受力分析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3讲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 实验1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4讲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第5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第6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第7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实验3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第8讲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9讲 抛体运动 第10讲 圆周运动

第11讲 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 第12讲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第13讲 功 功率 第14讲 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15讲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16讲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实验4 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5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振动和波

3节2节3节1节1节2节3节3节3节2节1节2节1节3节1节3节3节 3节1节2节1节2节

2013.11(3------11)

2013.11(15-----21)

2013.11(22----28)

2013.11(29------30)2013.12(1------7)

2013.12(8------15)

2013.12(16------30)

2014.1(1------14)

2014.1(15------22)

“一诊”综合训练

第17讲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第18讲 电场的力的性质 第19讲 电场的能的性质 第20讲 电容器 电容

第21讲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22讲 部分电路及其规律 第23讲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实验6 多用电表的使用 实验7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8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9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第24讲 磁场的描述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第25讲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26讲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 第27讲带电粒子在组合场及复合场中运动 “二诊”综合训练

第28讲 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 第29讲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和涡流 第30讲 电磁感应中的图象和电路问题 第31讲电磁感应与力学的综合 第22讲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描述 第33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实验10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 篇2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有感 篇3

第一轮复习实际上是单元复习,是高三复习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是:1先让学生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分别对本章几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课本,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1对课文正文的或历史概念做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异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2属历史常识性的小字部分,也要求学生掌握。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只做一般了解。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内容,而在考试中提出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的,也要适当补充。对课本的处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上明确了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写在黑板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澄清,要求学生对关键性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明确其异同点。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法上加强指导: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表述问题的正确方法、记忆年代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将得到迅速提高。

四、精心设计和选择练习题

练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讲解时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题目要概括性强、灵活性大,能一题多变,启迪思维。习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要注意克服练习的盲目性、片面性。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反复读题,在读题中弄清已知条件和所问的结果,明确所涉及的范围条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理清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五、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训练是实践,评是练的继续和补充,练要合理,评要点睛。对每套题,第一遍要学生独立完成,充分显示他们在基础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遍,教师点评。根据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审题、判断、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借题发挥,评出问题的最重要特征。对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如此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较快的升华,从而适应高考的要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篇4

历史教材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找到历史规律、夯实历史基础、扫清知识死角,以目录为提纲,围绕课本展开学习。

2、重视解读、合理运用、构建体系

历史知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按照一定的顺序树立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让知识更加条理化,这样一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就不容易忘记。

3、加强训练、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在一轮复习中要进行适量的答题训练,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在平时的练习、模拟中,要注重强化答题思路、规范答题用语。

4、关注热点、科学解读、联系实际

我小议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篇5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主要做三方面工作:史实、理解、表达。而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是第一位的,对高考而言,重点与非重点是相对的,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考,所以复习备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风,以夯实基础为根本。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谈得上运用。表达则是在平时练习主观题中逐渐训练出来的。历史知识点非常多,需要掌握非常准确和细腻,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每年的9月中下旬,高三应届生开始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大约占整个高三学习时间的3/5,时间相当长,复习速度比较慢。为了能够把握关键,在历年的一轮复习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章节复习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

(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课本按部就班,知识第一遍回顾】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多角度分析,能力深化提高,知识回顾第二遍】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学生自主复习,知识回顾第三—N遍】

第二步:知识整合1.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按照框架结构具体到知识点,知识回顾第四遍】

2.尽量把知识归类。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框架归类后,属性归类,知识回顾第五遍】

第三步:精编练习,适量训练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适度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书面检测,讲评,知识回顾第六遍】

第四步: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高三第一轮复习虽然应以历史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学科,也更注重考查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学科内综合是基础。但也应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政治、地理知识,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展(今天的新闻—当地的气候环境—曾经的事件),尽量让学生思维活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简案13 篇6

一、考试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概况,认识其历史作用;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重要意义。

二、考点过关

易错:新政、预备立宪、新军(袁世凯小站练兵)、立宪派

三、问题讨论

1、天干地支

1894 甲午 1898 戊戌1901辛丑(庚子赔款或拳乱赔款)1911者辛亥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广义上指孙中山等领导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1894-19122、辛亥革命的背景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及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3、《临时约法》内容与意义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与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原因

袁世凯两面手段

帝国主义支持

立宪派与旧官僚攻击

根本原因:革命者软弱性、不彻底性

5、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封建——思想意义

反帝——经济意义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四、补充练习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首先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积极发动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 篇7

一、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纵观历年全国卷, 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考题经常打破专题框架考查阶段特征, 即使孤立考查主干知识点, 也需要学生充分调用相关阶段的其他知识来完成. 。所以很多专家呼吁高三第一轮复习要在通史的框架里展开, 按时间顺序来梳理各个阶段的特征, 才能够应对全国卷的这种出题套路。

如何在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时间和一定的标准分期, 然后用精简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时段的总体特征, 让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再给出精炼的小阶段特征。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我们可以分作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和明清前期等八个阶段。先给出这些阶段的总体特征和地位, 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出细节的简练的小阶段特征, 然后再突破每个小阶段的重要主干知识。

虽然这件工作需要教师突破教材模式, 耗费心力, 但至少在应对全国卷的挑战时可以增加一份信心。

二、阶段内有效突破主干知识

阶段特征确定以后, 就面临着突破重要知识点的问题。全国卷虽然难, 但不得不承认它的考查还是基本围绕着历史主干知识。2015 年6 月8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对2015 年试题的评析中提到 “文综各学科命题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 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 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

历史主干知识的突破绝对是个技术难题。统计了一下2015 年的全国I卷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个体小农经济、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北洋军阀统治、一五计划、抗日战争、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多极化、儒学。不难发现只有 “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稍微偏重考查阶段特征外, 其他每一个都是相当重要的主干知识点。这样的命题特点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吗? 那么近年来历史高考均分每况愈下又是为何? 所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着力点还是要落到知识点的突破上。笔者借鉴多位名师的建议, 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浅陋的方法。

首先, 准确解读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不仅要解释历史概念的含义, 还要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 挖掘合适的史料。 “史料本身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 它在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方面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最后, 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对 “时序化、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体系化”的知识往往不易遗忘且能灵活运用。如: 必修Ⅰ第1 课 《商周政治制度》 的“分封制” 一目。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整。

背景: 前提: 公元前1046 年, 西周建立。

目的: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维护西周的有效统治。

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原则: 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的宗法制为主 ( 分封者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主要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 插图)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在其封疆内, 再次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结果: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统治区域。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在课堂和习题中, 合力提升学生的能力。

众所周知, 全国卷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 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轮复习我们应该以巩固基础 ( 主干) 知识为中心,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适当训练, 初步培养学科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塑造思维碰撞的氛围, 精心选择史料和设置问题, 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就不加赘言,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在习题练习方面提升能力的方法。

首先, 可以对特色材料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对原因类、背景类、特点类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然后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如何审题: 审清设问, 明确答题要求; 如何读材料: 阅读材料, 划分层次, 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综合: 关注题头, 联系所有材料, 找出内部逻辑关系。最后帮助学生归纳答题思路, 如特点= 本质或性质+各方面状况 ( 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方式手段、规模速度等) + 新发展新变化 ( 政策、主导力量、性质、范围等) + 地位 ( 最早、领先) + 作用或影响 ( 深远、持久) 。

其次, 研究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类型及答题思路。对于福建省的考生来说, 最紧张的莫过于41 题的开放性试题。以 “观点评述题”为例, 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阅读材料, 明确评论对象; 提炼观点, 表明态度。第二步: 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例子进行扩充, 举出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注意多角度论证和史论结合; 第三步: 得出结论。最终的论述落脚点仍然要回到你的观点上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主题的确立 篇8

一、何谓教学主题

“主题”是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引领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中心思想我们称之为历史教学主题。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炒冷饭”,而是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构建学科体系的关键阶段。

回顾之前没有主题意识支配下的教学经历,才发现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之间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松散,不能让学生明了历史事实间的相互联系,更无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背后隐含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教学设计构思上拟定一个课堂教学的思想指导“主题”,教师就能够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它能让课堂教学体现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让教师的引导具备骨架支撑和思想依托,让学生的思考学习有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使教学过程“形散而神不散”,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教学主题确立的依据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笔者认为一轮复习中教学主题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唯一性。教学主题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有多重指标性,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教学重点是指课堂教学主体内容中的主干知识,而教学主题是教学主体内容下的学科主导思想,是一种统领统领整个各教学,渗透历史知识学习和对历史知识感悟的精神,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统领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唯一性。

2. 探究性。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主题的确立要有内涵,有一定的包容度,具备可探究的空间。教师从课程标准和现有教材入手,理解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又符合学生课堂实际的教学主题。如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本线索比较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部分。学生认为这一课内容枯燥无味,既然苏联已经解体,十月革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针对这一难题,教师将本课主题定为“十月革命开启俄罗斯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从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使教学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合作性。教学主题确立后,教师围绕这一主题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是实施教学的起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点拨直至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主题确立策略

1. 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按照课标要求,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确立教学主题。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基于此,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位为“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唯有法律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以此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握教学核心,阐明教学要义,“公正、平等、正义的法律理念影响深远,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2. 精读课本内容确立教学主题

教材是学生的学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和考试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入手,整合教材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构建教学主题更为便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教学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历史。但本课主线清晰,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革命探索,根据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的整个历程。根据分析,将本课教学主题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3. 细读高考考点确立教学主题

以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从考查的内容上:涉及到辛亥革命前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不足,孙中山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与主张,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从考查方向上更加倾向于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前后事件的联系。结合实际需要,确立主题“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①什么叫近代化?②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即辛亥革命时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分析)?③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方面对书本知识进行重组。从基本史观入手,考察史观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由史观衍生出来又切合史料的教学主题,也是确立主题的方式之一。

4. 阅读生活现实确立教学主题

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作为本课主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生活热点,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按照这条思路,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为“科学严谨,理性求真,工业时代对社会主义的追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四、 确立教学主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严峻考验。在确立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不了解学生,就是不了解问题所在,也就是不懂得教育”。学生的需求是形成教学主题的主导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科特点

历史课堂的教学主题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想法,而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而来,不仅主题的提炼过程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主题的呈现要体现“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的原则,符合历史教学的特色。

3. 确立主题要清晰化,序列化,体系化

教学主题乱,学生迷茫,无法把握学习重点,听者往往对其主题捕捉不准,势必导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探索的犹豫,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主题序列化体系化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触及学生的灵魂,激荡学生的心灵。

教学主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如何科学合理确立教学主题并有效的运用于课堂必须要求教师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碰撞火花点。对学生来说,为了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历史就要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收集更多的课程资源,任重而道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进度 篇9

广宁一中

科组成员:黄丽琼 蓝海云 陈志城 陆惠华

一、明确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全国卷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教情、学情、考情,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三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复习安排

1.安排:高三第一学期(2016年9月—2017年2月)学生术科闭关,在此期间老师要做好备考备课工作,做好备考备课计划,落实备考备课安排。高三第二学期(2017年3月—2017年5月中旬(一轮复习);2017年5月中旬—2017年6月1日(知识梳理、查漏补缺))

2.备考备课思路:理清基本线索和主干知识,从纵向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建立一个符合教材的知识系统,落实基础知识。另外要适时从横向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让学生简单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知识体系。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案,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

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三、具体措施

第一、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

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研究用好3年来的试卷和考纲,揣摩历年全国卷题目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明确复习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在新考纲出来之前,可参照10年考纲确定复习重点,提高时效,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1、指导学生每天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

2、强化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性记忆方法,就是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也可以利用公用自习在白纸上简单整理出来,同时教师加强对目标生的督查,争取学习任务一天一清。

第三,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 2

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落实优势扩大化,加强对目标生的辅导工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耐心指导,通过优势扩大化,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积极落实“一天一”辅导活动,坚持每天给学生一道题,一个知识点,一个哲理,明言,让他们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加大对目标生的辅导工作,尤其是目标生中历史弱科生的帮扶作为重中之重。

第六、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七、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测试题不用成题,以一套为主,进行删减,同时注意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的忘了后边的。对试卷要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统计,并可适当进行面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类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 3

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型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强化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地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引导学生要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

第八、抓好学习常规的检查,一丝不苟的搞落实

学生错题本的整理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知识点的落实情况,课下课上的默写情况都要一一检查,使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稳步提高。

上一篇:教育中使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下一篇:职业教育体验馆